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林6491

    謝邀!這是暴露出德國在軍亊體制領導權沒有建立在以集中統一為核心的領導指揮機構上。並出現了囯防軍統帥部、陸軍司令部丶海軍司令部、空軍司令部,由各部自建領導指揮機構。可說各部是以各自為政。在執行協同作戰上難以落實,導致衝突亊件頻發,這就是一個非常缺乏以集中統一為核心的領導指揮機構而造成的主要原因所致。這也是德國在軍事管理領導指揮機構方面的一個戰略上的失誤。

  • 2 # 戰略論

    二戰德國武裝力量的指揮體系可以說是非常的複雜,機構重疊,使德國在總體戰略上顯得雜亂無章,毫無重心,希特勒雖然是國防軍的最高司令,但是他顯然缺乏各方面的專業能力,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參謀機構為他提供全域性性的戰略建議,而各軍種參謀部都不具有這一能力,他們只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提出專業意見,希特勒顯然缺乏戰略頭腦,無法將這些意見整合到一起或者抓住其中的重點,隨著戰爭的持續,指揮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出來,有遠見的將領們試圖改變這一狀況,但是被希特勒所禁止,希特勒認為這是對他權力的竊取,是獨裁者斷不能容忍的,所以一直到戰爭結束,德軍都沒能建立起一個統一有效的指揮體制。

    一戰中德國軍隊的最高司令就是德皇,而德皇並沒有統御大軍的專業能力,因此組建了一個大總參謀部來負責具體的指揮作戰,總參謀長成為德國軍隊實際統帥,掌控全域性。當時德國海軍在戰爭基本沒有發揮什麼作用,空軍還尚未出現,陸軍便成為最重要的軍種,可以說一戰對於德軍來說完全是陸軍的戰爭,所以由陸軍組建的總參謀部便可以實施統一的領導,一戰時期的德軍總參謀部指揮體系是相當有效的,為各國所爭相效仿。

    戰後《凡爾賽合約》中明確禁止德軍中再組建總參謀部,因此德軍成熟的指揮體制被強行的解散了,新的指揮系統由三個職能部門構成,分別是國防部、陸軍局和部隊局,國防部的國防部長是德軍的最高首腦,其次是陸軍局,該局後來改稱為陸軍總司令部,部隊局就是陸軍總參謀部。後來隨著空軍的建立,又成立了空軍總司令部和空軍總參謀部。理論上來說和平時期國防部長是軍隊的最高司令,到了戰時也應該由國防部長和他的國防部來對三軍進行統一的領導。但是國防部並沒有制定全域性戰略計劃的能力,國防部僅有兩個職能部門,一個是國防軍辦公廳,負責行政管理事務,另一個是國土防衛處,負責對其他軍種參謀部制定的作戰計劃進行簡單的修訂。

    較為適宜的方案就是將國防部升格為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或者叫國防軍統帥部),同時將國土防衛處升格為國防軍總參謀部,德軍的三軍司令部和總參謀部都要接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領導,並在國防軍總參謀部制定的大戰略計劃內製定各自的作戰計劃。當時的國防部長布隆貝格曾試圖建立一個上述那樣統一的指揮部,但是遭到了三軍司令部和總參謀部的竭力反對,尤其是陸軍和空軍總司令部,陸軍總司令部以及陸軍其總參謀部始終認為德國是大陸主義國家,未來戰爭的主要形式仍舊是以陸戰為主,其他軍司令部從處於從屬的位置,因此應由陸軍總司令部和其總參謀部進行統一的指揮,或者以自己為基礎升格為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空軍總司令戈林因一心想賺取更大的權力,也反對將他的空軍指揮權交出去。

    按理說軍種之間的爭執應該由最高司令做出最後的裁決,但是國防部長布隆貝格因一樁醜聞而被希特勒解職(布隆貝格也沒有這樣的魄力),希特勒沒有任命新的國防部長,而是由他親自出任國防軍最高司令。希特勒也沒有徹底改變這一混亂的指揮體系,甚至他還加重了這一混亂,他是樂於看到這種機構職能相互重疊的現象的,認為這樣就能產生矛盾,提高各部門的積極性,而他再做最後的裁決。他將國防部改組為國防軍統帥部,其下的國土防衛處改組為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名義上國防軍統帥部是三軍的領導機構,實際並非如此,它只是希特勒個人的“軍事顧問”而已,只為希特勒本人提供專業的意見,人員稀少的國防軍指揮參謀部也取代不了三軍的總參謀部。

    在二戰中,陸海空三軍缺乏戰略配合的問題仍舊非常嚴重,甚至連陸軍的作戰也被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陸軍總司令部負責東線戰場,而國防軍統帥部負責除東線以外的其他戰場,所有這些司令部都直接向希特勒彙報和負責,彼此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絡,希特勒也禁止他們這麼做。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就是1942年德軍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的突圍問題,當時的陸軍總司令部和總參謀部的突圍建議被希特勒拒絕後,便無法做進一步的爭取,因為只有空軍司令才知道是否能保證為第6集團軍提供空運補給,陸軍總參謀部無法得知,也無法做出堅決的、專業的結果。如果能有一個統一的國防軍總參謀部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確定空運補給不可行,應立刻進行突圍,相信希特勒會同意第6集團軍突圍。在各種相互矛盾的專業建議面前,再優秀的個人也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希特勒也沒有這樣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姓王昌字輩給我的寶寶男孩起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