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51701896967

    皇叔是仁德的;愛民是如子的;特長是會哭的;眼淚是充足的。 孔明是偉大的;治國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專長的。 龐統是可惜的;出場是很少的;長相是挺醜的;死的是很慘的。 雲長是紅臉的;鬍子是很長的;自負是肯定的;倒黴是遲早的。 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細的;嗓門是挺大的;睡覺是睜眼的。 子龍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歡的;勝仗是常打的;受傷是沒有的。 孟起是英武的;單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報的;最後是病死的。 漢升是挺老的;鬍子是很白的;經驗是豐富的;射箭是神準的。 魏延是倒黴的;丞相是討厭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 姜維是好樣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敗是可敬的。 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從不的;強項是玩樂的。 孟獲是皮厚的;造反是沒完的;被擒是經常的;總算是投降的。 曹操是奸詐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無情的。 仲達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孫是厲害的。 郭嘉是可嘆的;才華是出眾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 楊修是有才的;缺點是多嘴的;風頭是愛出的;被殺是難免的。 張遼是厲害的;死黨是關公的;有勇是有謀的;小孩是嚇到的。 許褚是強悍的;外號是虎痴的;作戰是玩命的;絕招是裸奔的。 典韋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對的;雙戟是被偷的;戰死是壯烈的。 孫權是中庸的;父業是繼承的;鬍子是紫色的;眼珠是進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水戰是擅長的;火氣是不小的。 魯肅是老實的;為人是誠實的;荊州是常跑的;結果是徒勞的。 陸遜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調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無量的。 甘寧是錦帆的;水賊是做過的;劫營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 周泰是忠心的;護主是拼命的;傷疤是暴多的;吳侯是稱讚的。 二喬是可憐的;運氣是不好的;丈夫是早死的;守寡是痛苦的。 呂布是英勇的;畫戟是無敵的;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 董卓是萬惡的;諸侯是共討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場是可悲的。 貂蟬是絕色的;容貌是動人的;風華是絕代的;紅顏是薄命的。 袁紹是兵多的;糧草是充足的;實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當的。 袁術是不智的;玉璽是騙到的;稱帝是冒險的;時機是未到的。 陶謙是客氣的;出手是大方的;地盤是不小的;送人是樂意的。 姓名:太史慈 字號:子義 東萊黃人 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年輕時受母親之命救援北海孔融的危機。後為劉繇效力,曾與孫策交手數次,並奪下頭盔,後因劉繇為孫策所敗被俘。孫策愛才而拜慈為折衝中郎將。劉繇病逝後,其部下數萬兵卒皆無所依。太史慈遂向孫策自請前往收其兵,並履諾如期回返,平定了劉盤之亂。於建安十一年,跟隨孫權進攻合淝時戰死。 姓名:許褚 字號:仲康 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以勇猛著名,有「虎痴」之稱。為曹操賞識,擔任侍衛隊長,並常擔任先鋒突擊隊。在曹操宛城戰張繡時,因屢建戰功,賜官內侯。後與馬超大戰於潼關,威名大振。個性謹慎少言,對曹操甚為忠誠,曹操去世時,許褚大聲哭號以至於嘔血,聞者無不傷心。曹丕稱帝時,封萬歲亭侯,升為武衛將軍,卒諡壯侯。 姓名:龐德 字號:令明 南安人 原為西涼勇將馬超的心腹猛將,和馬超一起出生入死,後被曹操收降。關羽攻打樊城時,龐德自告奮勇作先鋒,但眾人卻怕他反叛。 他為表忠誠和決心,臨出戰前令人做好一口棺材,抬棺與關羽決戰,箭傷關羽。最後在關羽水淹七軍時被周倉擄獲,誓不降敵、慷慨就義, 連關羽亦對之敬佩萬分,將之厚葬。 從《三國演義》看諸葛亮 歷來,有些人認為羅貫中寫諸葛有些過分,我以為並非“溢美”,因為他大體上是根據三國志加以放大刻化,這放大不止是藝術手腕,另一原因是陳壽的立場不同,對諸葛亮間有微詞,但不敢完全抹殺事實,所以諸葛亮傳還不會被打很大的折扣;羅貫中以自己的立場觀點,依據總的傾向,必須加以彌補經陳壽打了的折扣,使他還原,同時陳壽在諸葛亮傳後關於諸葛氏集的文中有:“……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的話,羅貫中偏一反陳壽所評,不止寫他的長於治戎,而且饒有奇謀,既可以糾正了三國志記載的不翔實之處,又可以突出形象,而這個人物正式興漢安劉這一政治任務主要的實際的負責者,突出他,邊可為全書的主題思想服務得更好。 這樣看來,三國演義用在諸葛亮這一典型創造上是富有政治意義的,容或有浪漫主義的幻想,但這幻想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羅貫中依據諸葛亮傳寫諸葛亮,主要值得是抓住“隆中對”和“出師表”。諸葛亮自出茅廬到死,甚至死後姜維照他的遺囑行事,都是早在出茅廬之前定下的計劃,也就是“隆中對”中原則性的說明,作為隨劉備服務的既定計劃,確確實實,諸葛亮終一生不管如何困難,總想辦法克服困難,透過原計劃行事,即使因條件變易而有所改動,也改的不太多,這說明了諸葛亮的計劃性極強。羅貫中對他的計劃有深切的理解,強調了聯吳抗曹,這確是諸葛亮的卓見,所謂:“孫權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於為援,而不可圖也。”必須聯成一條戰線,才能對抗“擁有百萬雄師,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曹操,而曹操也最怕這一手。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臺”時: 曹操連飲數杯,不覺沉醉,喚左右捧過筆硯,亦欲作《銅雀臺詩》。剛才下筆,忽報:“東吳使華歆表奏劉備為荊州牧,孫權以妹嫁劉備,漢上九郡大半已屬備矣。“操聞之,手腳慌亂,投筆於地。程昱曰:“丞相在萬軍之中,矢石交攻之際,未嘗動心;今聞劉備得了荊州,何故如此失驚?”操曰:“劉備,人中之龍也,生平未嘗得水。今得荊州,是困龍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動心哉!” 就因為曹操完全理解這一可怕的戰略,所以矜持不住,不能不動心,不能不“手腳慌亂,投筆於地”。使這樣的奸雄也倉皇失措,足證此著不是尋常,更足證諸葛亮的才能、智慧、高人一籌,當他一出茅廬,不久就執行這一戰略,赤壁之戰便是這一著的具體表現,所以。在赤壁之戰的戰前部署到兩軍交鋒,用了全副精力來大寫特寫,並且根據“隆中對”中: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 羅貫中便運用藝術技法寫出了搶荊州、借荊州、討荊州、試荊州,當做重點突出部分。同時若完全依據歷史編年,由赤壁之戰到“跨有荊、益”就不能擠在一個短時期,為了突出地刻畫諸葛亮的才能和諸將的武勇,便創造以閃電式的行動,由赤壁之戰勝利一直貫到取得成都,文筆之健,真是無比!從去成都之後,整個節奏放慢,然而仍抓住“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寫出了熱鬧場面——“七擒孟獲”,甚至還寫出了“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總之,想象創造,仍不失根據,依史實又不為它束縛,致損失了想象的完整,乍即乍離,掌握了準確的尺寸。 同時,作者想把興漢滅魏的主要行動者軍師諸葛亮特別突出,有意的把他的出場一延再延,加深了讀者對諸葛亮的期待、懷想、渴望!劉備在躍馬澶溪之後逢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就知道了有“伏龍、鳳雛,兩得其一,可安天下”。歸途中“忽見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條、烏履,長歌而來”的隱者,以為是水鏡先生所說的“伏龍、鳳雛”,結果不是,而是徐庶。徐庶給曹操誆走,卻藉著這個當口說出了“伏龍、鳳雛”的來歷,並說出了“伏龍”諸葛孔明的閒居地,照理說“伏龍”馬上可以見到,卻仍勞司馬德操再薦,再薦還不能使諸葛亮出場,又來個一訪,二訪,甚至三訪,一邊鄭重其事,一邊“姍姍來遲”,就在這些有意的安排中顯出了劉備的“思賢若渴”和諸葛亮的“不同凡俗”。 “玄德拜請孔明曰:‘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孔明曰:‘亮樂於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溼。孔明見其意身誠,乃曰:‘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玄德大喜…… 次日,轍口均回,孔明囑咐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虞此,勿得荒蕪田畝。待吾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這便是最著名的“茅廬三顧”和“隆中一對”,全部三國故事的主要關鍵,興漢滅魏的一切行動由此發端;諸葛孔明的軍事、政治、外交才能也由此開始施展。文章是寫得夠好的,故事是說得熱鬧的,然而這還是小事,重要的是憑藉諸葛亮的的策劃指揮縱橫捭闊,的所思、所言、所行,不止活畫出一個不世出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也貫徹了主題所規定的政治任務。 在諸葛亮出茅廬後接下“伯望燒砘”、“火燒新野”兩次獲勝;可是曹操的聲勢過分浩大,一時無法抵抗,所以終有當陽一役的大敗,至於劉豫州不得不“敗走漢津口”,這時的情勢真是危機萬分,眼看劉備一蹶不振,諸葛亮也瀕於束手乏策了。同時,曹操又提百萬之眾,乘戰勝的餘威殺奔江東而來,這要席捲天下的聲勢多麼浩大! 在這樣的當口,惟有那樣大的餓才能和魄力來扭轉局勢呢?不用說,誰都會寄希望於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身上,因為他不止有才能、有魄力,他還是時以興漢為念,且能實現當時人民的意志的人。 開始決不能馬上有軍事行動,僅顯其外交的才能,於是乎出現了被胡適貶值過的“舌戰群儒”。但是江東是人才薈萃之所,舌戰決不易勝,更糟的是曹操在他未到之前已有一封恐嚇信給了孫權,所謂:“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同好。”已經嚇得“峨冠博帶”的群儒個個抖顫,一心只想投降。總之,投降的氣氛已籠罩吳國上下,孫權雖還在猶豫,欲降的成分也比欲戰居多,諸葛亮想以口舌之能扭轉這個趨勢,該有多難? 所以在這一回中的問難答辯雖多,主要的不過是以上這兩節: (一) 答虞翻的: “孔明曰:‘曹操受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 幾句話就說中了群儒的心病。他們懼的是百萬雄師,孔明居然說是“蟻聚”、“烏合”的部隊,如果說這不是真的,卻大半是事實,這話縱動不了群儒的新,至少孫權不能不動心的。 (二) 答薛綜的: “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田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 這一段話在今天的我們聽來,豈止是迂腐,而且是封建透頂之論。但在那一個年代,也只有這樣的話最動聽,何況他的目的就在興漢討曹,正好趁這個機會把這個大道理搬hulai ,同時,在為吳國之君父的孫權面前說這樣的話,風顯得動聽,孔明厲聲侃侃而談,就為了理直氣壯;並且,孔明少時避亂出外,接著躬耕壟畝,不讀死書,有豐富的現實生活經驗和政治上的實際知識,他深知孫權對目前的時間未做最後決定,一要用話先打動孫權的心,然後後才有辦法說出必要的話,因此,只要舌辯勝了無實用的群儒,便露出了轉機之兆。 然而,能說會道,在諸葛亮身上是算不得什麼的,要是說是他的了不起的才能的話,該是和孫權的談話及後來的“智激周瑜”。這都能抓住對方的性格、心理,跟著對症下藥。因此“智激周瑜”一回書的一切鋪排,也只為了以下一段主要文字: 肅先問瑜曰:“今曹操驅眾南侵,和與戰二策,主公不能決,一聽於將軍。將軍之意若何?”瑜曰:“曹操以天子為名,其師不可拒。且其勢大,未可輕敵。戰則必敗,降則易安。吾意已決。來日見主公,便當遣使納降。”魯肅愕然曰:“君言差矣!江東基業,已歷三世,豈可一旦棄於他人?伯符遺言,外事付託將軍。今正欲仗將軍保全國家,為泰山之靠,奈何從懦夫之議耶?”瑜曰:“江東六郡,主靈無限;若罹兵革之禍,必有歸怨於我,故決計請降耳。”肅曰:“不然。以將軍之英雄,東吳之險固,操未必便能得志也。” 二人互相爭辯,孔明只袖手冷笑。瑜曰:“先生何故哂笑?”孔明曰:“亮不笑別人,笑子敬不識時務耳。”肅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識時務?”孔明曰:“公瑾主意欲降操,甚為合理。”瑜曰:“孔明乃識時務之士,必與吾有同心。”肅曰:“孔明,你也如何說此?”孔明曰:“操極善用兵,天下莫敢當。向只有呂布、袁紹、袁術、劉表敢與對敵。今數人皆被操滅,天下無人矣。獨有劉豫州不識時務,強與爭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將軍決計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貴。國祚遷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魯肅大怒曰: “汝教吾主屈膝受辱於國賊乎!”孔明曰:“愚有一計:並不勞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曰:“江東去此兩人,如大木飄一葉,太倉減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瑜又問:“果用何二人?”孔明曰:“亮居隆中時,即聞操於漳河新造一臺,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將軍何不去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得二女,稱心滿意,必班師矣。此范蠡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為之?”瑜曰:“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筆成文。操嘗命作一賦,名曰《銅雀臺賦》。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喬。”瑜曰:“此賦公能記否?”孔明曰:“吾愛其文華美,嘗竊記之。”瑜曰:“試請一誦。”孔明即時誦《銅雀臺賦》雲:“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臺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天雲垣其既立兮,家願得乎雙逞,揚仁化於宇宙兮,盡肅恭於上京。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休矣!美矣!惠澤遠揚。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君壽於東皇。御龍旗以遨遊兮,回鸞駕而周章。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願斯臺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單于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狀,曰:“亮實不知。失口亂言,死罪!死罪!”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孔明曰:“事須三思免致後悔。”瑜曰:“吾承伯符寄託,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適來所言,故相試耳。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孔明曰:“若蒙不棄,願效犬馬之勞,早晚拱聽驅策。” 諸葛亮素聞周瑜的英名,又在前頭知道了文官大抵主和,武將大抵主戰,周瑜是武將的領袖,豈有主相知理?周瑜的一番假話之為假,聰明的諸葛亮當然知道,魯肅一時為愛國的感情所蔽,所以認以為真,不一定完全為了太忠厚之故,而且魯肅並不愚昧庸懦,相反得是位有政治才能的人。諸葛亮以二橋刺激周瑜一節是本回書主要點,寫來極有風趣。 在這幾回書中,都只刻畫諸葛亮的智慧和口辯之高,連在赤壁之戰中也以正面寫周瑜,側面寫諸葛,在戰後才把筆鋒轉到專寫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上面,這正是在他出茅廬前的既定計劃,由此開始實行罷了。他是以赤壁之戰打潰曹操的百萬雄師,使得他不得不引軍北去,從此休整需時,短期中不能妨礙諸葛亮,阻礙他照計劃的發展,主要的,因為劉備在這時還沒有根據地,更談不上有更大的作為,所以,在赤壁之戰後必須馬上以閃電的手段搶取地盤,因此,他大大地發揮了軍事的才能,接二連三地奪取了荊、襄一帶幾郡,作為由此發展到兩川的基礎,也就因此氣壞了周瑜。 在演義中寫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的章節實在太多了,這裡我認為最深入人心的兩件戰事就是:一、“七擒七縱”,。演義中抓住出師表中“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兩句話來生髮,可說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傳的一個重要關目,描出存在諸葛亮身上的許多優點,很鮮明而具體的刻畫出諸葛亮的思想作風。 徵南是諸葛亮未出茅廬時既定計劃中的一部分,就是“隆中對”中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在劉備死後,他依然念念不忘於“恢復中原”,如果真的要去“北定中原”,一定要先鞏固後方,所以他對後主說: “今臣先去掃蕩蠻方,然後北伐,以圖中原,報先帝三顧之恩,託孤之重。” 他忠於漢室,自始至終為一種崇高的愛國精神所驅使,便不管王連的勸阻,毅然出兵,而羅貫中也完全同情這樣做法,所以在此又乘機表現諸葛亮的有才能、有毅力,更刻畫這樣的人所難能的謙虛,寫他先請教於永昌高士呂季平,因而得到“平蠻指掌圖”,又請教於馬謖,決定了“心戰為上”的戰略,徵南所以成功,就憑藉這兩點。書中不厭其詳地描寫七擒七縱,固然由攻心的戰略出發,實際還是由“隆中對”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和”、“撫”兩字來,因之書中極寫他的先加以威,次待之以仁,終示之以信,使符合這“和”、“撫”的目的,而這目的又服從於一個大的目的——“恢復中原”,因之,終得到這樣的總結: 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於帳下,肉袒謝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又因為諸葛亮是最頌揚的大政治家,雖已在七擒七縱中表現出來,但書中仍要在尾聲中刻畫他的高人一籌的才智和政治家的風度: 長史費禕入諫曰:“今丞相親提士卒,深入不毛,收服蠻方;目今蠻王既已歸服,何不置官吏,與孟獲一同守之?”孔明曰:“如此有三不易: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無所食,一不易也;蠻人傷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禍患,二不易也;蠻人累有廢殺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人,不運糧,與相安於無事而已。”眾人盡服。…… 再則,對於諸葛亮先徵南,鞏固後方,然後大舉攻魏,恢復中原以及諸葛亮處理徵南事件的方法和風度,完全首肯而予以頌揚;可是其中卻不無矛盾,因為戰爭總是要死人,很難免殘酷的行為,人民對戰爭又總是厭惡的,只能贊成吶喊總正義的或出於不得已的用兵,同時希望“兵不血刃“,反對殘殺,所以也有這樣的情況: ……滿谷中火光亂舞,但逢藤甲,無有不著。將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 可見羅貫中是不同意這種殘酷的屠殺,不得不寫出了當事者的感受,實則就是羅貫中對這過分殘忍的行為的譴責: 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 孔明的自責,分明就是作者對孔明的責備,不止這一次,又在另一方面表示了同樣的態度,徵南勝利班師回朝時祭瀘水上的陰魂這一描寫,表面上看來是一番迷信的描寫,卻具有批判的實質,表現了孔明,乃至作者和人民對戰爭行為的複雜的矛盾心理,完全是現實主義的。 接著表現孔明軍事才能的就是婦孺皆知的“空城計”。 諸葛亮在平定南蠻後,西蜀的後顧之憂沒有了,跟著要執行北定中原的最高任務,就在這過程中,出現了驚險的場面“空城計”。按史實,這是虛構的情節,裴松之在三國志注已辨其無;三國志平話也只寫出了“失街亭”和“斬馬謖”,這中間並沒有“空城計”。那麼,是不是羅貫中毫無依據地杜撰的呢?不是,根據是有的,不過不是正史,而是蟻聚郭衝的記載。郭衝三事說: 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 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 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疆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為恨! 羅貫中透過對這一事件的巧妙處理,顯示出了諸葛亮在軍事上的特殊才能,同時突出了諸葛亮其他一些不平凡的優點。演義中“空城計”安排在“失街亭”這一戰略錯誤的重大事件之後和“斬馬謖”之前,這樣便使前於此的街亭之失的意義也突出了,令人知道這是軍事上的重大損失,才使後於此的處斬馬謖十分應該,描寫出了諸葛亮的堅持原則,執法嚴明,同時還寫出他懷著同情之心,揮著眼淚斬馬謖,寫出諸葛亮的內心矛盾,終由忠誠於主國利益的道義上的責任戰勝了私人的友誼,毅然地斬了馬謖,他的眼淚、他的言辭、他的掌握原則,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僅此,另一個目的也達到了,那就是以“空城計”一事顯出諸葛亮不是胡適所說的“神機妙算的道士”,而只是懂得生活發展規律,善於掌握敵人性格,於是顯出他有驚人的料人、料事的特殊的本領和在任何重大的緊張的場合決不懼怯,依然能冷靜地思考,運用他那特高的智慧,確是個大軍事家的形象,然而,是人就會有失誤的。書中街亭將失之前就寫了楊儀問過孔明:“若街亭有失,吾等安歸?”這就說明了街亭是軍事上的重要據點,決不可失去了,但孔明還是用錯了馬謖,而使得情勢偏是出現這樣的意外: 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訊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 在這樣措手不及的緊急情勢下,所謂“情急智生”才想到使用“空城計”,不得不弄險,然而這樣的弄險在孔明事後所說的“吾兵只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的十分緊張的客觀情勢下逼出來的。這說明了孔明不是會神機妙算的,而是有智慧、有膽略的大軍事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膽略鎮定地戰勝困難。 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 “空城計”這一個驚險的場面,既生動,又同時表現出了孔明和司馬懿兩個人的性格。孔明的大膽、鎮靜,司馬懿的膽怯、多疑。諸葛亮在這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弄險”,但他敢於“弄險”不是一般的“孤注一擲”式的圖僥倖,而是掌握了對方的心理。司馬懿和他自己也說明了這一點: 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 事實上情勢太緊迫,身邊兵又太少,即使要逃也逃不脫,只有揣摩對方的心理,走這一險著,以孔明那樣豐富生活實踐知識經驗的人,自然有可能正確地掌握多年交手的司馬懿的心理,同時,司馬懿知道他“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因此推測這一回不是弄險,而是“必有埋伏”;諸葛亮知道他“料我平生謹慎,不曾弄險”,所以敢於弄一次險。 其實諸葛亮的內政才能比外交軍事的才能強,三國演義是寫戰爭的書,所以在這方面寫得不多,只特別用力寫他的軍事才能,突出而具體,也因此三國演義竟被後人視為戰略戰術的教科書。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第九回中,寶玉、秦鍾、香憐、玉愛都是男生,為什麼寫的那麼曖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