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文生I

    喝茶之前之後不能吃什麼喝什麼,哪些人可以喝茶哪些人不適合喝茶,茶的功效有的大不相同,體質不同的話不要亂喝。

  • 2 # 綠豆芽

    茶葉的歷史與文化不多說,起源地是中國,發展傳播也在中國,從歷史、生物、地理等多個角度均能證明中國是茶葉的起源地,後經過傳播和外人移植,國外這才有了茶。

    中國的茶種分為六大類茶:綠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白茶與黃茶。原先懂得不多,以為這是根據茶樹的品種區分的,後來一想,不對啊,都是一樣的樹葉,咋區分。後來喜歡上喝茶之後,才知道這分類是根據製作方法區分的。同一批鮮茶芽,根據含有的物質多少,決定做成什麼茶,也可以做成不同的茶類,但質量上可能不太好。

    茶的原料並不是越嫩越好,重要的要看茶葉中的含量多少,適合製作成什麼茶類。

    鮮茶葉的顏色越淺、越亮、越嫩,其茶多酚含量肯定就越多,適合製作為綠茶,綠茶重清爽,苦澀味較重。如果鮮茶葉的氨基酸含量多,則適合製作為紅茶,紅茶重鮮醇。

    茶的好處主要有三點:

    1、含有的茶多酚有保健功效:

    所有的茶種都含有茶多酚,茶種不同茶多酚的含量也不同。茶多酚經過研究,其提取物可以抗衰老、抗過敏、抗菌消炎等等。

    不過目前也只作用在動物身體,有所成效,人體還沒有試驗過。

    理論歸理論,還是務實一些,可不能直接說茶有這些療效,有病還是找醫生吧。

    2、提神醒腦:

    茶裡都含有咖啡因,與咖啡有一樣的效果,適當的飲用可以提神醒腦。不過飲用過多也不利於健康。

    3、不會變胖:

    茶沒有糖分,沒有脂肪,熱量低,是非常健康的飲品,喝茶用擔心長肉變胖。

    茶越貴越好?

    這可真不一定,茶的好壞看兩點,一是原料,二是製作工藝。好茶的原料一般都是產量稀少的優質種植區,採摘後透過老師傅純手工無瑕疵製作,才能成茶,物以稀為貴。

    每個人的口味不同,這意義上的好茶,抵不過口味的變化,所以,茶還是要說適口為珍,你喜歡喝的茶味,就是好茶。

    茶中含有的物質相同, 只是含量有少許變化而已,貴的好茶沒有特殊的營養物質,也沒有神奇的療效。

    六大茶類之間有哪些不同?

    綠茶沒有經過發酵,重點在製作工藝中的殺青環節,根據殺青方式的不同,綠茶可分為烘青綠茶、炒青綠茶、曬青綠茶與蒸青綠茶。綠茶講究鮮爽清香,所以原料通常越嫩越好,每年的春季便是綠茶豐收的季節,其中以清明前採摘的全年第一批茶葉為上等。經過高溫殺青與乾燥,綠茶的綠色素會流失分解一些,所以綠茶的顏色應該是黃綠色,如果顏色過綠、過黃,這茶是有問題的。

    白茶是最貼近自然的茶類,只經過萎凋與乾燥兩道工序,茶葉在萎凋環節時有輕微的發酵,所以白茶是微發酵茶類。白茶同樣是採摘春季茶作為原料,白毫銀針的外形美觀漂亮,但剩餘的白牡丹、貢眉與壽眉,因外形醜陋,如同枯葉,通常不受待見。

    黃茶與綠茶的製作工藝相似,不同之處是中間加入了悶黃一道工序,黃茶選擇的原料老葉嫩葉均可,製作工藝中,多酚類物質氧化,葉綠素被分解,便形成了黃茶黃湯黃葉的特徵。

    青茶就是烏龍茶,是半發酵茶類,烏龍茶使用的原料比起綠茶來說較為偏老,烏龍茶既有紅茶的鮮醇,又有綠茶的清爽,但其主要特徵不是滋味,而是豐富的香氣。

    紅茶是完全發酵茶類,所使用的原料較嫩,主要特徵便是紅湯紅葉。紅茶的滋味飽滿鮮醇,容易被大眾接受,同時,紅茶合適作為混泡茶,加入蜂蜜、檸檬、糖等配料,滋味很豐富。

    黑茶的原料大多是粗枝老葉,含有的物質豐富,所以黑茶甜的滋味更為明顯。做為後發酵的茶類,黑茶需要很長的時間自然氧化,氧化時的環境非常重要,良好的儲存環境是茶葉質量的保障。在古時黑茶一直是邊牧民族的口糧茶,與奶同煮,現在的酥油茶,奶茶等在當時均是由黑茶烹煮而成的。喝茶需要注意什麼?

    1、茶含有咖啡因,有提神醒腦的效果,所以失眠人群不宜飲用過多或者喝濃茶。除此之外,咖啡因也會刺激胃部分泌過多胃酸,刺激胃黏膜,有胃病的朋友不可喝濃茶,淡茶也不宜飲用過多,沒有胃病的朋友也不宜在空腹時飲用濃茶,可能會發生醉茶,茶中的一些物質會降低血液中的血糖,空腹飲用有時會頭暈,胸悶,出汗,這便是醉茶了,吃點東西即可。

    2、茶裡含有茶鹼和鞣酸會影響人體對鐵元素的吸收,所以飯後一小時內不宜飲用茶水,缺鐵性貧血的朋友也不宜喝茶。

    3、不可用茶服用藥物,一些物質會與藥物發生反應,也會阻礙人體對藥物的吸收。

    關於茶,總的就是這些,大家多聽聽,一起聊一聊。

    瀏覽器 搜“承藝*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援。

    以公道的價格,讓大家喝到承藝最佳的原產地好茶;以誠心的匠心,承藝精湛工藝,製作好茶;以客觀公正的角度與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識。

    好茶,承藝希望與大家一同品鑑。承藝,不斷傳承創新,只做最好的茶。

  • 3 # 白茶友約

    喝茶要先了解哪些茶知識,個人認為是不需要的。茶知識不是喝茶的必要條件。茶知識對於喝茶的人而言,它是一個附加技能。如果你對它有興趣你就去了解,如果沒這方面的精力就不要強求,喝一杯茶其實和喝一杯水,喝一杯咖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當然你如果有時間並願意去了解它那是更好的,其實茶的很多知識可以作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但是筆者在這裡還要在強調一點,茶和古董是不同,它更多時候屬性是普通商品,普通人去消費的。

  • 4 # 梓芸用愛抒寫生活

    中國是產茶大國,各地各類名茶比比皆是,作為一名普通的飲茶者,喝茶就像喝水一樣簡單,但作為一名專業從事茶藝工作的茶藝師必須有所瞭解。

    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的瞭解一下茶的基本分類

    根據製造方法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

  • 5 # 跟著強哥學茶道

    我是強哥 我來回答

    喝茶前需要了解的或者需要注意的一些常識,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這茶我能不能喝?怎麼喝?該什麼時候喝?

    一 這茶我能不能喝?

    首先要知道這款茶,它有沒有黴變,過期或者出現其他的不良問題。自身也要注意,體寒的人要少喝刺激性比較強烈的和特別新鮮的茶,如普洱生茶和新鮮的綠茶。服藥期間不能喝,會減弱藥性,等等。

    二 這茶該怎麼喝?

    不同的茶沖泡的方法也不一樣,用杯子用壺用蓋碗泡出來的滋味都不同。如名優綠茶適合玻璃杯沖泡,喝它的清心爽口的感覺,老白茶和老的黑茶可以用蒸煮的方式來喝。茶膏可以慢慢加水化開喝,茶粉需要點泡泡再喝……

    三 該什麼時候喝?早上空腹的時候不能喝。飯後要過一會兒才能喝,晚上也不能喝太濃的茶,會影響睡眠……

    我們要健康科學的去喝茶,莫要貪口。

    關注強哥 帶你一起領略茶道的魅力

  • 6 # 懂茶帝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與飲茶的國家。遠在人類進入文明初期,我們的祖先在從事最簡單的採集、漁獵生產過程中,就開始已經學會辨別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動植物。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曾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早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茶葉成為流通產品,始於西漢時期,隨後陸續傳入世界各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飲茶習慣也來自中國。目前,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種植和加工茶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有茶葉消費習慣,20多億人鍾情於飲茶。可見,茶葉在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性。

  • 7 # 雲谷茶人

    品鑑一泡茶需掌握的基礎茶知識

    要喝懂茶,還是要掌握一些品鑑的基礎知識的。關於茶品質的認定體系,就中國現在的六大茶類,基本都採用八因子的評價體系,也即在外形方面的條索、色澤、整碎、淨度;以及內質方面的香氣、湯色、滋味、葉底。總體還是比較客觀、系統、全面的。

    關於外形,六大茶類的條索與色澤的判定各異,但基本是什麼就得像什麼的標準,都得看得舒服的樣式,至於整碎和淨度,能算得上好茶的,肯定是勻整和乾淨的。關於內質中的香氣,須能短時間內在口腔裡迸發清長之香,滲透到牙齒、喉嚨和鼻腔;湯色須能深色帶淺亮或者淺色帶光亮;滋味柔中帶剛,該有的音韻、巖韻、毫韻等特色韻味明顯,氣味和韻味能下肚上頭更佳;葉底柔軟亮,看似被蒸乾、炒幹、曬乾、焙乾,卻能遇水復活,呈現其鮮活的本色。大抵一泡茶能無限接近這些指標,是可以稱為好茶。

    只是這樣的茶,往往需要從種植、製作、儲存各個環節上下好功夫,需要處處用心、處處精細,才能把每個環節的矛盾特性相容統一於成品茶裡。比如巖茶,關於內質可以概括為香氣瞬釋清長、湯色深中帶淺、滋味柔中帶剛、葉底死去活來。所以,成就一泡好茶,著實不易。

    下面,也給大家講講,按照這評價體系,平時我們比較常用的評價術語。

    1、幹茶外形

    重實、緊實、壯實、粗實、壯結、肥壯、緊直、壯直、圓直、肥直、粗松、輕飄;勻整、勻淨、老嫩不勻、脫檔(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上段茶少,下段茶多,三段茶比例不當)、短碎(面張條短,下段茶多,欠勻整);顯毫;鋒苗等。

    2、幹茶色澤

    烏潤、油潤、褐潤、綠褐、烏褐、黃褐、青褐、翠綠、灰綠、墨綠;調勻、花雜、花青、枯燥、枯暗等。

    3、湯色

    清澈、鮮明、鮮豔、明亮、深、淺、淺黃、橙紅、橙黃、深紅、暗、紅暗、混濁等。

    4、香氣

    高香、濃郁、濃烈、馥郁、鮮爽、清香、清純、焦糖香、足火、高火、清高、嫩香、甜香、板栗香、毫香、純正、平正、悶氣、青氣、松煙香、焦氣、粗氣、陳氣等。

    5、滋味

    回甘、濃厚、濃醇、甘醇、鮮醇、醇厚、醇和、青澀、清醇、甘鮮、平和、清淡、淡薄、澀、粗、苦、熟味、陳味等。

    6、葉底

    細嫩、柔嫩、肥嫩、肥厚、勻、開展、粗老、皺縮、瘦薄、鮮亮、暗雜、破碎等。

  • 8 # M野馬

    首先,茶道根據能查到的資料來看,是起源於巴蜀,也就是當今的四川。喜歡喝茶的人,肯定大多都是在生活中比較注重儀式感,有情操的人。茶葉雖好,但是也不能貪杯。一般的成年人,平時又有飲茶習慣的,一日飲茶大概沖泡3-4杯左右即可,倘若你今天吃的油膩食物比較多,或者菸酒量比較大的人,一日飲茶可以比普通人多出1-2杯,因為茶水是可以刮胃的。倘若你是孕婦、或者兒童之類,茶量應當適當減少,也不宜喝濃茶,建議喝淡茶,少量飲茶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清涼去火等。孕婦亦是如此。

    我的一箇中醫朋友告訴我:茶有寒涼之分,人的體質也有寒熱差別,喝茶要將就養胃還是傷胃,那就要因季節而異,更因人而異。如果你是熱性體質,體內火氣多,例如經常上火之類,則適宜多喝綠茶卻可排火祛毒。那麼如果你的胃偏寒,有胃病就少喝寒性的綠茶,例如經常胃痛,那就要多喝一些暖性茶,多喝紅茶、熟普。另外,胃病患者吃完飯千萬不要馬上喝茶或飲料,至少要過20分鐘才能喝茶或飲料。除此之外,在吃飯時候,不宜飲茶,會導致消化不良。

  • 9 # 洗雲忘言

    包括茶的起源和分類,茶的色香味,茶的品種和生長環境,茶的製作工藝,茶藝和茶的沖泡流程,包括水,溫度,茶具。

    茶的起源和分類

    茶一說起源於神農嘗百草,另一說是古代從雲南邊境也就是現在的茶馬古道傳至西安甘肅。不過古時候茶先是不好種植,其實是有一個慢慢發展的過程。如今,茶在中國的浙江、安徽、江西三省最廣為種植。

    按照中國目前最標準的茶葉分類,茶分6+2種。綠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花茶、普洱茶。這些茶的分類主要是按茶的製作工藝來分的。綠茶是不發酵茶,但是需要殺青,而白茶也是不發酵茶,但是是曬青,黃茶間於綠茶白茶之間,紅茶是發酵茶,烏龍茶是半發酵茶,黑茶是後發酵茶,並且黑茶是惟一的與其他不同的就是是磚茶,而不是散茶。花茶是綠茶加工茶,普洱茶即是磚茶,又是發酵茶,也可以看成是紅茶的一種。

    中國有關茶葉最早的文字記載,是三國魏人張揖在《廣雅》:“荊、巴間採葉作餅……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到了唐朝的時候,中國出了茶聖陸羽,著有茶經。中國唐朝的時候吃茶是煮茶,可能還要加點鹽什麼的,這種茶的製作方法是跟當今不同的,目前見傳於日本。宋朝時點茶,是把茶打成沫用水衝,講究非常多,這種吃法現在也沒有了。元朝的時候,就改成餅茶,因為少數民族這樣便於攜帶。到了明朝,據說朱元璋嫌這樣非常麻煩,就改成了當今散茶的樣子。

    如何說一杯好茶呢?從茶本身的形、色、香、味開始,從茶的品種、生長環境,到茶的採摘炮製過程,到茶的儲存,到茶的沖泡飲用的過程,到飲茶的水、器具、溫度的掌握,到茶對人健康的影響,可以說,成為一杯好茶,殊為不易,下面我給大家一一道來。

    二從茶的形色香味來品一杯好茶

    一般先看幹茶的形狀,綠茶的形狀不一,是由於不同的製作工藝造成的,主要是揉捻的手法不同。茶型大小要勻稱緊緻,色澤要清嫩,要乾淨。不同品種的茶,茶湯是由不同的特色的,比如綠茶以綠色為主調,紅茶是紅色的,鐵觀音的茶湯的金黃色的,白茶的茶湯是白色的,但白毫銀針是橙黃色的,黃茶的湯是杏黃或者淡黃。不管什麼顏色,湯色都要澄澈清透。

    從香氣來看,綠茶主要是清香,龍井就有豆香,紅茶的話,我們看是怎麼形容祁門紅的香氣的:祁門香”—有點清新的蘋果香、融化了但還沒有變成焦糖的香氣、若有若無的蘭花香,甚至還有些板栗的味道。白毫銀針據說是有蜜香的。烏龍茶就厲害了,鐵觀音是出了名的“觀音韻”,喝鐵觀音的時候是一定要用聞香杯聞香的。鐵觀音一般說是有果香和蘭花香的品種。而大紅袍是先有花香、棕葉香和砂石氣,沖泡後會有濃烈的蓯香和青苔香。作為黃茶的君山銀針則是有花果香,因為茶樹是和花果混種的。而生普洱是絲絲入香,一開始可能沒有什麼大的香味,但古人講,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熟普洱則是據傳有參香和棗香。

    從味道來看,其實就是口感,茶一般就是清冽甘滑,澀香相約,回味醇久,口齒留香。茶講究多口味富含變化,並富有餘韻。古人講,舌根來得天真味,鼻觀先聞聖妙香。不同品種的茶,回味口感都不一樣的。口感也叫茶韻,即“喉韻”。

    三從茶的品種和生長環境來說一杯好茶

    龍井是天下第一綠茶,只要會龍井的炒作手法,都能製成龍井扁平的形制。筆者曾經多次去過杭州的龍井問茶,其實只有那個山頭上的十八棵茶樹是真的龍井,是不可複製的。包括品種,包括土地土壤,包括氣候條件,山的高度,Sunny的向背,雲霧與雨水的時機,這一切才形成了龍井真味。筆者也過去武夷山,親眼所見高高山崖上那麼一叢,不說還以為是一棵草,據說真的大紅袍周恩來拿了二兩送給訪華的尼克松,毛澤東開玩笑說周公是將“半壁江山”送給了美華人。還有白茶在清朝的時候已經失傳,但是後來在野生環境又找到了這個品種的茶樹,才又恢復了這個品種,所以白茶是指茶樹的一個品種,並不是專門指顏色。而安吉白茶其實是一種綠茶。

    四從茶的製作工藝來說一杯好茶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製作工藝,有的簡單點,有的甚為繁瑣,但都非常不容易。

    採摘,“茶葉是個時辰草,早採三天是個寶,遲採三天變成草”,並且很多茶藝要求當天採摘完的當天必須製作完,一放就不新鮮了。

    並且,好茶採摘的都是非常稀少的部分,龍井,只採摘一個嫩芽的蓮心,一芽一葉叫“旗槍”,一芽二葉稱“雀舌”。而鐵觀音呢,是採摘成熟新梢的二或三葉,俗稱開面採。而白茶呢,白毫銀針須採第一真葉剛離芽體但尚未展開的芽頭,然後剝離真葉,單用芽身製成。白毫銀針有“十不採”的規定,即“雨天不採、露水未乾時不採、細瘦芽不採、紫色芽頭不採、風傷芽不採、人為損傷不採、蟲傷芽不採、開心芽不採、空心芽不採、病態芽不採”等,強調天時地利的配合。

    從炮製的工藝來看,比如說黃茶的製作工藝就非常複雜,其中有一個悶堆悶黃的過程,作為黃茶代表做的君山銀針,需要經過殺青、攤晾、初烘、初包、再攤晾、復烘、復包、焙乾等8道工序,需78個小時方可製成。

    筆者曾訪君山親嘗當地產的君山銀針,那真是綠葉在水中針針若立,三起三浮如翩翩起舞 ,而其香味真是外香直逼內香,澀亦有之,但澀本甘滑,回味悠久如沁人心脾。

    另外,很多人把君山銀針當作綠茶是不對的,真的君山銀針是黃茶,最基本的鑑別就是剛才也講了,黃茶的茶湯是杏黃色,綠茶是綠葉清湯。

    五從茶的沖泡流程來說一杯好茶

    有了好茶,先說儲存,好茶最好放在5度左右的冰箱裡,並且密閉。最好作一些小包裝的,以防止經常開啟,與空氣減少隔絕。散茶最好放在陶罐或者瓷罐裡,封口。

    一般茶道都很講究茶的沖泡流程,什麼高山流水、鳳凰三點頭,這些手法都是為了充分的融合水與香,從水飄香,到香入水,到水含香,到水生香,到水即香。

    另外所謂功夫茶也是一種茶,就是茶的流程,並不是茶的一個品種,是細細慢品茶味,也是對性格的一種磨練。

    整個沖泡的過程,還要講究幾個配合,一是水本身,二是水溫度,三是茶具。

    古人對水非常講究,明人張源在《茶錄》中說:“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則說:“茶非活水,則不能發其鮮馥”, 擇水先擇源,水有泉水、溪水、江水等,但要符合“源、活、甘、清、輕”五個標準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陸羽認為第一山水即泉水,第二江水,第三井水。並作了天下二十四泉的評價。這個以後再給大家講。現在就是礦泉水。

    關於水的溫度,這裡直接上一份圖給大家:

    關於茶具,陸羽的茶經中記載了28具。現在喝茶沒這麼麻煩。

    烏龍宜用紫砂壺沖泡,可調柔巖茶中的剛猛之氣,華人沖泡祈門紅茶通常使用白瓷茶具沖泡,用玻璃茶具賞茶湯。沖泡白茶時以陶製茶具、竹木茶具為佳,力求古樸自然。白毫銀針可用玻璃茶具賞形。沖泡黃茶時紫砂茶具最好,也可用玻璃茶具賞形。沖泡黑茶時宜用陶製茶具或粗粒紫砂茶具,從而借茶具的吸附去茶葉存放中形成的異味。沖泡普洱茶宜用陶製茶具或粗粒紫砂壺。辦公室裡沖泡普洱茶,可選用飄逸杯。

    六關於茶的一個故事

    說了這麼多,現在給大家講一個關於茶的故事。就是茶在清末時重要的經濟作物,咱們用於換大量的銀子。但由於保護不善被英華人偷偷移植到印度。而美國建國的時候,英國也透過封殺茶葉來封殺美國,因此美國號召舉國上下都喝咖啡。其實茶葉也是關乎國家命運的重要物資。

  • 10 # 蒙先茶業

    如果是偶爾幾次喝茶,其實可以不需要了解任何知識,茶水又不是毒藥,最多是你喜歡不喜歡而已,大道理就不用多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針對聯想手機,很多網友表示“聯想都沒想"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