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皇島鼎喜

    地方風俗不同,我們老家是河北省,小時候有那種習俗,不過近些年時代發展,已經不那麼講究習俗了,交通方便了,想回孃家隨時都可以了,

  • 2 # 做土堆上的漁夫

    各地風俗不同,現在新社會何必在乎這點,我們這邊一般初二看舅,不去看,看丈母孃也問題不大,初三去丈母孃家!現在就是那天方便那天去一個樣!不必拘束

  • 3 # 安逸的mm

    這個要看地方風俗的,我老家這裡,以前是初四回孃家,因為婆家從年夜到初三需要供奉神明,也有初三回去的,不過,現在的人都比較開放了,獨生子女也比較多,像我們這樣結婚的獨生子女,也有許多在婆家和孃家交替過年的,一家過一個年,都是老人,打算以後就在一起過年,大家一起熱鬧熱鬧。

  • 4 # hero原

    大年初二回孃家,這事我們中國特有的習俗。意思就是說姑娘出嫁後要記得回孃家,不能忘了父母,一般距離近的都會回去,可是現在很多夫妻都是跨省的結婚,很難做到兩方父母都能在一起過年,也要權衡取捨,不能一杆子定死了,我老婆廣東的,今年第一年跟我回老家山西過年,為了讓她也能夠初二回孃家我們還是訂了年初二的飛機,估計到了也就下午了,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做到初二回孃家,如果由於地域,或者經濟等原因無法做到,我相信父母跟老婆都會理解的,關鍵是要在平時多給雙方父母關心和做實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馬上過年了。提前跟大家拜個早年。

    看下我們這邊的過年包紅包氣氛,錢不在多,其實就是氣氛和心意,過年就是圖個樂。

  • 5 # 馬糊糊

    隨著時代的發展,回孃家的日子沒有那麼特別的約定了。只要有時間什麼時候回去都可以啊。況且現在80後,90後大部分為獨生子女,陪伴父母的時間本來就少,再因為必須得特殊日子才能回去,顯得有些不近人情。

    像我們家今年就是陪著女方家長過年。如果不是有什麼特殊的忌諱,就沒必要管那麼多了吧。

    最後,小年了,新的一年祝大家全都旺起來。

  • 6 # 吳言心旅

    潮汕地區,傳統觀念和家族觀念都比較強,風俗習慣也沿襲得比較完整,所以在潮汕地區的春節,一直都有大年初二回孃家的習俗。

    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春節傳統文化,是一個講求情感的民族,是一個有親和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春節團圓就是對這種親和力和凝聚力的完美詮釋。

    新中國成立後,大年初二這一天,按照傳統習俗,出嫁的女兒們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孃家,給父母及孃家人拜年。這一天是已出嫁的女兒回門、歸寧(也叫“回孃家”)、女婿給岳父岳母拜年的“法定日子”,民間稱為“姑爺節”或“迎婿日”。

    為什麼一定要在大年初二回孃家呢?因為這一習俗對於女兒和女婿的意義不一樣,坊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女婿篇:

    這一天是已婚男人最牛的日子——領著老婆去退貨。老丈人好吃好喝伺候好了,就領回來,伺候不好就退貨。嚇死她們!

    女兒篇:

    這一天是已婚女人最幸福的日子——曾隻身一人赴戰場,而今日,領著俘虜帶著戰利品回到根據地,彰顯一個成功者的自豪與驕傲!

  • 7 # moon0404

    大年初二回孃家應該起源於明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其四女兒安慶公主下嫁歐陽倫。安慶公主的婆家相比清貧,不如她的姐姐們婆家富裕。除夕夜,姐姐們都和夫婿回家過年去了,唯有安慶公主嫌婆家寒酸,非要在宮中與父皇母后一道過年。但馬皇后向來對後代管束極端嚴厲,勸說安慶公主:“為人妻,要貢獻公婆、關心丈夫。媳婦要和公婆、丈夫熱熱鬧鬧地過年!”安慶公主不快,皇后持續勸導:“你是皇帝的女兒不回婆家,公婆雖然說不出啥來,但他們心裡會快樂嗎?將來你當婆婆後,你的兒媳是公主,春節她不與你們團圓,你會快樂嗎?”透過馬皇后的盡心教導,安慶公主總算容許回婆家春節。

    大年初一這天,明太祖看見安慶公主與駙馬歐陽倫來給他們拜年了,便問公主:“你給公婆拜年了嗎?”公主漠視一笑,答:“還沒有”。朱元璋生氣了:“我當皇帝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先去給你公婆拜年,老老實實地在家待一天侍奉他們,明日再來給咱們拜年!”朱元璋說著回書房寫了一副對聯遞給女兒,讓他們回去琢磨,接著便將他們攆了出去。

    安慶公主回去翻開一看,對聯是:羊跪乳,媳敬婆,橫批:不移至理。自那個時候起,大年初二回孃家的風俗連續了好久都沒變。

  • 8 # 神都熱血人

    春節對每個華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節日,家家戶戶都要團圓,正月初二正當春節的第2天,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子要回孃家,為什麼不是大年初一回去呢,因為大年初一有很多禁忌,比如很多地方大年初一講究不串門,而嫁出去的女子潑出去的水,也就是說已經是人家的人了,人家一家人要初一團團圓圓,所以不能回去,所以初二回孃家。

    大年初二回孃家,要在中午12點之前趕到,還有,帶禮物應該帶雙數,不能是單數,即使給紅包也是一樣,紅包的個數或者紅包內的金額數應該是雙數。另外,孃家對於收到的禮物,不能全數收下,應該讓女兒帶回去一點,叫“回禮”。還有的地方,連飯桌上的菜都有講究。其實這麼些都無所謂了,單數還是注意一下比較好,因為還是有人在意,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別人這點細節讓人說你沒有禮貌,不懂禮數。

    有的地方大年初二,女兒回孃家後,不能在孃家吃晚飯,必須在晚上前離開,到農曆二月二日在回去住一晚上,但是有的地方卻必須要住一晚,初三中午前離開。個人覺得這些無需在意,如果離的很遠,或者其他原因比如車子壞了等。難道還必須離開嗎?

    中國大部分地方都是初二回孃家,不管是什麼講究,回去後女子應該下廚房做飯,不能當親戚等著吃飯,女婿應該和老丈人,丈母孃好好聊聊天,多說一些感激的話,讓老人放心,老人的女兒過的很好。其實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 9 # 五味社

    初二走親戚,媳婦回孃家。

    農曆初二是走親訪友的日子,也是出嫁女兒回孃家的日子。當然除了初二,有些地區會選擇在初三回孃家,如在上海地區。

    在中國古代,親戚是兩層含義,親指族內,戚指族外。族內便是父族和夫族,族外便是母族和妻族。

    除夕和初一需在族內拜年,初二是族外拜年。

    初二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攜帶丈夫,兒女,準備好禮物,回孃家探親,禮物要雙數,不能單數。

    在上海地區,回孃家探親,需要當天返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不過,這一說法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便很少講究了。

  • 10 # 笑看雲天62031586

    我們這兒大年初二是年輕夫婦走孃家的好日子,年初二也是走最重要親戚的日子,通常攜兒帶女,拿著豐厚貴重的禮品走孃家,答謝父母養育之恩,女婿給岳父岳母拜年,感謝他們養育了自己的妻子,岳父岳母在這一天也會準備豐盛的酒菜來招待女兒女婿及外甥、外甥女,還會給孩子準備豐厚的紅包壓歲錢。

  • 11 # 知未是也

    大年初二,全國各地的人開始走親戚。

    在我們家鄉乾州,一般要走家有新陵的親戚,即家裡剛剛去逝沒有一年的親人。

    按照我們家鄉人的習慣,有新陵的家庭不能貼大紅金字的春聯,只能在大門上貼上白紙黑字的對聯,對聯的內容主要是懷念、感恩去世沒有多久的親人,晚輩們則要頭帶孝帽,以示晩輩對去世親人(親戚)的悼念。

    大多數地方大年初二是女子回孃家、看父母的日子。在這一天,女兒、女婿一家人要帶上禮品看望自己的父母和老丈人,老丈人則要在這一天招待女兒一家人。

    對女兒一家人來說,孃家、丈人家是最重要的親戚,所以必須在大年初二這一天首先回孃家、看丈人。

    大年初二是"迎婿日"。作為女婿,要在這一天帶上全家看望自己的老丈人。 看望老丈人,一定要在十二點以前趕到,到的越早越好。一方面表示你們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女兒回孃家不是當客人,而要幫忙準備飯菜。

    回孃家,帶的禮品一定要是雙數,表示好事成雙,且記不能拿成單數,這樣不吉利。 女婿要和老丈人在一起多說說話,好讓老丈人放心和不孤單,千萬不能自己玩自己的,一天連人都看不到,這會讓老丈人懷疑你和他們有隔閡,對他們不好。

    地方各不同,鄉俗各有異。不知您的家鄉初二走親戚有什麼習慣和鄉俗?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頁)

  • 12 # 月光下的沙灘6v5r

    初二回孃家主要是給父母拜年,說實在的,哪個女人嫁出去不想家啊,每個女孩子都想依偎在父母身邊,可是長大了得成家,得有自己的家庭,父母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工作能力也不行了,得有子女給他們養老,所以自己有義務給父母盡孝心,初二給父母拜年,一方面看望父母,一方面又回到兒時的童年,畢競捨不得離開父母啊,好了,我的觀點是這樣,你們怎麼看呢?歡迎給予最好的評論!

  • 13 # 四老9

    那是不一樣的如安慶這邊,解放初期還是大年初七婦女才能起親朋,初七之前上親朋門,是不禮貌的,那都是封建思想留下的,現在沒事了,男男女女初二,就可以上親戚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體質弱,免疫力低下,如何預防寶寶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