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gdzh12347

      請補充一下具體是哪一首西江月  ------------  3.【西江月 宋·蘇軾】  頃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由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鑑賞  這首寄情山水的詞,作於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作者詞中描繪出一個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風光和自己的感受融為一體,詩情畫意中表現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適,抒發了他樂觀、豁達、以順處逆的襟懷。  上片頭兩句寫歸途所見:“照野渳淺浪,橫空隱隱層霄。”瀰瀰,是水盛的樣子;層霄,即層雲。春夜,詞人蘄水邊騎馬而行,經過酒家飲酒,醉後乘著月色歸去,經過一座溪橋。由於明月當空,所以才能看見清溪遼闊的曠野流過。先說“照野”,突出地點明瞭月色之佳。用“瀰瀰”來形容“淺浪”,就把春水漲滿、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橫空”,寫出了天宇之廣。說雲層隱隱約約若有若無之間,更映襯了月色的皎潔。此兩句暗寫月光。  “障泥未解玉驄驕”,是說那白色的駿馬忽然活躍起來,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錦或布製作的馬薦,墊馬鞍之下,一直垂到馬腹兩邊,以遮塵土。詞人這裡只是寫了坐騎的神態,便襯托出瀕臨溪流的情景。此時,詞人不勝酒力,從馬上下來,等不及卸下馬鞍韉,即欲眠於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寫出了濃郁的醉態,又寫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詞人因熱愛這幽美的景色而產生的喜悅心情。  過片二句,明寫月色,描繪從近處觀賞到的月照溪水圖,更進一步抒發迷戀、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瓊瑤,是美玉,這裡比做皎潔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愛的意思。這裡用的修辭手法是“借喻”,徑以月色為“瓊瑤”。此句以獨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傳神地寫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靜、人之喜悅讚美。“解鞍欹枕綠楊橋”,寫詞人用馬鞍作枕,倚靠著它斜臥綠楊橋上“少休”。這一覺當然睡得很香,及至醒來,“杜宇一聲春曉”,透過描寫杜鵑黎明的一聲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畫龍點晴的提示。這一結尾,餘音嫋嫋,回味無窮,生動地表現了空山月明、萬籟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靈的心境,描繪出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月夜人間仙境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卻了世俗的榮辱得失和紛紛擾擾,表現了自己與造化神遊的暢適愉悅,讀來回味無窮,令人神往。  4.【西江月 賀詞1 宋·劉過】  堂上謀臣尊俎2,邊頭將士干戈3。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歟?曰:可4。  今日樓臺鼎鼐5,明年帶礪山河6。大家齊唱大風歌7。不日四方來賀。  註釋  1.賀詞:這是賀當國權臣韓侂冑生日的詞。世傳此詞為“辛幼安壽韓侂冑詞也”,但吳師道認為是劉過所作,見《吳禮部詩話》。  2.尊俎:同樽俎,盛酒食的器具。劉向《新序》:“夫不出於尊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謂也。可謂折衝矣。”這句是說朝廷裡有許多善於運籌決策的謀臣。  3.邊頭:即邊界。這裡指宋、金兩國交界的邊境。這句是說前方猛將如雲,枕戈待命北伐。  4.《孟子·公孫丑下》:“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歟?’孟子曰:‘可。’”燕,這裡借指金國。這句是說南宋可以出師伐金。  5.樓臺:臺省、府第,這裡指宰相府第。鼎鼐:鼎與鼐都是古時的烹調器具,古代把宰相管理國家比喻為用鼎鼐和羹調味,所以後來就以鼎鼐代指相位。  6.帶礪山河:《史記 高祖功臣侯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意思是說即使有朝一日黃河狹如衣帶,泰山小於礪石,封國也不會滅絕。厲,通礪,磨石。此句預祝明年戰勝敵寇,晉封更高的爵位,傳之子孫。  7.《大風歌》:漢高祖劉邦建立漢王朝後,回鄉時所唱的歌。這裡指勝利的凱歌。  鑑賞  韓侂冑在寧宗嘉泰四年(1204)決定北上伐金,在當時得到了包括辛棄疾在內的許多愛國之士的支援,但同時他們也希望作好充分的準備,以期獲得全勝。  劉過在這首詞中借賀生日預祝北伐的勝利,語帶雙關,把韓侂冑個人的成功與國家的勝利聯絡在一起。詞作充滿了必勝的信心與豪情,在當時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詞中運用了許多典故、熟語和口語,讀來親切明快而不失雅緻,十分切合為人祝壽的情境。此詞語言流利、灑脫,近於辛棄疾的詞風,充分體現了劉過作為辛派詞人的特點。  5.【西江月 宋·司馬光】  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鑑賞  司馬光不以詞作著名。然而,北宋詞風甚盛之時,一些名臣如韓縝、韓琦、范仲淹都能事業之餘寫出很好的詞,司馬光也不例外。他的詞作不多,今天遺留下來的只有三首,多系風情之作。其詞不加虛飾,直抒胸臆,繼承了“國風好色”、“《小雅》怨悱”的優良傳統。此詞中的“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即是寫情的佳句。這說明,司馬光並非假道學,而能表達真率的感情。  上片寫宴會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寫對她的戀情,開頭兩句,寫出這個姑娘不同尋常:她並不濃妝豔抹,刻意修飾,只是鬆鬆地換成了一個雲髻,薄薄地搽了點鉛粉。次兩句寫出她的舞姿:青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著她的輕盈的體態,象柳絮遊絲那樣和柔纖麗而飄忽無定。下闋的頭兩句陡然轉到對這個姑娘的情上來:“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上句謂見後反惹相思,不如當時不見;下句謂人還是無情的好,無情即不會為情而痛苦。以理語反襯出這位姑娘色藝之可愛,惹人情思。最後兩句寫席散酒醒之後的追思與悵惘。  這首小令只幅之內把驚豔、鍾情到追念的全過程都反映出來,而又能含蓄不盡,給人們留下想象的餘地,寫法別緻。它不從正面描寫那個姑娘長得多麼美,只是從髮髻上、臉粉上,略加點染就勾勒出一個淡雅絕俗的美人形象;然後又體態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飛絮遊絲無定”,連用兩個比喻把她的輕歌曼舞的神態表現出來。而這首詞寫得最精彩的還是歇拍兩句。當他即席動情之後,從醉中醒了過來,又月斜人靜的時候,種種複雜的感受都盡括“深院月斜人靜”這一景語中,達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  從結構上說,詞的上片寫其人其境,營造出惝恍飄忽,撲朔迷離的意境,下片寫自己的感受,性靈流露,雅而不俗,餘味深長。全詞造句自然,意不晦澀,語不雕琢,隨手寫來,妥貼停勻,足見司馬光作詞雖為餘技,卻也顯示出學識之厚與感情之富。  6.【西江月·嘲賈寶玉二首 清·曹雪芹】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時光,於國於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袴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說明  林黛玉初見賈寶玉,作者對寶玉的外貌作了一番描繪,接著說:“看其外貌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後人有《西江月》二詞,批的極確。”就是這二首。  註釋  1.皮囊——外表,長相。佛家稱人的軀殼為臭皮囊。  2.草莽——雜草,無用之物。這句意思是:肚子裡沒有儒家那套仕途經濟學問。  3.潦倒——困頓。  4.世務——一般社會的一套人情世故。程高本作“庶”,則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今從甲戌、庚辰諸本。  5.文章——這裡特指那些“詩云子曰”儒家書籍和八股之類的時尚之學。  6.偏僻、乖張——偏僻,行為不端正而偏激;乖張,性情古怪。這裡說寶玉言行違背社會倫理,不合中庸之道。  7.樂業——對家業感到滿意。  8.不肖——不像(肖)自己祖先的子孫,即所謂逆子。  9.寄言——告訴。  10.紈袴、膏粱——指代富貴人家子弟。紈袴,細絹褲。膏粱,見《好歌注》注。  11.莫效——不要效法。  鑑賞  這兩首詞裡說賈寶玉是“草莽”、“愚頑”、“偏僻”、“乖張”、“無能”、“不肖”等等,看來似嘲,其實是贊,因為這些都是借封建統治階級的眼光來看的。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賈寶玉作為一個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來。  在曹雪芹的時代,經宋代朱熹集註過的儒家政治教科書《四書》,已被封建統治者奉為經典,具有莫大的權威性。賈寶玉上學時,賈政就吩咐過“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然而賈寶玉對這些“最要緊的東西”偏偏“怕讀”,以至“大半夾生”,“斷不能背”。這當然要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草莽”、“愚頑”、“無能”、“不肖”了。但賈寶玉對《西廂記》、《牡丹亭》之類理學先生所最反對讀的書卻愛如珍寶;他給大觀圓題額,為芙蓉女兒寫誄文,也顯得很有才情。在警幻仙姑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穎慧”。可見,思想基礎不同,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也不一樣。  賈寶玉厭惡封建知識分子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釣譽之徒”、“國賊祿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他嘲笑道學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的所謂“大丈夫名節”是“胡鬧”,是“沽名釣譽”。賈寶玉這些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偏僻”、“乖張”、“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現了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膽挑戰與批判。而“那管世人誹謗”,則更是對他那種傲岸倔強的叛逆性格的頌揚。  賈寶玉的叛逆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他畢竟是一個生長在封建貴族家庭裡的“富貴閒人”。他厭惡封建統治階級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祿,卻過慣了錦衣玉食的剝削階級生活。所以,一旦富貴雲散,家道敗落,也就必然“貧窮難耐淒涼”了。  細究詞意,寶玉後來不幸的遭遇,是與他始終不改其“偏僻”、“乖張”的行為有關的(當然,賈府之敗還與王熙鳳等人的劣跡有關)。他挨父親板子那次,賈環告他逼淫母婢,這還不過是“手足耽耽小動唇舌”,然已足使“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一旦真正遭到“世人誹謗”,後來當然要嚴重得多。襲人曾因寶玉“心迷”黛玉,錯向她訴說了“肺腑”之言,而“嚇得魄消魂散”,禁不住掉淚暗想:“如此看來,將來難免不才之事,令人可驚可畏……如何處置,方可免此醜禍!”(第三十二回)看來,在曹雪芹筆下,這個所謂“不才之事”和由此招來的“醜禍”確是沒有能夠避免,因此寶玉才會落到我們在《好了歌注》中已說過的那種“貧窮難耐淒涼”的境地。  寶玉惹出禍來,“累及爹孃”,這才叫做“孽根禍胎”,(第三回脂批:“四字是血淚水盈面,不得已,無可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才可以在這首詞中用“古今不肖無雙”這樣重的話。倘若他如續書所寫,能接受老學究講經義的開導和釵、襲(居然還有黛玉!)的勸諫,終於去讀《四書》、學時藝、考科舉,改“邪”歸“正”,這還能說他是“愚頑”、“偏僻”、“乖張”嗎?他在“卻塵緣”之前,自己既能高中鄉魁,榮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了個“貴子”繼承祖業,“將來蘭桂齊芳,家道復初”,怎麼還能說他是“天下無能第一”呢?該說他“於國於家有望”才是!從封建觀點看,如此終於沒有“辜負”“天恩祖德”、“師友規訓”的回頭浪子,豈不正可作為“紈絝與膏粱”效法的榜樣嗎?可見,續書所寫違背了曹雪芹寫賈寶玉的原意,不但使我們在理解曹雪芹這兩首詞時產生矛盾,而且也歪曲了《紅樓夢》原來的主題思想。  7.【西江月 南宋·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蘇軾詞作鑑賞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妾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豔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么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遊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裡的“曉雲”,可以認為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蘊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高超的藝術技巧。  8.【西江月 北宋·黃庭堅 (二首)】  1  老夫既戒酒不飲,遇宴集,獨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詞,援筆為賦。  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  遠山橫黛蘸秋波,不飲旁人笑我。  花病等閒瘦弱,春愁無處遮攔。  杯行到手莫留殘,不道月斜人散。  黃庭堅詞作鑑賞  此詞作于山谷貶謫黔州之後。詞中以作者戒酒後重又開戒飲酒之事為題材,表達了作者被貶謫後企圖借酒澆愁的意念和及時行樂的狂放曠達胸懷。全詞感慨世事人生,帶有詼諧玩世的情趣,又使人觸控到作者內心的隱痛,讀來意味無窮。  開頭兩句“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破空而來。以議論破題,一掃傳統詞的綢繆婉轉調。這一對仗句濃縮了作者的人生體驗,是他閱歷過人世滄桑以後產生的深沉感慨,但它又以“歇後”的形式出之,頗有出奇制勝之妙與詼諧玩世之趣。它們分別化用了韓愈的兩句詩——韓愈《遣興》雲:“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閒。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又《贈鄭兵曹》雲:“當今賢俊皆周行,君何為乎亦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萬事無過酒。”韓愈的兩句詩經過他的組織,竟成為一聯工整的對偶,足見點化之妙。  “遠山橫黛蘸秋波”句是指酒席宴上,侑酒歌女的情態。“遠山橫黛”指眉毛。《西京雜記》稱:“(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又,漢趙飛燕妹合德為薄眉,號“遠山黛”,見伶玄《趙飛燕外傳》。“秋波”則指眼波。此句“蘸”字下得奇巧,它描繪出一幅黛色遠山傍水而臥的美景,引起人們對女子眉眼盈盈的聯想。“遠山”與“秋波”文人的筆下已被用得爛熟,而著一“蘸”字則光彩頓生,境界全出。儘管有賓客、歌女勸酒,但作者因戒酒不飲,而見笑於人,故上片以“不飲旁人笑我”作結。  下片由“不飲”轉為“勸飲”,起因為對花傷春。  “花病等閒瘦弱,春愁無處遮攔。”前句寫群花凋零,好似一個病軀瘦弱之人,“等閒”,意謂“無端”,顯然這寫的是暮春花殘之時。後句寫春愁撩人,無處排遣,“遮攔”即“排遣”之意。所謂“春愁”不光是指傷春意緒,而有著更深的意蘊,它是作者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經歷中所積澱下的牢騷抑鬱、愁悶不平的總和。所以接下來說:“杯行到手莫留殘。”還是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吧!這一句也是化用韓愈《贈鄭兵曹》中的詩句,而“留殘”則又本於庚信六言詩《舞媚娘》:“少年唯有歡樂,飲酒那得留殘。”末句“不道月斜人散”,“不道”意為“不思”、“不想”,多用為反辭,猶雲“何不思”、“何不想”,此句是說何不思月斜人散後,無復會飲之樂乎。  這首詞字面上明白如話,實際上處處巧用成語典故,語言頗多轉折,故而深刻地傳達出作者內心深處的愁悶抑鬱。  2  西江月 黃庭堅  月仄金盆墮水,雁回醉墨書空。  君詩秀絕雨園蔥,想見衲衣寒擁。  蟻穴夢魂人世,楊花蹤跡風中。  莫將社燕笑秋鴻,處處春山翠重。  黃庭堅詞作鑑賞  這首《西江月》詞八句,兩句一組,分為四組意思。上下片前兩句寫自己,後兩句及惠洪。寫自己處前虛後實,寫惠洪處前實後虛。每片兩意過接處,純以神行,不著痕跡。山谷為江西詩派始祖,此篇亦是以詩法為詞。《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七引錄其語云:“詩文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長篇須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所謂”不鑿空強作,待境而生“,就是有情事,有感受要寫,才寫。此首雖是和韻詞,而有實事,有真情,絕非泛泛應酬之什。寫法上雖短篇亦有層次,有曲折。上片由衡陽舟中的自己,轉到長沙旅次的惠洪,用以連結的樞紐就是不久前的接席論詩,與此時的便道寄詞。下片由南行途中的湘水流域匝月勾留,回溯導致此行的生平政治遭遇,瞻望還要走下去的千里程途。  首句“月仄金盆墮水”語本於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詩:“夜闌接軟語,落月如金盆”;又蘇軾《鐵溝行贈喬太博》詩:“山頭落日側金盆。”仄同側,金盆山谷詞中形容圓月,加以“墮水”二字,切合湘江夜宿舟中所見。次句“雁回醉墨書空”說出了春到衡陽這點意思。衡山有回雁峰,其峰勢如雁之迴轉。  相傳雁南下至衡陽而止,遇春而回飛向北。又雁飛時排成“一”字或“人”字,稱雁字。首兩句成工整對偶,以律詩鍛鍊之筆,寫水天空闊之景,點出眼前時地,而逐客遷流,扁舟迫窄,種種感慨,已暗藏其中。  三四句轉入酬答惠洪之意:“君詩秀絕雨園蔥,想見衲衣寒擁。”因其詞而及其人,因其人而稱其詩,說詩兼代說人。作者稱道他人之詩之美,常巧設比喻,此處贊惠洪之詩秀絕,如園裡青蔥,得雨更為鮮綠。惠洪是詩僧,有《石門文字禪》三十卷,大半為詩,其中頗多清雋之篇,作者此處所稱,亦非虛譽。  至於園蔥之喻,王梵志詩亦云“喻若園中韭,猶如得雨澆”,想同本於俗諺。“想見衲衣寒擁”是說惠洪苦吟時的情狀。意似調侃,實見親切。  “蟻穴夢魂人世,楊花蹤跡風中”感慨生平,也是應答惠洪來詞“往事回頭笑處,此生彈指聲中”句意。上句用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事。作者曾供職秘書省,又為史官,京師十年,友朋文酒之樂,亦甚稱意,而後一貶黔州,再謫宜州,後者且為黜降官最重的除名編管處分,所去又是南荒之地,前後比照,宜有“夢魂人世”之感。“楊花”句說自己轉徙流離,有似柳絮隨風飄蕩,不由自主。但是作者處逆境已久,能夠看得開。他對這次與惠洪的分別,各奔前程,說是“莫將社燕笑秋鴻,處處春山翠重”。燕、鴻皆候鳥,因時遷徙。燕,春社來,秋社去(春社為春分前後,秋社為秋分前後);《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雁來賓。”彼此皆如社燕、秋鴻,各去所要去的地方,一例奔忙,莫以彼而笑此。心頭誠然沉重,卻以輕倩之語出之。“處處春山翠重”句,祝惠洪此行能履佳境,也有自為開解之意。南方草木,當也是美好的,只要心地寬闊,亦何妨處處皆春。  這首詞極盡曲折吞吐之能事,巧用典故,表露曠達胸襟。全詞有語盡而情未盡之妙。  9.【西江月 北宋·賀鑄】  攜手著花深徑,扶肩待月斜廊。  臨分少佇已倀倀,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書如天遠,難銷夜似年長。  小窗風雨碎人腸,更孤舟枕上。  賀鑄詞作鑑賞  此詞愛情詞中的佳作。全詞用筆句句緊逼,用意層層深入,沉鬱頓挫,情厚意婉,將主人公與戀人的別後相思之情抒寫得淋漓盡致。  上片首二句以極其工整的對句,溫馨旖旎地寫出了男女歡會這樣一種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態:一對情侶,奼紫嫣紅、爭芳鬥豔的小園深徑裡攜手賞花,夜靜人寂、涼風習習的幽雅斜廊上扶肩待月,卿卿我我,情意綿綿。這兩句極其生動而概括。  接下來兩句一反起首二句追憶歡會時的熱烈纏綿,陡然轉入今日回想時的悲涼,形成感情上的巨大落差,從而給人以強烈的震撼,產生了動魂蕩魄的藝術效果。“悵悵”,迷惘不知所措貌。上句以一“已”字,突出了惜別之際,稍作延佇,已經若有所失、悵然迷茫的悲哀;下句又以“不堪”二字相呼應加倍寫出今日回想時的痛心疾首,悽婉欲絕。這兩句與李商隱《錦琴》詩中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可謂意境相類,但各盡其妙。  下片四句層層深入地具體說明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第一句“欲”字,是說自己主觀上的願望。和心上人分別之後,羈宦天涯,見面固然已屬痴想;然而誰料就連互通音問,互慰愁腸這一點願望也由於人如天遠,書無由達而落空呢?“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主觀的願望被客觀的現實無情地擊碎,這種情況下去回想舊日的歡會,這是一“不堪”。  第二句“難”字,是客觀環境對自己所造成的影響。“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一個人對著孤燈,悽清寂寞,百無聊賴,漫漫長夜中咀嚼著分離的痛苦,當然會產生長夜如年那樣難以銷磨的無限感慨。這是二“不堪”。第三句“小窗風雨”是耳邊所聞。聽著風雨敲打窗扉之聲,詞人不禁肝腸俱碎。“碎”字極煉而似不煉,情景兩兼,可稱得上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這是三不堪。第四句收束全詞,以“更”透進一層,指出以上之種種,全發生,“孤舟枕上”,把羈旅愁思、宦途棖觸與戀情打成一片。這是四“不堪”。  10.【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說明】  本篇是作者閒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透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上片寫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並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絡和因果關係的。三、四兩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進一步加以生髮。因為夜裡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這是詞中的主腦,是籠罩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產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著雨意了。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裡,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資訊。  下片筆鋒一轉,進入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雲四起,透過雲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資訊。既然,雨滴已經灑向山前,那麼緊接著便會灑向山後的。作者的心情轉而有些惶急了,於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尋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為作者平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裡,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麼高興阿!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譯詞】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鵲,  使它驚飛不安,  一陣陣的蟬叫,被半夜的清風傳來耳畔。  稻花的香氣,送來豐收的資訊,  高唱豐年之歌,蛙聲連成一片。  七八個星星,閃爍在遠處天邊,  兩三點雨滴,灑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邊的茅屋小店哪裡去了?  轉過溪邊石橋,突然出現面前。  醉繞江梅。故園心事老相催。此意陶潛能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校教務網外網不能訪問,你怎麼看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