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郎說史

    第一就是挖坑埋了

    在古代一般很少採用這樣的方法,因為這樣方法一般用於已經攻下敵方城池了,為了避免屍體引發瘟疫,所以一般都會對屍體先活化然後再挖個坑,埋到土裡。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少的,因為太過費力。而古代一般很少有這種情況,也就是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但是也都是事先把他們都騙到山谷裡的,然後統一射殺再埋掉。

    第二就是耀武揚威

    古代一般為了樹立國威,有的時候屍體他不會採取掩埋政策,而相反的是大築骷髏臺。而具體做法也就是把敵人的頭顱割下來,然後將敵軍的屍體全部集中在關隘或者容易衝突的地方,先將屍體全部打成基座,然後將頭顱全部展現在外面。而這種因為太過喪盡天良,所以也就很少採用。

    一般都是將罪大惡極的人築骷髏臺。然而隋煬帝進攻高句麗的時候就被高句麗的人築過骷髏臺,也是後來李世民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所以才交涉讓這些人入土為安的。但是我怎麼也想不到,為什麼不將侵華日軍築骷髏臺,難道侵華日軍還不夠喪盡天良的嗎?為什麼還能任由日軍將侵華日軍的屍體運回去,而且還光明正大的放在靖國神社裡面。

    第三就是各自打掃戰場

    因為古代的戰爭而不一定都是一邊倒的局面,也有很多時候都是拉鋸戰,而雙方大戰一段時間也會各自鳴金收兵,而此時的後勤人員也就開始打掃戰場,而此時很少再發起衝突,因為這都是雙方對死者的一種尊敬,因為沒準那一天你也會躺在這裡等別人收屍。

    一般也都會挖坑埋了,這也會對英烈之士的一種尊敬。但是也有一些窮兇惡極的人將對方的頭顱割下來,然後掛在軍旗上,秦國剛實行軍功制的時候就是以敵方頭顱作為劃定軍功的證據。

    第四就是傳統火葬

    這種採用的一般都是一方勝利之後,然後因為失敗的一方不能帶走屍體,於是臨走之前都會放火燒屍。這種多采用西方戰爭,因為西方人深信火焰可以淨化人的靈魂,從而幫助哪些人早升極樂世界,下輩子避免再受刀兵之苦。

    第五就是枯骨無人問

    雙方交戰的時候很有可能也是兩敗俱傷,所以有的時候枯骨也沒人收。但是也有的時候雙方交戰之後一方勝利,然後好心點的會幫你埋了。然而在抗日戰爭中,張自忠將軍在襄陽與日本戰鬥中不幸犧牲,然而之後校長讓敢死隊親自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而日寇此時也停止飛機轟炸,就是避免傷到張自忠的遺體。所以在古代戰爭中很多時候戰勝方會敬佩戰敗方的勇氣,所以有的時候也會幫你埋了。

    第六就是做乾糧

    這件事你別以為是開玩笑的,古代的屍體是可以做乾糧的。雖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但是確實是存在過。在五胡亂華的年代,漢人被淪為雙腳羊,意思就是行走的羔羊,而一般發生過戰爭之後,戰勝方也有把戰敗方的屍體當做乾糧的。古代吃人也並不罕見,在兵荒馬亂的時候,易子而食也是一種常態,更別說是敵人的屍體了。

  • 2 # 歷史雜貨鋪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大規模的交戰之後屍體不會扔在那裡不管的,古人的智慧可不比現代人的弱,古人知道這些屍體堆積在一起時間久了,稍有不慎就會爆發瘟疫,或者是產生各種各樣的傳染病,古代的醫療水平低下,如果遇到這些,會有無數人因此而死去,所以戰爭結束之後絕不會放任屍體不管的。

    一般來說打掃戰場的都是勝利的一方,他們會將有用的東西全部收走,然後命令俘虜去挖一個超級大坑,然後將死者全部都扔進去,之後進行掩埋,目前已經找到了不少的萬人坑,很多都是戰爭結束之後挖的。

    除了全部掩埋,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勝利的一方也有可能會全部給燒了,屍體燒了就絕對不可能爆發瘟疫了。也有可能勝利的一方只打掃自己方的屍體,敵人的並不管,戰爭結束之後,敵人也會回來收屍的,當然是在確保絕對安全的情況,勝利方如果看到敵人來收屍,只要不是來的人特別多,勝利的一方一般不會去管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勝利的一方將對方的屍體全部壘在一起,堆成一座山,或者是放在道路的兩旁,總之就是很顯眼的地方,起到一種威懾的作用,這種屍山也被稱為築京觀。一般情況下將領們不會做這種事,除非己方實力非常雄厚,否則激起敵方的血性,恐怕後面的仗就不那麼好打了。

    最後提一點,火燒的方法在古時候用的並不多,因為古人認為屍體燒了相當於挫骨揚灰,死了靈魂不安,無法入土為安,更不能來世繼續投胎做人。總之一句話,戰爭結束後的屍體肯定會處理的,絕對不會放任不管。

  • 3 # 密探零零發

    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代的戰爭跟現在一樣都是殘酷的。打仗就要死人,那麼在古代大戰之後的屍會怎麼處理呢?無非是三種方式,第一種最好,第二種好嚇人,第三種太噁心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膽小者勿入喲!

    第一種方式入土為安。雙方交戰後,各自收屍,就地掩埋,如果運氣好的話,還能有一塊墓碑。但大多數情況下,由於戰死的人太多,或者由敵方收屍(為了防止瘟疫),會挖一個大坑將屍體集體掩埋,形成萬人坑,雖然不能獨立的墳墓,至少可以入土為安。鮮有人可以被送回家鄉安葬,除非是將官或者立了大功的人,才能被送回家鄉安葬,魂歸故里。

    第二種方式暴屍荒野,甚至被築成京觀。在古代雙方交戰的時候,有時候是遭遇戰,雙方短暫交戰後,迅速撤離,由於相互忌憚,留下了滿地的屍體,無人收屍,暴屍荒野,成為鳥獸之食物。還有一種就是勝利者為了震懾敵人,炫耀戰功,將敵人的屍體暴屍荒野,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即京觀,甚是嚇人和殘忍。例如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失敗,高句麗統治者便將戰死隋軍的屍體築成“京觀”。後來高句麗向唐朝交好,唐太宗便派人毀掉了高句麗的“京觀”。

    第三種方式太噁心了,想一想就吃不下飯了。如果在古代敵我雙方交戰,恰逢軍中缺糧,有些人會將戰死計程車兵的屍體作為軍糧食用,並且在歷史上並非是個例。在《三國志.程昱傳》記載:“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食,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當時曹操軍中缺糧,將人肉做成肉乾供將士食用。五胡亂華的時候,胡人將漢人成為“兩腳羊”食之。還有就是黃巢被圍困在陳州的時候,他使用機械化的方式,集體屠殺陳州百姓,將年輕的男女屍體放入特製的“搗磨寨”,將人的屍體粉碎,製成“乾肉”,配發成軍糧,供給軍士食用,真的是駭人聽聞呀!

    總之,在古代,人命為草芥,戰爭只是封建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的一場博弈。他們為了私慾,發動戰爭,傷亡千千萬萬,也毀了千千萬萬個家庭。戰爭是殘酷的,遠離戰爭,珍愛和平。

  • 4 # 大老二爺

    戰爭可謂是人類文明雙生兒,全世界有記載中的戰鬥個人類文明粗略估算是2:1,平均一年就有兩次戰爭。可以說是兵鋒年年有,狼煙歲歲燒。 那麼問題就有了,不管是幾方交戰和勝負如何,戰場上總會留下或完整或殘缺不全的大量屍體,當然,這裡也包含了真死或裝死的仁兄們! 戰場上成百上千的屍體處理一直是和大問題,一個不處理不好就會引發大瘟疫,除非指揮官想用生化戰給當地來個大滅絕。我們常常說“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確對於老百姓來說,安安穩穩過日子才是硬道理。在戰亂年代,老百姓們提心吊膽、流離失所,而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戰場上征伐計程車兵,不論是戰敗方還是戰勝方都死傷無數、屍橫遍野,而我們也知道屍體可能引起瘟疫造成更大的傷亡,屍體處理必須迅速,那麼士兵屍體是怎麼處理的呢?一般情況下,士兵屍體則由戰勝者來進行處理,大體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土埋,埋的花樣也比較多,比如埋成金字塔的樣子,震懾敵軍,內安人心,或者有計劃的屠殺連帶屍體掩埋。

    第二,火燒,古羅馬軍隊也曾經將屍體堆成京觀,然後放一把火直接燒掉,乾脆簡單。戰場上屍體過多,處理起來非常麻煩。不僅工作量很大,也有屍體腐爛帶來的汙染與瘟疫問題。較為理性的處理方式,是火燒。 中國古代也有“火葬”的方式,但認同度不高。火葬通常被視為一種恥辱和刑罰。將敵人的屍體用火焚燒,則有對敵方侮辱之意。公元284年,燕軍圍攻齊國即墨,掘城外墓地,大燒死屍,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目十倍。 戰場上焚屍,一直存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禁用棺木。《天條書》葬條規:“昇天是頭頂好事,宜歡不宜哭。一切舊時壞規矩盡除,但用牲饌茶飯祭告皇上帝。”“凡軍中兵士打仗昇天,此是好事,不準哭泣。緣是人有志頂天,已隨天父到大天堂享萬年之福,何用哭也!凡軍中兵士無故昇天,亦是好事。所有昇天之人,俱不準照凡情歪例,私用棺木,以錦被綢縐包埋便是。”第三,棄之不管,對於戰敗者來說,只能這麼做。那麼勝利一方就必須處理這些屍體以防止瘟疫的爆發。所以基本上以土埋和火燒方式為主,由於戰爭中絕不可能像小說當中出現死傷數十萬的現象,所以這兩種方法都是可行的。《史記》記載,秦軍在長平大戰中戰勝趙軍,秦軍統帥白起無法處理多達數十萬的戰俘,便“坑殺”了40萬趙軍。但就史料分析,40萬趙軍大部分是戰死者的屍體,也有被俘的趙軍,並非都是活人。在古代有一首這樣的詩:”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代戰爭是殘酷的,最殘酷的莫過於底層的普通戰士。 杜甫也寫過一首描寫戰場屍橫遍野慘狀的詩,其中有這麼一句:”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四戰之地,戰後之悲,於此可見一斑。 在戰場上,戰死者本人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身後事,打掃戰場這種事,一般都是由戰勝方來做的。為什麼是戰勝方?因為失敗者都逃命去了,哪有功夫回來安葬自己戰友的屍體?所以戰勝方,往往會遵循古代人“入土為安”的傳統,讓這些屍體,入土為安。當然打完仗很累,沒有時間一個一個地去挖坑、立碑什麼的。只能集中挖一些大的坑,把兩方死亡的將士都埋進去,或者分開,埋在兩個地方。這是比較常見的方法。

  • 5 # 起居郎雜記

    我是起居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涉及到衛生防疫和戰利品收繳兩個問題。

    第一階段,大戰過後收攏在戰鬥中的傷員,順便給裝死的敵人補刀,如果屬於真正四下無人的大荒野,就這麼扔著不需要處理,但這必須是機動性強的部隊,如果鬧起大瘟疫,很有可能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得不償失。

    第二階段就是將能夠利用的盔甲兵器和戰馬收攏起來,這些都是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最重要的戰利品,士兵大部分不可能帶貴重物品上戰場,所以隨身軍械才是他們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既然有功夫收拾戰利品,當然也有功夫收拾屍體,一般情況就是讓戰俘和隨軍民夫,挖一個大坑然後集體埋葬,高階將領條件允許就打造棺材粗略防腐之後運回後方,不行的話就只能火化了。

    這都是比較人性化的處理方法,要是戰事膠著雙方都打出了真火,拿屍體當生化武器,汙染水源糧草,甚至將人肉做成“人脯”充做軍糧,也是尋常事情。

  • 6 # 詞不達意欲語還休

    在交戰激烈的地區,無人區內的屍體當然很難得到妥善的處理一般而言一次進攻之後,存在兩種可能性:

    1.進攻得手,戰線推進到敵方戰壕之後,原本的無人區就變成了己方戰線的後方。

    2.衝出戰壕進入無人區的部隊沒能奪取對方戰壕。

    兩道戰壕體系之間的就是無人區:

    雖然塹壕戰中推進緩慢且傷亡巨大,但是並不代表戰線沒有變化,大規模的人海進攻依然能突破到對方戰壕內,後期出現的暴風突擊隊這種精銳小部隊也能有效推進,並且建立新的前線,在這種情況下,無人區內的屍體就能得到相對妥善的處理:

    敵軍的屍體則可以拖進戰壕裡進行集體填埋。

    但是進攻失敗,進攻部隊被迫退回己方塹壕的情況更是司空見慣,不僅屍體留在了被雙方火力封鎖的無人區內,還有大量傷員乃至健全計程車兵,會被困在無人區內。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等到夜幕降臨之後,悄悄的回到己方戰線,擔架隊也會進入無人區拉回少數重傷員,而敵方也會利用夜幕去修復在進攻中遭到破壞的鐵絲網、柵欄等。

    夜幕下,很多無法呼救的傷員尚且會被遺忘在無人區內等死,就更不用說陣亡人員的屍體了。

    他們中一些陣亡地點離戰壕較近的,能夠被拖回戰壕內,送到後方埋葬,稍遠的就只能拿回身份證明確認死亡,然後就地掩埋:

    而那些較遠的屍體,甚至死在敵方陣線前的就幾乎不可能被照顧到了:

    隨著戰爭繼續進行,雙方炮火不斷落在無人區內,這些遺體或者被炸碎,或者被浮土掩埋。

    而許多被鐵絲網纏住的人員,就比較難以處理了,死後就立在鐵絲網上慢慢腐爛,從雙方視野中消失,變成一團掛在鐵絲網上的破衣物:

    更不要提還有些收屍難度更高的:

    有的人說雙方交戰後會休戰,以便搜救傷員,掩埋死者,這並不是完全正確的。

    譬如,一戰塹壕戰的範圍非常廣泛,從法蘭德斯到阿爾卑斯山的冰川,從遙遠的東線到加里波利的灘頭,都分佈著各種戰壕。

    雙方並不可能在所有戰線上囤積足夠的兵力進攻,這就導致塹壕戰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情況:

    那些非常次要的地區,雙方非常友好和默契,甚至在對方就餐和接收補給的時間停火,其他時間象徵性交火,偶爾互相送個報紙,表演個節目。

    那麼假如一方被迫受命進攻,另一方在戰鬥結束後當然也能接受對方的休戰請求,前去救護傷員,收殮屍體。甚至有時都不需要打白旗溝通,雙方默契的允許對方施救和維護陣地設施——這當然會令高階軍官們大為光火,他們一再要求前線部隊更具積極性和主動性。

    但是真正身處前線計程車兵們顯然更樂意互相行方便,安穩的度過戰爭。

    而所謂聖誕節停戰換禮物的也大多是這種休閒戰區。

    然而,在戰鬥非常激烈的地區,尤其是那些精銳的部隊扼守的陣線,這種休閒就是做夢了:

    雙方白天冷槍伺候,晚上炮兵哄睡覺,清晨放個毒氣請安,閒了就拿迫擊炮互相灌頂,聖誕節再互相交換彈頭炮彈作禮物...

    總之各種往死裡懟,顯然就很難說戰後能夠允許對方大規模的進入無人區進行搜救和收屍了。

    在這種戰線上,無人區就是塊大墳地,地裡是從新鮮到白骨化的各種屍體,碰上炮擊,戰壕裡除了下炮彈雨和土塊,還會下各種人體組織和食腐動物...

    即使沒有炮擊,也會掉屍體下來,比如這個飛艇乘員留下的痕跡:

    實際上,在持久戰中,雙方來回拉鋸激烈交戰的地區,基本上不可能有機會妥善的處理戰場上的屍體。

    不僅就一戰而言,在二戰、北韓戰爭、越南戰爭等持續時間較長的戰爭中都有這種情況。

    如果去翻前線士兵的回憶錄和信件,幾乎都會提到瀰漫在戰場上的屍臭。屍體就在戰線前後的火力網下散佈著,等待腐爛,甚至於一些姿勢奇怪的屍體變成了雙方共享的路標。

    向前追溯到唐代邊塞詩,都有大量對戰場遺留屍骸的描述,再往前到漢代,西方到古羅馬,都能從文獻中發現類似的現象:漢軍深入西域和草原,羅馬軍團向日耳曼的山林進軍,沿途都經常要收殮以往葬送在此的軍隊屍骸。

    這麼多人死的毫無意義,就讓人會覺得戰爭中的傷亡變得毫無價值,進而生命變的毫無尊嚴,可以被隨意揮霍。

    所以即使這些腐爛的屍體會傳染疾病製造瘟疫,卻已經不算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了,也許明天自己就成了一具屍體,那何不苦中作樂呢?

  • 7 # 血染戰旗紅

    在古代,打仗基本上就是拼人頭,敵對雙方成千上萬的將士混在一起廝殺,無論是勝的一方還是敗的一方,都傷亡慘重,所以就有那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話。

    大家都知道,屍體如果不迅速處理,就有可能腐爛、發臭,進而傳播病菌,引發瘟疫,造成更大的傷害——特別是天熱的時候。那麼問題來了:怎樣處理戰場上成千上萬堆積如山的屍體呢?

    可能很多人就說了,不是有句話叫“馬革裹屍還”嗎?陣亡將士當然是每人一張馬皮包裹好,然後運回他老家安葬啦。哎喲少年,你想多了。這世上哪來的那麼多馬皮啊?如果人人都要“馬革裹屍還”的話,恐怕那馬都要有意見了:MMP的,老子乾脆把皮賣給你得了!所以啊,能享受“馬革裹屍還”這待遇的一般就只有高階將領——而且這還得有個前提,那就是必需是獲勝的那一方。如果你打了敗仗,那高階將領的屍首怎麼處理可就由不得你了。

    一般來說,面對陣亡將士的屍體,都是就近挖個大坑將他們埋葬了。所以,很多考古工作者在古戰場遺址上都曾經挖出過大型的萬人坑。

    可把屍體掩埋有時候也會造成環境汙染,比如說屍體腐爛滋生的病菌會汙染土地,汙染水源等。所以,最簡單、最直接、最保險的辦法就是火化,一把大火將屍體燒了,剩下燒不化的骨頭再掩埋。

    無論土葬還是火葬,對陣亡將士來說都是比較人道主義的做法。但歷史上有些做法就不人道甚至是非常殘忍了。比方說有一種被稱為“築京觀”的,就是將敵人的屍體和泥和在一起築成土堆,用於炫耀戰績和打擊敵方計程車氣。據記載,隋朝末年,隋煬帝遠征高句麗失敗,隋軍的屍骨就被高句麗人堆成一座高高的骨堆,把隋煬帝氣得吐血。這種堆屍骨的做法直到清朝時期才被叫停。清朝認為,這種對敵方屍首的汙辱是不人道的,對為保家衛國而亡的將士保持應有的尊重是一支軍隊最基本的素質。

    比堆屍首更殘忍的是屍體無人收,暴屍荒野任由鳥獸啄食。杜甫的《兵車行》有句“君不見,青海頭,自古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就是這種場景的真實寫照。對於講究入土為安的民族來說,暴屍荒野、死無葬身之地確實是件非常殘忍的事。

    但比這更殘忍的事還有,那就是屍首成為敵人的裹腹之糧。據史料記載,五胡亂華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他們不僅劫掠漢人的財產,還以漢人為食,“美其名曰”兩腿羊,甚至連死人的屍體都不放過。而《三國志》中也記載有曹軍斷糧,以屍體為食的事。所以說,“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人”,打仗是件非常殘酷的事,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輕言開戰。

  • 8 # 悟空說史

    冷兵器時的戰爭是十分殘酷的,尤其是中國古代的戰爭,每一次都是其他國家難以想象的規模,打仗有勝有負,那麼自然,如何處理負的一方也成為了一個大事!

    “生化戰爭”對於古代人來說也不是一個陌生的事情,在守城戰爭的時候,就有守城方使用“有機物”熬製開的金汁向攻城方潑灑。

    也能讓很多的攻城士兵被燙的皮開肉綻,最終死於細菌感染。

    除了這個之外,也有古代的部隊在圍城的時候,會在守城方取水點上游大量的拋棄死去動物屍體,以汙染水源,讓城內不戰而敗。

    所以古代人對於生化防範這樣的事情也並不是沒有了解,相反,他們也清楚的知道,如果戰場上的屍體不及時處理,也會逐漸演變成大的疫情。

    但一個戰場持續數十里,如何打掃呢?

    就地解決和統一埋葬

    古代的戰爭從來都不是一戰定勝負的,而是從不斷的騷擾,據守,進攻,撤退,會戰慢慢展開結束的,所以除了最終的主戰場之外,還有不少的小戰場。

    而這些小戰場的最終勝利者們也都會最後的安葬己方與敵方的屍首,也不會讓其曝屍荒野。

    而這種處理方式也一般都是挖個土坑埋了,如果有條件一點可能會給其拾取木柴火化。

    而在大會戰的戰場上就沒有火化的條件了,只要兩隻部隊之間沒有深仇大恨都會給其安葬好。

    當然了,這個安葬條件也可能就是挖許許多多的大坑,最終將那些戰死計程車兵全部都入土為安。

    不過古代計程車兵為了軍功,也有很大的可能會割下敵方的首級使用石灰醃製之後再將屍首入土為安,然後拿著首級領賞。

  • 9 # 上弦月A

    古戰場是冰冷的,血肉之軀和冷兵器的直接交鋒。每場戰爭都有成千上萬,乃至數以萬計的屍體躺在了荒涼的古戰場,殘酷,淒涼,悲壯

    自古人常嘆,歲月無情,又有幾人想過你無情的歲月,是誰,經歷了怎樣的無情給你賺來的?

    每個為家國戰死計程車兵都是英雄,他們再也回不了家,身後也留不下名。他們把最後的熱血都留給了國家,把最後的尊嚴留在了荒野

    那麼,古代戰場死去的那些士兵,屍體是怎麼處理的?他們最後的尊嚴又得到怎樣的對待?

    一,荒野留作萬骨枯

    越是遠古的戰場越殘酷,沒有規則,沒有尊嚴,勝者為王。金戈鐵馬過,血流成河

    對於戰敗方,沒有機會,也沒有資格收拾己方士兵屍首。在更荒蠻時期,或許也沒人管死去的同伴,逃命才是本能。戰場只屬於戰勝方

    戰爭結束後,勝利方會收拾戰場,一般會記錄死去士兵資訊,然後將己方戰死計程車兵埋葬

    對敵方屍體就不再過問,暴屍荒野,任其風吹日曬,野獸啃噬,最後只剩一堆堆白骨在荒野……這就是戰敗方士兵淒涼的結局。

    "可憐荒隴窮泉骨",哪有什麼"馬革裹屍還"?

    只有戰勝方出於人道和人性之善,才可能把對方士兵屍體掩埋,也算是對征戰沙場士兵最後的尊重。當然這還要看心情,以及戰場情況,如果屍橫遍野,自己也傷亡慘重,也埋不了。

    二,荒野入土為安

    隨著社會發展,戰爭歲月也被拉長,人們逐漸意識到,遺棄戰場的屍體會引發惡性環境問題

    土壤、空氣和水源,都會受到嚴重汙染,容易引發恐怖的瘟疫。在古代醫療衛生極差情況下,這些都是致命問題,甚或導致國家滅頂之災

    當上述問題發生的多了,古人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戰場不作妥善處理,後果或比一場戰爭失利更嚴重,因為問題會持續蔓延。

    於是,事情得到改觀。戰爭結束後,清掃戰場時,那些士兵屍體基本都會被挖坑埋葬。

    對於己方戰死士兵,處理更為妥善。登記陣亡士兵,安排人整理犧牲士兵屍首,集體下葬。一般埋葬在人煙稀少的荒野。更好的情況是,把戰死士兵送回親人處下葬。

    三,就地火葬處理。

    古代大規模戰爭,一次或死數萬人。在雙方傷亡嚴重情況下,勝利方清理戰場,處理幾萬人是另一種巨大消耗戰畢竟挖坑埋葬幾萬人,這要花費很多時間、人力、物力,萬一處理不好,依然會導致汙染和傳染病問題。

    於是,乾脆把所有屍體集中起來,一把火給火葬了,簡單,省事,安全。只是在古代入土為安的觀念看來,這樣的結局對英勇戰死沙場計程車兵來說,太淒涼,更談不上尊嚴。

    四,戰場上的食糧。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丨白居易·輕肥

    古代連年戰亂,再碰上自然災害頻繁,社稷上下都很難熬的下去。比如,東漢末年大旱饑荒,當時呂布部下曾被餓的連馬都騎不住。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丨曹操·苦寒行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丨魏晉·王粲·七哀詩

    軍隊糧草情況是糟糕的,但仗還是要打的。在那種不戰死也可能餓死的環境下,只要能填飽肚子,沒有吃什麼是不能吃的

    這事不好多說,慢慢體會吧

    古代冷兵器戰爭,士兵列陣直面廝殺,肉體和兵器的對抗。軍令如山,沒有任何選擇,不是死就是活。戰爭是慘烈的,對戰敗方尤其是

    勾踐十年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歷史中那些死在古代戰場的無數士兵,卻永遠躺在了孤寂蒼涼的荒野。偶有塞雁過,芨芨行,顧且鳴

  • 10 # sherlockLDR

    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是殘酷的,尤其是在武器落後的古代,一場戰爭的勝敗大多要取決於雙方軍隊數量的多寡,交戰雙方動輒幾十萬大軍,戰後死傷大半橫屍遍野,那在戰爭結束後,古人都是如何打掃戰場的?今天我來告訴你。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攻城戰中,一般由城外一方先進行打掃戰場,然後城內的一方再出來收拾自己一方將士的屍體,這期間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及雙方戰爭結束後,都會留有一定時間給雙方清理戰爭,但絕不會在背後做偷襲這種苟且卑鄙的事情,畢竟軍隊的名聲還是很重要的,但事實上打掃戰場的往往都是獲勝的一方,對於如何處理戰場上堆積如山的屍體,古人最為普遍的方法就是—埋,一般的擔任挖坑任務的多是戰敗一方的人員。挖一個超大的深坑然後掩埋屍體。這個方法應用很廣,從全國各地出土的各種白骨坑萬人坑就能看到。

    還有一種方法是比較獨特的,就是築京觀,它還有一個形象的名字—骷髏臺。具體做法就是把戰敗的敵軍屍體全部堆積在道路的兩旁,然後用土把這些屍體歷史築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狀的土堆,以表軍功。築京觀直到清朝才被徹底廢除,清朝統治者對待屍體都是就地掩埋,不分敵我。

    還有就是火葬,它也普遍存在於古代的戰爭,能夠很好的避免屍體腐爛帶來的瘟疫。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最大的火葬,但當時的火葬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恥辱和刑罰,用火焚燒的大都是敵人的屍體,也是對敵人的一種侮辱。

    還有一種處理屍體的方法及其慘無人道,那就是把屍體變成了食物,這種極其殘忍,滅絕人性的做法,縱觀歷史,但確實存在。在五胡亂華之時期人被稱為兩腳羊,還有便是張獻忠在沒有食物的時候就吃軍隊中計程車兵。

  • 11 # 詩云歷史

    非常簡單,基本上,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挖坑埋掉。屍體腐爛降解所搞出來的一切不好味道的東西,都會被土壤完美吸收,然後轉變成養分,等待植物吸取。往往頭年埋過死者的地方,上面的草都長得綠的發黑,太有營養了。中國古代歷來有土葬習俗。講究入土為安。

    而且,土葬的好處是,可以很方便的處理大量遺體。避免瘟疫。

    在中國山西省長治市高平發現了許多白骨墓坑。這些就是當年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長平之戰的遺蹟。秦國養不起數十萬趙國俘虜,一坑了之,一直到現在被考古者發現,成了歷史記載的有力佐證。也為我們展示了古代戰爭的殘酷性。

    第二種,火化,骨灰帶回去!

    讓人意外的是,除了長平之戰的白骨遺址被發現,以前古代記載的那麼多大戰,留下的白骨遺址幾乎沒有。那麼,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古代處理戰爭屍體的方式,還有別的方式。而自己一方的戰士,如果戰死,還有家人在後方嘛。所以,火化取灰,帶回家鄉,也是一種處理方式。我記得《三言二拍》中有類似的例子,但是記不清楚了。倒是記得武大郎死後是火化的,領頭處理事情的那個人姓何。可見宋代火化有專業的人來做,選擇火葬的人數也不少。

    第三種,露天,風化成白骨。

    這個,往往是失利之後,沒辦法收斂自己一方戰士的屍骨,而敵方也不管的情況。印象中,北宋和西夏的好水川之戰,宋軍大敗。過了數年,才去收斂的大將任福等人的屍骨。而無數普通戰士,那就只好拋屍郊野了。那句古詩不是說嘛,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最後,經過好多年,黃沙和青草慢慢把散落的白骨掩埋。但是如果有許多野狗野狼的話,那就都消化成渣渣了。這是因為,骨頭裡面是有骨油的,可以提供一定的營養。野狗野狼餓得餓得沒吃的時候,會直接把這些骨頭啃掉。

    就說這麼多吧。這個話題有點沉重。還是和平來得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中曬一曬自制簡易小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