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的左右手

    工夫茶與功夫茶兩詞各有所指,不能混為一談。工夫茶指茶葉製作之精良,其品質優異者,如工夫紅茶、閩紅工夫。清.雍正十二年(1734)曾任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續茶經》中說:“武夷山茶在山上者為巖茶,北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兩山之以所產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見“工夫”是指茶葉的品質。

    後者“功夫”不是指茶的品質,而是指茶人的素養,茶藝的造詣以及沖泡的空閒時間。 清代施鴻保在《閩雜記》中寫道:“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張心泰的《粵遊小記》也說“潮郡尤嗜茶,大抵色、香、味二者兼備,其曰功夫茶”這是指功夫茶的沖泡方法及閩南閩東一帶的飲茶習俗。

    由此可見,這兩者是各有所指。 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潮汕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來水,陸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於煮茶,這已經是一個常識。

  • 2 # 榮話

    有些文化被傳下來之後都有了新的意義和見解,並不能抱著舊時代不變的思維,那樣的東西小編認為都是比較難以持久下來的,只有那些可以適應時代發展,順應市場需求的東西才是更好的更優秀的東西。茶也是一樣的,雖然它是一種健康飾品,更多的還有一些文化內含在裡面。

    工夫茶從產品來說,商家可能都應該說自己是工夫茶,純人工的採摘和殺青等等,足夠的人工和物力,而鮮有說自己的家的是功夫茶的。不過現代人已經不這樣理解,更多的是對於飲茶的一種生活方式的解說,工夫茶更加的講究飲茶的儀式感。而功夫茶,則多的是對於倒茶人的一種技術讚譽。

  • 3 # 旅遊圈聞

    工夫茶與功夫茶兩詞各有所指,不能混為一談。工夫茶指茶葉製作之精良,其品質優異者,如工夫紅茶、閩紅工夫。清.雍正十二年(1734)曾任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續茶經》中說:“武夷山茶在山上者為巖茶,北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兩山之以所產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見“工夫”是指茶葉的品質。後者“功夫”不是指茶的品質,而是指茶人的素養,茶藝的造詣以及沖泡的空閒時間。 清代施鴻保在《閩雜記》中寫道:“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張心泰的《粵遊小記》也說“潮郡尤嗜茶,大抵色、香、味二者兼備,其曰功夫茶”這是指功夫茶的沖泡方法及閩南閩東一帶的飲茶習俗。由此可見,這兩者是各有所指。 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潮汕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來水,陸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於煮茶,這已經是一個常識。

  • 4 # 迴響旗艦店

    功夫茶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其烹煎之法應是源於陸羽的《茶經》。功夫茶歷來講究"品飲工夫"。正因其是講究品飲功夫的一種飲茶方式,故稱為"功夫茶"。

    工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漢族人民傳統的飲茶風俗。是禮賓待客的第一道習俗。今天,海外潮汕華僑還以"工夫茶"作為認祖追宗的標誌。

  • 5 # 王義君

    謝謝!所謂工夫茶,陸羽在《茶經.六之飲》曰:‘天育萬物,皆有至妙’’所庇者屋,屋極精。’接著陸羽列舉了茶的‘九難’即從採造、鑑別、用具、用火、擇水、烤炙、碾末、烹煮、飲用等九個方面,都強調應力求其精。故工夫茶,實指既考究又科學的茶飲法中的極致,同時也是對《茶經》‘精極’精神的繼承與弘揚。而功夫茶則應該是一種俗稱或是別稱吧。謝謝!

  • 6 # 茶藝培訓魏勇敢

    最簡單好記的區分就是:

    工夫茶:“工”藝的意思,表示加工工藝複雜。

    功夫茶:泡茶流程講究,對泡茶者技藝要求較高。

  • 7 # 旅遊達人老嶽

    “工夫茶客”你好,喝“工夫茶”和“功夫茶”還是有點區別的,顧名思義“工功茶"需要有一定的休閒時間,坐下來慢慢而優雅地品茶修心養性。功夫功更有講究,泡茶時需要很多枝巧。下面就簡單瞭解一下:

    工夫茶

    工夫茶是紅茶的一種茶;工夫茶是特指烏龍茶獨特的泡飲方式,其重視茶葉、器具、水、火技藝,技法細膩周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即科學又講究美感。它的特點是茶多水少,泡飲次數多,泡時短,即泡即飲一般泡衝30~60秒鐘。

    現在,工夫茶可分閩式工夫茶,粵式工夫茶和臺式工夫茶。至於工夫紅茶,它是中國獨特的一個傳統品種,因初制工序特別注意條索的緊節完整,精製時頗費工夫而得名。

    功夫茶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

    《茶經》裡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來水,陸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於煮茶,這已經是一個常識。不過像香港地方,一聲制水,萬眾惶然,“自來”尚不可求,不用自來水又用什麼呢?

    《茶經》裡還說:“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無味。”這就已講究得微乎其微了。

    至於水還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別,這些都是屬於講究的範圍的,不過這些講究實際上也很難做到,像《紅樓夢》中的妙玉用鬼臉青藏著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閒情逸致,我輩豈有如是工夫哉。

  • 8 # 世通27

    工夫茶和功夫茶的區別?。工夫茶所指的是製茶工藝,功夫茶就是工夫茶的泡法。工夫茶早已被人們所熟悉。

    中國工夫茶的泡法。是各朝各代泡茶最講究的一種方法。或稱之為"宜興式品茗法"。工夫茶的泡法直接顯示茶藝的高低,考驗每個人的茶藝是否純熟。綜合了茶品,茶趣及各種流程。

    工夫茶藝人動作"韻律優美"純熟有隹。給飲茶人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工夫茶程式很多。這裡只能簡單說明幾點:

    一,賞茶,主人讓賓朋好友鑑賞茶葉的成色一番。

    二,溫壺,用熱水清潔茶壺,去掉弄味,清洗乾淨等。

    三,置茶,溫壺後將茶葉放入壺內。

    四,潤茶,注入熱水,並以壺蓋括去泡沫,爾後將茶水倒入茶海或其它茶容器中。

    五,泡茶,潤茶後再從新把熱水衝放入壺中,稱之為"沖泡",每一次為一泡。

    六,衝壺,壺內注完熱水後,蓋好壺蓋,再用熱水從壺蓋外部衝澆壺外體。

    七,計時,茶藝人右手扶左手手錶觀看時間。而且要注意動作的美感。

    八,溫杯,在倒茶水之前,先把茶杯用熱水沖洗,迎接頭一泡茶水的到來。

    九,運壺及幹壺,溫杯後,茶葉浸泡時間已夠,將壺提起沿著茶海邊緣執行一週或幾周,這稱之為運壺。然後用茶巾把茶壺外邊擦乾淨叫幹壺。

    十,倒茶。不要一次把茶杯倒滿,每個茶杯先倒一部分,然後逐步再把每個茶杯的茶水倒到七、八成滿。

    十一,奉茶,把茶杯放在茶盤上,由主次順序給客人上茶。

    十二,品茶。

    十三,易位,頭泡由主人為客人服務,為使客人盡情歡樂,並欣賞不同的茶藝,"主泡者"可以適時易換。

    十四,茶餘,就是用完茶後清理殘茶葉渣收實清冼茶具。擺好放整齊。

  • 9 # 曉雜談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葉,在清代時是指紅茶及部分武夷巖茶  1、清僧釋超全,布衣。明亡後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為僧?與武夷茶結緣。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蘭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閒手敏工夫細。”說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細”製出來的。這裡的“工夫”顯而易見是力氣、時間之意?後來逐漸引申為花費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劉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縣為令三年,他在《片刻餘閒集》中寫到:“武夷茶高下共分兩種:……巖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次則花香……”說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稱,且為較珍貴之茶。  3、被稱為當代茶聖的吳覺農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誌茶葉資料選輯》載:武夷巖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民國之後,巖茶就沒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則全指紅茶。如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紅茶篇》中,將紅茶分為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紅碎茶三大類,且按地域分為: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4、民國肖一山主編《清代通史》卷中載:葡荷兩國,與中國通商較早。明末崇禎十三年(1640年),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始由荷蘭轉至英國。這裡工夫茶就是紅茶的一種,也說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則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編著的《潮嘉風月記》開篇寫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寫的主要是飲茶時的爐、壺、杯等?後半篇則是泡法技巧。這說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葉。是後人誤將“功”寫為“工”,還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將潮州語音“功”、“工”混為一談?不得而知。  2.“功”、“工”在廣東潮汕、福建閩南的方言中音與義是有區別的。茶聖吳覺農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剛”,“功”音“攻”。我們閩南話中的“工”、“功”的音與潮州相同。義也不一樣:“工”即力氣、時間,“功”為武功、本領、火功。這就說明在茶葉範疇“工夫”與“功夫”是兩個含義。如今盛行的閩式、粵式、臺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沖泡技法。只要到閩、粵訪談,並用閩南話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與“功夫”,不但能明瞭其區別,且能搞清其由來,因為歷史上此地區均系“功夫茶”品飲法的時興地。  “功夫茶”的泡飲技藝經發展、完善,程式雖繁複,卻富涵文化,因而為飲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藝、閩式功夫茶、臺灣功夫茶茶藝等都是在此基礎上挖掘、深化而來的,已成了閩、粵、臺的飲茶藝術。近幾年來功夫茶藝已向中國北方傳播,為北國飲者賞識。

  • 10 # 曉茗說茶

    功夫茶實為工夫茶的誤傳,工夫茶也並非只是指代“品質好、工藝複雜的紅茶”。

    “工夫”在潮州話中是講究的意思,工夫茶就是講究的茶,步驟多時間長,喝一杯茶很耗時耗力,不同於大杯茶。

    工夫紅茶源於武夷山小種紅茶(清早期)。但盛於閩紅,以白琳工夫和坦洋工夫為主流(清中後期至民末)。祁門紅工藝雖來源於白琳工夫,但在近現代才成為工夫紅茶的代表。目前能查到最早成文的工夫紅茶規範,是1950年的祁門紅分類標準(我見識粗淺,如有錯漏請前輩指正,不勝感激)。

    工夫紅茶的歷史不長,屬於小眾茶葉,不能說明問題。除了坦洋工夫,其他的幾乎很少聽到有人提起。中國茶博會上從來未見坦洋工夫之外的其他工夫紅茶。退一步講,工夫紅茶即使流行甚廣,和工夫茶,也不能混為一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有什麼區別?怎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