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了心中夢想

    提起蘇聯,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強大的工業和軍事力量。作為可以和美國比肩的世界一流工業強國,蘇聯的工業實力是非常強大的。不過上世紀30年代以前,蘇聯可不是這個樣子,30年代以前的蘇聯其實工業非常落後,其工業產值僅僅位居世界第五,工業產能和龐大的體量完全不成正比。嚴格的說,蘇聯當時其實還只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家,頂多算半個工業國。但在大蕭條短短的幾年中,蘇聯的工業實力急劇增長,到1932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的工業產量已從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蘇聯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工業的崛起,實現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蛻變。那麼蘇聯為何能逆襲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第一,得益於獨特的政治經濟體制。和西方國家不同,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經濟制度將資源和生產全部納入了國家管理,使得國家經濟和工業生產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工業能力,並降低了大蕭條對蘇聯經濟的衝擊。同時,當時蘇聯正處於公有制經濟與民營經濟相結合的階段,有限的私營經濟又使得蘇聯經濟保持了較強的活力,這是西方比不了的。此外,蘇聯的經濟比較落後、對外依存度不高,所以受到大蕭條的影響不大。因此出現了歐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一片狼藉,而社會主義蘇聯卻一枝獨秀的局面。事實上,美國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蘇聯的發展模式。正是這種此消彼長,讓蘇聯脫穎而出,所以蘇聯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其工業實力就超過了英法等歐洲傳統工業強國,從傳統的農業國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

    第二,蘇聯充分利用了大蕭條中西方轉移剩餘資本和產能的契機。由於西方工業強國的工業和經濟遭到了重創,大量剩餘產能和資金無法消化,所以不得不向外尋找出路。當時經濟一枝獨秀的蘇聯無疑是最佳的轉移目的地,而蘇聯人又對這種資本和產能的轉移持有歡迎的態度,甚至可以說蘇聯人求之不得,所以雙方一拍即合,進行了密切的合作。隨著西方資本和工業技術以及人才的湧入,蘇聯的工業飛速發展。美國和德國在轉移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華人幫助蘇聯建立汽車廠、拖拉機廠等一大批蘇聯急需的廠礦企業。二戰中著名的T34坦克就是建立在美華人援建拖拉機廠基礎之上的。德華人幫助蘇聯人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工業,兩國進行了密切的軍事合作,讓蘇聯的國防工業和軍事力量突飛猛進。在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的幫助下,蘇聯取得了一大批西方的技術和裝備,完善了自己的工業體系,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

    第三,蘇聯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發展潛力巨大。在蘇聯成立之初,蘇聯遭到了西方國家的干涉和圍堵,加上沙俄底子比較薄弱,所以在發展初期陷入了困境,工業沒有什麼發展,經濟仍然以農業為主。不過大蕭條前,蘇聯已經透過農業和經濟開發積累了大量的資本,開始走上正途,開始了工業化,大蕭條時期正是蘇聯工業化的一個爆發期。同時,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顯著優點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特別是在建設時期,社會主義體制是國家建設的一個強力助推器。大蕭條中,隨著國外資金和技術的湧入,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很快顯示出優越性,蘇聯的潛力被充分激發出來,所以工業出現了飛速發展的局面,讓西方世界驚歎不已。1928年,蘇聯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但到1932年工業產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當時的法國《時報》寫道:“共產主義正在用極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業……布林什維克在和我們的比賽中成為勝利者。”

  • 2 # 無藏南即951W

    蘇聯社會體制實際軍事化體制,蘇聯的經濟實際是戰時經濟。一切經濟活動都是以發展軍事力量為核心的。ZF掌控一切資源,控制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蘇聯這種體制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內利用現有的技術堆砌起一個龐大的軍事工業。就像百米賽跑一樣,能夠跑第一。但是由於整個國民經濟是倉促堆砌起來的,因此存在嚴重的畸形和不合理,為後續發展帶來了嚴重隱患 。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是按照經濟規律自然而然形成的,由於經濟規律的反覆調整優勝劣汰,整個經濟結構都是最合理的。這種經濟雖然短期內顯得“發展較慢”,但是步伐平穩一步一個腳印。美蘇冷戰和競爭期間,五六十年代蘇聯佔上風,而美國及西方處於下風。而到了六七十年代,蘇聯就陷入了停滯,而美國及西方迅速崛起超越,並且領導了資訊產業革命。到了九十年代蘇聯以解體宣告失敗。這說明蘇聯經濟體制適合百米衝刺,而西方經濟體制適合跑馬拉松。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蘇聯的成功和崛起得益於計劃經濟(實際是戰時經濟),蘇聯的失敗也因為計劃經濟。蘇聯所謂的計劃經濟實際就是幾個坐在辦公室裡的幾個喝茶看報紙的官僚指揮和操控著整個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他們只能根據去年的資料制定今年的計劃。由於人的認識能力有限,他們無法準確預測社會對產品需求的數量變化和品種變化,他們無法準確預測人口的數量和結構變化,他們也不知道創新能夠創造新需求。他們更不知道開拓國際市場能夠給國家帶來更多財富。同時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除了上面高高在上的幾個官僚外其他人都成了“螺絲釘”,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全面扼殺。於是整個蘇聯經濟被計劃成停滯狀態。商品短缺憑票排長隊成了一種常態。人的不滿在積蓄,當大廈將傾時,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

  • 3 # 小呆歷史觀

    1917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繼續,俄羅斯帝國卻在二月革命之下,結束了漫長的君主專制統治。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同時並立,因臨時政府的措施不當,1917年11月爆發了十月革命,開啟了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權時代,即蘇俄時代。1922年12月30日,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為首等四個國家合併,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受一戰的影響,俄羅斯等國的國力衰退。蘇共上臺後,到20世紀30年代末的短短二十年間,蘇聯一舉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工業大國,將英法德等甩在了身後,鯉魚躍龍門之勢不可擋。

    不過,瞭解俄羅斯的人都知道,這之前,因其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比英法等國稍落後的技術條件,使得在一眾老牌帝國當中一直處在靠後的位置。一戰更使其國力消耗殆盡,這才會爆發革命。兒砸歐蘇俄誕生之初,內受白俄之困,外遭列強封鎖,國家更是舉步維艱。

    雖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在短短二十年裡,蘇聯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將俄羅斯拉出泥潭,甚至有了超越沙俄鼎盛時間的實力,成為全世界第二工業國。著實讓人驚奇和感嘆:蘇聯究竟使了什麼招數能在短時間內有如此成效?

    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在全國大範圍的普及。

    19世紀下半頁,歐洲受工業革命成果大範圍普及,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靠著機器大工業使得英、法、德、美等國再一次實現了大飛躍。而俄羅斯因受自身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及落後的社會結構的影響,並沒能在短時間內實現上述國家的突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淪落到“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的地步,昔日威震歐洲大陸的風采不再。

    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到1922年蘇聯的正式成立,50年已過去。雖然,俄羅斯沒能和英法德美等國一起乘上技術革命的早班車,但是,50年裡,曾經的前沿技術也走向成熟,大大降低了推廣和普及成本,俄羅斯也搭上了機器化大工業的列車。憑藉強大的體量,使得其地緣潛力逐步釋放。而在俄羅斯廣袤的土地上,交通線路的鋪開尤為重要。早在1916年,視作俄羅斯國家主血管的西伯利亞鐵路已全線通車。在先進的技術的加持下,俄羅斯原本人類無法征服的凍土荒漠地區也有了征服、改造的機會,這就為其成規模工業開發提供了條件,也將俄羅斯推到時代的風口浪尖上。

    而這些也為蘇聯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第二,在兩次革命之下,舊有社會關係覆滅,為工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沙俄時代的俄羅斯,統治集團是依託在保留有大量的農耕殘餘的經濟結構之上歐構建的。這種封建的勢力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避免自己喪失掉社會從農業向工業轉型時的巨大利益和統治地位,使得他們會成為俄羅斯大規模工業化的阻礙,牴觸經濟轉型。

    透過暴力革命,可以最大程度的斬斷舊體制下既得利益集團的持續性阻擾,為俄羅斯實現工業化轉型掃清障礙,實現快速崛起。而快刀斬亂麻之下,一定程度上又能避免因新舊體制的長期鬥爭而過度消耗國力。不過,國家財富短期內急劇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自19世紀下半頁以來,俄羅斯國運一直處於頹靡狀態,再加上工業化轉型滯緩,以及一戰的鉅額消耗,按理說,一場暴力革命對千瘡百孔的俄羅斯來說打擊也會非常大。但是,革命無異於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與其讓俄羅斯自生自滅,還不如奮力一搏,贏取一線生機。而革命一旦成功,社會關係層面的各種掣肘被消滅,工業化轉型的障礙也被掃除,重振國威指日可待。

    第三,蘇共的高壓政治體制加速了蘇聯快速崛起。

    雖然,革命取得了成功,但擺在蘇共面前的現狀還是非常棘手。凍土荒漠土地居多,自然環境極度惡劣,就算再大的地盤也難挑選出幾塊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良地。而在廣袤的土地上,有許多少數民族獨立居住在各邊緣板塊,再加上覆雜的地緣與人文結構,使得俄羅斯存在嚴重的分裂危險,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也不足。在這樣的國情之下,蘇聯要如何調動國民的生產積極性,怎樣在全國範圍內大鋪開工業化開發,迅速積累國力呢?

    如果從人的驅動力來說,用錢鼓勵國民生產是最直接的辦法,畢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過,要是蘇聯有錢,國民生產條件也不會太差,也不至於到了革命的地步。首先,俄羅斯帝國因沒能早早趕上工業化的列車,發展已落後幾十年,國力積蓄也不足。其次,日俄戰爭、一戰,俄羅斯的國力消耗嚴重。最後,蘇聯建國初期,長期面臨西方列強的圍堵封鎖。內憂外患之下,蘇聯也為錢發愁,也希望飛來一筆橫財。

    一般來說,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才能有效激勵人的潛能和工作積極性。不過,顯然,蘇聯的胡蘿蔔很少,不得已之下,那就只能偏離,重用大棒。蘇聯在國內施行高壓政治,用強力威懾民眾,逼迫他們按照國家意志從事勞動,給予他們很少的報酬。在這種高壓政策之下,短時間內,蘇聯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轉型,為蘇聯實現大國崛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不過,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高壓之下總會需要些寄託來消遣,大棒扛多了,總是需要點甜頭嚐嚐的,不然都會有逆反情緒。

  • 4 # 無與倫比的樂趣

    首先蘇聯在那時蘇聯的工業水平還是十分落後的,但是和其他一些沒有工業水平的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基礎的,這也是很重要的。

    在列寧去世後,斯大林將之前的經濟政策給廢除了,推行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他的模式就是利用國家的特殊權利將國內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優先進行重工業的建設和發展,提高了蘇聯的工業水平,同時也是為共產主義做好準備。而這個模式起到了及其顯著的效果,結果蘇聯僅僅用了倆個五年計劃總共10年的時間就把綜合國力提升到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在此期間斯大林是功不可沒的。強大的綜合國力也是在二戰中消滅法西斯的重要保證。^_^

    無論任何時候的成功都離不開強有力的機遇,1929年,西方各國受到了嚴重的資本主義危機,經濟大蕭條的情況和蘇聯欣欣向榮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各國走投無路的專家和技術工人轉移到了蘇聯,這些人的到來無疑再一次增加蘇聯工業水平的提高和經濟上的飛速發展,不僅如此,西方各國為了自身的發展,沒有辦法只能解除了對蘇聯的經濟封鎖,大量的先進產品進入蘇聯,也為蘇聯的工業水平帶來了突飛猛進是的增長,然後作為二戰的主要戰場,蘇聯雖然打掉了國家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蘇聯在二戰上的收益是巨大的,在佔領德國後,蘇聯軍隊將德國境內的採礦裝置全部運送回國。而在1949年蘇聯成功爆炸原子彈,同時也打破了美國壟斷,一下成為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也讓世界人民從新認識了蘇聯。

  • 5 # 文儒風

    導讀: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從開始到解體都始終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這個從沙俄帝國脫胎而來的紅色帝國,雖然發展基礎極其薄弱,但卻用了20多年時間就迅速一躍成為超級大國,創造了名副其實的發展奇蹟。

    那麼蘇聯到底是如何辦到這一切的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1、底子相對較好

    蘇聯建國之初之所以給人留下落後農業國的形象,多半源於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評價斯大林的一句話。

    他說:“在他接手俄國時,俄國還只是個手扶木犁的國家,當他離去時,俄國已經擁有了核武器。”

    的確,雖然名列一戰前五大工業國之一,但沙俄的工業化水平卻始終一言難盡,不僅規模小,技術水平還非常落後。

    在19世紀70年年代美德等國陸續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沙俄還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齟齬前行,直到20世紀初才勉強完成。

    雖然沙俄在1861年解放了農奴,但貧農仍然佔據了總人口的80%以上,這嚴重限制了沙俄工業化的發展規模和潛力。列寧說沙俄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實在不是聳人聽聞。

    不過儘管遠遠落後於美德英法,但沙俄相比於世界上其他沒有工業化的國家,還是有一定基礎的,這是繼任者蘇聯能夠艱難起步的重要物質基礎。

    2、發展模式高效

    自十月革命以來,帝國主義對紅色政權的圍堵就從未停止,在粉碎了帝國主義的干涉戰爭後,蘇聯還面臨著如何增強綜合國力,抵禦可能到來的帝國主義戰爭,並將無產階級革命推向全世界的巨大挑戰。

    在這樣的條件下,1924年列寧去世後,繼任的斯大林開始拋棄新經濟政策,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國家行政手段將國內有限的資源儘可能高度集中,優先進行重工業建設,提升蘇聯的工業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為共產主義革命的溢位做準備。

    而為了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斯大林要求進行農業集體化,勻出更多資源支援工業化發展。

    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是極其顯著的,尤其在帝國主義強鄰環伺的險惡環境中。僅僅用了兩個五年計劃共10年時間,到1937年,蘇聯綜合國力就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強大的工業實力,是蘇聯在二戰中最終徹底消滅德日法西斯的重要保證。

    3、歷史機遇助推

    雖然帝國主義為蘇聯關上了門,但上帝為蘇聯開了好幾扇窗。

    1929年,資本主義危機席捲西方世界,大蕭條的景象和欣欣向榮的蘇聯形成鮮明對比。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數十萬專家和技術工人移民蘇聯,蘇聯的工業實力更加雄厚。

    不僅如此,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資本主義市場,西方國家紛紛解除對蘇聯的經濟封鎖禁令,大量先進產品出口到蘇聯,蘇聯的工業化水平開始突飛猛進。

    當然,這些和二戰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

    作為二戰最激烈的戰場,蘇聯在二戰中給蘇聯軍民造成了4600萬人的巨大傷亡,佔到了當時蘇聯總人口的1/4,以上,但蘇聯在二戰中的收穫更加巨大。

    除了依靠美國《租借方案》獲得美英等國海量的援助,二戰後期蘇軍的掠奪同樣可觀。佔領德國後,蘇聯將東德境內幾乎所有工礦裝置全部拆運回國,作為戰爭賠款的一部分;消滅關東軍後,蘇軍在偽滿洲國境內故技重施,大量裝置被運回西伯利亞,這些使得蘇聯在二戰後的經濟恢復更加迅猛。

    1945年二戰結束時,蘇聯的工農業產值不到1937年的1/3,但1950年,蘇聯工農業產值就超過1941年。而在1949年,蘇聯成功爆炸原子彈,打破了美國核壟斷,至此蘇聯成為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所以,蘇聯的崛起絕非偶然,這是一系列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6 # 西門不帶刀

    資本的原始積累永遠是血腥的。西方列強:英法美德意通對殖民地和其他國家的掠奪,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個過程用時近百年。前蘇聯底子薄,又沒有殖民地可以掠奪,但依然在短短的20年,完成了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到強大的工業國的鉅變,歸根結底三個方面因素:一個強勢的領導者,一個不擇手段的發展計劃和兩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一 強勢的領導者:斯大林,他是蘇聯之福,但他是蘇聯人民之禍。強勢,鐵血,殘酷。用這三個詞貼在斯大林身上,作為他的標籤。蘇聯這個國家應該感謝斯大林的出現,正是由於斯大林的出現,才將蘇聯由一個落後的農奴制國家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從1924年到1953年,將近30年的執政生涯。讓斯大林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對這個國家進行改造。我們不可否認斯大林對蘇聯這個國家懷有深厚的感情,但同樣因為這對國家深厚的感情讓他將人民的利益放在了一邊,將國家與人民對立。我們看下面一組資料:在斯大林執政時期間:378萬人受到鎮壓,78萬人被槍決。220萬民眾被餓死,4600萬人在蘇德戰爭中被殺害。他是一位英雄,因為他履行了保家衛國以及讓國家強大的使命。他是一位劊子手,因為他在讓國家強大的過程中,將人民的利益完全扔到了一邊。二,一個不擇手段發展的計劃。當不能靠掠奪其他國家和人民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時候,斯大林選擇了掠奪本華人民的利益,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1928年到1932年,蘇聯實行了第1個5年計劃:發展農業集體化。不承認私有制,所有土地收歸國有,土地上的一切產出收歸國家。集體農場的數量由1929年的5.7萬個增加到1931年的20萬個以上,大批農民的土地被剝奪。國家擁有了大量的農產品儲備,第2個5年計劃便應運而生。1933年到1937年:重點發展重工業。煤鐵鋼,發電站礦井油田,一切與重工業有關的產業放在國家發展的第1位。到1938年的時候,蘇聯的鋼鐵產量已經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位,重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新興工業城市的建立,快速實現了城市化發展。有了糧食有了重工業作支撐,1938年開始第3個5年計劃,便重點發展軍事工業。到1941年,蘇聯的武器生產額成為了世界第一。蘇聯形成了以重工業軍事工業為主的一個畸形怪物。

    三,前蘇聯快速發展的兩個機遇。

    第一個機遇:1929年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導致了絕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失業,工廠停工,裝置變成了白菜價。而擁有大量物資的蘇聯,便能夠調集全國的物資進行大規模抄底。以及人才引進。據統計有十多萬歐美工程師在此期間來到蘇聯。第二個機遇: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二戰後的賠償讓蘇聯財大氣粗。二戰勝利後,蘇聯僅從東德國就掠奪了5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以及大量的裝置物資。1950年的匯率一美元等於四盧布。50億美元約等於200億盧布。而當時一輛t34坦克的造價大約為10萬盧布,這些賠款能建造20萬輛t34坦克。四,畸形的發展必將引起以後的崩盤。

    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的前蘇聯,將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輕工業甩在了一邊。最終導致了1991年蘇聯解體。現在是2019年,解體將近30年,前蘇聯加盟國的國力一直沒有恢復。

  • 7 # 傷心淵

    前帝俄可不是農業國。而是有相當工業基礎的,能自己造軍艦的。而且有相當數量的高階知識分子於,科學家,工程師,也有廣大工人群眾。

  • 8 # 孤獨的人209381559

    從農業國到超級大國,蘇聯為何只用了二十多年就實現了驚天蛻變?

    這還用得著說嗎,就是採取了比蘇聯政府在國際層面上所嚴厲譴責的“羊吃人運動",敲骨吸髓的壓榨農奴,不惜製造人為的大饑荒,從飢者口中奪食,並將掠奪來的糧食出口,換取西方國家生產的機器,強力在蘇聯推廣工業化運動。

    從蘇維埃政權成立後,一直到1930年代,整個蘇聯境內,大饑荒的魔影一直遲遲不肯散去。其中,以號稱“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受害最為嚴重。整村整村的烏克蘭農民,在被政府強制收走包括種子在內的糧食後走投無路,從而活活餓死!蘇聯最底層的農奴們的累累白骨,換來了蘇聯從西方國家進口的機器,養肥了蘇聯黨政機關的一批官僚貴族。

    而在1929年10月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更是給予了蘇聯實施工業化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深受經濟危機困擾的西方,被迫向蘇聯輸入資金,利用蘇聯廉價的勞動力生產產品,以降低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成本。並向蘇聯低價出售包括大機器在內的工業品,以換取來自於蘇聯的資金,緩解它們的經濟危機。而蘇聯,也因此而更加迅速的建成了一個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國家,實現了蘇共以及斯大林夢寐以求的工業立國的渴望。

    殘酷壓榨農民+引進西方的資金技術+蘇聯人的勞動激情+……=造就了一個僅次於美國的工業大國——蘇聯。

  • 9 # 風塵講歷史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獲得超級大國這個稱號的除了美國也就剩二戰前的英國和曾經的蘇聯這兩個國家了。英國的崛起是因為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率先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依靠海洋霸權稱霸世界。美國的崛起是因為領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一戰二戰又遠離戰火中心,大發戰爭財,隨著二戰之後英國各殖民地獨立,曾經的大英帝國日漸衰落,美國成為頭號強國。但是蘇聯與英國和美國都不同,英美兩國的崛起都是一步一步走的,蘇聯的崛起卻可以用飛來形容,二十世紀初沙俄還是個農業大國,十月革命後蘇俄成立,1922年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又聯合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這就是蘇聯,後來擴至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短短二十年蘇聯就從沙俄時代的農業國變為歐洲第一工業國,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這離不開沙俄時期的積累。沙皇俄國起源於莫斯科公國。1547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后俄羅斯國家才誕生,直到1721年彼得一世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時俄羅斯才正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而在1462年時莫斯科公國的領土僅為24萬平方公里,經過沙俄幾百年的擴張,沙俄將領土面積擴張到了2288萬平方公里,到了蘇聯時期國土面積依舊是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可以說沙俄奠定了蘇聯廣袤的領土基礎,讓蘇聯有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即使剛開始經濟發展緩慢,但國家體量擺在那,只要政策對了發展一定會很迅速。

    其次蘇聯的崛起與其領導人的正確領導密不可分。蘇聯的第一位領導人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其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後奪取了全國政權,隨後又領導布林什維克黨取得了三年蘇俄內戰的勝利,穩定了布林什維克黨的政權,隨後列寧主導實施了新經濟政策以徵收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讓蘇俄的發展走上了健康的道路。1924年列寧去世後斯大林上位,他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改為以國家行政手段實施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模式,這種計劃經濟模式被稱為“斯大林模式”。不過斯大林模式雖然比市場經濟更加高效,但是這種經濟模式不利於蘇聯的長期發展,這一點在二戰後也逐漸體現出來。可不得不說的是斯大林模式讓蘇聯能集中生產資料集中精力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讓蘇聯在十年之間就完成了工業化建設。同時也是因為蘇聯實行計劃經濟,才沒有被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波及,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停滯不前時,蘇聯卻在高速發展

    當然最重要的是蘇聯碰上了二戰這個可遇而不可求的發展機遇。蘇聯在二戰爆發前就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二戰爆發後蘇聯又侵佔了波蘭東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區以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地區,獲得了大量的資源。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又得到了英國的援助,隨後美國又透過《租借法案》加大了對蘇聯的援助,這些援助不僅讓蘇聯迅速恢復了生產力,還為蘇聯擊敗德國創造了條件。蘇聯軍隊殺入德國柏林後又俘虜了一大批德國專家並將德國東部的所有工業裝置運回蘇聯,大大提升了蘇聯的工業能力。同樣的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後也將東北的全部工業裝置運回了蘇聯。所以別看蘇聯在二戰中人員損失最大,可它其他方面得到的利益也是最大的。

    二戰後世界上就只剩下蘇聯能跟美國扳扳手腕了,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開展了數十年的意識形態的對抗,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冷戰才結束,美國也得以成為全球霸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線魚的做法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