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掛在明堂射古今
-
2 # 亦有所思
勿噴!僅以此篇而論,
如果“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那麼,夫《道德經》,道之心也,夫《莊子》,心之道也。
孔子讀六藝,只是看到了好的一面,也就是被統治者美化的一面,它不一定是真實的,所以老子說“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腳部踩踏成足跡,但足跡卻不等於腳部)。
老子的意思是孔子讀六經時被表面事物所迷惑,而沒有看到核心問題。這也是後世無數儒生沒有看到,或者故意看不到的內容。
“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不難看出,孔子始終存有政治抱負,他希望一展所學,受到重用,從而實現天下大治。
這就有些“著相”,更有些著急了。所以才引來老子的一番見解。
而在這篇文章的最後,孔子悟了自己的“道”,只不過在《論語》中,它把這種道稱之為“天命”(事物變化的規律)。
《道德經》同樣存在政治主張,可惜和孔子一樣並不被統治階級所“鉤用”,但與孔子不同,道德經存在洞察人性的部分,所以老子便顯得有些釋然和豁達,雖有遺憾,但並不過於在意。
他們都是賢者!
而亂世最不需要的就是賢者!
《莊子》則是更進一步,完全避世,只追求內心的寧靜和強大,至於權勢,官位,財富在他看來均為外物。在莊子的世界裡,內心的自由與強大勝過一切。
孔子有政治抱負,更有政治野心。
老子有政治抱負,沒有政治野心。
莊子沒有政治抱負,更沒有政治野心。
這是區別!
這是《論語》,《道德經》,《莊子》在小可個人眼裡的區別!
所以小可才有回覆開頭的那篇論述。
六經,先王之陳跡也。
《道德經》,先賢之道也!
《莊子》,心之道也!
小可我喜歡莊子!
-
3 # 浮雲流風
《春秋》是史書,就是用來記錄先王過往事蹟的。
但原文不是隻講《春秋》,而是講六部經典,這六部也不是說是孔子所著,而是孔子說:“我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自以為很久了,已經熟知了其中的要義。”(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
寫到這裡我自己忽然想到,後世儒生研究孔子的言行,研究六經,正是走了《莊子》中所寫的孔子的老路,結果漸漸走到了死衚衕,禁錮了思想,為什麼呢,他們以為學會聖人行事,便可以建造一個大同世界,但實際上先賢的行事方法是可以學來的,但先人的“道”卻是要自己領悟的,如果生搬硬套,因為先賢當時這麼做是對的,就覺得自己現在這麼學來便也是對的,與刻舟求劍又有何異。
回到問題,老子教導孔子要領悟“道”,而不只停留在學習,後文中孔子也領悟了這一點。那麼作為寫下這些的《莊子》以及更早的《老子》又算什麼?
《老子》自不必說,裡面講的就是“道”,卻從未將之具體定義,也不涉及先人事蹟,自然就相當於留下腳印的“鞋子”了,但仔細的想想,說是“鞋子”也不合適,更多的是留下“鞋子”的概念,而非“鞋子”本身。
《莊子》中記錄了不少事,但與那些經典不同,那些經典是因事而生意,《莊子》則多為因意而生事,其本身所寫的事多是為要表達的“道”而服務的,同樣是描述“道”為目的,這與《老子》並無不同。
回覆列表
從原文看,老子說這只是先王留下的遺蹟,而不是先王遺蹟的本原,老子還說,孔子說的《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經是先王的足跡。還反問孔子,足跡難道就是腳嗎?
然後老子向孔子說了,本性是不可改變的,天命也是不能變更的,時間也不會停止,大道也不會壅塞。得道的人到哪裡都會暢通無阻,失道的人到哪裡都走不通。
從這看,老子在給孔子傳道,而孔子三個月後再見老子交作業,老子說孔子得道了。
按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孔子:被遺忘的科學家》看:“老子向孔子所講之道就是以自然為宗,是自然科學,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自然之道,就是天道,故曰《天運》,就是講日月星辰的執行,講天道規律。天道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也必須與時俱進,順之者成,逆之者敗。強調只有懂了天道,才能明瞭人道,‘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人道法於天道,天道在變化,人道要與時俱進。先王與前賢的經驗是‘陳跡’,不能死搬硬套。孔子經過三個月的思悟,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老子說孔子得道了。”
作者還用《莊子·天道》說明:“老子再次向孔子申明天道的重要性,天地、日月、星辰、禽獸、樹木都有它的自然規律,教導孔子只要遵循天道自然規律而行,就是最好的了,應該‘退仁義,擯禮樂’,拋棄人為的成分,迴歸自然。要據自然而談人為,倚天道而言人道,人道法於天道。”
作者還引用《莊子·天地》中老子對孔子的傳道來說明“什麼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忘己之人’。”按作者理解“就是把自己融於大自然,作為大自然的一個部分,同自然同呼吸。”
作者又引用了《莊子·田子方》、《莊子·知北遊》的內容來說明什麼是道。作者強調“人道就是調和順應,隨機適應。這就是大道。”
作者還指出“‘天運’,即講天地日月星辰的執行規律,說明天道即自然之道,屬於自然科學。作者還引用江林昌在《楚辭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迴圈文化揭秘》第57頁的內容指出“仔細分析《老子》書裡的‘道’,都是從太陽迴圈的角度立義和生髮。”
作者還透過陳鼓應的著作《易傳與道家思想》來說明“關於天道與人道的關係,則強調人道法於天道,依順自然之道。老子的這一觀點深深地影響了孔子晚年的思想,這全體現在《易傳》之中”。
從作者在書中的觀點,作者是認同莊子寫的孔子向老子問道是歷史而不是莊子的想象。作者說“莊子作為老子的再傳弟子,對老子思想有繼承也有發揮,所以人們把《莊子》一書列為道家作品,稱老莊為道家學派。”
從這些說,老子的《道德經》還有莊子的《南華經》是講自然之道(天道)的典籍。
現在電視上直播世界園藝博覽會,也是秉承順應自然之道的理念,建設人與自然的美麗家園。
這也讓我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的文字“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從文字中看,老子是重視人的,可是人類的發展也要遵循地、天、宇宙的自然變化而變化。而不能一味的脫離自然的發展而變化,這是不可持續的。
從這些說,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南華經》講的就是人類如何處理與天地萬物的關係,還有對宇宙道理的探討。
再從《莊子》中的寓言看,也是透過講故事來闡釋他的思想。
所以說,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南華經》是道家學說的代表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