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一軍情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是以“驅逐韃奴,恢復中華”為己任取代了元朝,可以說是中國封建史上得國最正的一個王朝。不過外逃的大量蒙古貴族並不甘心失敗,他們流亡到中亞,西亞等國鼓動一些國家對明朝採取敵視態度,這其中就有一個名叫帖木爾的帝國打出了“反明覆元”的旗號,結果因帖木爾死在半路上,一場大戰煙消雲散了。此後隨著鄭和五下西洋宣示國威,到達印度洋就返回了,原因是當時埃及穆魯克王朝控制著紅海沿岸,不準東方船隻經過。但是鄭和下西洋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很多中亞和西亞等國均正式承認了明朝的“天朝”地位,但卻對明王朝的軍事勢力心存懷疑,畢竟蒙古鐵騎曾打的這些國家哭爹喊娘,他們不明白明朝到底是怎麼打敗蒙古鐵騎的?

    得知各國的質疑態度後,永樂大帝朱棣決定舉辦一場大規模的“狩獵”,也就是閱兵來展示國威軍威,要讓所有國家徹底臣服。1418年三月永樂十九年三月,狩獵活動在北京懷來正式開始,明軍出動10萬人,包括三大精銳,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表演了騎兵兩翼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科目,從雲貴,四川和廣西調來的“狼兵”,白桿兵,土兵等還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等科目。尤其是神機營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一窩蜂等火器,讓各國來使感到了震驚。

  • 2 # 靜夜史

    不光是武器啦!

    閱兵作為一個國家秀肌肉的最簡單有效方式,自古以來就一直在用。

    中國最早的閱兵起源於周朝,但是真正揚名世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當屬明成祖時期的永樂大閱兵!

    明朝初建,北有蒙古侵擾,西有帖木兒帝國虎視眈眈,東有倭寇不斷興風作浪,國際形勢並不樂觀。

    有鑑於此,明朝一面恢復和發展經濟,一面不斷向外擴張,特別是加大對蒙古的打擊力度。朱棣篡位後,進一步開始擴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徹底震懾周邊政權,永樂19年,即1421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同時舉行規模空前的“永樂大閱兵”。

    1、蒙古威脅始終存在

    1368年,25萬明軍大舉北伐,徐達常遇春等直指大都,所向披靡。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深夜出逃,退回蒙古高原,史稱“北元”,元朝作為一箇中原帝國的時期結束。

    元朝覆滅後,官員作鳥獸散,很多官員出走西域,繼續堅持抗明鬥爭。由於當時的蒙古四大汗國還剩三個,因此明朝面臨的蒙古壓力依然很大。

    1370年,中亞的西察合臺汗國權臣帖木兒篡位,隨後建立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帝國建立後,開始四處擴張。他自詡為蒙古人後裔,對明朝心懷仇恨,因此帖木兒一直在做進攻明朝的準備。

    為拉攏更多同夥,帖木兒在中亞的撒馬爾幹舉行“蒙古人大會”,高調宣佈要“反明覆元”。但尷尬的是,真正的蒙古人部落韃靼和瓦剌並未參會,他們跑到南京將帖木兒開會的訊息告訴了朱棣。

    為掩人耳目,帖木兒帝國剛建立時,主動向明朝稱臣。但明朝並未放鬆警惕,朱元璋扶持東察合臺汗國作為大明屏障,同時在哈密囤積重兵。

    1407年,帖木兒準備妥當,大舉東征,朱棣迅速整軍防禦。不料在路上帖木兒突然病重一命嗚呼。不僅導致遠征泡湯,連帝國也給搞得四分五裂。

    帖木兒死後,繼任者沙哈魯改變仇明的政策,主動向明朝通好,宗藩關係得到恢復。

    不過,帖木兒的死雖避免了明帖大戰,但對明朝來說卻並不是好事。看似躲過一劫,實際上很多人認為明朝之所以能夠保全,完全是因為帖木兒的死。要是帖木兒不死,明朝不一定能成功,說白了,明朝就是靠運氣!

    這就很尷尬了!

    因為少了這一戰,大家不知道明朝的實力,所以自然難以服眾。要知道,所謂的以德服人完全是建立在強大實力之上,而戰爭就是展示實力的最好方式!此時的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在帖木兒帝國衰落之際,趁機崛起,控制了紅海流域,並嚴禁東方船隊進入。而此時的東方船隊,基本也就等於明朝船隊。

    所以一定要找個秀肌肉的機會,讓各國真正心悅誠服。戰爭的理由不好找還燒錢,閱兵是比較好的選擇。

    2、明朝的肌肉

    1418年,朱棣派陳誠出使西域,隨後,中亞西亞各國使團隨中國使團回訪。

    1420年,由中亞西亞20多個國家組成的多達600人的使團抵達嘉峪關。朱棣派遣6000精銳騎兵前往迎接,騎兵一路護送使團從嘉峪關沿明朝九邊軍鎮“觀摩”學習。在每個軍鎮,朱棣特意安排明軍中的蒙古族、回族軍官接待,介紹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這些舉措極大改觀了各國使節對明朝的印象。明朝“九邊”的強大軍事實力,也給各國使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參觀完九邊重鎮之後,11月,朱棣在北京接見各國使節,各國使臣皆行叩拜,唯獨帖木兒使團以“中國無此風俗”為由,堅持行鞠躬禮。帖木兒使團首領是宰相阿爾都沙,副使是名將蓋蘇耶丁,在本國也是免跪拜禮的。

    看來還是不服啊!

    為了讓各國使節開開眼,朱棣精心挑選十萬精銳,“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表演了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專案,另外還從雲貴調來“土狼兵”、白桿兵等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豔”,“列國使節俱驚”。

    明朝除展示軍容,還展示了大量的新式火器,如 “虎威炮”、“火龍槍”、安南銃、“一窩蜂”、“火龍車”等,極大地震懾了各國使節。

    閱兵結束後,朱棣在土木堡行營再次接見了各國使節。而這一次,帖木兒國宰相阿爾都沙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甚是恭順。他們還將當年帖木兒專用的“御用坐騎”,贈送給朱棣,表達對朱棣“最崇高的敬意”。

    史載本次閱兵“觀禮”使節達到27國。明朝的軍威在各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帖木兒副使蓋蘇耶丁在回憶錄中說:“我不得不承認,大帝死在東征的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閱兵結束後埃及隨即解除了紅海對東方商船的禁令,鄭和得以在第七次下西洋時到達魂牽夢繞的麥加。此後中亞、西亞國家與明朝的友好關係一直持續到明末。

    永樂大閱兵彰顯了明朝的實力,令各國心悅誠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3 # 庭州行者

    這次閱兵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這個所謂“閱兵說”的完整版大約是這樣:帖木兒不知天高地厚,死在了征討明朝的途中。若干年後,永樂皇帝在北京舉行大閱兵,邀請了包括撒馬爾罕在內的西亞二十個國家的使節參觀。因為閱兵場面震撼,充分展示了明朝的強大,撒馬爾罕的使者被震驚到了,然後就是所謂的使者將帖木兒生前的戰馬送給朱棣,帖木兒的副史蓋蘇耶丁在他的回憶錄裡寫道:“我不得不承認,大帝(帖木兒)死在東征的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這個所謂的閱兵說,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仔細去分析,查詢相關資料,會發現,這個“閱兵”,在正史中沒有一丁點記載。

    1. 永樂帝曾舉辦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大河網[引用日期2015-08-28]2. 震驚世界的明朝大閱兵 .網易[引用日期2015-01-30]3. 揭秘中國古代“大閱兵” 永樂閱兵震驚世界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8-28]

    清一色的現代人寫的文章,資料來源中沒有一丁點古代文獻。其餘的搜尋結果,也都是類似於鐵血論壇,天涯社群等版主或自媒體作者寫的文章,其內容基本上一模一樣,而且,均沒有列舉出能夠佐證的第一手史料。

    然而,百度上沒有,並不能完全肯定這次閱兵不存在,必須得史料的記載。那麼,不妨翻閱《明史.明成祖本紀》,來看看朱棣在永樂十九年究竟幹了哪些是事情

    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朔,奉安五廟神主於太廟。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甲戌,大祀天地於南郊。戊寅,大赦天下。癸巳,鄭和復使西洋。二月辛丑,都督僉事胡原帥師巡海捕倭。三月辛巳,賜曾鶴齡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夏四月庚子,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災,詔群臣直陳闕失。乙巳,詔罷不便於民及不急諸務,蠲十七年以前逋賦,免去年被災田糧。己酉,萬壽節,以三殿災止賀。癸丑,蹇義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五月乙丑,出建言給事中柯暹,御史何忠、鄭維桓、羅通等為知州。庚寅,令交阯屯田。秋七秋七月己巳,帝將北征,敕都督硃榮領前鋒,安遠侯柳升領中軍,寧陽侯陳懋領御前精騎,永順伯薛斌、恭順伯吳克忠領馬隊,武安侯鄭亨、陽武侯薛祿領左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山侯王通領左右掖。八月辛卯朔,日有食之。冬十冬十一月辛酉,分遣中官楊實、御史戴誠等核天下庫藏出納之數。丙子,議北征軍餉,下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部尚書吳中於獄,兵部尚書方賓自殺。辛巳,下侍讀李時勉於獄。甲申,發直隸、山西、河南、山東及南畿應天等五府,滁、和、徐三州丁壯運糧,期明年二月至宣府。是年是年,瓦剌賢義王太平、安樂王把禿孛羅來朝。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東、古裡、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渤利、蘇門答剌、阿魯、滿剌加、甘巴里、蘇祿、榜葛剌、浡泥、古麻剌朗王入貢。暹羅入貢者再。

    總結來說,永樂十九年的前半年的主要活動就是祭祀,大赦天下,解決救災問題;而下半年,主要任務就是準備遠征蒙古,壓根沒有提到所謂的閱兵。而當年的朝貢國,也並不包括帖木兒帝國(撒馬爾罕)。

    而明成祖實錄裡頭,也絲毫沒有出現過所謂的閱兵。由於明成祖實錄內容較為細碎,將幾乎所有細節都記載,所以在此列舉不便;而電子版的實錄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放在此處影響閱讀,所以不在此列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查,裡面絲毫沒有提到閱兵。

    所以,透過《明史》和《明實錄》的印證,可以肯定的是,所謂的“永樂大閱兵”並不存在,其不過是網路上杜撰出來的一個段子而已。

    最後再多說一句,帖木兒其實並沒有嚮明朝稱臣,之所以在國書裡頭自稱“臣”,完全是翻譯的問題。因為明朝皇帝並不懂中亞國家的語言,所以其國書是要進行翻譯的,而翻譯的工作,是由明朝的大臣進行的。所以,明朝的大臣在翻譯的過程中,對於帖木兒在國書中出現的“我”等第一人稱都統一翻譯成“臣”。對於帖木兒而言,與明朝的關係,在他看來,就是一種國與國之間平等的關係。

  • 4 # 納蘭談史

    自古以來,中國兵家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的最高境界,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華人也並不好戰,能用和平方式解決的就儘量不流血,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永曆大閱兵的舉行,就是想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這個戰略意圖。“閱兵”這個概念最早見在四千年的夏朝,歷史上有名的閱兵也有不少,但論效果,永樂閱兵絕對算得上是非常棒的一次。

    永樂閱兵肯定是有背景的。早在朱元璋時期,明軍把元朝殘餘勢力驅趕到了北方邊境,這群蒙古貴族昔日裡在繁華富庶中原地區呆的那麼舒服,突然被攆到了荒漠草原,心中肯定不痛快,而且無時無刻不想著復國。但遺憾的是,元朝勳貴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就想著糾結周邊國家敵對明朝,說明朝的各種壞話,就差說朱棣罵過這些人的祖宗了,並想拉著他們一塊打明朝。周邊這些國家本身就對明朝的實力不是太瞭解,只是聽說是個大國,所以就一直存在著質疑。朱棣聽說外華人質疑大明的實力,於是就想著辦一場驚世駭俗的大閱兵,從而絕了那些彈丸小國的侵犯之想,大明雖然不怕他們,但一個個的收拾也挺麻煩的,就想讓他們知難而退並且敬畏大明。

    朱棣邀請了中亞、西亞27國使臣做客大明王朝,並以高規格禮儀接待。一上來讓各國代表團看的是中國的名勝古蹟,感悟一下歷史底蘊的深厚,接著讓這群來自遠方的小國使臣參觀了大城市的繁華,最後才是十萬雄兵的軍演。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這三大營中值得一提的是神機營,整個一火炮營啊,配備的都是當時的高科技。有名的有“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抬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一出場就讓那些使臣看呆了,見識到威力後深感敬畏,一致的都想認明朝當大哥,於是紛紛臣服大明王朝。

    但遺憾的是,這件事並未在《明實錄》等正史史料中記載,很有可能是現代人杜撰的歷史事件,所以,大家當故事聽聽就好了。

  • 5 # 歷史三日談

    很多人對於國家層面的國慶大閱兵印象深刻,甚至激動不已,其實“閱兵”一詞不是現代詞彙,而是很早就產生的一個詞彙,而歷史時期將這個詞彙發展到極致的莫過於1625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的“永樂大閱兵”。

    在閱兵之前,朱棣先安排這些使節到富庶的河南、山東和江蘇等地遊覽,讓他們感受中華的富庶和繁華。

    到了1625年,朱棣調集了各地精兵,計有“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三者兵力10萬人以上。

    其中的騎兵破襲、步兵突擊都讓外國使團錯愕驚歎,等到了“神機營”表演火器時,外國世界大有膝蓋不聽使喚,跪服的感覺。

    當時的“高科技”武器“火龍槍”(騎兵特製)、“火龍車”(噴火焰的車,攻城對陣專用)和“一窩蜂”(火箭炮)一一亮相,初時帖木兒的使節以“本國沒有跪禮”為藉口,拒絕對朱棣行跪拜大禮。

    等閱兵結束,帖木兒的使節雙膝著地,上身匍匐狀,並將可汗騎坐的御馬專門獻給了朱棣。

    在有明一朝,邊疆穩定,的確與朱棣的這次大閱兵有關!

  • 6 # HuiNanHistory

    這次閱兵真的存在嗎?

    有一些網文說這次閱兵使帖木兒帝國的使者感受到明朝軍事實力的強大,慶幸帖木兒本人死於征討明朝的途中,否則他們會吃大虧。

    然而,如果這件事屬實,如此強大的明朝在西北的活動範圍,為何始終無法遠離嘉峪關呢?

    帖木兒和他的兒子沙哈魯二人,自始至終都沒有臣服於明朝。

    在明朝的漢文史籍中,洪武二十七年(1394)帖木兒派遣使者朝貢,並在貢表中謙卑地自稱道: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臣國中部落,聞茲德音,歡舞感戴,臣無以報恩,惟仰天祝頌聖壽福祿,如天地永永無極。

    事實上,這封信中“臣”以及“受天明命”的字樣,都是經過了明朝官員的潤色。帖木兒本人並無此意,因為信件的原文是由波斯文寫成;根據傅禮初(Joseph Fletcher)的研究,原文並沒有任何“臣”、“天命”的字樣。

    甚至就連明成祖朱棣本人,也深刻意識到帖木兒帝國並不是像北韓那樣的藩屬國,必須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帖木兒帝國的君主。

    例如,帖木兒帝國的史學家阿卜杜勒·拉扎格·撒馬爾罕迪的波斯文史書記載,1418年朱棣曾寫給沙哈魯一封信,信件的開頭成組自稱大明皇帝(Dāyming Pādshāh),稱對方是沙哈魯蘇丹(Sultan Shāhrukh)。成祖在信中表達了感謝對方遣使的意思,並稱贊伊斯蘭世界的繁榮多虧了沙哈魯的統治,希望明朝和帖木兒帝國能夠友誼長久。最後,明成祖還提到了準備送給沙哈魯的禮物,請他笑納。

    這種對等的交涉態度,與“臣服”二字有任何關係可言嗎?

  • 7 # 陳大舍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這次“閱兵”根本就沒有過靠譜的記載。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透過網文才知道大明朝“有”這麼一次閱兵,出處是一本網文小說《不容青史盡成灰》;少部分人是看了由費正清、牟復禮主編的《劍橋中國史•明代史》中的章節,才“知道”明朝永樂年間有過一次閱兵,此次閱兵給外國的使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無論是大明朝一方的《北征錄》還是帖木兒一方的《沙哈魯遣使中國記》都沒有記載過這次閱兵。

    波斯細密畫,帖木兒宮廷中的大明天使。

    波斯細密畫中的大明天使,衣冠十分寫實。

    歷史上,帖木兒帝國和大明朝本來都是一條道上的,帖木兒要從察合臺汗國那裡奪取自己的帝國;而大明朝這需要徹底打垮漠北的元朝餘部。所以當大明朝開國的時候帖木兒第一個遣使進獻方物,向大明朝示好。據西班牙人在《克拉維約東使記》中記載,帖木兒確實曾經對大明天子“稱臣納貢”,但後來則“拒絕”履行嚮明朝繳納貢賦的義務。也就是說到後來雙方都感覺對方對自己沒什麼用處了,於是就關係就逐漸冷淡。以至於最後鬧出大明遣使催促帖木兒進貢,而帖木兒扣押明使的大新聞,據《克拉維約東使記》記載:

    “我們此時起立,有侍役引至帖木兒御座之右方座位上。此座先為契丹(Katay,也就是大明朝)之專使坐處,中國專使來此之使命乃向帖木兒催納欠貢,帖木兒之左右原曾考慮到我們應坐之地位問題,近侍將我們排列在契丹專使的下首。但帖木兒不願我們坐在下首,命移坐上首。落座之後,有王公一人走向契丹專使之前,傳帖木兒之旨:“帖木兒現與西班牙國王親善,帖木兒待之如子。使契丹專使如敵寇,為帖木兒之敵人,今日特引見西班牙使團於契丹專使之前者,即以示帖木兒不悅中國之意。關於帖木兒與契丹之交涉,應俟其恩典,不日將予解決。但今後契丹無須再派人來此催索貢賦,因此種種……契丹皇帝名Cayis Han,其意為:“統有九邦之大帝”之謂。韃靼人則稱之為通古斯(Tanguz),其意為:“嗜食豬肉之人”,昔日帖木兒對契丹稱臣納貢,現在則拒絕之矣。”

    而《明史》對這段歷史的記載也很清楚:

    “元駙馬帖木兒既居撒馬爾罕……(洪武)二十八年,遣給事中傅安,郭驥等攜士卒千五百人往,為撒馬爾罕所留不得達。三十年又遣北平按察使陳德文等往,亦久不還。成祖踐祚,遣官備璽書,綵幣賜其王,猶不報命。永樂5年,安等還……”

    到了帖木兒晚年又假戲真做的鬧出來了要東征大明的事件。《中西交通史料彙編》記載當時服役於帖木兒軍隊的德國傭兵Johanan Schitbargar《遊記》:

    “契丹國(大明)大汗遣使帶馬400匹,至帖木兒之廷,責取貢賦,蓋帖木兒不入貢者,已5年矣。帖木兒引使者至其都(撒馬爾罕),繼乃遣之回國,告以歸後,須報告契丹大汗帳:帖木兒自此不復稱臣納貢於大汗,不久彼將親來見大汗,使之稱臣納貢於帖木兒也,使者歸,帖木兒下令全國,親征契丹,徵集大軍180萬人,東行一月餘,抵沙漠,須行70餘日,始得越過,水草缺乏,天氣寒冽,馬死者甚眾,帖木兒乃歸國都,病死。”

    帖木兒死後為了爭奪皇位,子孫相殘,但是至少在哈里勒在位時便開始向大明朝再次示好,而當沙哈魯最終勝出成為帝國主人的時候,放下政治,優先發展彼此之間的貿易則成了大明朝和帖木兒帝國之間的共識。

    貿易對於當時的雙方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從沙哈魯一面講,因為當時的國際貿易路線,已經更多的從陸地轉向海洋。而陸上的貿易路線則因為蒙古時代的終結而日益衰落,但帖木兒帝國的經濟基礎就是需要絲綢之路的繁華來做支撐,沒有貿易,那誰來給撒馬爾罕這種大都會輸血續命?

    波斯細密畫,絲綢之路上中國商人們拉著青花瓷到波斯去做貿易。

    而對於永樂大帝——明成祖來說,征伐漠北、營造北京、疏通大運河這些開銷已經讓朝廷捉襟見肘,而濫發寶鈔也把社會搞的民窮財盡。對於永樂大帝來講,任何一個掙錢的機會都彌足珍貴。而且,色目人的冶金技術、河中地區的馬匹以及那些混血的突厥、蒙古騎士,也都是可以幫助大明朝統馭四海的大殺器。

    於是大明朝的使節曾造訪帖木兒帝國的新都赫拉特,而沙哈魯的使臣也沿著絲綢之路也多次拜訪沿線的大城市,併到達大明朝的帝都北京。帖木兒帝國的使臣詳細的記錄了當時大明朝北方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皇宮門口的大象、帶著耳釘的小鮮肉驛卒再到“豬肉、羊肉竟然一起掛著賣”,等等。但是就是沒有記錄這次“大閱兵”。

    《沙哈魯遣使記中國記》中關於北京紫禁城的記載。

    歷史上,無論是永樂大帝抑或是帖木兒、沙哈魯父子,都是十分優秀的政治家和勇敢的騎士,他們對於政治、軍事的認識之深刻絕不是各種沉溺於幻想中的軍迷可及其萬一。所以,像隋煬帝那種企圖透過炫富來糊弄歪果仁“萬邦來朝”或是想以“秀肌肉”把敵對勢力“嚇尿了”的愚蠢舉動是絕不會被這幾位君王中的任何一個做出來的。

  • 8 # 米南德王問道

    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什麼威懾二十國的永樂大閱兵,這其實是幾次時間被張冠李戴到一起的結果。其次,就算是有20個重要國家的人來觀看一場明初的閱兵,也不會覺得有什麼讚歎的。因為明朝的軍事科技水平,根本沒有任何領先可言。

    首先,歷史上有看過所謂永樂閱兵的只有來自蒙古西部的瓦剌使節。以當時全面衰退的蒙古高原而言,看看這類閱兵並接受下教育還是比較有譜的事情。但後來中亞的帖木兒汗國使者抵達,朱棣就再也沒有擺出所謂的大閱兵來嚇唬人家了。

    今天的很多明粉都在YY永樂嚇尿帖木兒,但事實上帖木兒王朝的人不僅不可能被嚇尿,反而會因為看到明朝的所謂強大軍備而笑尿。同時,朱棣自己也不是盲目自大的白痴,很清楚應該在什麼人面前用什麼手段進行交流。所以,若是有一天今天的明粉穿越回明朝,建議明成祖給中亞或西亞來的使節展示下閱兵。只怕是要被多猜忌的篡位者給直接下令給剮了。

    明朝給人留下軍事強大的印象,主要是因為擊敗了沾了元朝的光。後者儘管早就武力退化,且在政治上分崩離析,但還保有蒙古帝國的赫赫威名。明朝在擊敗南方的幾個地方軍閥勢力後,基本上很少遇到強烈的抵抗。但這也不妨礙後世的人,將其武力凌駕於蒙元巔峰之上。

    明初在軍事上的策略,其實已經將自己勢力暴露無遺。大量有職業軍身份而無職業軍人水準的步兵+數量不多的歸化蠻族騎兵,就構成了大明王朝的武力中堅。他們誰更重要,你從朱棣經歷的靖難之役便能看出。地位低下而水平較次的步兵,根本是難堪大任。但用於精銳突擊的騎兵,大部分也都是蒙古人。朱棣還特別喜歡從邊境招募蒙古人為自己當兵,顯然是對傳統中原武力的不信任。

    而放眼當時的世界,透過招募一些蒙古牧民來獲得戰鬥力的部隊,顯然並不突出。因為武器技術與軍隊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已經要求軍隊中有足夠的專職訓練人員。這樣才能作為部隊戰鬥的保障。類似的情況在中亞的帖木兒汗國、北方的金帳汗國、南方的德里蘇丹國和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都非常常見。歐洲地區的騎士制度和奧斯曼人的武裝力量,也是按照類似原則設定的。

    如果你覺得這並沒有多少說服力的話,不放繼續看看蒙古高原及周邊地區。被明朝人自己寫書誇獎軍事水平不錯的東察合臺汗國,對前面列舉的幾個強國來說是大大不如的。但這並不妨礙明朝人羨慕他們軍隊的盔甲等裝備精良,軍隊威武而充滿朝氣。雖然東察合臺汗國在實際上已經是帖木兒的附屬國,無法抗衡中亞的鐵騎。

    就步兵而言,明朝軍隊的數量恐怕是當時的世界之最。而且處於中世紀時代的世界各地,步兵地位普遍不高。但即便是以騎兵為主,且步兵戰力並不出色的地方,也往往會有自己的精銳步兵。

    放眼當時的世界,歐洲地區的英格蘭人、弗蘭德斯人、瑞士人、阿拉貢人、義大利人,都是不錯的步兵。西亞地區的東方希臘人、敘利亞人、兩河阿拉伯人,也不是輕易被擊潰的魚腩。中亞的各城市地區,也有較為專業的步兵駐守。

    明朝步兵與他們相比。不僅社會地位更低,受到朝廷管制更多,連基本的訓練都難以為繼。個人技戰力水平不高,唯有靠群體數量來獲得一些優勢。任何有軍事經驗的人,都可以透過士兵的儀態與身形,已經裝備情況,做一個大概的判斷。在軍人和武士遍地都是的中古,想要不在行家面前露餡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所以,歷史上明朝併為經常拉著使節去觀看什麼大閱兵。相對而言,小國和弱國的來使,更容易有機會看到這些。因為他們的國家本身就是實力薄弱,軍事水平欠佳。但地區強國級別的來客,就不需要在這方面浪費時間了。

    畢竟,一群騎著肩高1.2-1.3米高的小馬,披掛劣質鎧甲的騎兵,很難被人覺得可以同歐亞大陸遍及的鐵騎抗衡。面有菜色而看上去並不健壯的步兵,也不會被視為軍力強大的標準。

  • 9 # 鐵王座的遊戲

    沒有這次閱兵,你說的應該是網上說的永樂十九年閱兵嚇住了帖木兒使者,實際上永樂三年還是八年我忘了有過一次閱兵,不過閱兵時候朱棣身邊站著的是蒙古瓦剌使者

  • 10 # 使用者8340820907122打

    展示出l那個時代俱備天下無敵的軍威,,不用把敵人打怕,用軍威把敵人嚇怕,這是我們最英明的決擇,和今後統領天下的風凡。

  • 11 # 第一軍情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是以“驅逐韃奴,恢復中華”為己任取代了元朝,可以說是中國封建史上得國最正的一個王朝。不過外逃的大量蒙古貴族並不甘心失敗,他們流亡到中亞,西亞等國鼓動一些國家對明朝採取敵視態度,這其中就有一個名叫帖木爾的帝國打出了“反明覆元”的旗號,結果因帖木爾死在半路上,一場大戰煙消雲散了。此後隨著鄭和五下西洋宣示國威,到達印度洋就返回了,原因是當時埃及穆魯克王朝控制著紅海沿岸,不準東方船隻經過。但是鄭和下西洋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很多中亞和西亞等國均正式承認了明朝的“天朝”地位,但卻對明王朝的軍事勢力心存懷疑,畢竟蒙古鐵騎曾打的這些國家哭爹喊娘,他們不明白明朝到底是怎麼打敗蒙古鐵騎的?

    得知各國的質疑態度後,永樂大帝朱棣決定舉辦一場大規模的“狩獵”,也就是閱兵來展示國威軍威,要讓所有國家徹底臣服。1418年三月永樂十九年三月,狩獵活動在北京懷來正式開始,明軍出動10萬人,包括三大精銳,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表演了騎兵兩翼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科目,從雲貴,四川和廣西調來的“狼兵”,白桿兵,土兵等還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等科目。尤其是神機營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一窩蜂等火器,讓各國來使感到了震驚。

  • 12 # 靜夜史

    不光是武器啦!

    閱兵作為一個國家秀肌肉的最簡單有效方式,自古以來就一直在用。

    中國最早的閱兵起源於周朝,但是真正揚名世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當屬明成祖時期的永樂大閱兵!

    明朝初建,北有蒙古侵擾,西有帖木兒帝國虎視眈眈,東有倭寇不斷興風作浪,國際形勢並不樂觀。

    有鑑於此,明朝一面恢復和發展經濟,一面不斷向外擴張,特別是加大對蒙古的打擊力度。朱棣篡位後,進一步開始擴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徹底震懾周邊政權,永樂19年,即1421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同時舉行規模空前的“永樂大閱兵”。

    1、蒙古威脅始終存在

    1368年,25萬明軍大舉北伐,徐達常遇春等直指大都,所向披靡。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深夜出逃,退回蒙古高原,史稱“北元”,元朝作為一箇中原帝國的時期結束。

    元朝覆滅後,官員作鳥獸散,很多官員出走西域,繼續堅持抗明鬥爭。由於當時的蒙古四大汗國還剩三個,因此明朝面臨的蒙古壓力依然很大。

    1370年,中亞的西察合臺汗國權臣帖木兒篡位,隨後建立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帝國建立後,開始四處擴張。他自詡為蒙古人後裔,對明朝心懷仇恨,因此帖木兒一直在做進攻明朝的準備。

    為拉攏更多同夥,帖木兒在中亞的撒馬爾幹舉行“蒙古人大會”,高調宣佈要“反明覆元”。但尷尬的是,真正的蒙古人部落韃靼和瓦剌並未參會,他們跑到南京將帖木兒開會的訊息告訴了朱棣。

    為掩人耳目,帖木兒帝國剛建立時,主動向明朝稱臣。但明朝並未放鬆警惕,朱元璋扶持東察合臺汗國作為大明屏障,同時在哈密囤積重兵。

    1407年,帖木兒準備妥當,大舉東征,朱棣迅速整軍防禦。不料在路上帖木兒突然病重一命嗚呼。不僅導致遠征泡湯,連帝國也給搞得四分五裂。

    帖木兒死後,繼任者沙哈魯改變仇明的政策,主動向明朝通好,宗藩關係得到恢復。

    不過,帖木兒的死雖避免了明帖大戰,但對明朝來說卻並不是好事。看似躲過一劫,實際上很多人認為明朝之所以能夠保全,完全是因為帖木兒的死。要是帖木兒不死,明朝不一定能成功,說白了,明朝就是靠運氣!

    這就很尷尬了!

    因為少了這一戰,大家不知道明朝的實力,所以自然難以服眾。要知道,所謂的以德服人完全是建立在強大實力之上,而戰爭就是展示實力的最好方式!此時的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在帖木兒帝國衰落之際,趁機崛起,控制了紅海流域,並嚴禁東方船隊進入。而此時的東方船隊,基本也就等於明朝船隊。

    所以一定要找個秀肌肉的機會,讓各國真正心悅誠服。戰爭的理由不好找還燒錢,閱兵是比較好的選擇。

    2、明朝的肌肉

    1418年,朱棣派陳誠出使西域,隨後,中亞西亞各國使團隨中國使團回訪。

    1420年,由中亞西亞20多個國家組成的多達600人的使團抵達嘉峪關。朱棣派遣6000精銳騎兵前往迎接,騎兵一路護送使團從嘉峪關沿明朝九邊軍鎮“觀摩”學習。在每個軍鎮,朱棣特意安排明軍中的蒙古族、回族軍官接待,介紹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這些舉措極大改觀了各國使節對明朝的印象。明朝“九邊”的強大軍事實力,也給各國使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參觀完九邊重鎮之後,11月,朱棣在北京接見各國使節,各國使臣皆行叩拜,唯獨帖木兒使團以“中國無此風俗”為由,堅持行鞠躬禮。帖木兒使團首領是宰相阿爾都沙,副使是名將蓋蘇耶丁,在本國也是免跪拜禮的。

    看來還是不服啊!

    為了讓各國使節開開眼,朱棣精心挑選十萬精銳,“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表演了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專案,另外還從雲貴調來“土狼兵”、白桿兵等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豔”,“列國使節俱驚”。

    明朝除展示軍容,還展示了大量的新式火器,如 “虎威炮”、“火龍槍”、安南銃、“一窩蜂”、“火龍車”等,極大地震懾了各國使節。

    閱兵結束後,朱棣在土木堡行營再次接見了各國使節。而這一次,帖木兒國宰相阿爾都沙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甚是恭順。他們還將當年帖木兒專用的“御用坐騎”,贈送給朱棣,表達對朱棣“最崇高的敬意”。

    史載本次閱兵“觀禮”使節達到27國。明朝的軍威在各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帖木兒副使蓋蘇耶丁在回憶錄中說:“我不得不承認,大帝死在東征的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閱兵結束後埃及隨即解除了紅海對東方商船的禁令,鄭和得以在第七次下西洋時到達魂牽夢繞的麥加。此後中亞、西亞國家與明朝的友好關係一直持續到明末。

    永樂大閱兵彰顯了明朝的實力,令各國心悅誠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3 # 庭州行者

    這次閱兵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這個所謂“閱兵說”的完整版大約是這樣:帖木兒不知天高地厚,死在了征討明朝的途中。若干年後,永樂皇帝在北京舉行大閱兵,邀請了包括撒馬爾罕在內的西亞二十個國家的使節參觀。因為閱兵場面震撼,充分展示了明朝的強大,撒馬爾罕的使者被震驚到了,然後就是所謂的使者將帖木兒生前的戰馬送給朱棣,帖木兒的副史蓋蘇耶丁在他的回憶錄裡寫道:“我不得不承認,大帝(帖木兒)死在東征的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這個所謂的閱兵說,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仔細去分析,查詢相關資料,會發現,這個“閱兵”,在正史中沒有一丁點記載。

    1. 永樂帝曾舉辦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大河網[引用日期2015-08-28]2. 震驚世界的明朝大閱兵 .網易[引用日期2015-01-30]3. 揭秘中國古代“大閱兵” 永樂閱兵震驚世界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8-28]

    清一色的現代人寫的文章,資料來源中沒有一丁點古代文獻。其餘的搜尋結果,也都是類似於鐵血論壇,天涯社群等版主或自媒體作者寫的文章,其內容基本上一模一樣,而且,均沒有列舉出能夠佐證的第一手史料。

    然而,百度上沒有,並不能完全肯定這次閱兵不存在,必須得史料的記載。那麼,不妨翻閱《明史.明成祖本紀》,來看看朱棣在永樂十九年究竟幹了哪些是事情

    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朔,奉安五廟神主於太廟。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甲戌,大祀天地於南郊。戊寅,大赦天下。癸巳,鄭和復使西洋。二月辛丑,都督僉事胡原帥師巡海捕倭。三月辛巳,賜曾鶴齡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夏四月庚子,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災,詔群臣直陳闕失。乙巳,詔罷不便於民及不急諸務,蠲十七年以前逋賦,免去年被災田糧。己酉,萬壽節,以三殿災止賀。癸丑,蹇義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五月乙丑,出建言給事中柯暹,御史何忠、鄭維桓、羅通等為知州。庚寅,令交阯屯田。秋七秋七月己巳,帝將北征,敕都督硃榮領前鋒,安遠侯柳升領中軍,寧陽侯陳懋領御前精騎,永順伯薛斌、恭順伯吳克忠領馬隊,武安侯鄭亨、陽武侯薛祿領左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山侯王通領左右掖。八月辛卯朔,日有食之。冬十冬十一月辛酉,分遣中官楊實、御史戴誠等核天下庫藏出納之數。丙子,議北征軍餉,下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部尚書吳中於獄,兵部尚書方賓自殺。辛巳,下侍讀李時勉於獄。甲申,發直隸、山西、河南、山東及南畿應天等五府,滁、和、徐三州丁壯運糧,期明年二月至宣府。是年是年,瓦剌賢義王太平、安樂王把禿孛羅來朝。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東、古裡、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渤利、蘇門答剌、阿魯、滿剌加、甘巴里、蘇祿、榜葛剌、浡泥、古麻剌朗王入貢。暹羅入貢者再。

    總結來說,永樂十九年的前半年的主要活動就是祭祀,大赦天下,解決救災問題;而下半年,主要任務就是準備遠征蒙古,壓根沒有提到所謂的閱兵。而當年的朝貢國,也並不包括帖木兒帝國(撒馬爾罕)。

    而明成祖實錄裡頭,也絲毫沒有出現過所謂的閱兵。由於明成祖實錄內容較為細碎,將幾乎所有細節都記載,所以在此列舉不便;而電子版的實錄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放在此處影響閱讀,所以不在此列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查,裡面絲毫沒有提到閱兵。

    所以,透過《明史》和《明實錄》的印證,可以肯定的是,所謂的“永樂大閱兵”並不存在,其不過是網路上杜撰出來的一個段子而已。

    最後再多說一句,帖木兒其實並沒有嚮明朝稱臣,之所以在國書裡頭自稱“臣”,完全是翻譯的問題。因為明朝皇帝並不懂中亞國家的語言,所以其國書是要進行翻譯的,而翻譯的工作,是由明朝的大臣進行的。所以,明朝的大臣在翻譯的過程中,對於帖木兒在國書中出現的“我”等第一人稱都統一翻譯成“臣”。對於帖木兒而言,與明朝的關係,在他看來,就是一種國與國之間平等的關係。

  • 14 # 納蘭談史

    自古以來,中國兵家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的最高境界,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華人也並不好戰,能用和平方式解決的就儘量不流血,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永曆大閱兵的舉行,就是想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這個戰略意圖。“閱兵”這個概念最早見在四千年的夏朝,歷史上有名的閱兵也有不少,但論效果,永樂閱兵絕對算得上是非常棒的一次。

    永樂閱兵肯定是有背景的。早在朱元璋時期,明軍把元朝殘餘勢力驅趕到了北方邊境,這群蒙古貴族昔日裡在繁華富庶中原地區呆的那麼舒服,突然被攆到了荒漠草原,心中肯定不痛快,而且無時無刻不想著復國。但遺憾的是,元朝勳貴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就想著糾結周邊國家敵對明朝,說明朝的各種壞話,就差說朱棣罵過這些人的祖宗了,並想拉著他們一塊打明朝。周邊這些國家本身就對明朝的實力不是太瞭解,只是聽說是個大國,所以就一直存在著質疑。朱棣聽說外華人質疑大明的實力,於是就想著辦一場驚世駭俗的大閱兵,從而絕了那些彈丸小國的侵犯之想,大明雖然不怕他們,但一個個的收拾也挺麻煩的,就想讓他們知難而退並且敬畏大明。

    朱棣邀請了中亞、西亞27國使臣做客大明王朝,並以高規格禮儀接待。一上來讓各國代表團看的是中國的名勝古蹟,感悟一下歷史底蘊的深厚,接著讓這群來自遠方的小國使臣參觀了大城市的繁華,最後才是十萬雄兵的軍演。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這三大營中值得一提的是神機營,整個一火炮營啊,配備的都是當時的高科技。有名的有“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抬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一出場就讓那些使臣看呆了,見識到威力後深感敬畏,一致的都想認明朝當大哥,於是紛紛臣服大明王朝。

    但遺憾的是,這件事並未在《明實錄》等正史史料中記載,很有可能是現代人杜撰的歷史事件,所以,大家當故事聽聽就好了。

  • 15 # 歷史三日談

    很多人對於國家層面的國慶大閱兵印象深刻,甚至激動不已,其實“閱兵”一詞不是現代詞彙,而是很早就產生的一個詞彙,而歷史時期將這個詞彙發展到極致的莫過於1625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的“永樂大閱兵”。

    在閱兵之前,朱棣先安排這些使節到富庶的河南、山東和江蘇等地遊覽,讓他們感受中華的富庶和繁華。

    到了1625年,朱棣調集了各地精兵,計有“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三者兵力10萬人以上。

    其中的騎兵破襲、步兵突擊都讓外國使團錯愕驚歎,等到了“神機營”表演火器時,外國世界大有膝蓋不聽使喚,跪服的感覺。

    當時的“高科技”武器“火龍槍”(騎兵特製)、“火龍車”(噴火焰的車,攻城對陣專用)和“一窩蜂”(火箭炮)一一亮相,初時帖木兒的使節以“本國沒有跪禮”為藉口,拒絕對朱棣行跪拜大禮。

    等閱兵結束,帖木兒的使節雙膝著地,上身匍匐狀,並將可汗騎坐的御馬專門獻給了朱棣。

    在有明一朝,邊疆穩定,的確與朱棣的這次大閱兵有關!

  • 16 # HuiNanHistory

    這次閱兵真的存在嗎?

    有一些網文說這次閱兵使帖木兒帝國的使者感受到明朝軍事實力的強大,慶幸帖木兒本人死於征討明朝的途中,否則他們會吃大虧。

    然而,如果這件事屬實,如此強大的明朝在西北的活動範圍,為何始終無法遠離嘉峪關呢?

    帖木兒和他的兒子沙哈魯二人,自始至終都沒有臣服於明朝。

    在明朝的漢文史籍中,洪武二十七年(1394)帖木兒派遣使者朝貢,並在貢表中謙卑地自稱道: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臣國中部落,聞茲德音,歡舞感戴,臣無以報恩,惟仰天祝頌聖壽福祿,如天地永永無極。

    事實上,這封信中“臣”以及“受天明命”的字樣,都是經過了明朝官員的潤色。帖木兒本人並無此意,因為信件的原文是由波斯文寫成;根據傅禮初(Joseph Fletcher)的研究,原文並沒有任何“臣”、“天命”的字樣。

    甚至就連明成祖朱棣本人,也深刻意識到帖木兒帝國並不是像北韓那樣的藩屬國,必須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帖木兒帝國的君主。

    例如,帖木兒帝國的史學家阿卜杜勒·拉扎格·撒馬爾罕迪的波斯文史書記載,1418年朱棣曾寫給沙哈魯一封信,信件的開頭成組自稱大明皇帝(Dāyming Pādshāh),稱對方是沙哈魯蘇丹(Sultan Shāhrukh)。成祖在信中表達了感謝對方遣使的意思,並稱贊伊斯蘭世界的繁榮多虧了沙哈魯的統治,希望明朝和帖木兒帝國能夠友誼長久。最後,明成祖還提到了準備送給沙哈魯的禮物,請他笑納。

    這種對等的交涉態度,與“臣服”二字有任何關係可言嗎?

  • 17 # 陳大舍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這次“閱兵”根本就沒有過靠譜的記載。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透過網文才知道大明朝“有”這麼一次閱兵,出處是一本網文小說《不容青史盡成灰》;少部分人是看了由費正清、牟復禮主編的《劍橋中國史•明代史》中的章節,才“知道”明朝永樂年間有過一次閱兵,此次閱兵給外國的使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無論是大明朝一方的《北征錄》還是帖木兒一方的《沙哈魯遣使中國記》都沒有記載過這次閱兵。

    波斯細密畫,帖木兒宮廷中的大明天使。

    波斯細密畫中的大明天使,衣冠十分寫實。

    歷史上,帖木兒帝國和大明朝本來都是一條道上的,帖木兒要從察合臺汗國那裡奪取自己的帝國;而大明朝這需要徹底打垮漠北的元朝餘部。所以當大明朝開國的時候帖木兒第一個遣使進獻方物,向大明朝示好。據西班牙人在《克拉維約東使記》中記載,帖木兒確實曾經對大明天子“稱臣納貢”,但後來則“拒絕”履行嚮明朝繳納貢賦的義務。也就是說到後來雙方都感覺對方對自己沒什麼用處了,於是就關係就逐漸冷淡。以至於最後鬧出大明遣使催促帖木兒進貢,而帖木兒扣押明使的大新聞,據《克拉維約東使記》記載:

    “我們此時起立,有侍役引至帖木兒御座之右方座位上。此座先為契丹(Katay,也就是大明朝)之專使坐處,中國專使來此之使命乃向帖木兒催納欠貢,帖木兒之左右原曾考慮到我們應坐之地位問題,近侍將我們排列在契丹專使的下首。但帖木兒不願我們坐在下首,命移坐上首。落座之後,有王公一人走向契丹專使之前,傳帖木兒之旨:“帖木兒現與西班牙國王親善,帖木兒待之如子。使契丹專使如敵寇,為帖木兒之敵人,今日特引見西班牙使團於契丹專使之前者,即以示帖木兒不悅中國之意。關於帖木兒與契丹之交涉,應俟其恩典,不日將予解決。但今後契丹無須再派人來此催索貢賦,因此種種……契丹皇帝名Cayis Han,其意為:“統有九邦之大帝”之謂。韃靼人則稱之為通古斯(Tanguz),其意為:“嗜食豬肉之人”,昔日帖木兒對契丹稱臣納貢,現在則拒絕之矣。”

    而《明史》對這段歷史的記載也很清楚:

    “元駙馬帖木兒既居撒馬爾罕……(洪武)二十八年,遣給事中傅安,郭驥等攜士卒千五百人往,為撒馬爾罕所留不得達。三十年又遣北平按察使陳德文等往,亦久不還。成祖踐祚,遣官備璽書,綵幣賜其王,猶不報命。永樂5年,安等還……”

    到了帖木兒晚年又假戲真做的鬧出來了要東征大明的事件。《中西交通史料彙編》記載當時服役於帖木兒軍隊的德國傭兵Johanan Schitbargar《遊記》:

    “契丹國(大明)大汗遣使帶馬400匹,至帖木兒之廷,責取貢賦,蓋帖木兒不入貢者,已5年矣。帖木兒引使者至其都(撒馬爾罕),繼乃遣之回國,告以歸後,須報告契丹大汗帳:帖木兒自此不復稱臣納貢於大汗,不久彼將親來見大汗,使之稱臣納貢於帖木兒也,使者歸,帖木兒下令全國,親征契丹,徵集大軍180萬人,東行一月餘,抵沙漠,須行70餘日,始得越過,水草缺乏,天氣寒冽,馬死者甚眾,帖木兒乃歸國都,病死。”

    帖木兒死後為了爭奪皇位,子孫相殘,但是至少在哈里勒在位時便開始向大明朝再次示好,而當沙哈魯最終勝出成為帝國主人的時候,放下政治,優先發展彼此之間的貿易則成了大明朝和帖木兒帝國之間的共識。

    貿易對於當時的雙方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從沙哈魯一面講,因為當時的國際貿易路線,已經更多的從陸地轉向海洋。而陸上的貿易路線則因為蒙古時代的終結而日益衰落,但帖木兒帝國的經濟基礎就是需要絲綢之路的繁華來做支撐,沒有貿易,那誰來給撒馬爾罕這種大都會輸血續命?

    波斯細密畫,絲綢之路上中國商人們拉著青花瓷到波斯去做貿易。

    而對於永樂大帝——明成祖來說,征伐漠北、營造北京、疏通大運河這些開銷已經讓朝廷捉襟見肘,而濫發寶鈔也把社會搞的民窮財盡。對於永樂大帝來講,任何一個掙錢的機會都彌足珍貴。而且,色目人的冶金技術、河中地區的馬匹以及那些混血的突厥、蒙古騎士,也都是可以幫助大明朝統馭四海的大殺器。

    於是大明朝的使節曾造訪帖木兒帝國的新都赫拉特,而沙哈魯的使臣也沿著絲綢之路也多次拜訪沿線的大城市,併到達大明朝的帝都北京。帖木兒帝國的使臣詳細的記錄了當時大明朝北方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皇宮門口的大象、帶著耳釘的小鮮肉驛卒再到“豬肉、羊肉竟然一起掛著賣”,等等。但是就是沒有記錄這次“大閱兵”。

    《沙哈魯遣使記中國記》中關於北京紫禁城的記載。

    歷史上,無論是永樂大帝抑或是帖木兒、沙哈魯父子,都是十分優秀的政治家和勇敢的騎士,他們對於政治、軍事的認識之深刻絕不是各種沉溺於幻想中的軍迷可及其萬一。所以,像隋煬帝那種企圖透過炫富來糊弄歪果仁“萬邦來朝”或是想以“秀肌肉”把敵對勢力“嚇尿了”的愚蠢舉動是絕不會被這幾位君王中的任何一個做出來的。

  • 18 # 米南德王問道

    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什麼威懾二十國的永樂大閱兵,這其實是幾次時間被張冠李戴到一起的結果。其次,就算是有20個重要國家的人來觀看一場明初的閱兵,也不會覺得有什麼讚歎的。因為明朝的軍事科技水平,根本沒有任何領先可言。

    首先,歷史上有看過所謂永樂閱兵的只有來自蒙古西部的瓦剌使節。以當時全面衰退的蒙古高原而言,看看這類閱兵並接受下教育還是比較有譜的事情。但後來中亞的帖木兒汗國使者抵達,朱棣就再也沒有擺出所謂的大閱兵來嚇唬人家了。

    今天的很多明粉都在YY永樂嚇尿帖木兒,但事實上帖木兒王朝的人不僅不可能被嚇尿,反而會因為看到明朝的所謂強大軍備而笑尿。同時,朱棣自己也不是盲目自大的白痴,很清楚應該在什麼人面前用什麼手段進行交流。所以,若是有一天今天的明粉穿越回明朝,建議明成祖給中亞或西亞來的使節展示下閱兵。只怕是要被多猜忌的篡位者給直接下令給剮了。

    明朝給人留下軍事強大的印象,主要是因為擊敗了沾了元朝的光。後者儘管早就武力退化,且在政治上分崩離析,但還保有蒙古帝國的赫赫威名。明朝在擊敗南方的幾個地方軍閥勢力後,基本上很少遇到強烈的抵抗。但這也不妨礙後世的人,將其武力凌駕於蒙元巔峰之上。

    明初在軍事上的策略,其實已經將自己勢力暴露無遺。大量有職業軍身份而無職業軍人水準的步兵+數量不多的歸化蠻族騎兵,就構成了大明王朝的武力中堅。他們誰更重要,你從朱棣經歷的靖難之役便能看出。地位低下而水平較次的步兵,根本是難堪大任。但用於精銳突擊的騎兵,大部分也都是蒙古人。朱棣還特別喜歡從邊境招募蒙古人為自己當兵,顯然是對傳統中原武力的不信任。

    而放眼當時的世界,透過招募一些蒙古牧民來獲得戰鬥力的部隊,顯然並不突出。因為武器技術與軍隊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已經要求軍隊中有足夠的專職訓練人員。這樣才能作為部隊戰鬥的保障。類似的情況在中亞的帖木兒汗國、北方的金帳汗國、南方的德里蘇丹國和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都非常常見。歐洲地區的騎士制度和奧斯曼人的武裝力量,也是按照類似原則設定的。

    如果你覺得這並沒有多少說服力的話,不放繼續看看蒙古高原及周邊地區。被明朝人自己寫書誇獎軍事水平不錯的東察合臺汗國,對前面列舉的幾個強國來說是大大不如的。但這並不妨礙明朝人羨慕他們軍隊的盔甲等裝備精良,軍隊威武而充滿朝氣。雖然東察合臺汗國在實際上已經是帖木兒的附屬國,無法抗衡中亞的鐵騎。

    就步兵而言,明朝軍隊的數量恐怕是當時的世界之最。而且處於中世紀時代的世界各地,步兵地位普遍不高。但即便是以騎兵為主,且步兵戰力並不出色的地方,也往往會有自己的精銳步兵。

    放眼當時的世界,歐洲地區的英格蘭人、弗蘭德斯人、瑞士人、阿拉貢人、義大利人,都是不錯的步兵。西亞地區的東方希臘人、敘利亞人、兩河阿拉伯人,也不是輕易被擊潰的魚腩。中亞的各城市地區,也有較為專業的步兵駐守。

    明朝步兵與他們相比。不僅社會地位更低,受到朝廷管制更多,連基本的訓練都難以為繼。個人技戰力水平不高,唯有靠群體數量來獲得一些優勢。任何有軍事經驗的人,都可以透過士兵的儀態與身形,已經裝備情況,做一個大概的判斷。在軍人和武士遍地都是的中古,想要不在行家面前露餡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所以,歷史上明朝併為經常拉著使節去觀看什麼大閱兵。相對而言,小國和弱國的來使,更容易有機會看到這些。因為他們的國家本身就是實力薄弱,軍事水平欠佳。但地區強國級別的來客,就不需要在這方面浪費時間了。

    畢竟,一群騎著肩高1.2-1.3米高的小馬,披掛劣質鎧甲的騎兵,很難被人覺得可以同歐亞大陸遍及的鐵騎抗衡。面有菜色而看上去並不健壯的步兵,也不會被視為軍力強大的標準。

  • 19 # 鐵王座的遊戲

    沒有這次閱兵,你說的應該是網上說的永樂十九年閱兵嚇住了帖木兒使者,實際上永樂三年還是八年我忘了有過一次閱兵,不過閱兵時候朱棣身邊站著的是蒙古瓦剌使者

  • 20 # 使用者8340820907122打

    展示出l那個時代俱備天下無敵的軍威,,不用把敵人打怕,用軍威把敵人嚇怕,這是我們最英明的決擇,和今後統領天下的風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所有的老師中,高中老師是最累的,你認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