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吾評武願
-
2 # 糧書記
一方面是因為英國的壓制,另一方面則是作為一個大陸性的大國,肯定優先考慮的是陸軍。還有就是領導階級不重視海軍的發展。
-
3 # 史話戲說
要理解歷史上納粹德國發展的方向,要理解他們當時為什麼如此發展。
首先,考慮到二戰之前和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情況,我們認清了一個基本事實:納粹德國可以選擇重視陸軍或者重視海軍,但沒有能力同時極力發展陸軍和海軍。納粹德國既沒有足夠的資源,也沒有足夠的人力和時間,去把海軍和陸軍都發展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甚至讓海軍和陸軍同時保持歐洲第一都很難。
所以納粹德國必須做出決定:重視海軍還是重視陸軍?
在這場二選一的選擇中,納粹德國選擇了重視陸軍。納粹德國從來不吝惜在這幾個東西上投入經費:陸軍的品質,戰鬥機和攻擊機,以及希特勒喜歡的軍用大塊頭。而且希特勒喜歡的大塊頭多數還是陸軍的。
而納粹德國的海軍呢?一開始至少還有俾斯麥、提爾比茨這些撐場面的大傢伙。後來,俾斯麥擊沉了HMS胡德之後被同盟國海軍一頓暴打,提爾比茨不出海,納粹德國的海軍力量幾乎全部都著力於水下了。海面上不見納粹艦隊,水面下全是納粹潛艇。
納粹為什麼不發展點航母?有人提出來過,但當時潛艇的狼群戰術收效正顯著,大家都想繼續玩潛艇,沒人想去搞航母這種除了巨型戰列艦以外最吃資源的海軍專案。
赫爾曼·戈林的空軍也不想讓海軍有航母,他們希望自己作為空軍包攬所有空中業務。作為希特勒的近臣和納粹德國的核心圈人物,戈林當然也阻撓航母專案的上馬,最後他也成功了。
其實以納粹德國的狀態來說,更加重視陸軍可能反而是更正確的選擇。首先,納粹德國尤其重視Continental霸權,相比之下,日本和義大利才更加重視奪取殖民地。如果對海外飛地沒有興趣,那海軍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
其次,納粹德國在歐洲啊,門口就守著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期間,英國海軍雖然已經大不如從前了,也不是海上霸主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海軍力量上超過德國這個傳統的陸權國家,還是很容易的。德國要想追平英國海軍,要比英華人投入更多資源。
就算德華人真的花了那麼大力氣建立新海軍,並且徹底擊敗了英國、法國海軍(納粹德國不一定能做到),得到的是什麼?大西洋海權,然後呢?打算幹什麼?登陸美國嗎?美國海軍空軍又不是不存在。
相比這種做法,納粹的陸權大於海權方針,還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至少一舉擊敗了法華人。那個時候的法國陸軍雖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但好歹還是一個傳統Continental強國的大陸軍。雖然法國陸軍在戰前還掛著“歐洲第一陸軍”的名頭,但到戰爭開始之時,納粹德國陸軍才是綜合上的歐洲的第一陸軍。
當然了,納粹陸軍再怎麼強,還是架不住連年累月的消耗、經濟的坍塌、工業力量和人力資源的衰竭、美蘇英的輪流毆打。不過那就是後話了。
-
4 # 燒死的火
德國在一戰時,是個頂級強國,其雄厚的綜合國力使德國能同時支撐強大的陸軍和強大的海軍。但即使如此,德國海軍在與英國海軍的對決中仍然居於下風,導致貿易航路被封鎖,使德國的物質供應極其匱乏,而英國的物資則充裕得多。戰場上的德國士兵在攻佔英國陣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哄搶英軍廚房,連軍官都無法制止,一向軍紀嚴明的德軍囧到如此地步,就是航路被封的惡果。德國戰略家對此心知肚明,深知他們的對手英法都是海洋強國,要擊敗他們必須擁有強大海軍。然而,僅過了二十年,二戰就爆發了,德國國力根本來不及恢復到一戰水平,雖然空有先進科技,卻無力建造航母和大批戰列艦,也無力打造戰略空軍,所有資源只夠組建裝甲部隊。
一戰時,德國軍力強大,仗卻沒有打好,形成了拉鋸,但以一敵三,不落下風,要不是美國在他精疲力盡時捅刀,也許就贏了,即使後來失敗,本土也沒被戰火波及。二戰時,沒有強大海軍的德國只能寄希望於閃電戰,在物資耗盡前結束戰爭。仗打得很漂亮,一個照面幹趴法國,三拳兩腳打得英國縮在島上不敢露頭,還把蘇聯打了個半死,但最後還是在美國插手下被耗死了。所以德國不是不明白海軍的重要,而是國力無法支撐得起。
-
5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作為一個陸權國家德國海軍在巔峰時期的一戰都打不過海權立國的英國,而德意志第三帝國海軍能在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下發展成那樣並取得這麼多戰績已經非常不錯。把英國皇家海軍整得焦頭爛額,不過作為世界海軍的第一把手,皇家海軍最終還是力壓德國海軍一頭。
首先作為一個陸權國家,德國陸軍是出了名的戰鬥力強,而在海軍方面,希特勒也在大力支援海軍的發展,為了發展海軍,德國不惜將石油等資源大量向海軍傾斜,而陸軍坦克連柴油發動機都沒有裝備,只能裝備苦逼的汽油機,更何況海軍作為一個長遠發展的軍種並不能透過爆棚式的增長髮展,就連德意志海軍的驕傲俾斯麥級戰列艦不也經常被人罵嗎,由於技術斷層,俾斯麥級戰列艦採用的依然是一戰時期的裝甲佈置設計。
其實德國海軍已經超過了陸軍的發展速度,當陸軍閃擊西歐時用的還只是3號和4號早期的薄皮坦克,而海軍已經在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了,而且德國海軍取得的戰績不比陸軍少,只不過海軍的發展週期比陸軍長,但是一旦消耗起來就非常快,所以當水面艦艇消耗的差不多的時候,已經沒有能力再建造水面大型戰艦,所以就轉入水下的小型潛艇建造,戰爭消耗的武器依然需要數量來填補。
-
6 # 使用者神州大同天下
因為一戰結束之後,德國是戰敗國,所以按照之前簽署的停戰條約!德國被只允許擁有一支十萬人以陸軍為主的國防軍,海軍,空軍被解除了,二戰前,希特勒上臺後也是以發展陸軍為先,等陸軍較為強大了,再逐步突破之前簽署的停戰條約!當時,希特勒考慮到,由於製造一艘大型艦艇的建造週期很長,少則二,三年,多則八,九年,不像製造戰鬥機,轟炸機那樣一個月可以生產六十多架那麼容易,更不像一月能生產八,九十輛坦克及裝甲車那麼容易!特別是美,英,法等戰勝國也不會給德國太多的時間去建造很多大型艦艇,所以,希特勒把製造武器的重點放在易於生產的陸軍坦克,裝甲車,高射炮,及空軍的戰鬥機,轟炸機上,還製造易於生產的潛艇及巡邏艦!所以德國海軍發展速度比不上其陸軍發展速度!
-
7 # 微塵162063
一條驅逐艦的鋼鐵 能造一百輛坦克 建造週期船是幾年 坦克按月算 看看地圖 德國領土不算大鋼鐵 產能有限 德國武器裝備設計精典憂良 海陸空 都可以算是現代武器模版
-
8 # 國平軍史
德國,本身就是個陸權國家,海軍即便很發達,也不足以保護德國,一戰時,德國的許多水面艦艇,被英國皇家海軍所擊沉,並被英華人堵在了軍港內,見證了老牌帝國海軍的強大,不是德意志所能比擬的。
由於德國是一戰戰敗國,《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可謂抽筋剝皮般剝奪,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消弱德國的勢力,德華人太會打敗了,打得英法等老牌帝國膽顫心驚,即使對戰敗的德國也依然不放心。
除了讓德國繳納大量的戰爭賠款,沒收了德國所有在海外的殖民地,還非常苛刻地限制了德國軍力的發展,衝鋒槍、重機槍都不能裝備,更何況是坦克、自行火炮、水面艦艇、戰鬥機、轟炸機等武器了。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德國才開始發展軍事力量,有道是十年陸軍,百年海軍,這僅僅只是說法而已,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即海軍發展不容易。由於德國的資源有限,在二戰開戰以前,只能優先發展陸軍和空軍,兼具發展海軍,納粹海軍司令埃裡希·雷德爾元帥在三十年代初就有個造艦計劃,有2艘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8艘戰列巡洋艦、44艘輕巡洋艦、249艘潛艇,預計到1944年,德國的海軍實力能達到英國皇家海軍的60%。
1939年9月1日,隨著德國軍隊打入波蘭境內,意味著轟轟烈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了,即便到戰爭結束,德國海軍力量建設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德國就將有限的資源向潛艇傾斜,水面作戰艦艇都是戰前所建。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自始至終沒有裝備航空母艦,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等大型主力水面艦艇也屈指可數,除了水下狼群戰術,給盟國商船和水面護航艦艇造成巨大損失以外,水面艦隊除了擊沉英國海軍老舊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也沒什麼太大的建樹,倖存下來的水面艦艇都窩在了港內,不敢主動出擊了,英國的海軍最終碾壓了德國海軍。
隨著美海軍參與了大西洋護航,特別是研發成功了空投型反潛魚雷以後,且破譯了德國海軍密碼,導致德國海軍潛艇損失慘重,後來德國海軍的無限潛艇戰也結束了,躲在軍港內不出去了。
綜上,由於德國是一戰戰敗國,承擔了大量的戰爭賠款,《凡爾賽條約》又嚴格限制了德國軍隊的建設和發展。
1933年,希特勒上臺開始,德國才發展軍事力量,但德國畢竟資源有限,作為歷來的陸權國家,德國率先發展了陸軍和空軍,海軍是兼具發展。
因為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所以是德國無奈的選擇,導致海軍實力不夠,無法在英吉利海峽發動登陸作戰打下英倫三島。
-
9 # 世界真的很大
第一,作為一戰戰敗國,德國的重工業、武器生產能力、武裝力量的數量,都受到《凡爾賽協議》的嚴格限制。1930年代初納粹黨掌控政權後,開始重整軍備,但只能悄悄地以別的名義。比如發展民用航空、家用轎車、警察和黨衛隊等等,以此積蓄了極大的能量。而要發展海上軍事力量,德國的基礎要薄弱得多,藉口和掩護也要少得多。
第二,不象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德國基本上是個內陸國,海上優勢本來就不明顯,歷史上缺乏發展海上軍事力量的動機和條件。所以在軍事戰略上,海軍從來不是優先和重點考慮的物件。俾斯麥本就不主張殖民主義,認為殖民地是很大的負擔,會拖垮宗主國。
第三,受此影響,希特勒的戰略目標,是一統歐洲大陸,擁有更多的疆土和資源,為他認為的優等人種雅利安人,獲取更廣大和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尤其是蘇聯,除了意識形態的原因希特勒必欲滅之,還因為其廣闊的領土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希特勒對歐洲以外的其他大洲,並沒有太大的野心。
所以,希特勒對海軍的興趣,遠不如對空軍和陸軍,包括機械化部隊、坦克部隊、導彈部隊大。只是因為二戰初期,鄧尼茨的狼群戰術,在大西洋上打得盟軍狼狽不堪,希特勒才一度對海軍青眼有加。一旦盟軍戰術調整加上先進、數量明顯優於德軍的海上力量,德國海軍再難討好。
所以,直至二戰結束,德國都沒有造出航空母艦。除了潛水艇略有優勢,其他各種戰艦,無論是數量還是戰鬥力,都弱於盟國各國海軍。
-
10 # 坐古談今
德國作為大陸國家,相對於英國其海軍發展一直不太好。
(1)德國海軍發展頂峰是“一戰”時,即使如此,德國海軍仍然不行
“一戰”前,在馬漢的“海權論”影響下,威廉二世瘋狂發展海軍,1914年,德國擁有新戰艦232艘,名列世界第二,但仍然不足英國的70%。即使在此情況下,德國海軍打得仍然比陸軍差遠了,基本被圍困在軍港。
德國海軍艦艇效能(一)
1916年,德軍和英軍的“日德蘭海戰”中,在戰術上德軍獲得勝利,在戰略上卻徹底失敗——開啟英軍的圍困,出離軍港走向真正的大海。此戰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一一攻陷。德國最終戰敗。
(2)“二戰”時,德國的“半海洋戰略”使得弱勢海權採用了不對稱戰略,這是防守型戰略,而陸軍是決戰型、進攻型戰略
英美屬於強勢海權國家,法德俄(蘇)則屬於弱勢海權國家。“一戰”時的德國、“二戰”時的日本都採用了“以英、美”為標杆的海軍戰略。
美英德海軍對比(一)
弱勢海權國家的德國在“一戰”時,透過採用對稱戰略,意圖建立一支與英國海軍具有相同結構的艦隊,用於與英國進行決戰,控制“絕對海權”。
有鑑於“一戰”的失敗,德國在30年代形成了自己的“半海洋”理論:即海戰已經不再是以摧毀敵方艦隊、控制“制海權”為標準,而是控制海上交通線、破壞對方的經濟使之經濟崩潰,只爭權“相對控制權”。
俾斯麥級戰列艦
由此,該理論主張以陸軍、陸地經濟發展為主,在艦隊方面,則是以“輕型戰艦”、潛艇這些容易建造、價格低廉、生產時間短的艦隻。
當然,以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為代表的海軍將領,在實際中仍然制定了“Z”造艦計劃。希望以戰列艦、巡洋艦等落後的戰艦思想發展德國海軍。
但整個“二戰”海戰,德國並不優秀,基本上沒有正面大型海戰。以“俾斯麥”號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雖然先進,但內部設計、使用觀念上仍為“一戰”特點。其主體規模與英國海軍差很多。俾斯麥號首次出擊即被擊沉,整個二戰幾乎沒打過一場正面海戰。與“一戰”時期的德國海軍差遠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必須從軍事戰略學分析,當然也可以新增軍事裝備學的元素,這是李莉老師的學科,必須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並在日常的玩手機過程中,加以不斷的學習理解領會貫通運用。
從軍事戰略學角度分析,當時第三帝國的首要目標就是統治歐洲,從很多官方歷史資料都找不到希特勒要攻打東亞的記載。因此,要統治歐洲大陸,必須要先發展強大的陸軍。事實證明,德國發展陸軍的策略是對的,閃擊波蘭,秒殺法國,兵臨莫斯科城下,都是這個軍事戰略的成功之處,後來第三帝國失敗了,但是不是優先發展陸軍的錯,是他們想統治歐洲的錯,歐洲自古就沒有被一個君王統治過,希特勒非得去嘗試,他不失敗誰失敗呢?
就算是第三帝國優先發展了海軍,海軍發展得比陸軍快,那麼希特勒還是挽回不了失敗的命運。希特勒是人不是神,歐洲千古以來都沒有實現的統一,在他身上也根本不可能實現。有人會說,你現在分析二戰成敗是馬後炮。其實這不是馬後炮,有戰略眼光的人,都能評估出自己無力統一歐洲,拿破崙失敗過一次了,希特勒根本不吸取教訓,他總覺得他比拿破崙還要厲害。
其實呢,就衝希特勒所在國帥哥滿地的特點,就他長那個慫色,還想統一歐洲,也是自不量力了。如果我是海德里希,我就不給希特勒賣命,我寧可退役去當演員,街頭賣藝,不為別的,就為了不侍候希特勒那個“損出”長相。二戰時候的人好忽悠呀,好在德國現在民智已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