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山易學堂

    當代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結合”整體育人的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中,學校、家庭、社會都擔負著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論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問題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直接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關係到家庭和社會的穩定,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曾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中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革命,是一項事關全域性,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加強與改革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和社會各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援。只有加強綜合管理、多管齊下,形成一種有利於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的社會環境。年輕一代才能茁壯成長起來。”。眾所周知,孩子的成長是家庭、社會和學校三方面共同教育的結果。在目前這樣一個多元價值觀充斥我們社會的今天,如果我們忽略了學生的品德教育,忽視了社會、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巨大影響,忽視了品德的形成對個體發展的決定性作用,那麼我們的學校教育就很難產生實效性。因此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和諧的教育體系,推動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目標一致、理念趨同、過程同步、方法互補、資源共享,勢在必行。

    一、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不和諧現狀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社會條件限制以及來自多方面的錯誤思想影響,目前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教育存在脫節的現象。而少年兒童不管是在校受到的思想行為上的教育,還是在家庭社會受到的品質教育,雖然採取的形式方法不同,但本質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使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存在的不和諧現象

    1.家長的教育觀念不能緊跟時代步伐。在長期應試教育中,家庭教育已形成只重“分數”,不重視孩子全面發展的錯誤觀念。社會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也是以學生的分數為主要依據,致使學校素質教育得不到廣泛的支援,教師在新課程改革面前,顧慮重重,舉步維艱。改革教育方法、改革評價制度,在現階段家長還沒有完全接受。在家長心目中,孩子的考試成績代表了一切,學校教育成功與否,就看孩子能否考個高分。

    2.部分家庭教育成了學生的課外“補習班”。我們經常看到、聽到,相當一部分在學校表現出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學生,一走出校門,回到家裡,走上社會,就表現出另外一面,甚至大相徑庭。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在違背教育規律的情況下,望子成龍,使孩子成了“池中魚”、“籠中鳥”。學生沒有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沒有接受人文教育的機會,反而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了負作用,素質教育成了紙上談兵。

    3.教師與家長、家長與教師之間缺乏主動性溝通。有些家長認為教師家訪是找麻煩,是告狀,所以並不歡迎。有些教師認為只要我教學到位,家訪不家訪沒有關係。這樣致使,家長對孩子在校的表現不甚瞭解,也不能及時向教師反饋孩子在家的表現和情緒波動情況,不能及時向教師提供有效的教育資訊。教師對學生在家情況和思想情緒波動不甚瞭解。家庭和學校的鴻溝越來越深。家長和教師都不能全面地瞭解學生、理解學生,導致了一批學困生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因為學習困難而喪失信心,轉化困難。

    4.社會教育呈現出無力的狀態。從和諧的角度看,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處於相對遊離的狀態,社會重教氛圍不夠濃厚,青少年活動場所裝置不夠完善。星期天,節假日,學生沒有開放性的活動場所,由於各自的教育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因而使得少年兒童身上存在著身心素質差、自理能力弱、性觀念薄弱、享受意識強、迷網廢學、誠信失缺、漠視紀律等種種與社會和諧發展要求不和諧的缺憾。

    5.教育低效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德育工作,瑞士的“規則教育”、德國的“善良教育”、日本的“吃苦教育”、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等都曾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各國的教育工作也都存在許多的問題,其中,德育低效就是一個極其突出的問題,日本曾經把“智、德、體”的順序調整為“德、智、體”,主要的原因是德育的滑坡。

    (二)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不和諧現狀的成因

    總觀目前中國兒童教育問題,主要存在“五多五少”:

    1.多依賴學校教育,少家長、社會參與。傳統的思想總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家長只負責學生的生活,至於社會非到用人時刻否則根本無關係。因而家長、社會很少關心青少年思想的成長,只注重成績的進步與否;

    2.多教育理論,少實踐活動。近十年來有關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論層出不窮。然而在學校的教育實踐中,大多數還是以灌輸書本知識為主,至於其它方面教育幾乎就沒有實行;

    3.多重視智育開發,少加強德育培養。目前由於高考等種種原因,學校、家長、社會上的人們只要讀書好、分數高,而包括“三觀”在內的其它素質教育,則少得可憐,甚至忽視;

    4.多縱向發展,少橫向聯絡。一個少年兒童,除了所生活的周圍環境之外,除了學校,還是學校;

    5.多書本知識,少社會實踐。對“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教育,以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在書中大都有觸及到,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許多少年兒童卻不懂得屈原到底是誰,龍的傳人是什麼意思,思想教育流於形式,失於空洞。

    面對這些影響教育發展的不良現象,只有呼籲更多的人來關注教育,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良好健康的社會環境,用健康的理論引導學生,用積極向上的活動鍛鍊學生,努力尋找更多更有效的途徑才能創造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和諧統一。

    二、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需要

    眾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現代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因為這是:

    (一)現代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形成教育合力

    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告訴我們,無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對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必須保持一致和統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會使學生努力方向更明確,更有動力,可以避免不知所措和猶豫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為教育的統一目標和要求,當然在內容上,措施上可根據各自的特點,採用不同的內容和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要配合學校,家長要和教師溝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會教育也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與學校攜起手來,使學生無論在家庭、學校,還是走上社會,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標一致,使他們更加堅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補性告訴我們,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都各自發揮著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對學生都會有影響。要使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形成會力,除了統一要求外,還要充分發揮好各自的作用,各有側重,形成互補。家庭教育應該側重於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創造和諧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使他們心情抒暢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健康成長;社會應該透過各種活動和宣傳,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的競爭意識,提供各種追求和選擇的目標及達到目標的條件,創造成功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義和奮鬥的樂趣;學校則應該按照教育目標,從德智體幾方面培養學生,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識基礎,根據個人的特點,還要因材施教,使他們各自的才能,特長都能得到培養和發揮,自我價值得到體現。

    (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社會、家庭、學校必須形成合力

    1.中國教育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提高人的素養,提高教育質量,建設學習化社會,將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國曆代領導人都很重視對青少年的培養和教育。毛澤東主席生前曾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就象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屬於你們的。”江澤民同志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 “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援。只有加強綜合管理,多管齊下,形成一種有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年輕一代才能茁壯成長起來。” 而目前教育中出現教育分力,影響教育質量問題,如果在教育過程中忽視或放棄任何一個方面,就會出現殘缺的,不成系統的教育,遺患無窮。而就國際教育改革來看:全面提高人的素養,提高教育質量,建設學習化社會,是當務之急的大事。中國教育改革總體上與國際教育改革的趨勢是相一致的。

    2.教育意義的長遠性告訴我們,少年強則國家強。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和守紀律的“四有”新人,是全面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是全方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是推動並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現實需要,更是國家興旺和民族崛起的保證。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人生有好多十字路口,緊要處只有幾步”。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同時也是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的學校,是一流大學及一流中小學最多的國度。進入90年代,美國政府非常重視家庭和社會建設。1997年,美國教育部提出《21世紀社群學習中心計劃》。2000年,克林頓在其“學校改革之旅”中又提出了《學校為社群中心:規劃與設計公民抉擇指南》。在小布什政府頒佈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中,也專門列出了關於建設“二十一世紀社群學習中心”,並計劃美國2005財政年度將投資 9.9億多美元推行課外教育計劃。近年來,很多發展中國家在自己的教育改革中也提出了建構學習化社會的戰略任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發表了研究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三章是“教育與社會”,文中指出“教育與社會,主要指的是有組織、有計劃、專門化的學校教育與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不同階層與利益集團、社會組織與群體,以及家庭等的互動關係。對比世界各國,中國在學校、家庭與社會結合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由此看來,要全面提高人的素養,只有牢固樹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大環境教育觀,將學校、家庭、社會中實施和諧德育的有效的途徑方法的相互補充,有機結合,逐步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依託的”開放式辦學模式,努力做到學生校內校外有人管,形成良好的社會全員育人氛圍,離校不離教,才能使孩子們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上做個好公民,才能使學校、家庭、社會中實施的和諧教育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發揮1加1大於2的教育互補效果,推進學校教育向縱深方向發展。

    三、著力教育資源整合,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實施體系

    黨的教育方針告訴我們,辦教育的最終目的只能是“育人”,而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總趨勢也說明了,實現“育人”的目標必須靠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實施三結合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施三結合教育絕不是單純看成是爭取社會對學校在財力物力上的支援,而是真心實意地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實現育人的目標,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活動長效一貫的互動式、共進式發展局面,為學生打造最優的學習成長環境,最終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式、開放化大教育格局,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一)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結合構建的原則:

    學生在家庭中接受撫養,在學校裡享受教育,在社會上體驗處世,其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就如同植物離不開土壤、水份和Sunny。

    1.目的性原則。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中國學校、家庭、社會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統一的組織領導,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方針目的,保證了中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致性。其中最根本的一條是貫徹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的。無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要根據各自的特點和條件,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採取具體有效措施,互相配合,共育新人。學校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重智輕德忽視體育和勞動教育的傾向,家庭和社會教育也要克服糾正,既要重視智育,更要突出德育,還要加強勞動教育,以及關心學生身體健康,以促進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使之成為社會主義一代新人;

    2.主導性原則。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聯絡中,學校要起主導作用。一方面學校是專門教育機構,是專門研究教育問題的;另方面,我們的學校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它有根據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明確的教育目的,有既體現社會的要求,又反映時代精神和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系統的教育內容,有健全的班級和團隊等完善的組織形式,有透過教學和各種活動有計劃地進行教育的系統措施,還有經過專業訓練、具有一定教育經驗和教育水平的校長、教師,學校完全可以對學生施以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排除和抵制來自社會或家庭的某些不利因素。學校教育還具有可控制性,教育者可以根據教育目的對各種客觀影響進行選擇和調節,使其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學校教育可以利用其調控機制聯合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實行有效的調控,注意趨利避害,充分利用和發揮他們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影響,儘量排除和克服消極因素的影響。而家庭、社會的影響同學校教育影響相比,往往是先入的。“先入為主”的規律表明,先入的東西,思想上沒有阻力或阻力較小,容易被接受和鞏固。要實現後入的思想來轉變先入的思想,就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和更長的時間。因此,學校要經常摸清社會和家庭影響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透過同社會和家庭的密切配合,爭取先入和後入的影響儘量在方向上一致起來。其次,可以用搶先“打預防針”的教育,使學生碰到後入的社會和家庭的消極影響時,具有“拒腐蝕、防汙染”的能力。再次,利用青少年可塑性較大的特點,對先入的錯誤思想進行矯正和“改造”;

    3.實行雙向服務的原則,只有三方面教育優勢互補,才能充分發揮三結合教育的合力作用。

    (二)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結合構建的策略:

    教育問題向來都是倍受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如何做好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結合”這一整體育人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依託”作為指導思想,透過三結合教育職能,實現校內外教育協調一致。

    1.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培養合格學生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自身就是一個道德機構。學生思想道德、心理品質、身體素質、行為養成、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要靠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學校教育至關重要。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體性、系統性的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抓好德育工作落實,充分發揮其主體性、系統性的教育功能。應從以幾方面入手:

    (1)堅持貫徹“三觀”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自身就是一個道德機構。學校德育工作是奠定學生“三觀”的基礎工程。因此,學校可利用德育課、班隊會以及各種實踐活動大力加強科學理論的灌輸,佔領思想陣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培養他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教育他們堅持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並把自己的成材和祖國前途、命運聯絡起來,懂得自己肩負歷史重任,是跨世紀的人才。

    (2)採取多種方式,注重培養良好習慣。作為學校教育,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根本,從日常生活,學習活動等方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三輕輕”、“三隨手”、“三個不”“四個一”等等,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可以做的,什麼不應該做的,什麼是必須提倡發揚的,什麼是堅決反對的。使學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讓學生們積極去發現、尋找現實中的生活陋習和不良習慣,這樣從小處著眼,不僅規範了學生的道德行為,樹立了正確的道德準則,同時也讓學生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父母、鄰居和社會,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透過活動,相機教育。作為學校教育,除了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外,還可以抓住契機,透過各活動進行教育。如進行大掃除,公益勞動,讓學生明確勞動的意義,培養勞動意識,提高勞動技能,繼而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利用各種參觀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瞭解國情和歷史,受到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此外,重大節目或紀念日,開展紀念、慶祝活動,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清明節可領學生到烈士墓前紀掃,也可開一開講英雄故事的班會。國慶節時讓學生編寫讚頌祖國的詩歌,並進行朗誦。這種多途徑幫助少年兒童瞭解以“三個了不起”為主要內容的偉大民族精神的內涵,開展國情教育,引導學生把體驗收穫落實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從而能達到確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2.以家庭教育為基礎,養成良好品德

    家庭是一個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初形成的“第一課堂”。父母親含辛茹苦所養育的孩子不僅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人,而且還要是一個能夠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對社會負有責任和義務的人。如果說學校教育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話,那麼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則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家庭是孩子人生的港灣,而決定孩子人生航程方向的就是孩子的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做為一個家長最為明智的選擇。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促進和諧家庭打造了一個立體平臺。家庭是孩子們的第一生活圈,家庭的影響對青少年早期思想品德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必須做到:

    (1)以“家長學校”為主陣地,採取多種形式,使家長懂得科學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促進三者的緊密聯絡。學校要切實辦好“家長學校”,讓“家長學校”名符其實。透過定期開辦的家長培訓,對家長進行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的培訓,使家長懂得科學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教子有方,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對家長的培訓辦法是:a、選派有教育經驗、懂家庭教育的教師承擔主要培訓任務,還可以臨時聘請有經驗的教師作報告;b、臨時聘請一些“教子有方”的家長做“家長學校”的顧問,進行一些專題講座;c、邀請專家就家庭教育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只要學校辦好了“家長學校”,就等於把學校辦好了一半;d、總結交流教育學生、子女的心得體會,整理出版家長《教子心得》,《學生成長芳草集》,《構建家庭和諧德育體系經驗談》等。

    (2)研究利用多種形式,普及家教知識,改革家長會模式,藉助家長委員會的溝通力量,以“家長經驗交流會”、“ 家庭教育研討會”為主要形式,增強家教科研氛圍。透過家長培訓,提升家長素質,使家長意識到家庭環境對孩子學習成長的巨大影響。倡導家長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尊老愛幼、待人處事、工作態度和人生觀方面為孩子做好表率。倡導家長平時潔身自好,讀書學習,引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倡導家長妥善處理家庭矛盾,感情問題,不要因此讓孩子的身心受到創傷,從而心情鬱悶,對生活、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成為學困生。倡導家長與孩子溝通情感,愛而不寵,嚴而適度,正確引導,因才施教,不要簡單粗暴地打罵孩子,使他面服心不服,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墮落為學困生。

    (3)以“家校聯絡卡”為紐帶,推進家校合作。利用“家校聯絡卡”” 拉近家庭和學校距離,及時準確把握孩子成長脈膊,為家校合育,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3.以社會教育為依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社會對於學生而言,是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關心他人的高尚品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大課堂。學校應充分發揮關心下一代教育委員會的優勢,調動社會一切積極力量,服務於學生。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體驗中最佳化內在素質。

    (1)確定校外素質教育基地,啟用外部教育功能。認真開掘本地區的優良民族傳統、革命傳統、自然環境、歷史人文、社會資訊(包括法制、紀律、社會公德等)、學科教材等方面的德育因素,加以整合,用以開展對學生的經常性、針對性的思想道德、良好行為習慣教育,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創新意識及個性特長的發展。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活動,讓學生到更廣闊的天地裡學習、鍛鍊,感受來自社會的積極教育因素,使他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培養他們博大的胸懷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把校外輔導員請進校園,讓他們給校園注入新的血液,帶來清新誘人的時代氣息,感受時代發展的鏗鏘腳步。

    (2)充分發揮關心下一代教育委員會的優勢,利用關心下一代教育委員會的優勢,請他們與周邊學校聯絡,締結友好學校,實現地區、校際等資源整合與交流,從兄弟校身上吸取自身發展需要的“養分”。服務於學生。

    (3)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體驗中最佳化內在素質。透過開展爭做安全環保小衛士活動和爭做好公民活動,加強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開展“我為家鄉獻一策”、“親近大自然”、“軍營快樂行”、“環保一日遊”等活動,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展了以“鍛鍊自我,服務社會”為宗旨的小公民道德教育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透過這些實踐活動,開闊生眼界,增長識社會的能力,使學校教育轉變為學生自主的感悟,強化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練、自我約束的主體地位,推動學校教育進一步深化。

    總之,學校教育尤如一棵樹,它的生長離不開家庭土壤、社會天空,土壤越肥沃,Sunny雨露越適宜,它就會枝繁葉茂。因此,要辦好學校教育,要全面全方位實施好素質教育,就必須立足學校,尋求家庭和社會的參與配合與支援,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 2 # 羅秀暉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終生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一個家庭的家教、家風、家訓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引領、示範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會給孩子日後的成長起到鋪墊和引領的作用。

    學校是孩子獲取更多知識不可或缺的場所,可以說:學校是人生走向社會,獲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學校可以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技能,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

    社會是大熔爐,大染缸,包羅永珍,社會也是人生的最後歸宿。社會的種種可以給孩子這樣那樣的影響,好的社會風氣可以激勵孩子健康成長,壞的社會風氣,會給孩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家庭、學校、社會都是人生必經之路,要讓孩子健康成長,必須家庭、學校、社會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給孩子營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圍,讓孩子從小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薰陶;給孩子優質的學校教育場所、優質的教育資源、讓孩子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給孩子營造充滿正能量的社會風氣,讓孩子在優良的社會環境中成長。三者相依相成,缺一不可。

  • 3 # 崔老師4306

    三者之間的同心同向對於孩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三者之間,家庭是第一重要的。我們常說孩子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的,孩子的是與父母共同成長的。在現實中,家庭教育出現了弱化或者說是缺位的現象,尤其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位尤為嚴重,甚至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時常見諸報端的新聞報道也說明了這一點,這個問題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要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逐步解決。還有就是家長缺少做父母的經驗,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時,顯得束手無策,可見,對父母提供公益的廣泛的家長教育支援也十分必要,天底下唯一不需要培訓就可以上崗的,恐怕就只有家長這個崗位了,學校在某種程度上更方便擔當起開辦家長教育培訓的責任。另外,有一種輿論過分誇大了學校教育的功能,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而言,起作用更大的一定是家庭教育,絕不是學校和社會教育。這一點也應該引起重視,學校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絕不能過分誇大,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引導下,有家庭甚至用學校教育直接取代家庭教育,這是不應該的,也是行不通的,我們很有必要進行重新評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的功能和定位,相互協調,融合,把孩子教育問題的責任共同承擔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三下半年努力來得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