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永厚說教育

    正值諾貝爾獎頒獎之際,人們不由得又提及中國科學大師錢學森教授生前提出的一個令華人十分關注的問題,那就是“中國有這麼多的大學,為什麼就培養不出創新人才呢?”

    怎樣回答、破解這一著名“之問” ?我想,還是應圍繞教育多去進行深度思考與改進。

    改革完善教育體制。建國以來中國的教育體制,包括高等教育體制、初中等教育體制已基本建成,這個體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那就是高度統一,但又行政化化。從國家教育部到省市區教育廳局可謂十分完備,管理可謂十分嚴格。教育主管的領導由組織部門任命,有明顯的行政級別。高等教育和初中等教育內部也形成得非常嚴格的教育教學管理法規制度,課程設定、教學大綱、課程標準、開設專業等均是統一的。這種體制有其人人皆知的優勢,但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導致大學教育千校一面,缺乏活力,缺乏個性,缺乏創新,嚴格制約了有個性、有創新意願的校長去放開手腳創辦創新型的學校。特別是在這種體制下,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初中等教育的領導,一些不是搞教育的專家,而成了行政化體制下的行政官員,他們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如何培養創新人才,而是忙於其他,關注於如何“當官”,一些立志從事教研、科研的人難以得到重用,缺乏研究的氛圍,久日久之官場風氣盛行,研究之風淡薄。

    創新大學中學的教學模式。可以說,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不僅單一而且比較陳舊,中小學亦是如此。大學開設的一些專業脫離實際,教學方法簡單,沿用的是傳統的傳授式、“講經式”,許多大學追求規模化,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驗實踐教育,且教學質量出現下降,學生疲於應對各種考證,創新能力培養成為空談。中小學教育教學被應試化模式所壟斷,學生忙於應試,整天忙於做題,各種考試五花八門,一些非考試科目但對培養人才多種能力有作用的學科學校不重視不開設,學生從小就沒有了動手創新的興趣和機會。一些所謂的省市縣“名校”也變成了應試的“典範”。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怎樣能培養出創新性人才呢?

    構建科學教育、人才評價機制。目前大學、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評價標準辦法存在嚴重問題,依然沿襲傳統的辦法。雖然大學搞教學評價,但重形式、走過場的問題依然存在。中小學教育教學評價重視和看重的仍然是成績、升學率,缺乏對學術特色、個性的評價,對創新型人才的評價缺乏科學的標準,一些真正的創新型人才往往難以適應並被推評出來。雖然大學招生、高中招生制度有所改革完善,但考試成績仍然是最重要的標尺。一些偏才、怪才往往也難以有其順暢的“通道”。

    在改革完善教育體制、機制、模式、方法、評價等方面的同時,適應國際科研發展趨勢,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科研體制、機制、環境、激勵等也是不容忽視的。

  • 2 # 大方妹幾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病榻上的錢學森多次問前來探望他的溫家寶總理

    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傑出人才”最需要的是什麼? 其實自中國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國門以來華人就一直在思考這一類問題。

    開啟近現代史,對人類科技、文明進步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絕大多數是西方人而鮮見有華人的名字。華人的智力水平比西方人低嗎?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有相當長一段時期中華文明在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唐宋時期達到頂峰,但在宋代以後中國在科學技術等方面就慢慢地落後於西方國家了。從猿進化到人的過程花了幾百萬年的時間,人類的大腦即使仍在不斷進化,中國在科技等方面的落後只不過幾百年的時間,幾百年內的進化是微乎其微的,華人的智力水平不可能比西低。

    華人的智力並不比西方人低,為什麼中國的科技長期落後於西方呢?人們試圖從中西方社會各方面的差異中尋找原因。例如教育制度及體制、傳統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教育制度、體制對科技進步的影響,華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很多的人們認為:中國自隋朝建立科舉制度以來到清代末期,這一制度一直廷續了一千多年。在科舉制度下透過科舉考試是絕大多數華人做官的唯一出路,這一制度使得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去鑽研“四書五經”去了而沒有精力去研究科技方面的東西。特別自明代以後的“八股文”更是將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毒害到了極點。不過近年來有人為科舉制度平了反,“科舉制度是因時代而失敗的制度,並不是因為其本身而失敗的制度。”

    對於中國現代教育的評論,在教育方式上下面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楊振寧先生在多次談話中比較了中美的教育方式。他提到中國傳統教育提倡按部就班的教學方法,認真的學習態度,這有利於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但相對來說缺少創新意識。美國提倡“滲透式”的教育方式,其特點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對所學的內容還不太清楚,然而就在這過程中已經一點一滴地學到了許多東西。這是一種體會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易於很快地進入科學發展的前沿,但不如前者具有紮實的根基。他認為這兩種教育方式各具特色、長短互補,若能將兩者的優點和諧統一起來,在教育方法上 無疑是一個突破。”以上是從一本教材的序言中摘錄下來的話。還有很多的從教育制度、體制方面所找的原因,如應試教育、學術腐敗、論文抄襲等等。

    這些是其本質的原因嗎?探索科學真理離不開老老實實不求名利的態度,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作出有卓越貢獻的人必定是那些能夠勇於堅持真理並實踐真理的人,很難想象那些一心只追求功名不能夠堅持和實踐真理的人能探索出什麼真正的真理來。

    很多的人們都將我們的社會出不了傑出的人才歸咎為社會制度、教育體制、科技體制還有傳統思想的影響等方面的原因。如果亞里士多德時代的社會出不了傑出的人才,那麼人們是否會想到由於社會經濟的落後不能使較多的人接受學校的教育而造成社會出不了傑出的人才?如果伽利略時代的社會出不傑出的人才,那麼人們會不會歸咎於宗教裁判所對科學家的殘酷迫害?如果牛頓時代的社會出不傑出的人才,人們是不是會怪罪於權威學者對傑出人才的正確觀點的否認和攻擊?牛頓作出結論:“經過第一稜鏡折射後所得長方形的彩色光帶不是別的,正是由不同的彩色光所組成的白色光經摺射而形成的。”牛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驗之後,於1672年把他的結論用書信形式送交皇家學會評審。不料竟引起一場尖銳的論戰。當時惠更斯反對他,胡克攻擊他尤甚。如果愛因斯坦時代的社會出不了傑出的人才,那麼人們會不會認為是宗教思想的影響?1886年,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學校(Council School)讀書;在家裡學習猶太教的教規。 1888年,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階中學學習。在學校繼續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

    所以一個社會出不了人才與學術腐敗、科技體制等沒有本質的必然的聯絡。

    中國有沒有過牛頓、愛因斯坦,中國現在有沒有霍金,從前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答案是肯定的。牛頓、愛因斯坦以及霍金們在科舉制度下會去鑽研四書五經而放棄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嗎?不會,對於他們來說對客觀世界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肯定是比對金錢和權力的慾望更迫切地需要滿足的。否則以他們的智慧在他們所生活的社會里去謀求權力、金錢財富不會一樣會取得巨大的成功嗎?牛頓、愛因斯坦、霍金們在現代中國的教育體制下會按部就班認認真真地學習嗎?不會,因為他們是牛頓、愛因斯坦、霍金們。他們不會因老師教他們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做,教他們怎麼學習就怎麼學習。事實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其大學畢業後在專利局每天八小時的工作之外完成的。霍金在2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演講和問答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難道他們的成功是西方教育優越性的體現。

    但是中國又沒有牛頓、愛因斯坦、霍金們?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都是物理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17世紀牛頓在伽利略、開普勒工作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經典力學理論,這是現代意義下物理學的開端。但是早在公元前的亞里斯多德時代,古希臘人對物理學中研究的某些問題如槓桿、簡單機械、浮力、光的某些性質已有很好的了理解,其中經過了歐洲中古漫長的黑暗世紀物理學毫無進展,到歐洲文藝復興後才又逐漸發展起來。我們可不可以從對比歐洲中世紀與中國自宋代以來的社會各方面中找出一些共同點,從而找到讓一個社會缺乏傑出人才的最根本的原因呢?

    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層次的提升,征服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無不聚集了無數人的智慧結晶。對於個人來說,學習他人的智慧結晶是基礎然後加上個人本身的創造才能提升超越。人類科技不斷進步的過程就是人類不斷學習創新然後提升超越的過程。對於學習能力中國學生並不比西方學生差,這一點是人們所公認的,中國學生缺少的是創新能力。人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人的創造能力自然會受到社會的影響。但別忘了人只是一種動物,人的智慧是建立在生物的機能之上的。生命現象是物質的一類十分複雜的運動,人類對這類運動的規律和性質還不甚瞭解。智慧現象則是這類運動中最高階的一種運動,人類對其的運動規律更加知之甚少。但是任何物質的運動都需要能量,自然界中物質總的能量是守恆的,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只能在各種運動形態之間相互變換其存在的形式。如機械能轉化為熱能,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生物能轉化為機械能等等。人造機器的運動是將電能、化學能等轉化為動能。機器缺乏能源就會動力不足甚至動不起來,那麼人類創造能力的能源又是什麼呢?僅僅是由所吃的食物所具的生物能轉化而來?顯然不是。人類有各種各樣的慾望,食慾、性慾、情慾等等。 

    食慾的正常滿足使人類能夠獲得維持身體各部分組織功能正常執行所必需的物質,有對性慾的滿足人類才能繁衍廷續存在(至少目前情況如此)。而對於情慾或其它的本質上的慾望的滿足僅僅是減少了人類精神上的痛苦,增加了幸福感,而無其它任何意義?這些慾望的滿足對於維持人類這一種十分複雜的特別是具有複雜思維功能和自我意識的生命體其所有功能的正常執行來說,這些慾望的滿足與否都是無關緊要的?人類的食慾如果得不到滿足,人會感覺痛苦,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會受到不利影響,甚至會導致人的死亡。一些人因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而導致精神失常,我們可不可以看作是情慾或其它精神方面的慾望嚴重得不到滿足而造成人的大腦思維功能失常這樣的後果呢?也就是說我們可不可以假設人的大腦的思維功能需要透過某些精神方面慾望的滿足來獲得維持其正常執行所必需的東西?完全可以這樣假設,因為沒有那個人能完全脫離社會而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

    假定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可以從歐洲的中世紀和宋代以來的中國社會的比較中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禁慾主義”。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廣泛傳播並在社會生活中佔絕對統治地位,基督教認為婚姻是人類繁衍種族的手段,除生育之外一切性關係都是罪惡的。“如果性交的目的是為了快樂,而不是全部為了繁衍種族時,你應該懺悔。”對愛情就更不用說了。中國宋代以後雖然沒有過類似於西方極端的“反性主義”,但是也有“滅天理、去人慾”、“男女大防”、“從一而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父母包辦婚姻”等等。情慾、性慾等人本質上的慾望被禁錮了,人的創造能力就不能正常發揮出來。前面說過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作出有卓越貢獻的人必定是那些能夠勇於堅持真理並實踐真理的人。當愛情的絕對專一性,性的專一性成為一種真理時,這些人在情慾和性慾方面極有可能受到嚴重壓抑。這應該就是問題的最本質的原因所在。

    歐洲中世紀社會和中國宋代以後的封建社會所禁錮的是人的性慾和情慾中的一種愛情,那麼究竟是那種慾望的滿足能夠提供人類的創造功能正常執行所需的能源呢?是性慾嗎?很顯然人們找不到這方面的證據。是愛情?還是兩者的統一?

    有人會說在現代中國社會里人們婚姻已不再像封建社會里一樣曾經由父母包辦,人們能夠自主地選擇婚姻可以自主地追求愛情,對情慾的滿足足怎麼會受到壓抑呢?事實又是怎樣呢?

    隨著現代中國社會越來越開放,傑出人才的創造力肯定能越來越充分地發揮出來,傑出人才輩出的時代應該就在不遠的將來。

  • 3 # 東風別業

    錢學森等人,都是中國出去的,說明華人能行的。

    以東風看來,他提出問題有本國因素也有國際因素。

    在國際,學術及其刊物的話語權,華人學術水平的聲譽等都是因素。諾獎好像還有政治因素。

    在中國社會,官本位思想很重,它反映的是社會的價值觀和評價體系。現在有加金錢一條。

    人才,一個是學校教育,一個是用人。頂尖人才,關鍵在發現和使用。簡單講教育培養,不合實際情況。頂尖的人才,不是培養出來的。但務必要做到不埋沒才行。學校教育的作用在於儘快發現人才,提供條件,放飛。用人的作用在於有科研論文質量的伯樂,要有好的評審體系,拒絕關係和八股。為新人揚名,國家媒體配合。但目前無論如何,在國際上登頂,不是華人憑一己之力能辦到的。

    國家的導師制度,結合具體國情,東風認為必須採取~

    導師不作

    ~的制度。

  • 4 # 東莞螺絲君

    專業性問題,小便拿來問普通民眾,你這是在調侃我們嗎?

    非要讓我給個答案,是:請會做題的人來解答!

  • 5 # 熊二6171

    其實我認為“錢問”已經有了答案了,諾獎獲得者:屠呦呦,莫言。無冕之王:袁隆平。當然在其他領悟也有許多隱藏的默默無聞的高手,只是媒體單純追蹤大流量,對這方面鮮少報道罷了,當然,為了科技實力的提升,還是希望國家花大力氣正風氣,不要讓真正為國家富強的人流血流汗又流淚,再做無名英雄,要讓他們獲得應有的尊重和酬勞。

  • 6 # 匯雁1

    錢老的一生,象宇宙空間一顆閃亮的流星劃過。

    他的一生,經歷了兩個世界,從東方到西方,又從西方回到東方。他擁有豐富的閱歷,提出的問題,引起的轟動效應,將不亞於在各界引爆一個原子彈。他的超凡睿智,不僅表現在科學的創造;而且有一雙善於洞察的慧眼。

    《錢學森之問》凝聚著這位偉人的赤子之心。

    《錢學森之問》決非僅僅是對教育的思考和憂慮。

  • 7 # 遊俠客島嶼

    很簡單 獨立之思想 別再為了一些利益而坑了整個民族 那樣只會越來越弱 等到武器是一個質的差距的時候 那就又是一個歷史輪迴開始 可能會更加糟糕 可能有些人聽不懂 沒辦法 不能詳細解說 對不住了

  • 8 # 談科論普

    其實錢學森之問有兩個問題,都是在2005年提出來的。

    2005年,時任國家總理的溫家寶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便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而現實中,我們對“錢學森之問”的回答往往集中於第二個問題,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總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應該說,我們高等高校每年畢業的學生有數千萬之多,但是這些人並沒有成為錢老口中的傑出人才,確實值得我們反思。

    答主並沒有認真研究過這個方面,但是可以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供您參考。

    首先來說,我們目前的專業設定分科比較嚴重,即便是從事理工科專業的人,他們也只是在自己的領域中比較優秀,對其他領域或者學科並不知道多少,說白了他們是某個行業的技術工人,而不是我們所謂的科學家,這也就限制了他們成為優秀人才。

    其次,可以說我們的基礎教育很好,但是有一點那就是孩子們的好奇心在知識的灌輸過程中被磨滅了,他們失去了對事物的好奇,不敢提問題,往往記住都是固定答案,缺乏探索精神,那麼又怎麼能期待他們可以在走上工作崗位到時候去開拓創新呢。

    當前,我們正在大力提倡創新,而這個關鍵可能還要從最基本的做起,讓孩子們對世界充滿好奇,鼓勵他們去提問題,並且努力尋求答案,因為世界並不是黑白兩色的二分法,很多問題也不存在標準答案,這是我們的教育的一個弊病。

  • 9 # 手機使用者86150240564

    我能為華人爭光,在百度,搜狗,瀏覽器上手寫黃費波點選黃費波可以看見我的宇宙生命論,我有能力讓人類飛出銀河系。也許地震可以控制,為了我們的明天更加美好,為了人類的未來不重演恐龍滅絕的悲劇,我希望朋友們幫我宣傳,謝謝,這是人類能飛出銀河系的唯一機會。

  • 10 # 糧崗

    根據“錢學森之問”,教育改革應該怎麼改?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先生的這個問題,提出來到至今一直讓人感覺心情沉重。實際上,在錢學森先生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還發出了另一個感慨,大意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培養的學生的成就,都沒法與民國時期的大師相提並論呢?

    從問題的提出到現在,許多人都試圖圓滿回答。本人患有2型糖尿病,2017年有幸歪打正著治癒了,同時也碰巧病因病理也展現在眼前。糖尿病病因的面世,讓本人聯想到很多不可理解的問題,這時候有了明確的答案。從小學生全員近視到神童出家,進一步推及“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居然是一個健康問題。

    中國的教育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是從有了考試製度開始的。問題的源頭是“考試這個指揮棒”,在這個指揮棒的指揮下,孩子們刻苦讀書。這個刻苦讀書又與人易患的“三高”等慢性病病因相交匯,兩個因素交匯形成了對學子身心的巨大傷害,造成大腦發育不完善、大腦供應能量不足、“三高”等慢性病早期發生、近視等健康問題,有健康問題的人成不了大師就是正常的了。這就是“錢學森之問”的答案。

    有了問題答案,就可以確定教育的改革目標和措施了。目標是透過改革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不再發生因課業負擔引起的亞健康出現,近期實現近視率大幅度下降。改革措施是:改變不適合的教育目標,縮短學制和改變考試時間,改革優劣評價標準,讓健康狀況參與評價,大學實行寬進嚴出方針,研究生招考實行健康一票否決。

    許多人認為“錢學森之問”的教育改革是政治話題,實質上是自然科學話題,即是保護學生身體健康話題。

    下面是需要改革專案和內容的簡略提綱。

    一、改革學年劃分及考試時間

    目前學校的考試時間需要改革,因為學年考試、升學考試,畢業考試、高考等重要考試,都是安排在每年的最熱的時候進行,由於天熱休息不好,易造成失眠、焦慮體力消耗大,影響考試成績,有害身體健康。

    學年劃分,寒假後開學為新學年開始,寒假前為一學年的結束。

    透過改革學年劃分,每學年第一學期末,天熱是相對次要的期末考試,學年、畢業、高考等重要考試都改在了冬季。這樣就回避了原來考試時間的許多弊端,有利學生身心健康。

    二、學制改革

    ㈠人的生長髮育時期劃分簡介

    嬰兒期,0歲,乳牙生長前

    幼兒期,1-3歲,乳牙生長完成,出生後大腦第一階段發育完成。這時期大腦發育好壞影響學習能力(三歲看大),錯過發育以後無法彌補。要保證發育能量供應,不可以用早教、疾病爭奪身體發育的能量。

    兒童期,4-7歲,恆牙的門牙開始生長結束,出生後大腦第二階段發育結束。這時期大腦發育好壞影響工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七歲看老),錯過發育以後無法彌補。不可以用早教、勞作、疾病爭奪發育能量。

    少年期,8-12歲,28顆恆牙生長完成。

    青少年期,13-17歲

    青年期,18-28歲,智牙生長。

    ㈡學制改革內容

    按人生長髮育規律,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避免孩子學習與生長髮育爭奪能量,特別是保證大腦發育的能量需要。學制改革安排如下:

    ①幼兒園,兒童期,4-7歲,學制四年,預備班、小班、中班、大班。

    ②小學,少年期,8-12歲,學制五年。

    ④大學,青年期,18-21歲。

    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幼兒園晚入園一年,讓孩子在家完成大腦的第一個發育階段,保證所有的孩子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入院時間增加一年,讓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完成大腦的第二階段發育,保證孩子成人後有工作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小學縮短一年,整個小學學習都在生理年齡少年期,孩子的心智水平有利初級教育的完成。中學縮短一年,讓中學學習在青少年期完成。

    幼兒園根據家庭情況可以入園,也可以家庭看護,不影響小學入學。小學、中學實行十年義務教育。

    三、幼兒園辦園目標改革

    幼兒園的改革,主要是辦園目標的改革,把辦園目標由教育改為養育,以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唯一目的。

    禁止幼兒園教授小學才學的知識,幼兒園孩子以學習生活基本常識為主,按年齡特點掌握生活常識,安全常識,防騙常識,學習和夥伴交往友好相處技巧。將這些知識融入到遊戲娛樂中,進行簡單的體育運動,杜絕任何形式的園外作業。

    國家禁止任何形式的有未成年人參加的知識比賽,停辦大學少年班。

    這一階段是“三高”等慢性病始發的高發期,要教育家長看護好孩子,特別是夏季晚上,防止孩子受寒。較長時間的過度體力勞動(孩子年齡小沒有太大的體力和耐力,不要用成人眼光看孩子)、早教等消耗孩子體力。體力的消耗也是“三高”等慢性病的直接病因。

    如果孩子這個時期性格發生變化,變的內向、懶動、專注某些熟悉的事(如學習),興趣愛好少很乖,甚至在人們眼裡是神童,這時就可能是身體受到了傷害。

    有些神童,是在幼兒期有很好的生活條件,在兒童期由於過早的勞累、學習過度消耗體力,使身體的抵禦不良環境能力較低,成為“三高”病的早期患者。他們變內向,生活興趣少,專注某項熟悉的事,成為人們眼中的神童。由於體力被過多的消耗,造成大腦第二階段能量缺乏而發育不完善,成年後無生活社交能力,熱衷出家。這些人都會發展成“三高”的現實病人。

    四、學生評價標準、學校評價標準

    過去評價學生以考試成績為主,學習成績成為唯一的學校學生行為指揮棒。改革後評價學生標準以考試成績為基礎、健康程度為權數的雙指標體系。

    國家成立研究機構,制定判斷學生健康指標專案、檢測方法、判斷標準。制定的指標要公平公正、操作簡單、有利提高學生的健康程度。建議健康檢測專案應以“三高”等慢性病早期症狀指標為主。

    在國家的健康評判標準出臺前,建議用視力為臨時評判標準(視力好壞反映的人體能量供應能力好壞)。視力最好的為健康權數最大值,視力越差健康權數越小,做過視力矯正手術的健康權數按最小值。

    學生綜合成績=考試成績×健康權數

    對學校的評價,應將健康權數納入重要的考核指標,並和經費、績效工資掛鉤。

    五、大學寬進嚴出改革

    大學招生以學生綜合成績為標準,把學習好身體健康的人才放在科學研究的關鍵崗位。

    按社會需求比例,配置好科研綜合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比例。

    大學實行“寬進嚴出”政策,透過改革把“中小學拼命學,大學只剩玩”教育模式,改變成“中小學打好基礎,保證健康;大學人人努力,個個成才”的良性模式。

    六、研究生招考近視一票否決

    研究生招生要嚴格一些,除了考試成績外,對身體患有“三高”等慢性病者,要一票否決。在沒有國家統一的檢查判斷標準前,也用視力臨時代替,即不招近視患者。

    七、特殊神童教育供給制改革

    神童的成因在幼兒園改革中已經介紹,這裡不再重複。

    神童作為特殊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這個人群是最容易出愛因斯坦、牛頓式傑出科學家的搖籃。由於成長時的特殊環境,這些人除了興趣領域外,基本沒有其他雜念,可以持久的做某項研究,同時他們的抽象思維極度發達,會有很多常人理解不了的奇思妙想。像中國還沒解決的計算機作業系統的演算法問題,有這些人去研究,會很好的解決準確性和計算速度難題的。

    這些人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也有解決不了的劣勢。這就是生活和社交問題,這方面由於身體發育的原因能力嚴重不足。為解決這一矛盾,國家篩選一些神童,進行頂級科技研究。對他們的生活實行供給制,生活有人照顧,與外界交往有人陪同。讓他們做擅長的工作,不會無奈的去出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應收賬款入賬金額的確認方法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