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兒童心理糖老師
-
2 # 香香和媽媽的編織樂園
這個問題問得真好,現在許多父母對孩子呵護有佳,是個社會問題。為什麼我們小時候能做的事情現在孩子不能做,孩子怎麼適應生活環境的變化,他們的能動性又怎麼能開發出來呢?我們辦公室大學生的男孩子,現在六年級一天四趟接送,遇到我們加班就到處找人幫忙,我常想他們什麼時候在上學的路上能安心。我的兒子從一年級開始,中午在午託班吃飯睡覺下午放學自己回家,開始幾天我接送他,10分鐘的上學路上要經過三個路口一個鐵道和二座橋,每走到這些地方我就告訴他注意什麼怎麼走,練習幾次他心裡就有底了,觀察力也提高了,每天一回家就把他看到的有趣事情和我分享嘰嘰喳喳說不停,也許是這個的原因我兒子作文一直很好,現在高中離家更遠從不讓我們擔心。等他離開我們去了別的城市我相信一定能獨立生存。每個人都是在學習中成長起來的,生活的歷練他們會更加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
-
3 # 小小學生00後
過度保護孩子,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很有可能變為手殘黨,依賴性特強,沒有上小學前也許還不明顯,等上了小學之後問題就出來了,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動手能力很差,情商低。
-
4 # 兒童哲學啟蒙
不論你出於什麼目的,過度保護孩子,無異於在扼殺孩子的生存能力。
不知題主是否看過一部老電影——《阿甘正傳》。
影片中因為先天智商不敵同齡人,阿甘常常被人奚落、嘲笑和欺負。
阿甘的母親卻“堅持”不這麼認為,不僅讓孩子上正常的學校,還常常告訴孩子——只有那些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
在母親的放手一搏與鼓勵之下,阿甘堅信只有那些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自己勇往直前,不停向前奔跑,最終用事實證明了這問話的真諦。
阿甘母親對孩子的保護源自對阿甘精神信念的呵護,但她卻從不畏現實世界的風風雨雨,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勇往直前,發揮自己的長處。
假使阿甘的母親在對阿甘養育的問題上作出的是相反的決定,阿甘將無緣強大。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位母親清楚的知道,自已的孩子終將隨著萬千人流湧入這個社會,自已無法也不可能無度護犢。
事實上,孩子從一出生起,就在為自己的未來勤奮努力,且絲毫沒有怠慢。
從努力地練習抬頭、抓握拿捏,到走路說話,再到走出這個家,迫不急待地想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再到認真學習研究自己聽到看到的每一個感興趣的事物,……,孩子一直都很努力。
他們不會因為一次做不到,甚至受傷而放棄任何一項對他們有益的練習。
假如父母出於“保護”的目的,干涉或阻止孩子這樣那樣,就是在與孩子的成長髮展規律作對抗。最終導致孩子天性被限制而不能自由舒展,導致孩子自我成長錯失良機,導致孩子心理及人格建構半途而廢。
所以,過度保護有百害而無一利,適度保護才是順應孩子成長與發展的規律。
-
5 # 溫柔小生11
過度保護孩子肯定不好,保護孩子要適度,給孩子充分發展的空間,不要做溫室裡的花朵!否則他們將來很難適應社會這個大環境!
-
6 # 粉紅小渡兜
就像溫室裡的花,離開了當前的條件無法存活,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你能保護她一輩子到死嗎?如若不能,就放開手吧,孩子會比我們想象的精彩
-
7 # 第一心理
謝謝邀請,在我看來,過度保護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傷害。美劇《黑鏡》中有一個故事,母親給女兒Sara的大腦中注入了一個叫“方舟天使”的程式晶片,然後透過一臺電腦,母親就可以看到Sara的位置,還可以監測其身體狀況,甚至可以給Sara眼前的血腥暴力畫面打上馬賽克,母親認為,濾鏡可以保護女兒免受真實世界的傷害。
直到有一天,女兒用平板電腦砸向母親,她才意識到,過度保護讓女兒失去了正常的應激反應,以及對於行為後果的判斷能力,在Sara眼中,一切的危險都是馬賽克而已。
過度保護過度保護(overprotection)指的是父母為了讓孩子免受傷害而過度保護,導致其獨立性發展受到影響的傾向。心理學上認為,過度保護有兩種型別,極端約束型和極端縱容型,前者將增強孩子的牴觸欲,後者會增強孩子的依賴性。
如今,過度保護已經成為了一個被廣泛探討的社會性話題,從現狀上看,我們對孩子的保護,主要是透過不同形式的教育來進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父母的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對孩子的教育成了父母的心頭大事。
我們甚至會將自己的人生放到一邊,優先對孩子進行監管,監督照料孩子的生活、學習。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孩子將受到父母,在行為、心理方面的影響。我們試圖透過教育,控制其觀念意識和行為習慣,培養其良好的人性,從而幫助孩子在今後取得成功。
教育的根本:對人本性的控制康德在人性論裡曾說過:教育的根本就是對人的本性控制。什麼是人性?人性是人的思想、感情、理性、等表現行為,分為與生俱來的本性和人所獨有的在一定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本性。
與生俱來的那一部分是動物的普遍心理,獨有的那一部分是複雜的人類社會文化影響出來的本性,這其中就包括教育。馴化一頭獅子所要承受的風險裡,被獅子咬傷是一點,還有就是獅子會在應激反應下失去能力。教育野獸尚且如此,教育人,企圖控制人本性的風險不亞於步履薄冰。
太過於平常的現象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其中的風險性。在研究人類社會時有個二八定律為人所熟知(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然而很少有人能感受到其傳達了這樣一個兇險的訊號:那剩餘的百分之八十的平庸的人,難道都心甘情願做一輩子窮人?其實,那百分之八十的人失敗了,敗在自己的環境裡,敗在自己所受到的教育裡。
另一方面,我們為了保護孩子的人生安全,開始對孩子活動形式進行限制。英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在1971年,80%的三年級學生獨自步行上學。到1990年,這一比率已下降到9%,而現在它無疑變得更低,孩子在被保護的過程中失去了獨立性和自信。
現代社會,很多90後普遍缺乏自信心和獨立精神,原因在於原生家庭階段他們受到了過度保護。過度保護導致家長的個人意志被強加在了孩子身上,不僅會造成孩子行為能力的喪失,還會造成孩子學習能力的缺失。
知識是個體透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得的資訊及其組織。其實質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特徵的聯絡與反應。在中國,很多孩子在家長的保護下,缺乏實踐能力,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教授,缺乏對知識的體驗式獲取的經驗,這就是缺乏動手能力的原因所在。
並且,那些從小被過度保護的孩子,缺乏與身邊的人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在融入社會方面,困難重重。遇到危險壓力時,沒有有效的保護手段和抗壓能力,容易崩潰,產生不良行為,在心理上不夠成熟。從這個角度看,過度保護一個孩子,其實是在毀掉一個孩子。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
8 # 玫瑤老師說育兒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寵狗上灶,寵子不孝”。玫瑤老師認為這說的就是過度的溺愛和保護導致的遺憾。題主講的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一般包括兩種型別,一種是極端約束,另外一種是極端縱容。
極端約束影響孩子身心理健康發展1.極端約束無法讓孩子付出最大努力做事情
當孩子剛剛開始學步,步履蹣跚跌跌撞撞,為了孩子不摔跤,爺爺奶奶乾脆直接抱起來,這樣一來,孩子確實完全不會摔疼了,但是後來才發現,孩子自己會走路了,仍然經常摔跤,走樓梯還容易踩空。幼時在學步車裡長大的,爬的少的孩子,前庭系統的耳水容易不平衡,導致成人長大後暈車暈床的例子比比皆是。約束了孩子早期自由活動的能力,就會導致後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彌補和練習。
當孩子已經2歲了,父母仍然給孩子單獨做煮軟爛的麵條、蔬菜丁、自制的肉泥作為日常的三餐。因為過於精細的照顧,無形中孩子缺少了咀嚼和吞嚥能力的鍛鍊,影響了正常的消化系統。你會看到孩子吃到顆粒大點的蔬菜,舌頭就往外吐。長此以往,嚴重的話還會影響到孩子唇齒、口腔的肌肉鍛鍊,影響口齒髮音和語言的發展。
當孩子在樓下的小區和其他孩子玩,遇到了一個“厲害”的孩子,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矛盾,成人就把自己的孩子抱的遠遠的,這下孩子確實沒有發生衝突或者被欺負了。但是發現孩子去到幼兒園,仍然不知道如何和其他的孩子社交,遇到問題就哭著要找媽媽。之前的社交約束和保護,導致了無效社交的後果。
這些例子,無不說明了過度的約束和保護,會影響孩子體能、進食、語言、社交、情感方方面面的發展。
雖然我們在幫助孩子,但是實際上孩子得到的資訊是:我自己做不到,做不好。
我們很愛很愛孩子,導致很多時候,我們都過度的幫助了孩子許多本身應該自己去體驗的事。
在人生的不同的里程碑體驗“最大限度努力”去做事情,是最為美妙的事情。因為我們會感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有價值的人。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會更有自信和感恩之心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經驗,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堅持,想盡辦法最終獲得做成了一件事,完成了自己設定的目標的時候,那種心理的滿足感是極大的,並且我們會對得到的成果倍感珍惜。
但是現在很多的孩子沒有這樣的機會去體驗“最大限度的努力”,因為很多時候都被成人的好意所取代了。“這個太重了,你拿不動的,我來拿吧!” “這個活動你太小了,還做不到,媽媽來幫你做。”
慢慢地,孩子變得不願意再付出任何努力去做事情,他會說:我不會,你幫我做就好了。
我們家孩子2歲的時候,我們總是避免給孩子使用尖的東西,剪刀總是放的高高的,絕對不給孩子拿到,我們總覺得這太危險,可能會刺傷、割傷小孩。
但是當孩子去到他們幼兒園,老師給孩子們提供了圓頭的、相對安全的剪刀,並教孩子如何安全的握剪刀,將剪刀傳遞給其他人。我發現一個2歲的孩子竟然可以用剪刀拆學校的快遞,並且做的非常好。她知道剪刀是很鋒利的,因此開快遞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且專注力極強。當她能自己把快遞箱子開啟,她露出了大大的笑容,感覺非常自信,這是用玩具剪刀所不可能有的體驗。
在日本的很多幼稚園,我們也經常看到很小的孩子使用刀切菜做飯,我也很驚歎於孩子們的能力。
在著名的紀錄片《日本的學校午餐》中,45分鐘的紀錄片裡描述了針谷小學裡的孩子如何參與午餐的全過程,把“食育”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紀錄片裡,我看到一個同學拿著單子,問其他的孩子:有沒有人腹瀉、咳嗽或流鼻涕?所有人都認真洗手了嗎?
確認一切沒有問題之後,這些孩子們需要用消毒液將手消毒後才可以去取餐。飯食需要值日生拿回教室。那麼誰去拿呢?是孩子們。這些孩子,看著也就7、8歲的樣子。他們年紀小小,必須使用自己最大限度的努力,兩三人為一組才能一起合作抬起特別重的牛奶箱和食物。
孩子們需要自己擺好午餐墊、筷子,並提前準備好漱口用的被子和牙刷。享用午餐之前,會唱“謝飯歌”,並在吃完飯後自己收拾碗筷送回飯堂裡。
看了這些,我理解了為什麼日本父母教育孩子有句名言是:
除了空氣和Sunny是大自然的賜予,其餘的一切都要靠勞動所得。
這也是這部紀錄片對“食育”中想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感恩之心最好的詮釋。所以如果孩子之前有機會被給予一個合適的環境,適當的引導,並鍛鍊自己的能力,他們完全有能力可以照顧自己,照顧他人以及照顧身邊的環境。
遇到問題時,他們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尋找身邊朋友的幫助,而不是馬上找爸爸媽媽。這些看起來小小的孩子,其實能力非常的驚人,總是能完成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為了能做到這一點,我們要學習的是觀察孩子,瞭解孩子的需求和能力水平,只在恰當的時候,孩子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才給予必要的幫助。因為孩子不是為了滿足我們才來到我們的生命裡的,我們要學習著不給孩子過度的幫助,即使這樣做讓我們感覺良好。信任和放手,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極端縱容給孩子帶來人格心理缺陷極端約束的反面是極端縱容。這也是過度保護孩子的一種方式。
1.極端縱容換來沒有責任心和擔當的孩子
因為愛孩子,有時孩子做錯事了,也隨他吧,總覺得反正孩子還小,多大點事,孩子長大了以後總會學會的。
但是我發現我們的身邊有一群人,他們有著成年人的年齡和樣貌,但是精神上卻還沒有斷奶。他們做事經常有頭無尾,總要別人幫助他收拾爛攤子。而絕大數這樣的人,他們對“責任感”這件事沒有太大的感覺和認識的。
這或許要追溯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家庭和父母的影響。
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需要賠償12.5美元。當孩子找父親要錢賠償時,這位父親告訴他:“我先借給你,一年後還我。” 為了把12.5美元還給父親,孩子每逢週末、假日外便外出打工,半年後終於把錢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後來便是美國的總統里根。
這個小故事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我們需要讓孩子學習承擔自己做的事情產生的自然後果。
2.讓孩子承擔後果才能做出更負責任的決定
我們知道,每當我們做一個選擇時,都會帶來一個結果。比如說我選擇晚睡熬夜,第二天就會有黑眼圈、犯困、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如果長期熬夜,那麼情況可能會更糟,還會出現健忘、記憶力衰退等問題。這就是做一個選擇之後會伴隨的自然的、有邏輯的後果。
孩子需要透過經歷這些自然的、有邏輯的結果,從中學習因果關係,學習自己說出去的話做過的事會給帶來什麼影響,學習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從而增長他們智慧的發展,幫助他們下一次更好的做出有責任的決定。
在這樣一個迴圈當中,孩子的責任就自然發展出來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怎麼樣才是更有責任的,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獨立。
但是如果我們只給予孩子自由,而沒有給予限制,這不是愛孩子,而是一種縱容。因為孩子沒有承擔自然的經驗後果,他可以隨意做事情,那麼他便不會增長智慧,發展自律,更加不會發展出責任和獨立,他只是一個外表成熟但是行動上的巨嬰。
從蒙特梭利的觀點看,獨立是指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成為別人的負擔;能夠自己照顧自己,為自己思考,為自己感受。而這些,都建立在父母放鬆讓孩子自己做事情的基礎上。
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1.適合3-4歲孩子的家務清單
a.倒垃圾
b.收拾自己的玩具
c.學習自己刷牙
d.整理自己的被子和床鋪
e.選擇自己要穿的衣物
f.學習摘菜、洗自己的杯子
2.適合4~6歲孩子的家務清單
a.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物
b.學習擺放餐桌前的碗筷
c.吃完飯後自己收拾餐桌
d.能夠自己學者穿衣服
e.學著整理自己的書包
f.將自己的桌面整理乾淨
3.適合6~8歲孩子的家務清單
a.能分清楚髒和乾淨的衣服,整理要洗和穿的衣服
b.倒垃圾的同時學習垃圾分類
c.每週打掃一次自己的房間
d.自己的書包自己整理
4.適合9~11歲孩子的家務清單
a.學習使用吸塵器、微波爐和各種簡單的電器
b.學習洗碗並沖洗乾淨
c.幫助爸爸媽媽準備簡單的飯菜
d.整理自己的衣櫃、鞋櫃
e.可以參與家庭大掃除
f.和家人一起商量訂製出行計劃
-
9 # 茉莉漫剪
1,不要過度保護孩子,鼓勵他去嘗試去做,剛開始大人一定要在旁邊看著點。
2,不管孩子做的好不好,都要多些鼓勵與認可。我家兒子一進廚房,我和爸爸秒變戲精開始對我兒子各種吹棒爸爸演技超浮誇,還未進廚房就開始嚷嚷著,今天的菜怎麼這麼好吃呀兒子很受用
3,永遠不要認為男孩子不需要做家務,常做家務的孩子動手能力強,早些學會獨立自主,也能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
10 # 娛樂先看
1會產生依賴性
過度保護孩子會產生依賴性,會讓孩子不會自己思考,什麼事都要依賴別人,過度保護阻礙了孩子的獨立性的發展,孩子會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從而產生自卑,沒有自信心,從而害怕挑戰。一個人的自信心是要從小開始培養的。
2會讓孩子產生內向的性格
過度保護孩子會讓孩子產生內向的性格,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無法和他人很好的溝通,事事都依賴他人,沒有自己的主見,長大後也不能獨立,沒有父母在身邊就惶惶不可終日。獨立自主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3會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
過度保護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膽小,不敢跟別人玩,這樣容易沒有朋友,造成跟社會脫節,不知道怎麼生活,長大後在外面也容易被別人欺負,以後工作了對孩子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影響。保護孩子是沒錯,但是過度的保護就是對孩子的傷害。凡事也不能事事都管,小孩子還是要讓他自己該怎麼玩就怎麼玩,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去教孩子。讓他可以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人。這樣他的生活就不會去依賴他人。這樣對他的人生髮展更好。過度保護孩子,會讓孩子在社會上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過度保護孩子還會讓他產生心理負擔,認為自己事事不如別人,沒有別人做得好,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思想封閉,造成嚴重的後果。這樣就等於毀了一個孩子的一生。還是希望父母不要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
回覆列表
過度保護肯定不好,會造成孩子自尊心過強,無法承受挫折,或者無法面對失敗。
很多優秀的學生後來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都是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不足或者缺點、失敗經歷。
過度保護的孩子,往往會覺得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做事情。稍有點不滿意就會發脾氣,打人或者大哭大鬧。
過度保護的孩子,還會覺得自己才是可以贏的那一個。慢慢就會變成“輸不起”的人。
要適度引導孩子,面對失敗要正確對待,重點是已經參與過,有了寶貴的經歷和經驗,並且自己也努力過,就足夠了。結果只是暫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