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每天讀宋詩

    我在大學時學過一個學期的毛筆字。身邊也有幾個朋友的毛筆字寫得很好。

    我覺得都重要,對於毛筆字剛入門的人, 我覺得是臨帖重要,等到寫得還不錯的時候,就要多看帖了,這樣才有可能成名成家。

  • 2 # 匯融文化

    讀帖比臨帖更重要,在臨帖前的重要一步讀帖,被很多人忽視。拿來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幾遍再說。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

    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所謂精察。

    唐代孫過庭在其所撰《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細。一般地說,初學者應該把“讀”和“臨”這兩個環節同步起來。臨什麼,讀什麼。可按臨寫的順序,先點畫後結構地對所要臨習的字逐個“相面”,從組成字的基本“細胞”看起。先看點畫的形態、走向、質感和輕重,然後再看每個點畫起筆、運筆、收筆的過程。

    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書法論叢》中,談到對起筆的觀察時說:把身邊攜帶著的米老七帖照片,時時把玩。對於帖中“惜無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一語,若有領悟。就是他不說用筆,而說下筆,這一‘下’字,很有分寸。非如此,筆鋒就不能夠中;非如此,牽絲就不容易對頭,筆勢往來就不合。明白了這個道理,去著手隨意遍臨歷代名家法書,細心地求其所同,發現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筆皆如此,這就是中鋒。不可不從同,其他皆不妨存異。沈老讀帖的經驗之談,仔細琢磨起來很有味道。

    在讀帖時,還可以把點畫比較著看。比如在一個字中,相同的點畫是如何處理的,不同的點畫在虛實、粗細上,到底有多大的差異,要進行比較、分析。字中的某一個點和某一畫的粗細,常常有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差異,看得不細,就會將本來粗細反差很大的點畫忽略,那麼臨寫起來也必然點畫不分,學得“像”這一關就過不去。

    在觀察結構時,首先分清哪一畫是這個字的主筆,點畫之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位置,是如何銜接、呼應的,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觀什麼:觀其字的各部分關係,看清疏密與停勻

    觀其字的整體,看清正側與大小比例

    觀其筆墨神采,領悟字的精神氣勢

    觀其章法佈局,認清各字的位置擺佈

    觀其落款鈐印,部位是否妥當

    由以上“五觀”可知,讀帖、臨帖,精思細研,是十分必要的。

    所有的書事都在於用筆,核心就是把筆控鋒的上下左右輕重緩急。還有肥瘦筋骨得勢與失勢等。

    漢字表情達意,準確簡潔,十分講究“最佳化組合”,還要“顧全大局”,講究“避讓”。根據組合需要,有疏有密,有長有短,有松有緊,有粗有細,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方有扁……這種組合,漢代書家蔡邕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高效讀帖方法:

    讀帖時所要做的功課不少,想把帖子“讀”好有沒有秘訣?

    回答是:“絕對有。”

    拆字讀

    就是把字拆開了讀,先看各筆畫的起、行、收,再看各筆畫之間是如何搭配,如何穿插避讓、和諧安排的。

    單字讀

    即只看某一個字,主要看它的間架結構,形態神韻諸方面,並能透過對逐個字的賞讀把握該帖的結字規律及整體風格。

    連字讀

    就是把幾個字或幾行字連起來看,主要是揣度字與字之間如何行氣,如何伸縮揖讓,如何統一中求變化的。

    相似字比讀

    把帖中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找出來,比較實際用筆、結字等方面有何異同,特別是它們對相同筆畫是如何作不同處理的。

    特殊字強讀

    每一本帖中總有一些字在結體上獨具匠心。對此類字應當強加記憶,以便在創作時可以順手拈來,為己所用。

    一定要強記。

    在精察的基礎上,要強記一些字的造型和章法,把讀帖的成果記在心裡。

    潘之綜在《書法離鉤》中有這樣的說法:“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不遠矣”。

    一言蔽之:心中的東西積累得越多,用起來也就越方便。

    現代書法家黃綺先生在其所著《書中五要》中也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讀書還要求背誦,觀看碑帖,比做讀書,是要求把觀看與記憶結合起來,不能過眼即忘。”

    宋高宗學《楔帖》,他說:“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觀帖達到成誦不忘的程度,可以說是使觀看變成了記憶。“成誦”是讀的結果。讀書成誦,誦上口頭;觀帖成誦,誦上筆端。所謂“上筆端”,是把成誦的"內容’表現於自己的書寫中—這是觀的目的。

    關於如何記憶,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應該強調的是這種記憶不是死記,而是理解基礎上的一種意識的儲存,消化式的吸收。

    讀到深處自然“聯想”。

    聯想是讀帖的重要環節。透過讀帖,可波及到與書寫有直接關係的一些其它問題。比如,可以聯想到書寫者所使用的工具,筆是硬毫還是軟毫的,紙是生的還是熟的,是大筆寫小字還是小筆寫大字等等,這對臨帖有直接影響。

    其次可以聯想作者在書寫過程中的外界條件和心境,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王羲之等貴族攜子邀朋,在春遊活動中飲酒作詩,王羲之乘酒興所為,抒發了內心的情感,從唐人臨習的作品看,文意書法相映成趣,興之所致神采飛揚,充滿了超脫、瀟灑、盡興的意境。

    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稿》,則是為了平叛,在其兄和其侄為叛軍所害,又得不到朝廷表彰的情況下,悲痛之極而為亡侄顏季明寫的悼詞。觀其書法作品,彷彿聽到了作者悲憤、深情的傾訴。從而對作品中反映出來的雄渾遒勁、豪邁激盈的悲壯之氣有了深刻的理解。

    再則可以透過讀帖,聯想作者用筆用墨的書寫過程。

    姜夔在《續書譜》中說:“餘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尤其是看碑刻作品時,讀者可在頭腦中還原成墨跡的形象,然後再聯想到如果要讓我去寫,我將如何去寫、如何吮墨、如何換鋒、如何提按。

    透過這種聯想,再臨帖心裡就有數得多了。

  • 3 # 真吾軒書法

    讀帖和臨貼都很重要。

    首先要學會鑑賞書法,知道那些字帖是可學的經典的,從筆畫筆法到單字結構以至於通篇整體章法特徵,都得深入觀察,古人云“察之者尚精”就是指讀帖要仔細觀察絲毫變化的重要道理,只有這樣勤於觀察才能做到“盡精微”。

    然後要科學分析解刨,在瞭解帖的筆法、結構、章法等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海量臨習,最好做到精準臨帖。針對某個字帖的學習要花大量時間下苦功夫,做到持之以恆,利用約三至五年時間,做到讀帖和臨帖相結合,舉一反三,透過讀帖、對臨、意臨、背臨,再借鑑風格特徵相近的幾本書法字帖進行學習,做到“致廣大”。最終就能夠創作出理想的書法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人去世出殯和同年晚輩結婚走同一個大門不好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