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傑克影視

    身為李安粉我都不知道這片有什麼值得吹的,克隆人倫理問題討論的很深入嗎?無非科幻作品老調常談那一套。父子關係對映很有水平嗎?建議您重看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一個連女主角都無比空洞完全工具化人物的電影(那位被炸死怒領便當的更滑稽),咱就別誇文戲了成嗎?當然片子是有創新的,動作場面在高幀率形式下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視覺體驗,李安也特意設計了很多鏡頭去凸顯它。但這些也就15%,剩下85%都在故作深沉,卻也沒深沉出什麼東西。如同一位肌肉帥哥在軟體上向你發來邀請,你興沖沖得趕去酒店,結果人說其實我想找人聊聊文學,你說那好吧聊文學也可以,結果肌肉男從背後拿出一本《小時代》。大概是動作片都太無腦兒,李安拍了箇中學生思辨水平的都被部分人吹上天來

  • 2 # 欣旋諮詢

    《雙子殺手》讓我第一次發現,在影視行業,原來劇本是那麼重要。

    對於李安導演來說,《雙子殺手》拍攝的沒用問題;對於威爾史密斯來說,《雙子殺手》表演也沒有問題,甚至一個五十多歲的人還能演出來二十多歲的感覺,真的很棒。

    但是,一個影帝,加上一個奧斯卡導演,拍出來的《雙子殺手》,真的是一部爛片……

    說它是爛片,就是因為,它的故事不夠好。

    故事實在是太簡單了:王牌殺手被他的克隆人追殺。

    故事很簡單,但是這樣的故事,其實能拍出來大片的——《終結者》是克隆人被更強的克隆人追殺,《駭客帝國》是一個人被系統追殺,連《鋼鐵俠》都是機甲被機甲追殺……

    同樣的故事核心,明明可以呈現出來更加精彩的故事,結果……該有的情感糾葛沒有;該有的打鬥沒有;該有的刺激性的大場面也沒有……

    雖然花了很多錢,從美國到哥倫比亞再到歐洲……但是感覺放到哪裡拍都可以啊,沒有影響啊!

    所以,這部電影是一個非常失敗的專案,是一個為了堆砌場景而堆砌場景,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的電影。太多無用的花哨,只能說最後的產品也就讓人非常失望。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 3 # 我是青鳥

    李安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場豪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賭贏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賭輸了。

    時隔三年,李安帶著最新導演作品再上賭桌。1.38億美元投資,威爾·史密斯坐陣,阿里影業加持,3D、4K、120幀和數字合成演員為賣點,《雙子殺手》來勢洶洶。但是,從爛番茄評分和北美首周票房來看,這可能又是一次賠錢的買賣。

    10月18日,《雙子殺手》在中國大陸上映,首日還是票房冠軍,第二天已經被《沉睡魔咒2》和《航海王:狂熱行動》超過,屈居第三。目前,貓眼預測《雙子殺手》的內地票房為3.53億人民幣(約合5000萬美元)。

    此情此景,也讓人想到李安的上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投資4000萬美元的電影,最終僅收穫全球票房3039萬美元,其中75%的票房來自中國。

    作為商業片,《雙子殺手》的票房表現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要好不少。但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好歹有8.4分的高口碑,《雙子殺手》目前在豆瓣上僅有7.1分,是李安導演作品中難得的低口碑電影。

    李安如此“辯解”自己在這兩部電影上的嘗試:“我已經不在戲劇的世界裡了,我更希望電影看起來有意思。現在每拍一部電影,我都在嘗試遠離戲劇,用視覺講故事。”

    電影海報上也寫道:“李安的一小步,電影的一大步。”

    看上去溫文爾雅、笑容可掬,但李安一直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賭徒”。這一次,他賭的是未來電影的方向。

    好看的畫面

    想要知道李安究竟在《雙子殺手》上做出了多大的技術突破,首先需要理解3D、4K、120幀分別代表什麼。

    3D技術是其中最容易實現的一種。只要透過用兩個鏡頭拍攝出雙視點影象,再將兩個影像重合,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就能呈現出三維立體的影象。

    2009年的《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它的成功也帶來了3D電影的熱潮。但是,很多3D電影都有光線過暗、效果不明顯的問題,不僅沒有讓觀眾更好地沉浸在電影之中,反而降低了他們的觀影體驗。

    4K指的是解析度,4K解析度即4096×2160的畫素解析度,屬於超高畫質解析度。一般所說的高畫質 (Full HD) 指的是1080p的解析度,即1920x1080的解析度。4K是它的4倍之多,畫面將更加清晰。

    目前,電影院主要採取2K解析度(2048×1024),尤其在國內能達到4K放映技術的影院還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120幀(FPS)指的是影片幀率。一幀是影片中最小單位的單幅影像畫面,120幀可以理解成一秒放120張圖片。因為人有視覺暫留現象,幀率越低,影片放映的卡頓感越強。隨著幀率的增加,影片的平滑度將會增強,對比低幀率的gif和高幀率的影片就可以看出差別。

    在這樣的技術支援下,《雙子殺手》的畫面是令人驚豔的。

    電影開場,你站在鐵軌旁,一列火車從遠處駛來,越來越近,最後擦著你的肩膀呼嘯而過。下一秒,你發現自己就身處在火車裡,乘客坐在你的身邊,窗外是飛速掠過的美景。突然,你又來到一個山坡上,威爾·史密斯飾演的國情局特工亨利走到在你面前,俯身在地,架起狙擊槍,子彈上膛的聲音近在耳邊。鏡頭一轉,你又來到亨利身後,面對著一望無際的田野,以及飛馳在田野間的那列火車。

    3D給《雙子殺手》帶來的就是這種沉浸感。

    在《雙子殺手》中,人物和空間的關係被放大了,所有畫面的立體感更加強烈。這不僅是透過傳統的3D拍攝手段得到的結果,而是在拍攝角度和燈光佈局的共同作用下交出的答卷。

    和其他3D電影相比,《雙子殺手》的畫面要亮得多。普通3D電影的影像亮度為3.5-7FL(FL為亮度單位朗伯),而《雙子殺手》在放映亮度上提高到了14FL,增強了3D的效果。同時,透過調整畫面景深,再次強調了離觀眾近和離觀眾遠的景物之間的距離,增強了空間裡的層次感。

    3D是成功的,4K和120幀也沒有失敗。

    4K提升了細節的清晰度,而120幀則將傳統電影的順暢感提高到五倍。在高解析度和高幀率的條件下,每一個動作都被鏡頭和雙眼所捕捉到,非常適合《雙子殺手》這樣的動作電影。

    最精彩的莫過於亨利和雙子殺手的追逐戲。從樓上和樓下的槍擊拉鋸戰,到騎著摩托穿梭在哥倫比亞的街頭,長達九分鐘的動作戲很能刺激觀眾的神經。加上長鏡頭的使用和多次第一視角的拍攝手法,甚至有一種在玩第一視角的賽車和射擊遊戲的感覺。

    除了動作戲以外,在和場景的互動上李安也保持了高水平的拍攝技巧。快艇飛馳在大海上泛起的波浪,摩托車駛過廣場時驚起的鴿群,鏡頭從水面到水底的過渡,都是一種視覺享受。

    然而,一個現實的問題是,3D/4K/120幀的頂配票價依然普遍在200元以上,遠超一般觀眾在電影上的消費習慣。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多觀眾會選擇普通的放映廳,將觀影重點放在電影的故事本身上。

    將觀影體驗拋開不談後,《雙子殺手》還剩下什麼?

    不好看的故事

    《雙子殺手》的劇情確實非常平庸。

    在《雙子殺手》的編劇中,可以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戴維·貝尼奧夫,也就是《權力的遊戲》兩位編劇“2DB”的其中一位。另外還有憑藉《菲利普船長》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的比利·雷,和《雷霆沙贊!》的編劇之一達倫·萊姆克。

    一位聲名顯赫的導演,加上三位經驗豐富的編劇,依然拯救不了《雙子殺手》。

    《雙子殺手》的專案開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迪士尼曾召集達倫·萊姆克編劇、唐·墨菲製片,並有意邀請8、90年代的最佳動作導演託尼·斯科特執導。故事在1997年就已經成型,由達倫·萊姆克和戴維·貝尼奧夫創作。專案因拍攝技術受限而中止,後來由天空之舞(Skydance)重啟,並邀得李安擔任導演。

    這個上世紀的劇本放在今天來看顯得老套而直白,幾乎從名字和簡介就可以猜透電影的走向。尤其是到了電影后半段,初見畫面時的驚豔已經逐漸消退,劇本的不合邏輯之處也越來越明顯,實在讓人有點如坐針氈。

    作為受邀加盟的導演,李安對劇本的話語權並不大,而他顯然也沒有將故事作為電影的重點。這個劇本最特殊的地方,在於“雙子”這個設定。

    電影的高潮發生在雙子殺手出場的時候。這位名叫小克(Junior)的殺手是亨利的克隆人,外型就是年輕20歲的威爾·史密斯。

    此前,演員合成技術就被廣泛運用在電影之中。例如,在主演保羅·沃剋意外身亡後,《速度與激情7》就透過電腦技術完成了他剩下的戲份。《綠皮書》中黑人音樂家彈鋼琴的鏡頭,也是透過將演員的頭合成到鋼琴家身上完成的。

    《雙子殺手》則是第一部大規模使用合成演員的電影。從最終效果上來看,這個嘗試已近乎完美。觀影期間,我一直在說服自己,那不是真人演員,那是用數字合成出來的假人。但是,除了偶爾感知到的CG感,我幾乎無法相信那是特效。無論是外貌表情,還是肢體動作,都足夠以假亂真。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裡,李安展現了一段具有哲學意味的奇幻冒險;在《臥虎藏龍》裡,李安述說了一段俠骨柔情的武林江湖;《斷背山》探討了愛人的情不得已和無可奈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展現了士兵的戰場夢魘和自我和解。

    對李安這樣一位善於探討矛盾和衝突的導演,人們賦予了太多的期望。只是,《雙子殺手》並不是一部典型的李安式影片。

    一位豆瓣使用者如此評價這部電影:“如果給《雙子殺手》打高分,就是對李安之前的電影不公平。”

    李安為什麼還要拍《雙子殺手》?

    作為李安,既經歷過《斷背山》和《少年派》的輝煌,也經歷過《比利·林恩》的商業失敗,不可能不知道《雙子殺手》的風險。

    他既然接受了這場輸面極大的賭局,自然就沒想贏。或者說,沒想贏錢。

    對劇情、敘事和主題的探索,得益於導演和編劇的創造力,擁有橫向擴充套件的無限空間,卻缺少縱深。李安無疑擁有寫故事和講故事的能力,現在,他想做的是改變觀眾在聽故事時的體驗。

    這種體驗一旦改變並形成習慣,將會顛覆人們對傳統電影的認知。

    電影之所以和電視劇有很大的區別,除了時長和敘事手法,還因為它營造了一種“電影感”。電視劇的重點在劇情,因此電視劇的臺詞、鏡頭和空間佈局都是為了觀眾服務的,讓觀眾能更容易和直觀地理解劇情。

    而一部好電影除了要有好故事以外,還要成為一種藝術。所以,電影的一切服務於電影本身,而觀眾需要在電影給予的所有資訊裡進行思考。再加上觀眾和銀幕之間的距離,造成了觀眾和電影之間的距離感,也正是所謂的“電影感”。

    在《雙子殺手》裡,這種電影感被模糊了。很多場景因為太過真實,缺少了電影的“質感”,反而是被很多人詬病的地方。這也說明,觀眾對電影的認知和習慣依舊落在“電影感”上,因此李安所做的嘗試還很難被接納和認同。

    不過,李安至少促成了另一種進步——電影院。

    長久以來,導演和編劇都只在電影的內容上做文章,很少關注技術的影響。因此,電影院也一直保持在最基礎的放映水平,缺少裝置升級的驅動力。

    上一次改變發生在《地心歷險記》。2008年《地心歷險記》上映時,中國的3D銀幕只有86塊。這部電影的成功引起了中國觀眾對3D電影的強烈興趣,也促成了電影院的裝置升級。到了第二年,國內的3D銀幕數量達到350塊,在《阿凡達》上映時突破600塊。

    同時,3D電影也帶動了3D眼鏡的發展。曾經觀看3D電影時需要單獨購買眼鏡或者付押金租借,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再看李安。目前,電影的拍攝和放映普遍採用每秒24幀的技術,正好可以讓觀眾無法察覺畫面間隔。而李安卻不滿足於這樣的“妥協”:“一定存在另一種屬於高幀率數字攝影的美感,我正在努力尋找它”。

    高幀率不僅是對電影拍攝技術的考驗,也需要影院放映技術的配合。尤其是當3D、4K、120幀組合在一起時,能同時滿足三种放映技術的影院更是少之又少。例如主打“觀影體驗”的杜比影院,可以放映2K/3D/120幀或4K/3D/60幀,卻無法同時達到4K的解析度和120幀的放映幀率。

    李安的首次嘗試是在2016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當時全球只有5家影院可以支援這個技術規格的放映,有2家在中國大陸。其中之一是北京博納國際影城(悠唐店),據虎嗅的報道,120幀版本在黃金時段的售價為非會員價 320元,會員價 260元。

    因為放映技術普及不足,達到標準的影院又定價太高,極少有觀眾真正體會到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技術突破。

    在三年後的今天,李安再次帶著3D、4K、120幀的《雙子殺手》歸來。這一次,國內已經有近30家影院可以支援頂配規格的放映,其中有一半專門為這部電影進行了改造,誰能說其中沒有李安的貢獻?

    自1888年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以來,電影的發展史,就是科技的進步史。3D銀幕,杜比影廳,再到現在初露頭角的CINITY影廳,都是進步的一種體現。

    技術不僅是《雙子殺手》的賣點,還是李安的籌碼;他想贏的不是錢,而是電影史的下一頁。

    即使賭輸了,李安依然是李安——兩度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美國導演工會終身榮譽獎,最偉大的華人導演,不需要再證明什麼。

  • 4 # 博一博肖戰變老婆

    電影極具衝擊力的視覺體驗,就引來諸多好評,技術方面,大概我這種不太能夠分辨清晰度差別的觀眾實在是少數,因為我在看電影時開啟腦補模式,哪怕是模糊不清的畫面,根據我對這個角色的理解再結合劇情發展,人物在打鬥、騎車時(我自認為)應是怎樣的表情,便已經“看到了”——只要不是暗成《權力的遊戲》裡異鬼決戰時那種黑屏畫面。對LUXE60幀優勢的最深感受是在夜晚武戲,清晰將亨利和小克映象打鬥動作呈現給觀眾。

    從日前國內第一撥觀眾的反饋來看,身臨其境的觀影效果,滿足了大家的需求,尤其是三場各有特色的動作打戲,撲面而來的拳拳到肉的真實感,給觀眾印象深刻。但更讓人驚喜的是,這三場打鬥戲背後,是李安一貫的對父子關係的探索和反思,“摩托之戰是兒子對父權的初次挑釁,地窖格鬥是父子積怨攤牌,最後的終極之戰則代表父子關係的重建”。更有觀眾表示,“順著這三場動作戲,可以隱約看到李安人生的自傳。”

    至於劇本方面,有低分差評鋪墊,整體觀影體驗是高於預期的。敘事方面可能是李安最差的一部,但放在全部好萊塢商業片裡是中上水準。據說劇本完成於上世紀90年代,聽說歷經六任編劇改稿,但看起來並沒有突破性改動。電影前五分之四作為商業片還算可以的,直觀感受是爛尾明顯:無論是亨利、小克還是丹妮的矛盾,解決得輕而易舉(劇透):真的沒有其他克隆人了?丹妮竟然輕鬆回去上班?最後竟然是毫無懸念的“一家三口”大團圓。如果是其他導演也就罷了,我很難相信原因完全歸結於李安的“失手”。李安在採訪中說這次為技術探索而對劇情做出讓步,我能理解在完成一部作品過程中的取捨,但我堅持故事本身無論何時都不應該是被“舍”的。

    但李安導演還是很有突破的,我很期待他下一部作品。

  • 5 # 李守智

    《雙子殺手》的劇情並不複雜,一個被上級認為知道了高層機密的美國特工遭到當局追殺,逃難中發現被派來追殺自己的人居然是自己的克隆體。一番打鬥和嘴遁輸出後雙方冰釋前嫌,齊心協力把進行不人道實驗的高層擊殺,最終二人告別組織,過上了平靜安詳的普通人的生活……實驗片的骨架,商業片的血肉。

    客觀來說,李安在這部片子裡傾注了極其深刻的情懷,《雙子殺手》的劇本是在1997年多莉羊誕生後一年就完成的,在當時,完全是克隆文化所產生的新型產物,由於技術無法實現夢想的原因,李安把這個劇本雪藏了整整22年,只為了他“120幀,3D,4K”的未來式電影畫質理想。技術其實早就實現了,早在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李安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畫質夢想,但是那部電影因為內容的受眾面過小,最後不免於虧損的結局。《雙子殺手》是李安不幹落寞的一次技術性反撲,寄希望於在電影受眾鑑賞能力大幅提升的2019年,如此的畫質的視覺盛宴能成功獲得大眾的青睞,千算萬算,李安導演算漏了一點,即使拍攝探索導致了畫質的躍升,即使懂行的觀眾有買賬的可能性,但是國內有條件放映如此畫質的影院太少了,即使在北京可以完美達到“120幀,3D,4K”的大熒幕也不足三成,超過200元的票價下這樣的影院基本座無虛席,可以承認在某種程度上李安的汗水獲得了一定的受眾肯定。

    但是,在北京之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影院,能滿足2D高畫質放映,3D或者4K滿足其一的寥寥無幾,更別說120幀的解析度了,在三四線城市的院線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方它和同檔期電影相比毫無畫質競爭力,所以根本無法做到紮根廣大的中國市場,一定程度上浪費了很多潛在票房。

    不幸的是,由於技術是《雙子殺手》的主打特色,所以在劇情上,李安明顯出現了缺少打磨的跡象,前期也沒交代主角到底知道了什麼秘密,中期又違反常情強行安排兩個克隆人見面,後期反派的官員明明有足夠的機會逃走卻義無反顧地自己出來,與兩個已經同一戰線的絕世對手大打感情牌。故事深度上沒有觸及對克隆本質的倫理學探究,邏輯層面的漏洞又多到只要稍有經驗的觀眾都能發現。此時,如果一鼓作氣做成純粹的爆米花電影,倒也不失為保住票房的一招後手。可是李安的“名家自尊”偏偏沒有允許他放下身段,在全程多段可能引燃爆點的打鬥戲中,李安一反商業片原理,就是不用正反打鏡頭,甚至連過肩機位和特寫鏡頭都很少用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全景鏡頭,定場鏡頭以及廣角鏡頭,熒幕給出了太多的視覺資訊,導致受眾根本沒法全神貫注地沉浸到一場打戲當中。所以全場地打戲雖多卻沒有燃點,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視覺疲勞,沒有抓住觀眾的視線,自然就抓不到金錢,這在商業片中幾乎是鐵打的定律。

    《雙子殺手》是李安導演生涯中的第二部商業片,前一部《綠巨人浩克》是他導演生涯中迄今為止票房和口碑的最大敗筆。與前者慘狀相反的是,他迄今為止執導的其他12部型別片和實驗片,豆瓣評分全部高於7分,在文青群聚、眾口難調的豆瓣,這可以說已經是一個導演的奇蹟了。只能說李安不是缺乏匯出好電影的能力,而是缺少把握市場需求的能力,所以相對更適合導演一些具有思維深度的型別片,大家寄希望於曾經的受到奧斯卡寵愛的華人導演,在日後可以以這次電影的問題為警醒,取長補短,給世界影史貢獻出真正深度與技術並存的卓越電影。

  • 6 # 撿來的八哥

    殺死另一個自己有多難?威爾·史密斯主演,李安導演的新片《雙子殺手》會告訴你答案

    這部影片的最大賣點是高頻幀挑戰視覺極限,重點不在於他拍了什麼,而在於他以什麼方式來拍攝,120幀/60幀全程逼真和爽快的觀影體驗,這就不是一部普通的動作科幻片,在技術手段已登峰造極的今天,一位華裔導演依然能走在前沿,確實是值得我們驕傲的。

    李安導演今年已經65歲了,他的每部影片像《喜宴》、《斷背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等等都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充滿了對於個體的關懷,對人存在意義的思考以及那種東方哲學思想,他不緊不慢地把自己的感悟在電影裡以自己的方式娓娓道來,所以他依然是那個世界舞臺上最耀眼的華裔導演。

    再來說說這部影片本身,故事講述了一名特工在退休之際,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殺手的追殺,在兩人的激烈較量中,他發現這名殺手竟然是年輕了20多歲的自己,一場我與我的對決旋即展開,而背後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殺死另一個自己有多難,他知道我所有的動作,他等那裡,等我開槍……”

    其實看海報大家就能猜到,這是克隆人在追殺自己,威爾·史密斯一人分飾兩角,中年大叔版和小鮮肉版的對決,論演技,我給威爾·史密斯打十分,把人到中年,滿心疲倦,對人生、對過往未來的思考演繹的入木三分,你還可以看看小鮮肉版的威爾·史密斯,滿滿的懷戀,不得不佩服現在的化妝、濾鏡技術。

    影片也有很多有價值的主題,人性的思考,比如克隆反思、父權挑戰、自我對立等,這就需要你去好好挖掘了。

  • 7 # 開心大超

    對於劇情來說中規中矩吧,但是李安拍這部電影的出發點,更多的是拍攝手法還有成像!那就是每秒120貞領先全球數年的拍攝成像,問題是現在真正能支援120貞播放的大銀幕美國都很少,不用說國內更少!所以李安拍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想引領一種新的拍攝方式!

  • 8 # 豆芽經典影視

    《雙子殺手》在國外專業評分已經全面崩盤,如今影片上映,反響如何呢,綜合網友的評價就是,沒有很好看,但也沒有很難看。

    從電影中肯點評的角度,《雙子殺手》其實可以更好,尤其是結區域性分。

    目前豆瓣評分為7.1分,6萬多人點評,算是一個可以客觀分析的分數了,7.1分在豆瓣算是中高的分數線,看來我們對李安導演還是有很大的認同感的。

    但是,橫向對比李安導演自己的作品,在豆瓣7.1則是他的倒數第二名的作品,倒數第一是《綠巨人》。

    難道動作型別片真的和李安導演絕緣了嗎。

    很多人說李安導演一直在嘗試新的東西,比如新的動作型別新的電影技術,其實這句話是矛盾的,因為我們之所以喜歡一位導演,就是喜歡那位導演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正所謂導演一生其實只拍一部電影就是這個意思。

    李安導演的風格,是很好把西方的刺激和東方儒家價值觀雜糅在一起,用溫文儒雅但又挑戰觀眾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的風格在家庭倫理,個人迷茫找尋目標的型別主題上,特別能產生共鳴。

    《雙子殺手》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應該算是個人迷茫的型別,但是這一次,我們看不到,或不太能看到《雙子殺手》是強烈帶著李安標籤的作品,雖然影片在很多地方可圈可點,但就在我帶著這樣的高期待去看李安導演作品時,還是會有些小失望。

    《雙子殺手》的劇本創意是老套的,劇本在1997年概念和大綱就已經出來了,在訪談中,李安自己甚至說這劇本兜兜轉轉才到他手裡,說明這個劇本本身在創新上已經退居二線。

    《雙子殺手》講述了由史皇主演的一位年邁50歲知天命的老特工亨利,他正要金盆洗手退休之際,卻遇到了年輕的“自己”追殺自己。

    原來在史皇年輕的時候,自己被上司克隆,克隆的小史皇則由上司親自撫養長大,並培養成職業殺手。

    當史皇和小史皇正式槓上的時候,兩人都像看到一面時間差的鏡子,在鏡子中能感受到彼此內心的靈魂,史皇在小史皇身上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性,於是決定拯救小史皇的宿命,把他從職業殺手的深淵中挽救出來。

    從故事創新的角度上來看,克隆技術和年邁殺手良心發現這兩個選題,不管是《月球》還是《諜影重重》,都比《雙子殺手》早了很多年探討這些議題了。

    唯一《雙子殺手》有亮點的,就是把這兩個探討的議題放在了一部電影裡,但可惜的是,原本李安導演很擅長去細膩挖掘人物靈魂深處的本事,這次影片體現得不夠有力量。

    其實《少年派》的主題和《雙子殺手》很相似,同樣是自己面對自己,少年派面對著自己心中的老虎,最後和心中的老虎共處,掙扎,救贖,和解,釋懷。

    《雙子殺手》這次則是把老虎變成了年輕時的自己,或許正因為把自己面對自己的主題具象化,變得更通俗了,所以處理起來就少了一些詩意和味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糧液曾是酒界老大,位居茅臺之上,為何如今只能屈居千年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