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鯤鵬國學
-
2 # 一個半世紀的青春
三足鼎立時,無論從哪方面蜀漢的實力都是相對弱一些的。從人才來看,蜀漢前期官員主要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早期跟隨劉備的像關張趙,第二部分是荊州時期跟隨劉備的荊州官員像諸葛亮,龐統等,第三部分就是巴蜀原有官僚,像劉巴,法正,李嚴,孟達等。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善戰之士要麼戰死要麼老去,早年和劉備一起打天下的人才大多都已不在,在那個年代做官還是主要靠仕這個階層,而要在蜀地源源不斷的輸送培養有才能的人還是要靠當地的貴族士大夫,而當地士大夫本身就與這早期的荊州官員和劉備多年舊屬有著矛盾和鬥爭,在加上多年戰亂,對吳的慘敗,對魏的多次北伐。微弱的國立支撐著巨大的軍隊,百姓飢寒交迫的生活和早年劉璋父子在位時有著明顯差異。所以說早年能征善戰之士戰死老去之後,蜀國內部派系的不和再加上人民的不滿,導致了沒有像吳魏兩國一個穩定的人才輸出。
-
3 # 總有幸福在等你145201430
因為蜀漢的人才斷層了,從第一代五虎上將,臥龍鳳雛外,也就馬良,法正,張松,劉巴,黃權,魏延等人。第二代其實應該是劉封,關平,關興,張苞,張南,馮習,馬謖等人。但是鳳雛,法正,霍峻早亡,關羽敗走麥城,戰死了關平,王甫,趙累等人,潘俊投降。夷陵之戰,又戰死了張南,馮習,傅肜,馬良等人,黃權走投無路投降魏國,後來關興張苞又早夭,劉封被劉備自己殺了。看遍三國曆史就知道,前期湧現出了大批寒門人才,但是後期出現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世家,魏國的司馬懿,東吳的陸遜都是世家大族,而蜀漢在世家大族這一塊吃了大虧。荊州丟失和夷陵慘敗不僅僅是人口,領土的損失,更嚴重的是損失了大批的後起之秀和中下級軍官,這對一支軍隊的打擊是很嚴重的。人才的斷層加上世家人才上的差距,致使本來蜀漢薄弱的人才儲備更加不足,這也是蜀漢後期越來越弱的原因之一。
-
4 # 17看科技
電視劇《三國演義》相信很多人都是有看過的,尤其是在寒暑假,幾乎是每年各大電視臺都會輪番播放的,就是在現在有時間的時候,我們有些人依舊是會去看。原因嘛不僅是三國這個小說寫的好,更重要的是非常的經典。
在《三國演義》一播出後,可以說幾乎沒有人會去要想去翻拍它,太經典了,故事的情節和裡面人物的刻畫也是非常到位的。在2010年,由高希希導演的電視劇《三國》是開播了,可是開播一來卻是受到一片的質疑。
因為和經典的《三國演義》相比,它確實是沒有多大的優勢的,在人物的選擇上也是不符合我們的理念,畢竟是在小說、說書、電視劇的影響下,而且時間是非常長的,就以說書為例,這個流傳幾百年的,怎麼可能輕易去改變人民的觀念呢?
回到電視劇中,裡面有些是非常經典的橋段的,或者說有些成語也是出自於這裡,草船借箭、三顧茅廬這些,在這裡我們要重點說下三顧茅廬,裡面的情節是不需要我多說的,最關鍵的一點是諸葛亮講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這個在我們常人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能把握到整個事件的格局,其思考和閱歷真是要比我們強很多的。在真實的歷史裡面,諸葛亮可能是沒有這麼的厲害,但這不妨礙他在我們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既然是有了這麼一個對戰爭格局的分析,那後面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的進入到蜀地,而且還是需要名正言順的,畢竟在那個時代,什麼都是要講理由的,就算沒有,也得製造出一個像模像樣的理由出來。
古人常說的,師出無名就是這個道理的。劉備集團具體是怎麼進入到蜀地,並且接管了那裡的,這個是可以去重溫下三國的,應該說這個歷程是非常的艱難的。在順利的接管蜀地後,劉備此時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這個估計是會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以前過的生活是虛無縹緲的,或者說是沒有溫飽的生活,那現在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有多少的人可以抵擋住這樣的誘惑呢?不過這裡仍然是有一個人的。
這個人就是諸葛亮,他把復興漢室一直作為自己的一個頭等大事來看,這也就有了後面的七出祁山這些事情,但是都是以失敗告終,它的問題究竟是出現在哪裡呢,其實這個仔細的分析一下就會明白的?
首先是領導人的思想問題,也就是我上面說到的,經過風雨漂泊,好不容易有個安身之處,是非常容易出現安於享樂的現狀的,這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抵擋不住的,歷史中有幾個賢明的君主有這樣的魄力呢?
第二個是蜀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在劉備集團進入到蜀地之前,蜀地老百姓過的生活是怎麼樣的,你們知道嗎?沒有戰亂、豐衣足食,可以說這樣的生活是當時所有老百姓所向往的,沒有了戰爭,那自然可以發展農牧業。
而且有一個我們要知道,就是地理位置。放到現在,也就是現在的四川那帶,以我們現在的交通工具來說,還是會覺得不方便的,山高路遠。這個更何況在幾千年前只有馬車的時代,他們想要進入到中原,是非常困難的。
還有資訊的不流通,一件大的事情傳到他們那裡,估計最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有的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當然這個也是有好有壞的,但是對於蜀地的老百姓,還真的不是個什麼好的事情。適應了沒有戰亂的生活,再要去投入到戰爭中,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號召的。
第三個,也就是我們要說到的號召力或者說是一個理由。這個是劉備集團北伐中原的重要的依據,沒有了這個,根本沒有多少人會追隨他的。有了這個號召力,可以說在前幾次的北伐中,雖然是失敗了,但還是得到了一些收穫的。
但要知道人也是有惰性的,在經歷了幾次的失敗以後,很多人是會思考到底這樣做值不值得,這個也是出現了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士兵計程車氣上,這也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即使諸葛亮把這個光復漢室的頭等大事講給了士兵,可有多少人會明白和理解呢?
之前是豐衣足食,現在是連年戰爭,放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是會有憂慮的,更何況這個是人性的根本,不能去怪他們。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領導人的問題。在每次北伐的出發前,可以說都是諸葛亮全部安排好的。
也沒有說為什麼這樣做,這個放到現在的企業中,是一個人說了算的。而這樣的企業是走不長的,一旦這個釋出命令的人出現了什麼問題,那結果可想而知。諸葛亮他做的事情就是這樣的,只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思考。
根本沒有和其他的主要人員溝通,更是沒有做好交接下一班的準備工作。因為這個北伐的任務不是在他有生之年可以完成的,他沒有這樣做,那後面的統帥在這方面自然是缺乏經驗的。雖然有人才輩出,可還是不能挽救蜀國的命運。
說完這個事情,我就想到了馬雲,他為什麼宣佈明年的9月份要辭職。在我們很多人看來,他完全是可以再堅持或者領導阿里巴巴20年的,而且創造的成就會比現在要更好。要退出的訊息一出,很多人會覺得非常的可惜的。
那蜀國的事情來相比,馬雲真的是略勝一籌。網上也有傳言是被迫壓力的,而在我看來這樣的大的格局和胸懷,也只有馬雲才有的。長期發展才是企業的未來出路,而想要持續的發展下去,是需要拋棄很多的。
-
5 # 大飛熊騎士
其次,在《三國演義》裡,蜀漢在人才出現兩種兩級分化的情況。第一種兩級分化是,蜀漢不缺頂級人才,如臥龍,鳳雛,五虎上將並魏延。中後期又出現了蔣琬,費禕,關興,張苞,後期有姜維等等。但是,基礎人才卻是十分缺乏。雖然曹魏和東吳即使超一流的人才少,但是一流人才多,基數大呀。所以,到最後還是蜀漢吃虧,當然,這是指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說的。第二種兩級分化就是,蜀漢建立之初,人才濟濟,中後期卻陷入人才短缺的尷尬,這方面基本和歷史上的蜀漢情況是一樣的。
所以,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蜀漢最終都是人才匱乏的,又怎麼能統一天下呢?出現這種情況,自然和劉備發展的脈絡有關係。劉備一直不得天時,一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得到荊州根據地,還不是荊州全部。所以,雖然劉備在中原時也有關,張,趙,糜竺,孫乾,簡雍等人。但是,卻也一直沒有加入新的人才,新的血液,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根據地。等到了劉備入蜀後,一下子擁有荊州,東州,益州三大集團的人才,但是來不及消化,失荊州和夷陵之戰就讓劉備的人才損失慘重。
比如在荊州,就失去關羽,關平,潘濬,王甫以及三郡的守將官吏。夷陵之戰前,張飛被刺,黃忠病亡,戰敗後更是失去馮習,張南,馬良,程畿等人,都戰死了。兩戰之中,糜芳,傅士仁,孟達,黃權,龐林(龐統堂弟),劉寧,杜路,申耽等人投降了曹魏或東吳,劉封被處死。另外,蜀漢立國太晚,人才來不及磨合,導致一系列的失敗。比如,劉備對這些新加入的人才不瞭解,只能用關羽,糜芳,劉封等人擔當重任,結果就是用人不當,除了魏延是例外。諸葛亮執政初期,也一樣需要人才磨合,所以有了李嚴等人被解職流放。
但是,人才磨合,在曹操那早就發生過,沒什麼稀奇。只是,曹操從擁有東郡根據地,到赤壁之戰時,已經奮鬥了近20年時間了。所以,曹操控制的領土廣闊,人才濟濟,五大謀士和五子良將也早已成形。而且,挾天子的優勢,也讓曹魏在人才上得益不少。東吳更是已歷三世,有些猛將也跟著三世了。從孫策擁有江東根據地到孫權接任,又有多少年。而且,孫氏本身就是江東世家。所以,劉備的蜀漢跟曹魏,東吳比起來,就像新生兒還差點夭折,損失那麼多人才,還能分立三國就已經不容易了,統一是不可能的。
-
6 # 未鳴讀史
魏國雄居北方,土地佔整個三國總面積近一半,人口有440多萬。資源豐富,有很強的戰爭儲備能力。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雄才大略,禮賢下士,手下人才濟濟,兵多將廣。佔據天時地利人和。
反觀劉備只佔據益州一地,巴山蜀水,道路崎嶇,人口只有區區90萬,差不多隻有魏國五分之一,人才儲備遠遠不夠,後期其實只有諸葛亮一人在苦苦支撐,天時地利人和都不能和魏國相抗,何況還有一個吳國在後面拖後腿,不能統一天下情理之中。
-
7 # 伊耆角木
此言甚謬。要說《三國演義》也就罷了,《三國志》裡蜀國哪有什麼人才輩出?蜀漢的人才絕對是少得可憐。我就以劉備稱帝為界,劃分前期後期,寫寫演義裡神乎其神的那些蜀漢人才在歷史上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
一、前期武將:“蜀小國耳,名將唯羽”;劉備才是最強“武將”。
蜀漢最強的武將,應該就是小說裡的“五虎將”,正史裡的“關張馬黃趙”。可是這幾位真實戰績如何呢?其實能拿的出手的只有關羽。白馬一戰陣斬顏良,襄樊之戰水淹七軍,迫得曹操想遷都,可惜這也是他最後的光彩,很快用一個更大的慘敗失荊州走麥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以“蜀漢”的角度,他都沒活到劉備稱帝,嚴格意義上都不算蜀國武將。
其他的,張飛算是一員猛將、良將,也被譽為“萬人敵”。長坂坡以疑兵之計退敵,入蜀義釋嚴顏,漢中之戰擊敗張郃,可是他可以作為一員虎將,卻難當主帥重任,暴躁的脾氣讓他早年因為跟曹豹不合,被呂布偷襲丟了下邳,最後也被屬下範強張達殺死,讓蜀漢再經歷一次損失;馬超倒是聲名遠播,可惜投奔劉備之後,沒有太多作為,死的也早;趙雲倒是善於治軍,可惜早年不受重用,晚年運氣又差,只是在敗仗當中損失最小而已,沒有太多建功機會。
最被演義“注水”的大概就是黃忠,黃忠在歷史上的記載很少,原本是劉表部將,後來投奔了劉備,所以戰長沙的事根本就沒有。他在史書中唯一的戰績也就是定軍山。定軍山一戰在演義裡多威風,從山上衝下,一刀把夏侯淵劈作兩段。可事實如何呢?史書上記載的定軍山之戰,指揮官根本不是黃忠而是劉備,並且夏侯淵也不是黃忠殺的,黃忠僅僅是在這戰裡面比較拼命而已。
所以,蜀漢前期真正的最強武將就是劉備自己。不僅剛剛說的定軍山戰役是他指揮的,其他諸如新野之戰,博望坡之戰,甚至赤壁之戰後去阻擊曹操,也就是演義裡的華容道,也是劉備親力親為(當然沒追上)。早期,劉備陣營如不分兵,則劉備親自指揮,一旦分兵,則劉備關羽各領一軍。早期劉備集團的主要軍事成就幾乎都是劉備親自打下的,如果真的人才濟濟,何須如此?
二、前期文臣:龐統、法正早逝,諸葛亮主要搞內政。
諸葛亮執掌蜀漢的軍事,那是劉禪繼位之後,才有南征北伐。我們不去評點諸葛亮的軍事實力究竟是好是壞,至少在那時候,蜀漢盡失荊州,已經沒有足夠實力與曹魏爭雄。在蜀漢前期,真正負責軍事行動的謀臣,無外乎龐統、法正二人。可惜龐統死於劉備奪益州之戰,法正也在漢中之戰後不久去世。當時因為龐統之死,不得已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蜀助戰,以致關羽獨鎮荊州,埋下最後敗亡的隱患。如果人才足夠,也不至如此。
三、後期武將:關興、張苞只是個名字,靠著曹魏降將打曹魏。
當前期武將一個個死去,後期嚴重青黃不接。關興張苞在演義裡“頗有乃父遺風”,而實際上關興在歷史上的唯一記載就是承襲了父親關羽的爵位,張苞更是總結為兩個字“早逝”。這兩位根本就沒參與任何軍事行動。在所謂五虎將之外,真正能撐檯面的大概也就只有魏延了,可惜又在諸葛亮死後跟楊儀爭權被殺。馬岱、王平直流可謂平庸。吳懿為代表的益州勢力基本也就能在益州本土穩定一下人心,而且還要分出一部分防著一直不穩定的南蠻。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主政期間韜光養晦。直到費禕死後姜維再次北伐。姜維本身就是曹魏降將,最後蜀漢只能靠著曹魏降將打曹魏。而他可用之人就更少。著名的“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其實,廖化已經是很一般的人物不說,還有另一個先鋒,那就是夏侯霸。夏侯霸是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淵是在定軍山戰役被劉備軍殺死,現在居然要靠著他“不計前嫌”。而且,根據史料考證,夏侯霸投降蜀漢的時候應該已經六十多歲,還要車馬勞頓幾次北伐,真是可見人才凋零到什麼地步。
四、後期文臣:蔣琬、費禕評價一般,投降派屬於主流。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文臣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蔣琬時還可以抵抗曹爽伐蜀,費禕時根本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所以後來費禕被魏降將郭循(又是一個魏國降將)刺殺,曹魏都沒反應過來。(你刺殺他這麼個庸才幹什麼?)故而一直有刺客是姜維安排的一說。而費禕死後,基本就“從此譙周是老臣了”。譙周這樣的投降派是蜀漢主流,姜維一個人帶兵在外。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掌權了還要跟姜維內鬥,就這些“人才”,你能指望這個蜀國怎麼樣?
-
8 # 一半秋色
蜀國後期不是人才輩出,而是人才匱乏!蜀國後期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峰”的尷尬局面,廖化年已古稀,居然還要衝鋒陷陣,帶頭殺敵,人才之匱乏可見一斑,這也是蜀國最先滅亡的重要原因。
劉備打江山時確實人才不少,武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個個如雷貫耳,均有萬夫不當之勇;文有諸葛亮、龐統和法正,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有兩個,法正智謀其實不輸於諸葛亮,只是諸葛亮名頭太過響亮,法正就稍顯暗淡了!
為何蜀國後期出現人才凋零的局面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戰事頻繁,陣亡者眾多。夷陵之戰慘敗後,蜀國損兵折將,國力大損。後來經過諸葛亮精心治理後,國力稍微恢復,他為實現劉備遺願,先後六出祁山,北擊曹魏,屢有斬獲,但勞師遠征,糧草不濟,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殺敵倒是不少,但己方也損兵折將。
其二,諸葛亮不重視培養人才。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鞠躬盡瘁,事必躬親,他性格謹慎,不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給別人去做,凡事都必須自己親力親為,這樣不懂得放權,人才就得不到有效的鍛鍊和培養,還給別人留下專權弄權的印象。蜀國後期能指望的,也就馬謖和姜維幾人,馬謖只會紙上談兵,指揮經驗不足,後來丟了街亭,北伐功虧一簣,諸葛亮其實應付主要責任,倘若他平日多讓馬謖參與戰事指揮,增加作戰經驗,或許不會招致此敗。
第三,人口總量少。三國後期,魏華人口四百多萬,蜀國僅有九十多萬,不足魏國的四分之一。而且蜀國連年征戰,六出祁山,每次打仗都是拼的人力物力,留給百姓休養生息,繁衍人口的時間非常少。人口總量本來就少,再除去婦女兒童老人,可用兵源更是寥寥,而且蜀華人才選拔體制僵化,不重視從百姓中選拔人才,這也是人才匱乏的重要原因。
其實,天下和平統一,是民心之所向,只有統一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才能過上好日子,至於國家姓魏還是姓劉,和他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
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樓主所謂“蜀華人才輩出”其實不準,蜀國後期人才凋零,尤其是魏延死後,蜀國無大將之才,所以才有“蜀漢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民間諺語。那麼蜀漢滅亡的原因有哪些呢?當然上面說的“蜀國無大將”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蜀國後期人才凋零,這是史學家公認的事實。原因很多,既有諸葛亮事必躬親,沒有讓新人,比如他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得到鍛鍊,也有蜀華人口基數少,且人才選拔制度不健全的原因。PS:當時是沒有科舉制度的哦,想當官得看運氣,出身還有名氣。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實力!蜀漢與曹魏的國力不能同日而語,論兵馬,曹魏帶甲精兵四十萬,良將千員,蜀漢兵馬不過十萬。論百姓,曹魏440萬人,蜀漢不過百萬人口。論屬地,曹魏佔據中原青州,幽州,幷州,冀州,徐州等中原九州,天下州郡六成歸魏,蜀漢僅有不完整的益州。所以從任何一方面看,蜀漢最終都不是曹魏之敵人。
-
10 # 9紫氣東來
這一題問得好,也說到點子上了,蜀漢主帥劉備以正統自居,諸葛亮,龐統描寫成三國頂級軍事,智慧的化身,武將萬人敵的關羽,張飛,趙雲幾乎是百戰百勝,馬超,黃忠都有萬夫不擋之勇,就連智慧超人的曹操,司馬懿碰到諸葛亮都是被打得屁滾尿流,在諸葛面前司馬懿,魯肅,周瑜就跟二醜差不了多少,就連三國第一人中呂布還經常受到張飛的桃戰而呂布無耐,許諸天生虎痴便怕什麼趙雲,怕張飛,純屬扯犢子,真實的歷史都被絞混了。
蜀國什麼人才輩出,而魏國就不用說可說是謀士成群,戰將如雲,就吳國而言,人才,人口土地,資源遠遠超出蜀國多多,既然蜀國這麼利害怎麼越打越小,越打越弱呢?從正面說是劉備,諸葛能力欠缺,別想說統一個國家,自保也很費勁,所以要尊重歷史,再怎麼吹而歷史是改變不了的!
回覆列表
劉備,蹉跎半生,四十多歲在荊州劉表處才慢慢的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開始了三顧茅廬請諸葛!後面有了龐統法正等!
曹操,求才若渴
想當年曹操與袁紹起兵時的豪言壯語,感慨良多。曹操當時的觀點是:“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袁紹在起兵之初躊躇滿志地對曹操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高下立判!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短歌行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好一個周公吐脯,天下歸心!求才若渴!
我要是那個時代我也願意投奔曹公啊!
對比一下三華人才情況:
曹操手下謀士如雲,猛將如星!
謀士:郭嘉(天縱奇才),荀彧(治國之才,曹操之子房啊),荀攸,程煜,許攸,賈詡,董昭,劉曄,等包括後期的司馬懿,三國時期謀士最多的一位明主啊!孫權也就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劉備呢,四十多歲才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後面陸續的有龐統,法正等!都沒有曹操的謀士多啊!
而且曹操本人本來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牛人謀士!
猛將有:典韋,許褚,張遼,夏侯惇,夏侯淵,曹仁,張頜,徐晃,曹洪,李典,于禁,樂進,龐德,曹昂,曹彰!不得了啊,簡直是猛將如繁星啊
再看看孫權處:周瑜,呂蒙,太史慈,甘寧,周泰,黃蓋,程普,丁奉,蔣欽
再看看劉備處:關羽,張飛,馬超(很早就死了),黃蓋,(趙雲不算的,是劉備的 貼身護衛)!廖化,魏延!好像就沒了!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啊!三國之間人才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劉備的蜀漢是最少的!而且諸葛亮死後後繼無人!曹魏後期有司馬懿!孫權有四大都督最後一位的陸遜,活到了快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