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夜史
-
2 # 你身邊的人也許是惡魔
我贊成一二樓的觀點,再說點自己的。看當今強大的中華,又有多少憾事?對於一個老人來說,定了國內為主,國外能穩定便是已經很不錯了。我認為上天再給康熙幾十年的時間,絕對會和俄國幹起來。另一方面,別國的發展不是一個皇帝憑几十年光景就可以阻擋的。中美已經博弈了多少年?現代通訊又是多麼發達?在古代封建帝王的年代,哪裡來那麼多年華?各位想想,毛主席何等偉大?毛主席幾十年的功績和康熙皇帝幾十年的功績,對比下來康熙已經可以和主席一一列舉了,比如定領土,擴國威,唯一遺憾的是封建制度的侷限性。所以我認為康熙皇上在領土方面,絕對是千古一帝。可以說是最早中華各民族大一統做的最好的皇帝。我們在評論歷史的時候要用古代的眼光,放眼看去中華幾千年,哪一朝那一代有如此統一的民族和領土?起碼康熙的領土在中華一度堅持到了中華民國,我們共和國版圖的很多根據也是來源於康熙時期。
-
3 # 歷史知事
一言以蔽之,攘外必先安內!
攘外必先安內,始終是康熙的座右銘。
康熙一生髮動過這樣幾次大戰。
1,擒鰲拜,親政。康熙9歲登基,可是他面對的清王朝,內有鰲拜一言而決,外有三藩耗盡錢糧,這不符合康熙施展才華的要求。
於是康熙把皇宮當做新手村,鰲拜是第一個怪。幾個小侍衛,抓了鰲拜,炒家去,發筆財先!
客觀要問,吳三桂更有錢,為什麼不找吳三桂?
很明顯,吳三桂更難打,滅鰲拜輕鬆一點。
話說,讓鰲拜去滅吳三桂,自己派親信黃雀在後不好嗎?
別逗了,你以為康熙是司馬懿啊!
攘外必先安內,要滅吳三桂,先滅鰲拜!
2,平三藩,集權。滅掉鰲拜後,康熙面對的敵手是兩個,一個是三藩一個是臺灣鄭氏。
為了滅三藩,讓鄭經在孤島上先蹦噠幾天吧!
怎麼滅三藩呢?他們老老實實做土皇帝,也不犯法怎麼能讓他們主動造反呢?
恰好,尚可喜要退休,那就撤藩吧!
這種單方面的毀約行為,自然招致三藩在內的一切地方實力派的一齊反對。今天撤尚可喜,明天撤吳三桂,後天就是王輔臣,現在不反更待何時!
清王朝因為康熙的拍腦袋決策,一夜之間回到了順治初年!
幸好底子厚,南方的實力派都是老的老,散的散,三藩之亂這個鬧劇就結束了。
3,收臺灣,一統。前文提到的鰲拜,在康熙初年,還是有功勞的,那就是聯合荷蘭奪回了廈門(注意,聯合荷蘭是重點)。
鄭家是從荷蘭手裡搶的臺灣,荷蘭是清廷的天然盟友。可是鄭家的盟友更強大,他們是沿海漁民和海商。
康熙急眼了,要像滅掉鄭經,先滅掉鄭經的盟友!一個遷界令,片板不許下海,上百萬的沿海居民失去產業,甚至遭到清軍的大屠殺。
如果殺光老百姓就能滅掉鄭經,康熙不介意的。因為攘外必先安內嘛!
康熙這個絕戶計,讓鄭氏失去了東亞第一海商集團的地位,幾年時間就被滅掉了。
4,敗羅剎,立約。鄭經剛被滅掉,北面又出事,龍興之地發生多起大屠殺,罪魁禍首是羅剎國的哥沙克。
羅剎國來了多少人?也許整個遠東有數千人,但是在雅克薩城的,只有幾百人。
殺雞也要用牛刀,就派三千人吧!這三千人,第一戰俄羅斯450人,第二戰826人,清軍那叫一個慫啊!雅克薩包餃子滅了就行了,最後還讓投降!
打下雅克薩,再去尼布楚去溜達溜達不行嗎?俄羅斯哪一個據點不是建立在成千上萬的冤魂之上的?
外興安嶺距離北京遠還是距離莫斯科遠?那些說俄羅斯補給更容易的人腦子秀逗了嗎?
為什麼不對俄羅斯下狠手?根本原因是打不過!
但是,還可以拿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座右銘來安慰自己,等我滅了準格爾在騰出手來收拾你!
我非常難以理解的一點是,康熙看到俄羅斯這麼強大的戰力不覺得害怕嗎?對遙遠的莫斯科一點好奇心沒有嗎?
或者是,康熙決定滅掉一切進步思想,學著武大郎開店,把個子高的都弄死?
一百多年後的林則徐,明明知道對付西方的辦法,但就是不願說真話,大概也是深諳清廷的這一“思想傳統”吧!
清廷在“攘外必先安內”思想指導下,孜孜不倦的把中華文明圈改造成病夫和奴隸的樂園,為近代侵略者掃除障礙,真是貼心。
康熙有這樣的創舉,憑什麼不能當“千古一帝”?
-
4 # 火器工坊
你這語氣分明就是在挑事啊!誰跟你說康麻子怕俄毛子了?誰又跟你說康麻子割地求和了?作為一代帝王,雖說是不太贊同把康熙作為千古一帝,但仍然不能否認這是個很厲害很硬氣的皇帝。
當時的北亞中亞東亞國際環境比較複雜,中亞的準格爾汗國如日中天,導致毛子根本滲透不了。毛子在雅克薩已經站穩了腳,修築了碉堡,並且開始向周圍的漁獵部落收稅。東亞的康熙皇帝剛剛解決了臺灣問題,中原形式一片大好,於是乎三方勢力的碰創開始了。
說實在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毛子真心不強,城堡不會修菱形堡,中央射擊軍胡作非為,彼得大帝改革還沒開始,所以出兵東北的也就400哥薩克人,裝備也比較落後。康熙皇帝當時準備要和葛爾丹開戰,怕俄毛子背後裡捅刀子,而且當時東北的各種部落紛紛向康麻子求救,出於各種目的,康熙決定對毛子動武。說實話第一次打得非常輕鬆,四百雜牌軍,三門炮,200多把火繩槍,清軍這邊直接火力碾壓。後來莫斯科派人增援,到最後累計到了826人,火槍數量比人多,而且多是斯拉夫軍人,可不是什麼哥薩克雜牌。城堡鑄成了菱形堡,可以說是實力增強了不少,但是清軍這次沒帶大炮,所以採用圍城的辦法,最後擊斃托爾布津,毛子慘敗而歸。當時的俄軍還不具備大規模遠征的能力,而且毛子當時的主要敵人是瑞典和土耳其,沒精力在和中國開戰。而康熙皇帝根葛爾丹大戰在即,雙方都急於議和,也就在平等協商的情況下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割地求和,誰說的,貝加爾湖又不能種地,對於一個農業大國來說,要了有啥用。北疆?不好意思,大清的政策是拉攏喀爾喀蒙古,然後讓他們戍邊,貝加爾湖超標啦!
-
5 # 歷史風暴
800標兵奔北坡,康熙嚇得趕緊求和!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當年來到黑龍江中下游地區的哥薩克人,有讓康熙嚇得趕緊求和的實力!
康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皇帝之一,以他的能力不管在哪個朝代都能大展宏圖,做出一番事業。康熙繼位之初,中國還處於分裂階段,雖然表面上看中國大部已經完成統一但事業仍然遠未成功。
朝中有鰲拜專權,南方有三番做大,鄭氏政權不斷騷擾東南沿海一帶,還有西北地區的準噶爾部經常向南方用兵。
但這一切都被康熙逐漸化解。
不過,北方的沙俄卻經常讓康熙甚至他的繼任者雍正束手無策!原因就是沙俄軍隊戰鬥力太強大的!
清軍早期戰鬥力很強眾所周知,康熙祖上是東北地區的漁獵民族。這個民族穿梭於白山黑水之間,以打獵打魚為生,同時也會在平原地帶種植一些小麥、豌豆等農作物作為碳水化合物補充。這些人常年在野外生存,與野獸搏鬥,所以身體健壯,箭術高超,肉搏能力驚人。那時候,雖然滿清人口不多,但戰鬥力強悍。明清戰爭的時候,人多勢眾的明軍面對身披重甲的滿洲武士手提大刀衝上來的時候,往往被殺的四散奔逃。
滿洲士兵的箭術也是一流,他們經常抵近到明軍30-40米遠的距離手持強弓給明軍挨個點名 。
所以,早期的滿洲武士堪稱東亞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沙俄兵更強!確切的說,滿族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反明過程中,逐漸統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諸部(寧古塔以東包括庫頁島)、索倫諸部(外興安嶺)。這些部落被征服後,成為滿清對抗明軍的核心力量。也就是說,當年把明軍殺的到處跑的滿洲武士中,也包括東海諸部和索倫諸部的人!
巧得很,這兩大部落區正是後來受到沙俄侵略的地方!
1643年,沙俄政府組織遠征軍開始對黑龍江流域進行侵犯,以波雅科夫為首的一支70多人的探險隊沿阿爾當河上溯,再翻過外興安嶺進入達斡爾族的領地。在這裡他們和當地人爆發了衝突,但被擊退。即便如此,波雅科夫仍然認為只需要300人就可以征服達斡爾人,獲得當地的珍貴毛皮。
1647年,西伯利亞商人哈巴羅夫自費招募150名武裝哈薩克再次進犯這裡。當地人聽說哥薩克人來了,嚇得趕緊遷到遠方,避免和這些人接觸,可見當初波雅科夫給達斡爾人留下了多麼可怕的印象!
1651年6月,哈巴羅夫率領200名哥薩克人再次來到這裡,並攻擊一個叫做吉古達的超過1000人的定居點,雖然當時這裡聚集了至少500名達斡爾人士兵和50名滿洲騎兵,並且可以依靠堡壘進行防守,但仍然被殺的大敗,經過一夜激戰,大炮轟塌了城牆,哥薩克人蜂擁而入,幾乎將城內的人殺光。
當年10月,赫哲族和胡爾哈族集結上千人再次和侵略者大戰,但仍然不敵!
從以上戰鬥可見,當哥薩克士兵達到200人的時候,足以擊敗人數超過1000人的當地軍隊,而這些正是和早期八旗兵一樣出身計程車兵!所以,擊敗俄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黑龍江流域太過偏遠,不利於調兵早在1682年,康熙就開始了對俄作戰的準備工作。到1683年4月,康熙命彭春率3000大軍,在當地人的幫助下開赴雅克薩。值得注意的是,這3000人大多為寧古塔和烏喇一帶駐軍,主要武器為弓箭、刀槍等。這是因為沙俄所佔領的土地遠離內地,而且這裡人煙稀少,後勤供給不足,所以不僅限制了這次大戰的人數,同樣限制了士兵的組成和武器裝備。
沙俄侵略軍後方重兵雲集沙俄在擴張中主要以堡壘推進的手段蠶食對方領土。別看雅克薩只有800多人,在他們的後面卻是堡壘遍地,重兵雲集。所以,雖然雅克薩之戰失敗了,沙俄仍然傲慢無禮,雙方在進行談判時,沙俄方面多次提出無禮要求,並違反約定讓士兵帶手雷進入會場。
這一切表明沙俄是不怕再打一次的,如果康熙不見好就收,沙俄必然和滿清開始長期戰爭,清軍大機率會先勝後敗。
以上!
-
6 # 歷史哨聲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看大清在尼布楚條約後所得到和失去的土地:
大致尼布楚條約邊界圖如下(非精確):
路線: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和格爾必齊河交匯處——北上外興安嶺——外興安嶺到鄂霍次克海
黃色區域就是尼布楚條約中規定為大清領土的地方,也是今天俄羅斯在西伯利亞、遠東地區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如果俄羅斯沒有這個地區,俄羅斯要防守西伯利亞等遠東地區非常困難——因為物資只能從歐洲部分長途跋涉的運送。
說白了,尼布楚條約規定屬於大清的土地,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邊界以北地區,基本上就是無人區。即便今天它有很多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但如果沒有黃色地區,俄羅斯想把這些東西賣到歐洲,根本不可能。
還有,尼布楚條約北部地區是沒有不凍港的,因此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就無法建立起來。
一句話講完:在今天的俄羅斯遠東地區,黃色區域就是珍寶,是影響西伯利亞地區的戰略之地。在大清手裡,就控制著俄羅斯的遠東地區。
因此,康熙帝簽訂尼布楚條約,其實是佔據著對俄羅斯優勢的,佔據著遏制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關鍵之地。這就是為什麼俄羅斯認為尼布楚條約是不平等條件的根本原因——偌大的西伯利亞竟然沒有一個出海口和宜居地。
俄羅斯遠東考察家涅維爾斯科伊認為尼布楚條約是:
“悲慘的結局”二、從歷史角度來看,外興安嶺以北地區,無論是靺褐、女真、滿族等族都很少涉足,不是傳統的生活地區,以外興安嶺為界限,符合歷史傳統和民族生活習慣。
相反,俄羅斯從16世紀的伊凡雷帝時期就開始向西伯利亞和遠東擴張。
1636年,俄羅斯哥薩克人到達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亞,西伯利亞成為俄羅斯的殖民地。當年:明朝崇禎9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哈佛大學成立;自稱闖王的高迎祥去世。
1652年,大清順治9年,大清駐守寧古塔的章京海色率領所部和進入黑龍江的俄羅斯人在烏扎拉村發生戰爭。
1657年,俄羅斯派軍修建雅克薩城和尼布楚城。位置見下圖:
左為尼布楚城,右為雅克薩城
1885年、1886年大清兩次擊敗雅克薩城俄羅斯軍後,兩國於1889年9月7日在尼布楚簽訂尼布楚條約。
小結:從歷史而言,東北歷史上的民族都是在外興安嶺附近或以南地區居住和活動,外興安嶺北部地區基本上沒有人居住。滿人並不認為外興安嶺以北地區是他們的傳統生活區域,因此而放棄,並不違反歷史和傳統。
三、從戰爭來看,雙方都不能進行長期的戰爭,談和是最佳策略。
雅克薩城,原本是索倫部達翰兒族的木城。在被滿洲征服後,此地被皇太子的兒子博穆博果所佔。1639年,博穆博果反叛,被皇太極所平定,並將此城夷為平地。
1640年到1650年,哈巴羅夫帶來的哥薩克人來到此地,並重建,命名為阿爾巴津。
1685年,康熙帝派遣彭春率領3000人圍攻雅克薩城。俄軍不敵投降。在得到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不再返回雅克薩城的承諾後,彭春退軍了,並歸還400多俄羅斯人。
托爾布津在離開不到2個月後,又重新回到雅克薩城,並全力修建城堡工事,加強防禦。1686年,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清軍重新攻打雅克薩城。此時雅克薩城有826名俄軍和12門大炮。在攻打不克的情況下,薩布素決定挖壕溝圍困雅克薩城。在被圍困10個月後,俄羅斯派特使和康熙帝議和,於是康熙帝下令撤兵。
1689年,雙方簽訂尼布楚條件。
下圖為黑龍江城和雅克薩城的地圖:
上為雅克薩城,下為黑龍江將軍駐地——黑龍江城
二者雖然看起來遠,但都是在黑龍江上,可以直接用水運。但估計當時的清軍都是八旗騎兵,並沒有用到水運輸送。
並且康熙帝要求拆遷雅克薩城而非因此堅持軍事或貿易之城,也是一個很大的失策。否則大清完全可以透過黑龍江水域進行水運,在尼布楚條約地區修建幾個關鍵城鎮,從而用殖民的方法去達到控制的目的。大致如圖:
總結:康熙為什麼要同意俄羅斯的議和,簽訂尼布楚條約,放棄西伯利亞地區?大致原因如下:
1、在地理位置上,尼布楚條約地區是控制遠東地區的戰略關鍵地,是人口宜居地區和經濟重點地區;
2、東北民族在歷史上基本上就是一外興安嶺為分界線去居住、生活,基本上不去西伯利亞這些人跡罕見的地區,因而滿人不認為西伯利亞是他們的土地;
3、從戰爭角度來看,清軍對抗俄羅斯的科技力量還是相對薄弱(圍困雅克薩城10個月),清軍在東北主要是還是遊牧騎兵,和俄羅斯哥薩克軍的火槍炮相比,只有人數和地理上的優勢。
4、康熙帝等滿族貴族沒有開發和殖民東北的打算,還是想把東北繼續作為自己遊牧老家的打算。否則康熙帝完全可以用海運和黑龍江水域進行物資運送和交通。
元朝就已經在今天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地方設定奴兒都幹司。見圖:
就在庫頁島的邊上位置。
多修建幾個城鎮,將大清的囚犯或者反叛的人殖民到這些點上,就可以了。俄羅斯在西伯利亞、英國在澳洲等都是如此做法。
-
7 # 嚕啦啦391
因為大清當時面臨雙向作戰,西邊的戈爾丹控制著蒙古西域地區,對中原虎視眈眈,北邊俄國南下,他也暗中支援格爾丹,尼布楚條約是,穩定北方戰線,把重心都用在了西邊的葛爾丹,最後,康熙永清國之力收拾了葛爾丹,戰略縱深很重要。
-
8 # 使用者873231776473
這就是華人有史以來的通病,驕傲自大目光短淺,註定成不了大事。歷史上只有成吉思汗才能配得上偉大的政治家頭銜,其他人在他面前什麼都不是。可惜他唯一缺的就是人,沒有人來給他管理國家不然中國會很大很大的。
-
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康熙在位時,大清與西方的沙皇俄國打了一戰,然而大清勝利之後為何卻要主動求和並承認俄羅斯在遠東的利益要求呢?小編以為原因可以這樣理解。劃重點,“尼布楚條約”真的那樣公平嗎?
1689年,中俄兩國代表團在尼布楚舉行談判,簽訂了所謂平等的《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以格爾必齊河和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國界,外興安嶺以南為中國領土。在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的土地未及劃分,待兩國查明後,再作決定。條約還規定,俄國在雅克薩所建城堡一律撤除,俄華人全部遷回。《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額爾古納河以東、外興安嶺直到鄂霍次克海以南的黑龍江流域及烏蘇裡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領土,都屬中國疆域。
事實上,《尼布楚條約》的簽定,對以後的清朝皇帝處理北部邊界產生了消極、妥協的不良影響,到清朝雍正時期,中俄之間又簽訂了幾個界約,劃定中俄在蒙古一帶的邊界。這些條約把貝加爾湖一帶和唐努烏梁海以北的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原中國領土,劃入了俄國版圖。至此,沙俄合法地佔有了整個西伯利亞。
所以雅克薩之戰,與其說是中國勝利了,倒不如說是大清妥協了。康熙為何不去與沙俄在遠東繼續爭鋒呢?一者不能,二戰不想。康熙雖號稱千古一帝,但是他仍然囿於中國傳統的思想,以天朝上國君主自居,對於周邊的蠻夷既看不上,也不想要。遠東對於當時的大清而言,既不能提供商貿賦稅,也不能生長糧草牛羊,大清想要這塊地方,就得不斷從中原輸出兵馬糧食以穩定邊界,於是康熙帝算了一筆賬,覺得划不來於是大筆一揮“把這些不毛之地賞給老毛子吧”
再者,雅克薩之戰大清的勝利實屬兵力上佔了大便宜。俄羅斯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歐洲,遠東並沒有多少兵力,這個局面到今天也沒有改變。當時沙俄在雅克薩僅僅有數千兵力,而大清則集結了數萬大軍才很是艱難的打敗沙俄的火器,大清與沙俄軍隊的戰鬥力差距可見一斑,若是全面開戰,康熙帝自己也沒有把握。於是當沙皇要求停戰談判之時,康熙帝也就就坡下驢立即答應了。
-
10 # 沉默的虎
外寧者必有內憂。康熙的政治重點是:息事寧人,鞏固實力,削蕃之後安民,休養生息,加強中央集權。如此寵大的帝國,處理政務之繁雜可謂是日曆萬機。至於不和沙皇爭地盤必定有全域性的考慮,不是凡夫俗子,目光短淺之輩所能猜測妄度的!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書發家,試問千古以來,論業績能趕超其人者有否?
-
11 # 史學蟲洞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之所以中國愛好和平是因為華人的飲食習慣,我們離不開耕地,不能像草原上的人一樣四海為家,康熙深知這一點,所以我們只是迎擊不出擊的原因!
而當時大清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收復南方的子民上,息事寧人更好
回覆列表
這句話聽著惡意滿滿,為了抹黑清朝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這個問題共有三句話,所以我們分別分析:
1、康熙真的怕沙俄嗎?
先說康熙怕過沙俄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知道康熙時期在西域有個準噶爾汗國,準噶爾汗國勢力強大,一度阻擋了沙俄向中亞滲透,作為西域強國,準噶爾的大汗策妄阿拉布坦曾經戲耍沙俄讓沙俄顏面掃地而無可奈何。
策妄阿拉布坦是繼噶爾丹之後的新一代準噶爾首領,對噶爾丹康熙都不放在眼裡,兩次征討迫使其自殺,對沙俄又怎麼會害怕?
2、關於沙俄入侵黑龍江的問題
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從16世紀就開始了。
1582年,哥薩克葉爾馬克越過烏拉爾山,開始了對西伯利亞的征服。
由於西伯利亞的西伯利亞汗國等裝備落後,難以與沙俄抗衡,因此紛紛被沙俄消滅;
1639年,俄軍抵達鄂霍次克海岸。1649年,沙俄建立鄂霍次克要塞,標誌著沙俄的勢力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沙俄的擴張方式是每佔領一處地方,就修建要塞,作為前進的據點,這種步步為營的做法讓他們在西伯利亞地區大獲成功。
從東歐平原到鄂霍次克海,沙俄擴張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沿著緯線擴張,因為面對的氣候條件大同小異,所以沙俄基本沒有壓力。
在擴張的過程中,沙俄一直在尋求溫暖的出海口,所以在向東前進的過程中,沙俄也在不斷尋求向南的通道。
1643年,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對當地的達斡爾人等少數民族進行野蠻的屠殺和驅逐。
1657年,沙俄正規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形成對黑龍江流域的實際佔領。
此時正是明清交替之際,清軍大量入關爭奪中原,東北地區人員稀少,形同白地,清朝對沙俄的侵略鞭長莫及。
1681年,清朝平定“三藩之亂”,1683年,清朝平定寶島。康熙遂抽出精力解決東北問題。
此時的東北地區,沙俄已經有3000名哥薩克,這些哥薩克屬於沙俄的軍隊,為沙皇而戰,並不是題中所說的800人的探險隊。
針對沙俄的行徑,康熙做了很多準備,包括加強偵察和封鎖、令薩布素在璦琿築城屯墾、從吉林到雅克薩沿途設定大量驛站,確保資訊順暢、加緊造船,保證軍糧供應。
1685年4月,彭春率清軍3000人兵臨雅克薩,此時雅克薩城內有哥薩克450多人,頭目托爾布津,在警告無效後,清軍炮轟雅克薩,擊斃100多人,托爾布津投降,清軍允許。
隨即清軍平毀雅克薩城,班師南下。但是沙俄賊心不死,隨即派600多哥薩克增援東北。清軍撤退後,1685年8月,托爾布津再次率領826名哥薩克佔領雅克薩,修建了更為堅固的城堡。
1686年2月,康熙得知沙俄捲土重來,開始著手再次反擊,1686年5月,薩布素帶領3000清軍再次包圍雅克薩。6月開始攻城,擊斃托爾布津。
因為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太過順利,導致康熙認為沙俄不堪一擊,所以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是,康熙只讓部隊帶了50支火槍。而此時的沙俄軍隊有826人,火炮12門,輕敵的康熙這次居然沒有帶紅衣大炮!
失策之下,清軍只好將策略改為長期圍困。清軍此時的作戰兵力共2300多人,另有1600當地駐軍,在人數上佔有優勢。清軍的圍困一直持續到1687年5月16日,長達10個月。
長期的圍困導致沙俄很快吃不消,此時的沙俄開始不斷派援軍支援雅克薩,被清軍擊敗,其中一次斃傷俄軍800多人,另一次200人的俄軍援軍被全殲。
到1687年清軍總攻前夕,雅克薩城內只剩下66個雅克薩,且缺醫少藥,形勢繼續惡化,此時的清軍雖然形勢也不樂觀,但是總體而言比沙俄要好!
眼看沙俄在雅克薩傷亡殆盡,沙俄終於派出使者到底北京,開始了中俄邊境談判。
3、關於康熙割地求和的問題
其次,康熙簽訂《尼布楚條約》不是所謂的割地。
正因為清軍取得了兩次雅克薩戰役的勝利,所以沙俄才最終選擇透過談判解決問題。前面說過,沙俄在1643年侵入黑龍江,《尼布楚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都是清朝領土。將沙俄勢力徹底逐出黑龍江流域,是哪門子割地呢?
很多人說外興安嶺以北的整個西伯利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這些土地永遠地被奪走了,面積還挺大,有說400萬平方公里的,有說500萬的,更有說1000多萬的!
1435年,明朝撤銷奴兒干都司,明朝的東北遼寧以北的統治名存實亡。明朝的兩京一十三省最北到遼寧的鐵嶺、開原一帶。
而《尼布楚條約》將整個黑龍江中下游都確認為中原王朝領土,相當於在在鐵嶺、開原一線又向北擴張了1000多公里。
關於康熙為什麼不向北繼續進攻,將沙俄趕回烏拉爾老家,這是因為和沙俄的自西向東擴張不同,清朝是自南向北的方向,這就意味著深入黑龍江流域作戰要比沙俄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每向北前進一步,氣溫就會下降一點,對於後勤的考驗是巨大的!從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沙俄的死傷也能看出來當地的環境多麼惡劣!
再者,作為農耕文明的帝國,對於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本身就缺乏興趣,沙俄擴張的最初動力,是為了這裡數量巨大的毛皮!
最後,此時的清朝,還需要面對西部的準噶爾,所以不能和沙俄糾纏下去。相比於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蒙古更合康熙的胃口!
4、康熙是不是千古一帝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