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扣毛
-
2 # 三生有畫
項羽這個人,實在是萬人敵,帶兵衝鋒陷陣,絕對是一把好手。
項羽是一位優秀的將才,最擅長打硬仗和臨場應變,這一點和韓信不同。韓信是一位帥才,擅長先謀後動,與項羽的指揮藝術,是截然不同的。
韓信鬥智不鬥力,勝在謀動;項羽截然相反,屬於先動後謀型的。如果只是帶十萬兵,項羽會比韓信厲害,但是若帶三十萬兵,韓信會更勝一籌了。
大家都說,韓信很厲害,實際上在和項羽的對陣中,別說劉邦,韓信照樣敗多勝少。
垓下之圍,那是對項羽進行蠶食之後,又聯合天下各路軍閥,背信棄義的偷襲,這才把實力大減,孤家寡人,且疲憊至極的楚軍給消滅在了回家的路上。
項羽雖勇,但卻無政治眼光才華。這一點上,韓信也是。
譬如項羽,自領楚國舊地,以彭城為首都。就這個都城選址來說,就非常的缺乏眼光。楚國面積雖大,但卻不是中原核心區,相對關中、河南、河北、山西這些地方,江淮流域,經濟文化,還是差的很遠的。
而首都彭城,是四戰之地,無山川江河之險,就和開封一樣,極容易受到攻擊。
你看劉邦,把都城建在了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長安(咸陽),每次兵敗,都有函谷關作為屏障,擁有穩定的後方和都城,這才可以有資本屢敗屢戰。
項羽就不行了,都城經常受到齊國、韓信的威脅,不得不分兵防守山東、河北,削弱了實力。
都城一事,就可以看出項羽的政治眼光有多低下了。
再來聊聊,項羽的思想覺悟。
項羽從來就沒想過,未來的天下,要怎麼治理。他想到的,就是滅亡了大秦,自己當了老大,然後各找各媽,回家喝酒泡妞睡大覺去就行了。
他的思想,仍然是天下共治,各立其國,天下重新恢復到秦朝大統之前的諸侯自立狀態。
項羽要恢復的,是真正的封建制。他只要做一個盟主就知足了。
他的覺悟,就這麼高。因為他的出身貴族世家。貴族世家都是有封地的,相當於小的諸侯國,只是老大是楚王。
所以,他受到的教育,世界觀,價值觀,就是天下共治。
這是貴族,從骨子裡生髮出來的思想,很難突破。
這一點,和劉邦截然不同。
劉邦出身較低,祖上本來就沒啥封地,他的思想是家天下。什麼好東西,都擱在自己家裡,才是最好的歸宿,豈能分給別人?
項羽消滅劉邦後,也就是一個霸主,卻不是中國之主,他不會消滅異姓王,但是那個異姓王不聽話,打他一頓,滅了他的國,倒是很隨意的。
-
3 # 小文章大視野
項羽已經受了一次教訓,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會加強中央集權的。
之所以說受教訓,是因為他在滅秦之後,並沒有稱帝以示一統天下,而是做了一個名字上威風萬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權力的霸主。之後,他則以霸主的身份將天下分封給各路有實力的諸侯以及追隨他的將領,人為地將歷史再度回到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亂世之中。
項羽劇照
當時的天下剛剛經過秦朝暴虐,人們對秦朝的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有很大的反感。秦法嚴苛,不好,要捨棄,;中央集權,不好,要捨棄。總之,就是因為秦朝崩塌滅亡了,它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但是總得有一個規章,一個制度啊,於是,想來想去,周朝的分封制應該更好吧,看著更順眼,而且它也是周朝持續八百多年的政治根基呀。
再者,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滅秦者多為六國的後人,而項羽自己,也是以復興楚國為反秦口號的,如果不進行分封,他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吧。
劉邦劇照
不過,咸陽分封之後,項羽雖然為自己保留了最大的地盤,當然,實力也是最強的,但是其他的諸侯國幾乎彼此之間都有爭執,而項羽自己卻控制不了。尤其是讓他的最大的對手——劉邦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使得劉邦最後得以捲土重來。所以,這一切動亂的根本,就在這個分封上。
如果項羽真的贏得了與劉邦的爭霸戰爭,不消多說,很多與劉邦一起結盟的諸侯國都必然會被覆滅。項羽估計會稱帝,但是他依舊會保留一部分或者說新分封一部分諸侯國,而條件必然是對他的權威的絕對服從。
但是,說實話,論政治才能,項羽是遠遠比不上劉邦的。與劉邦相比,項羽更像是一個將軍,而不是一個政治家。你能指望項羽稱帝后和劉邦一樣,穿著袞服,坐在龍椅上,整天琢磨治國之策,玩弄權術,加強中央集權,顯示自己的龍威嗎?
項羽分封圖
項羽是一名悍將,但是他絕對不是合格的統治者,所以即便他擁有強大的實力,卻依舊被劉邦拖死了。我們今天假設項羽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說實話,以項羽的品性,他的王朝,又能夠存在多長時間呢?
末了,給大家留個問題吧:如果項羽真的稱帝了,那麼大家認為什麼名號更適合他呢?
(全文完)
-
4 # 蕭武
如果楚漢之爭是項羽勝利,他稱帝后會不會消滅異姓王?回答當然是肯定的,一定肯定以及確定,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因為加強中央集權是大勢所趨,無論誰最後當皇帝,都會這麼幹,而且必須這麼幹。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秦國統治崩潰就已經確定了,所以,之後原先的六國貴族紛紛復國,戰國的格局一度重現。而在六國共同反秦的時候,楚國是反秦的盟主,也是主力軍。項羽殺死宋義,奪取軍權,擊敗王離,就是要救援趙國。
項羽擊敗王離之前,其他諸侯國也有人派軍隊前來救援趙國,但因為秦軍勢大,都害怕被秦軍當成出頭鳥消滅,所以都不敢主動出擊,只在遠離戰場的外圍駐紮,屯兵不前,作壁上觀。大家都等著有耐不住性子的人先衝上去,當炮灰,自己再上去撿便宜,如果發現形勢不好,就要趕緊跑。
這時候項羽殺死宋義,奪取兵權,擊敗王離,這一戰不僅擊敗了秦軍,實際上也擊敗了其他各國諸侯。所以,戰後各國將領去見項羽的時候,都是以下屬的禮儀晉見的。這就是說,各國承認楚國是反秦盟主,各國將領則承認項羽自己聯軍的統帥。
這時候,劉邦已經率軍攻入關中,秦王子嬰素服出降,秦國滅亡。按照楚懷王的約定,就應該是讓劉邦當秦王。但項羽對這個結果不滿意,所以率軍攻破劉邦在潼關的守軍,進入關中,又設計在鴻門宴上企圖殺死劉邦。
劉邦逃走後,項羽實際上代行了楚國的盟主職權,調整各國地盤,把各個諸侯國都分裂為幾個比較小的諸侯,而他自己則保留了地盤最大的一塊,成為西楚霸王。所謂霸王,也就是諸侯王之王,是個諸侯的盟主。
這之後,項羽調整封地的諸侯很快就各自打起來了,局勢比較混亂,劉邦也趁機從漢中殺回關中秦國故地,並很快就基本上佔領了秦國故地。距離項羽自己的封地比較近的齊國也發生了內戰,項羽率軍進攻齊國故地的時候,劉邦出其不意,攻佔了項羽的都城彭城,發生了彭城之戰。
所以,所謂的項羽在滅秦之後分封諸侯,其實就是誤讀,根本不是項羽要分封,而是在六國已經復國的形勢下,項羽在進一步分裂各國,以便於他後面逐個消滅,重新建立大一統。因為當時如果他變成六國公敵,那麼他是沒有必勝的把握的,所以只能採取權宜之計,進一步分封。
不過,項羽這麼努力,最後摘桃子的卻是劉邦。正是因為項羽把秦國分裂為雍塞翟三個國家,讓回師關中的劉邦能夠從容的各個擊破,實際上,只擊敗了實力最強的章邯的雍國,塞國和翟國就直接投降了。之後,韓信率軍出關,先後攻佔趙國和齊國,恰恰也是利用了趙國和齊國四分五裂的現狀。
但項羽的這個做法卻留下來了,並且啟發了後來的漢武帝。漢景帝削藩,激發了七國之亂,而漢武帝則用推恩令,不斷分裂各諸侯國,最後各諸侯國的封地越來越小,從最初的幾個郡變成了後來的一個郡,根本無力單獨對抗中央。也因為各諸侯國地位相當,所以也不可能聯合起來反對朝廷。
所以說,無論楚漢之爭是誰勝利,都不會允許諸侯割據的局面持續太久,都會逐步消滅各諸侯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而劉邦採取的辦法,消滅異姓王,封建劉姓宗室為諸侯,同樣是服務於最後消滅諸侯割據的局面的總目標的。
-
5 # 尹禾
無餘子者,一曰恭慈寡恩,不能信人,韓信譏之曰:“婦人之仁”;二曰急功近利,更無遠慮,蘇軾嘆曰:“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蓋有其因,而知其果。恭慈寡恩而不信人者,任人唯親也。夫羽之王,則以異姓而封王者必鮮矣。
急功近利而無遠慮者,不及子孫也。故羽之天下,必善信左右,不疏親宗,重情義而輕政治。
夫得天下者,必許眾人以天下,然必不共之以天下。羽之寡恩,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其用人若婦,治人亦不可期,生殺予奪,不忍為之。
-
6 # 三觀粉碎機
項羽必然不會像劉邦一樣除“開國功臣“,因為這牽涉到歷史上所有帝王一個必須遵守的”定理“,那就是平民階層坐上皇位的帝王,劉邦、朱元璋等,必殺開國功臣異姓王,這還包括同此階層出生,建立分割政權稱帝的,比如洪秀全。但是貴族豪門世家出生,最後坐上皇位的,比如李世民、皇太極等,就沒什麼必要殺異姓王,這裡同時也包括項羽。實際上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我們不需要管項羽是不是比劉邦愛封王,只要看他的在起義前所處的階層就能知道他稱帝后怎麼對待功臣。因為如果一個帝王是起於微末,那麼他是沒有家底的,也就是沒有完全效忠自己的家臣。他謀士和將領們要麼是投降過來的,要麼是親戚朋友,這樣就會形成各自的利益集團,非常純粹的利益博弈,產生“為什麼我出生入死做皇帝的是他”這種思想。所以劉邦和朱元璋兩個普通人坐上皇位後,都曾爆發將領造反,洪秀全更是因為東王楊秀清的反骨而大傷元氣。
但是項羽、李世民這種貴族階層起家的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家世都是經過數代努力所積累下來的,有完全效忠自己家族的謀士、武將,還有自己用錢招募過來兵將,甚至皇位對他們來說,不過是管一個更大點的家族罷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坐上皇位是沒有人不服氣的,也有足夠的底氣可以威懾部下。
打個比方就是,比如某人是某中等公司的CEO,現在經過努力做到了一家大公司的CEO,多數員工都會服氣。但是如果一個人本來是員工,突然做到了大公司的CEO,底下的經理肯定會有鬧事的,這就是資格問題。
所以到這裡答案也非常明顯了,平民出身的皇帝,為了維護後世的統治和江山安穩,找藉口除功臣是立國後的第一步驟,只有把功臣剷除乾淨,那麼自然就不會有能夠威脅到自己和子孫後代的人物存在。而對貴族階層出生的皇帝來說,他們沒有這個顧慮,自然也不需要背上忘恩負義的罵名。
-
7 # 君山話史
以項羽的政治智商而言,他保留諸侯制是大機率的事,既然是諸侯制,就不會消滅異姓王。他估計也不會稱帝,只會稱“霸王”。
以下我作個分析:
第一,項羽的政治觀念,停留在戰國時代的水平秦國統一中國後,中國政治觀念鉅變,高度中央集權制取代原先鬆散的諸侯制。這一變化的背後,是秦始皇意識到諸侯是戰亂的根源,便廢除諸侯制,改為郡縣制。但是,秦朝只過十幾年就滅亡了,項羽作為一名武夫,政治觀念落伍,還停留在春秋戰國的水平。在秦國滅亡後,他作為義軍盟主,沒有選擇秦之集權制,而是封了十八個諸侯。可見他就是想恢復古老的分封制,又怎麼會消滅異姓王呢?
第二,項羽並不熱衷於分封同姓諸侯我們看歷史上的諸侯制,分封諸侯時,統治者一定是優先分封同姓子弟。但是項羽卻很奇怪,在分封十八路諸侯時,他封了多少個項氏子弟呢?除了自己當西楚霸王之外,一個項氏子弟都沒有。這是怎麼回事,我們實在也搞不清楚。如果他真的想消滅異姓諸侯,理應要多封幾個項氏子弟以為羽翼才對,但他沒有。
第三,如果項羽想消滅異姓王,不會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除了項羽之外,義軍中實力最強大的人就是劉邦。劉邦差一點被在鴻門宴上被項羽幹掉,但是項羽在完全可以殺掉劉邦的情況下,並沒有殺他。為什麼呢?因為項羽內心深處,並沒有真想剷除劉邦,只要劉邦不在關中稱王就行。因此,項羽在分封諸侯時,把劉邦扔到偏遠的漢中去當漢王。倘若項羽真動了殺異姓王之心,劉邦決不可能活著出走鴻門宴。
-
8 # 國史記聞
首先,在秦朝被消滅之後,項羽便已經勝利了,他沒有稱帝。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強盛的秦朝在統一天下之後僅僅十幾年便滅亡了,當時的人普遍在反思秦朝滅亡的原因,其中不得不與郡縣制聯絡起來。畢竟人家周朝實行分封制八百年才滅國,而秦朝廢除分封制十幾年就被滅了啊。八百年來的傳統,早已被人認為是天經地義了,可見,郡縣制是亡國的制度啊!所以,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自己當了霸王而沒有當皇帝。第二、在當時來說,當皇帝輪不到項羽,因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是楚懷王,而項羽在殺了楚懷王之後也沒有稱帝。
其次,如果項羽稱帝,輪不到他剷除異姓諸侯王,天下便會再次動亂,最終的結果要麼是出現一個新皇帝,要麼是項羽建立一個集權的政府,因為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是很有問題的。在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與項羽對峙時,劉邦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就包括“詐阬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即項羽在招降秦國將領、坑殺二十萬秦兵之後,封了三位將領為王,他們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三個人在秦國故地並不得民心(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他們的統治不會長久。
另外,“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叛逆……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梁楚,多自予”,也就是說項羽在分封諸侯王時多以個人喜好為原則,被分封的諸侯王本身就覺得不公平,除了最有野心的劉邦之外,也不排除會有其他人起兵反抗項羽。另外還有大量豪傑未被分封,所以張耳、田榮、彭越等人馬上就開始造反了,項羽只能挨個平定。
所以,項羽如果真的稱帝了,以他的“婦人之仁”可能不會迅速剷除異姓諸侯王,但最終會疲於平定諸侯王的叛亂。
-
9 # 彭聰3022632468
首先,我認為項羽不會稱帝,因為從他入函谷關稱王的行為可以看出,他沒有稱帝的慾望。鴻門宴後,項羽大肆封王,瞬間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又形成了,把秦始皇的多年努力白費了。
項羽一共封了18個諸侯,大一統的中國又回到了戰果時代,簡直是背歷史而行,此行為真是如他自己所說“天要亡我,非戰之罪”。之後,他自封為西楚霸王,在破關趕走劉邦後,一個文人勸說他關內稱帝,他卻執意在他的故鄉彭城,稱王立都,實乃愚蠢之舉,再說彭城乃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他對此有一套說辭: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對此,我也無話可說,一手好牌,硬是被他打爛了。
再者,項羽已經令天下人寒心,他的殘爆是出了名的。因為一句戲言“沐猴而冠”,他把別給烹殺了,還有坑殺秦卒二十萬,可以說殺人不眨眼。就算項羽得到了天下,估計比秦朝亡的更快。而,劉邦卻比他仁義多了,收攏了多少人心,別人願意為他賣命,等劉邦第一個舉起反抗項羽的大旗,天下人心都歸漢了。
項羽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婦人之仁。對於他而言,是致命的,在鴻門宴上他放走了劉邦,最後的結局是烏江自刎。
項羽是天生的戰神,卻是政治上的低能兒,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帥才,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劉邦卻會利用別人來成就自己的事業,而且殺起功臣,毫不手軟。
-
10 # 歷史公元
如果項羽“楚漢爭霸”勝利,他會不會消滅異姓王?
首先,其實項羽並沒有稱帝,僅僅只是稱“西楚霸王”。當時,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是“義帝熊心”。
在秦國滅亡之後,秦軍的主力部隊也大多損耗殆盡,這時就到了論功封賞的時候。
但是,此時的的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是楚懷王熊心,項羽在實際上是自封的“西楚霸王”,只是反秦大軍的總盟主,並且分封了十八位諸侯王,但是也只是因為項羽的勢力比較強大,各諸侯臣服於項羽,但是在實際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項羽分封的各位諸侯,大致上分為反秦過程中崛起的豪傑、六國貴族(包括秦國)、項羽的手下,實際上並不公平,因此鬧出了很多矛盾。這些矛盾,導致了項羽分心他顧,並導致劉邦崛起,項羽“楚漢爭霸”戰爭失敗。
實際上,項羽不顧道義譴責,冒天下之大不韙分封諸侯的主要原因,就是想要大肆分封自己的親信,增強自己的實力。但是,這些諸侯王,哪怕是項羽的親信,在“楚漢爭霸”戰爭中都沒有發揮出作用。
其中一部分是自己王位沒有坐穩,被反秦過程中崛起的好漢奪取王位。其中最不靠譜的是;膠東王田巿、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被田榮一個人幹掉,並且自立為齊王,牽扯了項羽很大的精力;還有一部分是遊移不定,在“楚漢爭霸”戰爭中兩不相幫的;甚至還有項羽的親信,轉而投奔劉邦的,像九江王英布。
所以,項羽分封諸侯的決定是錯誤的,並且,直接導致了項羽“楚漢爭霸”戰爭失敗。
如果,項羽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打贏“楚漢爭霸”戰爭,實際上,諸侯王就消滅的差不多了。對於那些牆頭草,肯定也不會留著。
有過一次教訓的項羽,肯定不會再次選擇分封制。並且,項羽軍團內部的反對聲音也消滅的差不多了,項羽完全能夠自己做主,登基稱帝,傳諸子孫,萬萬世。
回覆列表
你們真的以為項羽是不願意搞中央集權?
你們真的以為項羽是心甘情願四處分封?
你們真的以為項羽不願意定都關中當皇帝?
你們真的以為殺卿子冠軍,謀害義帝的項羽是不追求權利的白蓮花?
行了,項羽之所以不搞中央集權,非不願也,實不能也。
首先,項羽本身起家是因為舊楚國貴族勢力的支援,包括“八千江東子弟兵”在內的六國舊貴族勢力是項羽的基本盤,這一點與劉邦出身沛縣小吏完全不一樣。支援項羽的勢力最終目的是為了回覆戰國時期的體制,這樣這些人就可以立功封國,一旦項羽表示自己要學習始皇帝,他的部下會成為他的第一個反對者。
其次,項羽在崛起過程中犯下太多能惹眾怒的事情,殺卿子冠軍,謀害楚懷王熊心喪失楚人之心,這也是項羽不敢封自己楚王的原因。
坑殺二十萬秦軍,在關中燒殺搶掠,喪失了秦華人之心,三秦故地,提起項羽無不咬牙切齒,這是項羽不敢呆在關中的原因,也是劉邦在與項羽尋作戰時能輕鬆動員秦國遺留下來的關中戰爭機器的原因。
北擊田榮,在齊國燒殺搶掠,又喪失了齊華人的心,秦齊楚三個戰國最發達的地方民眾都對項羽失望,他根本沒有能夠搞中央集權的威望。
那麼項羽有沒有當皇帝的心呢?
絕對是有的!
項羽雖然搞了分封制,但卻一直在貫徹分化弱之的策略,他沒有完全遵循六國舊貴族之後人的意願,而是將戰國的主要強國全部拆開,趙國裡拆出代國,齊國拆出膠東國,燕國被拆出遼東國,秦國直接被拆為劉邦+三秦王四個國家,魏國南韓也沒有幸免,而且這些國家除了韓王信以外都不是六國舊貴族,反而很多都出身低微,比如楚王彭越出身洪澤湖水匪,英布也是匪徒出身,陳餘是原來趙國的部將,這些原本底下的人統治原來六國之地,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國內矛盾,削弱實力。這樣,項羽得罪西楚霸王就能名副其實成為“霸王”。
如果給項羽機會,他也會試圖統一,別忘了,出汗戰爭開始前,項羽已經在攻打齊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