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塗墨4

    這裡計程車就是古時候貴族最底層的那群人,就是天子,諸侯,大夫,士。最低等級的貴族,多數人是諸侯或大夫家族中庶出的子孫,或者在競爭繼承權中失敗的那些人。由於這些人受過教育,又有貴族精神和貴族氣質,常常給諸侯做客卿或擔任國家的官員。孔子就是這樣計程車,到了戰國時期,很多有本事計程車,成了各個國家或大夫們爭奪的人才,士的地位有所提高。諸子百家中多數人都是士。

    在孔子那裡由於不同的語境,士代表的人群會有所不同,但都出不了這個範圍。古代的語言大多都是很樸素的,過度的用現代的思維去解讀,只會歪解古人的原意,不利於正確理解古人的思想。

  • 2 # 農民工健康奶

    首先我們要了解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才能理解他說的“士”是什麼。

    時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當時人分為三個階層,從上往下分別是貴族、平民、奴隸。

    貴族又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天子、諸侯、大夫、士。

    諸侯又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

    貴族與平民的區別在於,貴族有土地,平民沒有土地。

    天子的土地就是天下,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戚和大臣,這個叫做諸侯,諸侯的土地叫國

    諸侯又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戚和大臣,這個叫做大夫,大夫的土地叫家。

    大夫的土地就不再往下分了,再分就沒有了。

    天子有很多個兒子,嫡長子繼承天子位,那其他兒子呢?分封諸侯。

    諸侯也有很多個兒子,嫡長子繼承諸侯位,那其他兒子呢?分封大夫。

    大夫也有很多個兒子,嫡長子繼承大夫位,那其他兒子呢?已經沒有土地分了,就做士。

    這就是士的由來。

    為什麼士這麼重要呢?

    天子有天下,吃飯不成問題,諸侯有國,吃飯不成問題,大夫有家,吃飯不成問題,士什麼都沒有,怎麼吃飯?

    士只能學本事學知識文化,然後出去找工作,拿工資吃飯。

    給天子諸侯打工計程車可以混到丞相,比如張儀。

    給大夫打工計程車可以混到家臣,比如孔門弟子。

    就算混得再差,做個教書先生也能吃飽飯,比如孔子。

    所以士人掌握了當時的文化走向和知識走向,在春秋戰國那個大爭之世,是屬於士人的時代。

  • 3 # 王松林

    孔子所謂計程車,不是通常人們理解的讀而優則士的“士”,孔子所說的“士”是這樣的。

    有一次孔子學生子貢問孔子什麼叫做:"士"?孔子說一個對於文化,對於歷史,自認為有一定責任的,有擔當的人;他生命有追尋的人,他對於一個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歷史規律,或者天地之間的規律,他有一種責任感的這種人,叫做"志於道",這種人叫做"士"。

    孔子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然後可謂士矣。什麼叫"行己有恥"?行己有恥就是你立身行事,你有你的底線,你自己有你的是非,你自己就是說,在那樣一個標準裡面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個尺度你是很清晰的,這個叫"行己有恥"。然後在這個行己有恥的基礎上,你還能夠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就是說今天你出使,你在外面辦外交,最後能夠完成君命,就是說你能夠完成任務。你要完成任務,他其實裡面有非常多的一種折衝,那個折衝很多必須要怎麼樣?必須是要在臺面下,必須是什麼?是要犧牲某些原則的。而這時候,你能夠把這些事情辦好,還能夠在行己有恥的這個基礎上,那就代表你這個人,一方面有底線,第二個還有手腕。

    子貢曰:敢問其次。

    子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子貢曰:敢問其次。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他說如果一個人,在他的宗族裡面,人家覺得這個人是孝,夠孝,然後在鄰里裡面,他覺得這個人跟人家來往,也一點問題都沒有,也就是說,他能夠把自己生活的周遭,把它處理得好,孔子說這個應該也可以算是士了。

    就是後來子貢再問,繼續問,問說如果連這個還不一定做得到的話,那還有沒有級別再低一點的?孔子就說:言必信,行必果,然後後面緊接著說:"硜硜然小人哉"。他說: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說的話一定做到,做了一定要有結果,這種人孔子把他叫做"小人"!

    言必信,行必果。

    所謂"小人"不是我們所謂的卑鄙的人,因為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絕對不是卑鄙的人。但是孔子之所以講,說他是小人是什麼意思?是這種人非得要怎麼樣,"必"怎麼樣的這種人。他是什麼?他是器量比較小的,他對於通權達變,對於哪些事情有所為,哪些事情有所不為,對於所有的是非之間,能夠出入其中的這個能力是相對弱的,孔子把他叫做:"硜硜然小人哉"!可是他雖然是格局小,但是孔子其實是承認他還是一個"士"了。

    子貢曰:今之從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貢問孔子,關於現在的從政的人如何?結果孔子後來他講說:"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這個斗筲有兩個意思,可能第一個就是,他們的心量都太小了,就沒什麼好說。第二個是這些人好像在意的,都是那些幾鬥米,幾個什麼東西的,也就是說,大家在意的都是這些太現實的東西,那就沒什麼好說了

    孔子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該欣賞人家的,該佩服人家的,其實他還是很佩服的。他點了非常多當代的人,然後他都覺得說,當代這個人了不起,那個人了不起,這個人有什麼地方不容易,然後再對照他談的這個,什麼"今之從政者,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所說的“士”,有點象戰士,士可殺不可辱。

  • 4 # 尼古拉斯憶心

    1. 士是貴族裡最底層的一級。

    2. 士是已經讀書但是還沒有功名的。

    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就是說,士要有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

    4. 士可殺不可辱,也就是說,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也。

    5.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可以言道也。

    這種屬於士的知識分子,在鄉間裡有影響力,在官場裡也有影響力,尤其那些賢士,威望更高,那些有治國雄韜大略的人才,更受到人們的尊重。諸葛亮在沒出山之前,就屬於士的範疇,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治國的傑出的人才,劉備為了成就大業,曾三次到茅廬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助劉備一膀之力,顯示了劉備求賢若渴,對人才的尊重。在孔子眼裡的“士”是怎樣的呢?請看《論語》第十三篇、《子路》第二十八章孔子對子路的回答:

    原文: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文中的“何如斯”,指怎麼樣;“切切”,指和聲細語;“偲si偲”,指相互勸勉,相互督責;“怡怡”,指喜悅,快樂,高高興興。請看

    譯文:子路問孔子:“怎樣的人才可稱作士呢?”孔子說:“能和聲細語的相互勸勉,相互督責,平時又能高高興興,歡歡樂樂,和睦相處,這樣的人就可以稱作士了。朋友之間能做到相互勸勉,相互監督,(共同進步),兄弟之間歡歡樂樂,高高興興,和睦相處。

    作為一名士子,都有一定的修養,一定的學識,對社會,對人生,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雖沒有權勢,也不是哪級官吏,“士”的一舉一動,都有影響力,即使民眾對各級官吏沒有好感,但對士都能敬仰,都能崇拜,也就是說,只要是士,就是做人的楷模,學習的榜樣,你說士沒有良好的道德,良好的情操,能稱得起士嗎?還有人效仿嗎?也正因如此,作為一名士子,就必須相互勸勉,相互督責,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提高做人的水準,相互取長補短,能共同進步,真正成為群眾學習的典範!而不能互相嫉妒,互相猜疑,造成兩敗俱傷,更不能跐著別人的肩頭向上爬!

  • 5 # 咕嘟趣話

    恕我直言,孔子對士的定義毫無意義,實在沒必要“詳細談談”,我就簡單說說吧。

    從狹義上來說,孔子曾把人分五等: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和聖人,士人屬於第四等人,差不多可以算是最下等的人了。此外,古文中“士”常和“卒”連在一起說,士卒士卒,可見,“士”和“卒”都是最下等計程車兵,不過一從文一從武。

    而從廣義上來說,士就是指一切文人,在孔子眼中,士又分為上士、中士和下士,直接對應賢人、君子、和士人的標準即可。

    在我們具體瞭解孔子對這五等人的定義之前,可以思考一個問題:

    三國名士“楊修”在孔子眼中屬於第幾等人?

    一、孔子對五等人的劃分

    下面我們逐一瞭解一下這五等人。

    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怎麼挑選人才,孔子提出了人分五等的說法,並對這五種人才一一做出解釋,具體見下:

    >>第五等庸人

    簡單來說,沒有思想,沒有好壞善惡之分,行事無所顧忌的就是庸人。

    >>第四等士人

    簡單來說,士人就是有一定的好壞善惡標準,並能用之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第三等君人

    簡單來說,就是君子守禮守德而不驕,把禮德當成是生命的本能。

    >>第二等賢人

    簡單來說,賢者的行為可以成為天下的典範,是天下人學習的準則。

    >>第一等聖人

    簡單來說,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甚至可能因為才華太高而不被世人認可。(此處有孔子暗指自己之意)

    二、孔子把人分五等的本質

    看完孔子五等人的劃分後,你認為楊修算是第幾等人呢?答案是,楊修只能算是第五等庸人。

    因為楊修雖然才華橫溢,但他完全沒有受到“禮”的束縛和制約,做出了許多不符禮儀的事,比如說各種智壓曹操,最重要的是參與了奪嫡事件,這絕對不是一個臣子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孔子對士的劃分主要是按照其對“禮樂”的遵守程度來劃分的,因為孔子的畢生目標是恢復禮制,所以,這個標準對現在來說,並沒有實際的參考意義。

  • 6 # 寂語堂齋

    孔子對士的定義非常清楚,即然問題讓詳細談談,那麼我就詳細談談我的看法。

    孔子所說計程車到底是指什麼樣的人,我認為《論語.顏淵篇》12. 20 孔子在回答子張所問時說的,質直而好義,是對士人最好的定義。所謂士人的人性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質直,至於好義只是一種士人而已,因為也可以好學,也可以好仁等。用這個質直去分析《論語》中諸多士人也就清晰明瞭了。

    《論語.里仁篇》4. 9 子日: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質直計程車人去求道,那麼肯定是個讀書人,因為其質直,所以他說的吃的不好,穿的不好是可恥的,就是真心的反映,就不要跟他說道了,他的求道之心就是假的了。這就說明孔子是很相信士人說話的。

    《論語.泰伯篇》8. 7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士人因為質直,所以才剛毅,才能承擔重任,若把仁做為士人的重任,那他就能為仁做到死而後已了。這裡說明士人是可以承擔重任的。

    《論語.子路篇》13. 20 孔子在回答子貢所問時說的三種士人,一種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可謂士矣。為什麼士人只能出使四方而不能從政為官呢?因為士人質直,不適合從政為官,孔子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出使四方有點壯士一去兮,不回還的味道。第二種是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孔子那個時代,人們生活是以家族也就是宗族為最小單位,孝弟是孔子所推崇的,士人質直,所以孝弟就是真心實意的。第三種是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怎麼會成為小人呢?因為不分善、惡、後果,說的到做的到,所以孔子把這種人稱之為小人。士人質直,這種質直只是相對朋友之間的交往,就象《水滸傳》裡的好漢一樣。這是最低階計程車人。

    《論語.子路篇》13. 28 孔子回答子路所問時說的,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朋友互相勉勵,兄弟和睦相處,這也是一種士,這種士也不是什麼高階計程車,應該和言必信,行必果那種士等同。

    《論語.衛靈公篇》15. 9 子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孔子的眼裡把志士和仁人等同看待,仁人到了仁者的程度可以殺身以成仁,而志士也可以殺身以成仁,那麼這個志士就是有志於仁計程車人。士人質直,只要認準了道路,有一點仁愛之心就可以殺身成仁了。

    《論語.子張篇》19. 1 子張日: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子張說了,士人能臨危受命,見利能思義,祭祀時能恭敬,治喪時能悲哀,這樣就可以了。看來子張對士人的評價和要求並不高,沒有曾子的評價高。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還原士人的本來面目了。士人的人性特點是質直,喜歡直來直去,這是士人最明顯的特證。曾子、孔子、子張三人的看法有兩個共同點,一個就是士人不怕死,視死如歸,另一個是士人不能從政為官。孔子的看法比較全面,士人可以求道、可以好義、可以好仁、可以出使四方、可以孝弟、可以言必信,行必果、可以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曾子的看法比較高,士人可以承擔重任,比如《水滸傳》用梁山好漢去攻打遼國,攻打方臘,這證明曾子的看法是正確的。子張的看法似乎不正確,見得思義應該是君子作風,不應該是士人作風,祭思敬,喪思哀,這個普通人都能做到,用這個來區分士人不確切。這就是士人。

  • 7 # 遇見涼州

    孔子所說的“士”是春秋時期的一種貴族階級。是“周”禮壞樂崩後產生的新的社會精英分子,有文士、武士、謀士等,以個人的才能、威望、謀略、做為這些正能量來“救世”,助力社會發展。

    士,雖然是春秋時期新生的貴族階級,但是他們比起舊貴族階級還是低人一等的,因為他們沒有任何官銜和封賞領地,他們就是這樣與眾(貴族)不同的引領社會走向。

    儒士的特徵

    1,修身

    想要成為一個士,必須有一定的本事,有一定的信譽和擔當,誠實守信。文人學富五車,能寫會講,有思想有抱負才能成為文士;

    會武的要練的功夫過人,敢打敢拼,不欺大壓小,好抱打不平才能成為一個合格武士;謀士要具有能夠幫助大夫、君王管理事務,出謀劃策的本領。

    2,齊家

    3,治國

    本事大一點士,投靠在政府部門擔任職務,肩負起維護社會秩序正常執行的責任,為國家效力,安邦富民,實現自己人生價值。

    4,平天下

    有雄才謀略計程車,則會被推薦到國君那裡,輔助國君振興國家,實現宏達的戰略規劃,政治理想。

    歷史上有名計程車,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三國時期的謀士諸葛亮,木匠祖師爺魯班,刺殺了秦王的荊軻等。

  • 8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9 # 好玩的國學

    “士”,在漢字的造字法中屬於會意字。即由“十”和“一”組成,說明從一到十都會做,所以它的本意是有能力的人。在商、周時代,士屬於貴族的最低一級,介於平民和貴族之間。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的話,論財產,他們可能是中產階級;按能力,他們是有一技之長的高階藍領或知識分子。

    春秋時期戰爭頻繁,統治者需要大量的武士和謀士,於是就大量招募“士”為己所用。到了戰國時期,更是出現了以“養士”聞名的“四公子”,分別是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這四個人有錢有勢,又有招攬人才的共同愛好。不像現在的“土豪”們喜歡炫富,“四公子”炫的是“士”——誰的“士”多,誰就是老大。

    電影《天下無賊》中,葛優說“二十一世紀最缺什麼,人才”, 其實這種以人才為本的理念,早在兩千多年前,“戰國四公子”早已爛熟於胸。據說最牛的孟嘗君,門下人才最多時可達數千人,比什麼崑崙、武當、天山、少林乃至日月神教,勢力不知高出多少倍。在四公子的門客中,有靠腦子吃飯的,有憑武功生活的;有會模仿雞叫的,有善爬狗洞的;有江洋大盜,有刺客俠士;當然還有濫竽充數混吃混喝的。總之,那時候誰養計程車多,誰就最有面子,誰就最牛。

    如果你以為“士”的群體中有一些“雞鳴狗盜”之徒,品位太低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在“戰國四公子”之前,孔子倒是為“士”制定了一個標準。當時,孔子弟子子貢問孔子,“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如何才能做一個“士”呢?孔子回答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因為子貢是個辦理外交事務的人才,所以孔子告訴他,“自己行為要保持羞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這就可以叫做士了。”按照孔子的理論,通俗地說,“士”的最高標準就是:做人要嚴於律己有羞恥心;做事要忠於職守有責任心。

  • 10 # 無名史者

    周超分封制度盛行,諸侯林立,弱肉強食、武裝衝突和侵略戰爭可謂當時的“主題”。一個分封貴族為了打仗的時候有人可用,就養了一些專門打仗的人,這叫做“士”,也就是武士。

    這是在春秋之前,士就是武士,受到的是武士的教育,春秋之後,士的教育出現變化,主要是文士的教育,這個時代也正是孔子生活施教的時代,孔子所謂的“士”就是這個文士,主要指受到此類特殊教育的貴族階級。

    孔子最大的抱負在政治,卻在教育上取得極大成功。當時的貴族子弟常學習的《書》《樂》《詩》《禮》。孔子在樂方面的造詣很高,可以說是個音樂家,只不過被其他鋒芒所掩蓋。

    “三月不知肉味”是他對聽到美好音樂時的真實反映。“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可看出孔子對樂的重視程度。

    當時的士學習的主要科目是射御、舞蹈和音樂,並且射御和舞蹈也離不開音樂,“士無故不徹琴瑟”,可以看出當時的士是浸潤在音樂中的。

    孔子眼中計程車就是春秋後半期接受特殊教育的貴族階級,這也應該開闢了我們後世對“士”這個概念的先河。在孔子之前,士指的就是武士,孔子之後,士就漸漸向有特殊技能的文士轉變。據記載,當時武士的地位僅次於大夫,可見文士的地位應該也不低。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所以這個士的教育再後來應該又發生了變化,向更多底層階級滲透,平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也應屬於士的範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助聽器哪個國家的比較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