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專業工程講解
-
2 # 江天20
文言文斷句題,對許多考生來說確實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往往失分較多。其實,給文言文斷句也並非鐵板一塊,還是有方法可循,可以很好地解決的。
筆者在多年文言文斷句教學中,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實用的斷句方法。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一,打牢基礎最關鍵。
學習過英語的人都清楚,沒有足夠的詞彙做保障,是無法進行閱讀的。文言文的學習和英語學習相類似,必須牢記考綱規定的18個文言虛詞和120個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特殊句式和活用現象,熟記常見的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和凝固解構(複音詞)......這是文言閱讀的前提,必不可少。如果沒有這些知識,不知文言文所言何物,怎麼談斷句?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餘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掌握常見的7種文言文特殊句式,對於斷句非常重要:
(一)判斷句: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翻譯現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示判斷的。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
2.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後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
3.主語後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也”同樣不譯,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
4.“者”“也”都不用。譯成現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謂語之間加“是”。
5.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
6.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7.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較晚並且少見。如: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二)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
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於……”式。
2.在動詞前邊用“見”“受”表示被動,構成“見(受)+謂語”的形式。
3.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構成“為+動詞”的形式。
4.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成“為…所…"的形式。
5.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
6.無任何標誌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補出。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翻譯為現代漢語時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這種句式就是省略句。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
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複前邊的詞語又囉唆,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蒙後省”“對話省”等形式。
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省略的謂語需要根據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意思的表達。 也是三種情況,(1)承上文謂語而省略;(2)蒙下文謂語而省略; (3)共喻省略,即根據上下文一看便會明白省略的是什麼。
3.省略賓語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後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 有兩種情況: (1)省略動詞後的賓語;(2)省略介詞後的賓語。
4.省略兼語 “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後邊一個主謂片語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語。現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裡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
5.省略介詞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於”,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後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當這個介詞結構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掉。主要有三種, (1)省略介詞“於”;(2)省略介詞“以”; (3)介詞“自”也可省略
(四)謂語前置 古代漢語裡,謂語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是,有時為了強調謂語,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或叫主語後置。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五)賓語前置 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賓語通常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後邊。在文言文裡,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 1.動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於動詞前。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在古漢語裡,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他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中並不多見。
2.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於、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後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後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後,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時放在介詞之前:
(1)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
(2)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最常見的情況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
(3)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
(六)定語後置 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詞之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種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後,我們稱它“定語後置”。
常見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格式: 1.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這種格式中的“者”,相當於結構助詞“的”。
2.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
3.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
4.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字,構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
(七)狀語後置 :介詞結構“於……”常放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的,所以,翻譯的時候,就把它當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作“狀語後置”,或“介詞結構後置”。
另外,介詞結構“以……”有時放在謂語後作後置狀語。這種現象在文言文中並不多見。
二,理解文意應在先。
讀不懂必然點不斷,不理解必然點不對。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覆鑽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如果還有個別不清楚的詞語 ,可以聯絡全文語言環境推斷。
實際斷句時,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三,抓住標誌可化簡。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參考。遇到“曰”“雲”“
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係和語氣,這可以作為我們明辨句讀的重要標誌。這就是我在開頭強調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的理由。掌握這些虛詞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我們斷句。大體有如下規律:
1.句首的語氣詞有“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那麼我們可以在這些虛詞前面斷句。
2.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那麼我們在這些詞語前後都可斷句。
3.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那麼我們可以在這些詞語後面斷句。 4.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常用在句首,知道這些,我們可以在這些詞語前面可以斷句。
5.有些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清楚這些,也可以幫助我們斷句。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誌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乎”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四,.利用修辭來推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覆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是寫給人看的,一定會條理清晰,語句通順。我們斷句後,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要進一步研究推敲。
這些方法只是正確斷句的階梯,而真正透過梯子登堂入室,還需要不斷練習,在實踐強化中日趨嫻熟。久而久之,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逐步形成。
希望可以幫到考生朋友。
-
3 # 老穆說語文
老穆解析
古代的文章是自右往左豎著寫的,並且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古人小時便學“句讀之法”。
句中語意已盡處為“句”;句中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則為“讀”。故稱“句讀”。
穆老師舉個例子:
穆老師烏黑頭髮/無麻子/腳不大/周正
倘若斷句錯誤,則會鬧出笑話來,如下:
穆老師烏黑/頭髮無/麻子/腳不大周正
穆老師在講解之前,先給大家看一道試題,如下:
同學們,我們斷句時,不妨從詞語角度和句子角度入手,或許會事半功倍。如下圖:
斷句步驟如下: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學會了嗎?加油哦!
-
4 # 素秋慈
在我們古老的文字中,為了儘量精簡,也為了節省材料,文字基本都是沒有句讀(dou4)的,但古人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學生斷句能力的培養,所以對於古代讀書人,閱讀文言文問題不大。
而對於我們現代人,想要和古人親近,過了“斷句”這一關,就會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浸潤。
以下就淺談一下各人對於斷句的理解,供大家參考:
例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當我們拿到一篇文章,自然而然會先通讀一遍,然後抓住其中脈絡,先易後難,藉助一些關鍵詞,配合邏輯推斷,最後全篇斷句完成。
具體步驟:
第一步:通讀全文,宏觀上領會大意通讀1-3遍,首先在語言上有個基礎瞭解,在例文中,基本沒有生僻字,語義也比較淺顯,看完基本上知道是說的禍福相依的故事。
比較難斷的: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在知道大意的基礎上,我們心裡有了底,之後可以嘗試斷句,對於暫時無法明斷的句子,可以先不管,我們進入第二步。
第二步:能斷先斷,其他靠邏輯推斷1.藉助關鍵詞斷句
句首有“曰”“雲”“道”“蓋”“夫”等;連詞“而”“因”“若”“何”“則”“以”“於”等;句末“矣”“耳”“者”“也”“耶”“歟”“哉”等。2. 透過句式斷句
古人寫文章習慣用幾類表達方式來提升文章的說服力,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常用句式有
排比句排比是用一系列句式相似的句子,反覆論證同一觀點,用於加強語言的氣勢,增強語言的說服力。
如荀子《勸學》篇中,就有不少排比句,可以看到裡面每句都有“…者,…也,而…”,見到這樣的關鍵詞和句式,是很好斷句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對偶句對偶是一種非常工整的對稱,不光字數相同,上下句子又互相呼應,結成對子。如王勃《滕王閣序》當中,隨處可見這樣的句式:
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看到這樣的文字,直接根據字數就可以斷句了。
對稱句對稱句一般是兩句字數相同,主要出於文章行文的工整以及敘述的有力,被廣泛使用。如周敦頤《愛蓮說》: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學會識別各種句式,對於斷句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活動。
回到例文,我們進行大致的斷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然後,通讀兩遍,句意通順,但有一句不是很好斷:“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是“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還是“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根據後文出現的“人皆賀之”“人皆吊之”,以及古人表達的句式習慣,應該是後者才對。
因此對全文斷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斷句後,文章大意愈加明確:
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許多匹良駒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徵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眾多。惟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第三步:反覆閱讀,確認斷句合理根據我們的理解,對於斷句後的文章反覆閱讀或者誦讀,如果感覺很通順合理,邏輯清晰,那就可以確定斷句是合理的。
當然,還需要結合作者的時代,當時的寫作背景來綜合判斷,使斷句更為符合文章實際。
總之,文言文斷句其實不難,事實上,大家感覺斷句難,主要是因為古文的積累非常有限,或者平時基本不太閱讀古文。
適當地增加古文閱讀量,尤其是採用誦讀的方式,對於形成文言文的語感有很大幫助,在斷句的時候就會覺得從容不迫。
加油喔!
-
5 # 使用者8670201437319
文言文斷句我的辦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通篇讀幾遍儘可能把意思搞請楚第二步對不懂的字和詞查一查字典這是關鍵一個字或兩三個字說的是一個意思不弄懂就分不請上下句第三步琢磨之後動手斷句通順了就行不通再來一次可否請參考
回覆列表
首要,掌握斷句程序。
第一步,通讀全文,弄懂粗心。選段往往是人物傳記或對人物的議論,通讀選段,弄清人物誰,做了何事,有何特徵。
第二步,故步自封,先易後難。先將能斷開的斷開,縮小規劃;再集中精力剖析難斷句。
第三步,仰仗“特徵”,美好斷句。
第四步,貫穿上下文,檢查答案。
這四步是原則性的,其實還有許多斷句技巧。
第二,掌握斷句技巧。這是要害,也是難點。
技巧一:仰仗名詞(短語)、代詞斷句。 讀文段,找出名詞或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國名、朝代名、器物名等常作語句的主語或賓語。辨明主謂(賓)結構、動賓結構,就可差異出獨立的語句,清楚了句意,然後正確斷句。請看2012年湖北卷:
魏舒身長八尺二寸,不 修 常 人 近 事 少 工 射 入 山 澤 每 獵 大 獲 為 後 將 軍 鍾 毓 長 史 毓 與 參 佐 射 戲 舒 常 為 坐 畫 籌。後值朋人少,以舒湊數,所以發無不中,加行動嫻雅,殆盡其妙。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澤/每獵大獲/為後將軍鍾毓長史/毓與參佐射戲/舒常為坐畫籌。 以上加點的為名詞,“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澤”“每獵大獲”“為後將軍鍾毓長史”都為動賓結構,“毓與參佐射戲”“舒常為坐畫籌”為主謂結構,據此可斷句。 留神:有的名詞做狀語、定語,如“少”“每”作狀語潤飾“工”“獵”,需和中心語斷在一同;有時動詞做主語或賓語,如“獵”和第一個“射”就是,斷句時要具體剖析。 此技巧是最為常用的技巧,
再看2013年湖北卷:丁太夫人憂,希憲公率族親行古喪禮,勺 飲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慟 輒 嘔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 結 廬 墓 所 諸 相 以 居 憂 無 例 欲 極 力 起 公,相與詣廬,聞公號痛,竟不忍言。 【答案】勺飲不進口者三日/慟輒嘔血/扶乃能起/既葬/結廬墓所/諸相以居憂無例/欲極力起公。 技巧二:仰仗修辭斷句。 頂真、排比、互文、對比、重複是白話文中最常見的修辭辦法,這些修辭使白話句式規整。這一特徵,又為斷句供給了便當。請看2012年北京卷: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而君一舉而亡國矣。加點字運用了頂真、對偶、對比的修辭,可據此斷句。
技巧三: 仰仗對話、引文斷句。 白話文中對話、引文常用“曰”“雲”“言”“道”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呈現人名,往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掉。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別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比如見上面的2012年北京卷。 留神:要差異“曰”是直接引證仍是作動詞陳說實踐。“曰”後內容若是引證就連續。若是作動詞陳說實踐,則和後邊的賓語一同構成語句再連續。 技巧四:巧用白話虛詞斷句。 (1)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2)句末語氣詞“也”“矣”“歟”“耶”“哉”“乎”“焉”“兮”“耳”“算了”等後邊可斷句; (3)“以”“於”“為”等介詞常用在句中,不行在緊挨其前後斷句; (4)句首的關聯詞“苟”“縱”“故”“是故”“所以”“向使”“但是”“不管”“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斷句。 我們只需清楚斷句程序,概括運用斷句技巧,加上白話詞語的堆集,即可熟練地處理白話斷句的問題。 請用斜線(/)給下面白話文中標有序號的語句斷句。(斷句不跨越6處) 尚節亭記(節選) 劉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義焉者,豈徒為玩好算了。(1)故蘭取其芳諼草取其忘憂蓮取其出汙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環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勵,或以之懲志而自警,進德修業,所以乎有裨焉。 (2)會稽黃中立好植竹取其節也故為亭竹間而名之曰尚節之亭認為讀書遊藝之所澹乎無營乎外之心也。予觀而喜之。 夫竹之為物,柔體而虛中,婉婉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至於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葉不易,色蒼蒼而不變,有好像臨節操而不行奪之正人。信乎,有諸中,形於外,為能踐其形也。然則以節言竹,復何以尚之哉! (3)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志是誠有大過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 (選自《誠意伯文集》卷六) (1)故蘭取其芳/諼草取其忘憂/蓮取其出汙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環以象/坐右之器以欹。(前三句為排比,再以語氣詞“也”連續,隨後兩句為對偶。修辭對稱句式為解題要害) (2)會稽黃中立/好植竹/取其節也/故為亭竹間/而名之曰尚節之亭/認為讀書遊藝之所/澹乎無營乎外之心也。(要留神句中的名詞和代詞,清楚動賓結構,白話虛詞“也”“故”為解題要害之一。“曰”為陳說實踐,並非引證) (3)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志,是誠有大過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名詞、代詞為解題要害。“者”“是”為代詞,第一個“者”和“是”做主語,第二個“者”做賓語) 【譯文】 古人栽種花草樹木是想從中取得深義,難道僅僅是好玩算了?所以蘭花取它的芳香之義,諼草取它忘憂之義,蓮花取它生長在汙泥裡卻不染汙穢之義。不只是花草樹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飾,用象牙做環圈,用歪斜的用具做座位右邊的鋪排(也是這個意思);有的人拿它來比較夸姣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來懲戒不良的主意而藉以自警;這樣做,在前進品德修養方面是有長處的。 會稽人黃中立,喜歡種竹子,是取竹有節的意思,因而他在竹林間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節之亭”,作為讀書遊玩的當地,淡泊而無向外營謀的主意。我見了,很喜歡這個亭子。 竹子作為一種植物,體質軟弱,中心是空的,柔美卻不會被風雨糟蹋折斷,由於它有節。至於經歷冬天的嚴寒、夏天的熾熱,遭受霜雪的侵襲,而枝幹不改,葉子不變,色彩仍舊青青的,像是守住節操而不能夠使它屈從的正人一般。確實,裡面有什麼也會體現在外面,由於(天資)常常體現在形體上。已然這樣,那麼就拿節來說明竹子(是很有道理的),(不然)又憑什麼崇尚竹子呢? 世風式微,品德淪喪,能夠仰仗節操立身的人很少了。
黃中立有才幹還沒有開始發揮,卻早早地因崇尚節操而立下志趣,這確實具有大大跨越常人的當地,我又怎能不高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