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扣毛
-
2 # 大意覺迷
唐朝對於西域的控制採取了一整套的管理手段,首先是軍事機構與行政機構的緊密結合。常規的最高行政機關為都護府,軍事行政由下屬機構分管。地區管理則格局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土地管理有屯田制、均田制,收稅有租佃制、分成制、租庸調製,軍事上推行府兵制和城傍制。透過這些制度的適當行使,有效地調動漢兵和遊牧部落兵在各自適應的模式下逐步納入統一管理。對於異族將領的任用,一般情況下不會有過分的民族歧視,保持原有建制的異族部落可以不必向中央繳納賦稅。遇到困難的部落還可以得到中央的救助和遷移安置。
唐朝在西域的屯墾,遍及新疆的各地,北疆屯田主要是天山北麓的庭州及伊吾、輪臺、清海、碎葉五大墾區,西域屯田則是以龜茲、西州、焉耆、烏壘、疏勒、于闐為代表的六大墾區。在這些墾區基礎上集中了都護府的主要兵力,大約五萬人左右。都護府的建制曾經發生過多次調整,從安西都護府,到安西北庭都護府分治,再到兩者反覆分分合合。到後來都護府制度改為節度使。安西、北庭的將官經常對調或者統一行動,基本可以視作以安西四鎮為主體。雖然唐朝對於西域有著一整套的管理辦法,但唐軍一般情況下還是集中在屯田,不會採取遠征,因為遠征對於供給的排程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這種行為需要經過中央政府特批才能進行,也經常由於軍費問題而擱置,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唐軍的行動能力,所以安西四鎮經常遭到以突厥為代表的軍事力量的反攻而被迫罷廢,反覆幾次,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唐朝在相關區域戰果的鞏固。所以唐朝對於西域的控制雖然很先進,但不容易保持。
-
3 # 四十五度說
唐朝對西域的控制前期比較嚴謹,直接在西域設定了州郡,西域大部分地區都建立了唐朝本土化統治的行政機關。可是好景不長,到了後期特別是安史之亂後中央政府權力弱化對中原地區尚且自顧不暇,對西部地區的控制力漸漸喪失。
在唐朝鼎盛時期安西都護府,一共駐紮了2.4萬人,不到三萬人鎮守西域看起來控制力不強。其實唐朝對西域的軍事控制是階梯狀的,由於西域地區資源不豐富,過多的軍隊會對後勤補給帶來巨大的壓力。況且與安西都護相鄰的北庭都護府有駐軍2萬人,加加減減及時一共可以呼叫四萬正規部隊。
一旦西域發生戰爭,可以迅速的從北庭調兵過去,此外還可調動部落僕從軍約1萬人,再加上週圍有唐朝的附屬小國也可以提供兵力和臨時的物資調配,大概可以調動十萬人的力量。距離西域較近的隴右、朔方、河西這幾個地區都有重兵把手,一共兵力可以達到二十萬。並且在這二十萬軍隊中最精銳的騎兵超過了四分之一,一旦西域發生動亂,幾個大戰區也可派兵馳援,在不影響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調動正規軍五萬人。
東漢之後,中原地區對西域的統治一直都是空白狀態。唐朝為了恢復兩漢以來對西域的統治,在征服東突厥汗國之後,開始對西突厥進行軍事作戰,貞觀年間大將侯君集滅亡高昌,然後疏勒和于闐歸附唐朝,使唐朝完全控制了西域,唐高宗統治期間,又被吐蕃佔領。之後,西域時得時失,武則天時被徹底收回,直到唐德宗時唐朝喪失西域。與唐朝歷史相近的是清朝,同樣是對西域控制清朝則反過來,控制西域主要在後期。在乾隆之前清朝根本無法對西域進行有效控制,乾隆在位時期擊敗了準格爾,乾隆為了紀念自己的功績,改名新疆。
-
4 # 歷史百家爭鳴
中國對西域控制的歷史,要從西漢建立西域都護府說起,這個機構的設立,使得西域正式納入了漢朝的版圖,西域成為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西域並不是中國的穩固的領土,常常會因為局勢的動盪而分離出去,還是到了幾百年後的大唐,西域才再次迴歸中原王朝的管理。
唐太宗作為一代明君,就想著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便派大將侯君集滅亡高昌,並征服了焉耆和龜茲,然後疏勒和于闐歸附唐朝,自此唐朝完全控制了西域。唐朝為了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效仿西漢,建立了永久性軍事和政治機構西州和安西都護府,後設立北庭都護府,以此來管理西域,據史料《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北庭節度使,防制突騎施、堅昆、斬啜,管瀚海、天山、伊吾三軍。北庭節度使所治,在北庭都護府,管兵二萬人,馬五千疋,衣賜四十八萬疋段。安西節度使撫寧西域,統龜茲、 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國城內,管戍兵二萬四千人,馬二千七百匹,衣賜六十二萬匹段。”從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唐朝在西域的管理範圍還是很大的,而且唐朝在西域的兵力多達四五萬,可見唐朝對西域的控制力。太宗時期,對於西域的控制可以說是最強的時候,因為唐朝這個時候處於盛世,有足夠的實力管理少數民族。
但是,唐朝政府實行“羈縻政策”,就是西域各個國家的統治者保持原有地位不變,其首領的政治合法性來自於中原政府的冊封,不能自主。由於中原王朝不能垂直管理西域地區,所以西域很多小國家,往往會為了一些利益叛亂。
唐朝前期對於西域的控制可以說是挺強的,但是到了唐朝後期,吐蕃崛起與唐朝內部的動亂,使得唐朝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
-
5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本文將從唐朝對東西突厥不同的政策將起,為大家解析唐朝對西域的經營和安西四鎮的政體結構!文章很長,看著得有點耐心!西域是所有中原王朝君主的夢想,隨著中國疆域的不斷拓展,各歷史時期對西域的定義均有所不同。
商周時期,“西域”最早指周朝西部諸地。
到了漢朝,“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地區,而廣義上則包含了亞洲中、西部等廣大的地區。
清代“西域”的範疇,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也在其中。
對於長期承受北方遊牧邊患的中原王朝來說,控制西域的意義絕不僅限於商業目的。
作為從始至終,都根植於農耕文明的歷代王朝,內向型的經濟結構對外向型的商業文化多有牴觸。
因此,所謂“絲綢之路”,從未成為各王朝的發展戰略。
甚至,這一詞彙,也是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近代首先提出的。
但所有強盛的中原王朝,都不約而同的將西向拓展,並當做帝國最主要的戰略發展方向。
究其原因,無不是將控制西部遊牧部落,作為解決北方邊患問題的答案。
“北方的問題,從西部解決”,透過打斷西、北兩個戰略方向的聯動,來割裂、孤立北方的遊牧勢力,進而消弭、瓦解其威脅。
中原王朝向西拓展的根本訴求,源於國家安全,而不是經濟利益。
這一點,在染指西域的漢、唐、清三代,對西域各部族輕徭薄役的政策均可見一斑。
此三個王朝時期,北方均有一個龐然大物存在,分別是匈奴、突厥和蒙古。當然了,這三個大傢伙之間,草原上也從來不缺乏強悍的存在,例如,鮮卑和柔然。
自從張騫鑿空西域後,漢武大帝派霍去病出隴右西擊匈奴,置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從此“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就成了中國夢最早的範本。
突厥汗國疆域圖
一、突厥之盛公元六世紀中葉,原來臣服於柔然的突厥部落,遽然從興起於金山(阿爾泰山)之南崛起。
546年(南北朝時期),滅高車盡降其部眾;
551年,西魏長樂公主遠嫁突厥;
552年,破柔然;
553年,聯合西魏再破柔然;
555年,降服高昌;
最後的柔然可汗逃奔西魏,但在突厥軍隊的壓力下,西魏將柔然鄧叔子及王室隨從3000餘人交出,全部被突厥斬殺於長安青門(東南門)之外,一度強盛無匹的柔然汗國轟然倒塌。
柔然汗國疆域圖
滅亡柔然汗國後,突厥的勢力延伸到了西域。567年,突厥又聯手薩珊波斯滅嚈噠(中亞國名,亦稱“白匈奴”)。
至此,一個東起遼河上游,西至鹹海,南自帕米爾山區,北抵貝加爾湖的龐大草原霸主登場。突厥也成了續匈奴之後,亞洲遊牧世界版圖中,第二個頂級大帝國。
當時,整個亞洲東部所有的政治勢力,不論是遊牧的突騎施、烏古斯、葛邏祿、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還是黃河流域的北齊、北周,均在突厥騎兵的圓月彎刀下股慄。
“周人與之和親,歲給繒絮錦彩十萬緞,突厥在長安者,衣錦食肉,常以千數。齊人亦畏其為寇,爭厚賂之”。
以至於,突厥佗缽可汗狂傲的說道:“但使我在南兩兒常孝,何憂於貧?!”
隋朝定鼎後,採取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支援西部突厥勢力自立。
583年(隋文帝,開皇三年),東西突厥正式分裂,西突厥以達頭可汗為首,開始與東突厥的沙缽略可汗兵戎相見。
可惜,隋朝二世而斬。隋末天下動亂期間,“時華人避亂者多入突厥,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餘萬”。達到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空前強盛程度。
中原各割據勢力也不得不突厥為援,617年(隋義寧元年),突厥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
封割據朔方的梁師都為“大度毗伽可汗”(後為“解事天子”);
封佔據榆林的郭子和為“平楊天子”。
其他勢力中薛舉、竇建德、李軌、高開道、王世充,均先後稱臣於突厥,定鼎唐朝的李淵也不例外。
二、壓在唐朝頭頂上的“大石頭”唐初武德(618年—626年)時期,東突厥頡利可汗連年南下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
四年(621年),攻雁門、幷州;
五年(622年),攻忻州、攻幷州,抄掠汾、潞、原、靈等州;
六年(623年),騷擾定、匡、原、朔等州,兼襲渭、豳二州,攻取馬邑;
七年(624年),攻原、朔、隴州、幷州;
八年(625年),襲靈、州、潞、沁四州;
九年(626年),攻原、靈、涼、涇、會四州。七月,頡利可汗自領十萬人馬襲武功,京師為之戒嚴。
李世民被迫在渭水河邊,斬殺白馬為盟,史稱“渭水之盟”。
渭水岸邊斬白馬為盟
東突厥兵峰所向,逼得唐庭上下寢食不安,以至出現了遷都避禍之議。
“突厥多次入寇,是因為這裡有府庫及好女子。如果我們離開長安,那好戰之心就會停止。”
唐高祖心動之下,也曾派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到樊、鄧一帶巡察,做遷都的事前準備。
所幸,李世民站出來堅決反對:“夷狄自古為中國患,未聞周、漢為遷也。願假數年,請取可汗以報。”
由此可見,唐朝初期首要解決的問題,甚至是唯一的問題,便是頭頂上,這塊叫東突厥的大石頭。
解決不了東突厥的問題,什麼王朝霸業,彪炳千秋,還是洗洗睡了吧!
西突厥疆域圖
東突厥已經把唐朝壓得喘不過氣來了,那同宗同源的西突厥在幹嘛呢?也算唐朝運氣好,隋文帝“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不但讓隋朝緩了口氣,也惠及了唐朝。
雖然當時唐朝西部邊境也不太平,但主要是吐谷渾、党項之類的龍套選手在折騰,西突厥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西方。
如果,東西突厥從西、北兩個方向一起施壓,李世民就是再英明神武也扛不住。
583年,東、西突厥分裂後,西突厥與薩珊波斯以烏滸水(今阿姆河)為界。
在從583年到620年的接40年時間裡,西突厥一直在和東羅馬帝國聯手,向波斯帝國進攻。
到統葉護可汗(約615~627)時期,西突厥達到了政治的巔峰,其疆域東至金山(阿爾泰山),西南抵末祿河(今阿富汗木耳加布河)上游與波斯為界,南至印度河上游喀布林河流域。
《舊唐書·突厥傳下》記載,統葉護可汗時,“其西域諸國王悉授頡利發。並遣吐屯一人監統之,督其徵賦。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從這條記載可以看出,受制於西域的地形地貌特點,西突厥對被征服的西域綠洲地區,實行的也是一種間接控制,而非直接的佔領統治,主要目的在於攫取經濟利益。
三、雷霆乍驚的東突厥之戰。渭水會盟三年後,唐朝在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加持下,國力急速拉昇。
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李世民趁北方草原陷入天災泥潭不能自拔之機,聯合不甘於臣服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等諸部,發動了推翻草原霸主的絕對反擊戰。
唐軍分兵六路,中路軍由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鄂國公尉遲敬德、匡道府折衝都尉蘇定方為副將,向雲中和馬邑挺進;
幷州都督英國公李勣(徐世勣),代州都督鄒國公張公瑾、岷州都督高甑生為副將,由東路率主力直接進攻東突厥腹地;
華州刺史霍國公駙馬柴紹,胡國公秦叔寶為副將,在西路順黃河前進,與李靖、徐世勣遙相呼應,負責掩護左翼;
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甘州刺史張寶相為副將,從靈州往西北挺進,以截斷突厥的西逃路線;
檢校幽州都督衛孝節,盧國公程知節(程咬金)為副總管,率軍進駐燕雲地區防止突厥軍隊東逃;
靈州大都督駙馬薛萬徹,左驍衛大將軍樊國公段志玄為副,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並監視和牽制突利可汗。
從唐軍堪稱奢華的配置上看,除陳國公侯君集留守長安外,唐朝名將幾乎傾巢而出。壓上了全部籌碼的李世民,同時也賭上了唐朝的國運。
李世民沒看走眼,大唐軍神李靖大敗突厥,生擒頡利可汗獻俘闕下,東突厥汗國一戰而亡。
東突厥汗國的脆亡,震驚了整個亞洲遊牧世界。曾臣服於東突厥的各部勢力,紛紛質子長安表示馴服。
貞觀四年(629年),“四夷君長詣闕請上(唐太宗)為天可汗”,此名號一直保持到了玄宗天寶年間。
唐朝擊垮了東突厥,只能算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身在西域的西突厥依舊強大。跟摧枯拉朽似的東突厥之戰不同,唐朝向西域的拓展,可謂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四、步步為營的西域拓展。相比於雷霆乍驚,畢其功於一役的東突厥之戰,唐朝建立西域統治的過程,堪稱步步為營,結合政治、軍事兩手的組合拳。
貞觀四年(630),唐軍滅北突厥,置西伊州。貞觀六年,去“西”字,稱伊州(今新疆哈密)。
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九月,“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留兵鎮之”。
貞觀十八年(644年),討焉耆國(今新疆焉耆)。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平龜茲國(今新疆庫車)。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因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之亂,將安西都護府由交河遷回高昌故都,命高昌王后裔前往鎮撫。
顯慶二年(657年),平阿史那·賀魯。
同年,誅龜茲大將羯獵顛及其部黨,置龜茲都督府。
次年(658年)五月,遷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以故安西為西州都督府。
從唐朝27年間,逐次向西推進的步驟上,明顯可以看出,由東向西、先北後南的大戰略。
以河西走廊的涼州(今武威)、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瓜州(今鎖陽城遺址)、沙州(今敦煌)為前進基地和聯絡線。
以天山北麓,西、伊、庭三州為核心區控制,作為河西走廊西部門戶的屏障。
而以天山南簏的龜茲(今新疆庫車)、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組成的安西四鎮,則是唐朝在西域的影響輻射區。
三者間的層級關係及其明確,出河西走廊後,先拿下伊、西、庭三州,首置安西都護府,並留兵鎮守。
穩定了北疆防禦後,再向西南拓展。以設定安西四鎮的方式,分片鎮撫蔥嶺以東的南疆沙漠綠洲地區,瓦解西突厥在這裡的傳統控制,進而達到經營整個西域的目的。
五、唐朝在管控西域上的三個層級。我們必須要清楚一點,唐朝對西域的管控始終都是防禦性的。網上所謂,大唐染指西域與大食的中亞控制權之爭,根本就是痴人說夢。
正如前文所述,漢唐向西域的拓展完全基於國家安全層面。希望以南疆為戰略緩衝區,保證北疆的安全;再以北疆為戰略緩衝區,保證河西諸郡的安全;進而避免,在西、北兩個戰略方向上,同時遭受擠壓。
因此,唐朝在西域的行政體制上,設定了明顯的三層級管控機制。
第一層級是伊、西、庭三州的州縣制,這是唐朝經營西域的發起點和基本盤。
唐朝最初幾任安西都護中,至少有兩人明確帶有“使持節(督)西伊庭三州諸軍事”的職銜。這說明,伊、西、庭三州的管理,是一種行政分職、軍事合一的體制。
安西都護府遷龜茲後,又在庭州設立金山都護府,管理在阿史那·賀魯部落屬地設定的羈縻州府。
即便開元年間,設北庭節度使,管轄瀚海軍(新疆吉木薩爾縣)、天山軍(新疆吐魯番市)和伊吾軍(新疆巴裡坤縣西北),人數最多時達到了2萬。但三州的軍事管理依舊是一個整體,並沒有因北庭節度與安西都護分職而拆散。
第二層是安西四鎮的羈縻制。
就像唐朝君主身兼皇帝和天可汗兩個頭銜一樣,西域羈縻制度下的各部落首領,既是酋長、小邦國王又是唐朝官吏。
基於這一特點,唐朝的西域羈縻州,首要任務是維穩。
各羈縻州均在唐朝律令下運轉,矛盾由上級管理機構協調,使其不至互相離散、攻殺。
其次,各羈縻州府均指定由某地邊州都督或都護統領。
但羈縻州府內部所設定的都督、刺史、司馬、參將等職官,均由各部落首領擔任,且均世襲罔替。
再次,西域羈縻州府未見得均有戶籍管理。
即便有戶籍,羈縻州屬民的徭役稅賦也遠比中原輕。沒有戶籍的,乾脆就是逐水草遊牧的狀態。
因此有學者認為,安西四鎮是介於道(府)、州、縣管理體系和小邦國王間的結合部和過渡形式,是“胡漢並存”統治方式的具體表現。
不同於伊、西、庭三州,唐軍分次駐軍守備,安西四鎮並無唐軍駐守。作為唐朝“上鎮”的管理層級,一般來說只有五百人的軍隊定額,並有鎮有將一人,鎮副二人,倉曹、兵曹參軍事各一人。
這點唐軍數量,相較於四鎮龐大的管理區域,還不如說是警察。能把駐鎮管好就不錯了,其他區域根本鞭長莫及。
安西四鎮的職能只能是“鎮”、“撫”結合。
以“鎮”的形式,向周圍諸綠洲王國、部族勢力宣誓大唐的管理存在,以“撫”的形式聯絡各周邊勢力,當有軍事行動出現,尚需藉助徵召當地部落兵將來進行征討。
可如果當地部落與入侵者結盟,安西四鎮馬上便將岌岌可危,這就是唐初四鎮屢廢屢建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是安西四鎮以外的其他羈縻府州。
這些地方連將鎮也沒有,和唐朝的聯絡僅限於朝貢、冊封關係,算是純純粹粹的羈縻州。
對於這種關係,白壽彝先生一語中的寫道:唐朝對他們“雖不能盡保護的責任,但如對唐有所妨害,或‘無藩臣禮’時,安西都護府是會代表唐政府執行討伐責任的。”
如果覺得白先生說的不夠直接,其實更直白的說法是,唐朝更在意的是羈縻州所在的勢力,不要倒向地方。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唐朝不想管,也管不了。
從上述分析可知,安西四鎮在唐朝西域管理結構中,明顯的承上啟下位置。作為唐朝,在西域輻射區的戰略支撐點,四鎮由於駐軍太少,根本無法勝任大規模的作戰,必須依賴後方基地的支援。
但就算四鎮受到攻擊,乃至被對手拔除,也不至傷到唐朝的筋骨,只要安西都護府有能力調兵打擊,很快就能復置。
因此,初唐時期出現了,四鎮在唐、蕃間反覆易手的局面。
有些人憑此認為,吐蕃軍隊的戰鬥力高於唐軍,多次摧毀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其實,四鎮易手無關唐軍戰鬥力的問題。
在吐蕃尚未染指西域前,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十一月,阿史那·賀魯的部將阿悉結闕俟斤都曼,便不滿於闐親近唐朝,聯絡疏勒、朱俱波、渴盤陀三國反叛,一舉擊破了于闐。
蘇定方帶兵奔襲而來,一日夜強行軍三百餘里,揮師直逼城門,都曼自縛出降,四鎮復置。
而後,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四鎮再罷,至武周長壽元年(692年),二十二年間,六度易手。
直到692年,王孝傑、阿史那·忠節在大嶺、冷泉重挫吐蕃軍,噶爾·贊輾恭頓(漢史稱讚刃,祿東贊五子)逃遁,噶爾·達古日聳(漢史稱悉多於,祿東贊四子)被俘。
王孝傑復置四鎮後,駐軍兩萬四千人增強禦敵能力。此後,安西都護府再未再遷動,足見四鎮有無駐軍的差異。
綜上所述,安西四鎮與北疆三州的結構關係,是解讀唐朝西域政策的基本點。
弄清楚了這一點,下面我們就可以來解析,吐蕃染指西域的路線,以及安西四鎮棄與置等問題了。
回覆列表
不能說唐朝對西域的管理是虛的。至少在唐高宗到唐玄宗時期。唐朝政府對西域的管理都是很有力度的。
高宗顯慶二年,蘇定方平定了西突厥,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這意味著唐朝基本掌握天山南北全鏡,此時,唐朝在突厥故地分設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改變了以往只重視軍事的方針,轉而設定州府,直接管理其行政。轄境相當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流域。龍朔元年唐朝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定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並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在此時,安西大都護府的管轄地包括安西四鎮、濛池、昆陵都護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大體相當於今日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西都護府的軍隊主力跟隨高仙芝東歸平叛,這意味著唐朝在西域地區擴張政策結束,西域地區出現勢力真空,引起吐蕃覬覦,唐肅宗時期,唐朝與吐蕃反覆爭奪西域,安西都護郭昕在於中央失聯的情況下堅守西域四十年,到德宗時期,軍隊都白髮蒼蒼的時候才陷落於吐蕃。
此後,唐朝再也沒有直接控制西域。于闐,喀喇汗國,西遼,察合臺汗國,帖木兒帝國等勢力在這裡來回不斷,西域下一次與中原納入同一統治體系中,已經是清朝乾隆年間平定大小和卓之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