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渝採風

    第一,日本海軍和陸軍是對立的關係,所以他們的伙食標準是不一樣的;第二,日本陸軍有幾百萬人,而海軍總兵力才幾十萬人,而這兩個軍種的軍費開支卻不相上下,這就讓海軍有更多的資金用在伙食標準上,而陸軍因為人數太多,部隊連機械化標準都達不到,就更別想有好的伙食標準了,能讓這些人吃飽就行了。

  • 2 # 滿船清夢壓熙和

    估計題主是被大和旅館給騙了。硫磺島的時候海軍也吃人肉了。

    日本的海陸之爭大約是從緋村劍心時代就開始了。中學課本上介紹倒幕運動的時候介紹過,長州薩摩兩蕃是倒幕運動的主力。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海陸之爭。期間誕生了無數段子。

    美國也有類似的,不過更復雜一些,海軍看不起空軍,空軍看不起海軍。然後她們倆一起鄙視陸軍。然後海陸空軍都鄙視四等人海軍陸戰隊。。。

    日本海陸之爭的一個關鍵是兩排領導之間的傳統仇恨。這兩番雖然共同倒幕,但是兩幫人之間還有仇。。。

    海陸之爭的另一個關鍵是學的師傅不一樣。

    陸軍先學法國後學德國。那幫放羊的和砍樹的都是過窮日子的。海軍學英國,打仗水平再說,那貴族調調倒是學了個十足十。所以才有大和旅館的說法,不過都是給高階軍官享受的,普通海軍小兵日子過得還是挺緊巴巴的。

    當然海軍有自己的漁船可以打魚。所以,捱餓也不至於。並且由於海軍工作壓力大,所以吃好點能保持戰鬥力。

    中國大混亂時期大家都吃不飽,但是飛行員和潛艇兵始終都是給養最充足的。尤其潛艇兵連新鮮水果都能滿足也是一個道理

  • 3 # 李三萬的三萬裡

    二戰時日本陸海軍之間伙食差距有多大?可以說天差地別,簡直就不是一家的軍隊。 先來簡單看看當年日本陸軍的伙食標準。 根據日本陸軍1931年的伙食標準規定,每一個士兵的伙食標準如下:精米640克,精麥200克(當然,士兵也可以代換為精米855克,餅乾675克);肉食罐頭肉150克(當然也可以用鮮肉或者是雞蛋來替換),蔬菜是500克或者是110克乾菜;還有40克的梅乾。

    調味品是濃縮醬油20克、食鹽12克、味噌40克、白糖15克;此外還有茶葉3克、清酒0.4升或燒酒0.1升、甜食120克、捲菸20支。以上便是日本陸軍的伙食標準,細講起來也算可以,但日本陸軍的將軍們一嚷嚷要求國會給陸軍官兵改善伙食增加預算,政客們就不高興,據說也是日本軍界仇恨政客的原因之一,“二.二六兵變”時少壯軍官們對老牌政客痛下黑手,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自從太平洋戰爭之後,日本陸軍的伙食就已經沒有這麼好了,日本的國內根本就無法供應這麼多的伙食,因此,日軍就只能去中國的村子裡去掃蕩,自給自足,但是到了二戰的後期,日本陸軍的伙食根本就供應不上了,尤其是在東亞戰場上的日軍,每個人每天只能有幾個米飯糰子,再到後面,就連飯糰都吃不上了。

    但是日本的海軍伙食條件,從頭到尾是一直都沒有變化。先說一說日本海軍的早餐,士兵們的早餐一般都是大米飯,味增湯,醬菜(日本人一日三餐都吃飯,只有病人才喝粥),而軍官除了以上的,還有海苔,魚乾,咖啡和麥片粥供應。至於午餐的話,那就豪華多了,比如油炸豬排,奶油燉雞,咖哩牛肉等西式餐點,當然也有日式餐點,比如味增湯,魚,醃醬菜,壽司等日式菜系,而到了晚餐,則是以日式菜系為主。不僅如此,在下午5點,晚餐結束之後,海軍官兵還可以到戰艦上的小賣部中去,購買酒,甜點,麵包,香菸等,當做夜宵。

    最關鍵的是,海軍的伙食從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一直到日本投降,海軍的伙食標準是雷打不動,始終都是如此,當時日本陸軍的軍官辻政信到海軍那裡去開會,海軍為他提供的伙食是普通士官的伙食,藉此嘲諷一下這個陸軍馬鹿,關鍵的是這頓飯中,是有魚有肉,還有啤酒,辻政信簡直就不敢相信,陸軍的伙食和海軍的伙食相比,那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啊,這天皇也太偏心了吧? 其實倒也不是天皇偏心,而是海軍屬於技術兵種,無論平時還是戰時,要做的事太多,體力上不去根本應付不來,所以伙食必須要好。加上日本海軍不象龐大的日本陸軍人數那麼多,哪怕是國會同樣數目的經費撥下來,海軍用於改善伙食的錢也肯定比陸軍多,比陸軍吃的好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 4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伙食,也還算可以的,根據1938年4月15日,日本陸軍釋出的《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每名軍人每天有660克精米、210克精麥、鮮肉210克、蔬菜600克、砂糖20克、鹽5克、茶葉3克、清酒0.4升、香菸20支等。

    此外,日本還製作了新增可可粉、食用椰子油、麥芽糖、葡萄糖等成分的軍用幹口糧,每塊僅重8克,但熱量高達600大卡,具有熱量高的特點,以彌補日陸軍步兵每天消耗4000大卡的熱量。

    即使放到當下,這個標準也是不差的,可以說二戰期間,日本陸軍的伙食供應水平很高,除了以上所列的品種以外,還供應適合日本人口味的醃菜、味增、甜食等。

    日本陸軍在佔領區,往往以中隊為單位集體進餐,光米飯就有牛肉飯、紅薯飯、米麥飯、小豆飯等不下10種,不下20餘種湯,數十種蔬菜、雞鴨魚肉等不勝列舉。

    各種罐頭、啤酒、飲料、甜食、糖果、糕點,在駐軍軍用商店內,都能購買到。

    海軍,是日本軍隊的驕子,一般水兵都能吃到奶油燉雞、咖哩牛肉等洋菜,以及味增湯、鮮魚、醃醬菜等日式菜。

    軍官,一日三餐,那是大快朵頤,各式各樣的山珍海味,咖啡、燕麥片、各類茶水等,都能及時供應。

    自二戰開始,到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海軍的伙食,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要比日本陸軍強多了。

    二戰時期,日本非常重視海軍的建設,至於伙食待遇,由於海軍是技術兵種,本身待遇就要比陸軍高,加之海軍地位要比陸軍高,因此戰時日本政府財政儘管很困難,但依然保障了海軍伙食不低於戰前的標準,這與政府對海軍的關照也分不開。

  • 5 # 錦衣衛指揮同知

    這個,還真沒了解過。個人推測一下:

    舊日本陸軍伙食的確比不過海軍,但是也不差了,19世紀,陸軍馬鹿們還在吃糙米,海軍。。。嗯哼哼,洋餐,西餐瞭解一下,你們這些低賤的陸軍馬鹿。

    19世紀末期,陸軍馬鹿已經有了改觀了,甚至有罐頭吃了,由於明治天皇死於專屬御醫的自大,陸軍馬鹿們有幸吃上了新鮮蔬菜和少量的水果,終於不再是不再是糙米+鹽+醬了。但是主食依然飯糰和餅子,但是侵略臺灣戰爭,日俄戰爭的節節順利,讓陸軍馬鹿們也有了向政治家提資本的底氣,原本政治家們眼裡,陸軍馬鹿怎麼能吃這麼多呢!吃乾飯就夠了!多一分錢都不給!這也是陸軍馬鹿很討厭政治家的原因,動不動就暴動給政治家好看,大正、昭和時代舊日本軍隊中普遍敵視政客、敵視議會、敵視民主的風氣,就是這樣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日本陸軍的伙食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日軍士兵隨身攜帶的一天份野戰口糧,基本上都是“牛肉大和煮”罐頭一罐(250克左右),加上幹米飯(4合8勺,650克)或者餅乾(大餅乾6塊、660克,或小餅乾18塊、676克) 除了牛肉罐頭和餅乾這兩種野戰口糧之外,配發給部隊的“尋常糧食”還包括精米和大麥(用容積為兩斗的袋子包裝)、鹽乾魚肉、幹蔬菜、幹松魚、幹蘿蔔絲、幹海帶等,以及木桶裝的醬油、味噌、清酒和福神漬(Fukujinzuke,用蘿蔔、茄子、刀豆、藕、瓜、紫蘇、莧菁等七種蔬菜加醬油和砂糖製成的醃漬鹹菜,以日本民間傳說中的七福神來命名)。

    而作戰期間,陸軍伙食可是牛肉,豬肉,雞肉,魚肉,雞蛋,肉蛋蔬菜都有了,比動不動就沒飯吃的中國軍隊來說,日本陸軍吃得真他媽好!甲午戰爭中使日軍損失慘重的腳氣病也不在成問題,小日本的馬鹿已經吃精米白麵了!攝入的維生素也夠了。

    侵華戰爭開始的1931年,日本陸軍修改的《戰時給與規則》,首度將甜食列人軍人口糧當中。根據該規則,戰時軍人的伙食定量為: 主食:精米640克、精麥200克;代用品為精米855克,或麵包1020克,或餅乾675克; 肉類:罐頭肉150克,代用品為帶骨鮮肉或鹹肉200克,或無骨鹹肉、無骨鹹肉、帶骨幹肉150克,或雞蛋150克,或無骨幹肉120克, 蔬菜類:幹蔬菜110克,或新鮮蔬菜500克 漬物類:梅乾40克或福神漬40克;代用品為糠漬醬菜或鹽漬醬菜60克(所謂“糠漬”,即nukazuke,是用米糠中所含的乳酸菌來發酵醃漬蔬菜的方式) 調味料:濃縮醬油20克、食鹽12克、味噌粉40克、砂糖15克;代用品為醬油0.1升或味噌75克 飲料:茶葉3克 加給品:每人每天清酒0.4升或燒酒0.1升,甜食120克,紙捲菸20支。

    所以陸軍馬鹿們的伙食越來越好,雖然戰爭後期,資源耗竭,質量下降,但是小日本向來是直接搶劫佔領區的無辜平民。不存在吃不好,吃不飽的問題。

    而受苦難的永遠是我們華人。

    再看看舊日本的另一頭惡犬,慘絕人寰的重慶大轟炸製造者——舊日本海軍。

    在舊日本時代,比起陸軍馬鹿,海軍可謂高大上,洋氣的不行,什麼都要壓陸軍一頭。伙食上也不例外,陸軍只能叫伙食,而海軍,那叫進餐,海軍官兵就餐,還有軍樂隊伴奏,以歐美流行音樂為主。嘖嘖嘖,海軍中,軍官們可以隨便享用西餐,比起陸軍的大鍋飯,海軍還真的是吃的好。

    海軍早餐,軍官們以日式為主,想吃西式早餐,提前告訴勤務兵安排。

    午餐,全以英式餐桌禮儀進行,全程西餐。晚餐主要是日式料理。軍官吃不飽可以去要剩飯,勤務兵也會多準備一些食物以應付沒吃飽的軍官。

    山口多聞,海軍的將軍,經常抱怨吃不飽。

    上面說的是軍官,而一般計程車兵們沒像軍官一樣必須吃全套西餐,但是菜色中也是和洋並有,奶油燉雞、咖哩牛肉等洋菜、味增湯、魚、醃醬菜等日式菜。主食是混了大麥的米飯。早餐也以飯、醬菜為主,七點半用早餐,但是在吹起床號前就必須起床值日的時候,為了先填飽肚子,會跑到廚房先要些吃的,通常廚房給他們大麥飯、油豆腐碎片、伴上醬油跟醬菜的雜菜飯。二戰日本海軍士兵的食品定量是每人每日米6 合(一合大約是0.18 公斤)、肉180 克、魚50 克、蔬菜300克、鹽三撮,攝入熱量2500 到3000卡路里。為了預防腳氣病,士兵主食是混了一半米、一半大麥(有時是米70 %、大麥30%)的大麥飯。士兵一般按照15人一組,由班長帶領前往士兵餐廳進餐。各班住艙附近有單獨的烹水所,可以自己煮食一些東西。戰鬥時,廚房用米飯和乾梅子握成飯糰,用“四鬥博”木桶送到艦上各戰鬥崗位。

    海軍士兵有很多改善伙食的機會,軍艦上設有小賣鋪,就算是不出勤的靠岸時期,海軍也吃的很棒,而且就算是大和號也有漁網,實在不行打魚吃。

    而東南亞的陸軍馬鹿們曾經一度吃土。。。守島的日本陸軍還吃過人肉。。。

    而海軍就算是沉船,也沒餓著過。。。

    造成日軍陸海軍如此差別的原因,可能是一下幾點:

    1.相比海軍的精英路線,陸軍兵員數目龐大,經費有限,平均到每一個士兵頭上就剩那麼點了,不夠就自己在佔領區自行籌集吧。而海軍官兵以技術為主,人數相比陸軍,經費自然夠用,那麼自然夠吃。

    2.海軍體系化的學習歐洲西方海軍體系,然後再進行日本本土化,軍官們自然也把歐美海軍軍官們那一套貴族風範也帶了回來,大和旅館上,軍官們可是比士兵們幸福多了,其實陸軍馬鹿們能想象的。

    3.海軍是技術兵種,兵員素質要求很高,高智商高學歷有技術,待遇好點怎麼了,你這些陸軍馬鹿就會個板載衝鋒,吃啥還不都一樣啊。你說我們海軍不吃好怎麼使用技術作戰!

    4.陸軍們不是要發揚武士道精神嗎?號稱武士道精神繼承者,那舊日本武士也就吃個飯糰啊,日本足輕啊,武士啊,本來就吃這些乾飯嘛。

    常態履行的國難日有五個,日本侵華戰爭佔了三個,唯一一個國家公祭日也是為南京大屠殺事件而設立。

    向人民英雄致敬!

  • 6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說起二戰時期日本陸海軍伙食的差異,估計很多朋友都會想到瓜島戰役期間,陸軍苦逼們在熱帶叢林裡吃草吞蟲、飢腸轆轆,而海軍馬鹿們卻在軍艦上大魚大肉,胡吃海喝,的確,陸軍捱餓、海軍吃撐的現象在太平洋戰場上還是挺普遍的,日本陸海軍伙食也確實差異明顯,但是這基本是在戰時條件下的極端對比,其實在和平時期,日本陸軍的伙食標準雖然相比海軍要低,也沒有達到像瓜島那樣的懸殊程度。日本陸海軍的伙食差異主要與兩個軍種的後勤補給方式和歷史傳統有關。

    日本陸軍兵營內的廚房,在和平時期陸軍的伙食供應還是充足的,而且品種也很豐富。

    周所眾知,近代日本脫胎於江戶幕府時期的武家政權,建立起明治政府的那幫人及掌權者無一不是舊武士出身,因此近代日本天生就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在這樣的國度裡,軍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軍人的待遇也比普通百姓強得多,肯定能吃飽,吃好。其實,日本陸軍在和平時期的伙食標準並不低,筆者手頭有一份1937年由日本陸軍糧秣本廠制定的陸軍日常飲食選單,這份選單按季節分為春夏秋冬四式,每式以一週為單位,包括一週七天每日三餐的主副食搭配,而且保證一週不重樣,還能吃到時令菜品,品種是非常豐富的。當然,相比海軍伙食,日本陸軍的伙食以本土和食為主,而海軍伙食受西方的影響更深,外來食品相對較多,顯得更加洋氣些,因此給外界一種海軍比陸軍吃的更好的感覺,其實至少在和平時期陸軍吃的不算差,但是在戰時狀態下,差距就明顯了。

    在侵華戰場上自行種植蔬菜的日本駐軍,這就是所謂“現地自活”。

    在侵華戰爭開始後,陸軍大幅擴充,人數要比海軍多上數倍,後勤壓力比平時增加得可不是一星半點,所以想要維持平時的高標準伙食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同時,陸軍的作戰範圍非常廣闊,起初主要在中國大陸作戰,到太平洋戰爭期間,陸軍更是散佈到諸多島嶼上,糧秣彈藥如果全從本土運輸,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日本陸軍在戰時的補給政策就是以戰養戰,現地自活。說白了就是前線部隊儘量自行籌措糧食,搶到啥吃啥,戰時被圍困在拉包爾的日軍甚至自己種莊稼,養豬養雞,居然活得還挺滋潤。所以日本陸軍的戰時伙食跟其駐紮地區和當地物產情況有很大關係,像在太平洋作戰的日軍基本都在未開化的荒島作戰,糧食全靠後方運輸,難不成去搶土著人啊?搞不好遇到食人族,自己還被當飯吃了。太平洋上的陸軍捱餓主要是因為海運線被美軍切斷,糧食運不上去導致的,要不就是陸軍自己輕視後勤導致的悲劇,比如牟田口廉也那個大馬鹿指揮的英帕爾作戰,餓死的比戰死的多。

    日本海軍水兵在艦內用餐,即使到戰時,海軍也能維持較高的伙食標準。

    相比陸軍伙食,海軍的伙食要更好,這不僅僅是日本軍隊,就算放到全世界範圍內也大概是如此,這個是有歷史傳統的。海軍主要在艦船上作戰,長時間的航海是非常枯燥無聊的,艦艇上娛樂設施和手段也很有限,海軍官兵們在緊張的戰備和訓練中除了體力消耗外,精神上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而每天能夠吃點好東西,喝上一杯小酒,那真是難得的享受,所以海軍伙食具有調節生活、維持士氣的重要作用。從近代以來各國海軍對於伙食的標準一向是很高的。日本海軍師法英國海軍,自然也繼承了海軍伙食的高標準。更為重要的是,即便是在戰時,海軍伙食也能維持和平時期的標準,不會有明顯降低,這主要是因為海軍的規模比陸軍要小,維持伙食水準的壓力也相應較輕,同時海軍的後勤補給方式主要是由艦船自行攜帶糧食,在後方基地進行補充,相對來說不容易遇到陸軍前線部隊那種斷糧的情況。所以,除了被困在前線的陸戰隊外,日本海軍通常是不會餓肚子,尤其是在艦艇部隊服役的官兵。

  • 7 # 閉家鎖的紅楓

    並不僅僅是二戰時期日本海軍陸軍飲食標準不同, 世界各國,包括中國也同樣如此,比如2015年的這篇新聞。

    這新聞的意思簡單的說:陸軍海軍合作,陸軍乘海軍艦艇渡海演習,結果陸軍發現海軍吃飯時和自己不一樣,分灶開飯。

    只要有了比較就有了紛爭。同樣是當兵的,憑什麼你們吃得這麼好?

    於是最後的解決方法是:乾脆商量好,以後碰到這情況,陸軍的飯全部由海軍負責,海軍艦艇上開什麼飯,陸軍就吃什麼。

    實際上,在現代以前,陸軍吃得一般比海軍好。

    例如一直到20世紀初,美國海軍的烹調書上還有這樣的記載和勸告:如果喝咖啡的時候發現有蟲蛀過的痕跡,請不要丟掉,這說明存放時間較長,只要弄碎後一樣可以食用。“

    艦艇上長期航行,食物容易腐壞,在戰時常常不能及時更換,所以為了彌補這種情況對士氣的打擊,在一開始就在飲食標準上給海軍較高的飲食標準,在後勤學上是合理的。

    而且,陸軍飲食條件雖然差,但在絕大多數情況可以就地補充各種副食,比如二戰日軍經常派軍隊出來掃蕩,有時也是出於改善伙食的需求:我們經常看見日軍一下鄉就偷雞摸狗就是這個緣故。

    最後,日本海軍飲食標準比陸軍高,還有個緣故,是因為日本海軍最初是以大英帝國海軍為標準學習的,吃咖哩飯什麼的傳統也是學自英華人,而英國海軍做為七海霸主,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相對完善的海軍飲食後勤系統的軍隊。

  • 8 # 薩沙

    我寫過日本陸軍伙食一文,大家有興趣可以百度百度。

    總體來說,日本陸軍和海軍的伙食,就士兵來說,區別不大,海軍略好。

    士兵的伙食基本都是米飯(摻雜大麥防止腳氣病),肉類、各種鹹菜、泡菜、乾菜、新鮮蔬菜。

    海軍唯一就是肉類較多,其他沒什麼區別。

    至於一線戰鬥時,海陸軍也大體一樣。

    原則上,陸軍應該有餅乾和肉罐頭,但這些只能支援2天。所以陸軍較長時間的戰鬥,必須透過炊事兵送飯糰和開水到陣地。

    當然,海軍也是一樣。作戰期間,都是由炊事兵將飯糰送到戰鬥崗位。

    但是,陸軍表面上伙食似乎較差,實際也要看地方。

    比如在中國比較富裕的地區,陸軍士兵可以透過搶奪中國老百姓的豬牛羊雞鴨和蔬菜,大大改善伙食。

    而海軍因為長期在海上行駛,沒法搞到這些東西,所以相比起來伙食還是要差的。

    海陸軍唯一的區別,在意軍官伙食。

    日本陸軍強調吃苦精神,特別強調軍官必須比士兵還能吃苦。

    所以無論行軍還是作戰,日本陸軍中低階軍官的伙食,和士兵相差不大,頂多會分配到較多的肉和蔬菜水果(都是搶來的)。

    但海軍不同。海軍學習英國海軍,強調軍官和士兵不同。

    日本海軍軍官的伙食是非常好的,遠非士兵可以相比。

    海軍軍官午餐大多是西餐,按照西餐標準一道道上菜。吃飯時要穿上外套,遵守西餐禮儀。

    其實,也不是日本海軍如此,早在北洋水師時期,同樣學習英國的北洋海軍軍官也是如此。

  • 9 # 慕什塔戈

      艦隊海上航行需長期面對驚濤駭浪,艦船劇烈顛簸必然引起人員出現暈船、嘔吐等諸多身體不適。加之艦上生活具有空間狹小、噪聲巨大、缺乏淡水等不利因素,這些也都會進一步加劇人員的體力消耗。與腳踏實地、漫山遍野的陸軍相比,海軍的生存狀況的確艱苦,理應享受更高規格的生活待遇。因此,從各國慣例來看,不只是日本一家,各國海軍的伙食標準都普遍高於陸軍。

      即使時光倒流,回到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伙食標準仍然是高於陸軍的。戰爭初期,日本陸軍士兵可以吃到米飯、白麵、肉罐頭等主食品種。到了後期,隨著戰事吃緊,陸軍的主食供應品種大幅縮水,有的部隊每天只能以米飯糰度日。對比日本陸軍伙食的品種單一,日本海軍在伙食供應上可謂不遺餘力,水兵不僅能吃到豬排、燉雞、牛肉等西餐,還提供壽司、增味湯等日式菜系,而且伙食標準在二戰期間從頭至尾始終不降。

    圖示:日本海軍艦艇上的廚房

      一是歷史傳統不同。日本陸軍的建軍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德川幕府時期,士兵大多從農民、礦工、浪人等社會底層人士中招募,具有先天的吃苦耐勞精神,向來不過分追求飲食質量和就餐標準;日本海軍則成立於明治維新時期,是借鑑模仿英國海軍的產物,在艦隊指揮、導航勤務、後勤供應等方面,全面沿襲了英國海軍的習慣做法,海軍軍官可以享用英國貴族階層的伙食標準。

    圖示:日本海軍士兵的飲食狀況

      二是補給渠道不同。日本陸軍的伙食補給,通常採取就地取材的辦法,每佔領一地,便實施“掃蕩”、“清鄉”等作戰行動,瘋狂掠奪當地的糧食、牲畜、農副產品等各種物資,作為其改善伙食的主要來源。儘管從賬面上看,日本陸軍的伙食標準遠低於海軍,但實際吃到嘴裡的,絕大部分都是侵略得來的食物。

    圖示:參加“掃蕩”的日本陸軍士兵

  • 10 # 紅色手電筒

    其實,不只是日本,其他國家的伙食標準都是海軍要高於陸軍,包括中國在內,記得原來有一個回憶文章,是毛主席視察海軍結果發現海軍的伙食標準比他的伙食標準都要好。

    對於海軍來說,一方面由於經常要出海,到了海上由於長期無法吃到新鮮的蔬菜和肉類,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導致敗血症等由於營養不良導致的疾病。另一方面,海軍士兵兼顧著海員和士兵的雙重身份,在船上的工作都是需要充沛的體力,這樣子你吃的就不能太差,否則是真的幹不動活。

    在出海的時候,私自去廚房偷食物都是重罪,要受鞭刑的,如果想要杜絕這種情況,那你就要讓大家吃的好一點。

    到了日軍,其實在駐地海軍的伙食標準就算是比陸軍高一點,但是也沒有差別到天上地下的,都是可以吃飽的。不過到了戰爭的後期,隨著日軍佔領區的擴大,日軍分佈在整個東亞大陸以及東南亞地區,這時候各地日軍的伙食情況就發生了很多變化。

    對於海軍來說,由於自己有運輸工具,所以後勤的補給比較方便,所以戰爭期間基本的伙食還是可以保證,反正這個地方沒有就從別的地方運來就是了。所以給人一種海軍的標準是天上,陸軍只能吃樹皮的感覺。

    而對於陸軍由於佔領區廣闊,尤其是東南亞地區,運輸方面不如海軍方便,日本陸軍和海軍在戰時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爭奪商船的噸位,這個實際上就是在爭奪運輸力量,這個方面陸軍根本爭不過海軍,要不氣的陸軍要造航母呢。

    由於海運的力量不足,加上當地的糧食出產很少,在東南亞的日軍尤其是海島的駐軍伙食都不怎麼樣,日軍在當地開展的現地自活,說白了就是日本的大生產運動,由於當地的農業條件很差,只能是種一些木薯類的東西填飽肚子。當然,蛋白質除了魚以外還有人肉。老布什的事情就不用再說了。

    不過如果在中國的日軍,由於佔領區都是原來中國比較富庶的地區,所以伙食一直可以保證吃飽,不過一些邊遠的據點由於被八路長期圍困,被迫放棄的時候也有。但是總的來說還是可以吃飽的。在中國的日軍吃的最好的應該還是在東北的日軍,原來看到過一份日軍731部隊的食譜,那是相當的豐盛。而且每天都還有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華為首次超過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