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67637199290

      火箭筒由發射筒和火筒彈兩部分組成,發射筒上裝有瞄準具和擊發機構。射擊時,火箭彈飛行,火箭彈後部多半裝有穩定尾翼,彈頭多為穿甲彈或破甲彈。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為100—400米  火箭筒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行動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在近距離上攻擊坦克、步兵戰車、裝甲人員運輸車、軍事器材和野戰工事,也可用來殺傷有生目標或完成其他戰術任務。火箭筒由於質量小、結構簡單、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在歷次戰爭的反坦克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火箭筒的迅速發展,作戰效能的不斷擴大,它作為步兵及其他部隊近戰反坦克武器,在現代戰爭以及未來戰爭中,其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  1.發展簡史  火箭技術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中國早期的“火箭溜”,可以看做是現代火箭發射裝置的雛形。  反坦克火箭筒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有兩種型別:一種是1942年美國裝備的M1式60mm火箭型火箭筒,俗稱巴祖卡;另一種是1943年德國裝備的鐵拳100式30mm無坐力炮型火箭筒。這兩種早期的火箭筒,有效射程為100~250m,垂直破甲厚度120~200mm。  50年代,火箭筒得到進一步發展,有效射程達到200~500mm,破甲厚度達300~400mm。典型產品有美國的M20式、蘇聯的РПГ-7式、瑞典的卡爾·古斯塔夫和德國的鐵拳系列火箭筒等。  60年代,新原理、新材料和新工藝的廣泛應用,使第二代火箭筒得到迅速發展。這一時期的火箭筒既有兩截式結構,如法國的F1式、比利時的RL-83式火箭筒,也有彈筒合一結構,如美國的M72式火箭筒。此外,還發展了多管火箭筒,如瑞士的響盒16管發射器。火箭彈也發展為包括破甲彈、殺傷彈、發煙彈等多種彈藥。  70年代,各國研製的第三代火箭筒以增大威力為主,如法國的飛鏢120mm火箭筒,英國的勞80式94mm火箭筒和以色列的B-300式82mm火箭筒。這些火箭筒均能摧毀當代複合裝甲主戰坦克。而且由於光電火控技術與探測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火箭筒的有效射程提高到500~1000m。與此同時,發射時微聲、無煙、無光、無後噴火焰,可在塹壕等狹窄空間內發射的火箭筒、一次性使用型火箭筒和微型火箭筒也相繼問世。  進入80年代以來,出現了輕型和重型火箭筒同時發展的局面。輕型的有前蘇聯的РПГ-22式、РПГ-26式和美國的M72-750式火箭筒;重型的有法國的阿帕傑克斯、南斯拉夫的大黃峰火箭筒。為了對付反應式裝甲的需要,還發展了串聯戰鬥部火箭彈,破甲厚度達900mm以上。此外,還出現了與高新技術發展相適應的遙控或自主式智慧型火箭筒,如德國的火蛇火箭筒等。  2.效能特點  火箭筒通常由發射筒和火箭彈兩大部分組成,它是利用火箭彈自身攜帶的推進劑從發射筒內發射無控火箭彈。按射程,它可分為超近程、近程、中程和遠端;按質量,可分為輕型和重型;按發射器結構,可分為整體封裝式和區域性封裝式、單筒式和雙筒式,雙筒式還可分為對接式和疊裝筒抽拉式;按使用特點,可分為一次使用型、多次使用型和部分拋棄型;按發射推進原理,還可分為火箭型和無坐力炮型。火箭型採用兩端開啟的鋼製發射筒,靠彈內火箭發動機產生的推力推動火箭彈運動,發動機排出的火藥燃氣從筒後噴出,使武器無後坐力。無坐力炮型採用平衡拋射的戴維斯原理,靠發射藥在兩端開啟的鋼製發射筒內燃燒形成的火藥燃氣壓力推動彈丸運動,並利用火藥燃氣從筒後噴出產生的反作用力,消除筒的後坐。  火箭筒的主要特點是:  1.質量小、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造價低,易於大量生產和裝備;  2.彈道低伸、射擊精度較高;  3.射速高,火力猛,殺傷效果大;  4.能在有限空間內使用,適於城鎮巷戰,也能在碉堡、掩體以及野戰工事內使用;  5.可減小發射痕跡,戰場生存能力較強。  3.裝備現狀  現代火箭筒是世界各國大量裝備的近距離反坦克武器,型號品種較多。  美國現裝備有M72A系列和M72E系列66mm火箭筒,M136式和M3式84mm火箭筒,SMAW83mm火箭筒和M202式66mm4管火箭筒等。  前蘇聯裝備有РПГ-7式、СПГ-9式、РПГ-16式、РПГ-18式、 РПГ-22式和РПГ-26式火箭筒及105mm火箭筒等。  法國裝備有阿皮拉斯112mm火箭筒,F1式和F3式89mm火箭筒,黃蜂58式70mm火箭筒和ACL-APX80mm火箭筒等。  英國主要裝備有勞80式94mm火箭筒,德國主要裝備的是長矛44mm火箭筒。  西班牙目前裝備數量最多的是M65式88.9mm火箭筒。C-90-C式90mm火箭筒於80年代中期開始陸續裝備巡邏隊、突擊隊和海軍陸戰隊,90年代已廣泛裝備西班牙部隊。  瑞典現裝備有卡爾·古斯塔夫84mm火箭筒和AT-4式84mm火箭筒。瑞士裝備有響盒式50mm多管火箭發射器。以色列從80年代初開始大量裝備B-300式82mm火箭筒。  其他國家廣泛裝備的是M20式、M72式、F1式、РПГ-7式和卡爾·古斯塔夫火箭筒或其改進型產品。  4.發展趨勢  1.重點發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  自80年代中期以來,裝甲防護技術有了新的突破。為了與之相抗衡,各國十分重視發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所採取的主要技術途徑有:最佳化破甲戰鬥部結構;開發串聯空心裝藥戰鬥部;開發高爆穿甲彈等。  2.大力發展多功能彈藥  開發多功能單兵彈藥是80年代以來各國追求的重要目標。多功能彈藥是一種在一發彈上同時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的彈藥,它能根據目標性質,自動選擇最佳毀傷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屬性。如美國SMAW83mm火箭筒配用的MK118式高爆火箭彈,利用自動辨別目標物質密度的引爆裝置,遇到硬目標能瞬時起爆,遇到軟目標能延遲到目標內部起爆。美國AAI公司研製的反坦克殺傷兩用火箭彈,內含鎢合金箭形穿甲彈,已成為美國SMAW-D式83mm火箭筒的新型主用彈藥。  3.採用遙感自控技術開發智慧火箭筒  法國研製的阿帕傑克斯自主式反坦克武器,是阿皮拉斯112mm火箭筒與探測/火控系統的綜合體。它能識別目標型別,能自動搜尋、捕捉和摧毀目標,預計2000年左右裝備部隊。  4.應用光、機、電綜合技術,提高對運動目標的命中率  火箭筒配上簡易光電火控系統以提高首發命中率或引入制導技術開發高精度彈藥,也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美國的SMAW83mm火箭筒,配用一種有計算機輔助裝置的鐳射測距儀,在250m射程上首發命中率達100%,在400m射程上達80%。以色列前哨81mm火箭筒採用了目標鎖定技術,發射之後,火箭彈沿著瞄準線飛行,彈道平直,在500m射程上,標準偏差只有0.13×0.13,m。  中國火箭筒的發展  中國在解放戰爭中還沒有火箭筒,是依靠手榴彈、炸藥包和爆破筒來對付坦克和堅固工事的。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華人民志願軍雖然繳獲過少量M18型88.9mm反坦克火箭筒,但反坦克仍主要依靠爆破筒、炸藥包和手榴彈、反坦克手雷等落後武器。  5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引進蘇聯技術,很快試製出仿蘇ПГ-2的56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這種火箭筒是一種一筒多彈的武器,由40mm火箭發射筒和超口徑的80mm破甲彈組成,其技術指標如下:  彈質量 1.8kg  筒質量 2.75kg  破甲深度 280mm(只能對付法線角55°以下的甲板)  直射距離 100m  100m立靶密集度 0.5×0.4m  該武器1956年定型裝備部隊,成為我軍步兵連的主要攻堅武器。參加過西藏平叛、援越戰爭和1962年10月的中印邊界自衛還擊戰等多次戰鬥,屢建戰功。由於56式40火箭筒威力大、精度好、體積小、質量輕、機動靈活、受地形限制小,適用於山地叢林地作戰,對敵堅固掩體、戰車特別有效,所以深受部隊歡迎,戰士們說:“40火箭筒棒極了!“40火箭筒的問世,使黃繼光堵槍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作戰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40火箭筒之所以稱其為火箭筒,是由於它採用了火藥燃燒後的噴射氣體的反作用衝量為彈頭提供飛行動能,它沒有現代意義的火箭發動機,火箭發動機就是發射筒本身,火藥包固定在彈尾部,從筒口插入發射筒,擊發後火藥燃燒,火藥燃氣從炮尾高速噴出,其反作用衝量使彈獲得飛行動量,初速可達84m/s。彈頭部是空心裝藥聚能戰鬥部,尾杆上裝有用彈簧片製造的穩定翼,火箭彈飛行穩定,精度好。  隨著坦克的不斷改進,其防護裝甲增加了厚度、改變了角度,機動性和火力也有了加強,56式40火箭筒很快暴露出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是射擊距離近,一個射擊位置只能發射一發,且不能修正瞄準點;二是威力偏小,加上採用彈底機械引信,靈敏度低,更削弱了破甲威力,在1969年中國珍寶島反擊戰中不能擊穿蘇制T-62坦克;三是由於所採用的火藥是3號小粒黑藥,其能量受氣溫影響較大,加之瞄準機構太粗糙,瞄準精度差,特別是在臥姿射擊時不易瞄準,所以實戰射擊精度較差;四是火藥能量利用率太低,未經適當膨脹即排出筒外,彈頭初速低。60年代中期56式40火箭筒得到改進,改進後稱為56-1式。在其頭部加裝防滑帽,並改進發射裝藥和發射筒設計,威力提高到120mm/65°,射程提高到150m,但改進後的56-1式40火箭筒威力提高得不明顯,發射筒和引信可靠性低,其他方面也沒有太大改進,部隊最終停止了裝備。1970年,中國研製定型了69式40火箭筒。相對於56式40火箭筒被稱為“老40“,69式則被稱為“新40“。“新40“代替了“老40“,“老40“在生產了幾百萬發後於70年代中期停產。這就是中國第一代反坦克火箭筒。  1969年式40mm火箭筒配用85mm超口徑空心裝藥破甲彈,這是中國60年代初期在蘇制ПГ-7型火箭筒基礎上改進設計的。“新40“的研製得到軍委首長的高度重視,1964年8月向軍委首長作了彙報射擊,賀龍元帥說:“這個小東西,能打坦克,射程有300m,應該喊萬歲。“羅瑞卿總長指示,要加快研製,儘快裝備部隊。“新40“於1970年完成了設計定型。它的射程是“老40“的3倍,威力明顯提高,採用光學瞄準鏡,可以測定目標距離,可以修正目標速度和風對彈道影響。由於“新40“對“老40“的缺點有實質性的改進,因而定型後很快受到了部隊的歡迎,尤其是在1979年中越自衛還擊戰的複雜地形中摧毀碉堡、坑道、掩體起了很好的作用。從70年代到80年代,“新40“是中國生產數量最多、裝備數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北疆裝備到班,南國裝備到連。“新40“和蘇制ПГ-7同為世界上效能較好、造價便宜的火箭筒,除“北約“外,多數國家也都裝備了這種武器。雖然中國已在80年代中期停止了生產,但目前它仍活躍在非洲和中東戰場上。  69式40火箭筒技術性能引數:  口徑 40mm  發射筒質量 5.6kg  發射筒長 910mm  彈徑 85mm  彈質量 2.1kg  直射距離 300m  破甲威力 垂直破甲380mm  驗收指標100mm/65°  300m立靶密集度 0.45×0.45m  配用電-2型壓電引信  配用白光和紅外瞄準鏡  69式40火箭筒實際上是一個前裝的無後坐力炮,發射火箭增程破甲彈。發射藥管仍和“老40”一樣連線在彈尾上,但發射藥已由原來的黑火藥改進為麵條狀的“雙基藥”,這種藥能量高,並且受氣溫影響小。當擊發火箭彈底火後,點燃藥室中的發射藥,火藥燃氣一邊經發射筒的後噴管膨脹噴出,一邊在藥室中膨脹,並向前推動火箭彈使其飛出筒口。發射筒的尾噴管起到提高火藥能量利用率和使發射筒得到平衡(即無後坐力)的作用。火箭彈初速為120m/s。由於發射過載使火箭彈的慣性延期點火機構作用,在火箭彈飛出膛口10~14m時,火箭發動機裝藥被點燃。發動機是倒流多噴管微旋結構,在主動段末,火箭的速度達到295m/s。火箭彈上四片帶迎風傾角的尾翼被安置在尾杆上,尾翼提供了火箭彈飛行的穩定力矩,底螺、尾翼片的傾角和發動機斜噴管的綜合導轉使火箭彈由於推力和質量偏心所造成的火箭彈偏離無風彈道的傾向給予適當地糾正,從而提高了射擊精度。69式40火箭筒配用的電-2式壓電引信,分頭部和尾部兩個機構,頭部機構是引信的發火能源,主要由陶瓷壓電晶體和線路組成,當火箭彈命中坦克時,晶體在碰撞作用下兩端產生很高的電位差,這種電位差透過導線和尾部引信的電雷管相接,像電子打火器一樣,由電火花引爆電雷管,使戰鬥部裝藥爆炸,爆炸波推動罩體使其形成金屬射流,穿透鋼甲。這種特殊的陶瓷壓電晶體具有極高的敏感性,提高了引信的瞬發度,保證了戰鬥部能量的發揮,提高了破甲效能。尾部引信採用火藥延期結構,保證炮口有10~14m保險距離。壓電引信的採用對於反坦克破甲彈是一次技術上的突破,它解決了大法線角發火問題,由原來的機械引信發火角小於55°提高到70°,從而提高了對新式坦克的作戰效能。  40火箭筒成為步兵普遍裝備的反坦克武器,但在訓練和實戰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和缺點,這些問題主要有:  (1)經幾年儲存,火箭彈戰鬥部所裝8321炸藥中的4號炸藥在溼熱環境下產生慢性分解,釋放酸性氣體,對於彈體零件、導電線路造成腐蝕,形成短路或斷路,造成引信瞎火率偏高。  (2)火箭彈風偏太大,1m/s橫風可造成300m內迎風落點偏差1.2m,訓練中所遇風速和風向都是隨機的,修偏難以掌握。  (3)從武器效能看,其破甲威力偏小,隨著坦克防護的加強,提高破甲威力就成為當務之急。  針對以上3個問題,有關研製生產單位進行了大量改進工作。首先是於70年代用酸值低的8701炸藥代替了8321,解決了瞎火率高的問題。其次於1983年對戰鬥部裝藥進行改進設計,在保持原彈重情況下使破甲威力提高到150mm/65°,即40-I型彈。由於射表不變,定型後即投入了生產,取代了原型彈。同時還進行大幅度提高威力的新彈設計。  新彈於1983年定型。彈徑加大到94mm,彈質量加大到2.97kg,大幅度提高威力並仍可用原火箭筒發射,但射表需要修正。新彈定型後投入了小批次生產,這就是40-Ⅱ型彈。  1988年又定型了40-Ⅲ型彈,它是在中國產新單兵反坦克火箭戰鬥部基礎上改進設計的,彈質量、初速及最大速度與40-I相同,威力提高到180mm/65°,仍用原火箭筒、原射表。40-Ⅲ型彈取代了40-I型和Ⅱ型彈,目前仍在生產裝備中。在改進40-I和40-Ⅱ的同時,還進行了減風偏的理論和工程研究,改進了發動機設計和全彈總體設計,使橫風影響減少50%以上。  為了擴充套件“新40“的作戰用途,在葉劍英元帥的提倡和關懷下,於80年代中期開始了為40火箭筒配鋼珠殺傷彈的研製工作,並於1988年完成了設計定型。該彈著地後透過反拋裝置跳到1~1.5m高後,引信起爆,彈在空中爆炸,這就大大提高了對生動目標的殺傷效果。其密集殺傷半徑達20m,射程1500m。裝備部隊後深受歡迎,目前仍在生產中。  此外,還為40火箭筒配備了照明彈。  40火箭筒是一種佔用兵員編制的雙兵(射手和副射手)使用的班、連用武器。6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強調單兵作戰效能,一個步兵除了對付傳統作戰目標外還能實施反坦克作戰。他們在1964年率先定型裝備了一次使用不佔編制的全質量僅有2.36kg的M72單兵反坦克火箭。併成為世界裝備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之一。中國的單兵反坦克武器的研製始於1966年,1969年珍寶島保衛戰的發生,大大加快了研製進度,在1970年研製成功,並命名1970年式62mm單兵反坦克火箭。它的研製困難是口徑小,質量輕,體積小。當時中國尚無高燃速火藥,複合材料工業才剛剛起步。在這個專案帶動下化工廠研製出了燃速為25mm/s的雙地-1火藥,在此基礎上設計成功毛刷式裝藥的火箭發動機。發射筒採用卷制玻璃鋼結構,這就為減輕武器質量打下了基礎,它的技術諸元是:  口徑(彈徑)62mm  全備質量 2.48kg  火箭彈質量 1.06kg  發射筒質量 0.99kg  後筒質量 0.428kg  攜行長度 738mm  戰鬥長度 1.2m  直射距離 180m  破甲威力 100mm/65°  200m立靶密集度 0.35×0.35m  62mm單兵反坦克火箭是一個純火箭系統,由於採用了高燃速火藥,它的主動段被控制在發射筒內,發射時筒口無火焰。火箭彈靠摺疊式刀形尾翼穩定,飛行時受風的影響很小,在3~4級風直射距離內射手不作任何修正也可命中目標。發射筒多次使用,火箭彈的包裝筒同時作發射後筒。射擊前開啟包裝筒的前後蓋,從前端插入發射筒尾部,旋轉到位,即可靠地接通了點火線路。擊發機安在握把上,是一個壓電式裝置,當開啟保險、扣動扳機時就產生一個電脈衝,從包裝筒內佈設的線路傳到點火具,引燃點火藥及發動機中的裝藥,發動機中毛刷式裝藥燃燒只需十幾毫秒,發動機在筒內工作完畢,出筒後按預定彈道飛向目標。射擊後擰下後筒,可以進行下一發射擊。  62單兵火箭口徑小,質量輕,便於步槍手攜行使用,戰時可以作到人手一具,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大反坦克火力密度。但是由於它的發動機採用超硬鋁合金製造,當時中國有色金屬工業不能大量提供製造發動機所需鋁材以及當時擊發機存在可靠性問題,因而未能及時投入生產。  為了滿足部隊需要,研製單位開展了以鋼代鋁和以電磁式取代壓電式擊發機的改進設計,1974年完成了改進,定型後被命名為70-1式62mm單兵反坦克火箭,隨即投入了批次生產,一直生產到80年代初。  62單兵火箭筒投產後隨即開始了62mm跳炸鋼珠殺傷榴彈的研製,80年代初定型。該彈配反拋裝置和碰炸延時引信,彈碰目標後跳起1m左右空炸,彈體周邊預置大量鋼珠,彈爆炸後鋼珠四散飛出,可殺傷20m以內的有生力量,射程可達1000m。這一改進使62單兵火箭筒除了反坦克功能外,還可用跳炸鋼珠殺傷步兵。該武器定型後作為儲備並未生產。  接著開發了雙管62mm單兵燃燒彈和煙幕彈,燃燒彈的作用是對敵方陣地縱火,煙幕彈是設定煙障以利於我軍實施必要作業。近來又開發了多管的62mm煙幕彈以增大煙障效果。這些都屬特種用途的火箭彈。  1979年定型了手持反坦克火箭。它沒有精確的發射具,只能實施概略瞄準,可以對60m以內的輕型裝甲目標射擊,該武器定型後曾生產數批供外貿出口。  到80年代,世界各軍事大國把坦克的效能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除了機動性和火力、火控系統大大改進以外,特別改進了裝甲防護。以80年代裝備的新式坦克為例,蘇聯T-72、美M1、西德豹-2均採用了具有不同夾層材料的複合裝甲,其正面裝甲大約相當於180mm/68°均質裝甲,因而原來的100mm/65°的破甲彈很難對其正面實施有效攻擊。  中國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終於研製出單兵一次性使用的PF89式單兵反坦克火箭由包裝發射筒、火箭彈和塑膠光學瞄準鏡組成。它是一種附加裝備,不佔編制,步兵、炮兵、裝甲兵、空降兵、海軍陸戰隊等都可使用,戰時還可裝備民兵,人手一具,形成高密度的反坦克火力。發射筒也是包裝筒,省去了外包裝,給使用帶來了方便。發射筒前後置有防震圈,使武器在勤務過程中得到保護。筒的口部和尾部置有前後蓋,前蓋有齒狀密封膠圈,後蓋採用中間可破結構,透過螺紋壓緊橡膠密封墊,前後蓋上緊後實現對彈的密封,可防止在儲存中水分和有害氣體對彈的侵害。射擊時不用開啟後蓋,由火藥燃氣自行衝破,但是前蓋必須開啟,否則不能開啟擊發機實施射擊。開啟前蓋後,抽掉限制杆,開啟擊發握把與保險就可以實施射擊了,這種設計提高了武器的安全性。瞄準鏡在包裝箱內是分裝的,取出瞄準鏡,用筒上的搭扣固定在鏡座上,便可實現可靠連線  瞄準鏡是測瞄合一型,也就是說當射手測好距離時也就完成了裝定表尺,即可射擊了。這種瞄準鏡還可以對橫向運動目標進行修正。  發火系統是機械擊發非電導爆管系統,即擊針--底火--導爆管--點火具系統,優點是不用電源,不受射頻、靜電場影響,安全可靠。  火箭彈透過固彈膠圈與發射筒相連,導爆管線路在筒尾與火箭彈的點火具相連。擊發時,透過上述通道點燃點火具和火箭發動機裝藥,速燃裝藥在5~12ms內工作完畢,火箭彈飛離筒口就停止工作,筒口無火焰,肩射時射手不受火焰傷害。火箭彈引信具有兩套保險和發火機構,筒口保險距離8m,彈遇到軟(土地)、硬(坦克)目標均能可靠作用。戰鬥部採用雙錐藥形罩裝藥結構,從而提高了破甲威力。垂直破甲可達550mm。對T-72模擬複合裝甲/65°射擊均能穿透。該武器口徑小,質量輕,使用方便,是目前世界上同類武器中效能最高的武器之一。  PF89式單兵反坦克火箭效能指標:  口徑、彈徑 80mm  武器長 900mm  武器全質量 3.7kg  彈質量 1.84kg筒質量(含瞄準鏡)1.86kg  直射距離 200m  表尺射程 400m-200m  立靶散佈 0.35×6.35m  在PF89式單兵反坦克火箭基礎上,隨後又成功研製了多用途彈。所謂多用途,是指具有破甲、殺傷和縱火三種功能。戰鬥部藥形罩採用厚壁大錐角結構,裝藥爆炸時藥形罩形成自鍛彈頭,用以穿透步兵戰車和永備工事等硬目標。藥形罩前置隨進環,隨進環由鋼珠和燃燒材料組成,它們能隨自鍛彈頭進入戰車和掩體內部,形成破片殺傷和縱火。裝藥外圈設定殺傷環和燃燒環以殺傷地面有生力量並引燃陣地上的可燃物。  總體結構,發動機殼體與PF89式一樣,但改變了裝藥,在彈重增加的情況下保證了射程。發射筒也與PF89式一樣,但瞄準鏡改為內外裝定相結合的結構,以實現大射程射擊。  該武器定型後,命名為PF89A式單兵多用途火箭。主要供單兵使用,不佔編制,用來對付敵步兵戰車,攻擊堅固步兵掩體和殺傷地面人員。  PF89A式單兵多用途火箭效能指標:  武器全質量 4.2kg  破甲威力 20mm/60°穿透300mm鋼筋混凝土工事並隨進殺傷  鋼珠和火種密集殺傷半徑 25m  直射距離 180m  最大射程 1000m  1000m上散佈密集度方向或然誤差5m距離相對或然誤差1/100  該武器在部隊試用中受到歡迎,並投入批次生產。  以上這些武器雖然結構效能各有不同,但可以統稱為中國二代火箭筒。  作為反坦克武器,無論是40火類還是上述的單兵類,都已不能有效地對付目前新出現的披掛有反應裝甲防護的新式坦克了。  在80年代中期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的坦克首先採用了反應裝甲防護,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著世界各軍事強國競相裝備,並不斷改進結構,使原有的反坦克武器陷入困境,作戰效能大為降低。  反應裝甲就是表層裝有內裝炸藥的金屬盒子。當擊中它時,炸藥起爆,其金屬板破片和炸藥的爆轟產物,干擾以至破壞射彈結構和干擾射流,使反坦克武器威力大幅度降低。  盾的發展,需要新的矛。由此應運而生的是串聯結構破甲彈。所謂串聯戰鬥部,就是前置小彈負責引爆反應裝甲,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差後主彈起爆,躲過反應裝甲破片和爆轟產物,實施對主裝甲的攻擊。據報道,國外某些國家已裝備用於對付帶反應裝甲的步兵反坦克火箭筒。  中國步兵用火箭筒武器雖然起步較晚,但經60、70年代的艱苦創業已趕上世界發展步伐,建立了一支有一定理論基礎、敢打敢拼的科研隊伍,創立了一套較完整的、適於國防需要的工業體系,自行研製的1969年式40火、62單兵、40-Ⅰ與Ⅱ型彈、PF89單兵火箭都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髮展,經過兵工戰線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新一代火箭筒也將會在中國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常想念逝去的愛妻,怎樣才能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