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句說句
-
2 # 張哥講中國歷史
主要是為了平息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沒想到吳王劉濞清君側是幌子,殺了晁錯根本沒用,還是繼續謀反,謀反才是實質
-
3 # 風塵講歷史
漢景帝是因為要討好叛王才殺晁錯嗎?那為何用腰斬這樣的極刑嗎?
漢景帝是西漢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但他的一生中卻有一個汙點,那就是殺了晁錯。晁錯作為太子舊臣,本應該是太子登基稱帝后最信任的人,可漢景帝卻把他殺了,而且還是用的極其殘忍的腰斬。漢景帝為什麼要殺晁錯呢?
晁錯被殺表面上看是不應該的。首先晁錯建議漢景帝削藩,這也正合漢景帝意。削藩可以穩固皇權,加強中央集權,對於皇帝對於國家都是好事,晁錯能向漢景帝提這樣的建議,可見晁錯的衷心,也是國家的人才,這樣的人不該殺。其次漢景帝在殺晁錯之前也一直沒有顯現出要殺他,反而很是重視晁錯,對他的建議也是聽從。朝廷大臣也都知道漢景帝寵信晁錯,晁錯提的建議拿到朝中討論時提反對意見的人很少,他們也知道提了反對意見也沒用。如此看來漢景帝並沒有事先有意要殺晁錯,反而他們君臣關係很好,可為什麼晁錯還是莫名其妙就被殺了呢?
漢景帝聽從晁錯建議削藩後激起了七國之亂,而七國起兵的藉口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後來漢景帝就把晁錯殺了,這麼看來殺晁錯是漢景帝想平息七國之亂的決定。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不全對。漢景帝堂堂一個皇帝,怎麼會殺了自己最寵信的大臣來討好叛王,就拿後來的朱允炆來說,當時朱棣造反也是以清君側為藉口,朱允炆也沒有殺了朱棣所說的“奸臣”啊。於情於理漢景帝都不是為了討好叛王才殺晁錯。而且晁錯死後漢景帝依舊積極備戰,完全沒有想停下來看看叛王的態度。
袁盎曾經上書漢景帝說“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就是讓漢景帝殺了晁錯平叛亂,但是漢景帝當時是“默然良久”,可見七國之亂髮生時他也沒有下定決心殺晁錯。那是什麼原因讓漢景帝下狠心以腰斬殺了晁錯呢?
袁盎上書十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漢景帝彈劾晁錯,因為晁錯曾經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去平息叛亂,而晁錯自己則坐守朝中。陶青、陳嘉、張歐等人認為晁錯這是想要把漢景帝支出朝廷自己做大,以圖皇權。這可是徹底讓漢景帝動怒了,當時的晁錯已經是御史大夫了,在三公之列,是當時最尊顯的職位,再向上不久是皇位了。漢景帝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下定了狠心腰斬了晁錯。
至於晁錯到底有沒有坐上皇位的想法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現在來看晁錯是冤死的,後來漢武帝也為他平反了。不知道漢景帝殺了晁錯後有沒有後悔過呢?
-
4 # 寄暇學宮
晁錯削蕃的理論根據只有“削蕃亦反,不削蕃亦反”。明知必反,卻不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可以說,晁錯罪過很大。
這不是重點。
眾諸侯已經反了,火已經燎到眉毛了。此時晁錯不想法滅火,居然提出殺袁盎。袁盎是個君子,知道來而不往非禮也,就到皇帝面前提出殺晁錯。
這還不是重點。
漢景帝腦子沒問題,知道即使殺了晁錯,豬猴也不會放了唐僧。
晁錯提出叫漢景帝御駕親征。漢景帝想了又想:“我是漢景帝,又不是漢武帝,憑啥叫我御駕親征?朱棣才去呢!”
這才是重點,但還不是很重。
不是漢武帝的漢景帝心想:“變不變成漢武帝不重要,重要的是別變成朱棣犧牲在討伐的路上。”不好意思說不想去,就問晁錯“我去親征,那你幹嘛?”
面對如此尷尬的一個場面,晁錯覺得有必要給漢景帝一個定心丸:“我在後方給你打氣!你去吧!你去了就會變成漢武帝了。”
於是漢景帝深情地看著晁錯:“哎吆,我去!”
於是晁錯就永遠的去了!
漢文帝是明君,在位時取消了肉刑。漢景帝也是明君,就把取消的肉刑又恢復了。這兩代明君一起搞了個“文景之治”。
由於晁錯開局很荒唐,簡單的就把他殺了,會讓後面的劇情壓不住場。這樣會讓劇本不好寫,史官會很為難。
為了讓結局更精彩,於是漢景帝派人到晁錯家騙晁錯上朝。經過菜市口的時候,就把還穿著朝服的晁錯給腰斬了。
這下,史官高興了。晁錯如此結局,真可稱得上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以荒唐始,以荒唐終。
這能怪誰?誰叫你名字就叫“錯”呢!
-
5 # 那一刻的對望
1 漢景帝殺晁錯是為了平息諸侯王的藉口。漢初為了有效的控制疆土實行了郡國制,導致了劉姓宗室諸王的壯大。漢景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進行了削藩但七王之亂的爆發使漢景帝不得不對諸王進行安撫。所以晁錯必須有極重的罪名來表現漢景帝對諸王的誠意。
2 晁錯當時已經是御史大夫了,但是晁錯在升官過程中得罪了許多人,這些人大都屬於實權派。
3晁錯的政治主張是削藩,在當時的母系社會漢景帝的母親居於崇高地位,和晁錯的主張不同。
4七王之亂髮生後晁錯要求漢景帝親征自己留守,並且想殺死皇帝的另一名信臣,這種做法削減了漢景帝的信任。
總而言之由於晁錯不合適的削藩政策,導致了七王之亂的爆發,其餘諸王的勢力在觀望中,晁錯又應對不當失去了漢景帝的信任,反對者乘機落井下石,為了平息諸侯王的藉口,晁錯終於被漢景帝以當時比較嚴重的刑罰——腰斬處決了。
-
6 # CG插畫藝術師
晁錯被腰斬是因為觸怒了漢景帝,晁錯主張削藩,但削藩卻引起了以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當時的吳國宰相袁盎在漢景帝面前說誅殺晁錯就可以平息叛亂,但如果晁錯和各位大臣和皇上鼎力合作平息叛亂,漢景帝也不會把他殺了,是因為在平叛期間晁錯的所作所為激怒了皇帝,晁錯沒有系統的平叛策略,在火燒眉毛的時候,晁錯卻遲遲不發一言,這個時候晁錯居然讓景帝御駕親征,漢景帝面露不悅,讓我親征,你卻坐鎮後方,禍是你惹出來你卻畏敵,最後由於漢景帝出於對敵人的安撫,和自己的憤怒最後把晁錯腰斬。
-
7 # 戒莒齋
漢景帝為了討好諸侯,殺晁錯也已夠了,為什麼還要用腰斬這樣的酷刑?
這個問題是建立在漢景帝是被迫殺晁錯的基礎上,我感覺不是這樣,景帝殺晁錯殺的很堅決,沒有拖泥帶水,在這種情感的支配下,也就不會覺得腰斬晁錯是一件殘酷的事情了。
晁錯死的冤不冤?冤!為什麼冤,在此引用史記原文"鄧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
晁錯該不該死?該死。
一、晁錯不會做人;史記中言晁錯“峭直刻深”,說晁錯嚴厲、剛直、苛嚴、心狠。一個人沾染了上面一個詞語,就不會討人喜歡,晁錯四個全佔了,簡直是讓人反感了。所以,晁錯的群眾基礎非常差,待到獲罪時,沒人為他求情。漢書言晁錯,“銳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
二、景帝的腹黑;提起文景,首先想到的是“文景之治”、是“無為而治”、是“黃老之說”,感覺好像聖主賢君都很正大光明,寬厚仁慈。其實景帝是一個非常腹黑心狠的君主,他明知道晁錯罪名冤枉,依舊堅決地殺了。因為殺晁錯,一來可以堵住七國的口,不給他們以繼續作亂的口實,七個反王造反的口號就是“清君側,誅晁錯”,現在君側老子自己清了,你們也該消停了。不消停就是真的造反,是師出無名了;二來晁錯得罪的人太多了,特別是得罪了竇嬰,景帝平叛還要靠竇嬰呢!身邊有個死敵晁錯,竇嬰是不會出死力平叛的。
晁錯這類人,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覺得自己忠心耿耿,我晁錯既然是一心為公的忠臣,那麼誰反對我,誰就是誤國誤事的奸臣。他根本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哪怕是自己的父親。感覺太史公的這段文字真的讓人回味無窮——
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諠譁疾晁錯。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餘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
8 # guide911
晁錯其實是冤死的,這個有公論,景帝也認同的,不過這不是本次問題的重點,不提。
至於為什麼用腰斬,就不得不提漢朝的死刑執行方式。
秦朝時的死刑方式千奇百怪,比較多,很多都比較殘忍,如車裂,即俗稱的五馬分屍,因為秦朝是法家治國,李斯也是法家的,所以很多酷刑。
到漢朝,儒家治國,雖然一開始是道家,但是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都相對溫和,因此很多前朝的執行方式都廢除了,死刑有四種方式:梟首、腰斬、棄市、磔。梟首就是砍頭,腰斬不用解釋了,棄市相當於絞刑(也就是吊死),磔讀zhe,二聲,比較殘酷,就是先砍手腳,再掏空內臟,直至死亡,殺晁錯後過幾年景帝就廢除了這個刑罰,改用棄市替代。因此漢朝大部分時間都是三個死刑方式。
再來說說每個方式的物件。
1.梟首。漢代仍沿用秦的梟首刑法,但梟首刑的使用並不多見,一般只用於謀反,起到震懾的作用。相對於腰斬,這個其實痛快多了,但為什麼反過來,對情節更惡劣的人反而用痛快的方式呢,我還沒有研究透,我猜當時的禮法觀念與後來的有所不同,先秦比較重視頭冠,孔子的弟子打仗的時候帽子歪了,要先把帽子戴好再打,結果還沒有戴正就被敵人劈死了,這個應該是一個證據。因為時間隔的不遠,先秦的思想仍然對秦漢有影響,所以雖然痛快,但是意義不一樣,砍頭更多的是精神意義。《漢書·彭越列傳》記載有西漢的功臣武將彭越因謀反而受此刑。
2.腰斬。漢代的腰斬刑是主要的刑殺手段,《漢書》所載的晁錯、吳章、趙廣漢、霍禹等人均為受腰斬而死。這個在當時是相對普遍的,就像現在的槍斃、注射一樣。
3.棄市。仍為漢代常見死刑刑法,和腰斬一樣較常用,區別我沒有查到,但是根據史料記載,區分兩種受刑的人,我個人認為,政府官員用腰斬的多,老百姓用棄市的多。
4.磔刑。主要用於罪無可恕的犯罪行為以及謀反等。漢景帝於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改磔曰棄市”,《漢書》應劭註上說:"先此諸死刑皆磔於市,今改曰棄市,自非妖逆不得磔也。"可見漢代初年從漢高祖到漢景帝,磔刑還在使用,這是其一;其二,漢景帝雖然廢除了磔刑,但對謀反謀逆之人仍可用磔刑來處決。因此,磔刑在漢代只可說是大大減少了,並沒有從法律上根絕。
綜上,第一種和第四種不適合,只有在棄市和腰斬中選,晁錯是官員,按照慣例用腰斬,在當時很正常。只是因為後來的觀念有改變,死刑慢慢的以砍頭為主了,以後來的普遍做法來看才顯得有點不近人情,但是在當時很正常。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
9 # 士說新語
傳統觀點認為,“七國之亂”爆發後,漢景帝為使吳楚等國沒有反叛藉口而腰斬了晁錯,此說有一定道理,但其實並不全面,是故,筆者在回答題主問題之前,先要剖析下導致晁錯之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公元前154年,吳楚等七國發動叛亂,漢景帝誤判形勢,將晁錯腰斬,使其成為了中央與諸侯王對抗的犧牲品,晁錯忠心為主卻最終被誅,還用了腰斬的酷刑,似乎冤枉至極,但若仔細分析,晁錯的死當有另外的原因,需要進一步探索。
晁錯與朝廷諸臣之間的矛盾深刻晁錯為太子家令時,以其高超的辯才深得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景帝信任,成為了劉啟的智囊,在劉啟即位後,晁錯被任命為內史,“掌治京師”。
西漢時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與變更基本程式是:先由丞相召集眾大臣進行商議,再交給皇帝裁奪;決策形成後,交給有關部門執行、但“掌治京師”的晁錯,本來沒有更改過價法令的權力,但卻多次不走程式,私自與漢景帝商議國家法令的變更。他這種擅權之舉,無疑破壞了朝臣集議制度,如此至丞相於何地,至三公九卿又於何地?這種肆意破壞朝廷程式的人,有幾個人待見的?如袁盎“素不好晁錯,晁錯所居坐,盎去,盎坐,錯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
如此這般差的同事關係,如果削藩策沒有引起七國之亂而能平和推行,那麼晁錯還能逍遙自在,可問題是引起了七國之亂,朝廷之上,這個時候哪個不想讓這個傢伙“死得其所”?是故,這是漢景帝誅晁錯的第一個原因,不殺晁錯,滿朝諸公的口水都要把漢景帝淹了,到時候誰還能真心實意跟老闆幹活?
晁錯提出的削藩策違背祖制不要小看“祖制”這玩意的作用。漢高祖建立漢朝後,分封諸王,郡縣與分封同存,其目的是以諸侯拱衛中央,以使得漢家天下長治久安,畢竟當時的社會環境如此,到了東漢時期也這樣啊,“郡國”這個稱呼可不是白來的,雖然郡長官不是王,但郡治幾乎就等同一國的樣子,畢竟人力資源有限,中央把控地方的能力在兩漢時期還不足。
晁錯作為第一個提出“削藩策”的人,其忠心自不待言,可問題是他的方案太激進了,他的方案不僅遭到了諸侯王的反對,朝廷諸公也反對,連他爹都認為不妥。可見當時“祖制”已經深入人心,沒有輿論基礎的支援,強行削藩,這是不行的,一旦出了岔子,勢必被群起而攻之。
晁錯應對七國叛亂不力吳王叛亂後,其他諸侯王亦迅速響應,連東南少數民族也參加到反叛的行列中,一時間形勢十分危急。
訊息傳到京城後,晁錯卻在竭力排除異己,上來就拿袁盎開刀,說人家袁盎曾經多次受吳王的錢財,為其打掩護,還說吳王不會反,如今反了,可見袁盎不乾淨,請治袁盎的罪。
司馬遷就認為,晁錯在關鍵時候應對不當,即“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
晁錯才進完言,人家袁盎就跟竇嬰通氣,向漢景帝進言斬殺晁錯了。而之後的應對,幾乎都是袁盎在出意見平叛。晁錯在叛亂爆發後毫無作為,又得罪了所有大臣,成為了孤家寡人,漢景帝當時為了取得朝廷諸公的支援,哪怕再不忍,也只有犧牲掉這個諸位大臣眼中“人憎鬼厭”的晁錯了。
綜上,殺晁錯,有使吳楚失去反叛藉口的用意,但更多的是晁錯在中央朝廷的種種作為。至於為什麼腰斬?這也很好解釋,畢竟晁錯得罪的人太多了,除了漢景帝,大漢天下的朝廷裡,就沒有人跟他站在一起的,都在他對立面呢.
-
10 # 歷史百家爭鳴
晁錯,漢景帝時期的重臣,深受景帝信賴。晁錯為漢室做了許多貢獻,像提出“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提出“移民實邊”的思想;堅決主張削藩。不過晁錯命不太好,趕上了七國之亂,他作為了叛亂的犧牲品。
晁錯的削藩政策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我們都知道,晁錯是大力要求削藩的,曾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景帝採納了他的意見,著力削藩,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看到有諸侯國被削弱,其他諸侯國坐不住了,於是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漢景帝為了緩解與七國之間的矛盾,讓吳楚聯軍失去口號,便下令腰斬晁錯。漢景帝對晁錯採用這樣發酷刑,也怪晁錯人緣不好。晁錯憑藉著與漢景帝的關係,做事十分強硬,為人也是峭直刻深,得罪了很多大臣。像袁盎就與晁錯有仇,在晁錯當御史大夫時,曾舉報袁盎收受吳王劉濞的賄賂。而袁盎就是直接害死晁錯的人,當他聽到吳王反了,袁盎便獻策:“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且周亞夫、酈商、欒布、竇嬰等大臣基本上都跟晁錯不和,漢景帝為了鞏固與大臣的關係,不得不犧牲晁錯來換取大臣們的忠心。晁錯過於自保,也讓漢景帝不悅。當七國叛亂時,漢景帝詢問晁錯辦法,而晁錯卻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待在長安。這把皇帝往火坑裡推的事,漢景帝心裡肯定不爽。
晁錯對削藩有著很好的構想,但是無實際操作方式,加上人際關係沒有處理好,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看來,一個人的性格對自己前途有很大影響。
回覆列表
首先,需要還原一下當時漢景帝殺晁錯的歷史背景。
漢高祖劉邦擊敗楚霸王項羽後,迫於形勢,分封了功臣為異性諸侯王,因為諸侯王在自家封地自治,擁兵自重等,威脅到了中央,後來高祖斷然肅清了所有異性諸侯王,但又分封了同姓諸侯王,這也為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埋下了種子。
到了漢景帝時期,各路諸侯王經過休養生息,實力漸漸壯大,有尾大不掉的趨勢,御史大夫晁錯提出《削藩策》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此時,漢景帝是十分贊同晁錯的建議的,同時下令進行諸侯王削藩。因為動了諸侯王的蛋糕,吳王劉濞聯合其餘六王以“清君側”的名號起兵。為了平息諸侯王的怒火,漢景帝不得已殺了晁錯,腰斬於市。
明明殺了晁錯就是了,為什麼還要腰斬於市呢?我認為這裡涉及到一個心理問題,當一個人受到第三方人傷害時,反過來施害人收到的懲罰越大,被害人心裡越痛快,就像一個人被毒蛇咬了,會恨不得把蛇砍成十八塊,剁成肉醬。
這裡的劉濞等七王就好比受害人,晁錯就好比施害人,只是晁錯被腰斬還是沒能平息七王的怒火,最後還是由大將軍周亞夫用三個月的時間平息了這場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