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周王室加上分封的諸侯國,其領土面積約為340萬平方公里,但是周王室直管的領土面積不及十分之一,戰國時代的周王室僅有洛陽及周邊百里土地。周王室分封諸侯只有兩個目的,一是拱衛王畿,二是開疆拓土;任何一個諸侯國新開闢的領土,在名義上都屬於周朝。
一、一縣一諸侯,興亡在人為
周朝建立後採用“興滅國、繼絕世”的王道方式治國,除了夏商兩代分封的諸侯國外,周朝又分封了七十多個新諸侯國。根據諸侯國的屬性,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其一、姬姓諸侯,這些諸侯都是周朝宗室子弟,比如魯國(周公旦長子)、蔡國(周武王弟弟叔度)、晉國(周成王弟弟叔虞)、燕國(周文王兒子姬召)、鄭國(周厲王少子)、曹國(周文王兒子姬振鐸)、衛國(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其二、功臣諸侯,這些諸侯都是異姓諸侯,但是為周王室立有大功,比如齊國(姜子牙)、秦國(秦救周始為諸侯)、楚國(派數百人助武王滅紂);其三、聖人後代,這類諸侯都是聖人之後或者前朝之後,比如宋國(殷商後裔)、陳國(舜帝后裔)、越國(夏朝後裔)。
最開始分封的諸侯國的面積都不大,根據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土地,最高的公爵諸侯國封地只有百里,伯爵七十里,子爵五十里。比如楚國被封在丹陽,領土只有五十里,為子爵,號為楚子。因此天下八百諸侯,每個諸侯國50裡~100裡領土,也就是說現在的一個縣就相當於當時一個諸侯國。後來各個諸侯國相互兼併,又在抵抗四夷入侵的戰爭中開疆拓土,於是有了楚國五千裡,秦國三千里、齊國兩千裡這樣的大國;很多小國都被大國滅了,到戰國初期,天下八百諸侯只剩下三十多個了,其中以戰國七雄為最大。
二、秦國的擴張史
秦人最開始只是周王室的一個養馬部族,領地二十里,是周王室的附庸。後來在鎬京勤王之戰中,秦人全族成軍東進抗戎勤王,擊敗戎人後又千里護送周平王去洛陽。因秦人對周王室有再造之恩,故周平王冊封秦人首領為諸侯,爵位為伯爵,領地為被戎人佔領的關中故地八百里。
秦國立國後,經過數代人的浴血奮戰,終於收復了關中大地,將戎人趕回隴西草原。秦穆公時代,秦國強盛無比,東平晉亂,西霸戎狄,滅國十二,拓地千里,成為春秋霸主,周天子冊封秦國為公爵。秦穆公幫助晉惠公上位,取得晉國河西之地;秦哀公助楚復國,取得商淤之地。商鞅變法後,秦國以統一天下為已任,不斷的蠶食三晉與楚國,嬴駟即位後宣佈秦國由公國變為王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統一華夏,成為第一位皇帝。秦國的擴張史就是周朝分封諸侯國的興衰史!
-
3 # 蜀北一
周朝的疆域有多大,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沒人知道具體答案,因為考古發掘一次又一次在顛覆人們對周王朝的認知。之前,關於周文化的影響範圍,史學界一直有一種觀點是“北不過隴山”,也就是說,在隴山以北的寧夏固原等地,就不屬於西周的影響範圍了。
但是在2017年,寧夏固原彭陽姚河源西周遺址的發掘,打破了周文化北不過隴山的這一論斷。在姚河源遺址,考古學者們發現墓葬50餘座,其中以發掘出一座王級大墓,並出土眾多青銅車馬陪葬品,其整體風格與中原周文化差別不大。
其中出土的青銅馬車為四駕,按照西周時期的等級制度來看,天子駕六,而四駕則屬於諸侯王級。
根據考古學者的推斷,整體來看,該遺址的級別很高,而這座屬於西周早期的王級墓葬,其墓主人的格局和地位與西周早期齊、魯、燕諸侯國相當,至少是西周王朝派出一位重要的皇室貴族以駐守管控西北邊陲戰略要地。可見,彭陽一帶,自西周早期就屬於周王室的管轄範圍,可是在後世的記載中,彭陽最早的建制史則是在西漢初期。
記載中,西周共分封諸侯國71個,其中姬姓獨佔53個,但是這71個諸侯國到底共有多少領土面積呢?人們不得而知,或許還有更多的諸侯國,並不見於史冊。就如彭陽這個諸侯國,還有山西的倗國,邢國等等,史籍中沒有他們半點影子,西周到底分封了多少諸侯國,其控制範圍到底有多大,人們也不得而知。
因此,只有等考古發現,慢慢揭曉答案吧,這,也是考古學的魅力之一。
-
4 # Mer86
西周時期的分封制,一直都有很多誤解,其中比較典型的誤解,我覺得有三個。
誤解一、周武王不搞集權制,發明了二逼的分封制,導致後來春秋、戰國亂世。
真實情況是:分封制早在商朝就有了,西周只是發揚光大罷了。當時的生產力太落後了,周天子不可能搞什麼集權制。因為能不能搞集權制度,是由生產力決定的。用直白的話說,周天子養不起那麼龐大的軍隊和官僚來管理整個中原之地。
誤解二、周天子吃飽了撐得,跟個白痴一樣把土地分封給諸侯,導致諸侯坐大,最後架空了周天子。
真實情況是:周天子的勢力其實並不強,王畿之地不過就是現在的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這兩塊區域而已。而這兩塊地,是當時最肥沃,也最好的土地。至於封給諸侯國的土地,實際上都不是周天子的土地!周朝透過分封,實力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是大大的增強了。
誤解三、周朝的疆域很大,甚至用當代的領土觀念來臆想周朝的疆域。
真實情況是:周朝早期分封的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殖民據點!早期諸侯國,就是諸侯帶著僕從在封地先蓋一座城,城牆蓋好之後就窩在裡面,連城都不敢出去。因為分封的早期,諸侯實力也很弱,城外的野蠻人和猛獸都是會吃人的。這也是為什麼西周時期很少有諸侯混戰的原因,因為都是一個一個的據點,國與國之間的間隔很大,根本不接壤。自然也就不會有戰爭了。
如果對以上三點的解釋不能理解,可以直接參考《亮劍》電視劇中李雲龍對獨立團分兵時的那一番講話:
全團幹部從我開始,都要端正態度,放下正規軍的架子,只當自己是嘯聚山林的山大王,山大王是怎麼個活法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論秤分金銀。酒肉和金銀是怎麼來的?對了,是搶來的,不搶能叫山大王嗎?今後全團以連排為單位,單獨出去,仗怎麼打我不管,連排長自己說了算。李雲龍的獨立團透過分兵,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獨立團的人變多了,地盤也寬了。西周早期的分封制,就屬於這種情況。因此來說,分封並不是分家產,而是一種領土擴張行為。
那麼周天子為什麼不親自擴張,而需要透過分封來擴張呢?
第一、因為中央政府的實力不夠強,再加上生產力落後,這就導致周天子不可能養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和官員去搞擴張。所以周朝中央政府就沒有辦法搞集權統治,只能搞分封制去擴張。
第二、中央擴張的效率不如分封擴張。這就好比《亮劍》中李雲龍親自帶兵,跟分權後讓下級幹部各自帶兵的效率是一樣的。一個人的精力哪比得過一群人的精力?
第三、不搞分封死的更快!因為土地是不會動的玩意。土地就放在那裡。誰佔著,誰就是那塊地的地主。西周沒有能力佔地,自然會有其它勢力會去佔。如果大把大把的土地被對手佔去了,比如被商朝遺民佔去了,周天子是不是會死的更慘?所以周天子鼻必須要搞分封,儘快的把土地都佔了。
這種透過分封搶地盤的現象,並非中國古代的創作。事實上歐洲歷史上也是一樣的!歐洲古代和中世紀,都是透過這種辦法搶地盤的。而到了歐洲近代,分封制又玩出了新花樣。
十六世紀後期,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一群海盜說:從今天開始,老孃給你們每一艘海盜船的船長都發一張“私掠許可證”,你們拿著這張老孃給的許可證,以後就都是我英國的皇家海盜了!大西洋上面的商船,尤其是西班牙王室的商船,你們都可以盡情的搶。搶到手的財寶你們要拿回來跟老孃我對半分,如果西班牙人敢找你們的麻煩,老孃就替你們出頭!
英國女王當年搞的皇家海盜模式,跟當今的滴滴打車、美團外賣是一樣的套路。女王只是提供了一個平臺,卻利用這個平臺召集了大把的勞動力。而女王本身什麼貢獻都沒有,空手套白狼罷了,但是財富和人力資源卻都被她給佔去了。後來西歐諸國見英格蘭成功了,也紛紛學習,一時間,大西洋上馳騁的海盜,背後都有各國政府的影子。
幾乎是同時期,俄國沙皇伊凡四世召見了當時被分封在沙俄東部地區,斯特羅甘諾夫家族的首領。沙俄說:從今天開始,老子授權給你們家族構築工事堡壘,招募軍隊,添置武器的權力。我不管你們用什麼辦法,你們家族必須要給老子向東擴張,侵佔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搶來的地盤咱們三七分,如果誰敢擋你們,沙俄中央政府就是你們向東擴張的堅實靠山!
後來入侵中國東北,燒殺劫虐的沙俄探險隊就不是沙俄政府的人,而是被沙俄政府所僱傭的流氓。他們的首領哈巴羅夫是一個囚犯,後來這廝申請戴罪立功,自籌經費組建隊伍到中國的東北探險,為沙俄政府充當侵略擴張的急先鋒。而他率領的探險隊員,也全部都是無業遊民。這等於就是沙俄政府一分錢沒花,用未知的土地去刺激無業遊民對財富的渴望,最終達成中央政府擴張的目的。
這就是典型的殖民擴張,如果指望沙俄的中央政府來幹這事,猴年馬月也佔不了那麼多的土地!
總的來說,西周當時搞的分封制,其實是非常先進的制度。以當時的生產力和周王室的實力來說,沒有比分封制更好,更利於穩固周王室統治的制度了。至於標題中所述,周朝疆域有多大,為什麼能分封出那麼多諸侯國?其實三段話就能解釋了。
首先,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基本上都是封到無主之地,讓他們自己開拓,對周王室的王畿之地沒有什麼影響。
其次,西周時期,諸侯國還只是一個一個的據點,並沒有連成片。到了西周後期,才慢慢形成了後來的諸侯國。
第三,周朝的疆域不大,只有關中和洛陽這兩塊土地。但是周朝的勢力範圍很大,基本上涵蓋了整個黃河流域,並且延伸到了華北平原和江南地區。但是,這些區域並不是周王室直接擴張的,而是透過分封的辦法,讓諸侯去擴張而來的。
-
5 # 陳大舍
首先要說明的兩點是近世以來由於意識形態的關係,人們有意無意的混淆了很多概念——比如封建、分封和Feudalism之間的關係。
令彝及銘文。
比如 封建和分封看起來很像,但是卻有著根本的不同。再比如“封建”這一概念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差異。比如《左傳》中的“封建”一詞主要所表達是湯武革命-周公東征之後,周天子與各獨立邦國之間的關係。這種封建制度的大概關係可以概括為“九服”。據《周禮·夏官·職方氏》:
“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採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鄭玄注:"服,服事天子也。"
這一制度曾經遭到過後世學者的質疑,認為如此完美的制度定然是戰國甚至是漢儒的杜撰,但“疑古派”大老顧頡剛卻根據出土於洛陽的令彝(周康王時物)銘文發現了這樣的資訊:
“唯十月初吉癸未,明公朝至於成周,造令舍三事命眾卿事察、眾諸尹、眾里君、眾百工、眾諸侯侯甸男,舍四方命。”
可知在有國之君中,諸侯是第一級,侯甸男是第二級,採衛是第三級。其中諸侯是大國,侯甸男為諸侯的附庸,是小國,但皆出於天子所封。而採衛大多是蠻夷戎狄建立的邦國,而且很多是出身高貴、古老,自虞夏時代便存在的族群,所以與周天子並無理所當然君臣關係,於天子的關係也是叛服無常。
周王城想象圖。豐鎬城的實際面積應該是五十多平方里。
可以說此時的周朝類似於今日的英聯邦。周天子如英聯邦元首,有的英聯邦成員國雖然也有自己的國家元首(甚至是共和制)但仍然在理論上要忠於當今大不列顛女帝。
而從商朝中期到春秋末期長達八個世紀,中原大地正處於諸夏,也就是城邦國家時期,所以這種“封建”制度當然是一種協調大國與小國之間關係的好辦法。
宗周時期王畿有兩部分,皆為洛水所滋養,一是位於關中的宗周,一位於伊洛的成周,而以鎬京為中心的宗周作為“首都”遠遠超過陪都性質的成周。
宗周地域分佈在今天關隴群山以東、潼關以西的關中平原,就其形狀來看,應該是西北-東南方向的狹長形,這裡是當時世界上最富饒的土地。
王畿內的行政系統應該也有兩套,一是由周天子直接領導的卿、大夫、士,管理是王家和國家的土地、人民;二是王畿內各諸侯公卿大夫采邑中的行政體系,采邑的行政由領主負責,但周天子也有直接的管轄權。也就是說和山東的諸侯附庸相比,王畿內的封君是“官僚”性的,雖然但周天子通常不實際參與王畿內各采邑的管理,但必要的時候周可以透過冊命官僚等形式介入管理。
而分封則是跟封建完全不同的概念。因為“分封”這個詞,包涵了將統一的天下分割統治的意思——這個意思是漢代才出現的。而“天下”的概念來自於秦漢的大一統帝國,也就是說“分封”其實是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物。
赫赫宗周,值得萬世敬仰。
-
6 # 林屋公子
西周的疆域,並不是和後代那樣一整塊,而是由若干個點組成的。這些點就是周天子和諸侯的勢力,中間有各種敵對的蠻夷戎狄存在。而諸侯的地盤當然也是從敵對勢力手上搶來的,並不是一開始周天子直屬的。
要說周朝就要先說商朝,商王可以直接控制的地方,實際上只有今天河南北部一片,而周邊的其他地區,要麼對商王臣服,要麼和商王敵對。比如近在山東的東夷就不太服商,所謂“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周人可以說撿了便宜。
但是周人滅商,也只是取得商王直接控制的範圍。所以周武王的分封,也只能分封在中原一帶。《史記》說武王分封齊、魯,是錯誤的。後來周成王時期三監和東夷叛亂,周公東征剿滅了三監,才開始分封齊、魯,而且齊、魯和東夷也多有作戰。
齊國在商末是薄姑國、魯國在商末是奄國,都是東夷的勢力範圍,周公東征滅亡了二國。但是附近還有徐國、萊國、莒國都比較強大,為了長線作戰才在東方分封齊、魯。《史記·齊太公列傳》說太公呂尚分封齊國,剛到就和萊侯打了一仗。《尚書·費誓》也說周公子伯禽和徐國有戰爭。
還有一種分封,就是對原有勢力的承認,比如楚國。但實際上不管是分封出去的新國家齊、魯,還是夏商以來的舊勢力楚,都不能說是周天子直轄的區域,對周天子只是臣服的關係,所以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可以世襲治理的。
-
7 # az2777
很小,超乎想象地少,但很重要。
西周的版圖其實是一個個點,就像夜空的星星一樣。
周天子直轄的土地只有宗周和成周兩塊,其餘的都封邦建國,分封並不是把手裡的土地分出去,別人是誰?野人啊。周天子出一個合法證明,我允許你佔領這塊地,你要自己帶著你的家臣子弟從野人手中搶過來。幾十個據點,每個據點控制周圍50裡地,其實就是一個縣,70家諸侯,加上宗周、成周,大約相當於一百個縣的土地,約等於現在一個省,很小吧?
但是很重要,因為這些據點都是重要的交通節點,諸侯建國的時候,肯定是選擇一塊富饒的、利於防守的,利於交通各方的地點,如同現在的省會城市一樣,你可以理解成100座最重要的縣市散佈在黃淮之間。
經過一段時間發展,由一座城變成兩座甚至更多,城與城連線起來,才變成後面的領土國家(之前是城邦)
-
8 # 沅汰
西周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疆域”,因為西周這個以宗法制為核心、分封制為基礎的王朝和後世秦統一之後的封建王朝不是一種政治形態,從根本上就有區別。
如果非要說西周的“疆域”有多大,回答就是可大可小。按照武王的理想,“宅茲中國”,四方諸侯入貢道里均,那麼真正屬於周王直接控制的就是隻有豐鎬宗周、洛邑成周。連岐山之陽的太王所居之地都成了周公姬旦的封國。但是按《詩經》裡的話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意思就是天下之土地都周王的土地,天下之民都是周王的臣民。那麼從理論上說,天下又全都是周天子的。
不過周天子對於諸侯又沒有絕對的王權統治,周公制禮作樂就是靠整套的禮樂制度以為規矩來約束諸侯。周代有一套“五服”制度,“服”是服事天子的意思,王畿的外圍,以五百里為一區劃,由近及遠分為甸服﹑侯服﹑綏服(也叫賓服)﹑要服﹑荒服等五個大致範圍,合稱五服。周王對五服之民採取不同的統治政策,而五服不同範圍內的天子臣民對周王也有不同的義務要服從統治。
分封制是西周的統治基礎。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彝,作分器。武王分封的諸侯有三種:一種先代聖王之後,比如“三屬”,如虞舜之後封於陳國的胡公滿。第二種是功臣之後,幫助周克殷的異姓貴族,比如《左傳》說“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蘇忿生的封國在黃河北岸的溫地。第三種就是同姓親族,這是封的最多的。武王分封同姓是為對殷王畿及四夷方國加強統治。武王自己的同母弟弟,除了年少的康叔封、冉季載之外都分封了。後來周公、成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顯示,長大後的康叔也受封於衛,就是銘文裡說的“康侯”也是一方的軍事領袖。後來武王的異母弟弟八人也都分封了。
翻《左傳》就時不時會發現一個聽都沒聽過的小國名字,有武王封的,也有後來周公、成王封的。也就是說西周的封國是多得不可勝數,不過這些封國有大有小。比如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封河汾之地百里,也就是後來的晉國。而楚先祖熊繹則封于丹陽,只有子男之田五十里而已。
為什麼說分封制是西周的基礎呢?因為分封制是周人建國之後又不斷擴大疆土的過程。剛建立的西周只能控制中原的殷商舊地,所以分封也只能用於中原。後來又不斷擴大疆土,所再用分封來加固統治。比如三監之亂周公東征,平定了奄國、蒲姑,成王封周公於奄就是後來的魯國,封太公望於蒲姑就是後來的齊國。還有一種情況是徏封。比如武王同母的幼弟康叔,剛開始封於康是周的畿內封國,後來隨著又不斷擴大統治範圍,有新取得的疆域,康叔又被徏封於妹土,就是後來的衛國。
回覆列表
周朝時,除了在王畿地區興建有一些軍事性質的堡壘要塞或者城鎮宮室,在王朝邊遠地區,大多都只是一些殖民據點,作為王朝的統治勢力的存在象徵。所以,當時雖然有國家概念,卻是有疆無界。在商王朝的內服、外服的基礎上,周王朝發展出了分封制和宗法制,按照荀子的說法,周天子一共封出去71個諸侯,姬姓諸侯凡有53個。
(當時的文明世界)
武王伐紂雖然籌備時間很長,但是真正的作戰也就只有一個上午。類似於後世的北宋王朝,商王朝實際上也是休克死亡的。攻佔了朝哥後,周武王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而且對商王朝的遺民保持相當的善意,一再聲稱自己討伐的只有獨夫民賊的紂王,並且派人把關在監獄裡的微子和箕子都給放出來,任命他們做官。周武王的做法,是一種向商王朝遺民示好的舉動。因為紂王雖然自焚而死,但是商王朝的基本實力尚在,周王朝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在一個上午就完全毀滅商王朝的統治機器。
這能夠說明兩點現實的原因:其一,由於商王朝滅亡的突然,原來臣服商王朝的地區,仍然還在尊奉商王朝的號令;其二,周王朝的勢力只分佈於商王朝的王畿附近,即現在的河南北部一帶。對於商王朝極有可能的軍事反撲,周武王不得不屈尊降貴,極力拉攏商王朝的上層政治人物,展現出親善的一面。
(武王伐紂)
就如滿清入關打著為明王朝復仇的旗號,周武王滅商也是打著弔民伐罪的正義大旗。由於紂王的倒行逆施、窮兵黷武,這讓商人也認為紂王遭逢橫禍也是咎由自取,因此採取了坐視的態度。然而,即使武王回到了關中,周朝的大軍依然穩穩地佔住了殷地,並沒有讓商人復國。周王朝穩定了局勢後,又將商朝遺民一分為三,以分化瓦解他們的反抗實力。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在經過細緻的思量後,實施了分封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於齊、召公奭於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於朝歌,又封叔鮮、叔度、叔處為“三監”,以監視武庚的行動。前1043年,周武王歿,子誦即位,是為周成王,由周公旦輔政,公元前1041年。三監(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看不慣周公旦輔政,而管叔鮮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歲小卻執掌輔政大權,於是聯合武庚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於公元前1039年平定此亂,武庚及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流放,霍叔處被廢為庶民。周公旦感到中原難以掌控,在伊、洛二水一帶建設新的都邑,取周道始成之意,定名東都成周洛邑。
周公東征,才在根本上摧毀了商人復國的軍事力量,在本質上是一次再征服。周公透過艱難的三年轉戰,深刻地認識到封建親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於是在平亂成功後就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再次大規模分封諸侯。
(周公東征討伐武庚)
由於周公東征的時間很長,前後蔓延3年,因此可以理解為周公的軍事行動已經在相當程度上震懾了原來的“不服周”的勢力。這次的分封範圍更廣,一直到了江漢平原和原來紂王沒有攻打下來的東夷境內,都成為了周王朝的分封範圍。也即是說,當時的文明世界,都已經在周王朝的分封範圍之內。而且,此時的周人還有很強的進取心,對於文明世界的邊緣地帶,出於屏衛宗周和成周的目的,也分封出大量的諸侯國。不過,此時的諸侯國,周天子可還沒有打下來。周天子能夠給的,只有一個合法佔有土地的證明和一支少則數百,多則上千人的武裝。諸侯們依靠著這些就要走馬上任了。諸侯們的任務有兩個:其一,佔領所分封的地區;其二,教化當地的民眾。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當時的周天子直轄的疆域只有宗周和成周,即關中平原和中原一帶,其他地區都被各地的野人部落佔據。諸侯們就國也不是和風細雨,只要一出示周天子頒發的文書,就能夠獲得當地民眾的臣服——這些諸侯也需要進行另一次的再征服。好在當時的天下就只有周天子一家掛牌成立的中央政府,所謂萬人效死,橫行天下。所以,諸侯們的再征服軍事行為進行的還算順利。比如,姜太公在齊國,就擊敗了當地眾多的萊夷;江漢一帶的諸侯則擊敗了淮夷等等。
(春秋時各國疆域還是城市據點)
這些諸侯國站穩了腳跟也不能說他們就立刻就圈到了大量的土地,他們所能控制的只有他們的殖民據點附近的一小塊土地。周人居住在城市裡,多數只有數千人的規模,而城市周圍則是數萬人的野人部落。幾百年時間過去,隨著文化的融合日漸加深,這些夷人也加入了周人的群落,而諸侯們的子嗣也開始在其他地方興建據點,繼續擴大領地。族長們在根據宗法制度來穩固地掌控著越來越大的土地。這種制度被周天子認可,這種權力由中央勢力進行保障。
直到春秋時,各個諸侯國能夠穩固掌控的疆域還只是一個一個分散的據點,因此也形成了數量眾多的飛地。所以春秋時爭霸戰爭,多數都是君主個人作為族長進行的話語權的爭奪戰。到了戰國時,由於土地制度的改革,農民們分到了土地,併成為納稅的單位,由此才形成了連貫的疆域。
(戰國時土地改革國土連成城一片)
所以,周王朝分封時的疆域沒有多大,只有關中和中原一帶。他們之所以選擇分封,正是希望調動族人開拓的積極性,讓他們利用中央的權勢,快速向周邊擴充套件勢力。歷史證明,這種措施是極為有效的,周王朝在短時間內就將統治的觸手遍佈了大河南北、長江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