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普洱
-
2 # 謀士說
秦國用了幾十代人才統一六國,而項羽用了三年時間,帶領諸侯國滅了秦國,像項羽這樣的人,自古都沒有一個能與他比擬,就這一點正是司馬遷佩服項羽的地方。
司馬遷把項羽寫入《本紀》應該是把項羽當作英雄,當然從側面反映了項羽在歷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過,司馬遷在寫完他的《史記》都會在每個人物的最後加上自己的點評,我們可以看看他是如何評價項羽的。
司馬遷評價項羽說: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孔的人。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嗎?不然他的發跡怎麼那麼突然。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失去了自己的政權,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傑蜂擁而起,你爭我奪,數也數不清。
然而項羽發家並非有尺寸之地,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於民間,只用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權勢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
至於項羽捨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
3 # 歷史寶藏
霸王項羽的名字,似乎對歷史感興趣的人都知道。並且都聽說過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霸王別姬等詞彙。
項王像
但是項羽在歷史上最為活躍的時間,也就從秦二世三年至大漢五年(前208—前203),僅僅六年。
六年的時間,在數千年的中國史中,可謂滄海之一粟,而西楚霸王的威名能廣為人知,其實若霸王在天有靈,要感謝一個人——《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司馬遷像
司馬遷不僅詳細記載了項羽,還將他濃墨重彩地放到“本紀”中。
“本紀”是司馬遷創始的紀傳體史書的一個分類,專門記載帝王之事。
於是,項羽就和三皇五帝,秦始皇,劉邦,漢武帝等帝王位居同列。
要知道,司馬遷就是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此時距大漢開國僅一百餘年,將楚漢之爭的失敗者放進“本紀”,和漢朝的諸多皇帝並列,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如果這件事放在清代這樣的思想文化管控嚴格的朝代,可是要掉腦袋的大事。
為什麼司馬遷會冒險這樣做?
因為司馬遷有和項羽一樣的不甘。
正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言:“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就因為直言進諫,司馬遷被施以宮刑,可謂受盡屈辱,痛苦異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而支撐他走下去的,正是心中的不甘。正是父親的遺願,與前期的準備工作,“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最終司馬遷能夠忍受這些痛苦,完成“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書。
而項羽同樣是一個充滿悲情的英雄。
再看看《史記 項羽本紀》的記載: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初登歷史舞臺,項羽就儼然以勇毅、才氣遠超常人。
之後的滅秦戰爭,更是充分展示了其王者風範。
然而最終的命運,卻是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
項羽兵敗時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何嘗不是痛失江山的不甘。
正是這種心理上的惺惺相惜和骨子裡的叛逆,使得司馬遷在著史時,將項羽的事蹟,濃墨重彩記錄下來,甘願冒漢朝之大不韙,也要將自己的思想,刻之於青史,傳之於後世。
《史記》書影
附文:《史記 項羽本紀》文末的“太史公點評”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
4 # 懷疑探索者
皇帝就是天下共主,項羽就是沒有稱帝的天下共主,等同於皇帝。司馬遷著作的《史記》,把前朝人物項羽列為"本紀",可見司馬遷對項羽這個人的喜愛,也可見司馬遷本人對項羽歷史業績的認同,認為項羽這個人的地位,堪稱與劉邦這樣的真正的帝王並列。從歷史事實來看,也確實如此。項羽雖然沒有真正的稱帝,但是,他在歷史上所起到的地位比較特殊,是秦朝末年到漢朝初期之間這一特殊時期的一個真正的天下掌舵者,是不折不扣的天下共主。雖然項羽的稱號是霸王,但實際上已經類似於皇帝,只是沒有直接叫皇帝罷了。當初沒有直接稱帝,是因為項羽還沒有把握,但如果不出意外,稱帝是遲早的事情。看看司馬遷對項羽的認同,你看他是這樣評價項羽的:
"…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司馬遷表達了這個意思,項羽這個人滅了秦帝國,功勞和權勢很大,已經達到了天下第一人的程度,他可以行使帝王才有的權力,給天下所有的起義軍將領封王封侯,所有的政令,只能由項羽一個人釋出。可以說,項羽已經是實際上的皇帝,雖然項羽做這個位置不是很久,但他的這種權勢和影響力,是近來歷史上以來沒有過的。
可見,司馬遷是認同項羽的地位等同皇帝的,就是一個天下共主。皇帝,也無非就是天下共主,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名號而已。而霸王項羽,是沒有稱帝的皇帝,只是叫法不同。連漢高祖劉邦,當時也是要聽項羽的話,接受項羽的分封,實際上就是項羽的手下。在當時那個歷史階段,國內沒有比項羽地位更高的人,所有的諸侯都要接受項羽的管轄和領導,項羽的歷史地位沒有爭議,那就是特殊時期的天下共主。把項羽和劉邦等君王同列到本紀之中,是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的,並沒有誇大其詞。
(項羽烏江自刎劇照)
-
5 # 古今通史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史記中把項羽加入了本紀不奇怪,本紀實際上是記述實際當權者的,這和項羽是否稱帝沒有關係,但是作為一方勢力,一方霸主,兼之其實際掌控者的身份,加入本紀不足為奇。
不止楚霸王入了本紀,漢高後-呂雉也同樣被司馬遷列入本紀,所以這些足以影響國家和局勢的人,被加入本紀算是一個“慣例”,並且這個慣例到了後來的班固作漢書時仍然沿襲,沒有改變。
帝王本紀中收錄“在權不在位”的情況實屬正常。
從資歷上來說,本就握有一方大權的關羽公認的勇猛無雙,配以“霸王”一詞,項羽當之無愧。再後來霸王幾乎是用來特指項羽,霸王=楚霸王項羽。所以作為中國史上最勇猛的武將之一,對陣劉邦最大的敵手、勢力之一,楚霸王被納入本紀也就不算“唐突”了。
-
6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首先何為本紀,本紀就是在史書中專門記載帝王傳記的文字,一般只能帝王專用,但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卻有例外。
就像呂后死後司馬遷將她寫入本紀而不將漢惠帝寫入本紀一樣,項羽和呂后的相似之處就在於,他們雖無皇帝之名,但卻有皇帝之實。
要說推翻秦朝統治的最大功勳之人非項羽莫屬,他當年的那一場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是何等的豪氣沖天,一舉擊潰秦朝主力,從此天下諸侯莫不臣服。之後又霸氣的分封十八路諸侯,此時項羽雖非天子,但在實際上卻有著和天子等同的地位和作用。
雖然後來在和劉邦爭奪天下的時候失敗了,但他的歷史功績不應該因失敗就得抹殺,所以司馬遷特意把他寫入本紀中就是想告訴我們項羽的歷史地位和貢獻值得後人銘記。
霸王之後再無霸王,從此霸王就是項羽的代名詞。
-
7 # 遙望燕園
本紀不是皇帝的傳記,而是天下共主及天下共主家族的傳記。
凡是經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華人,都在中學時學過《史記》的文學常識。當時的教科書,為了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把「本紀」解釋為帝王的傳記。
其實這麼解釋是不確的,「本紀」並非帝王的傳記,而是天下共主及天下共主家族的傳記。
實打實地說,《史記》十二「本紀」中的主人公,只有秦始皇和秦二世是真正的帝王,而包括五帝在內的其他人或家族,只能算是天下共主,被各諸侯國尊為老大哥罷了。
而項羽,之所以能入「本紀」,也是因為,項羽生前,曾被各諸侯國尊為老大哥,用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的原來來說,即「政由羽出」,這是鐵一樣的事實。所以,司馬遷把項羽和項梁合傳,列為本紀。
商滅夏、周滅商、秦滅周、項滅秦、漢滅項,傳承有序。把《史記》的十二「本紀」合在一起看,能明確看到,「本紀」既是對天下共主的記載,也是天下共主更迭的記述。
如果看不到這一層,便會生出諸如下面的疑問:
為什麼我們常把「堯舜禹」並稱,但禹卻在《夏本紀》而非《武帝本紀》中?——這是因為,家天下雖從夏啟開始,但大禹是夏啟的生父。
為什麼秦只是春秋戰國的一個諸侯國,而秦始皇之前的秦可以列到「本紀」中呢?——這是因為,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便吞併了當時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
假使秦始皇並沒統一六國,而是被六國中的某一國統一了,《史記》中也依然會有《秦本紀》。
遵循同樣的原因,雖然秦始皇所創立的郡縣制是在劉項二人手中亡掉的,秦王子嬰也是向劉邦投降的,但劉邦在鴻門宴上向項羽稱臣了,並且接受了項羽在咸陽主持的分封,所以我們認為,秦始皇的江山,名義上亡於項羽,而非楚懷王或劉邦。
因此,項羽「位雖不終」,但畢竟曾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所以被列入「本紀」。
司馬遷並沒有在《史記》中抬高項羽貶低劉邦。前邊已經說了,項羽和項梁,之所以能以合傳的形式被列入「本紀」,是符合《史記》體例的。
但總有一些不明真相的讀者認為,這是司馬遷抬高項羽之舉。但事實上,司馬遷並沒有尊崇項羽貶低劉邦,這從司馬遷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上就能看出來,司馬遷更推崇的是劉邦。
司馬遷給項羽寫的評價是這樣式的: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4>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司馬遷給劉邦寫的評價是這樣式的:
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朝以十月。車服黃屋左纛。葬長陵。很明顯,在司馬遷看來,劉邦是「得天統」的,這可比他給項羽寫的評價高多了。
-
8 # 楊朱學派
《史記》中,本紀書帝王,世家書貴族。但有兩人,被破格書之。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一個是聖人孔子。
項羽為什麼能與孔子有同樣的待遇?
一是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隊。扭轉了整個戰局。
二是項羽分封諸侯,制衡天下。只有天子才有分封諸侯的權力。
三是項羽拯救了華夏文明。
-
9 # 林屋公子
項羽入《本紀》涉及到《史記》的體例問題。
什麼是《本紀》?最早是裴松之說“天子稱本紀,諸侯稱世家。”劉知幾也說“太史公著史記,始以天子為本紀。”同時認為項羽是“僭盜”,不適合入《本紀》,進而批判司馬遷的《本紀》造成名不副實的混亂。此後司馬貞、張守節、趙翼等都支援這種觀點,所以到今天還有像題主這樣的讀者會質疑,為什麼司馬遷會把項羽編入《本紀》?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這種觀點的邏輯問題,先自行樹立一個“天子稱本紀”的靶子,再說項羽不符合《本紀》開始開火。而《本紀》除了《項羽本紀》,非天子的至少還有《秦本紀》《呂太后本紀》,而五帝、夏、殷嚴格說也不算天子。所以從宋人林駧《古今源流至論》開始,提出《本紀》標準是“以事之繫於天下”,即實質上的時勢主宰者,這種觀點被現代學者廣泛認同。
簡而言之,太史公編《本紀》,更注重的是實質而非形式方面。《本紀》的主角未必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但卻能在政治風雲中起主導作用,推動社會的發展程序。這體現的正是太史公史學思想的進步性,“通古今之變”的編纂思路,也是《史記》能成為“史家之絕唱”的秘訣之一。
-
10 # 山野老人
為什麼項羽被司馬遷寫入本紀?
(司馬遷 劇照)
為什麼項羽被司馬遷寫入本紀?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本紀”傳體是從司馬遷寫《史記》才出現的,什麼人合適寫入本紀,什麼人不合適寫入本紀,司馬遷有決定權!
如呂后不是“皇帝”,也寫入了“本紀”;如劉盈是“皇帝”,卻沒有單獨立傳;還有之後的前少帝,後少帝等雖然都是皇帝,但是也都沒有寫入“本紀”。
二,網路上有解釋:
本紀,簡稱"紀",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帝王傳記的專用名詞,始於司馬遷的《史記》。在該書中,歷代的帝王傳記稱為"XX本紀",不過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傳記也稱本紀。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
這段解釋有三句話。
第一句話:“本紀,簡稱"紀",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帝王傳記的專用名詞,始於司馬遷的《史記》。”
這句話有兩點要素請大家注意:
1,本紀,從司馬遷寫《史記》開始出現,這說明我列舉的第一點理由成立。
2,本紀是帝王傳記的專用名詞。“帝王”包括帝和王。
項羽儘管不是“帝”,但是項羽是“王”,而且是統一了天下的西楚霸王,所以應該寫入“本紀”。
《史記》關於本紀一共有十二卷,包括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卷二 夏本紀第二、卷三 殷本紀第三、卷四 周本紀第四、卷五 秦本紀第五、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卷九 呂太后本紀第九、卷十 孝文字紀第十、卷十一 孝景本紀第十一、卷十二 孝武本紀第十二等。
從這十二卷看,前五卷都是“帝”的本紀,後七卷,只有五卷是關於“皇帝”本紀,項羽是“王”的本紀,呂后是呂太后,也不是“帝”,更不是“皇帝”,呂后只是“臨朝稱制”。
由此看出,司馬遷關於“本紀”部分,包括“帝”“王”、“皇帝”、“太后”等四種情況的傳記,所以將項羽這個“西楚霸王”寫入“本紀”,也不是什麼“另類”。
再看網路解釋中的第二句話:“在該書中,歷代的帝王傳記稱為"XX本紀",不過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傳記也稱本紀。”
這句話也請大家關注這兩點:
1,這句話有錯誤。
說“呂雉不是皇帝,但其傳記也稱本紀。”這句話的錯誤是沒有理解“本紀”。
“本紀”是關於歷代“帝王”的傳記,不是關於歷代“皇帝”的傳記。
“帝王”與“皇帝”是有區別的。
“帝王”是包括“帝”和“王”;“皇帝”是包括“皇”和“帝”,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皇五帝”。
“皇帝”一詞,到了秦始皇才形成一個單一的專有名詞。如高祖劉邦、孝文帝劉恆、孝景帝劉啟、孝武帝劉徹等才是“皇帝”。
2,呂雉不是“皇帝”,可以寫入“本紀”,項羽為什麼不能寫入“本紀”?
最後看網路解釋中的第三句話:“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
這句解釋是多餘的!
根據“本紀”範例分析,項羽作為“西楚霸王”,寫入“本紀”,名正言順。
三,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皇帝”作為一個特有的單一名稱僅僅開始,社會影響力並不如後來這樣強勢。
在項羽看來,“皇帝”一詞的震懾力,還不如“霸王”有氣勢。所以項羽寧可自稱“霸王”,也不願意自封“皇帝”。要是項羽當時認為“皇帝”要比“霸王”來的有氣勢,項羽自封“皇帝”,又有誰敢阻攔呢?
如果項羽當年自封“皇帝”,也是名正言順的!
因為項羽當年統一了六國,統一了天下,與劉邦相比,同樣具備了自封“皇帝”的資格!
綜上所述:司馬遷將項羽寫入“本紀”,名正言順,不必大驚小怪!
-
11 # 大風起
能夠被寫入《史記》本紀的除了先秦的那幾個朝代,就是五帝以及秦始皇以來的幾個重量級人物了。那麼項羽為什麼能夠入得了司馬遷的法眼呢?顯然,很多人被劉邦的勝利和項羽的失敗所誤導,沒有理性認識到項羽在推翻秦朝當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可以這麼說,在劉邦出漢中打敗章邯之前,整個天下的共主是項羽。為什麼是項羽?
第一:起兵早。項羽跟著項梁,很早就響應陳勝吳廣起兵,而且在陳勝吳廣失敗之後,成為了最大的反抗組織,麾下擁有強大的兵力和資源,對於推倒秦朝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劉邦,都是因為城池久攻不下,前來投靠項梁,依靠項梁才獲得飛速發展,後跟項羽結為兄弟。所以,項羽的反秦資歷非常老。
第二:功勞大。當年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親率數萬楚軍跟秦軍大戰,九戰九捷,將秦軍主力徹底消滅,聲威大震。其他諸侯都是跪著爬進項羽的軍帳,不敢仰視。後來,項羽以霸王的身份分封諸侯,劉邦也被封在漢中,雖然很多諸侯對於項羽的分封方式十分不滿,但是對於他江湖霸主的身份還算是認同的。
第三:武力強。自從楚漢爭霸以來,項羽經常以少勝多,將劉邦大軍打的丟盔棄甲,大敗潰散,劉邦本人也數次狼狽而逃,有一次險些丟了性命。雖然劉邦能將其他諸侯打的滿地找牙,但是跟項羽差的真不是一點兩點。垓下大戰之前,劉邦依然被疲憊的項羽軍打敗,不得已以封王的條件拉攏韓信和彭越合圍項羽。若不是因為兵力數倍於項羽,韓信依然不能取勝。
此外,項羽死的也十分壯烈,突圍後,與漢軍大戰,能夠斬殺上百人,可以說達到了單兵作戰的巔峰。他自知無力迴天,將寶馬送給烏江亭長之後,自刎而死。這份勇氣,依然值得敬畏。所以,無論是從項羽的資歷、功勞和能力上,將他列入本紀,並無不妥。何況,當年,劉邦的漢王就是項羽分封的,霸王跟帝王也沒什麼區別。
-
12 # 韓強強
這是一個專業的問題,因此就需要專業的回答,回答的專業不專業,明白人自然一眼能看穿。
下圖為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之《項羽本紀》內容第一頁。
欲瞭解詳情,則請繼續閱讀下文。
我呢才疏學淺,回答此問題稍嫌稚嫩與不全面,因此以下回答內容參考北京大學著名歷史學教授辛德勇VX公號“辛德勇自述”的文章《談談<史記>是怎樣的一部書和我對中華書局新點校本<史記>的校勘》,辛德勇教授的文章很長,我呢稍加整理讓回答的內容更切近於主題。
首先明確一下,坊間很多關於項羽為何被司馬遷寫入本紀的原因的傳聞,但均可歸結於一點,即項羽推翻暴秦的功績至高至大,其實這樣的認為是隻見其一不見其二,只見表面不見實質。
先簡單給大家解讀一下,其實從司馬遷《史記》所列的本紀目錄即可見一斑。《史記》中本紀上起黃帝,下訖漢武帝,“孝武帝本紀”原寫作“今上本紀”,今上就是指漢武帝。我將中華書局版《史記》的目錄第一頁截圖如下。
大家一眼即可以看出,入本紀的無論是五帝,還是夏、殷(商)、周,抑或秦及秦始皇、項羽、高祖(劉邦)、呂太后等,均有共同的一點,即是國家最高領袖的代表。五帝均是部落領袖,主掌一個部落,統領一個部落,管理一眾庶民。夏、商、周是中國最早的三個國家,史實雖不詳細,但世系清晰基本為可考證清楚者,所以表面雖載國號,實際則亦是對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者的記載。秦本紀則記載秦國曆代領導者,在春秋、戰國的亂世裡,司馬遷選秦國以為當時的國家領導,實乃是因為秦朝最後統一六國,故而也是對國家最高領導者的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為第一個皇帝,自然沒有不入本紀之理。不過,經過這樣的分析,大家應該得出一個結論來了,就是司馬遷寫本紀主要是看當時的最高領導者是誰,即所謂天下共主是誰,對於亂世亦是如此處理,只不過有了一下折衷,但基本原則不變。如此,則不難明瞭,秦亡之後到漢興之前,這一段時間怎麼能空白呢,而當時天下為項羽統領,分封諸侯,劉邦時為漢王,理論上為項羽屬下,臣服於項羽。故而,項羽入本紀則是理所應當,和呂太后入本紀是一樣的道理。
總之,司馬遷為了不使得記載歷史時出現國家無主的情況,將某一時段內統領國家的最高領袖均如實列入本紀,這就是為何《史記》被魯迅稱為“無韻之《離騷》”的原因之一,也是歷代史家對《史記》推崇備至的原因之一。
然後呢,就該給大家詳細地如實地解讀為何項羽被司馬遷列入本紀。這裡的內容還是引自上述“辛德勇自述”中的《談談<史記>是怎樣的一部書和我對中華書局新點校本<史記>的校勘》一文。先貼其文章之圖一張如下,以證有據可依。
本紀的設定就是為了“書君上以顯國統”,國統是說一個國家要淵源有自,中間不能斷層,以顯示國家的傳承與一統,以及歷史的綿延不斷。於是,在《史記》里加入“項羽本紀”則使得歷史不斷,國脈傳承有自且前後相續。古言有“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侮”,中國國內雖可嬗代,但國脈一而永世不更不斷,這才是司馬遷的深義,也是中國的國魂所在。
當然,除此之外,仍然有更多的人論及司馬遷設“項羽本紀”的初衷,此處仍然引辛德勇教授的文章來說明問題,欲深入瞭解辛德勇教授的觀點,則請移步閱讀“辛德勇自述”裡的對應文章。
顧頡剛就曾言《史記》中的本紀與表乃“帝王之書也,關係天下者也”,司馬遷為項羽立本紀即是出於此點,當然司馬遷之後歷代有很多有學問者批評司馬遷此舉,但均是因難以客觀理解司馬遷此舉,因而才有頗多責難。
其實,唐人皇甫湜就曾對司馬遷寫項羽本紀一事做過詳細說明:
“編年之作,豈非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者哉!司馬氏作紀,以項羽承秦,以呂后接之,亦以歷年不可中廢,年不可闕,故書也。”(《皇甫持正文集》卷二《編年紀傳論》)
其實,皇甫湜已經說的相當清楚了,當然辛德勇教授舉了更多的“論者說”,比如宋人羅泌復、黃震(黃震《慈溪黃氏日抄分類》卷四六《讀史》一《史記》)和清朝考據大家錢大昕(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餘錄》卷中“太史公、李延壽”條、《潛研堂文集》卷三四《與梁燿北論史記書》)均有過相似論斷,此處不再囉嗦。
總之,正如歷代學者所言,也正如辛德勇教授所考證,司馬遷《史記》中列“項羽本紀”乃重在天下共主的編年序列。
最後,就如同孔子作《春秋》一樣,司馬遷在《史記》中列“本紀”就是為了達到天下公主的編年序列原則而列,先以本紀和表系年,然後再列世家、傳等具體言事。司馬遷的《史記》所傳遞的意義之深可能不深入瞭解是很難知道的。司馬遷重國統,影響到如今,幾千年來未曾稍變。有國統則國脈不斷,民族不滅,二十六史明證了這個民族的淵源有自。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能行,中國之所以古老,不斷的歷史記載即為明證。不誇張地說,中國之所以是個大國,之所以是個能分而又合長期延綿且核心不變的大國,自然跟重國統有莫大的關係。而這一切,其實在司馬遷的《史記》裡已經埋下了種子。
-
1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項羽寫入本紀,很正常。《本紀》是給皇帝作傳,項羽的地位等同於皇上。
項羽的故事文友們耳熟能詳,他當年就很有志向,年輕時看到嬴政南巡,說:彼,可取而代也。正趕上秦末,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農民起義,山東六國貴族紛紛起兵復仇,項羽跟著叔叔項梁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秦將王離等率幾十萬大軍圍攻趙國時,各路反王都嚇得尿了褲子,紛紛作壁上觀,項羽殺主將宋義,自封為主將,率區區數萬大軍破釜沉舟,橫掃秦軍如卷席,一仗成名,自封為西楚霸王,天下諸侯均受他節制,聽他分封。如劉邦被封為漢王。許多諸侯、大將在他大勝秦軍之後,爬行進了大帳,不敢抬頭看他,他和天下諸侯君臣名分已定,非皇而何?
只是後來劉邦造反,僥倖成功,項王被圍垓下,先別姬,後自刎烏江,英雄走向末路,令人扼腕嘆息。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因項羽成為成語。
望斧正!
-
14 # 賀灝
答:借用清人許時棟的觀點,天下號令在其人,則其人為本紀,此史公史例也。也就是說能左右當時的局勢發展,影響政局變化,對歷史程序有影響的個人均以本紀記之。以達太史公通古今之變的意願。班固做漢書才正式將本紀的體例冠之以帝王專屬,從此延續數千年。
-
15 # 杜新1
一點都不復雜。史記中的本紀都是帝王的歷史記載,當然,從黃帝到大禹是傳說中的帝王。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是認定大禹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朝代的帝王。有兩個例外的就是孔子和項羽。之所以有孔子的本紀,與項羽的本紀還有很大的區別,一方面是因為司馬遷早年受教於董仲舒,另一方面就是董仲舒的“廢拙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西漢的立國之學,所以司馬遷作為西漢的史官為孔子作本紀又並非是單純的對孔子的尊敬使然,而是彰揚儒學的漢朝的政治需要使然。那麼,對項羽來說,似乎他最終烏江自刎未成帝王,因此不該有本紀。其實不然。正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司馬遷是嚴格按照歷史事實而記,於是才有了項羽本紀。
眾所周知,各路豪傑攻秦之時曾經有過約定,哪一路先攻入關中,哪一路軍隊的首領就被公認為王。項羽的一路軍隊,由項羽指派劉邦先攻入咸陽,又由項羽率大軍先行攻人關中,其它的各路軍馬也都遵守了承諾,項羽亦以“王”的身份按照周王朝的體制分封了諸侯,其中劉邦的封地就在今漢中一帶。這時候,項羽就是帝王。至於劉邦自漢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又以項梁曾許諾他和項羽誰先攻入咸陽誰便為王的理由扯起爭王爭霸的大旗,那是其它的各路軍隊認為是項羽這支軍隊內部的事,也是後來的事,並沒有阻礙其它的各路義軍認可項羽按照約定為王的事實,也並不能否定項羽那怕是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的“王”的身份。至於所以司馬遷為項羽立〈本紀〉不單是他對項羽的欣賞和尊重,更重要的則是司馬遷在這個問題上的忠實於歷史的本來面目治史的態度。如何?從以上所述,是不是可以看出來這個問題一點都不復雜?
-
16 # 程英陶
《史記》中的本紀是司馬遷專門為皇帝寫的,比如說《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但是,項羽沒有當皇帝,司馬遷還是寫了《項羽本紀》,這就說明,在司馬遷心目中,項羽是可以當皇帝的,也是有這個能力當皇帝的。
項羽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爭論頗多的人物。項羽的很多事蹟流傳至今,出現了很多典故,破釜沉舟,霸王別姬,四面楚歌。
項羽,極具軍事才能,從年輕時候開始打仗,也打了很多勝仗,而且還是以少勝多,最後在鉅鹿之戰大敗秦軍,推翻了秦朝統治。在這之後,自封為西楚霸王,但是沒有當皇帝,實際上也和皇帝差不多了。
項羽的結局是在楚漢之爭中失敗,最後烏江自刎。本來有船伕可以幫他渡過烏江,但他卻拒絕了,他說出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話。這樣的他頗具英雄氣概。
其實和劉邦相比,項羽更像是一個貴族式的英雄,而這樣的人肯定是打不過劉邦這種市井之徒的。
所以司馬遷欣賞項羽,故而為他寫了本紀。
-
17 # 求圓4
因為項羽在打敗秦軍主力,尤其是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充分展現他的個人魅力,在後來的楚漢爭霸中他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司馬遷編撰《史記》不能繞開關鍵人物和重大事件,所以就濃墨重彩寫下了《項羽本記》,突顯司馬遷獨到的眼光、和睿智的觀察力,給後人留下了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司馬遷所做的貢獻功不可沒。
回覆列表
司馬遷續寫的《史記》,從中看出他本人的思想體會,可以說與現代人相比,超越了二千多年的時空。他每次記述某人的本紀,到最後再發表自己的感慨,使人品味深遠。探究其人,確不簡單,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摸索著未知的領域。他一生在尋找先人的足跡,他在記敘大禹的本紀時,遊歷於大禹所有到過的地方,在大禹住過的石洞,仔細地尋找他遺留下來的痕跡,並記錄下來,可見他真實的態度。他的前輩修史二千年,他為了求證,歷盡坎坷,找出差異,還原了事物的本來面目。最後記錄漢高祖劉邦本紀時,由於寫得真實被漢武帝處以宮刑,變為東漢後才流行的太監。
但是司馬氏後裔依然出了很多族姓的史官,著名的有《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司馬遷的父親太史令曾說過,我司馬氏家族,每500年就會誕生一個著名的史官,後世驗證確實如此。滅秦的楚霸王項羽,楚國名將之後,貴族後裔,可說功高蓋世,作為司馬遷的秉性出發,不可能不記錄,為了真實還原,他不惜得罪漢武帝,最後落得如此下場!這種精神實在令後人永遠敬仰!實際上項羽與劉邦已結為異姓兄弟,不寫項羽,劉邦的形象如何樹立呢?有了歷史的參照,劉邦如何戰勝項羽不就顯得更加偉大了嗎?漢武帝不就感到更加榮耀了嗎?司馬遷在寫項羽本紀時,對於有些事避重就輕而已,他既要傳承先輩的歷史重任,又要遵守現實的忌諱,寫出的項羽本紀,無非是誇大了漢高祖劉邦的英雄形象,司馬遷怎麼不會去寫項羽的本紀呢?漢武帝難道會毀滅對自己高度頌揚的史冊呢?很晚了,謝謝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