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季我努學社
-
2 # 七i將軍
東林黨,是以產地江南計程車大夫為中心的一個明末文青加憤青的團體,而且那個快黃了的國家,只有東林黨嗎?當然不是,破爛大家分才破的更快,其中還有五大黨,堪與比肩浙黨、楚黨、齊黨、秦黨、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閹黨,
以上這些名字,大家可以挨個的查查,其團伙;脾氣;風格;如出一轍。這個組織經歷了萬曆、天啟、崇禎三個朝代,起因呢就那個叫顧憲成的,因為跟皇上不和,主要是吧,事沒少做,但脾氣不招人喜歡,皇上說,你年紀也不小了,要不你回無錫老家吧,你看你本來身體就不好,怪不落忍的,顧憲成憤憤離開。帶著一腔熱血,幹嘛呢,要說這位顧先生也不是老實的,回去就辦了個成人教育,主要講的是如何做一個有理想的人,有報復的人,一個要臉不要命的人,他的課,收到了一致好評。巡迴演講越來越多。門生遍地。後期,大家給這個組織取了個名字“朋黨”這個組織先期,保著太子那可是徒手長街鬥貴妃,能動手絕對不吵吵,
那麼東林黨為什麼會這麼有名呢,那是因為他們幹了一件別人渴望卻不可及的事,幹掉了閹黨,魏忠賢哎~給幹掉了,魏忠賢心想我回老家,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然後回家路上就給弄死了,起碼:後期在東林黨的努力下已經一日不如一日了。也因此東林黨人開始跋扈張揚,因為咱們可是幹掉死太監的影響。隊伍也漸漸壯大。
大家都知道,一旦一個組織在頭腦不清楚的情況下無限放大,那一定是危害,哪怕他之前是個好的組織。實在太多就不一一表達
挑點主要的,東林黨的貢獻,墾荒,興水利。尤其提出取士不分等級貴賤。惠商恤民,防禦滿洲
缺點是太過迂腐,缺乏治國才能。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崇禎死後說了一句話“他們誤我”愚以為,說的就是東林黨,因為閹黨是崇禎的對頭,崇禎與東林黨合夥幹掉的閹黨,東林黨妥妥的親信,但治國,喊口號是不夠的,因為崇禎也是聽了東林黨的話:殺貪官,殺到什麼程度呢?各位,明朝有史以來都知道朱元璋殺的多,不他只排第二,因為第一是崇禎皇帝,那麼殺了貪官誰幹活呢,讓管經濟的去興水利,因為此人德行好,可德行好和專業強能一樣嗎?
所以,不是書生誤國,是放錯了位置的書生誤國!
-
3 # 蘿蔔蹲地
爭功諉過!
顛倒黑白!
黨同伐異!
禍國殃民!
大逆不道!
豬狗不如!
賣國求榮!
不知廉恥!
……
視節操如糞土,撒起謊來連自己都騙!
不說了,
頭皮發癢水太涼!
-
4 # 漢軍將至
徽商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後,為了鞏固自己經濟上的利益,開始追求政治上的保障,最初是扶植本家優秀子弟科考,後來扶植同鄉優秀子弟科考,再後來扶植整個省,乃至於其他外省的優秀讀書人。徽商給讀書人於生活保障,解決後顧之憂,學習上請最好的老師,仕途上也極力扶持,而這些讀書人成功之後自然也要盡力回報,於是徽商得到巨大的回報這些商人。其他地方的商幫看到徽商的成功,也紛紛相仿,以至於蔓延至全國各地。
東林黨就是江南商幫重金扶持起來的一個政治組織,所以東林黨竭力為商人的利益服務,甚至到了犧牲國家利益也在所不惜的地步。東林黨就是一個的官商勾結的畸形產物。
-
5 # 蛙哈哈餐飲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在歷朝歷代中,朋黨層出不群。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黨。東林一黨出現在明朝中後期,既已為黨,是為黨爭,黨爭誤國誤民。東林人以書生居多,朝堂之上,誇誇其談,國事之間,面面相覷,權利之中,你死我活。為國為民者寥寥無幾,回頭看,木匠皇帝一點不傻,知道這幫傢伙吃幾碗飯,弄個魏忠賢天天折騰他們,表面看是魏權傾朝野,實則是木匠打心裡瞧不上他們。可惜他弟弟沒那個政治手段,最終結束了王朝,埋葬了自己。
-
6 # 真的有偷名字的
東林黨是什麼?
說白了這個成分是比較複雜的。
過去呢,把東林黨捧得非常高,可謂“諸正盈朝”,“凜然不可犯”。現在呢,大家反了過來,把東林黨貶斥得一無是處,還要踏上一萬隻腳。
《明史紀事本末》雲:“今日之爭,始於門戶,門戶始於東林”,江浙士人講學之餘“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利用輿論力量影響朝政,漸成朋黨。
首先,
東林黨是一股地域性極強的政治勢力,以江浙士人為主,明朝期間,江浙士人科考佔據絕對優勢,漸漸有了影響朝政的力量(其最大的反對派實際上也是浙黨),大舉排斥浙黨、楚黨、齊黨、秦黨,並在魏忠賢倒臺之後,動輒將政敵歸為“閹黨”予以打壓。
明代八省進士人數,江浙勢力不可小覷:
南方:浙江(3697)、江西(3114)、現江蘇(2977)、福建(2374)
北方:山東(1763)、河南(1729)、河北(1621)、山西(1194)
狀元分佈:
浙江(20)、江西(18)、現江蘇(17)、福建(10)
其有很強的地域性,其主張部分體現了地域性的利益考量,如礦稅等。
黨同伐異,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是從古至今的通病,不必大驚小怪。這也是現在明史論者猛烈抨擊之處。
另外,
大多數東林黨士人在清軍入關戰爭中表現最為堅決。
雖然有錢謙益投降(暗地裡一直支援明軍)的先例,但大多數東林江浙士人抵抗相當堅決(特別是復社),相比之下,北方各省基本是望風投降滿清。
孫承宗、盧象升、史可法、夏完淳、黃宗羲、堵胤錫、張名振等等都有很深的東林士人背景。
這種巨大犧牲,為這個社團,贏得了較高的歷史風評。
所以,這個社團有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群體,其既不是沒有私心,但也不是亡國禍首,更不是什麼賣國標杆——論賣國,明末大批正規人將領和農民軍將領倒戈大清,砍殺華人,簡直太多太猛,但這種事實,基本被知乎論者選擇性忽略了。
真正致使明朝的亡國的,是逼迫洪承疇、孫傳庭浪戰送死,為了推卸責任砍死議和大臣的崇禎。如果非要再說,那就是佔據了國家大半資源的宗室群體。
明軍的主力是崇禎斷送的,國家的戰略是崇禎弄爛的,財政系統是數百萬宗室群體弄癱的。
某些人抨擊東林黨,並不是因為東林黨有多麼糟糕,多麼賣國,而是東林黨人代表了一個利益群體,即富裕的有產階層。抨擊東林,其目標是影射今天有產階層的卑劣,所謂先有屁股後有觀點,這種看法可以發洩對富人的憤怒,但對國家危亡之道毫無意義。
-
7 # 霜晨月4574302
應該是夜郎自大沒有任何實力的秀才團伙,和政治黨派區別在於沒有一定的綱領和目標,是個有肉有血沒骨頭的草包派別而已。
-
8 # 講歷史的劉老師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公元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東林講學之際,正值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東林人士在當時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兩者之間因政見分歧發展演變形成明末激烈的黨爭局面。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係或支援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
-
9 # 網路施工隊
東林黨並像現在的政黨一樣,它只是朋黨
朋黨是什麼?
朋黨,是指集團,派別,多為爭奪權利、排斥異己互相勾結而成。最早見於《戰國策·趙策二》:“臣聞明王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
臣聞明王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因此東林黨說白了其實就是一群為了政治目的抱團取暖的人。說到政治目的,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東林黨的政治目的又很複雜,即不能簡單說他們的政治目的是正向的,又不能直接說他們的政治目的是反向的,因為東林黨的政治目的很複雜。它既不是簡單了為了扳倒誰,也不是為了直接讓誰上位,它的政治取向和當時的國情社會有很強的關聯性。
東林黨的出現在明末時期,主要經歷了萬曆,天啟,崇禎三朝,當時明朝已經進入下坡路階段,當時國內宦官當政,皇帝不作為,言路閉塞,經濟困難,農民生活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當時天下的一些政治上鬱郁不得志被貶的官員齊聚在東林書院,在討論學說的同時,還討論國事,討論如何一些有利於國家改革的建議,比如加強軍權,加強考察官員等。這些討論形成一股言流之後,在當時的社會朝廷引起了很大的震動,而且這股言流如果繼續擴大,將會威脅到某些人的利益,尤其是以魏忠賢為主的宦官團體,於是魏忠賢開始對東林黨人士進行打擊。
東林黨被打擊是不是以為東林黨本身是正向的呢?恰恰相反卻不是,東林黨的本質代表的的還是一些士大夫,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雖然他們提出的口號很符合人心,比如廉政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但是這些口號背後的訴求還是強烈的政治目的,即當前的官員都是昏庸的,必須要提拔新興的官員,誰是新興的官員呢?無疑是東林黨,因此東林黨這些都是在為自己造勢。而且在務實層面,明末時期,災荒連連,東林黨對悲慘的災民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
因此東林黨在政治口號上叫的異常響亮,但是在實際行動中卻連連不作為,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東林黨這個政治集團的所作所為為也不僅僅是想實現強國這麼簡單,更多的是為了自己自身利益的,這個利益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利益,還有精神上的利益,有明一代,有很多言官經常罵人,遭到皇帝的懲罰不悲反喜,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利益得到了,這個利益就是留名後世,東林黨的背後也是如此,空談而不務實。
-
10 # 文史不假
從萬曆中期開始,大明王朝的朝堂上就開始變得複雜起來,黨派和團體的區分也開始嚴格起來,相互傾軋,相互攻訐。其中,尤以東林黨的勢力最大,調門最高。
當時,以顧憲成為代表的一批政治失意和仕途不順的政治家,藉著失業後又二次創業的機會,在東林書院講學和授課,逐漸在明眾和士族間組成的具有強大話語權和超級影響力的政治團體。
起初,他們不同於其他的封建政治勢力,沒有依靠高層作為後臺和支柱,完全憑藉書院這個單一的紐帶,將江浙一帶的地主勢力和大夫勢力整合了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當然指腦力。
為了體現自己的文人氣息和遠大抱負,東林黨在起家時,就非常注意自己的格調,連大明朝的馬屁都不拍,直接就以“匡扶天下”作為己任。一干創始人們,什麼顧憲成、趙南星和鄒元標等人,哪個不是社會名流,哪個不是響噹噹的超級偶像,哪個不是著作等身的超級士大夫。
他們基本上都是“心學”的堅定支持者和崇拜者,標榜“經世致用”的理念。可惜!這些人也就是藉著王陽明做廣告和擴大影響,卻無法像王陽明那樣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最終,聽起來無比牛逼的“東林黨”,非但沒有“匡扶天下”,反而還把大明王朝推向了死亡的深淵,當然,這是後話。
萬曆中期,雖然東林黨不斷崛起,但還沒有到了天下無敵的程度。當時,雖然朝中東林黨一家獨大,但還有“齊黨”、“楚黨”和“浙黨”的存在。而且,三個小黨為了能夠在夾縫中求得生存,逐漸形成聯盟之勢,共同對付東林黨,在朝中形成了相互制約的態勢。
這個平衡的態勢,持續了一段時間,期間屬於誰也不屌誰,誰也不滅誰,主要是滅不了。最終,還是均勢被打破了,準確地說,是被一個人給打破了,這個人就是汪文言。
汪文言,在歷史上實在是算不得多麼著名的人物,事實上,他的前半生混得也的確是很一般。但就是這麼個一般人,從區區縣衙來到了京城,為了成名立業而攀附上了東林黨,希望透過自己的政治投機來實現飛黃騰達的跨越和所有夢想的實現,無論是正大光明的,還是齷齪不堪的。
汪文言加入東林黨後,思量著如何才能扳倒“齊楚浙三黨”,將東林黨徹底推上權力高峰。萬曆四十八年時,三黨中有人上疏,要求收拾張居正並鞭屍,徹底清除張居正的餘毒。
東林黨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打擊敵人的機會,紛紛上書予以駁斥,而且說得頭頭是道,唾沫橫飛。關於這點,很可笑!在明朝的黨爭中,不論你的提案是否正確,只要是對手的提案就一律反對!這種反對的力度和聲勢,讓人都誤以為他們東林黨和張居正關係多鐵似的。
然而,汪文言敏銳的發現,在這浪反對的奏章裡,居然還出現了一個本不應該出現的人,這個人就是官應震,或許你不認識他,不過沒關係,你只需要知道,他是楚黨的領袖。就夠了!
原來,三黨雖然聯合對抗東林黨,但也並不是鐵板一塊,三黨內部仍有爭鬥。汪文言開始使用離間計,故意挑撥三黨內部的關係。就這樣,三黨開始變得貌合神離並最終將楚黨開除了,由三黨聯盟變成了兩黨聯盟。此消彼長,意味著東林黨的相對實力更強了。
從此,東林黨和三黨聯合相互制衡的局面,被重置了,東林黨開始獨霸朝政。在東林黨的強勢壓迫之下,之前的三黨只得無奈的攀附閹黨集團以求生存。整個大明王朝,開始了新的對立,那就是東林黨集團和閹黨集團的對立。
萬曆四十八年,老皇帝明神宗終於駕崩了,新皇帝明光宗在東林黨的大力支援下,成功登基稱帝。可惜,這個小朱皇帝太短命,即位不到一個月,還沒來得及犒勞東林黨呢就直接拜拜了,追隨他老爹去了。
這件事出乎預料,東林黨人有點兒慌神。但都是老油條,稍一冷靜,又如同打了雞血一般,開始扶持明光宗的長子朱由校登基。此間,甚至還發生了明光宗的寵妃李選侍,企圖“挾天子以令群臣”的移宮案,搞得沸沸揚揚和熱熱鬧鬧的。
但是,在以楊漣為首的東林黨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新帝朱由校還是成功登基了,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那個“木匠皇帝”。
朱由校登基後,小朱沒有忘記東林黨為他所作的貢獻,大力提拔東林黨人擔任朝廷要職,使得東林黨的勢力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和鞏固。東林黨人,一刻不能安生,開始翻起了歷史舊賬。這筆舊賬,就是導致先帝明光宗之死的“紅丸案”。希望藉此,搞掉當時向先帝進貢“仙丹”的鴻臚寺丞李可灼。
事實上,李可灼當年進貢的所謂仙丹,或者叫“紅丸”,只不過就是一些尋常的無毒化學材料烹製的,根本不可能吃死人。事前,他也積極進行了“活體試驗”,基本上與老皇帝的死不相干。
但東林黨人可不管這些,為了扳倒政敵,黑的都能說成白的,何況你在這件事上本就有關聯。重翻舊賬,東林黨的目標自始至終就不是為了替老皇帝報仇,也不是想把李可灼拉下臺,他們的真正目標,是李可灼背後的大人物,浙黨的領袖方從哲。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孜孜不倦的攻擊和謀害下,東林黨人扳倒了浙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方從哲。從此,葉向高成為了內閣首輔,東林黨人終於笑了。因為!葉向高是東林黨人。由此,東林黨徹底擊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和可能的競爭對手,把天啟初年的朝堂牢牢的把握在了自己的手裡。
後人多指責閹黨集團如何如何的壞,如何如何的不堪。但是,從萬曆年間到崇禎年間,身居權力中樞的東林黨人,面對明朝的政治困局和朝代危局,他們似乎也沒有做出多麼具有建設性的貢獻,而是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投入到“天天拆臺”的事業中。
當徐光啟提出技術改革和創新方法等進步思路時,東林黨人立即開罵,知道把老徐罵得不敢吭聲為止。
當熊廷弼在遼東搞得有聲有色,初見成效時,又是東林黨人,不斷用輿論攻擊熊廷弼,甚至抹黑他是閹黨。
總結的說,雖然不能說東林黨這幫偽君子一件好事也沒幹,但的確不多!他們掌權以後,主要就是三大主張:
第一,片面強調言論自由,幾乎是什麼事都能說,也都敢說。可是,只負責說,究竟能不能實施,究竟如何拍板,究竟如何實施,不管!
第二,反對礦稅,從根本上來講,他們才是真正剝削農民的蛀蟲,反對礦稅和商稅,瘋狂壓制一切的資本主義萌芽。導致,窮得只剩褲衩的大明王朝,只得不斷加大對農民的盤剝,導致後來農民起義遍地開花。
第三,反對宦官集團。這點好理解,東林黨要樹立自己“高大上”的正面角色,必須將宦官集團妖魔化,數起一個靶子來。而明朝,太監的權力的確也太大了,縱觀當時,也只有宦官集團才有勢力和東林黨集團掰手腕。
到崇禎上臺後,東林黨更是蠱惑好大喜功而又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推行一系列前後混亂而又錯誤的對內、對外政策,使得滿清對大明的威脅已經是迫在眉睫,使得國內流民起義遍地開花。
總結一下,東林黨人個個高談闊論卻又言之無物,眼高手低,什麼人都瞧不上,但卻什麼事也幹不了。自己幹不了也就罷了,而且別人也不能幹,為了體現他們的優越性,只要你敢幹活,只要你想變革,他們就開始群起而攻之,就像蒼蠅一樣,繞著你飛來飛去。
正是在這幫自命清高而又狗屁不懂的東林黨人“幫助下”,大明朝徹底斷送了最後改革自救的道路,緩緩的破產關門了。
-
11 # 鳳閣鶯臺平章事狄仁傑
貪官汙吏、官管相護,所謂的精緻的極其精明的立即主義者(這點可參考馬化騰),非常會利用知識、道德等手段愚弄皇帝和百姓,而且心黑手辣,背靠大土豪大鄉紳大財團,上欺瞞皇帝,下魚肉百姓,與富商勾結,沆瀣一氣
-
12 # 公子無忌0603
前段時間陰差陽錯去了趟無錫,又陰差陽錯去了東林書院。請教高人,東林黨如何評價,一幫總以正義面目出現的知識分子何以在明末倒戈棄國。如何評價崇禎“文臣皆可殺”以及古訓“君子不黨”?
-
13 # 搶小孩棒棒糖
朱棣說過你們就是死讀書讀死書,幾千年的書,書上有的你們就是對,書上沒有的就是錯,忠臣亦可誤國,更何況這些人只有表面禮儀道德
-
14 # 佛家小弟子
東林黨是有信仰的利益集團,其中很多人既受中國傳統道德的薰淘,又受天主教思想的影響,但在政治上缺乏遠見,最終與大明皇朝一起走向滅亡。
回覆列表
說起東林黨,就不得不提到無錫的東林書院,顧憲成與高攀龍等人創辦的東林書院是私人講學的場所,東林書院也聚集了一批懷著救世思想計程車人,他們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在當時被一些官僚稱為“東林黨”。但是對東林士人來說,他們從來不承認自己屬於“東林黨”,比如黃宗羲就認為這一稱呼是“小人”們強加給東林士人,他主張用“東林”之類的名稱來代替。現如今很多學者也認為東林書院是一個以闡明理學為宗旨的學校,而非一個議論政治的場所,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東林非黨”論。
顧憲成畫像
明朝末年官場腐敗之風日盛,為了拯救世道,匡救時事,全國範圍內興起了私人講學,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顧憲成、高攀龍等人主講的東林書院,他們透過講學與江西的江右書院、陝西的關中書院、南直的徽州書院聯結成一個龐大的書院網路。天啟年間,一些主要的東林人士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他們積極參政議政,銳意革新,有意振興吏治,革除積弊,但卻因此得罪了當時手握大權的閹黨之首魏忠賢,此後在閹黨與東林人士間進行了長期的鬥爭,最終以閹黨勝出,東林書院遭毀而結束。也正是在與魏忠賢的交鋒中,“東林黨”這一說法流傳開來。
東林舊跡
據樊樹志考證,“東林黨”名稱的由來最早是在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彼時在李三才事件中東林人士顧憲成插手干預,因而被徐兆魁等人蔑稱為“東林黨”。到了天啟年間,東林人士參政的規模壯大,形成了一股清流勢力,魏忠賢為了排除異己,因而將與東林書院有關聯的人員一併納入“東林黨”,從這個時候開始,“東林黨”成為扣在東林人士頭上的帽子,最後發展到了只要與當權派唱反調的,都被歸入“東林黨”之列。自此“東林黨”被視作一個派系,成為魏忠賢清除的物件。
東林人士塑像
這些“東林黨”大多以清議著稱,他們以道義相期許、以操行名節相砥礪,在朝廷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不過應注意的是,“東林黨”人強調的經世主要是一種道德救世,在他們看來,道德可以作為解決社會危機的手段,這與“實學救世”有著很大的不同,這種道德救世缺乏實際操作手段,最終也難免走向失敗。
參考文獻:
夏維中:《關於東林黨的幾點思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1997年第2期。
樊樹志:《東林非黨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陳時龍:《晚明書院結群現象研究——東林書院網路的構成、宗旨與形成》,《安徽史學》 - 2003年第5期。
張秉國:《“‘東林非黨論’質疑”的質疑》,《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