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生你還ZAI

    因為相對於法國戰場,加里西亞無盡山野和巴爾幹的崎嶇山地都是差不多被忽略的戰場。但是,儘管哈普斯堡帝國已經日薄西山,但是在這些偏遠的戰場上,帝國陸軍仍然迸發出了它600年悠遠歷史中的最後一抹光輝。以一戰的前幾場戰役而論,如果敵對雙方都處在比較優秀的指揮官的控制之下的話,3個奧地利集團軍可以勉強抵住4個俄羅斯集團軍;拿加里西亞戰役而論,具體量化來說就是奧軍650個營對俄軍720個營。 加里西亞戰役分為四個部分,在前兩場戰鬥(克拉什尼克之戰和科馬洛夫之戰)中,奧軍儘管損失頗大,但都取得了戰術性勝利。尤其是後者,奧軍在總兵力弱勢的情況下甚至在關鍵地域形成了區域性優勢,在科馬洛夫集中兵力,以144個營壓倒了俄軍的106個營,並且差點合圍俄軍的2個軍。如果不是情報錯誤,康拉德本可以取得加里西亞戰役的全勝的。但是在科馬洛夫放過俄軍右翼主力後,在動員20天后,奧軍的損失過大而得不到有效整補,而與此同時俄國的後備師卻源源不斷地開到,於是終於在奧軍右翼取得重大突破,以2個半集團軍打垮了奧軍被削弱了的第三集團軍,終於導致奧軍的全線潰敗,這就是拉瓦之戰。隨後是漫長、血腥的普熱梅希爾要塞圍城戰,半年之後終於城破,俄軍進城時整個城市已經屍臭熏天,光搬走死屍就花了一個多星期。 奧地利帝國陸軍的劣勢在於後備隊的匱乏和人才的不濟(在加里西亞戰役中,奧地利的日爾曼軍官團的傷亡率在60%以上),因此俄華人的動員兵一到,奧地利的戰線就吃不住了。 綜上而言,加利西亞戰場的奧匈陸軍在開戰的頭三週之內的作戰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但是一旦常備師消耗殆盡、軍官團死傷過半,奧匈陸軍預備隊的能力就及不上源源不斷的俄國動員師了。說到底還是奧匈少數民族兵源素質不佳的問題。 當然,康拉德這人也是個爭議性角色,邱吉爾和李德哈特都評價他是一個志大才疏、好高騖遠、有著斯巴達式個人素質的戰略家而不是一個合適的戰術指揮官,尤其在奧匈這樣的國家內。丘吉爾說如果能給予康拉德1914年時小毛奇的位置、給他150個德國師去指揮西線,他應該能做得要比小毛奇和法爾金漢更出色。 問題在於奧匈的國力和兵源的素質完全不能配合並支承康拉德的宏大戰略構想(康拉德的計劃是動員3/4的帝國兵力從加利西亞北上切斷併合圍在波蘭境內的所有俄國武裝,然後東向攻入烏克蘭,然而由於南線波斯尼亞戰場指揮官波蒂奧雷克的無能與混亂,8月中旬加利西亞開戰時奧匈的兵力只有1、3、4這三個集團軍,康拉德受了波蒂奧雷克的蠱惑,以為第二集團軍的第四軍會不久後從塞爾維亞北上,於是按原計劃與俄軍接戰,在前三週內打得不錯,擊敗了俄國4個集團軍,但是之後因為兵源損耗過大後繼無力,最終被俄華人翻盤,雙方損失都極其巨大,之後在加利西亞戰場,奧匈再無建樹),這就是帝國的悲哀。不過在義大利戰場,75萬次等的克羅埃西亞師和匈牙利師就可以守住整個蒂羅爾,而在戈裡齊亞戰線,300萬義大利陸軍發動了大小12次伊松佐河戰役,沒有一次能夠突入奧地利防線縱深的,而他們的對手不過是連100萬都不到的三等師而已。 然後看看德國陸軍的表現。在坦能堡會戰以及之後的洛茲、納雷夫等等作戰中,德國不止一次的證明了3個德國軍就能完整的擊敗3個半俄國集團軍! 在坦能堡會戰的關鍵一天裡,馮·弗朗索瓦將軍的一個先鋒騎兵師就能突破芮能坎普夫整個俄國第一集團軍的防線。德國陸軍無可爭議的表明,他們在對付俄華人時能做到以以抵三,在後期甚至還要更多。 事實證明,只要德華人借給奧地利少量的幾個師,就能對整條戰線產生巨大的影響。15個德國師加上45個奧地利師就能橫掃整個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而只要有僅僅5個德國師來打頭陣,奧地利人就能一口氣從邊境線長驅直入到威尼斯郊外的米斯特列並且俘虜200萬、甚至更多的義大利人。 當然,前期塞爾維亞戰線上的慘敗只是特例,並不能怪罪于軍隊的戰鬥力,而在於戰役總指揮官的無能加草包。波蒂奧雷克是帝國波斯尼亞總督兼南方軍團司令,他本應該為費迪南大公的被刺而死負責,結果莫名其妙的什麼事也沒有,然後因為對戰術的一竅不通白白屈死了50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軍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15年的戈利採-塔努夫突破戰和1917年的義大利突破,這兩者都是康拉德的戰略戰術構想的完美體現。在前者,德國和奧國各一個集團軍沿著經由康拉德精心選取的地點實施了一次完美的突破,徹底打癱了整條戰線上的俄軍部隊。後者也差不多,康拉德在1917年被貶到蒂羅爾戰線後毫不氣餒,在耐心等待義大利的第12次伊松佐河攻勢無果而終後,猝然發動反攻,達得意軍毫無還手之力,斃傷俘意軍上百萬,甚至還差點捕獲到御駕親征的意國國王。如果不是手頭的兵力實在單薄、並且嚴重缺乏重炮,奧國本可以取得更大的戰果、攻取威尼斯,並強迫潰散中的意國簽訂停戰條約的。總而言之,哈普斯堡帝國陸軍的戰鬥力應該遠遠在義大利之上,略等於俄國,弱於普魯士德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鮮羊奶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