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壺濁酒喜相逢
-
2 # 唐聖寶
謝謝邀請。劉備三顧茅廬是剛好他當時留在臥龍崗附近。隔的不遠。這給他三顧茅廬提供一種道途上的近距離。至於他不請龐統和法正,法正好像是自己找的劉備。根據三國演義其實也說不通。因為三國演義中。龐統投靠劉備後,劉備是不理不睬的感覺,他首先是在司馬徽那裡聽過龐統的名號,所以說不通。劉備應該不會到那種地步,那是一種愚蠢。從曹操這裡可以看出來。曹操對龐統那可是座上賓,施禮來迎接的,所以,劉備同樣作為雄主。這點從三國演義中分析來看。是說不通的。卻一直沒有看三國志,或者正史,不知道具體怎麼回事。歡迎關注
-
3 # 風雨中的梅雲
呵呵這話問的。我該怎麼假設呢?下面我們做個猜測。原因不外乎如下幾點。第一,當時的劉備寄居在荊州之主劉表的羽翼下,尋求棲身之地。他首當其衝的就是要跟劉表搞好關係。至少表面上也要做到親密無間。在當時,諸葛亮有才能不假。但諸葛亮還有一個很特殊的身份。黃承彥的女兒。黃承彥和蔡氏的女兒。這個蔡氏是劉表的小老婆蔡氏的姐姐。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老婆黃月英的姨夫。而兩個蔡氏的三個弟弟,老大叫蔡瑁,接著是蔡中和蔡合。第三,君不見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蔡瑁的蔡氏家族總是一力的排除他。什麼寫反詩也好,甚至是劉備馬躍檀溪也罷。總之是不整死劉備誓不罷休。所以,劉備為了自身的利益,在諸葛亮和龐統之間,只能選擇諸葛亮。而劉備也是在徐庶的推薦下才得知諸葛亮的存在的。劉備請諸葛亮出山,首當其衝是諸葛亮的確有過人的才能。其次,請諸葛亮也跟襄陽的最大勢力的蔡氏一族緩和了關係。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對劉備更是百里而無一害。接下來再說龐統,才學雖高,但也排在諸葛亮之後。還是個沒落計程車族子弟,再加上他的長輩龐德公(此龐德公非西涼的龐德龐令明)屢次拒絕出仕劉表,不惜借屍還魂(相傳龐德公會仙術)。劉備請龐統出山,這不是跟劉表叫板嗎?他請龐統出山。成不成功都不落好。成功了,顯得劉備比劉表能力強。劉表會妒忌。不成功了,劉備就是蛤蟆過門檻,蹲屁股又傷臉。劉備是個聰明人,他在請誰出山的事情上,自然要掂量權衡一番。俗話說,雙禍來臨擇其輕,雙利相至取其豐。劉備不聰明也不會笑到最後了。這也是他不請龐統的原因了。(猜測的)最後是法正。法正是主動送貨上門的。不存在邀請與否。好了。謝謝。
-
4 # 國際名場面
首先說說法正,當時他在劉璋手下,相隔數百里,劉備怎麼可能翻山越嶺去西川三顧法正...且不說當時劉備根本不知道法正這號人物,就算知道,他也離不開新野這麼遠,恐怕也只能“遙相寄思”了。
其次說說龐統,龐統前期的事蹟,時間線不太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赤壁之戰前後,他在周瑜手下當功曹(本來應該是襄陽郡的功曹,估計在劉表死後,到東邊去找周瑜了,周瑜跟魯肅關係又很好,所以三個人肯定認識,後來魯肅向劉備推薦龐統的才能,也不奇怪)。
那麼這個情況,劉備當時想去找龐統,就是挖江東的牆角了,這對於他來說不太現實,所以司馬徽說諸葛亮和龐統都很有才的時候,劉備自動忽略了龐統。
當然有人也會問,赤壁之戰後,周瑜病死,來龐統主動來投靠,劉備卻不怎麼理他,又是何故?
我覺得劉備當時可能對他的忠誠度有所懷疑(從詢問龐統赤壁前後的事情就可見一斑),畢竟是孫權那邊投奔過來的,而龐統又跟江東許多名士來往密切,雖說當時孫劉兩家聯盟,但終究是同床異夢的,誰心裡都明白,因此對龐統有所防備,不加重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龐統在諸葛亮和魯肅的雙重推薦下,劉備才真的給了龐統展現自己的機會,畢竟這兩個人,劉備還是信得過的,而劉備後來詢問龐統,周瑜當初有沒有害自己的心思,龐統也承認了,從這一刻開始,龐統算是真正被劉備信任了。
所以分析了這些個原因,三顧諸葛亮,那肯定是第一選項啊!
諸葛亮帥
諸葛亮很近
諸葛亮有關係網
還有,
諸葛亮單身(別想歪,是說沒有主公的意思嘿嘿嘿)
-
5 # 亮話歷史
1.天時未到。從時間上來說,劉備躍馬過檀溪後,首站到的是南陽附近水鏡先生的莊上,然後水鏡先生司馬徽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於是諸葛亮的形象就在劉備心裡打了個底,後來當晚拜訪司馬徽的徐庶同意當了劉備的謀士,再後來,徐庶走馬薦諸葛。並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意思就是說,諸葛亮這個人只能你去拜訪他,而不能派人去找他過來,您應該屈尊去拜望他。這樣才引出了三顧茅廬的故事。在這樣的故事情節中,劉備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去拜訪諸葛亮而不是其他人。至於三顧,事先是不知道的,也是慢慢發展的。2.地利不近。從與當時劉備的距離來說,法正就不用說了,遠在四川,就現代人坐高鐵恐怕也要很久,就別說在古代了,而且法正的聲名鵲起是在劉備入川后,當時還沒出名呢,他也許知道劉備,但劉備未必知道他。而三顧茅廬時的龐統在哪裡呢?從時間上看,三顧茅廬發生在建安十二年,而建安十四年時,龐統仍是周瑜的功曹,是主管人事考核的官員。自然在地理距離和政治距離上都離劉備很遠。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想要拜訪這兩個人都幾乎不佔地利,就更不要說其他了。3.人和不合。在關乎臥龍鳳雛的傳說中,龍始終是排在前面,而且得一人可以安天下,那麼有了龍,劉備也就不在乎鳳了。而且從相貌上,龐統不如諸葛亮英俊瀟灑,古人是很講究相貌的(今人何嘗不是?),據說曹操不敢稱帝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形象自信。《三國演義》中寫龐統的相貌是這樣的: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這個人眉毛又粗又黑,鼻子是翻過來的,臉黑鬍子短,樣子很奇葩。這當然降低了對劉備的吸引力了。龐統和法正當時都已經擇木而棲,諸葛亮不僅待崗在家,而且又有強大的人脈和關係網,時不時總有人在劉備面前開展正面宣傳,這是龐統和法正難以相比的。當時劉備連個根據地都沒有,既然有人推薦了近在咫尺的諸葛亮,又何苦捨近求遠呢?自然也就無暇去顧及遠在東吳和西川的人才了。
-
6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如題,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諸葛亮而不三顧龐統和法正呢?
竊以為這是由劉備自身的條件和周圍社會環境變化決定的。所謂什麼時候幹什麼樣的事。劉備作為混跡江湖多年的老油條深諳此道。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北方曹操坐據朝,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此前曹洪雖然小敗於劉備,但那是徐庶(單福)的功勞,劉備自治道自己的軍事才能和眼界遠不足以逐鹿天下;孫權擁兵東吳,國險民附,隱隱有割據東南圖謀荊州的打算;最後,劉備此時的上司荊州牧劉表也並不完全信任劉備,將他扔在新野小城時刻防備。所謂內憂外患,大概如此。這時候,他十分需要可以為他指點江山的人才,特別是徐庶走後,劉備帳下幾乎沒有可以與孫權曹操帳下謀士一較長短的智囊。於是乎,劉備便不得不放棄“皇叔”之尊,三顧茅廬以延攬諸葛亮這種人才了。
世事變遷,劉備遇見龐統時已經打敗曹操,牢牢佔據荊州大部分,擁兵八萬,帳下良將百員,又吸收了原有荊州士族的人才,如馬謖等,可謂人才濟濟,儼然一方霸主。這時候他已經沒有必要屈尊下跪去招攬人才。或者說,這時候的人才對他也許不是那麼重要了。法正加入劉備集團時劉備已經橫跨荊州益州,有了爭奪天下最好的資本,自然更注意自己的身份了。
-
7 # 神舟六
劉備戎馬倥傯大半輩子,先是打過黃巾軍,後打袁紹打曹操打呂布投袁紹投曹操投呂布越混戰慘,最後不得已投劉表鎮守新野。
劉備在劉表處已經七年寄人籬下常有”髀肉之嘆”。後遇水鏡先生司馬徽告之需招賢納士並推薦“伏龍風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遍訪而不得。後遇徐庶以禮對之敬愛有加。徐庶母親被曹操擄走,徐庶不得已改投曹操處,臨去時極力推薦諸葛亮能頂十個徐庶並告之諸葛亮隱居之處隆中,才有劉備三顧隆中而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之事。
以劉備上述經歷以及當時的實力,一步一步從北方被追著吊打到南方,沒有哪位名士會主動去投奔他,就連徐庶也是“苦苦相求”不惜“垂淚"才輔助他,說明那些個有才能之士並不看好他。既然沒人主動投他,只能屈尊去請了,當時龐統已經投到了勢力更大的東吳在周瑜手下做功曹,劉備即使有請龐統之心人家也沒有輔他之意。所以劉備並無去請龐統的機會。
東吳人才濟濟,孫權並不看好相貌醜陋的龐統,在魯肅諸葛亮的極力推薦之下龐統才改投劉備,而劉備已經聯手孫權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取得荊州。
劉備至赤壁之戰後,聲望大增,而法正在劉璋手下懷才不遇很長時間才從縣令被提為軍儀校尉,才與張松算計劉璋引劉備入川。所以劉備用人之初並沒有機會去請法正。
古往今來,還是機會主義者居多。
-
8 # 大飛熊騎士
因為法正有才,劉備卻還不認識。龐統有才,卻已經破了身。諸葛亮不但有才,還保留著清白之身。劉備真是愛才,旅途距離之遠近,不是什麼問題,韓馥也曾從冀州派人入潁川,招募了荀彧。不過,在益州的法正確實遠了點,而且法正是有才,名氣不是一個量級的,也還沒有緣分,劉備沒有理由去挖劉璋牆角,就先不說了。主要是龐統和諸葛亮。
龐統是司馬徽親自帶上“荊州第一士人”的冠冕的。司馬徽何人?被稱為“水鏡先生”的人物呀。無論是水鏡先生,還是臥龍,鳳雛,都有一個幕後推手,他就是龐德公。龐德公這貨很厲害的,以上三個才子的綽號都是出自他之手《三國志》注引《襄陽記》。《三國演義》裡說龐德公字山民,其實龐德公的真名已經丟失。龐山民是龐德公的大兒子,娶了諸葛亮的姐姐為妻,在曹魏當過黃門,吏部郎。龐統又是龐德公的侄子,龐山民的堂弟,諸葛亮要叫龐山民姐夫,很明顯,這都是一家人。司馬徽和龐德公不是一家人,卻勝似一家人,司馬徽去找德公是可以直接入內室找嫂夫人,讓她去煮飯的。諸葛亮見到德公是床下拜禮的,可見司馬德操一點不見外。
由此,荊州計程車人關係交織,互相討論,推動了名氣,又增長了見識。劉備一來,司馬德操肯定要推薦自己人了。問題是,徐庶和司馬德操既然都提了臥龍,鳳雛,為何最後都落到諸葛亮身上,而不是龐統呢?就是因為龐統名氣太大,被州郡任命為功曹,這就成了人家劉表的人了。這讓司馬德操再推薦龐統不合適,劉備強求,挖劉表的人更不合適了,諸葛亮不就成為最佳人選?
(影視劇中的嚴子陵)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從西漢以來,朝廷是推崇隱士精神的,這和道家無為有關係,和漢初從大亂進入大治也有關係。因此,當年隱士屆的老大,商山四皓為了太子出山說了話,劉邦就服軟了。但是,商山四皓就因為出山,破了身,失去老大的位置。因此,就有了“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的說法。這種意識形態影響到了兩漢之後,更別提東漢還有一個隱士屆的楷模呢。他就是幫助劉秀打天下,統一後,又拒絕好基友劉秀的任命,甘願去釣魚當隱士的嚴子陵。嚴子陵由此從朝廷到民間山野,可謂名滿天下。所以,東漢的隱士也是世人尊敬和推崇的物件。
再看龐統和諸葛亮,龐統一直活躍在荊州政壇,能力和口才都讓荊州和江東士人們折服,但是說到隱士情結和節操,是不如諸葛亮的。因為諸葛亮是半隱居狀態,並未入仕過。固然,有一些人因為利益而偽裝隱士入山,如唐初時替“楊文幹事件”背鍋的秦府杜淹,早年就是假裝入山隱修,打算引起隋文帝注意而入仕,結果被識破懲罰。但是諸葛亮和杜淹完全不同,人家是真有才有節操。而且不要小看了隱士的修行,這需要耐心,需要穩住心性,才能沉下來學習。《誡子書》就很系統的學習方式,根源應該就是諸葛亮隱居時的心得。
龐統就不一樣了,雖然才華不低,但是壓不住心性。在涪縣時差點和劉備鬧翻,圍攻雒城,龐統身為謀主,卻身臨前線,導致被流箭所殺。他本來可以和諸葛亮配合,一益州一荊州,蜀漢離強盛就不遠了,如此心急而亡,實在可惜呀。
-
9 # 滄海一滴
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荊州的年輕隱士諸葛亮出山相助,共圖大業。這是歷史的風雲際會,機緣巧合。沒有擦肩而過失之交臂,也算是他們之間命中註定的一場緣分吧。
當時的龐統在哪裡呢?他雖然與諸葛亮齊名,卻不在劉備的視線中,令劉備感覺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即。劉備怎麼會捨近求遠呢?遠水不解近渴啊!當時的法正又在哪裡呢?他遠在益州,遠在蜀中,與劉備隔著千山萬水,他是劉璋的部下。名不見經傳,名氣比諸葛亮就差遠了。劉備也許還沒有聽說過他的大名,也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怎麼可能去聘請他呢?何況龐統、法正當時也不一定看好劉備的發展前途,願意去投奔劉備呢!
在荊州的社會圈子裡,諸葛亮的人脈關係比龐統強多了。他的朋友都對他讚不絕口,佩服有加。諸葛亮的名聲很不錯。他的師友水鏡先生司馬徽以及同學徐庶都曾經向劉備推薦過他。有了諸葛亮的示範帶頭效應,荊州和益州兩地的人材紛至沓來,競相投奔劉備,為其效力打天下,劉備於是才具備了三足鼎立的基礎和實力。有先來後到的排序,劉備與諸葛亮,畢竟是患難之交。就這一層親密關係,也是龐統和法正遠遠比不上的!
-
10 # 華中之聲
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巡撫彭而述 在《臥龍懷古 》“憂時還抱膝,遇主起南陽....躬耕原此處,更莫向襄陽。”
詩中反映當時社會上層對襄陽偽說的厭惡可謂直白露骨。
回覆列表
龐統和法正都是和諸葛亮齊名的謀士,為什麼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而不是請龐統和法正呢?一點是因為諸葛亮的老丈人是荊襄名士黃承彥,近水樓臺先得月。二、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臥龍排名靠前,鳳雛略後,三,法正參加工作早,是劉璋身邊的謀士,如果到劉璋處抭牆角,劉璋會滅了草創時期的劉備的。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作為《三國演義》的男主角,如果龐統和法正被劉備早一步被"三顧",那就沒有諸葛亮重彩戲份了,主次不分,是小說創作之大忌。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