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頑童374236889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弄清儒作何解。儒字共有6解。1、古指學者;2、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專為貴族人家相禮的知識分子;3、孔子創立的學派稱為儒;4、柔順意;5、通懦,即懦弱;6、指侏儒。好了,這其中第三解已經回答了您的問題。

  • 2 # 開心果165931305

    世間的每一個人都該牢記遵守做人的規矩責任誠信清正廉潔,對國忠,對老孝,待人有禮貌,知恥而後勇,做人應尊大讓小,孝悌分明,生活勤儉學知有智,行善積德福必增,即顧己又顧人。所以如此道理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守好做到,儒家思想人人該守該做。儒:儒子儒學儒德儒道儒家儒雅儒人。

  • 3 # 錢君史話

    春秋亂世,周禮少存,孔丘趨周見老聃,以習周禮,明道德。

    其後孔丘廣招門人弟子以成儒家。

    這時他們幹什麼呢?

    孔聖人講孝道,要慎終追遠。

    誰家死了老人,這夥人去人家裡,先對死者跪下磕了頭,不走了。這家人管他們飯吃,他們便從初死到葬埋,“治事”:怎麼報廟,怎麼送三,怎麼成斂,怎麼祭拜,怎麼成服,到最後怎麼葬埋,搞的神神密密。

    當然,吹喇叭,吹簫管,打小鑼,還要聲勢一番。

    完事了,吃一番,喝一番,要點錢,走人。

    他們說,這就是周禮。

    孔聖人說,要說講周禮,捨我其誰也。

    這可是初始化儒家班,後期發展成型,儒家便創立了一套學說。

  • 4 # 漁丈人2

    回答問題前,先搞清楚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諸子:各種學說的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就是他們創立的學派,大都以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命名。1.儒家: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仁政」。2.道家: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認為天道無為。3.墨家:提出「非命」主張,「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4.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以法為教,以吏為師。5.名家:從事論辯名實的學術活動。6.陰陽家: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7.縱橫家: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由從事外交活動的謀士組成。8.雜家:因「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得名。9.農家:注重農業生產,認為農業「為神農之言」。10.小說家: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瞭解了以上內容,結合《說文解字》,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孔子學說被稱為“儒學”了。“儒,柔也,術士之稱。”“儒”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即“術士”,後演變為主持各種禮儀人物的統稱。

  • 5 # 桐琴候月

    “儒”本來是“術士”的通稱,術土即學道之士。《周官》“儒以道得名”,與“師”對舉,《疏》稱“儒,有道德、有道術者之通名”。師既與儒並言,則儒本為掌教育的人,就是以“六藝”教人的保氏。因為孔門專傳“六藝”之學,故遂加以“儒家”的稱號。

    孔門教育,分為四科,孔子嘗稱: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照這樣看來,在孔子之時,儒家已分為四派。《韓非子·顯學篇》 以為孔子死後,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這八派的書,多已不傳。實際上只有孟、萄二家,始為孔門兩大宗派。

    因此,孔子及其弟子所傳學問就稱為儒家思想。

  • 6 # 唐言唐語

    儒,是柔弱、微小的意思。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相對於浩瀚的宇宙、無盡的時空,人無疑是極其脆弱與微不足道的。

    然而,人又是這個宇宙中最神奇、最了不起的存在——因為人是有思想的,“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

    能夠從這兩個方面深入地去了解、認知自我是人類最了不起的地方。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卻能夠征服、駕馭、掌控世界上最強大東西,可以摧毀、消滅、粉碎天下最堅不可摧的事物。

    儒,肯定包涵了這樣的認知,看似柔弱微小的個體卻可以駕馭比自己強悍龐大得多的東西——司馬遷在《史記·禮書》中讚歎道:“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

    天地之間能夠主宰支配萬物、領導管理大眾的除了人類自己,還有什麼物類能夠做得到呢?不是“人力”又是什麼呢?

    太史公的意思是除了領袖人物個人的傑出才能、非凡努力之外,更應該感謝無數傑出的先賢聖哲們——感謝他們在混沌無序、雜亂無章的世界裡不斷摸索、探尋、總結、制定出可以“宰制萬物,役使群眾”的有效方法、不朽的制度:也就是“禮”。後人們繼承、借鑑於先祖粲然的文明成果和偉大的創舉就可以便捷地役使群眾、宰制萬物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儒,又是繼承與發揚的意思。

    儒家是最重視、崇拜先祖及其文明成果的,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儒家學說的最主要的部分應該不是自己獨創的,而是經過精心篩選、仔細甄別後繼承來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人的偉岸、光輝,使孔子及其後學們堅信:天地無窮無盡,人與之相比微不足道。但是隻有人可以與天地相提並論、相併立——《中庸》裡面說“唯天下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特別重視“仁”——仁者,人也。就是讚揚人性中高尚、偉岸的部分,肯定人類難以估量的創造力和無盡的智慧、非凡的勇氣。

    儒,是關愛與敬意的代名詞。

    世界上最柔軟、最溫暖的是母愛,而母愛又是世界上最堅強的東西——當幼仔的生命面臨威脅的時候,母愛的強悍表現會讓世界都為之顫慄、發抖。

    儒家同樣是二者兼具的,只是儒家更加強調關愛與互敬(原則性)的結合統一,而不是一味的溺愛。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即便是“骨頭最硬”的魯迅先生,也有溫情脈脈、柔情似水的一面。這個世界不總是需要強悍霸氣、大義凜然,君子“威而不猛、泰而不驕”儘管不失威嚴卻應該是一副溫和從容的模樣,讓人喜歡靠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既然人可以同天地相併立,在帝王、諸侯、權貴們的面前為什麼要奴顏婢膝、戰戰兢兢呢?完全可以不亢不卑、分庭抗禮的,相互間保持必要的尊重就可以相處,否則就離開。同樣的道理,所謂的強者有什麼資格在弱者面前飛揚跋扈、驕縱恣肆呢?讓弱者可以不亢不卑、分庭抗禮,擁有與帝王、權貴相對等的尊嚴——使每個人都懂得並且擁有自尊、讓每個人都明白自尊的同時應該給予他人相對應的尊重才是“禮”的實質、“敬”的主旨:越是高高在上的越應該謙恭溫和、禮賢下士。尤其是在對待弱小者、對待“鰥、寡、孤、獨、廢疾者”應該更加體恤恭敬、滿懷同情與關愛——這是儒家修身的第一要務:自信而不狂妄,自尊而不驕橫。

    君子周而不比,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要讓所有人都能夠過上自尊、體面的生活,維護每一個人的尊嚴是儒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踐踏他人尊嚴的行徑儒者會像母親呵護幼崽的生命一樣表現強悍,能夠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

    儒,是黑暗裡的燈塔與火把,意味著堅強的引領、積極的探索和勇敢的嘗試。給人們以希望與期待。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人類的始祖在遠古之時未必不是生活在這樣嚴酷難破的“鐵房子”裡,力不如牛、奔不如馬。除了上天給予的肉體身軀,別無長物。狼蟲虎豹、蛇蠍毒蟲、山火洪水、瘴氣瘟疫……什麼都致命、處處是壁壘。在這樣近乎決絕的生存環境裡面如果沒有了“希望”的指引、勇敢的嘗試、積極的探索,今天的人類可能依然還處於矇昧、未開化的狀態。

    《莊子·天運》裡藉助老子的口吻來規勸孔子“天鵝不是因為天天沐浴才毛色潔白,烏鴉也不是每天用黑色漬染才毛色烏黑,烏鴉的黑和天鵝的白都是出於本然,不可以人為的觀點來評判高低、加以改變……”

    道家的觀點無疑是深刻、透徹的,孔子並不是不知道、沒有想過。只不過要是依從道家那消極退避的觀點的話,大禹還有必要去治水嗎?提著極其簡陋的工具、累得像個勞改犯一樣,去對付那滔天的洪水?在那個年代裡,是不是很瘋狂?是不是自不量力?那麼多的先賢聖哲還有必要在反覆的失敗之後又勇敢地去嘗試、探索、努力奮鬥嗎?

    以柔弱之身、脆弱之體想要去馴服驚濤駭浪、洶湧洪水——與孔子以一己之力周遊列國、推行王道仁政有什麼不同呢?即使不成功,也要去嘗試、去力行——為天下蒼生計、為萬世後人計,雖千萬人吾往矣。縱然是四處碰壁、連遭災殃、備受打擊,卻矢志不渝、永不言棄——“當仁不讓”,因為這是“儒”無法推卸與逃避的責任和擔當。

    至於後世用以愚民、鉗制思想、維護統治的所謂的“儒家”,則是被肢解分割、強行改造過的“儒”——雖然他們敬奉孔子、祖述堯舜,但是與孔子的主張、儒家的宗旨已是大相徑庭、天壤之別了。

  • 7 # 好玩的國學

    儒家最初是一種職業,主要從事喪禮祭祀等事情,用當時看不起儒家的思想家墨子的話說,就是發死人財的人。

    齊國著名宰相晏子曾經指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者有四種毛病。這是當時儒者的通病,並不是針對孔子個人。也就是說,不是孔子害了儒者,而是儒者害了孔子。孔子年輕時候確實幹過儒者主持喪禮的活,但那只是他的謀生手段而已,志當存高遠的孔子,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儒者了。

    那麼儒者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呢,為什麼惹得人品不錯的晏宰相,對他們有那麼大的意見呢?

    華人歷來重視喪葬禮儀,這些禮儀紛繁複雜、規矩很多,普通人不容易掌握。按照現代經濟學“有需求就有市場”的原理,當時喪葬禮儀的需求十分突出,就催生了特殊的社會階層——“儒”,他們以專門替人操辦冠、喪、嫁、娶等禮儀為生。這種職業地位低微,沒有固定的財產和收入,做事時還要看人臉色,所以形成比較柔弱的性格,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所以《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儒,柔也,術士之稱”。

    為了保證自己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儒者提倡厚葬的觀念,教人哪怕是傾家蕩產也要搞一場體面的葬禮。就像證券商勸人趕緊趁著牛市炒股,地產商讓人漲價前趕緊買房一樣,他們的一言一行滲透著利益。和孔子一個時代的墨子先生,極度厭惡儒者的這種行為,作為儒家學派最激烈的反對者,他語帶諷刺地說,“富人有喪,乃大悅,曰:此衣食之端也”,意思是,“太好了,那邊富人家死人了,我們又有吃有喝了”。所以,當時儒者給社會的印象很糟糕,他們是發死人財、騙吃騙喝的一群格調不高的小人。

    孔子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儒者了。他不是那種看見別人家死人就喜形於色的人。給別人辦喪事的時候,看到別人哭,他也跟著流淚,一天都吃不下飯。孔子特別喜歡唱歌,但他一聽到別人哭就跟著哭,只要這一天他哭過,他就不再唱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孔子是個富有同情心、多愁善感的“暖男”。

    孔子也認識到,這些騙吃騙喝的儒者,就像“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孔子曾經教育弟子子夏,要做君子一樣的儒者,別去做小人一樣的儒者。由此說明,孔子不僅自己已經與傳統意義上的儒者割裂開來,而且要求自己的弟子們,不要做騙吃騙喝的江湖騙子了。

    那麼,“君子儒”和“小人儒”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君子儒”是指那些心底光明、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他們關心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活,更關心普天下人們的命運。用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就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君子。而“小人儒”的目標就是活著,沒有道德理想,只關心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用著名歌劇《白毛女》裡面的黃世仁的話,就是“我家自有糧滿倉,哪管那窮人餓肚腸”。

  • 8 # 文利wenli

    儒 [rú]

    《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華人歷來重視死的觀念與喪葬禮儀,這種廣泛的社會需求促生了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儒”。在中國古代社會,最晚到殷代有了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稱為巫師、術士。他們精通當地的喪葬禮儀習慣,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職業,稱讚人殉為厚葬,厚葬遭到墨家的極度反對。但是,由於這種職業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沒有固定的財產和收入,做事時還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較柔弱的性格,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

    釋義

    (1) 人之所需,指人的需要:~生。通~(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2)儒家,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文化核心:~家。~教(即“孔教”,儒家不是宗教,只是宗教對儒家文化的稱謂)。~士。~術。~學。

    (3)古同“懦 ”,心之所需,也指柔弱如水的意思。《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華人歷來重視死的觀念與喪葬禮儀,這種廣泛的社會需求促成了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儒”

    起源

    在中國古代社會,最晚到殷代有了專門負責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司儀的祭官。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稱為術士。他們精通當地的風俗文化和禮儀習慣,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職業,屬於早期的知識分子階層,稱為術士。儒的本義是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是由於本是貴族而不事生產的筋骨的柔(郭沫若《駁儒說》)。而另有說法,儒字,通濡,是指學習以先王之道浸潤其身的人(南朝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蘇州大學徐山在《儒的起源》一文中認為:“儒”字(其初文為“需”)在形、聲、義三個互為關聯的層面上,都有各自的原型和演變系列。“需(儒)”的產生源於原始的雷神崇拜。“需(儒)”字的原型上為雨,下為人形,其形義反映的是祭祀雷神的求雨儀式。“需(儒)”的本義為雷神燎祭集團中的女性祭祀者。

    儒的辯說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

    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程德樞不能對。

    儒的創始

    就“儒”以及儒家、儒學的原初本意來說,至少在20世紀之前並不存在分歧,既無概念性的差異,也無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進入20世紀之後,特別是隨著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斷傳入,人們對這一原本還算清楚的概念卻產生了疑問,並由此而引發了相當大的分歧。

    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師、子儒的記載(見《甲骨續存》11859片,《京都甲骨》2894片,《鐵雲藏龜》1683片,《殷虛文字乙編》7715片)。由這些名詞可見,殷商時代,儒已經是高貴的職稱,往往和帝子、公子、國師聯絡在一起。今文中的孺子大概也是源於儒子。職稱總是在不斷擴散貶值。東漢字典《說文解字》則解為:“儒,柔也,術:亡之稱”。這表明儒的規格降低了,以致孔子對子貢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6、13),荀子分儒為俗儒、雅儒、大儒(見《儒效》),這表明儒群擴大了。

    孔子《論語·雍也》告誡他最得意的學生子夏說:要當就當“君子儒”,千萬不要當“小人儒”。由此可見,到了孔子的時代,儒這一階層已發生了相當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與“小人儒”的兩極陣營。

    學者學說

    在中國學術史上,最早探討儒之起源的是漢代學者劉歆。據《漢書·藝文志》引其《別錄》說,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於“司徒之官”,其功能是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

    其特徵是遊文於“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以道為高。劉歆還說,唐虞之隆,殷周之盛,儒學的功能,實已獲得相當的成功。然而孔子之後,惑者既失精微,而闢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漸衰,此闢儒之患。這裡,劉歆據《周禮》的記載,不僅分析了儒的起源,而且大體描述了孔子之後儒學演變的一般情況。就儒的起源來說,劉歆強調他們是由司徒之官演變而來,其功能是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這種說法當然並非毫無根據,《周禮·大宰》說:“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由此可見,儒之起源甚久,似乎與王官的產生、發展與演變也不無關係。

    然而,如果按照清代學者康有為的說法,劉歆佐王莽建新朝出於託古改制的需要而偽造《周禮》,因此《周禮》的說法既沒有成為歷史事實,也並不可靠。特別是《周禮》中那些井井有條的種種設計,也不能不引起人們對其歷史真實性的懷疑。劉歆偽造《周禮》的說法不必盡信,但劉歆整理《周禮》的目的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顯然也不是一種為學術而學術的活動。如果說他依據前人的資料整理《周禮》時排比出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並以儒者“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作為一種政治期待的話,那麼我們對此多少應該有點相信。

    故而近代學者章太炎接著劉歆的研究往下說,以為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實際上都是出於古代“王官”。他在《諸子學略說》中說:“古之學者多出於王官。世卿用世之時,百姓當家,則務農商畜牧,無所謂學問也。其欲學者,不得不給事官府為之胥徒,或乃供灑掃為僕役焉。故《曲禮》有云:宦學事師。……所謂宦於大夫,猶今之學習行走爾。是故非士無學,非學無士,二者是一而非二也。”如果從中國古代社會的實際情況來觀察,學在官府畢竟是學者公認的事實,故而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雖為推測之辭,但推測的方向似乎並無大錯”。

    不過,如果從儒的內涵來分析,章太炎也並不認為儒者是一個十分固定的智者集團,其內涵似乎相當複雜。如果強為分類,至少存在類名、達名和私名這樣三種情況。他在《原儒》一文中說,“儒有三科,關達、類、私之名。達名為儒,儒者,術士也;……類名為儒,儒者,知禮樂射御書數;私名為儒”,即那些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流。因此太炎強調,“今獨以傳經為儒,以私名則異,以達名、類名則偏,要之題號由古今異。儒猶道矣,儒之名於古[通]為術士,於今專為師氏之守;道之名於古通為德行道藝,於今專為老聃之徒。”顯而易見,章太炎是以發展變化的眼光來分析儒之起源的。 章太炎的研究雖有相當的道理,但其明顯的欠缺是他過於相信古籍的記載,而對先秦學術之所以發生的時代背景缺少一種深切的體會和理解,故而其結論不能不引起後來學者的懷疑。

    胡適在《諸子不出於王官論》一文中與章氏的說法明顯立異,強調指出諸子之學決無出於王官的道理。他說,《周禮》司徒掌邦教,儒家以六經設教,而論者遂謂儒家出於司徒之官。不知儒家之入籍,多非司徒之官之所能夢見。此所施教,固非彼所謂教也。此其說已不能成立。胡適認為,關於諸子起源的探討,要必深切體會諸子起源的思想背景,而不應囿於前人所無法明瞭的成見,學術之興,由簡而繁,由易而賾,其簡其易,皆屬草創不完之際,當然不意味著其要義已盡於草創時期。包括儒家在內的先秦諸子皆為憂世之亂而思有以拯濟之,故其學術皆應時而生,與王官無涉。及時變事異,則過去應世之學翻成無用之文。於是後起之哲人乃張新幟而起。應該承認,胡適的分析要比章太炎的論述更有道理。

    當然,對於章氏的研究成果,胡適並未一概抹殺。他在那篇有名的《說儒》一文中指出,太炎先生在儒家起源的研究上實有開山之功。因為他關於達名、類名與私名的分析,特別是他第一次提出“題號由古今異”的見解,使我們知道古人對“儒”這個名詞的使用實有廣狹不同的三種用法和由廣到狹的歷史演變過程。他說,“太炎先生的大貢獻,在於使我們知道,‘儒’字的意義經過了一種歷史變化,從一個廣義的,包括一切方術之士的‘儒’,後來竟縮小到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的狹義的‘儒’。這雖是太炎先生的創說,在大體上是完全可以成立的。”於是,關於儒的起源的探討,胡適認為無論如何都要在章太炎已取得的學術成就的基礎上前進。

    不過,對於章太炎的結論,胡適甚不以為然。他以為章氏的那些說法,現在看來還有可以修正的地方。而章氏所使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秦漢人的,似乎還不足以說明儒的來歷,以及他們起源於何時,生活的狀況等問題。為此,胡適在章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探討,結論為儒是殷民族的禮教的教士,他們在很困難的政治狀態之下,繼續保持著殷人的宗教典禮。然而經過六七百年的發展變化,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變成了教師,他們的職業還是治喪、相禮和教學。但他們的禮教已漸漸地行到統治階級裡了,向他們求學的已有各國貴族的子弟;向他們問禮的,不但有各國的權臣,還有齊魯衛的國君。這才是那個廣義的“儒”。儒是古宗教的教師,治喪相禮之外,他們還要做其他的宗教事務。顯而易見,在胡適的概念中,儒的職業有點類似於基督教中的牧師。

    對於胡適的這篇論文,當代學者爭議很大,贊成者如唐德剛稱其為不但是胡適治學的顛峰之作,也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段時期,所謂30年代的顛峰之作。

    他在《胡適口述自傳》的註釋中寫道,胡適的這篇文章,從任何角度來讀,都是中國國學現代化過程中一篇繼往開來的劃時代著作。胡適把孔子以前的儒看成猶太教裡的祭師和伊斯蘭教裡的阿訇。這個看法是獨具隻眼的,是具有世界文化眼光的。

    乾嘉時代的大師們是不可能有此想象的。後來老輩的國粹派也不可能有見於此。反對者如郭沫若在《駁說儒》中稱胡適的研究成果不可信,理由是胡適的這種研究態度正是所謂公式主義,正是所謂觀念論的典型。馮友蘭也在他《原儒墨》一文中對胡適的一些主要觀點進行商榷。

    他說,“照我們的看法,儒之起是起於貴族政治崩壞之後,所謂"官失其守"之時。胡先生的對於儒及孔子的看法,是有的與今文經學家相同。我們的看法是有的與古文經學家相同。所謂儒是一種有知識,有學問之專家;他們散在民間,以為人教書相禮為生。關於這一點,胡先生的見解,與我們完全相同。我們與胡先生所不同者,即是胡先生以為這些專家,乃因殷商亡國以後,‘淪為奴隸,散在民間。’我們則以為這些專家,乃因貴族政治崩壞以後,以前在官的專家,失其世職,散在民間,或有知識的貴族,因落魄而也靠其知識生活。這是我們與胡先生主要不同之所在。”

    胡適的結論正確與否我們暫且勿論,但他對儒者職業性質的定位似乎比章太炎所依據的“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更具有說服力,而且也更合乎《說文解字》的經典性解釋:“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因為我們知道,華人素來重視死的觀念與喪葬形式,正是這種廣泛的社會需要才造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或職業。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山頂洞人的骨化石旁,一般都擺放著含赤鐵礦的粉末,還有死者生前使用過的裝飾品等等。這表明,至少在此時,華人已有相當成熟的喪葬觀念。

    觀念是人們的行動在意識中的表象或殘存。歷史事實表明,在中國古代社會,至遲在殷代就有了專門為人料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這些人便是早期的儒,也可稱為術士。他們精通所在地區多年形成的喪葬禮儀,因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相對獨立的職業。但是,由於這種職業地位畢竟低微,收入菲薄,既無固定的財產與收入,還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故而形成比較柔弱的性格,這便是儒的原初本意——柔;也是他們職業的原初性質——術士。

    職業性

    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職業,儒從社會公眾中逐步分化出來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不論他們的原初職業如何低賤,實際上都意味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足以承受這一部分人從直接勞動者中脫離出來,成為一種相對有閒的階層。

  • 9 # 觀滄海GCH

    題目概念性錯誤。

    自己啥都不曉得的,幹嘛非要湊這個熱鬧呢

    孔子及其弟子=儒家思想?

    人=思想?

    大繆

    別說歷史國學,連算術也不會

    ^O^

    這麼嚴肅的問題

    甲乙丙丁都認不全的

    就不要瞎摻和啦

  • 10 # 鴨梨喪徳裸

    儒字能考據到周朝還是殷商,而且大篆也是人需為儒。周朝所謂的‘人’,又是指的誰?

    周朝的人分成兩種,一種奴隸,一種奴隸主,在周朝,這兩種人中,奴隸佔了絕大多數,被少數的奴隸主統治著,那個時候所謂的‘人需’,

    則很明白的,就是奴隸主的需要,所謂的‘人’,就是指奴隸,周朝的那些可以隨意打殺,買賣,欺辱,傷害,甚至活埋祭祀,只是一件人型牲口的奴隸是‘人’麼?

    那個時候的‘人’,會把奴隸當成‘人’麼?而把儒解誠人需,則很明白,儒是為‘人’服務的,‘人’需要什麼,‘儒’就是什麼,儒是人需,儒就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或者再說得直白一點,儒在當時,地位並不高,連坐上賓都算不上,只能算奴隸主的狗腿子,

    而儒又通懦,懦弱的懦,那個時候的儒,其實就是指那些懦弱的沒有什麼力氣武力的狗腿子,

    若是把儒的偏旁換成蟲,則又是指一種蠕動的蟲子,

    綜合起來,在那個時候,儒就是一種只知道吃米或者其他東西,

    贏弱的專門為‘人’服務的狗腿子……

    儒這個字從一出生開始,造字的人或許就把儒的本質融進了這個字裡,這也正是我中華文字的神奇之處。

    所以每次改朝換代儒家都要找到自己的主人去投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賽爾號有什麼值得培養的拖50巔峰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