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蟄伏夢成傷

    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出現過諸多帝王,但真正稱得上明君聖主的確實不多,漢武帝劉徹必是其中之一,且頗有爭議。

    漢武帝生逢的時代,正是匈奴猖獗鼎盛的時期,漢朝總是與匈奴和親,以示交好,邊境之危,讓漢武帝困惑不已,遂下定決心,掃除匈奴,還大漢天下以太平盛世,那是個金戈鐵馬、精彩紛呈的時代,名將衛青,霍去病遠征匈奴,封狼居胥,是何等的氣概,打出了大漢威名,喊出了“寇可往吾亦可往”、“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是何等的意氣風發,頒佈“推恩令”,開疆拓土,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河西走廊,使我大漢威名遠揚,招賢納士,重用人才,使用儒家思想,興辦太學,首創年號...豐功偉績自不必說,在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漢武帝連年征戰,也不免勞民傷財,晚年時期搞出“巫蠱之禍”,閹割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等等,這也是這位“千古一帝”的暗殤,然而他晚年也自我反省,寫出“罪己詔”。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總的來說,漢武帝是一個偉大的帝王,開創了很多歷史先河,也影響了後代數千年,功績遠大於過錯。

  • 2 # 滴水載舟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史書,很少有正面評價漢武帝的。

    而今天社會,民族主義高漲,又恰逢中華再次復興之大時代要求,窮兵黷武的傾向是越來越明顯,難怪各大論壇要為漢武翻案,大力歌頌衛青霍去病等。

    我判斷應該是跟我們近代一百年落後捱打有關係吧。

    但有很多人把漢匈戰爭的性質比作日本侵華戰爭,把五胡亂華比作八國聯軍侵華,我看了真的要吐血了。

    漢匈戰爭,五胡亂華,宋遼,宋金,宋元,明清等,性質都是國內戰爭,是中國的邊疆民族與中原民族之間的戰爭。有人把這些內戰理解為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也是不對的。歷史上絕大多數的邊疆民族與中原民族由於文化文明的認同不斷融合,從而發展成今天的漢族。這裡要強調的,歷史上的邊疆少數民族其實也是今天漢族的祖先之一。

    漢匈戰爭是中國的漢王朝與中國的匈奴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是漢朝人和匈奴人之間的戰爭,儘管漢朝打敗了匈奴,但匈奴並沒有被滅絕。而後來的歷史發展表明,漢朝人的後代和匈奴人的後代經過魏晉北朝融合到一起了。

    匈奴被打敗了,又崛起更強大的氐族,鮮卑等,它們入主中原更是勢不可擋。唐朝打敗突厥,契丹又冒出來了;遼滅了之後金國更強大,佔了中原;滅了金,更了不得,橫少亞歐的蒙古又橫空出世了。蒙古衰落了,最強大的滿族又來了。

    歷史的發展表明,對草原民族,邊疆民族,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所以漢武窮兵黷武策略是不行的,錯誤的。

    你問我該怎麼辦?我的解決方案就是進一步加強交流,加大輸出文化(邊疆少數民族位於中原文明幅射的邊緣,教化力度較弱)。如果能夠更加教化邊疆民族,也許中原民族要少受很多罪。

    任何時候,不要輕視文明文化的影響力。邊疆民族入主中原絕不是要滅絕華夏文明文化,他們其實是羨慕中原文化,想過中原的生活,想成為中原的一分子。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文明文化不僅沒被滅絕中斷,反而隨著不斷有新的血液和基因融入進來,反而更加發展壯大。

  • 3 # 優己

    確實是窮兵黷武!但不是在對戰匈奴上面!對戰匈奴這件事漢武帝完全是沒有選擇的!想打也得打,不想打也得打!而且漢武帝反擊匈奴實際損失不大,只損兵數萬人,這麼點人口對於大漢帝國來說完全就不是問題!但是在位期間不僅打擊匈奴,還同時掃西域滅大宛,收雲貴平交州,這就有點急於一時了!比如,漢武帝收大宛的目的是取得大宛的汗血寶馬,漢使求購不成被殺,漢武帝發兵滅國倒也是民族尊嚴,不可不戰。但是收雲貴百越交州這些事完全可以放緩腳步交給後世去做(秦國收巴蜀用了一百多年開發,移民實邊),因為這些地方沒人,必須移民實邊,於是漢武帝強迫人口大量遷移,大量的老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荒蕪之地,然後惡劣的自然環境又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出生嬰兒夭折。這是造成漢武帝時期華人口直接減半的主因,有兩千多萬人因此死亡,這不得不說都是漢武帝的太過追求自我功勞,無視百姓生死!

  • 4 # 惠水濟善

    我大落看了一下回答,有人竟然說,漢武帝千古罪人,臥槽,你家有雄才大略的千古罪人。凡事千古罪人,都是志大才疏!

    我檢主要說幾點,先說主體,漢武帝肯定是“窮兵黷武”,我也贊成。為什麼窮兵黷武,?是私是公?怎樣收尾?

    大漢初立,高帝自強,想反擊累累盜邊的匈農,奈何實力不濟,白登被圍,和親求和,呂后被褥,文景之時,匈奴尤自不甘,劫人搶財,燒殺綠蘿。到武帝時,中原大一統,國力充盈,人足馬壯,。洗屈辱,立國威,樹標杆的時候到了,漢武帝就行動了,順應了歷史要求,並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這樣滴勝利,以後在沒有過,所以,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華夏浩劫淪陷。

    對比,投降派司馬光說,漢武帝於秦始皇無幾也,加上武帝劉徹的奢嗜無度,批評指責大加抬伐。認為民生重要,其實是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為了他們朝廷和文人的富貴,拼命壓迫剝削老百姓,導致了宋朝和文人惡屈辱,空做了幾百年的肥羊,苟且屈辱1,禍國殃民,就下了崖山之後無中國的民族恥辱。

    漢武帝一生,內強皇權,外服四姨,就是偉大第一聲,而且,知錯就改,當“窮兵黷武”激起了民變,就檢討反思,下了罪己詔。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的檢討書,情真意切,反省內心,決心改過,就這一條,千古一帝。後來也有罪已詔,多走形式,花架子,愚弄百姓,所以,都不足掛齒。

    漢武帝窮兵黷武為何沒有失國,就是有漢初的無為而治,後來滴文景之治。還有漢人滴血腥,為國而戰,不惜犧牲。這時,國家有了認同感,有了民族自豪感,民風彪悍,崇尚自由,所以,武帝息戰務農富民政策一出,天下安寧!

    尊嚴,都是打出來滴,沒有外交部長說出來滴,弱宋,滿清,為何割地求和,送錢辱國,就是沒志氣,打都不敢打,還說什麼窮兵黷武!

    有犧牲,就有尊嚴,就可以做自己,動物世界如此,人也一樣。

    尊嚴,自由,和平,是自己打出來滴,不是乞求來滴,更不是別人賜予你的!

    記住吧,漢奸們!

  • 5 # 德厚致遠

    漢武帝劉徹,16歲登基,在位54年,建立了漢朝最輝煌的功業,他的雄才大略,深謀遠慮以及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領導人民創造了偉大的歷史功績,締造了漢朝與周邊廣大地區的聯絡和融通,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而傑出的封建帝王。

    漢武帝繼位之初,就推行改革,他認識到沒有大批良才無以治國,當時的朝廷公卿官僚多是起義勝利後的軍功貴族,官員任免也是從高官權貴子弟中選拔,獨佔政府要職,形成特權專屬,用人制度也是論資排輩,權力專制,形成怠惰陋習,漢武帝決心改革這種情況,希望靠選拔人才,任用賢良之士來擴大統治基礎,透過全國大規模推舉、徵召、監察、考核以及公車上書等措施,建立健全了選官用人制度。董仲舒、東方朔、主父偃、枚乘、衛青、霍去病、司馬遷、蘇武等就是破格提拔任用,使地主階級中下層知識分子踏上仕途,施展政治抱負,興功建業。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為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次,頒行推恩令,使諸候封地被分割,消弱諸侯王國勢力,潛移默化地消除了威脅,強化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西北邊疆和蒙古高原匈奴人的貪婪成性,進而燒殺掠奪,給西漢邊疆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其它地區的騷擾反叛也給西漢政權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漢初因為經濟凋蔽,國力不足,再加上黃老無為思想的指導,對勾奴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公主嫁給單于,每年還送去大批絲綢、糧食等物資,但仍不能阻擋匈奴的侵擾和欺辱。隨著國力的提升,內政的穩定,反擊外侮條件的成熟,大力開疆拓土,鞏固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勢在必行。北征匈奴,東服北韓,南並百越,西置西域,使邊疆地區的戰亂騷擾解除,平定了邊界長期戰爭,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破壞和威脅,穩定了邊疆防務,安定了邊疆建設,百姓安居樂業,鞏固了邊疆安寧,有利於當地資源開發,貿易所需、互利互惠,消除民族敵視,增進和平友誼,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強了民族交往。國家的長治久安,有利於邊郡地區及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治理實現,有利於國家的建設和民族振興,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和促進生產。

    威震四方,統一友善的多民族國家,顯示了漢王朝的強大和威嚴,奠定了祖國的疆域版圖基礎,提高和彰顯了國家地位。

    徹底擊敗匈奴,打開了西漢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對西域的溝通交流,開啟了西域各國與漢朝頻繁交往的時代,張騫兩次奉命出使西域,西域多國派人來到長安,中西交流日盛,聯絡廣泛而頻繁,從此以後,漢朝先進的鑄造技藝,絲織品以及農業技術等傳至中亞諸國,西域的各種物產和文化也沿著絲綢之路輸入中國,豐富和充實了華夏文明,促進和推動了社會發展及世界的文明與進步。

    漢武帝難免有帝王之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奢侈享樂的弊病,中外的交往,遠方的奇珍異寶和各種奢侈品流入中國,更刺激了漢武帝的驕奢淫逸,他廣造苑囿宮殿,陳設佈置豪華,招待優禮,賞賜無數,龐大的開支耗盡了國庫,‘’利不從天來,不從地出,一取於民‘’,各種負擔轉嫁於民,迫使農民大量破產流亡。社會矛盾日趨嚴重,終於釀成天下騷動。另外,漢武帝晚年體弱多病,轉而疑神疑鬼,懷疑是臣民詛咒,又受江充蠱惑,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禍及丞相劉屈氂被殺,貳師將軍李廣利投降了匈奴,所統帥的七萬大軍全軍覆沒,且是由於非軍事原因遭此慘敗。引起他思想上巨大的震動,一連串的挫折促使他反思自己的一生,開始檢討自己的過錯,築輪臺、下罪己詔,向人民表示懺悔,更正政策失誤,實屬難能可貴。

    對於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我認為打擊侵略是正義之舉,國之不存,民將焉附,國泰民安是事業發展的基礎。更贊稱:犯我天威者,雖遠必誅!

    綜上所述,漢武晚期的農民起義,國庫空虛也並非只限於窮兵黷武造成的,多是他建宮苑,築高壇,封禪出遊等肆意揮霍浪費所致,李廣利投降匈奴,也怪漢武帝殺了他的家屬,斷絕了李的後路,牽涉皇帝立儲,還有誣盅等原由。

  • 6 # 終南山無崖子

    第一,文景之治造成社會道德底線缺失,人們為了錢而不知禮義廉恥。這是漢武帝鹽鐵專營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的民營企業家非常有錢,但當國家需要民營企業家支援的時候,只有一個人給國家交錢,其他人假裝不知道,這是漢武帝生氣的主要原因。

    第三,看下面這段文字,就知道經濟改革在漢武帝時已經迫在眉睫:

    【從《史記.貨殖列傳》看時代變革】

    人們學習歷史,卻從來沒有向歷史學習過。[悠閒][悠閒]

    是不是也是這樣?讀歷史書如果沒讀過《貨殖列傳》的就不算讀過歷史。

    《貨殖列傳》記錄了52位企業家發家致富的事蹟。[抱拳]明確指出:

    “追求富裕生活是人性的本能需求”、

    “發展經濟是硬道理”、

    “政府應該遵循“道”這個市場規律辦事,一方面尊重自由市場經濟,一方面按照供求關係的變化調控價格和稅收,防止形成民營壟斷”、

    “對於完全自由市場經濟下的老百姓人人掙錢而不擇手段,政府應該“善者因之、其次利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殖,生也,生資貨財利。

    文景之治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造成社會財富極大豐富,而且,藏富於民。

    但是,這種“藏富於民”逐漸形成的不是全民“均富”,而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道德敗壞,人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整個社會笑貧不笑娼。

    和如今何其之相似。

    “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遊媚貴富。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追逐掠奪,不避法禁。”

    啥意思?

    男的整天聚集吃喝玩樂唱歌跳舞,白天聚集去搶劫殺人,晚上挖墳盜墓,製作假貨,私鑄錢幣;長得帥的就去演藝圈夜場當歌舞藝人。女的彈琴唱歌跳舞,拖著漂亮的鞋子到處逛吃逛吃,傍大款,向權貴富人獻媚討好。人人經商,刺繡織錦不如倚門賣笑……為了賺錢,根本不怕法規法律。

    文景幾十年,各地培養了大批富豪,富豪又壟斷市場,而數冶鐵、販鹽、採礦為最,幾乎和房地產一樣。

    列舉二千年前的一些富豪名單:

    1、陶朱公范蠡,經營實業和放貸;

    2、白圭,百貨,囤貨,低買高賣。

    3、猗頓,販鹽;

    4、郭縱,冶鐵。

    5、烏氏倮,畜牧業;

    6、巴寡婦清,採礦業;

    7、蜀卓氏,冶鐵;

    8、程鄭,冶鐵;

    9、孔氏,冶鐵;

    10、曹邴氏,冶鐵;

    11、田叔,盜墓業;

    得出一個啥結論?大多數發財的機會都是要控制住國計民生的重大專案,還有一些發財致富的事情需要靠不擇手段,比如盜墓居然也會成為當時的知名企業家……

    那麼,繼續讓私人老闆壟斷並控制著剛需市場,還是由央企控制市場?這就給文景之後的漢武帝出了一個難題……

    人們讀歷史,卻從來不向歷史學習。

    今天呢?

    第四,對外戰爭是轉移內部矛盾最好的方法。至於說他窮兵黷武,怎麼說都可以,而他當時解決西漢人民內部矛盾最好的辦法不是教育培訓,而是打通世界貿易和對外戰爭。

  • 7 # 同城管家

    從世界範圍看,漢武帝大敗匈奴,從根本上解除了來自草原的軍事威脅,也導致了西羅馬的滅亡,從歷史貢獻看,拿民國建立時日本對中國的威脅與匈奴對漢朝的威脅何其相似,只是歷史程序更快,如果沒有漢武帝的主動出擊策略,那麼等待漢民族的就是類似倭寇全面入侵的危局,漢朝必將付出慘重代價,漢武帝一掃內部投降主義悲觀思潮,重塑了華夏民族一直以來睥睨四方的民族精神,重新建立了民族脊樑,這些影響是深遠的,……

  • 8 # 煮酒君

    不直接評價,講個有趣的故事,講個漢武帝曾因一匹馬而對一個西域小國發動長達多年戰爭的故事。

    公元前104年,距離漢朝與北方強敵匈奴的漠北決戰,已經過了十五年,這一年,漢武帝56歲,他統治下的王朝正如旭日一般,雄踞東方,放眼海內,他似乎已經找不到對手了。

    但就在這一年,在遙遠的西域,一個叫大宛的小國,因為一匹馬,就激起了漢武帝極大的憤怒。以至於他立刻組建了遠征的軍隊,要遠涉大漠和雪山,趟平這個西域的彈丸之國。

    什麼樣的馬,讓漢武帝如此的動心呢?這種馬,就是名滿天下的汗血馬。

    汗血寶馬,學名阿哈爾捷金馬,原產於土庫曼。據說,這種馬體型高挑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更有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等等優點,可以說是馬裡的極品,馬中的阿斯頓馬丁了。

    漢武帝非常喜歡馬,他曾經寫過《西極天馬歌》表達自己對馬的喜愛,以及把馬作為他宏偉帝國理想息息相關的戰略資源的情愫。"天馬徠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汗血馬無疑是漢武帝非常喜歡的馬匹。

    很多年以前,當從西域返回長安的張騫向他介紹這種傳說中可以流淌出像血一樣鮮紅的汗的寶馬的時候,漢武帝就十分想得到它。《漢書》記載漢武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雲。"

    一開始,漢武帝打算以和平手段得到汗血馬。

    他派遣使臣,帶黃金二十萬兩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大宛國都,求換汗血馬。但大宛國王毋寡以汗血馬為大宛國寶而拒絕,漢朝使節就在毋寡面前,破口大罵,並把金馬擊碎,掉頭而去,毋寡因而大怒並殺死使團,奪走金銀財寶。

    先禮後兵,先禮的結果是小小的大宛國居然殺死了漢帝國的使者,於是,盛怒之下的漢武帝決定,後兵。以當時漢帝國橫掃匈奴、消滅南越、閩越,暴打西南夷,睥睨天下的實力,大宛拿什麼抗衡呢?

    大宛最強大的武器,就是它和漢帝國之間的距離。大宛位於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交界的費爾干納谷地,距離漢帝國腹地幾千裡之遙,中間夾雜著無數的大漠、雪山和無人區。

    等漢朝的軍隊不遠萬里來到大宛,早已經精疲力竭,而且補給根本跟不上,不用打大宛就贏了。事實也完全和大宛國王想的一樣,漢帝國發動的這次戰爭,一開始十分不順利。

    漢武帝派自己親信的大舅子李廣利帶兵進攻大宛,一路上,李廣利發現他們面對的敵人不止有大宛,還有西域上一連串不太服從漢帝國的小國,他們紛紛堅壁清野,不支援漢朝的軍隊西進。

    於是李廣利只能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走,打下一個地方,補給一些糧草,繼續走,等他的軍隊走到大宛的時候,只剩下了幾萬的餓的要死的人了,面對大宛的銅牆鐵壁,李廣利很識趣的撤軍回家了。

    一徵大宛的失利,讓漢武帝這個極為自信的皇帝大為震怒,這一年他56歲了,已經開始逐漸走向他經常犯錯的老年了。他給李廣利補充了幾萬軍隊,要求他再攻大宛,而且這次他下了死命令,不攻破大宛你們就都別回來了。

    李廣利軍團再度出征,可以說為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漢武帝下了血本。這隻軍團有十萬頭牛、三萬匹馬、眾多驢和駱駝以及充足的糧草,此外,他還徵調了十八萬大軍為李廣利軍團防守側翼,防止匈奴和其他小國的干預。

    一句話,不成功便成仁,面子、大宛國土和寶馬,漢武帝都想要。

    這次的戰爭結果沒有意外,面對漢帝國的精銳之師,西域小國們紛紛被向砍瓜切菜一樣的滅掉,其中輪臺國甚至被漢軍屠城。最後,大宛國在漢軍的圍攻下發生了內亂,大臣和貴族們殺死了國王毋寡,獻出寶馬,向漢帝國投降了。

    漢武帝得到了他想要的汗血馬,漢帝國也爭回了面子和國際聲譽。但歷史上對這場因為馬而引發的戰爭一直褒貶不一,也有觀點認為漢武帝為了一匹馬和自己的面子勞師遠征,可以算得上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為漢武帝晚期漢王朝的經濟大衰退和政治混亂埋下了禍根。

  • 9 # China承影668

    窮兵黷武,是不可能的。

    在那個時代的環境和高度,漢武帝魄力,漢武帝的思維。後人可能讀的懂嗎?。

  • 10 # 烎昊

    漢兇之戰是窮兵黷武嗎?歸根到底錢都用於軍事了,一切都向軍事傾斜,文官集團貪汙腐敗的錢少了於是就黑漢武帝窮兵黷武。觀華夏曆史儒家文人集團貪婪並且毫無底線。看看他們抹黑的人基本上都是對國家民族有大功績的,反而他們吹捧的往往是禍國殃民之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中,為什麼有人說鼬神打不過自來也?是真的打不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