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袋鼠潘潘
-
2 # CandS桌布秀
偶然看到了題主的這個問題,恰巧不久前也和一發小聊過這本書,這真的是巧得很。
這裡就不作書評了,聊聊當時我是如何和我的發小展開關於這本書的話題吧。
學以致用聊到這時,我很自然的就向我的發小推薦了這本由古斯塔夫·勒龐 所著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因為我的這個發小是作平面設計的,也有自己的工作室,他們在工作中最頭疼的是就如何應付那些外行的甲方,同時也要與時俱進的瞭解設計專案中涉及內容如何更好的表達,比如為電商平臺設計的宣傳頁,如何能夠緊緊抓住消費者的眼球,一步步的促使其消費,說白了,就是要琢磨大眾的消費心理,而這本書恰恰對此有著深入的分析,當然如何理解,如何在現實中運用,那就是個人的事了。
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自然一本書對於不同人帶來的觀點有共性,也會有差異性,如果能結合自身,不論是在具體工作中,還是個人意識形態的提升,也就是學以致用,那將是更為有益的。
閱讀之後,相信大家對於這個浮躁的社會會有一種恍然大明白的認識!!!
-
3 # 狅龍飲雪
本書相當於是一篇心理學研究論文的研究結果與討論部分,研究者的價值觀顯露無遺。龐勒單刀直入的批判是我很喜歡的。國內譯者將《The Crowd》一致翻譯為《烏合之眾》我也倒同意,甚至我認為可以翻為“愚眾”,即告訴你群眾的“愚鈍”,與此同時又向有心人說明如何“愚弄”群眾。統治者利用群眾的烏合和愚鈍進行宣傳和統治,來愚眾。行文之間帶有很強烈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傾向。龐勒雖然將群體特徵揣摩得似乎分毫不差,但似乎是站在統治者的高度俯視群體,實在是金字塔頂端的精英。
“世上的一切偉人,一切宗教和帝國的建立者,一切信仰的使徒和傑出政治家,甚至再說得平庸一點,一夥人裡的小頭目,都是不自覺地心理學家,他們對於群體性格有著出自本能但往往十分可靠的瞭解。正是因為對這種性格有正確的瞭解,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確立自己的領導地位。”(P6)
群體愚鈍(包括非理性、無邏輯、感性、歇斯底里等)的作用除了“被統治”之外,並非毫無道理和必要性。試想,如果群眾不愚,而是一個個具有獨立批判精神的、具有靈魂和頭腦的個體,我們的社會就不是現今看到的這樣了,也根本不存在“社會”這個概念。
幾乎所有學科、流派的研究者都或多或少認為自己所研究之物是世界發展的推動力。這似乎是所有學科所預設的觀念。例如龐勒說:“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惟一重要的變化,是影響到思想、觀念和信仰的變化。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不過是人類思想不露痕跡的變化所造成的可見後果而已”(P1)。龐勒認為,導致人類思維轉型的原因首先是“宗教、政治和社會信仰的毀滅”(P2),其次才是“現代科學和工業的各種發現”。龐勒說歷史學家只從自然主義的視角研究革命,而非社會心理學,因而他們看不到事件的起源。但正如歷史學和其它許多學科一樣,在批判另一說法的同時,難免也抬高了自己的立足點。
-
4 # 大牛看財經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民主的社會中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是個種族主義者,縱覽全書,“種族”這個詞出現的次數最多。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所以群眾的無知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這本書在同學的推薦下看的,如何評價,我只能引用弗洛伊德說的:“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從頭到尾我都覺得這本書中偏見很多,可以說我應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群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群體的心理、意見和信念,在很多的時候,竟會讓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烏合之眾》是一本研究社會心理學的著作,書中札記似的向我們闡釋了群體的多特點及其構成的因素。他分析了群體心理的種種特徵,在整本書中,每一卷都有清晰的分析條理和較為嚴密的邏輯順序,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概念,不僅僅發出了與世俗不一樣的觀念,而且對自己的見解懷有百分百的自信心,在精彩的分析下立刻插入鮮活的例子,使得分析更加貼合邏輯,讓人信服。但是書中有些觀點,我們也不能盲目的推崇,例如:群體就是有這種“脊髓中的本能”,而婦女、兒童和原始人都是不用大腦而用脊髓思考的動物,他們盲目、輕信、缺乏理智,感情豐富而毫無用處。對於勒龐如此偏激的論證,我們也就應理性的思考,對婦女兒童的歧視的觀點是就應得到批判的。書中還存在意識形態和種族主義的錯誤觀點。但是拋去它的錯誤觀點不看,《烏合之眾》對大眾心理細緻入微的剖析,還是具有很強的借鑑好處的,《烏合之眾》在這天仍不失現實好處。日本民眾為何會在戰爭中淪為統治者的戰爭工具?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何民眾泯滅良心,失去理智?在當今中國為什麼會出現超多的網路暴民,如果你與他們的觀點不一致,那麼你就會被一批人被一個群體罵
的體無完膚,甚至人肉搜尋你,讓你祖宗八代不得好死?個人到群體的心理變化看似難以明白、難以置信,實則有跡可尋,《烏合之眾》在書中都做出了深刻的剖析。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群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象中所包含的危險,並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在此書的這裡或那裡,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眾》具有持久的意義。
群眾,烏合之眾。群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絡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可見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群體規範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群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於是表現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為方式。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變成了一個群體後,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而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當人們聚整合一個群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從他們成為群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
社會中大多數處於中下層地位的群眾,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狹窄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驗的一般問題不甚瞭解,不辨真偽,希望聽從權威的意見,“在群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因此群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這也給領袖以利用的機會。
書中勒龐解釋說領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幹家而非思想家,他們並沒有頭腦敏銳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如此,,因為這種品質會讓人猶疑不決(這點我沒看懂?)(“每個時代的群體傑出領袖,尤其是革命時期的領袖,大多才疏學淺,他們往往勇氣超過才智。才智過多甚至會給領袖帶來障礙,但正是這些才智有限的人給世界帶來最大影響。”)。但領袖們會藉助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群體的頭腦,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紮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麼顯而易見。回想歷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當時為什麼得到德華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
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鬥》中寫道:“群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於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麼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說的真實意義。”
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說的真實意義。”
在勒龐看來,群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體更要凸顯。
-
5 # 詹萬貴1
《烏合之眾》這本書,它是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它是第一本講解「群體心理學」方面問題的書。
後來隨著心理學的發展,研究群體心理學的書越來越多,但是都沒有這本書知名,也都沒有這本書暢銷。
這本書還有一個背景,這個作者他生活的年代,給了他非常多的觸動和思考,才促使他去寫這本書。
作者是個法華人,他1895年寫這本書,之前法國一直處於大革命時期,推翻路易十六的皇權、人民革命團體的各個派別的輪番上場、雅各賓派的大屠殺等等,社會處於這種混亂無比的狀態。
這些歷史都是他所處那個時代剛剛過去的,所以他結合整個發展的歷程,去研究和分析整個群體心理學的。
那這本書最主要的觀點,通俗易懂的觀點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傳統邏輯上認為:“人多力量大”。人多的時候,集思廣益,把大家的意見彙總起來,選擇的方案多,一定是好的。一定比我們個體所做出的決策更好的。
作者認為恰恰相反,當群體聚在一起去做出結果或得出結論,那個結果或者結論將遠遠低於個體理性的判斷。
換句話說就是,人越多,聚起來越多,最後可以說智商越低,越不理性,越容易犯極端低階或者惡劣的錯誤。
第二點非常重要的是,當一個個體在某個群體當中,會被洗腦、被支配,這個個體就不再是他個人了,他變成了一個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喪失掉了理性,喪失掉了自我的判斷。
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本書關於群體的兩個判斷,是不是跟我們很多平常頭腦當中的觀念很不一樣呢?
-
6 # 五月的黃梅
《烏合之眾》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告訴我們一些顯而易見、卻又總被人們忽視的道理:
一、群體意識經常是非理智甚至是瘋狂的。
群體不善於思考,卻急於採取行動。他們有時很瘋狂,甚至會成為一群無意識支援的劊子手。比如,法國大革命中的”九月慘案“就是典型案例。1792年9月2日,被關押的保皇黨分子在獄中策劃起事,巴黎的一群武裝群眾,襲擊了一批正在從一個監獄轉到另一個監獄的囚犯。約有1200名囚犯被殺。大量女囚徒被強姦,很多受難者備受酷刑,其中一些更是被肢解,德.蘭巴拉公主就被瘋狂的人們用利劍分屍,將她的手腳全部砍去,開膛破腹完全不成人形。
其實,群體在歷史上製造的可怕事件還有很多,大家可以到歷史深處慢慢尋找。
也正是因為如此,群體才最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集團或政治勢力所利用。
二、當一個人完全融入群體中時,無異於被催眠。
當一個人的思想完全融入群體時,就像是被催眠者,任由催眠者擺佈,實際不上,他的大腦已經暫時停止活動了。環境在一定情況下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所以,一些人在處於群體中時會做出和平時判若兩人的舉動。書中也舉了例子加以證明。
所以我當時無疑就是典型的“烏合之眾”當中的一員,失去了應有的判斷。
一想起這事,我覺得自己就像一群哄搶軟得快淌水的番茄的老太太中的一員,旁觀者覺得可笑,我們卻覺得佔了便宜。今天的很多促銷活動利用的無疑就是這種心理。
所以,不得不說,有時候人越多,智商越低,越不理性,越容易犯低階錯誤。
三、常保持冷靜,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理解了群體意識的非理性和可怕之處,我們就該知道人們說“思考”時為什麼往往要在前面加上“獨立”二字了吧,更應該意識到在群體面前要冷靜思考的重要性。因為,無獨立,不思考。
要想避免被不理性的群體控制,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當我們處於某個群體之中時,應時刻以反觀和抽離的態度去看待周圍環境,養成冷靜、理智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有人說:“人多力量大。”有人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也有人說:”雞多不下蛋,人多瞎搗亂。“還有人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如果看過《烏合之眾》這本書,你會怎樣以為呢?
-
7 # 喜歡GEM的老學姐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烏合之眾》
有一件事就是柯南被錘乳華的事,結果事實並沒有,青山剛昌相反地,是一個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的漫畫家。我感覺這個問題的本質和西方國家民粹主義完全一致,尤其是個體願意拋棄是非。一些人為了流量什麼事都可以幹出來。
這本書把人和群體的心理描寫得淋漓盡致。
-
8 # 九十度水
一本醒腦之作。
儘管在邏輯上還稍欠嚴謹,主觀色彩過濃,也不乏偏激之嫌,但是無論如何,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讀了這本書,無意識做愚民,成為烏合之眾一員的機率會小很多。
-
9 # 謝青
群體無意識,這是《烏合之眾》中闡述的一個重要觀點。表示人一旦進入到某個群體之中,受群體意識影響,很容易被隱性的催眠,很快會被同化,而且很容易受到即時的影響。這也是傳銷為什麼能給人洗腦。某些會議營銷者為什麼能忽悠老年人的根本道理。但是從正面來看,作為一個組織的領導,一個管理者,甚至一個群體的領頭人,如果能夠用好書中的道理和一些方法,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書名雖是《烏合之眾》,但其中還是有很多正能量的東西,所以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
回覆列表
相信下面這50點總結能讓你更好的理解
1、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2、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3、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4、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5、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6、所謂的信仰,它能讓一個人變得完全受自己的夢想奴役。
7、在與理性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未失過手。
8、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9、群眾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充耳不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10、數量,即是正義。
11、掌握了影響群眾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12、沒有傳統,就沒有文明;沒有對傳統的緩慢淘汰,就沒有進步。
13、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預料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人類的機體的確能夠產生大量狂熱的激情,因此可以說,願望受阻的群體所形成的正常狀態,也就是這種激憤狀態
14、能夠感覺到的現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那些亂象在洋麵上的表象。
15、昨天受群眾擁戴的英雄一旦失敗,今天就會受到侮辱。當然名望越高,反應就會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群眾就會把末路英雄視為自己的同類,為自己曾向一個已不復存在的權威低頭哈腰而進行報復。
16、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發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
17、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18、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只是人類思想無形的變化造成的有形的後果而已。
19、孤立的個體具有控制自身反應行為的能力,而群體則不具備。
20、專橫和偏執是一切型別的群體的共性。
21、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22、群體總是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善行感動!在他們看來,仁慈善良只不過是軟弱可欺的代名詞。
23、大眾沒有辨別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的得到普遍贊同!
24、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
25、從長遠看,不斷重複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裡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移。
26、群體中的個人是沙中之沙,風可以隨意攪動他們。
27、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誇張。
28、但凡能夠成就大業的領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質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為罕見,極為強大的品質,它足以征服一切。
29、結群后,由於人多勢眾,個人會產生一種幻覺,感到自己力大無窮,不可戰勝,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
30、當一個人融入社會之中時,他便失去了自我。
31、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也許還是會願意接受傳統教育當中所有的弊端,因為儘管它只會培養一些被社會所拋棄的人、心懷不滿的人,但起碼,對冗繁知識的膚淺掌握,對成堆教科書的完美背誦,或許可以提高智力水平。但事實上它真的能提高智力嗎?不可能!在生活中,判斷力、經驗、進取心和個性,這些才是取得成功的條件,這些都不是書本所能夠給予的。書本是可供查詢的有用字典,但倘若把這些冗長的詞條都裝在腦子裡,那可是一點用都沒有。
32、文明賴以形成的道德力量失去效力時,它的最終瓦解總是由無意識且野蠻的群體來完成的。
34、群體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服從。他們如此甘願聽從別人的意志,以至於只要有人自稱是它們的主人,他們就會本能地聽命於他。
35、儘管在那一天的那兩個小時裡他們做到了或者幾乎做到了,到一個月以後他們卻不再具備這種能力。他們無法再次透過考試。他們腦中不斷丟失大量過於沉重的知識,而且沒有新的知識來填充。他們的思想活力開始衰退,促進成長的才能漸漸乾涸,這時一個得到充分發展的人誕生了,但此時的他早已疲憊不堪。結婚過上安定的生活,陷入某種迴圈,並永無止境地重複下去;他將自己封閉在狹隘的工作中,盡職盡責,僅此而已。他們最終變為了平庸之輩。
36、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37、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沒。
38、人們經常說起那家大眾劇院,它只演令人壓抑的戲劇,散場後,必須保護扮演叛徒的演員,免得他遭到觀眾的暴打。他所犯的罪行,當然是想象出來的,引起了群眾的巨大憤怒。我覺得這是群體精神狀態最顯著的表現之一,這清楚地說明,要給他們什麼暗示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假與真幾乎同樣奏效。他們明顯地表現出真假不分的傾向。
39、群體也許永遠是無意識的,但這種無意識本身,可能就是它力量強大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絕對服從本能的生物,其行為會複雜得讓我們不敢相信。理智是人類新近才有的東西,太不完美了,不能向我們揭示無意識的規律,更不能替代它。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中,無意識部分佔的比重很大,理智所佔的比例卻很小。無意識現在仍作為未知的力量在起作用。
40、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不會記得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人是誰,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能有令人吃驚的威力,這就是原因 。
41、名望的產生與若干因素有關,而成功永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42、在決定人們歷史地位上起著更大作用的,不是他們的“真實”面目,而是後人對他們的認識和感受。
43、群體會讓每個人在其中的錯誤縮小,同時讓每個人的惡意被無限放大 .
44、束縛個人行為的責任感一消失,人便會隨心所欲,肆意妄為。
45、群體的無意識行為取代了個體有意識的行為,這是現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46、偶像崇拜的五大標識:
第一,偶像總是凌駕於信徒,處於高高在上的地位,這一點有著決定性地作用。
第二,信徒總是盲目服從偶像的命令。
第四,信徒有著狂熱的願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條廣加傳播。
第五,信徒傾向於把不接受它們的任何人視為仇敵。
當群體符合第一條,其形式就等同於宗教,而這種情感就變成了宗教信仰。
對群體來說,也許最不合理的才是最合理的選擇
47、群眾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作最有價值的東西。
48、所以不要輕易地成為集體的一份子,這樣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即使你以為自己只不過是隨聲附和了一下而已,實際上你已經成了幫兇。
49、群體的誇張傾向只作用於感情,對智力不起任何作用。
50、群體不善推理,卻又急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