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書彭城

    王羲之是在唐太宗時期才被奉為書聖的,在唐以前王獻之書作被認為是神品,王羲之書作被認為是能品。書法的最高境界是草書,王羲之是小草,要求字字獨立,內斂含蓄。王獻之是大草,要求氣勢更加連貫汪洋恣肆,一字書是其主要特點。張旭的大草,是受王獻之書法的影響。代表行書最高成就的《蘭亭序》是不是王羲之的書作還存在爭議。王羲之書法的中和之美是唐太宗治國理念的需要。謝安曾經問王獻之,與王羲之比誰更好,王獻之認為他比王羲之書法好。謝安也是書法名家,並不認為王獻之狂妄自大,唐以前很多書法名家都認為王獻之書法成就超過王羲之。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請大家指正。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古有名訓。二王的書法成就到底誰的更高,歷來就有爭議。這很正常,爭議的原因,是由於兩人的風格略有差異。又因之人的審美趣味不同,對二王的評價,就有了差異。

    唐孫過庭的《書譜》中,有對二王的評價。後世的論者,說到二王之時,恐怕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孫過庭的影響。個人覺得,孫過庭在《書譜》中,似有“抑獻揚羲”之意。不過,孫過庭的觀點,其實是初唐時期較普遍的觀點。李世民也是推崇王羲之的。

    在孫過庭看來,王獻之的水平是不如王羲之的。他舉了一個很有名的例子:謝安素善尺犢,王獻之嘗做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謝安是二王時期的政治文化名人。他很喜歡收藏名家的字跡。有一次,王獻之有事給謝安寫了個紙條,寫完之後,自己感覺寫的的很好。他心裡想,謝安得到這個條子之後一定會保留下來。誰知道,謝安看了之後,在紙條的後面對問題做了個答覆之後,還給王獻之了。當然“題後答之”,是當時書信往還的正常形式。只不過,如果是書法名家,或是文化名人,人們得到他的片言隻語,都會珍重的收藏起來。謝安的身份當然不同,他的書法,也是了不起的。這件事情,王獻之自己覺得,有點沒面子,深以為恥。

    孫過庭還說了一事,表明他自己不太瞧得起王獻之。但這個事情,與書法本身的關係不大,與人物的性格有關。書如其人,這也是古之名訓。不愛其書,既是不愛其人,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這個故事,還是發生在謝安與王獻之之間。謝安曾問王獻之,你的書法與右軍(王羲之)誰勝?王獻之答道:“當然是我的比他的好!”謝安說:“但世人都覺得你父親的字比你的要好。”王獻之答:“他們懂什麼?(世人哪得知!)”。孫過庭對這個故事評論說,王獻之自稱勝父,很不謙虛,有點狂的味道。孫過庭又說,如果王獻之認認真真跟父親好好學習,是可以傳承王氏家學的,可是,王獻之本人不承認他的書法得右軍所傳。所以,他的書法和王羲之不太一樣,水平也比不上王羲之。

    “內擫”與“外拓”是元代的袁裒提出的,他也是在論二王書法不同之時提出的:“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闊,故散朗而多姿。”這是對二王審美風格上的評價。但是,這種審美風格的不同,是由於用筆的不同產生的。後世對於外擫與內拓筆法的解釋有很多。這裡我們不是內行。不去細分。但有一點,研究筆法的,一般不會細論,那就是,不同的用筆方法,成就不同的審美風格。同時,不同的用筆風格,本質上來源於性格的不同。我們拋開筆法的細節籠統的說,“擫”有收斂之意。“拓”有舒放之感。二王父子只所以有收與放的不同的感覺,與他們從小的生活與性格有關。

    王羲之雖出身世家豪門,可是從小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必是一種內斂沉穩的風格。他的父親在王羲之很小的時候就成為戰爭失蹤人員。王羲之也就成了孤兒,雖然有叔伯的撫養,但是,這種現實情況決定了,他的性格不會太張揚。更多的是內斂。表現在書法上就是內擫。

    王獻之的成長環境就不一樣。他的父母都出身豪門大族,他自己又是駙馬之貴,大令之尊。意氣風發的貴族豪氣恐怕掩蓋不住。所以,在他的身上體現出一種個性的張揚。表現在書法的風格上,就是外拓。

    內斂的風格,更符合儒家中庸之道。所謂“不激不勵,風規自遠”。我個人按傳統的陰陽觀念來評論一下,王羲之的風格,體現出一種陰陽平衡之美。而王獻之的書法稍露陽剛,動感之美。魏晉時期,是玄學大盛的時期。個人覺得,玄學本質上是儒與道的融合。王羲之的從容內斂,體現了更多的儒家精神,而王獻之的身上體現出某種程度的道家的灑脫。二王之所以並稱,就是因為他們在大的風格一致的前提下,又有個人風格與氣質的不同。假如王獻之真的完全按父親的路子下來。那麼現在書法史上就不會有“二王”的提法了。王獻之也頂多被人稱為小王羲之,而不會是“二王”之一了。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你喜歡誰,誰就是最好的。

  • 3 # 臨池管窺

    羲、獻父子,以書技方面相較,可謂伯仲,多老生常談之論。今以心理方面分析之,僅供參考。

    《書譜》記載:謝安素來以尺牘之書享譽盛名,但向來很輕視獻之的書法。獻之不服,便用心寫了些書作之類的書信寄給謝安,以為他必會收存,沒想謝安只在所來書信背面答覆後又原樣寄回,對此獻之深為不滿。一次謝試探性地問獻之:閣下的書法比起你爹如何呀?獻答:當然比我爹強了。謝又問:那為什麼別人不這樣認為呢?獻答:現在的人都是俗人、外行,他們哪裡會分辨好壞呢?

    以上記述可知,王獻之是內心比較自負,極好面子的性格。這也從他“恥崇家範,假託神仙授藝”的言行反映出來……。而這恰恰反證了他又是極富反叛精神、極具創新衝動的天才特質。

    他雖也始從家學,但年少時便看不上他爹寫的字了,曾勸他老爹“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偽略之誰,極草似之致,不若藁行之間,大人宜改體”。說不定王羲之中年以後書法大進,就是聽從了這個最小兒子的建議呢!

    王獻之的這種性格,在東晉那種喜標新立異的情致,脫俗非凡的言行,超逸蕭散風度的社會風潮中是可被接受的,但於後世卻被看作是“違反綱常、有悖常倫”的行為。因而被唐太宗一棒打死,“因性格而廢書”也是沒誰了。王羲之其實也挺有個性的,“東床坦腹”便是例項,這點藝術家氣質的基因倒被王獻之繼承了。

    自古名書大家,以父子書家並稱的不在少數:歐陽詢、歐陽通;米芾、米友仁;趙孟頫、趙雍;文徴明、文彭等等,但大都子不及父甚多。而能與其父比肩,世稱“二王”者,惟有王獻之也!這也是世人對王獻之書法高度及貢獻最公允的“肯定”。

    的確,王獻之以那驁不馴的性格,卻又才藝橫溢書法,讓世人既忌怨又歎服。透過賞鑑王獻之書法風格及只言片行,一個些許孤傲、又稍許自負,但卻天縱超逸、風流才俊的形象生動地躍然於人們腦海中……讓人追思前賢風采不止!

  • 4 # 千年蘭亭

    在書法史上,二王是一個群體,二王書風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二王是個書法的寶藏,只要開掘一個點,就能開創一個派。

    平心而論,二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二人各有專長,王羲之偏於行書,王獻之偏於草書。

    王羲之用筆內擫,稜角分明,以骨勝。王獻之用筆外拓,中鋒圓筆,以筋勝。

    但是,畢竟王獻之筆法來於其父,首創的意義還是高於後來者,所以說,王羲之的成就還是高於王獻之。

  • 5 # 王學書法

    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書聖,僅此一人,無人能及。將書法藝術發揮到極致,歷經1700年的歷史檢驗長盛不衰。他的草書十七帖是書法藝術的CROWN,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特別是他的筆法獨特,結構和每個字的重心都符合黃金比率,字裡行間的黑白對比充滿矛盾,甚至筆畫本身就是矛盾,尖起圓收,處處充滿矛盾對比。筆走龍蛇,美不勝收,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如果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現世,中國書法歷史將被改寫。

  • 6 # 太宗講藝

    在唐以前是小王勝大王,後因唐李世民喜歡王羲之,自此大王勝小王,其實兩個人各有千秋,王羲之革新隸楷為今楷,讓行書脫去章草味道,王獻之一筆書中秋帖,在乃父成就上更進一步。

  • 7 # 硬筆書法教材

    總體上肯定是王羲之水平更高!

    其一,比較書體

    羲之五體皆通,且水平都還不低!小楷繼承鍾繇一脈,行書也是書法巔峰,草書方面則是承前啟後,今草帖如十七帖,水平很高!

    獻之楷書和其父各有特色,洛神賦便可頗見端倪,行書自是不如,草書在繼承父親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筆書,因此在草書這塊也是唯一一個超越了父親的。

    其二,歷史影響

    一開始,獻之影響力是超過父親的,從梁武帝蕭衍、唐太宗李世民開始,由於他們的大力推崇,使得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實現了超越。太宗李世民命令舉國蒐集羲之書法,其中,蘭亭序更是為他偏愛,偏愛到什麼程度呢,他讓當朝最厲害的書法家摹寫蘭亭序,比如歐陽詢,褚遂良,馮承素等,今日我們能看到的就是馮承素的雙鉤之下的蘭亭序。太宗為了表彰唐三藏的功績,還親自寫了《雁塔聖教序》,楷書由褚遂良親自寫,行書選擇的王羲之,也就是今天的《集王聖教序》,懷仁花了二十三年方城此帖!《集王聖教序》是行書巔峰,凡學行書之人,邁不過去此帖!!!!

    到了宋代《淳化閣帖》更是推崇備至。

  • 8 # 無憂谷逍遙子

    謝謝邀請!據記載王右軍夫人曾經對王獻之說過“吾兒磨盡三缸水,未有一筆似乃父”,大唐孫過庭《書譜》中提到王羲之去蜀中會親戚,臨行在牆壁題字,王獻之偷偷抹去自己重新寫上,右軍歸家後嘆曰“吾臨行真醉耶”,王獻之曾經將自己得意的作品送給謝安,期望謝寫評論,未料到謝安盡然置之不理,由此可見在古代對父子倆的書法境界已有定論,獻之差的太遠了!書聖書法精妙絕倫,筆力入木三分,飄逸絕塵,其子望塵莫及!附圖書聖《得示帖》,獻之《中秋帖》

  • 9 # 子衿書法

    自古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矣”

    上面引用的是孫過庭《書譜》的開場白。在《書譜》中,孫過庭早已對王獻之與他父親王羲之的書法作過評價。《書譜》作為書法學習者的必讀經典,孫過庭在書學方面的造詣,在古代書法理論中,不是一般的人能及,更不是現代書法家、美院教授、專業書法理論工作者,書法評論人等可以比擬。他在《書譜》中詳細的解釋了王獻之不及王羲之的客觀事實。

    王羲之書法,志氣平和,不激不厲,才會萬古流芳。草書不如張芝流美,楷書不及鍾繇工整。但王羲之中庸的用筆與結體,使學習者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塑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姿態。晉唐以降,書學大師莫不出自羲之門下。

    王獻之在歷代的書家評價中,要找到一條勝過義之的評論,除了現代人,古代很難找到。現代人的奇談怪論,總是想推翻傳承千年的經典。標新立異,不把獻之立在羲之之上,不足以證明自己獨具慧眼。其實何苦去繞著圈子去證實自己?直接說自己都強於羲獻不是更乾脆?

    一千多年學書之人,何止億萬?人人都覺得獻之不及羲之。你要來推翻他人的認識。這億億萬萬的人,都是瞎了眼的,就你一個睜著眼睛?別人都是愚昧的盲目崇拜,就你具有獨立解放的思想,所以才要推翻經典,樹立邪說。反此而已。

  • 10 # 墨海書童

    王羲之和王獻之誰更好這個不好說。一個是"書聖",一個是"亞聖"。硬說他們的不同那王獻之的書法成就在於變王羲之的內擫筆法為外拓,變字組之間相對獨立為連綿不斷的“一筆書”。

    一。 我們先說說王獻之,從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王獻之的影響超過了其父王羲之。

    南朝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將其於四賢並稱。 可見王獻之在當時人們對他的推崇。

    張懷瓘在《書議》中稱讚王獻之:"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偱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米芾就在《書史》中寫到: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

    以上是大家對王獻之的評價,從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其為"亞聖"不為過。

    二。那再說說王羲之吧,王羲之"書聖"的地位是初唐確立的。是由唐太宗力推的。後世對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書家影響很大。

    唐代崔液在評論書家時說:“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於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傖拘。顔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鹵。桞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獨獻之俱得之,而失於驚急無蘊藉態度。”

    綜上,我們評價誰更高已經沒有什麼意義。

  • 11 # 漢韻書舍

    王羲之是王獻之的父親,都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古稱二王。王羲之有書聖之稱,其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其書體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家和書者,包括現代的。王獻之在書法技法上不僅繼承了他父親的精髓,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改變了行草書的書寫技法,用筆外拓,影響了後世書法的發展,沿用至今,傳世作品有《中秋帖》等,書法地位與其父親並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穿過的鞋子換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