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阡西陌-Daisy
-
2 # 無方無圜
這是一個我喜歡的小姐姐推薦給我的,她讀很多書說話超級有才華,強推給我這本。我還沒看完,但是它確實不同於傳統小說,主人公難以以世俗的眼光理解,而他確實不屑於世俗。可能是崇高的藝術吧,天才確實和我們想得不一樣。看到一半覺得有些過分,但又無權批判,希望到最後可以有所感悟。
-
3 # 王介南
最近在重讀《月亮與六便士》,上一次讀已經是多年前。
前幾天發微博說“剛做藝術的時候看不出來高更哪兒好,現在再看卻感動的讓人想哭”。
高更、塞尚、梵高並稱“後印象派三傑”。
梵高的人氣是一如即往的炙熱,但是高更似乎一個更隱秘的暗號,它可以作藝術愛好者的暗號,也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的。
我曾經以為《月亮與六便士》只是拋棄眼前苟且追求夢想的故事,但這次重讀卻發現是我自己把它讀淺薄了。
這個世界上,卻是有成千上萬個“高更”,他們出生、成長、人生中所做的一切都是覓得一份體面的工作、娶一個還算入眼的妻子、生一個不招人煩的孩子、拿著夠花的工資,過著中產的生活。
就像小說中的形容。
“他們過著老一套的生活,平淡無奇,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心了。有時候我們見了面,不待他們開口,我就知道他們要說什麼話。
就連他們的桃色事件也都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他們的人生就象從終點站到終點站往返行駛的有軌電車,連乘客的數目也能估計個八九不離十。”
高更做了,哪怕在如今資訊流動極通暢、人口流動極自由的時代,所有人幾乎都不敢做的事情。
放棄衣食無憂、有望躋身上層社會的證券經紀人身份,年近四十逃離了家鄉,隻身一人前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
1891年6月8日,結束了63天長途航程的高更來到了塔希提島。
他的行李裡,只裝了顏料。他沒有一天接受過美術教育。
但就像最近自己剛聽到米蘭昆德拉的一句話,“自學者和學生的差別,不在於知識的廣度,而在於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異。”
其實也到今年,藝術從業的第三年,我終於明白,藝術是不用學習的,你所需要的是重啟你被規則與秩序掩蓋了的,那一部分辨別美的天性。
高更的畫裡幾乎都是強烈的Sunny,濃密的森林。
女人們頭上的花環與蜜色的面板,芒果、木瓜、馬纓丹的香味,每一種顏色都和情感一樣,都達到飽和的最高濃度,而畫布上的時間流逝彷彿靜止。
後來我自己造了一個詞,叫“生命力濃度”,可以用來評判人,也可以評判作品。高更的人和作品都擁有極高的生命力濃度。
在那裡,他像當地土著居民一樣赤足裸身,布衣素食,並娶了一個土著女子為妻。
高更在島上,做個畫家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是像個最後的困獸,在用自己微薄的行動與歷史的洪流對抗。
梵高孤身來到島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厭惡工業化、厭惡大機器、厭惡在工業革命下的人類失去所謂自由之精神。
而我寫到這裡心情更加複雜,高更,沒有改變任何事。
其實你不能準確的判斷這個世界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
它更通暢,更便捷,更美好 ,它光鮮亮麗、盡然有序、一塵不染。
可同時資訊社會同時變成了一個演算法社會,這個社會推薦給每一個人他想看的東西、他想消費的東西。這個社會太擔心你過不好了,於是連選擇都替你做好了。
以為自己在自由作出選擇,其實永遠都是被資料選擇。
高更像一個終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尋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廟。
我們普通人不會理解那種痛苦,也不會有資格感受到那種幸福,就好象一伸手就能觸控到美,彷彿“美”是一件可以觸碰和撫摸得到的實體。
那是一種整個人被無限思慕之情籠罩以來,幸福又孤獨地走上一條充滿危險的道路。
都說路的盡頭是月亮,可誰都不知道要走多久。
知道“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的時候,我年紀還很小,我只知道六便士是眼前的苟且,月亮是詩與遠方。
六便士作為一地瑣碎很好理解,卻不懂為什麼要把月亮作為一個“實現不了的遠方”。
現在我懂了,因為天上的一輪月亮,是純真,是神秘,更是這種美好的孤獨。
同時,月光也是愛,是男女之愛,更是慈悲之愛。
赫胥黎說月亮是塊石頭,但它是塊神秘的石頭,或更確切,正因為它,世間有了神秘之情。
柔和的月光傳遞彼此默契的寧靜。神秘的月光激發我們敬畏之情。冷峻的月光訴說靈魂的寂寞與孤立,渺小或骯髒。多情的月光喚起我們的愛。不僅愛某個人,甚至愛宇宙眾生。
這幅《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畫在近四米長的粗麻布上,上面有無數種人類曾經歷過的可怕環境中、曾經體驗過的悲傷之情。
它們是輪迴,是生活本身,是永恆。
嬰兒、孩童、女人、老婦,採摘果實的青年,神秘的偶像,原始洪荒的背景。
我總感覺高更這時已經有了“慈悲”,他試圖用畫布上的永恆,去叫醒沉迷於短暫瞬間的眾生。
高更成功了,作為一個藝術家。
高更失敗了,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
高更逃離之後的每一次作畫,就是推著每夜會回到初始位置的巨石。在他身上,能看到另一個普羅米修斯。
那是被刻進人類血液裡的,心底最深處的,殉道基因。
我一直都知道啊,這個世紀瘋狂,沒人性,腐敗。
而月亮卻一直清醒,溫柔,一塵不染。
-
4 # 陸可er
剛開始,感覺這本書,很難讀進去。而後,硬著頭皮讀完第一章,會發現本書裡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主人公查理斯&查理斯克蘭德,一個英國的證券分析工作者,在四十歲的年紀,有著成功的事業,美滿的家庭,卻被魔力俘獲一般,突然地離家出走,去往巴黎,開始了他後半生的繪畫理想之路。
說實話,起初我認為查理斯的行為冷酷殘忍到了極致,並不喜歡他這個角色。但我不得不為他後來的才能與毅力所折服,他是一個偉大的繪畫天才,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
我不懂藝術,我沒有過對此極致狂熱的追求。但我能感受得到,在繪畫面前,他是純粹的,他拋棄了所有的羈絆與束縛。“我要畫畫,我必須畫畫,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我由不得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死。”這是怎樣的一股力量,無論畫得好不好,他是一定要奮力掙扎的。
我不喜歡這本書當中作者毛姆以及查理斯對女性的偏見:“可惜女人是天生沒有腦子的”。勃朗什的行為還是很容易解釋的,我認為她做出那種事情來只是不屈服於肉體的誘惑。她對於自己的丈夫從來沒有什麼感情。之前我認為她愛施特略夫,實際上她愛的只是男人的愛撫和生活的安適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應。大多數女人都把這種反應當作了愛情。這是任何一個人都可能產生的一種被動的情感,正像藤蔓可以隨便攀附在哪株樹上一樣,這種感情可以讓一個女人嫁給任何一個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長,就可以產生愛情,所以世俗的見解就斷定了它的力量。查理斯也曾說“女人除了談情說愛就不會幹別的,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女人是我享樂的工具……” 這些話,無疑彰顯著對女性的鄙夷。他覺得女性只有情感上的執著,沒有理想的追求。他將女性看作是男性的依附品。難道這是當時時代的偏見?
是月亮,還是六便士?查理斯的故事似乎在告訴我們,追求心中的執念是每一個人的權力與自由,不應該被道德綁架束縛。他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毋庸置疑。很多人說,在讀一本書,或是看一部電影時,你會覺得,精彩很多時候是你自動產生的一種代入感。
而之於我,這種代入感完全沒有。這本書沒有讓我有任何切身體驗的感覺。我好像從來沒有面臨如此的選擇,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正如文中所講“絕大多數的人對自己做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事是心滿意足的”。
我更加欽佩布呂諾船長的那種對生活美好的追求。世界上只有很少人能夠最終到達自己的理想。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樸。我並不野心勃勃。如果說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為在想到透過自己的雙手獲得勞動成果時的驕傲。
-
5 # 共讀經典
那一抹月光燦爛明亮 | 月亮 or 六便士
不知道從何處說起,
這件事情拖延了很久,
耐心都快被磨成了決心了。
說起《月亮與六便士》,
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
高更——
大名鼎鼎的畫家。
說來慚愧,
我對高更的瞭解少之又少,
不知道他的作品,
也不知道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
是咖啡小姐喜歡的作品,
並推薦我去閱讀,
錯過了好多時間,
終於下定決心去拜讀,
這本長久佔據評分前幾名的作品。
說來也是巧合,
我剛剛看完不久,
騰訊的《一本好書》。
第一集就是,
《月亮與六便士》。
難以抑制內心的歡喜,
拉著咖啡小姐一起看完了這一期。
內心的火熱又被點燃了。
當文字的內容用話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時,
那種震撼力,
似乎就在故事身邊一樣。
久久不能忘懷那種尖銳。
又花了一些時間瞭解了高更的故事,
欣賞了他的一些作品,
似乎掉進了一個深邃的空洞,
在一個時間跳躍的波動裡,
在黑暗的森林深處,
在遙遠的太平洋小島。
眼淚湧了出來,
似乎所建立的價值觀,
完全失去了約束。
① 一幅偉大的油畫
故事裡主人公,
雖然只是以高更為原型,
並不是真是的他,
但我更願需要現實比故事更精彩。
就像我們的生活,
生活的無厘頭,
往往比想象的更加可怕。
這幅畫是高更晚年在塔西堤畫的,
從右至左講述人的一生。
對人生歷程的深刻思考,
這幅畫的名字就是人類的終極三問。
是什麼樣的經歷,
讓高更有如此的沉重的思考。
這段故事比書本里的故事更加殘酷,
我想作者是已經研究過高更的生平,
他是刻意隱去了一些殘酷。
一位生活潦倒無法生存的窮畫家,
離開現代文明,
來到了原始的塔希提,
為了生存他什麼髒活累活都做,
賺來的錢除了生活所需,
全部用來用來買畫筆和顏料。
跟一個原住女人生活在一起,
有了他們的孩子和家庭。
一次回歐洲參加畫展,
卻失敗而歸,
心情跌落到了谷底。
而他的孩子又因為傳染病,
離開了。
這個殘酷的現實,
徹底擊碎了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殺未遂,
被人救了回來……
就在這樣的殘酷狀況下,
他完成了這幅作品。
很喜歡知乎上的一段話,
生活就是一個碧池,
你越害怕,
她就越得意,
直到你徹底屈服了。
人生真難,
但不配讓我認輸。
周國平說:“人生有三次成長:
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
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大概要經歷過深淵才能明白平凡的美吧。
② 心裡要有一顆種子
夢想最明確的時候應該是小時候,
老師問我們,夢想是什麼?
會毫不猶豫的大聲喊出來:
我長大要做科學家;
我長大要做宇航員;
我長大要做警察;
我長大要做律師;
……
越長大,自己的夢想變得越小,
或者說變得更加現實了。
一份安穩的工作,
家庭美好,賺多少錢等等,
很世俗卻很真實。
好像被時間磨得變了一個人一樣,
小時候的那種侃侃而談不再有了,
變得矜持,穩重,顧慮重重。
有人說這是成熟,
倒希望儲存著那份純真和無知。
思特里克蘭德,
骨子裡儲存著那份對夢想的追求,
即使現實的烙印,已經印在了靈魂上。
他還是選擇去撿起那顆夢的種子,
讓它自由地的發芽成長。
一個人掉入熟悉的漩渦裡,
想跳出來,並不是那麼容易。
不過思特里克蘭德去嘗試了,
用一種被世人鄙視的方式逃離了舒適圈。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
總會追問:這樣值嗎?如果失敗了呢?
這可能就是普通人和天才的區別吧!
這種前怕狼後怕虎想法,
似乎註定只會平淡的過一生。
瞭解要放棄什麼,
懂得自己想要什麼。
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才能獲得滿足感。
有一個朋友,
公司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求寫目標,
同時也會詢問你需要放棄什麼?
放棄自由,放棄娛樂,放棄遊戲……
總有些東西需要為了目標放棄。
深刻思考,
問問內心中的那個自己。
我們大部分人精力是有限的,
你努力去實現一個目標,
必定需要割捨一些其他的東西。
會羨慕一些人——光鮮,成功,
把生活過成夢想的樣子。
而我們卻沒看見凌晨的時間裡,
他們拼命地努力。
最近很多人在說“比你聰明還比你努力”,
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呢?
不知道是自嘲還是自棄。
天才並不是我們想象的無所不知,
而是背後默默地努力和堅持,
就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
是堅持和努力成就了天才。
創造力是自我的延伸,
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心理學上說,
如果一個人,
依靠內心的愉悅驅動,往往比較自我;
依靠內心的恐懼驅動,往往比較自律。
這兩類風格,都會催生非常優秀、非常成功的人。
可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影響,
大多數人會被要求是自律的那一種。
這樣的劣勢很明顯,就是缺乏明顯的興趣,
也就只能由其他原因促成著前進。
就像很多大學畢業生一樣,
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
這樣引起的問題可能就是,工作中會倍感痛苦,
感受不到快樂,
內心充滿恐懼,自我懷疑。
當然,也不全是這種消極的,
球王C羅就是一個極度自律的人。
據說有一次訓練結束,
C羅請朋友埃弗拉到家裡做客,
結果吃的就只有沙拉和水煮雞肉,
喝的也只有白開水。
後來埃弗開玩笑說,
直接拒絕就行了,
因為他只是想找你去練球。
C羅的自律大概達到了極致的境界,
為了保持自己的競技狀態,
幾乎不攝入任何高脂肪食物,
不喝果汁飲料。
這其中一點恐怕對普通人都不容易做到吧?
或許是出於對更高目標的追求,
才讓他如此享受。
或者你說這也是一種自我,
為了自己地目標不管別人的感受。
凡事都有多面性,
就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
對於他來說,他的行為可能是要自律,
完全忽視外界的干擾,
全力追尋內心的感受。
然而,對於他的家人和朋友,
他的行為是自我的,
忽視了他們的感受,給他們帶來了傷害。
無論是自律還是自我,都可以達成目標,
只要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需要放棄的是什麼,
並且內心可以坦然地接受它。
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
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不願意妥協,不願意放棄,不願意承擔責任,
這才是痛苦的根源吧。
有很多人批判思特里克蘭德的自私,
但是他卻自私的理所當然。
難道不是這樣嗎?
月亮還是六便士,
這永遠都是一個問題。
這一篇寫了很久,中間拖延了太長時間。
反思這段時間的故事,又重現了那種失去自我的狀態,
沒有一顆月亮在面前吸引著,就輸給了黑暗。
這黑暗的面板完全是自己的慾望,
就像“蜘蛛俠”裡的黑色物體,
是自己無法放下的慾望才會招致這種東西。
面對全新的一年,
彌補一些拖延的遺憾,
用文字記錄一些故事,
認真的思考一些問題,
養一盆植物,
陪愛的人去一些地方看看這個世界,
欣賞在路上的美景。
2019,讓我們開始吧!
-
6 # 書影生香
《月亮與六便士》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文學著作,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也是毛姆所有作品中最受中國讀者喜歡的一部。
整本書圍繞男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追求繪畫理想展開。他是一個年過四十的中年男人,本來有著和睦的家庭,可愛的兒女,穩定的工作和不錯的社會地位。在旁人看來,他的日子瀟灑愜意,可以當做大多數人幸福的標本。
突然有一天,一個沉寂心底的聲音打破了他的生活,於是他留下一封家書,不辭而別,隻身從倫敦前往巴黎,追求他的繪畫理想去了。
巴黎的日子並不是大家想象中那般自在的,他把僅有的錢花光之後,常常忍飢挨餓食不果腹,他的生活窮困潦倒,整個人邋里邋遢。
這是一個自私冷漠,但卻理想異常執著的男人。生活中的困苦,外界的議論,從不曾動搖他。
歷經坎坷與磨難,在最後的心靈家園,塔希提島,他終於得以描繪出內心的場景,他的理想實現了。
整部作品深刻探討了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的種種矛盾,以及人性的複雜。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讀的經典之作。
我想很多人喜歡《月亮與六便士》,是因為心中有理想,卻不曾實現。而書中人物超然物外的態度和行事風格,是很多人羨慕而不敢為之的。畢竟,大多數人都是世俗的,現實的。
這是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多少理想湮沒於繁忙的工作和瑣碎的生活日常中。多少人懷揣理想,卻只能湊合過著日子。
要想實現理想,必須捎上“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魄力,和“前路有光初心莫忘”的執著。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即將奔三的年輕人,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既要選擇事業的發展方向,又要為自己的婚姻幸福考慮!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刻,或早或晚。在遇到《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我是焦慮,浮躁,活在別人的眼光下,對於未來的很多憧憬和幻想抱著消極和不可能的態度。對於成功的理解就像書中一位醫生人物:亞力克·卡邁克爾的定義一樣——身兼要職,多金,美妻,榮譽。。。
讀完此書,雖說不能完全改變我,但是在我世俗的心靈上產生了驚濤駭浪般的撞擊。作者毛姆以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性格以及精神追求為主線,描述了一個人真正的成功是追求靈魂的真我,即便是忍受肉體上極大的痛苦與折磨,他看得見自己的靈魂,並且能夠與之溝通,他看似表面看似落魄,實則他活出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所無法企及的高度。書中例舉了諸多類似斯特里克蘭一樣的人,如亞伯拉罕醫生,布呂諾船長任務的故事,看完後我對人生的意義以及成功有了新的定義,追尋本心,這是一個看是容易,實則艱難的事。
此外,這本書給我另外的啟發就是,追求理想,任何時候都不晚。在現代這個急功近利,事事求快的時代。很多人,很多社會無形準則,給當代的年輕人灌輸了,年過三十就無退路的思想,讓處於二十好幾的年輕人焦慮不堪,急功近利,浮躁得不得了,甚至給自己判了念過三十,我的人生就再無其他可能性的死刑。但是本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多麼偉大的畫家,他真正開始畫畫的年紀是40多歲,一個家庭幸福,工作體面的中年男子!雖然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像斯特里克蘭一樣,放棄所有用的這美好的一切,去追尋虛無縹緲的靈魂精神,但是,只要我們還有夢,只要願意邁開步伐去追求,相信你會離夢想越來越近。
願你讀完此書,能夠思悟自己內心深處的自我,找到心中追尋的聖地!
(下圖為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原型高更的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