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司馬長史
-
2 # 法律人文濤
第一次兵變
唐高祖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爭奪儲君之位。李世民率眾將與李建成,李元吉在玄武門展開軍事較量!
實際上,李世民和李建成還有李元吉均為皇后竇氏所生。三人是實實在在的親兄弟,但是為了爭奪儲君之位,不惜兄弟相殘,相互殘殺!最終以李世民戰勝為最終結局!也正是因為此次 兵變,李世民順理成章當上大唐皇帝!
第二次兵變
宰相張柬之等人武力逼迫武則天退位
由於武則天年老體衰,以往對於武周革命不滿的大唐舊塵,張柬之等人,率領左右羽林軍在攻入玄武門直至武則天殿前,斬殺武則天最為寵愛的太監,直至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登基,重振大唐之威!
第三次兵變
第三次兵變是由於唐中宗李顯登基後,他的皇后韋氏過於霸道,其勾結武三思,總覽朝政,並且由於太子李重俊不是其親生,所以不把其當做太子對待,反而奴之!後太子李重俊一怒之下,假傳聖旨,發兵兵變,不料卻由於李顯的貪生怕死,導致其兵變失敗!
第四次兵變
韋后等人密謀毒死了唐中宗李顯,後傭立李重茂登基,此時韋后想要效仿武則天,但又怕相王和太尉李旦反對,於是想要找機會殺了此二人,不過後來事情敗露,相王率軍衝入羽林軍,殺了韋后等人,把握朝政!後來相王登基!
綜上為大唐的四次濺血玄武門,均為權力皇位之爭!
-
3 # 文史磚家
在唐朝立國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大大小小的宮廷政變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導致帝國走向輝煌者有之,使其陷入混亂者有之。政變的發生地有很多處,但最集中、對後世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玄武門。
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裡,發生在玄武門的政變竟然有四次之多,而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四場政變中竟然有兩場極具劃時代意義,間接開啟兩大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這四場政變。
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其起因、經過在此不做贅述,但有一點需要說明。按照李世民陣營的說法,他們之所以發動兵變,完全是因為事先得到確切訊息,說是李建成、李元吉準備謀害李世民,後者屬於被動發難。但從李世民對政變時間、地點和節奏的把控來看,這場政變絕對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行動。換句話說,李世民早就在佈置除掉李建成、李元吉的計劃。
政變發生後,李世民在斬殺李建成、李元吉的同時,還做了三件事,由此給後世留下口誅筆伐的“黑材料”;一、將李建成、李元吉諸子全部斬殺;二、派尉遲敬德率軍入宮,逼迫唐高祖立李世民為太子;三、將李元吉的遺孀楊氏納入後宮。當然這場政變也有其“積極”意義,便是間接開啟“貞觀之治”,使唐朝在消弭戰爭創傷之後,國力呈加速上升之勢。
神龍政變。隨著武則天的老邁昏聵,對處理政事越來越力不從心,從而給志在興復的大臣們以可乘之機。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臥床不起,張易之兄弟在床前侍疾。此時,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桓彥範、敬暉、袁恕己等人,交結禁軍將領李多祚,打著張昌宗兄弟謀反的旗號,在玄武門發動政變。
張柬之等人在佔據玄武門的同時,迎立太子李顯入宮奪權(“癸卯,柬之、玄、彥範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遣多祚、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見《資治通鑑》)。政變進行的非常成功,張易之兄弟血濺宮闈,武則天也被逼著將皇位傳給李顯。而隨著李顯的復辟成功,立國僅15年的武周政權覆亡,帝國重新恢復大唐的國號。
景龍兵變。唐中宗復辟後,放手讓強悍的韋皇后干涉朝政,並默許愛女安樂公主濫封官爵,而自己則做起了“逍遙天子”。與此同時,前朝餘孽武三思不僅獲得中宗的信任,而且還跟韋皇后等人勾結,在朝中不斷地援引私黨、排除異己,將朝政搞得烏煙瘴氣。韋皇后與武三思因為嫉恨太子李重俊,不斷地對他進行侮辱、排擠,後者在憤恨之餘,在成功地收買、拉攏李多祚後,決意發動兵變。
景龍元年(707年)七月,李重俊、李多祚假稱聖旨,率兵衝入武三思府邸,將其父子二人斬殺,隨即又率軍進攻玄武門(“俄而多祚等兵至,欲突玄武門樓,宿衛者拒之,不得進。”見《舊唐書·李重俊傳》),聲言要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韋皇后聞變後,迅速登臨玄武門,並對士兵們宣佈李重茂、李多祚謀反,導致叛軍倒戈,李多祚當場被殺,李重茂則在逃亡途中被捕殺。
唐隆政變。韋皇后為實現“女皇夢”,志與一門心思想做皇太女的安樂公主合謀,在景龍四年(710年)將中宗毒死。中宗駕崩後,韋皇后冊立幼兒李重茂為帝,改元唐隆,自己則垂簾聽政。韋皇后的“如意算盤”是先讓李重茂做幾天皇帝,待羽翼豐滿、時機成熟後,再逼迫他讓位給自己。等到坐上女皇的位子後,再冊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彼時母女倆都可以實現自己的追求。
沒想到,中宗之妹太平公主聯合侄兒李隆基卻率先發難,後者在佔據玄武門後,率軍直闖皇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殺韋皇后、安樂公主,並將韋氏黨羽一網打盡,此時距離韋氏臨朝還不滿一個月(“隆基勒兵玄武門外,三鼓,聞噪聲,帥總監及羽林兵而入...韋后惶惑走入飛騎營,有飛騎斬其首獻於隆基。安樂公主方照鏡畫眉,軍士斬之。”見《資治通鑑》)。
政變結束後,太平公主脅迫小皇帝頒發詔書,將皇位讓給叔父、相王李旦,後者在一番虛情假意的推辭後,就此復辟成功。沒想到兩年後,已身登大寶的唐玄宗李隆基與昔日“盟友”太平公主決裂,再度發動兵變,不僅盡誅公主黨羽,還下令公主自盡。此事過後,唐玄宗牢牢地控制住帝國,開始大量的選用賢才治國,“開元盛世”隨即呼之欲出。
-
4 # 尚宮女史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奪得帝位,始建大明宮,自705年到710年的6年時間裡,大明宮北面的玄武門先後有三次兵變。四次政變的結果直接導致了權力的重新洗牌,也給人們帶來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玄武門位於長安北面城垣的中心,是出入禁中的交通要道,歷來是防禦系統最嚴密的地方,當然,也正是這種地理優勢和政治意義,一旦有政變發生,控制玄武門成了取勝的一個要素。626年玄武門之變:
617年,李淵自太原起兵,迅速攻進長安,建立了大唐,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毫無疑問的被立為太子,而秦王李世民卻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能為大唐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數次出征,平定割據勢力,最終,李淵封無可封,給了李世民一個“天策上將”來做,這是李世民積聚力量與太子李建成爭儲的重要籌碼,因為“天策上將”可以開府置官署,用以安置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各路英雄和房玄齡網羅的賢能之人。意味著李世民有了獨立於朝廷之外的小朝廷。
當太子和秦王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李淵明顯偏於太子(這是一個帝王必須得態度),開始削弱李世民,最終在626年,秦王府謀劃政變,6月4日,李世民帶領十幾個人在玄武門設下埋伏,專等李建成自投羅網,果然,李建成和李元吉進了玄武門,一個被李世民射死,一個被尉遲敬德射死。尉遲敬德又被派往李淵處報告政變結果,一切水到渠成,李世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被封為皇太子,兩個月之後,李淵正式退休,李世民登基,貞觀時代就此來臨。當然不得不說的是李世民確實帶了一個不好的頭,所以他的三個嫡子讓他操碎了心,而且在他下令修建的大明宮之北門玄武門,半個多世紀之後的六年時間裡,竟發生了三次政變,他們分別是: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唐隆政變。
705年神龍政變:
武則天一路打怪升級,從李世民的才人一直做到了皇帝,不得不說是最勵志的大女主,然而690年武則天登基之後,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誰來當太子,雖然最終立了被貶為廬陵王的李顯為太子,但這個時候武則天也已經老了,她也不可避免的進入帝王晚期的享樂階段,尤其是在她病中,她的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開始干預朝政,弄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張柬之、崔玄暐等五位朝中大臣聯合李唐王室密謀發動政變誅殺二張。
1月22日,張柬之、崔玄暐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領左右羽林兵500多人在玄武門等待,而李多祚、李湛和王同皎等到東宮去迎接李顯。事到臨頭,李顯居然害怕了,他開始猶豫。最終李湛表示殿下如果不想參加,可以自己到玄武門去跟大家解釋,李顯被強逼著去了玄武門,大家浩浩蕩蕩往迎仙宮而去,誅殺了二張,大家又去了長生殿,逼著武則天將權力交給李顯。兩天後,武則天退位,李顯復位。707年景龍政變:
李顯復位後,主導神龍政變的張柬之等五人封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權勢很大,李顯所依仗的力量只有韋氏外戚,況且韋后一直陪著李顯身邊,所以韋后和安樂公主也開始干涉朝政,並與武三思勾結在一起,李顯庶子李重俊成為太子後,屢次遭到安樂公主的排擠,武三思之子武崇訓一直挑唆安樂公主做皇太女,而安樂公主也真的向李顯請求冊封為皇太女,這無疑給李重俊帶來了巨大的不安。
707年7月,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軍將軍李思衝等,矯詔發左右羽林軍及千騎300多人,誅殺武三思父子及其黨羽十餘人,並繼續派人守住各個城門,李重俊預備殺死韋后和安樂公主,然而,韋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卻簇擁著李顯登上了玄武門樓,李顯振臂一呼,很多人臨陣倒戈,李重俊兵敗逃走,後被部下所殺。自此,李顯未立太子。710年唐隆政變:
710年6月,李顯去世,韋后扶立李顯幼子李重茂繼位,韋后臨朝聽政,相王李旦輔政,但朝政把持在韋后手中,禁衛軍也被韋氏家族所控,韋后欲效仿武則天登基為帝,然而她最大的障礙有兩個:其一她沒有嫡子,其二則是李旦和太平公主。第一點她改變不了,只好謀求第二點,欲殺死二人自立。然而她沒有李隆基快。
臨淄王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聯合謀劃政變,7月21日,政變發生,李隆基和劉幽求等控制住玄武門,誅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韋后集團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殺,上官婉兒也被李隆基下令斬首,第二天,李旦才得知政變的發生,7月24日,李重茂被迫退位,李旦復位。之後,李隆基成為太子,在713年,李隆基再次發動政變,賜死太平公主,至此,大唐即將迎來“開元盛世”。
-
5 # 漢周讀書
01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長安太極宮玄武門,發動兵變,成功除掉皇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等人,迫使唐高祖李淵不得不立秦王為太子,並匆匆禪位給他,史稱唐太宗。
儘管唐太宗玄武門之變落人詬病,但是要知道歷朝歷代的政治鬥爭都是十分殘酷的,李世民在登基之後,廣納諫言,勵精圖治,在他的治理下,唐王朝第一次達到了興盛,無論經濟、文化還是軍事都達到了鼎盛,創造了“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面,周邊很多國家無不臣服唐王朝,紛紛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因此李世民也是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
繼李世民之後,發生在玄武門的血腥事變,魔咒一般又出現了三次。
02
為何總是玄武門背黑鍋?因為這裡的地理位置特殊,玄武門處於皇宮北面,一牆之隔就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奪取玄武門,等於控制了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給後世子孫開了一個“好頭”,李家子孫此後繼續“發揚光大”。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在位的第十四年,一病不起。
大臣張柬之等聯合左羽林衛將軍敬暉等人,迎出東宮太子李顯,率兵攻佔洛陽城皇宮的玄武門(同長安太極宮玄武門佈局相同,名稱相同),斬殺女皇男寵張易之兄弟,迫使武則天退位。
03
景龍元年(707年),唐中宗李顯復位的第三年,李顯的第三子——太子李重俊在長安城玄武門發動了唐朝歷史上的第三次玄武門事變。
唐中宗李顯是個昏庸的皇帝,在位時,朝政由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掌控。因為太子李重俊並非韋氏所生,常常遭到排擠,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李重俊害怕被廢掉,只好選擇了先下手為強,聯合羽林軍將領李多祚等人,強攻玄武門,可是老祖宗李世民的成功沒有被精確複製。
雙方對峙城門內外,李顯出面,詔令士兵立即投降,士兵瞬間倒戈,殺掉了為首的李多祚等人,太子李重俊逃跑,不久被手下斬殺。四次玄武門事變,唯有這一次失敗了。
04
第四次“玄武門事變”發生在景龍四年(710年),太平公主聯合李顯弟弟李旦的兒子——李隆基,發動兵變。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殺唐中宗李顯,立溫王李重茂為過渡期的傀儡皇帝,韋皇后企圖做武則天二世。唐中宗李顯的妹妹太平公主派兒子薛崇簡,找到李隆基謀劃兵變。
韋氏雖然掌控著御林軍,但她平時虐待士兵,人緣太差。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很快策反了御林軍,攻佔玄武門(當時改稱神武門),誅殺韋氏、安樂公主等人。李重茂退位,李旦成功復位,李隆基順利成了接班人。
-
6 # Zh上善若水W
唐皇朝有國近300年。讀與之有關的史籍(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唐紀》等),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從高祖開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發生了四次宮廷政變,而這四次政變卻都牽涉到當時的皇宮城牆的北面正門——玄武門。
第一次政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間皇位繼承權之爭的總爆發。世民和建成、元吉同為高祖原配竇皇后所生,建成為長子,世民次之,元吉排行第四。在唐高祖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世民先參與策劃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後,在討平群雄的戰爭中,他又立功最大。
但因為世民不是嫡長子,按照傳統習慣,皇位應由嫡長子繼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後,便立建成為皇太子。而由於李世民能征慣戰,智勇兼備,已成為唐軍事實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併兼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還詔令在秦王府中設定官屬。
世民自恃才能和顯功,在府中開置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禮遇甚隆,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謀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討,逐漸在天策府中網羅了不少勇將猛士。 擁有了如此眾多的謀士與勇將,秦王世民的周圍自然形成了當時政壇上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直接威脅到太子建成。
建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確保未來皇位的繼承,就聯合因同樣有政治野心而對世民不滿的齊王元吉,採取曲意聯絡唐高祖的妃嬪以為內助、加強自己的軍力、收買世民的部下等策略來強化自己並削弱世民的勢力,甚至發展到在召世民飲酒時在酒中下毒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後官妃嬪更是常常在高祖耳邊說世民的壞話,使高祖漸漸對世民產生了猜疑,局勢對世民十分不利。
秦王和僚屬憂懼萬分,遂定計發動政變。六月四日,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經玄武門入皇宮,埋伏在臨湖殿附近,突然射殺了準備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後聲稱“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並派親信“宿衛” 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實。三天後,高祖立世民為皇太子,詔令軍國庶事一切委太子處決。八月,高祖傳位於太子世民,自稱太上皇。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這就是史稱的“玄武門之變”。
第一次玄武門之變,表面上看是四個參與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齊王,但實際上背後的矛盾只有一個,那就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儲君之爭。而作為皇帝和父親的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前後都持消極態度,齊王李元吉則站在太子一邊。
由於矛盾只有一條線,所以當李世民閃電般的同時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這個矛盾就解開了,李唐王朝未來的繼承者註定是李世民。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權,否則繼續與李世民為敵已經毫無利益可言了,不僅是原先的太子成員,就是一心忠於李淵的人,也沒必要得罪未來的主子。
說起來也好笑,玄武門之變中,傷亡最慘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東宮和齊王府,而是駐守玄武門的屯營。太子和齊王遇襲身亡後,馮立和謝叔方分別率領東宮和齊王府護兵趕往玄武門營救,結果執掌屯營兵的雲麾將軍敬君弘與中郎將呂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結的情況下倉促出戰,被打得一敗塗地,等大隊屯營兵趕來時,發現敬、呂二位主將已雙雙戰死。
最令人奇怪的是,時至今日,後人也沒有搞清敬、呂二人為何參戰。有人猜測他們早已為秦王所收買,不過如果他們事先得到訊息的話,又怎會倉促出戰以至兵敗身死?敬、呂二人死後,形勢一度危急,此時尉遲恭割下太子和齊王的首級示眾,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士們見狀散去,企圖進攻秦王府的薛萬徹部在接到李淵聖旨後也完全潰散。李世民趁勢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殺死,徹底消滅了競爭對手。
至此,李世民已然是萬眾歸心,從第二天開始,原先太子身邊的有識之士相繼歸降。武將中,在玄武門之變中率領東宮和齊王府衛士奮戰的馮立、謝叔方和薛萬徹等人,兵敗後一度逃亡,不久陸續回來請罪,李世民一一赦免,並封以高官厚祿。除了薛萬徹晚節不保,因為謀反被高宗所殺外,其餘二人後來都被視為忠義之楷模。文官中,太子近臣魏徵投降,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
魏徵早年投奔瓦崗軍,兵敗後歸唐,後被竇建德俘虜,又降了竇建德,竇建德兵敗後重新歸唐,成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後又歸了李世民,算起來,他已經換第五個主人了。按說魏徵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轉投李世民應該很說明問題,類似他這樣識時務的人很多。總之,轉眼間太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了。
參戰人數,其實討論這個意義不大,因為無論怎麼算,秦王府的軍事實力都處於絕對的劣勢。李世民肯定是收買了玄武門的守將,不過究竟收買的是誰,目前還無定論。並且收買的原因是為了他的特種小分隊能夠順利潛入進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門的守軍與東宮和太子的將士戰鬥。事實證明,屯營兵根本不堪一擊。另外從 “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這句話來看,敬君弘和呂世衡事先根本沒有準備,連兵馬還沒有集結起來就倉促出擊了。最終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頭顱以及隨後來到的李淵的聖旨,而這些都應主要歸功於特種小分隊的斬首行動。第二次政變發生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時武則天稱帝已經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對她的“武周革命”不滿、希望恢復大唐社稷的官員,在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的率領下趁機起事。張、崔與左羽林衛將軍敬暉等帶領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佔領玄武門,並把太子李顯從東宮迎來,然後一同闖入皇宮,直至武則天所寢的迎仙宮,斬殺了武則天寵任的麟臺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宗昌,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重即帝位,復唐國號。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變。中宗李顯復位後昏弱無能,而皇后韋氏強悍,她與武三思內外勾結,把攬朝政。韋后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親生,很不喜歡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並縱容其子駙馬左衛將軍武崇訓和子婦安樂公主時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為奴。崇訓還教公主去對中宗請求廢黜太子,立自己為皇太女。
重俊終於忍無可忍,於景龍元年七月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假稱奉詔,率左羽林和千騎兵三百餘人衝入武三思和武崇訓的府邸,殺了三思和崇訓,隨即又發兵包圍了皇宮,索要韋后和安樂公主。韋后聞變,挾持中宗登上玄武門門樓,調兵鎮壓。重俊率軍攻到玄武門前,中宗對軍士宣佈重俊謀反,於是軍士倒戈,殺了李多祚等,重俊的黨羽立時潰散,政變一下子土崩瓦解了。重俊逃到終南山,被追獲殺害。
第四次則是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變。其年六月,韋后和安樂公主等密謀毒死了中宗李顯,立溫王李重茂為帝。韋后想效仿武則天,於是在京畿要害部門安插韋氏子弟,廣聚黨眾,準備廢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對,故欲尋機殺之。
相王之子、臨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聯合太平公主等先發制人,衝入羽林衛軍,殺了韋后派來統領衛軍的韋璿、韋播,佔領了玄武門,隨之縱兵闖入皇宮,斬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軍政大權,後來威懾少帝重茂讓位,相王登基,是為睿宗。
這四次政變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各次政變成敗的關鍵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門。在政變中,凡控制玄武門的一方即屬勝利者,凡沒能控制玄武門的一方最後都失敗了。可見玄武門在唐代前期這四次政變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要明白玄武門為什麼會在唐朝前期歷次政變中具有決定成敗的地位,就必須知道唐代皇宮的規制。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宮殿是帝王居住和聽政的主要場所,亦即政治權力中樞,所以太極、大明兩宮和洛陽宮城的宮殿建築格局完全一樣,都是沿著南北向軸線對稱排列,分為外朝、內廷兩部分。
外朝主要是皇帝聽取朝政、舉行宴會的宮殿和若干官署,內廷則是皇帝和后妃的寢宮和花園,是帝王后妃起居遊憩的場所。而最關健的是,外朝位於皇宮南部,內廷則處在皇宮北部。因此,皇宮城牆北面諸門就對內廷的安全起著主要的作用,這其中,作為北面正門的玄武門,就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唐代皇宮城牆各門都由宮廷衛軍把守,而玄武門外就設有兩廊,宮廷衛軍司令部駐在這裡,稱為“北衙”,有著堅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據此,政變發生時首先控制玄武門的意義就不言自明瞭:因為控制了玄武門便可以控制內廷,而控制了內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從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個國家。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發生前,玄武門的守將常何曾是建成的部屬,所以建成認為玄武門是他的勢力範圍,才能在已獲知世民有不正常舉動、形勢一觸即發的情況下,毫無防備地和元吉經玄武門進宮參加早朝。殊不料常何已被世民暗中收買,所以世民得以控制玄武門。
事變的訊息傳出後,東宮和齊王府的精兵二千人由建成的僚屬馮立、薛萬徹率領,向玄武門進攻,玄武門守兵應戰,守玄武門的雲糜將軍敬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都戰死,但東官和齊王府的軍隊始終攻不進玄武門,足見玄武門衛軍戰鬥力不凡。待到尉遲敬德出示建成、元吉的頭顱後,東官和齊王府的兵就作鳥獸散了。
隨後,世民派尉遲敬德下玄武門入宮,控制了正在內廷“泛舟海池”的高祖,並逼他“手詔諸軍聽秦王節度”,於是勝利才最後歸於世民。倘若世民沒有控制玄武門,他就不可能率部屬在玄武門內的臨湖殿伏擊建成;伏擊成功後也不可能抵擋住建成部下的猛烈進攻,無法控制皇宮,懾服高祖,則世民的下場只能是作為謀反者而被誅殺。後面三次政變的獲勝者也都是由於控制了玄武門,進而控制了皇宮,亦即掌握了中央政府,最後取得勝利的。成王敗寇,都只在一轉瞬間。
後世專稱武德九年的這第一次政變為“玄武門之變”。其實,從玄武門在這四次政變中所處的舉足輕重的地位來看,這四次政變都可稱“玄武門之變”。這發生在唐朝最鼎盛時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對唐代政治產生了一個極為不良的影響,即:太子地位可爭而得,因此宮廷之內常為皇位的繼承而明爭暗鬥,骨肉相煎,受封為太子者未必能安穩地繼承皇位。
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穩定促發了皇位繼承權的激烈爭奪戰,造成了朝臣的結黨和宦官的分派,使玄宗朝以後唐朝政局紛爭不斷,中央政府逐步走向衰弱。所以,每次“玄武門之變”雖然都很快結束了,但遺患唐室子孫卻十分深遠。“貞觀盛世 ”的無法繼續,也許早就註定了。
回覆列表
在唐朝二百八十九年曆史中玄武門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此發生過四次兵變,每次都能影響到唐朝的國運。
在玄武門的數次兵變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第一次玄武門之變,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下伏兵,射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最後李世民奪嫡成功,為中國帶來了名垂千秋的貞觀之治。
第二次玄武門之變,發生在武則天晚年,當時武則天已經病重,希望恢復大唐的官員在宰相張柬子、崔玄暐的率領下佔領了玄武門,把太子李顯從東宮迎出,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李顯繼位。
第三次玄武門之變是發生在唐中宗時期,當時韋后當權,她與武三思內外勾結,想當第二個武則天,因為太子李重俊不是她親生的,於是很不喜歡太子,甚至縱容駙馬和公主都欺負太子,李重俊忍無可忍,便假詔發動政變,他先率軍殺死了武三思和武崇訓,隨即包圍皇宮,索要韋后和安樂公主,但是韋后挾持唐中宗登上玄武門,唐中宗的出現使軍隊陣前倒戈,李重俊後被殺。
第四次玄武門之變是由李隆基發動的,還是針對韋后,李顯死後,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草擬遺詔,立李重茂韋帝,但是韋后想效仿武則天當女皇,她於是架空了相王李旦,並想殺掉李旦,李旦的兒子和李隆基得到密報,李隆基遂聯合太平公主等人先發制人,帶軍先佔領了玄武門,隨後闖進宮殺死了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李旦復位。
在這幾次政變中,控制玄武門一方的都獲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