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njin6278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推行了二十級軍功制,只有在戰場上殺敵才能建立軍功,才能改變自己及家庭的命運,就是秦國王族也不例外。據《史記·商鞅列傳》記載:“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由此可見,即使是秦國宗室子弟,如果沒有立下軍功,照樣不能列入貴族名冊。商鞅把軍功爵分為二十個級別,最高級別為徹侯,也名列侯。但是秦國王族畢竟是王族,如果完全按軍功授爵,那很多秦國公族因沒有上陣殺敵立功,就不能被列入貴族之列,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極不利於國家統治的。於是封君制度作為獎勵軍功制度的重要補充,也就應運而生了。

    在戰國時期,封君制是很盛行的。比如我們熟知的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當然更有龍陽君、陽文君、平陽君、馬服君等大量封君。這些人都是國君的宗親、外戚和倖臣,因他們與國君最親近,又有一定功勞,就被國君重封。六國封的君應該比封侯有更高的地位。比如象魏國的信陵君不但有封地,更有自己的私人武裝。趙國的平原君也是如此。但秦國是以二十級獎勵軍功制來封賞的,封君制根本就不在二十級獎勵軍功制之列。顯然秦國也相應採納了六國的封君制,對秦王的宗室子弟、外戚、倖臣等特殊群體多以封君來彰顯其尊貴的地位。秦國二十級獎勵軍功制,最高的當是徹侯,一般情況下是很難被封徹侯的。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一百多年裡,封侯的也只有七人而已。他們分別是商鞅、魏冉、範睢、呂不韋、嫪毐、王翦、王賁。其中純武將出身而被封侯的只有王氏父子二人,說明在秦國封侯難,武將封侯更難。為了照顧王室貴族和外戚倖臣,為了激勵功臣武將,秦王就以封君的方式,來彌補這一不足。在秦國封君的相對要多於封侯的,我們熟悉的秦國封君有很多,如商君衛鞅、嚴君樗裡疾、武信君張儀、華陽君羋戎、武安君白起、安國君嬴柱、剛成君蔡澤、渭陽君贏傒、渭文君贏、長安君成蟜、及參加過平亂的昌平君和昌文君。除此以外還有秦昭襄王的兄弟,涇陽君公子市和高陵君公子悝等等。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秦國封君多是王室子弟、外戚,但也有非王室的,像商鞅、張儀、白起等人,他們都是憑文治武功被封君的。

    那麼封君和封侯有何差別呢?在秦國封君的一般封地控制在五十里以內,戶口不超過一千戶,在今天看來,也大體象一個鄉鎮大小了。因此封君最大也就相當於一個鄉侯。而封侯就不一樣了,有縣侯、鄉侯和亭侯之分。秦國七個封侯的都應該是縣侯,封邑大,食戶多。如丞相呂不韋被封文信侯,在洛陽封邑多達十萬戶;嫪毐被封為長信侯,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那麼嫪毐為什麼能被封侯呢?嫪毐曾參加了平定成蟜之亂,更主要的還是他床上床下服侍趙姬趙太后,是趙太后為其請封的。商鞅有些特別,既封君又封侯。據《史記·秦本紀》中記載:“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昂。封鞅為列侯,號商君”。這句話解釋得很清楚,商鞅憑藉軍功被封的是列侯,不是封君,因為只有列侯與軍功掛鉤。但秦孝公感商鞅對秦國的變法之功,同時又授予了商鞅封君的稱號,故號“商君”。從以上可見,封侯的多為秦國建有大功的丞相級人物,封地多,食邑大,為二十級獎勵軍功制最最頂封爵,而封君只是對封侯的一種補充,是用來照顧那些王室子弟、外親及倖臣的,或是對勳臣功將的激勵。封君的多是王族宗親,身份高貴,但封侯的都是因軍功受封的,有踏踏實實的功勞,是列入二十級獎勵軍功制的最頂級爵位,應該比封君更實惠。那麼名將白起那麼大軍功,為什麼沒被封侯呢?這就在於白起與秦昭王贏稷、丞相范雎的關係了。不要以為獲得的軍功大就能被封侯,得不到秦王和倖臣的賞識,與他們搞不好關係,同樣也是很難被封侯的。

    在戰國以前,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進行分封,其分封的都是自成一國的。在封國裡諸侯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方面都是獨立的,是真正的封國諸侯。而到戰國時期,各國稱王,他們對宗室子弟、外親、倖臣及功臣勳將,名義上封君封侯,但他們在封地上只有經濟權,獲得稅收,是沒有軍政權的,而且被封的人多不在封地,依然在國都居住、生活和工作。

  • 2 # 沙海古藏

    ‬先說秦國的爵位,分為二十等,徹侯最高

    長信侯的這個等級的侯爵,可不是一般人能觸碰到的;根據商鞅變法後的改革軍功制度,想要被授予爵位,必須要有軍功或者與之對應的巨大功勞

    二十等軍功爵,有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下圖給大家展示的很明顯

    嬴傒貴為秦王的大伯父,在其回國,還有上位的過程中都有諸多助力,以此宗室之尊,位列駟車庶長,屬於第四等尊貴的爵,已經算比較高的爵位啦!

    但是比之長信侯的侯爵爵位還是要遜色不少,長信侯和呂不韋的文信侯都是最高等級的侯爵

    所以從爵位上嫪毐是完勝的,毫無懸念!

    ‬官職上來分析

    渭陽君官職為國尉,是用來掣肘丞相的掌兵之權的,官職很大,為中央主持軍事的長官。後世的太尉一職即來自秦國國尉的變遷而來。

    嫪毐官職倒是並不大,僅為內侍長,但是他伺候的是太后,太后有監國之權,呂不韋有主政之權,有此二人秦王嬴政一開始確實是被架空的。嫪毐憑藉替太后辦事,掌握著太后璽印,後面甚至與想幫卻呂不韋對座論政,這是身為王室貴胄的渭陽君比不了的。

    ‬嫪毐如何封侯的,權勢若何

    嫪毐的封侯,可能很多人存有疑問?以一個區區的寺人竟然能封侯?

    這完全是依靠太后的寵愛、提攜得來的;但是確實有秦法可以靠

    ‬根據秦法: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

    就是這一條法律,讓嫪毐終於能夠封侯,因為嫪毐告發了公子成矯的叛亂,所以於國有功,太后趙姬也是抓住了這一關鍵點,嫪毐得以封為長信侯!《大秦賦》當中對這一細節的演繹非常符合歷史事實

    當然在秦王嬴政的心中作為大伯的渭陽君豈是一個長信侯可比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渭陽君的權力太小,不可與嫪毐爭鋒。

    最後長信侯嫪毐到後期尾大不掉,氣焰熏天,內把持朝政,外勾結三晉,內外牽扯頗多,一旦處理不當秦國有覆巢之危!

    但是秦王王權卻不能集中,受太后監國之權的掣肘,趙姬和呂不韋翻臉,這個毒瘤遠非渭陽君能夠解決,而只有秦王自己用王權來解決此事,但事實上嫪毐也只是秦王奪取呂不韋和趙姬雙方權力的棋子,嫪毐謀反叛國,三人被一鍋端,秦王才能在事實上完成親政!

  • 3 # 歪史

    在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秦始皇親政前遇到的嫪毐之亂,這個假太監因為和太后趙姬生了兩個兒子,於是萌生了廢除秦王政,改立自己兒子的想法。

    不得不佩服嫪毐的腦回路清奇,在男性繼承人根深蒂固的當時,秦國宗族怎麼會容許一個外姓私生子繼承君位,即使他能夠殺了秦王政,也不可能完全控制朝政,相權在呂不韋手中,軍權在其他將領手中,他什麼都沒有。

    然而,這個靠陽物進宮受寵的人,根本沒有明白自己的身份,他就是太后安撫寂寞內心的工具,對秦國沒有任何功勞,也沒有任何的利用價值,在商鞅軍功爵制度之下,他憑藉和太后的床幃之歡受封為長信侯,已經算是祖上積德了。

    顯然,祖上積德過度,因為呂不韋的縱容和太后的寵信,身邊有一堆貪權戀勢的門客奉承,於是盜用太后印璽、皇帝兵符,發動自己的親信門客集合成烏合之眾,於是乎,這個忘乎所以的傢伙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長信侯嫪毐之亂粉墨登場。

    還沒有親政的秦王政這時候展現了他冷靜、殘酷、陰狠的性格,比起幾百年基業的秦國,醪毐的對外實在太渺小,在秦國宗族的反撲之下,烏合之眾迅速潰散,大批門客都被殺,嫪毐本人也被活捉。

    一夕之間,從人人仰慕的長信侯變成階下囚,憤怒不已的秦王政把他車裂,隨後摔死兩個私生子,因為對嫪毐的縱容,這次意外變故導致呂不韋失寵,一下子亂七八糟的罪名數不清。

    譬如進獻假宦官嫪毐、私通太后、縱容嫪毐等等於是,直接被廢掉丞相之位,然後回到封國,沒多久就被遷居蜀地,途中自殺。也意外地讓秦王政親政,徹底把持秦國權力,開啟了他一統天下的歷程。

    嫪毐之亂被稱為蘄年宮之變,主要協助秦始皇評判的是宗族和出身楚國的昌文君、昌平君兩人。但是歷史上沒有渭文君這個人,這個人渭文君贏昇也是孝文王的兒子,和渭陽君嬴傒的親兄弟都是大秦賦中編劇杜撰的人物,被設計為秦王政的伯父。

    這樣一個虛構的人物後來也死於叛亂之中,成為嫪毐頭腦發熱的犧牲品。他們當時為了保護公子扶蘇而死。

    秦國法令森嚴,宗族一般不會反叛,最多像成蟜一樣叛逃,直接攻打國君,只有嫪毐這樣滿腦子是陽物的傢伙乾的出來,不知道他怎麼想的,嬴姓趙氏那麼多繼承人,怎麼會由著他另立私生子?比起趙高還無腦。但是這次叛亂意外削弱了秦國宗族。

  • 4 # 剛日讀史

    《大秦賦》最近的劇情有點捂臉啊,渭陽君的妻子在街上竟然被嫪毐玷汙而死,並且死之前,她已經懷上了渭陽君的孩子,可謂是一屍兩命!

    為報殺妻辱妻之仇,渭陽君便懷中暗藏利刃,想在朝堂之上殺死嫪毐。但在對質的時候,不小心說漏了嘴,他指責嫪毐是個假太監,並且還和趙太后發生了些不可描述的事……

    (《大秦賦》嬴傒)

    就在此時,秦王嬴政突然拔劍,砍傷了渭陽君,阻止他說下去。從劇情的發展來看,秦王政砍傷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大伯,應該是不想讓嬴傒把這種王室醜聞給掀開來,並且他不希望自己的佈局被攪亂,讓呂不韋和嫪毐鬥下去,然後坐收漁翁之利!

    從這個角度來說,嫪毐的權勢要比嬴傒大得多,否則劇情不會這麼安排,直接砍了就是了!

    (《大秦賦》嫪毐)

    在電視劇裡,嬴傒是渭陽君、駟車庶長;嫪毐是長信侯。我們現在深入歷史,只探討“長信侯”是否真的比“渭陽君”和“駟車庶長”要大?

    答案是肯定的!

    商鞅入秦之前,秦國有四種“庶長”,是爵位,也是官職,屬於“官爵一體。一是大庶長,二是右庶長,三是左庶長,四是駟車庶長。

    大庶長,相當於丞相;右庶長,由王族成員出任;左庶長,由非王族成員出任;駟車庶長,主要掌管王族內部事務。

    這四種“庶長”,都可以參與到國家的軍政大計方針裡面去,既屬於決策部門,也是執行部門,因此權力很大!

    但商鞅入秦變法之後,這四種庶長,都下降到了“九卿”的位置,也就變成了執行部門而已啦!

    (三公九卿·官僚制度)

    而在九卿之上,建立了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相當於國務院,總管全國政務;太尉,總管全國軍隊行政權,相當於軍委,御史大夫,監察百官,歷朝歷代都是垂直管理,相當於組織部。

    而駟車庶長排到了“二十等軍功爵”的第十七個等級,並且權力被嚴重虛化,只相當後世的“宗正”了,像明清時期的管管宗人府啊,關小黑屋啊,或者給一些鐵桿莊稼,發點祿米這些而已了!

    (關小黑屋)

    而商鞅之後,秦國也由“貴族本位制度”向“官僚制度”大力轉型,“駟車庶長”已經更多的表現成了一種“官職”!

    那有人說了,嬴傒至少還有一個“駟車庶長(宗正)”這樣的官職呢,而嫪毐卻沒有呢,他怎麼地就比嬴傒的權勢大了呢?

    答案恰恰就是因為嫪毐的“長信侯”爵位。

    在西周時期到春秋戰時期,當時執行的是“貴族本位制度”,只要擁有“爵位”,就自動擁有了參與國家決策和地方治理的權力。

    (周朝的宗法制)

    “貴族本位”,權力來自於爵;“官僚制度”,權力來自於官,這跟我們現在對“官本位”的認知剛好是相反的。

    而秦始皇推行的“廢分封而建郡縣”,剛好就是一個廢除“世卿世祿制”到建立“官僚制度”的過程。

    因此,在他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秦國成了一個大秦本土貴族豪門、與關東人為主的官僚,同時存在又相剋相殺的結合體。

    (《大秦賦》中秦國原文武大臣)

    那怎麼去對比“官位”和“爵位”的不同之處呢?這也很簡單!官位是沒有封地的,到了時間就退休滾蛋;而爵位不同,那是要給封地的,並且還是可以世襲。

    因此,官位相當於一個公司裡的經理、主管職位,而爵位,卻相當於公司裡的“股東”,他們是有土地的,有股份的!

    而且,嫪毐的“侯爵”也要比嬴奚的“君爵”高!

    秦國,共有四個“侯爵”者,穰侯魏冉、應侯范雎、長信侯嫪毐、文信侯呂不韋、這都是給封地的!

    這是一種封君爵位,只有兩個等次,一等為侯,二等為君。它不是公侯伯子男的那種侯爵,也不是商鞅的二十等軍功爵。因為戰國時期,共有三種封爵制度。

    (三種封爵制度)

    像王翦、王賁的這種徹侯爵,還有什麼“關內侯”,根本就沒有封地,秦始皇也不可能給,那只是一種身份的象徵罷了!這種侯爵跟“封君制度”的侯爵根本沒得比!

    而嫪毐的“長信侯”是有封地的,在太原郡,共有三十七城(以上);而嬴傒的“渭陽君”,“渭陽”不像是功德封號,而更像是地名,那麼他的封地就應該在咸陽邊上、渭水之南。

    但怎麼說,他的“封君爵”要比嫪毐的“封侯爵”要低一個等級!

    因此,如果要問嫪毐和嬴傒誰的官職大?當然是嬴傒的大。但按當時的“貴族本位制度”來說,要比就只能比“爵位”,那麼嫪毐的爵位就要比嬴傒的高了!

    文——千古

  • 5 # 棍哥觀史

    君和侯在那個時代都是封邑制度的象徵,只不過西周爵位制度只涵蓋公侯伯子男五檔,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尚且尊崇周禮,周王室之下皆為侯國,稱王者可封侯爵,而侯國者只能分封侯以下的爵位。所以為了表彰特殊功勳,照顧宗室親貴,封君制度應運而生,它的產生是因為侯爵的天花板限制了分封等級,所以君封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君稱有時候要比侯爵更尊貴,因為它主要是照顧宗室成員和重要勳臣,比如商鞅封為商君。

    那麼有人會問,既然沒資格封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侯爵呢?其實以秦國為例,在秦昭襄王之前,也未分封過侯爵,直到秦昭襄王將周王室之九鼎搬回了咸陽,打破了列國唯周王室為尊的格局,這才有了封侯之舉。但君侯的尊卑差異並不大,比如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分封的武安君白起、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嬴顯、櫟陽君白山、穰侯魏冉、應侯範睢,宗室、外戚、勳臣皆有無差異的君侯封賞,並不是固定的某類人封君,某類人封侯!

    白起劇照

    還有一個問題,既然秦國在昭襄王之前沒有資格封侯,為何二十等軍功爵會有侯爵呢?其實商君法裡並無二十等軍功爵,只有十七等,最高級別為大良造,二十等軍功爵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改良的。所以在秦昭襄王之前,秦國除了王室之外是沒有一位侯爵的,哪怕尊貴如秦孝公的商鞅,秦惠文王的張儀,也都只是君爵。所以君爵就是在不逾越禮法的情況下,對功勳、宗親、外戚的最高褒獎!只不過這個君爵既沒有出現在周王室的五等爵位制度裡,也沒出現在秦國的十七等爵,以及後來的二十等爵中。

    要說君與侯誰比誰尊貴,這個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君爵是侯的替代爵位,侯爵又是君爵想表達的意思。

    具體到實際案例中,無往不勝、戰功卓著的武安君白起,制定遠交近攻戰略的應侯範睢,誰更尊貴呢?但穰侯魏冉就不一樣了,他是秦昭襄王分封的第一侯,份量是遠高於君爵的,這裡有魏冉的功勳卓著,也有大秦宣太后的血緣影響,在這個層面上看,侯爵又要比君爵尊貴的多。再說上面提到的兩侯四君,其中有一侯三君都是秦昭襄王的親戚,由此也可聯想到戰國四君(公)子,哪個不是貴胄宗親?(春申君待考證)

    春申君黃歇劇照

    其實很多學者總結過戰國時期的封君制度,將封君物件定義為三類:國君的親屬和外戚、國君和太后的寵臣、有功的將相大臣。封號的型別也有三種,一是以封邑之名為號,這個比較常見,如平原君;一是以功德為號,如張儀的武信君;還有一種是有封號而無封邑的,如武安君白起,馬服軍趙奢。所以君爵之間本來就是有差異的,國君親屬肯定是最尊貴的,尤其是公子封君的(君王兒子)。其次就是那些獲得封邑的君爵,封邑代表著他們享有徵稅的特權,但是需要國君派“相”掌管封邑內的治理權和軍權,而且這個封邑往往不會世襲,此類封君者,當然要比虛銜實在的多。

    這裡就有一個關鍵點,周王室舊制中封侯者是有封邑的,但列國封君者不一定有封邑,所以這是君主分封時可以掌控的地方。在秦國未打破周王室的禮儀前,封君其實就是封侯,所封者皆有封邑,昭襄王之後才有所變化。例如秦孝公至秦武王時期,三任國君當中被封君的只有商鞅一人,他在秦孝公時期擁有十五座城池的封邑,與秦孝公出則同車入則同屋,與侯無異。昭襄王之後封君就帶有褒獎之用,若注重實際獎賞的,便直接封侯,無需封君,或者以君區別於侯,又或者是累軍功為侯、累文治之功為君。

    商鞅劇照

    渭陽君與長信侯的比較

    回到問題當中,公子傒確有其人,但歷史上並無太多記載,電視劇《大秦賦》裡被描繪成奪嫡公子,後主掌宗族事務,拜駟車庶長。這個駟車庶長其實也是二十等軍功爵裡的爵位,但在商鞅變法時期,秦國也有此職位,類似的還有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也有學者認為這是爵職一體的)。其中大庶長贊襄國君,大體相當於早期丞相;右庶長為王族大臣領政,左庶長為非王族大臣領政,駟車庶長則是專門執掌王族事務。

    由此可見,除左庶長外其餘皆是王族專職,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行開府丞相總攝政務,各庶長便成虛職,唯獨這個駟車庶長仍舊掌宗族事務,秦始皇改革爵位制度後,繼而虛化為軍功爵位,不再有實職權力。所以《大秦賦》的描寫雖然無歷史依據支撐,但在邏輯上是行得通的,嬴傒是秦孝文王贏柱的兒子,嬴政的親叔父,他管理宗族事務責無旁貸。

    再從上文介紹的封君類別來看,渭陽君之稱呼必然是因地而得,即渭水之陽,古渭水就是流經關中平原,完全有可能作為贏姓宗親的食邑封地,這個設定也是無歷史依據,但非常符合邏輯的。所以《大秦賦》裡的嬴傒官職為宗族事務的主管,爵位是君,有食邑,不至於懲罰族人還得請“關內侯”出面。總體來說,《大秦賦》設定的渭陽君屬於照顧宗族的封君,而且具有掌管宗族的權力,甚至可以從宗法的角度制約嬴政,參與秦國的重要決策,權力還是相當大的。

    再說嫪毐,他是以內侍的身份接近太后,因太后寵溺進而拜為長信侯的,前文說過,封侯是必然會有食邑的,嫪毐的食邑在秦國軍事重鎮河西太原郡。而至於實權,僅是“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也就是與政治決策無關的後宮生活方面,所以嫪毐本人並不能影響秦國政治,這方面比不上嬴傒。但嫪毐封侯以後,其“家中賓客童僕數千之眾”,如咸陽內史、衛尉這等軍政高官紛紛巴結,並形成長信侯的政治陣營,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結黨,這個對秦國朝政的影響就是嬴傒沒法比的了。

    插一句題外話,秦華人才引進的步伐是走在六國之前的,十七等爵制中,第十等客卿、第十一等正卿,皆是用來引進人才的爵位。如名相李斯,他被推薦於秦王后,立即被拜為客卿,這個客卿後來在二十等爵制中改為左庶長,就是非王族大臣領政的那個職位名稱。而最高級別的第十七等大良造,專門授予非王族的“外來戶”,比如商鞅、樛遊、公孫衍、白起等,這些人都得到了同時期的最高榮譽和封賞。

    李斯劇照

    這個題外話其實反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秦國除了“逐客令”的短暫時期,都是極為重視外來人才的,相比較而言就會削弱宗室的權力和影響力。所以嫪毐形成政治集團後,贏傒即便是掌握宗室力量,也難以與嫪毐抗衡,因為嫪毐集團裡的“外客”太多,且都身居要職,盤根錯節於秦國的政治中。

    綜上所述,其實君與侯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封君制度就是在禮法約束下,對功勳卓著者、宗室外戚親貴的特殊封賞。但爵位與官職不同,爵者封妻廕子,官者,事上從命,簡單說就是一個是獎賞,一個工作。君爵、侯爵在嬴政時期已經是君主調節君臣關係,平衡派系勢力的工具了,真正到大封功臣的時候,始皇帝確實封了不少侯爵,這個就另當別論了,畢竟橫少六國的功勞不是一個宦官,一個族叔能夠比得了的。

  • 6 # 滿月尋桂子

    秦國的封君不在二十等爵制之中,也就是說贏徯的“渭陽君”與他的官職“駟車庶長”不是一回事,渭陽君是他的封號與他做不做駟車庶長沒有直接關係。

    在秦國封君沒有其他六國那樣尊崇,比如戰國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嘗君。還有權傾一時,功高蓋世的將軍也被封為“君”,比如昌國君樂毅,武安君李牧,信平君廉頗等。

    而在秦國被封君的多數是宗室子弟或王室貴戚,比如涇陽君公子芾,安國君公子柱,華陽君羋戎,《太秦賦》裡有渭陽君,渭文君,陽泉君,昌平君,昌文君等,但也有少數不是貴族子弟,像張儀,蔡澤。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1公士,2上造,3簪嫋,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良造,17駟車庶長,18大庶長,19關內侯,20徹侯。

    在二十等爵中,徹侯為最高等級(漢朝時避漢武帝劉徹的諱,徹侯改為列侯),並無“君”這一等級。所以“渭陽君”與嫪毐的長信侯不能比較,但渭陽君是駟車庶長,這個等級當然比文信侯低三級。但駟車庶長是宗室首領,有極高的威望,甚至能左右王位的繼承人。所以也只有嫪毐這種拎不清的人才敢去招惹他。

    《史記》中記載的列侯有七人:穰侯魏冉,應侯范雎,文信侯呂不韋,長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武安侯王賁,還有個特殊的是商鞅,商鞅稱作“商君”,但爵位是列侯,號商君。

    還要提一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白起,白起被封“武安君”,白起一生征戰三十多年無敗績,天縱英才,死在他兵鋒之下的六國將士多達百萬,為秦昭襄王打下七十多座城池,將六國打的無還手之力,有生軍力消滅殆盡,白起在鄢郢之戰後被封“武安君”。所謂“武安”者,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

    趙國李牧也是“武安君”,看來要按軍功的話“武安君”應是最高爵位了。

  • 7 # 唐俊龍55398571

    周天子分封天下,爵位依次為公侯伯子南,王爵專制周天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禮崩樂壞顛覆周爵位大國自封王,王下設侯君子男爵位,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改爵位為設二十等軍功爵位,最高爵位是關內侯和徹侯,贏奚作為駟車庶長官爵一體位列第十七等。

    嫪毐本是丞相呂不韋府邸駕車車伕,因長相俊郎且善房中事而被送入宮中做了太后趙姬藥引子,受到太后寵幸的嫪毐封為長信侯,長信侯嫪毐封地山陽(今山東鉅野縣)食邑是太原郡(原趙國土地),這樣非軍功而受爵位是破壞商鞅秦法行為。嫪毐爵位是最高級別。

    兩個人的碰撞是在嬴政撞破太后與嫪毐有私生子之後,代表宗室的贏奚與丞相呂不韋合作抵抗長信侯嫪毐造反,嫪毐憑藉太后印信調動雍城和咸陽禁衛軍殺向咸陽宮,此時此刻秦王嬴政在外巡視無法及時回援。嫪毐用自己封地財富養食客萬人做核心班底,而沒有軍功的秦國宗室只有族兵抵抗損失慘重。好在華陽太后羋姓族人羋啟掌控軍權協助丞相呂不韋平叛獲得最後的勝利。

    嫪毐從實力上高於徹侯贏奚,秦國宗室沒有多少人在朝堂任要職且無軍功,無軍功不授予爵位,宗室們只是保持厚祿,伴隨著繼承分封會逐漸削薄後成庶民,而如白起和司馬錯及王翦這樣的寒門子弟憑藉軍功而成久盛不衰的秦國新貴。嫪毐背後是監國太后趙姬,趙姬掌握王璽可以釋出詔令,王詔又呂不韋相印複核即可成王命,相邦呂不韋與監國太后是政治聯盟,後嫪毐代表太后臨朝聽政與文信侯呂不韋並立。

    綜合而言,嬴政沒有親政的時期,贏姓宗室危如累卵,贏奚不得不約束好宗室在相邦呂不韋與監國太后趙姬及華陽太后羋姓勢力之間求生存空間,嫪毐被誅殺後,羋啟代替呂不韋做了丞相,贏奚為了宗室前途不得不低頭上門去討好羋啟。秦國爵位連著耕戰,沒有軍功的爵位不能長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空作業安全帶什麼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