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勇的少年大俠

    明太祖朱元璋以微末之身而成就帝業,在這個過程中自然離不開眾多部下的鼎立相助,但是在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後,那些幫助他奪得天下的有功之臣多不得善終,其中尤其以“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影響最為深遠,牽連的人更是多達數萬人,然而與此同時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卻得到了善終,並且死後還被封為“中山王”可以說是榮寵備至,這其中的差別大概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朱元璋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之所以殺這些功臣絕不是單單的出於個人的喜好或者是恩怨,恰恰相反,在這些事件的背後都有著非常深層次的原因,比如“胡惟庸案”的實質其實是朱元璋對於相權的打壓,宰相作為百官之首擁有非常大的權力,而這種權力對於皇權的絕對權威其實是有很大的威脅的,縱觀中國歷史,但凡有為的皇帝都對宰相的權力做了各種各樣的限制,或是頻繁的換宰相如唐太宗,或是設立多個宰相來相互制衡。而朱元璋自身是一個親力親為的人,他對於權力的把控慾望是非常強烈的,所以他不能容忍有人能擁有足以威脅到他的權力,所以胡惟庸也就和宰相制度一起被朱元璋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裡。然後我們再說“藍玉案”,藍玉是一名武將,也曾立下了赫赫的戰功,但他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於跋扈,居功自傲,而這樣的跋扈是更加強勢的皇帝朱元璋萬萬不能容忍的。

    上面我們我們說到朱元璋殺這些功臣其實都有深層次的原因而不是憑個人好惡,其實他對徐達也應該是沿用了相同的標準,只是徐達此人非常之謙遜,居功自傲是根本不會的,其實也正是因為他的低調以及忠誠才使得他沒有對朱元璋的統治造成巨大的威脅,所以他也就能夠得到善終,另外徐達在朱元璋開始對武將集團開刀之前就已經去世了,這也一定程度上讓他避免了被清算的命運。

    綜上所述,朱元璋是皇帝,他的身上揹負著王朝延續的重擔,所以他的一系列動作都是無法根據他個人的情感來決定的,所以如果一個人的存在會威脅到他王朝的統治,那麼無論如何也不能留,而如果這個人沒有產生威脅的話,那麼他自然也就可以得到善終。

  • 2 # 三觀粉碎機

    其實明朝最主要的三大開國功臣:常遇春、徐達、李文忠,朱元璋都沒對他們怎麼樣吧。即使是子孫也沒有在洪武年間的幾大案中受到牽連。

    其實一般來說,朱元璋殺的最大的功臣應該就是李善長了,李善長的特點就是他代表著的是淮西集團的利益,李善長和胡惟庸是捆綁在一起的;而後來藍玉案中的藍玉,則屬於外戚,他的侄女是太子朱標的小妾。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殺功臣就兩個特點,一是在龍鳳政權成立後投靠自己的,換句話說就是後來朱元璋做大以後跑過來的,基本上還都是投降的人。第二就是自己搞小集團,對朱明後世江山影響很大的。所以代表淮西集團的李善長就掛了,皇親國戚的藍玉也掛了。

    而我們回到徐達、李文忠、常遇春三個人。不說很早就掛了的常遇春,李文忠是朱元璋的親侄子,一度姓朱,這個沒話說。徐達這個人功勞真心大,明朝建國後大家都享清福了,徐達還到處打仗。勞苦功高非常難得,更難得的是徐達為人低調,不搞小集團,完全不是李善長的飛揚跋扈為貪戀權力。

    所以說,朱元璋殺功臣那可不是亂殺,都是有人作死。

  • 3 # 安定郡小書生

    朱元璋開國功臣結局大致分為以下幾類:①病死;②病死後受胡惟庸案、藍玉案被反攻倒算,削爵;③活著受胡惟庸案、藍玉案牽連,削爵;④其他罪名,誅殺(鞭殺),削爵;⑤賜死。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南韓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中山侯(信國公)湯和、潁川侯(潁國公)傅友德、虢國公俞通海(追封)、蘄國公康茂才(追封)、蘄春侯(蘄國公)康鐸、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淮安侯華雲龍、濟寧侯(滕國公)顧時、長興侯耿炳文、臨江侯(杞國公)陳德、鞏昌侯(陝國公)郭興、六安侯(許國公)王志、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江陰侯(江國公)吳良、靖海侯吳禎、南雄侯趙庸、德慶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廣德侯(巢國公)華高、營陽侯楊璟、永嘉侯朱亮祖、豫章侯(臨川侯)胡美、東平侯(鄆國公)韓政、宜春侯黃彬、宣寧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陸聚、永城侯(永國公)薛顯。此後他又分封了一批公侯,洪武五年崇山侯李新,洪武十年西平侯沐英,洪武十二年永昌侯(涼國公)藍玉、安慶侯仇成、永平侯謝成、鳳翔侯張龍、安陸侯(黔國公)吳復、宣德侯金朝興、懷遠侯曹興、靖寧侯葉升、景川侯曹震、會寧侯張溫、雄武侯(汝國公)周武、定遠侯王弼,洪武十七年普定侯陳桓、武定侯(營國公)郭英、鶴慶侯張翼,洪武二十年航海侯(恩國公)張赫、舳艫侯朱壽、海西侯納哈出,洪武二十一年全寧侯孫恪,洪武二十五年越巂侯俞淵。

    ①魏國公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市)人。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隨後去世。賜葬鐘山之陰,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注:看似善終,但有賜蒸鵝,病疽毒發死之說。)

    ②鄂國公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懷遠(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1369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賜葬鐘山之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

    (注:暴病薨,兒子常茂為鄭國公,後被削爵,安置在廣西龍州;別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建文末,以抗靖難師安置雲南臨安,憂死。)

    (削爵,造貶,後死。)

    ④南韓公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歷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南韓公。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受胡惟庸牽連,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崇禎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帝追補開國名臣贈諡,李善長獲追諡襄愍。

    (注:滿門抄斬)

    ⑤曹國公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盱眙(今安徽明光)人 ,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官至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事,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賜葬鐘山,追封岐陽王,諡號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次第三。李文忠有三子,長子李景隆,次子李增枝,三子李芳英,均是太祖賜名。李景隆承襲曹國公爵位,加封太子太師,後被明成祖褫奪其爵位,在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去世。李增枝開始授為勳衛,後提升為前軍左都督。李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

    (注:毒死。太祖懷疑華中下毒,便降低華中的爵位,將其家屬逐至建昌衛,其他醫生及妻子兒女都被斬首。)

    ⑦宋國公馮勝(?-1395年),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弟,定遠人。官至大將軍,封宋國公,時所詔列的德隆望重的勳臣有八人,馮勝居第三位,後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賜死。崇禎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帝追補開國名臣贈諡,追封寧陵王,諡號武壯。

    (注:賜死,除爵。)

    ⑧衛國公鄧愈(1337年-1377年),原名鄧友德,字伯顏,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歷任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諭德。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葬在南京雨花臺,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鄧愈兒子有長子鄧鎮、次子鄧銘,鄧鎮襲封衛國公,改封申國公,妻子是李善長的外孫女,李善長以胡黨獲罪,鄧鎮受牽連坐罪被殺。鄧愈,授錦衣衛指揮僉事,徵蠻,卒于軍。)

    ⑨信國公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官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爵封中山侯,後晉封為信國公。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農曆八月因病去世,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注:善終。湯和長子湯鼎為前軍都僉事,隨徵雲南,中途去世。少子湯醴,積功升至左軍都督同知,征討五開,死於軍中。爵位傳至明朝滅亡而終。)

    ⑩延安侯唐勝宗(1335-1390),濠州人。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延安侯,七年八月乙卯加祿千石,因為犯事(擅馳驛騎)削爵,不久還爵。洪武二十三年,因是胡惟庸同黨而被殺,削去了爵位。

    (注:族誅,削爵。)

    11.吉安侯陸仲亨(1336年-1390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吉安侯,七年八月加祿千石,與唐勝宗同削爵,已同復。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

    (注:族誅,削爵。)

    12.江夏侯周德興(?-1392年),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江夏侯,七年八月加祿千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兒子周驥在宮中和宮女淫亂,周德興受株連被殺,爵除。

    (注:誅殺,除爵。)

    13.淮安侯華雲龍(1332年-1374年),定遠(今安徽滁州定遠)人。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淮安侯。洪武七年(1374年),受人彈劾(華雲龍擅自居住在元朝丞相脫脫的府邸,還越級享用元朝宮中的物品),自北平召回,死於途中。

    (注:彈劾,死於途中。)

    14.濟寧侯顧時(1334-1379),字時舉,濠(今安徽鳳陽)人。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濟寧侯。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去世,追封滕國公,諡襄靖。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胡惟庸案發,顧時位列胡惟庸黨朋之首,其子顧敬因此被殺,爵位也被削除。

    (注:族誅,削爵。人死了,帳還是要還的。)

    15.長興侯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 ,管軍總管耿君用之子,明朝開國功臣。歷任總兵都元帥、大都督府僉事等職,封長興侯。燕王朱棣起兵叛亂,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討伐朱棣。不久卻兵敗真定,建文帝遂以曹國公李景隆代耿炳文為主帥,結果連戰連敗。燕王朱棣即位後的第二年,耿炳文遭到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的彈劾,從而畏罪自殺。

    (注:朱元璋手裡倖存下來,朱棣手裡死了。)

    16.臨江侯陳德(?-1378年),字至善,濠(今安徽鳳陽)人。洪武三年(1370年),封臨江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鳳陽去世,追封杞國公,諡定襄。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坐胡惟庸黨,爵除,稱其徵西時犯錯被斥責,於是和胡惟庸勾結。

    (注:早死,兒子陳鏞戰死,因胡惟庸案,削爵。人死了,帳還是要還的。)

    17.鞏昌侯郭興(1330-1384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初淮西二十四將,其弟為武定侯郭英,妹為郭寧妃。洪武三年(1370年),獲封鞏昌侯。十七年十一月癸酉卒,死後獲贈陝國公,諡號宣武。後因為牽扯到胡惟庸案被削除爵位。

    (注:早死,因胡惟庸案,削爵。)

    18.六安侯王志(1335年-1386年),臨淮(今安徽鳳陽)人。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六安侯。洪武十九年(1386年)去世,追封許國公,諡襄簡。洪武十二年(1379年),胡惟庸案事發後,王志也被列為胡惟庸黨朋,但因時已死遂不追究。

    (注:早死,被列為胡惟庸黨朋。)

    19.滎陽侯鄭遇春(1333-1390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唐朝宰相鄭畋之後,先鋒鄭遇霖之弟。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朔州衛指揮副使,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滎陽侯,食祿九百石。洪武五年(1372年),因受到牽連而被削去爵位。 洪武十四年(1381年),封滎陽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爵位削除。

    (注:族誅,削爵。)

    20.平涼侯費聚(?-1390年),字子英,五河(今安徽五河)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平涼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費聚因胡惟庸案被殺,爵位廢除。

    (注:族誅,削爵。)

    21.江陰侯吳良(1323-1381年),初名國興,後賜名良,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海國公吳禎之兄。洪武三年(1370年),任都督同知,封江陰侯。洪武十四年(1381年),病逝於青州,追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中軍都督、江國公,賜諡襄烈。1382年(洪武十五年)二月,賜葬鐘山之陰。

    (注:病薨。)

    22.靖海侯吳禎(1328年-1379年),初名國寶,字幹臣,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江國公吳良之弟。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封靖海侯。明太祖起兵為帳前先鋒,累功至天興翼副元帥、英武衛親軍指揮使,明朝建國後擔任大都督府僉事,後督理海運,擔任剿倭總兵官。洪武十二年(1379年),吳禎病逝,追封海國公,諡號襄毅。後因被追認為胡黨,除爵。

    (注:死後追罪。)

    23.南雄侯趙庸,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趙仲中弟。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南雄侯,歷任參知政事、中書左丞封南雄侯。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受牽連而被殺,除爵。

    (注:族誅,除爵。)

    24.德慶侯廖永忠(1323年-1375年),巢縣(今安徽省巢湖)人,楚國公廖永安之弟。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德慶侯。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因僭用龍鳳等違法之事被賜死,終年五十三歲。南明弘光帝時,追封慶國公。

    (注:賜死。)

    25.南安侯俞通源(?-1389年),字佰川,廬州巢(今安徽巢湖)人,,俞通海弟。明朝軍事將領,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爵南安侯。二十二年三月病薨於金陵家中,歲四十有四,賜葬江寧縣聚寶山之原。第二年追論胡黨,以死不問,爵除。

    (注:病死,受胡惟庸案牽連,除爵。)

    26.廣德侯華高(?-公元1371年),安徽和州(今和縣)人。歷任秦淮翼元帥、僉行樞密院事、行省平章政事。洪武三年封廣德侯。四年四月生病死於瓊州。贈巢國公,諡武莊。

    (注:病薨,無子,爵除。)

    27.營陽侯楊璟(?-1382年),安徽合肥人。任親軍副都指揮使、湖廣行省參政、行省平章政事。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璟營陽侯。洪武十三年(1380年),列為胡黨,太祖下令燕王朱棣就近誅殺楊璟、滅其三族。洪武十五年去世(詐死),追封芮國公,諡武信。洪武二十三年發詔定位胡惟庸黨(朱元璋以為他已經死了),8年後復出,隨燕王朱棣靖難南征,戰死於靈璧,追封為璟國公。

    (注:死後追罪。)

    28.蘄國公康茂才(1313年-1370年),字壽卿,蘄(今湖北蘄春)人。歷任都水營田使、大都督府副使。洪武元年三年(1370年),隨徐達北伐回師途中病死,追贈康茂才為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蘄國公,賜諡武義(武康)。

    (注:病薨。)

    29.蘄春侯康鐸,蘄(今湖北蘄春)人,康茂才之子,洪武三年十一月繼承蘄春侯。後在鳳陽進行屯田,並率軍征討辰州叛亂,後跟從徐達北征、跟從傅友德征戰雲南,攻克普定等地。洪武十五年七月在軍中逝世,年僅二十三歲,追封蘄國公,諡忠愍。

    (注:軍中逝世,爺倆都死於軍旅之中。)

    30.永嘉侯朱亮祖(?-1380年),六安(今安徽六安)人。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永嘉侯,出鎮北平。在鎮守廣東期間,與當地豪強勾結,使朱元璋冤殺番禺縣令道同,最終被朱元璋察覺。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朱亮祖被召回京師,與長子朱暹一同被鞭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論為胡惟庸逆黨,爵位廢除。

    (注:鞭死,爵位廢除。)

    31.潁國公傅友德(約1330-1394),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遷居碭山(今屬安徽)。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潁川侯,十七年四月辛卯進封潁國公,祿三千石,世襲。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爵除。1644年追封為麗江王,諡武靖。

    (注:無罪賜死,爵除,親手殺了兩個兒子。話說太子死皇孫年幼藍玉案後,傅友德因為跟藍玉走的很近而且戰功赫赫,更被朱元璋猜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參加一個大型宴會,當他走到門口的時候,看到門口的那個守衛者沒有按照規定佩帶劍囊,當時他很生氣,但是沒有發作。這個守衛者不是別人,正是傅友德的兒子傅讓。在大宴文武百官的宴會上,朱元璋忽然提起說對傅友德兒子傅讓有些不滿,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責備傅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子首級,立刻,傅友德提著二兒子的頭顱來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說:“你怎麼忍心。”傅友德說:“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最後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當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發配遼東、雲南。)

    32.臨川侯胡美(?-1383年),原名廷瑞,為避朱元璋字,改名美,沔陽人,明初將領。任徵南將軍、中書平章、同知詹事院事,封豫章侯、後改封臨川侯。之後因胡惟庸案以借其長女為貴妃之便與女婿穢亂宮禁之罪被賜自盡,爵除。

    (注:賜死,爵除。)

    33.東平侯韓政(?-1378年),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明朝開國將領。封東平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二月,韓政病逝。明太祖親臨喪禮,追封他為鄆國公。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案爆發,韓政之子韓勳受牽連被殺,世襲的東平侯爵位被廢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34.宜春侯黃彬(?-1390年),江夏(今湖北武漢)人。洪武三年(1370年),封宜春侯。五年副鄧愈徵古州(今貴州黎平西北),次年從徐達鎮北平(今北京),又練兵沂州(今山東臨沂)、臨清。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

    (注:族誅,爵除。)

    35.宣寧侯曹良臣(?-1372年),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人。歷任江淮行省參政、左丞、山西行省平章等職。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宣寧侯。洪武五年(1372年),曹良臣再次隨副將軍李文忠北伐北伐,戰死於阿魯渾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太祖追封為光祿大夫、右柱國、安國公,賜諡忠壯(忠莊)。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案爆發,曹良臣之子曹泰受牽連被殺,世襲的宣寧侯爵位被廢除。

    (注:戰死,兒子跑不了。)

    36.汝南侯梅思祖(?—1382年),歸德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人。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汝南侯。洪武十五年(1382年),隨傅友德平定雲南,設定貴州都司,梅思祖擔任都指揮使。二月,設定雲南布政使司,改任布政使司事,和平章潘元明鎮守雲南。 梅思祖善於安撫百姓,雲南百姓都安居樂業。同年十月去世,賜葬於鐘山之北。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坐胡惟庸黨,全家被殺。

    (注:病死,滅門。)

    37.河南侯陸聚(?—1390年),洪武三年(1370年)封為河南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

    (注:族誅。)

    38.忠勤伯汪廣洋(? -1379),字朝宗,高郵(江蘇高郵)人,明朝初年宰相,重臣。先後擔任山東行省、陝西參政、中書省左丞、廣東行省參政、右丞相職務。洪武三年十一月以文臣封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案牽連,洋貶謫海南,當船行到太平時,朱元璋追究其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書省又不揭發楊憲陰謀等罪過,下詔賜毒而死。

    (注:下詔賜毒而死。)

    39.誠意伯劉基(1311年-1375年),字伯溫,青田(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封誠意伯,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帶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服藥後十分痛苦。二月中旬,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讓他寬心養病,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從京師返鄉,回家後不久去世。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劉基的九世孫處州衛指揮劉瑜襲封為伯爵。

    (注:病死。)

  • 4 # 談古論金

    《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三年(1370)所封國公者有6人,其中徐達為:

    徵虜大將軍、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兼太子少傅、信國公徐達,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進封魏國公、參軍國事,食祿五千石。

    徐達排名第二位居李善長之後,但食祿數量超過李善長位居國公中的第一人。

    追溯之前,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極,徐達的官職被升為上述銀青光祿大夫至太子少傅一段;吳元年(1367)北伐之時,徐達為中書右丞相、信國公——信國公與甲辰年(1364)年朱元璋自己的吳國公,只有封國大小的區別,某種意義是等量齊觀的。再之前,辛丑年(1361),當李善長常遇春還只是參政的時候,徐達已經升為右丞。

    由上述可知,實際上,徐達是朱元璋集團的第二號人物,然而徐達立蓋世殊勳而不自傲,統百萬之眾而不樹黨,再加上本身是朱元璋的發小以及曾經不惜以身相代救朱元璋的救命之恩,因而得以善終。

    總之,徐達是朱元璋出生入死的老弟兄,私交甚好,而徐達本人謹慎謹慎,低調沉穩,所以朱元璋沒有理由害他。

    朱元璋並非沒有試探過徐達,贈吳王原有府邸給徐達等等都是試探,但徐達的反應無懈可擊,讓朱元璋放了心。

    至於所謂朱元璋賜蒸鵝致徐達中毒身亡的傳說,本身出於被四庫館臣評價為“書中所紀,亦往往不經”的託名徐楨卿所著的《翦勝野聞》,在醫學角度也並不成立,其可信度極低或幾乎沒有。

  • 5 # 使用者94738516596

    朱元璋其實並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殘暴,擅殺功臣,火燒慶功樓這件事本來就是杜撰出來的。當然也不否認朱元璋確實是殺了一些人的比如說藍玉,當然很多人都認為藍玉案是有很多疑點的,這件案子牽扯的人太多了,很多跟隨朱元璋的人都是因為這件事被牽扯進來殺掉了。所以說如果藍玉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看也不見得。還有李善長,胡惟庸等等。

    再說徐達,其實徐達的死也是不明不白的,到底是徐達自己病死的,還是像很多人說的徐達是朱元璋害死的,也就是很多人說的那樣朱元璋給徐達送去了鵝肉,而徐達是不能吃鵝肉的病發而死。

    這件事其實也是杜撰出來的,一些正史上面是沒有的一開始就是出現在野史《剪勝野聞》裡面,這本書還是明朝中期出現的,不是後來的清朝寫出來的所以不要想多了。

    後來就陸陸續續出現在了很多歷史學家的書中,當然特別也是在清朝的時候被大肆渲染,很多人就信以為真的是徐達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

    徐達應該是重病而亡的,朱元璋也沒有藉口殺掉徐達。當時徐達確實功勞很大,駐紮在北平,徐達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也是相當厲害的,而且兩個還是發小,朱元璋也是不忍心殺徐達的,徐達其實也是一直非常小心謹慎的,據說徐達就是下棋也是從來不敢贏朱元璋的。朱元璋也是知道徐達不會造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了乙肝疫苗沒有產生抗體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