回覆列表
  • 1 # 亢龍有悔44

    真實情況是蘇聯也正在準備對德國進攻,從大局上看,計劃本身沒毛病,各級德國軍人按計劃進行了,也取得好成績,就是蘇聯太大,斯大林割肉求生太狠,閃電戰變成了持久戰,希特勒最後輸在對美國的認識和判斷上,想當然了,美國不會容忍德國成為世界霸主的。

  • 2 # 一葉楓流

    首先,計劃並不完美。在兵力上,德軍和法國戰役時變化不大,都是7個集團軍。把裝甲軍編成裝甲集團軍,裝甲師的數量增加了,但是坦克數量沒有增加,還是3000多輛。

    相比於法國的幾百公里戰場,蘇聯是幾千公里戰場,兵力被大大弱化。

    在法國戰役時,德軍預存了六個星期的彈藥。但是蘇聯的程序需要幾個月,運輸線也比法國的距離更遠。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德國後方準備好了大量冬季裝備,而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城下沒有冬裝。因為運輸能力不夠,首先保證彈藥和燃料供應。在中間不得不停止行動一個月,以等待補給運到前線。

    對蘇軍的數量和作戰能力嚴重低估。戰前預測蘇軍有200個師。但是蘇軍採用雙架子軍官編制,用副職可以補充兵員建立一個新的師。再加上新建的師,蘇聯恢復了作戰力量。

    實際結果,讓很多人把失敗的因素主要歸結於入侵巴爾幹希臘延誤了時間,希特勒的瞎指揮調古德里安去烏克蘭,蘇聯的冬季氣候。以及把遠東兵力調回來。

    這些都是影響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

    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派王翦率20萬人攻打楚國。王翦嫌兵力少。秦始皇另派李信,結果被項羽的祖父項燕打敗,七個都尉被殺。後來王翦率60萬大軍攻楚,打敗了項燕。

    一小國對國土廣闊的大國作戰,首先要瓦解政權,使之不能組織起有效抵抗。其次才是消滅有生力量。兵力一定要強大,數量充足。滿清雖然人少,入主中原的主要原因是群龍無首,內亂消耗了國力。抗戰勝利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央政權始終存在,對內對外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其次就是日軍人力不足。民國畢竟不是明朝。

  • 3 # 戰略論

    本身計劃沒有什麼問題,最關鍵的錯誤在於希特勒沒有將這個計劃堅決的執行下去,事實上在西部地區德軍沒能成功圍殲掉西部地區的蘇軍主力後,德軍之後的軍事部署已經完全違背了“巴巴羅薩計劃”最初的戰略部署,所以說這個計劃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

    從“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的兵力部署來看,德軍三大集團軍群以中央集團軍群最為強大,北方集團軍群次之,而南方集團軍群最弱,所以德軍的主攻方向必然會在中路和北路,也就是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然而中途希特勒卻突然轉向了南方,這與計劃中‘’先列寧格勒後莫斯科‘’的戰略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從“巴巴羅薩”方案也就是第21號指令中有這樣的字眼:“中央集團軍群以異常強大的裝甲部隊向前突擊,粉碎白俄羅斯的敵軍,以快速機動部隊向北轉進,與北方集團軍群協作佔領波羅的海地區和列寧格勒,只有完成這一首要目標後才能發起奪取莫斯科的進攻”。這裡清楚的指出了德軍的第一個戰略目標是列寧格勒,然後才是莫斯科,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和方向上的德軍實力最為雄厚。至於對於南方,指令上寫到“應儘快奪取頓涅茨盆地,它對戰時經濟非常重要”,可見雖然肯定了南翼的重要性但是對於北翼顯然在嚴詞上更加迫切。

    蘇聯不同於法國,它廣闊的戰略縱深不可能讓德軍透過一次深遠的戰略突襲就可以達成,而德軍最初的兩次戰略進攻卻沒能集中在同一和方向甚至是相鄰的方向上,一個用在了北方一個用在了南方,這是德軍進攻失敗的最根本因素,完全不符合“一擊以擊倒”的突襲意圖。

  • 4 # 寰球視野新觀

    二戰之前,德國為了征服蘇聯,做了全面的準備,,“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總結起來一共三點:一,德國實力弱於蘇聯。二,閃電戰計劃執行不徹底。三,德國錯誤的民族政策。

    第一點,整體國力。二戰之前,德國和蘇聯都經過了高速發展,經濟實力持續升高,二戰前夜,蘇聯的經濟實力位居世界第二,德國第三,二戰期間,德國最高年產戰機3.9萬架,蘇聯4萬架,德國最高年產坦克1.8萬輛,蘇聯2.9萬輛,其他的武器裝備數量遠遠少於蘇聯。

    二戰期間,德華人口數量大約有8千萬,蘇聯1.6億人,這也是為什麼蘇聯可以用人海戰術,但是德國不行,蘇聯源源不斷的兵員補充,足以將德國拖垮。

    第二,閃電戰計劃執行不徹底。德國勝利的關鍵在於閃電戰,速戰速決。但是德軍的計劃有兩次被耽誤了。一次是義大利入侵希臘,但是久攻不下,自身傷亡慘重,只能向德國求援,為了戰勝希臘,德國耗費了幾個月的時間(義大利不愧是盟軍臥底)。

    第二次,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攻到斯摩稜斯克,莫斯科已經無險可守,但是南方集團軍群在基輔受阻,於是中央集團軍群停止進攻,反而回頭支援南方集團軍群。

    兩次延誤戰機,使得德軍逼近莫斯科城下時,已經到了冬天,嚴寒中的德軍戰力無法發揮,導致了最終的兵敗。

    第三,民族政策。蘇聯的成員國之間並非鐵板一塊,尤其是烏克蘭,烏克蘭是公認的“歐洲的糧倉”,但是蘇聯從蘇聯強制徵收糧食,導致300多萬烏克蘭人餓死,德軍打進烏克蘭的時候,烏克蘭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但是烏克蘭人迎來的不是新生活,而是大屠殺,兩難之中,烏克蘭再次選擇了蘇聯,堅決抗擊德國。

    戰爭是賭博,賭輸了也沒什麼可說的。

  • 5 #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德國沒有出現任何差錯,從整體的戰爭前期來看是蘇聯指揮不當出現了差錯比如在戰爭全面開始的前三天蘇聯西方面軍隊前線局勢評估不夠充分,就盲目下令軍隊全線展開反擊,這正中德國下懷,整個前線方圓200公里蘇軍能拼湊出的坦克不足300輛裝甲車不足1000輛在這樣的形勢下向德軍精銳裝甲叢集發動反擊無異於飛蛾補火。

    而戰爭進展和主動權從一開戰時就被德國牢牢掌控德軍第一次遇到像樣的抵抗是在蘇聯的基輔一線但最終也因為蘇聯的高層指揮不當預料不充分導致65萬大軍被圍,最終被迫放下武器至此德國僅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殲滅了蘇聯百萬大軍,而德國的損失傷亡大概只有20多萬,基輔合圍戰是人類戰爭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包圍殲滅戰,比中國的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還要多出20幾萬人。

    僅僅到了9月份德國大軍兵臨蘇聯莫斯科防線的外圍,而德國就這關鍵時刻卻分兵向列寧格勒突進,這是德國第一個戰略上重大失誤,這一重大失誤在德國前期戰鬥並不是那麼明顯的要到1942年時才出顯現因此在1941年德國還是有機會一舉拿下蘇聯兩大城市莫斯科和列寧格勒。

    從戰略上來講這無疑給蘇聯一次全新的戰略反擊機會,斯大林深深的知道,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重要性,也是蘇聯唯一抵消德軍攻勢戰略平衡點,蘇聯人有著很強的反抗意志,這跟當時蘇聯民族的團結性是息息相關的,在1941年對於蘇聯唯一的優勢就是拼戰略縱深上和人的戰鬥意志,莫斯科戰役,列寧格勒戰役最終因為蘇聯50年難遇嚴冬幫助了蘇聯進一步延緩的德軍攻勢,從整體德軍損失寒冷天氣的和人員的傷亡要過蘇聯的前期抵抗對德國造成的損失,德國對蘇聯的嚴冬的戰場後勤準備嚴重不足造成德軍士兵居然沒有合適過冬軍裝和戰靴度過蘇聯殘酷的嚴冬,因此蘇聯在1941年12月到1942年的3月蘇聯戰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德軍沒有在蘇聯不斷的反擊下被擊潰敗已經算是非常的頑強了。

    德軍能連續保持攻勢到1942年,已經是戰場上奇蹟,強大攻勢無可能一直強下去,蘇聯的裝備人員源源不斷的運抵戰場嗎,而德國的損失補充已經陷入了困難階段,戰線太過長,而被德軍前期佔領的地區不可能馬上替德國補充必要戰時軍備,相反游擊隊已經在德軍後方四面開花,德軍不得不分兵保證自己軍用物資運輸線的暢通,這導致了1942年中旬蘇聯兵力與德軍兵力不成正比,蛇永遠無法吞像,蘇聯縱深跟法國相比,就是中等國家和一超級大國的對比,因此德國以攻打法國時一樣戰略對付蘇聯是不可能打贏的。

  • 6 # 東龍45

    巴巴羅薩計劃並不完美,現在回頭看太過於樂觀,三個月滅亡蘇聯的計劃就非常不切實際,計劃剛進入夏季開始攻擊,冬天前攻佔莫斯科轉入防禦,休息一冬天,來年再打,全計劃樂觀的就沒有考慮冬季作戰,由於計劃不周造成了天氣寒冷也成了德國的敵人。

    制訂這個計劃是基於當時看到蘇聯內部大清洗後的虛弱表現,1940年蘇芬戰爭期間,數十萬蘇軍拿不下卡累利阿地峽,判斷蘇聯大廈將傾,只需要輕輕一推,蘇聯就會垮掉,。計劃一路主攻莫斯科,但是兩翼有危險,必須要保護,所以,北側副攻列寧格勒,南路副攻高加索,三路大軍(中路無形中被消弱)進攻計劃。事實上,計劃趕不上變化,當時正值積極準備對蘇作戰時,巴爾幹半島出事了,德國被迫抽兵干涉,延遲了一個月,推遲至六月下旬才開始進攻蘇聯,戰爭初期,德國進展順利,先後在維亞濟馬,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圍殲了百萬蘇軍,但是,問題又來了,中路軍和南路軍之間的基輔一帶廣大地區有近百萬的蘇軍構成威脅,所以,德國狼穴大本營臨時決定,中央集團軍群南下,同南方集團軍群合圍這一大股蘇軍,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合圍戰,圍殲了蘇聯六十六萬多人,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是,又失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至九月下旬重新向莫斯科發動攻擊,這時閃電戰失去作用,蘇聯用這個月的時間構築了大量防禦工事,加上十月蘇聯雨季,道路泥濘,德國再進攻非常困難了,。德國這邊,經過幾個月的連續作戰,已經非常疲勞,極需休整補充,名議上的師,可戰鬥的坦克,車輛嚴重缺損,力量不足,但是,德國中下級軍官,士兵非常優秀,頑強,還是繼續推進,這些事,德國高層不知道,還是強調進攻,必須要佔領莫斯科再休息,此時的德國己經是強弩之末,進攻不足,戰事焦灼,被迫轉入對德國不利的冬季,坦克和車輛兩個小時一發動,人員得不到休息,冬衣沒有,也得不到溫暖,不敗等什麼呢。反觀蘇軍,西方向的蘇軍被大部消滅,也很困難了,此時,一封佐爾格的情報使斯大林做出了從東面西伯利亞,調來了生力軍,這些人還不太怕冷,適合冬季作戰,蘇聯實力大增,德國衰弱很多,攻到距離莫斯科最近的是25公里處,天平開始向蘇聯轉化,此刻,德國用八十輛坦克做最後一次努力失敗後,蘇聯轉入反攻,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天時,地利,人和盡失的德國被迫後退一百五至三百公里,至此,巴巴羅薩失敗。回顧一下,這個計劃確實有很大的不周之處,首先,發起戰爭容易,結束戰爭由不得誰,輕易發動戰爭不行的。

  • 7 # 航空之家

    巴巴羅薩行動(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對蘇聯發起進攻的代號。希特勒入侵蘇聯的決定也拉開了人類史上最血腥戰爭的序幕,軸心國投入380萬兵力,前線蘇軍也達260萬至290萬。巴巴薩羅從1941年6月開始,德軍在戰爭初期不斷獲取勝利,至12月在莫斯科受阻而敗。德軍在戰爭中折損80萬兵力,蘇聯更是損失400萬!

    “巴巴羅薩”的名稱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而希特勒早在《我的奮鬥》中提到侵略蘇聯的想法,他認為蘇聯的土地和資源都應該給德華人使用。而斯大林在大清洗中也殺害了無數蘇軍的高層和基層軍官,這也導致蘇軍整體的脆弱性。而德軍初期戰役十分順利,使用包圍戰術消滅的大量同盟軍隊,盟軍上演了史詩般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受制於英吉利海峽,德國無法逼迫英國投降。而蘇聯在入侵芬蘭的冬季戰爭也以慘勝告終。希特勒認為蘇聯已經腐敗至極,他更是狂妄的預測數月內結束對蘇聯的戰爭。

    1941年6月22日,軸心國集結了300多萬人、3350輛坦克和2270架飛機開始向蘇聯發起進攻。潮水般的德軍初期進攻顯得勢如破竹,北方集團軍在8月底僅距離列寧格勒50公里了。南方集團軍攻佔基輔一役就俘獲60萬蘇軍。

    德軍向莫斯科進發時,斯大林召回了朱可夫將軍。10月13日,德軍距離莫斯科僅130公里,但是秋天的暴雨如期而至,這將當地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嚴重阻礙的德軍速度。希特勒也嚴重低估了蘇聯的抵抗能力,蘇軍從遠東調集了大批軍隊回防首都。巴巴薩羅行動也是納粹德國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 8 # 重大現場

    德國最大的錯誤是對蘇軍的實力估計不足,戰前德華人對書記時力的股權實際上是錯誤的,沒有預計蘇軍的實際動員能力有多少了。這個臭的估計實際上造成德軍的作戰計劃實際很簡單,僅僅預計三個月就可以完成,實際是按照蘇軍的規模來說,德軍的這個太過於樂觀了,必須把作戰的時間預計到1942年下半年才可能結束戰爭,僅僅三個月的預期基本達不到。

    除了預期過於樂觀以外,實際上德國並沒有犯什麼大錯,德軍的作戰行動完全達到原訂的預期目的,到1941年底是德軍已經殲滅了蘇軍308個師,已經接近於原定計劃的320個師,附近的實際兵力遠遠要高於320師,幾乎翻了一倍,即便在連續損失之後,在1941年底以前,大約380萬蘇軍被俘,蘇軍依然保持著相當強大的實力,軍隊總員額一度超過了1000萬,實際上依然對德軍抱著一種比擬的優勢。

    這是一種整體實力超出預期的結果,如果德軍在制定計劃時,標準高一點,或者說,準確的預計了蘇軍的實力,那麼也許會另一個樣子,也許在一個1941年底的莫斯科戰役就可以直接取消了。

    在莫斯科戰役之前,德軍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狀態,連續作戰之後的累計損失也是非常大的,基本上已經把自己的後背力量基本消耗乾淨,已經缺乏進攻能力,但是德軍依然認為蘇軍的情況會比自己更糟,只需要再努力把手機要倒下了,實際上沒有,在德軍已經無力進攻之後,蘇軍依然有能力反擊了。

    德軍在戰役方面的安排等等,其實那並沒有什麼大的過錯,只能說在某些節點上出現了小小的意外,至少在1941年時,德軍在戰役與戰術上非常成功。

  • 9 # 葦說歷史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不宣而戰,以190個師、共約550餘萬人、3800多輛坦克、5100架飛機,用人類史上亙古未有的龐大攻勢入侵蘇聯。希特勒曾不無得意地說:“當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時,全世界將大吃一驚,並感到難以置信!”

    “巴巴羅薩計劃”於1941年6月22日展開,在希特勒“列寧格勒第一、頓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的命令下,550萬德軍入侵蘇聯。

    在作戰最初的數個月裡,德軍沿用之前他們在歐洲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個東歐平原、僅僅四個多月,德軍就殲滅了7百多萬蘇軍。事實證明,“巴巴羅薩計劃”在此戰中展現出了高超的戰術和精密的策劃,但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影響下,最終導致了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功虧一簣。

    “巴巴羅薩”最早計劃於1940年7月,於12月底完成,希特勒在一次高階軍事會議上,宣佈了這個預謀已久、龐大無比的作戰計劃,並最終被定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而該計劃的主要策劃人,為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的保盧斯負責起草和策劃的,原名為"奧托"計劃,後於1940年12月改名為"巴巴羅薩"作戰計劃。

    保盧斯於1890年出生於黑森的布賴泰瑙,在他19歲時的高中畢業之後,就去報考皇家海軍軍官學校。

    但由於他出身平民,因而未被錄取,因此保盧斯決心攻讀法律,但他在馬爾堡大學學習了一年之後,進入了巴登的步兵第三團服役,入伍第二年的保盧斯,即因為他在軍事上的才華而晉升為少尉,翌年秋天,他娶羅馬尼亞貴族之女索利斯庫為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保盧斯以營副之職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因作戰表現突出而於1917年調至參謀本部任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保盧斯獲得了兩枚鐵十字獎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保盧斯因為策劃了“巴巴羅薩計劃”而受到希特勒的賞識,隨後任命他為德軍第六集團軍指揮官。

    第六集團軍是二戰時期德國最精銳的軍隊,被譽為“德軍之花”,滿編時其兵力多達33萬人,在蘇德戰爭初期,保盧斯和他的第六集團軍戰功卓著,而他本人也與隆美爾一樣,成為了希特勒及德國最高統帥部的寵兒。1942年5月29日,他因戰功而獲騎士鐵十字勳章,6月底,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負責攻取高加索油田,而包括保盧斯第六集團軍的B集團軍群向伏爾加河突擊,目的是攻佔斯大林格勒。

    在到達斯大林格勒之後,保盧斯集中4個師的兵力,在100輛坦克和航空兵支援下,擊潰了蘇軍近衛步兵第13師和步兵第42、92旅的頑強抵抗,佔領了市區中部和南部。

    從9月27日開始雙方展開了爭奪城市北部工廠區的血戰,保盧斯在希特勒的催促下,指揮部隊對工廠區和奧爾洛夫卡地域展開猛烈的衝擊,同時在市區中部對蘇軍近衛步兵第十三師重新發起猛攻,經過激戰,他的部隊終於突入“街壘”和“紅十月”工廠外的戰略要地。

    10月14日,保盧斯揮軍攻向拖拉機廠和“街壘”廠,他在約5公里寬的地段上,集中了兩個坦克師和三個步兵師的兵力進行突擊,德軍航空兵的出動率也達到了市區爭奪戰以來的最高點,每日出動了2000架次飛機支援地面戰鬥和轟炸市區。15日,保盧斯攻陷了拖拉機廠,隨後蘇軍也一個師一個師的增援工廠區戰鬥,攻守雙方在伏爾加河畔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展開了殘酷的爭奪戰,至18日,保盧斯的城市攻堅戰取得了空前進展,控制了斯大林格勒城的絕大部分,並封鎖了伏爾加河上的交通。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早在10月6日,斯大林格勒就已降初雪,氣溫急劇下降。

    本來就因為補給遲遲不能到位、兵力嚴重減員的第六集團軍,甚至連冬裝都沒有,士兵們只能穿著夏季的服裝在冰天雪地裡作戰,凍傷凍斃者不計其數。而蘇軍最高統帥部鑑於斯大林格勒的局勢惡化,隨即投入了強大的兵力,蘇軍在他們早已適應的嚴寒裡頑強反擊,大量殺傷了德軍,德軍的攻勢由此逐漸減弱,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預示著這場大會戰的勝負即將易手。

    為了先發制人,保盧斯命令炸燬斯大林格勒的“加農炮工廠”和“網球拍”廠這兩個橋頭堡。

    並於11月9日再次發起攻擊,但由於步兵過度勞累,攻擊多次受挫,雙方的傷亡都很慘重。11月11日,保盧斯再次發起衝擊,企圖佔領整個斯大林格勒,這一天在他的嚴厲督令下,德軍佔領了“街壘”廠的南部並進至伏爾加河沿岸,將蘇軍第62集團軍被分割成三個部分,但他們憑著這三塊陣地牽制著進攻的德軍。13日,保盧斯進行了最後一次進攻,由於蘇軍的殊死抵抗和德軍的彈盡糧絕,攻擊最終被迫停止。

    在已無勝算的情況下,保盧斯請示希特勒退兵,但被希特勒嚴詞拒絕。

    1943年1月10日,蘇軍對第六集團軍發動了大反攻,15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幾乎掀翻了所有的德軍陣地,隨後蘇軍在空中300多架飛機支援下,坦克和步兵實施了恐怖的“壓路機戰術”,德軍的防線立即土崩瓦解了。第六集團軍被分割成南北兩個叢集,九個師的殘部被包圍在市中心,12個師的殘部被包圍在“街壘”工廠和拖拉機廠地域。保盧斯為了不使部隊再付出不必要的傷亡,幾次急電德軍統帥部要求撤退,被希特勒再次拒絕,並回電命令第六集團軍,必須堅守陣地戰至最後一人一彈。最終,在剛被希特勒提升為元帥的保盧斯,及其參謀長施密特將軍被俘後,第六集團軍停止了抵抗。

    經過200多個血腥的晝夜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結束了,而保盧斯的軍事生涯也到此為止了。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中損失了約150萬兵力,佔其在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其中在斯大林格勒就損失了80多萬人,僅第六集團軍就有20多萬人命喪斯大林格勒。到投降時,原本33萬人的第六集團軍只剩下9萬人。

    拋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政治意義不說,只論軍事素養,二戰中德軍的確湧現出一大批諸如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軍事天才。

    在將星熠熠的德軍名將之中,保盧斯雖然不是最出名的,但絕對是最有才華的,如此龐大、精密的“巴巴羅薩”計劃就是出於保盧斯之手。然而不能不讓人感嘆世事之無常,當初親手策劃殲滅蘇軍計劃的保盧斯,卻在執行時被蘇軍生擒活拿,曾經被希特勒推崇備至的保盧斯,後來卻被希特勒破口大罵“你為什麼不去死?”

  • 10 # 略懂歷史

    1939年9月,希特勒向波蘭發起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侵佔了波蘭的希特勒遠不滿足於此,他又把戰爭的目標指向了蘇聯。於是1940年7月,納粹元首希特勒召開了一次高階軍事會議,並宣佈準備突然襲擊蘇聯,摧毀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當年12月,希特勒簽署了第21號訓令。這就是“巴巴羅薩計劃”。為何希特勒會實行這一計劃?這一計劃的結果又是如何的呢?“巴巴羅薩計劃”其實是德國入侵蘇聯的軍事行動的一個代號。主要內容在於:第一,對英國的戰爭結束之前,發動一次戰役,爭取一到兩個月之內打垮蘇聯;第二,先用突擊的方法消滅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然後再進入蘇聯腹地,佔領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地。“巴巴羅薩”計劃制定的過程是非常嚴密的,計劃制定好之後,才印了9份檔案,其中第1號文字呈報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第 2 號文字呈報德國海軍總司令部,第 3 號文字呈報德國空軍總司令部,其餘 6 份文字由德國最高統帥部參謀部檔案室封存。希特勒對於這個嚴密的計劃也是相當滿意,並說:“當‘ 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時,全世界將大吃一驚,並感到難以置信! ”果然,蘇聯人大吃了一驚。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15分,根據“巴巴羅薩”計劃,德國發動了550萬人的軍隊、3900多架飛機、3500多輛坦克、47000餘門火炮和193艘艦艇,向蘇聯發起全線突擊。這次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拉開了戰中規模最為宏大、作戰最為激烈、損失最為慘重的蘇德戰爭序幕。只是,希特勒沒想到的是,這一計劃並未得到實現,也為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那麼,希特勒這一嚴密的計劃,最終為何會在蘇德戰場中失敗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蘇聯元帥朱可夫曾說,德國進軍蘇聯最終失敗是因為蘇聯人民的頑強抵抗,這有著一定的道理。然而,戰爭的勝利不是僅靠頑強的意志就可以的,還包括了其他原因。比如,有人說德國在八月份南北分兵,導致了德國喪失了奪取莫斯科的有利時機。很多人也認為,嚴寒的冬季是導致德國失敗的一個原因。嚴寒使得德軍嚴重缺乏棉帽、冬衣和皮靴等禦寒衣物。嚴寒也使德軍的武器無法發揮作用:坦克的精密光學瞄準儀失靈、發動機必須經過預熱才能使用、武器上的潤滑油被凍結、輪胎的橡膠逐漸硬化等等。

    除此之外,“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在於希特勒戰略的失誤,主要表現為民族政策的失誤。希特勒把斯拉夫人為“賤民”,並決定把“巴巴羅薩”計劃作為滅種的戰爭。如果希特勒採取另一種民族政策的話,或許結果將會大不相同。舉例來說,蘇聯的一些其他民族經歷過集體化帶來的恐怖,到了1941年,有4000萬人渴望著要解放。當年12月,有大批蘇軍被德軍俘獲,德軍將領是這樣解釋的,德軍的到來讓這些生活在蘇聯的人看到了希望,這是改變俄國社會制度的機會,他們希望德軍取得勝利,所以很多蘇聯將士加入了德國隊伍。德軍就像是解放者一樣受到了歡迎。可是,納粹人員在佔領了這些地方之後,實行了高壓政策,這讓當地人民覺得納粹更加恐怖,於是當地人又走向了反對德國的道路。可以說,正是希特勒的這種極端的民族政策,最終讓德國走向了蘇德戰爭的失敗。

    參考資料:何煒俊《德軍“巴巴羅薩”計劃何以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靜脈曲張的最初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