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牧筆書生

    劉備託孤,是無數後人都談論的佳話。每一個當大臣的都想遇到這樣的君主,每一個君主也都想招攬這樣的賢臣。

    但是,也有史學家懷疑,劉備託孤讓諸葛亮取代,是試探諸葛亮的忠心,甚至可能已經埋伏好了刀斧手,一旦諸葛亮同意,就亂刀砍死。

    那麼,劉備託孤這句話到底有沒有誠意呢?

    在我看來,這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懸案,而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定論。這件事如今懸而未決,不是大家不懂劉備的心思,而是很簡單地翻譯錯了。

    劉備原話是這樣說的:“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

    翻譯過來就是:如果這孩子值得輔佐,還有希望,你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扶不起,請自行權衡。

    這個翻譯我並沒有完全對應翻譯,算是留個小小的懸念,在文末給出正確的翻譯(易中天老師品三國時的手法,我借用一下)。

    現在大多數人認為這句話應該翻譯成:如果劉禪能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沒用,你就取代他。

    這種事在古代不只是想都不敢想的問題,根本就是聞所未聞!即使是在更遙遠的史前時期,堯舜禹三代禪讓,也是帝王主動禪讓,沒有臣子自己就取代了的。

    這就好像劉備伐吳,然後對諸葛亮說:去給我弄兩架F-35把陸遜炸死。

    根本不可能。

    更何況諸葛亮雖然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但是他的歷史角色就是一個好丞相,未必是號帝王。

    有人說:這不就是劉備為了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同意就直接剁死嗎!

    你想想,這有用嗎?

    如果諸葛亮真有心謀反,就算他跪著說不敢不敢,事後那麼大的權力,還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種試探是無所謂的。

    所以前面的翻譯根本就是有問題的,問題根源就在“取”字。

    取有多重含義,既可以有取代的意思,但還有一個意思放在這裡最合適:選取!

    懂了嗎?

    劉備除了劉禪之外,還有劉理和劉永兩個孩子,只不過劉禪才是最合法的繼承人。因此劉備託孤的時候,說的物件是“嗣子”,也就是劉禪這個太子,而不是所有兒子。

    這句話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如果太子值得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太子扶不起,你可以選取另外兩個皇子上位。

    也就是說,他給了諸葛亮廢立皇帝的大權。這也是大臣之中至高無上的權力了,但是畢竟有伊尹霍光兩位先賢的借鑑。

    所以說,劉備託孤這件事其實沒有任何套路,只是給了諸葛亮廢立的權力而已,希望大家不要再被這個問題困惑了。

  • 2 # 閒聊嘮嗑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的理由有三點,第一,劉備一生扛的大旗就是恢復漢室,並和篡漢的曹操勢不兩立。怎麼會允許諸葛亮這個外姓反漢自立呢,這是對自己一生的否定,我想這不符合一生百折不撓的性格,劉備能有如此韌性,就是因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無比確定和清晰。第二,從人性來說,劉備也不希望自己創立的基業被別人奪走,劉備經過數十年的打拼,在殘酷的軍閥混戰後才取得赤壁之勝,進而擁有了荊州部分和益州,這也是蜀漢的全部基業,從一無所有到偌大的帝國,創業多艱辛,劉備應該最有體會,沒有一個人會願意自己辛苦創下的基業被別人奪走,即使這人對事業開拓具有重大貢獻。第三,我認為是事實上的證據,當時託孤大臣有諸葛亮和李嚴兩位,他們分別屬於蜀漢集團的荊州代表和益州代表,劉備對於集團內部的矛盾很清楚,從這點安排來說,劉備依然是在平衡兩大勢力來維護漢室正統。

  • 3 # 天空的雲180324215

    能成為一代帝王的人,城府往往都是很深的,劉備自然也不例外。他為什麼要託孤?當然是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想要找個人幫襯自己的兒子。

    “彼可取而代之!”是劉備對諸葛亮的最後試探,自己的江山拱手讓人,這個可能性有多低就不用談了。所以託孤是劉備死前對諸葛亮最後的試探無疑。

  • 4 # 腦洞大開的歷史

    先說結論,我和康熙的看法一樣,劉備根本沒打算讓諸葛亮自立為帝,他那樣說是“虛偽”。

    劉備沒想到自己死那麼早,夷陵大敗羞急攻心,對接班人的事來不及佈置周全。他面臨兩難:要讓兒子牢牢接班,最好把諸葛亮做了,但沒有諸葛亮,蜀國也撐不了太久;如果留下諸葛亮,兒子的帝位又時時受到威脅。

    你是劉備,怎麼辦?

    劉備的辦法是四個字——“示弱,示恩”。所以他對諸葛亮說:我那個兒子不成器,你能輔佐就輔佐,感覺扶不起來,你就自己當老大!

    不少帝王臨終都會面臨“子弱臣強”的問題,處理辦法往往是安排幾個顧命大臣共同輔佐,互相牽制,像劉備那樣把話挑那麼明、說那麼透的,當真罕見。本來,應該諸葛亮搶先主動表忠心表決心,沒想到劉備先說了,還說出那種話,諸葛亮估計挺意外。

    劉備之所以說那句話,是因為他太理解諸葛亮——有政治潔癖,這也是很多人探討這個問題時忽略的。諸葛亮有什麼政治潔癖?非漢家天子不輔佐。您想想,諸葛亮躬耕的南陽離曹操那麼近,憑他的能力,去曹操集團當個高管沒問題,也最有希望成為開國功臣,但他沒去。相反,諸葛亮委屈自己,來到一無所有的劉備公司,一點一點創業打拼,才有了蜀國集團。劉備知道,諸葛亮安心輔佐劉姓天子。再說了,有的人再能幹,就是甘於當二把手,不想做老大。

  • 5 # 識海無涯

    首先肯定的絕無打算讓諸葛亮自立。

    先不論當時蜀國外的形式,單說蜀國境內,此時的勢力派系。

    一、徐州派系

    孫乾、簡雍、糜竺、陳到等人跟隨劉備最早,也最得劉備信任,但是人少,蜀漢立國時,所得官職多為虛職高官,不算主權派系,倘若諸葛亮自立,這些人很可能作壁上觀。

    二、荊州派系

    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馬良、馬謖、向朗這些人在蜀漢職位較高,權利較大,大多人都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且能力出眾,若自立,這些人可以說是諸葛亮最大的依仗了,但是這些人或許敬重諸葛亮本人,但是卻不一定敬服諸葛亮成為蜀漢之主。

    三、益州派系

    也就是本土派系,法正、李嚴等為代表,首先益州本地豪強雖然接納劉備為主,雖然透過結親封官等方式安撫了本地豪強,但是這些人對於劉備這個外來之主,從未真心忠心,又或者這些人對誰都沒有絕對的忠心,他們眼裡只有自己,以諸葛亮等外來人進入益州,自然就成了本地派系的敵對方,所以諸葛亮若是自立,肯定是得不到益州勢力的肯定。

    所以,僅以蜀漢多方派系勢力來看,若諸葛亮自立得到的支援估計可能不足蜀漢力量的三分之一,以諸葛亮一生謹慎的處事來看,沒有把握是不會自立的。

    其次,以諸葛亮的性格來分析,其人也沒有自立稱帝的野心。

    然後就是,三國形勢,諸葛亮一生致力北伐的原因,就是不進則退,否則偏居一隅,敗亡是遲早的事,諸葛亮一旦自立,蜀漢必定紛擾不停,此時,魏、吳兩國一旦插手,蜀漢必將滅國。

    所以,劉備白帝城託孤,就是真正在託孤,是因為劉備很清楚蜀漢的形勢所在,也知道諸葛亮無法自立,託孤,是再次確定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

  • 6 # 我是人間三月花

    劉備白帝城託孤,顯然並不是讓諸葛亮自立。

    首先,我們看劉備自關羽張飛的相繼被殺,發動規模最大的戰爭夷陵之戰,卻兵敗夷陵,退居白帝城。此前,諸葛亮便力勸不要東進發動戰爭,可是沒能勸住。

    再回過頭來看夷陵大敗之後,劉備日漸衰退,自知大限將至,便召來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巖等白帝城託孤,劉備都說了什麼,劉備說:我兒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你便自己立王。並囑咐三個兒子要把諸葛亮當自己父親對待,切不可忘記。這個可以說用意極深。

    劉備首先對諸葛亮是及其尊敬,那麼是否100%信任呢?三顧茅廬便訂了三分天下。我們都知道,劉備三結義之後壓根沒什麼勝仗,徐庶出來後才略有成就,徐庶去世諸葛亮出山才逐步壯大。所以劉備對諸葛亮是敬仰,尊重。但並不是100%信任,劉備入川帶了龐統。敗走夷陵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也說若是法孝直勸說您東進,必會勸說住。很多也說明有時諸葛亮份量並不如法正。

    若劉禪真這麼昏庸無能,劉備也不會說這樣的話。三國演義是把劉禪笨拙無能化了。若是劉禪真昏庸無能,諸葛亮也勢必要取而代之。

    我們看的很清楚,劉備這是說給諸葛亮聽,以情動人,諸葛亮聽了也是泣不成聲。這是為了讓其更加忠心,堅定輔佐劉姓天下。劉備這樣大庭廣眾之下誇讚諸葛亮,必是讓其知道其中所意。簡而言之,該裝的話語都說了,反觀諸葛亮,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你覺得他能不明白。諸葛亮於劉備這番話也不能做出什麼,不然是違背,根本無立足之地。其次,諸葛亮忠於劉備,輔佐劉禪,也是他忠心堅定的體現。所以這個其中的原委值得揣測

  • 7 # 傅斯鴻

    劉備怎麼可能讓諸葛亮自立,劉備這話是拿來激諸葛亮的,就是要看看諸葛亮有沒有自立的野心,如果有,當場就會把諸葛亮給做了。

    原因很簡單,劉備靠著不要臉和南征北戰打下來的江山,肯定是要傳給自己的兒子的。而且劉備在遺詔對劉禪的勸誡就是要讓他做明君的。所以,劉備深切知道,他兒子要當皇帝,沒有諸葛亮不行。但是,劉備又有一個最大的擔心:當時的荊州集團,跟隨他一路打出來的人,只剩下諸葛亮和趙雲。

    所以,劉備先給趙雲說,望他以故舊之情照看他的兒子。這話就說得很到位了。但趙雲當時也垂垂老矣,諸葛亮卻正當年,這個時候劉備的擔心就是一旦趙雲死了之後,誰能鉗制得了諸葛亮?放眼望去,劉備只找到了李巖。所以劉備以李巖為都鄉侯放到與諸葛亮平起平坐的地位。可後來的歷史證明,李巖還是沒有鬥過諸葛亮。

    於是,劉備只有親自出馬。劉備此前也經歷過這樣的一回。劉表當年就這麼激過他一回,劉表說兩個兒子都不能守荊州,要把荊州之地傳與劉備,劉備伏地痛哭不敢接。所以,劉備把這一出搬到了白帝城。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東西叫信諾。這種東西對於董卓這樣的粗鄙大漢沒用,但對於諸葛亮這種讀書人卻一用一個準。劉備就是吃透了諸葛亮這一點,所以劉備的這一招用得非常巧妙。首先我告訴你了,你可以自立,但是你在我面前沒有答應,而是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地輔佐我兒子,這就是信諾。對於一個將死之人的信諾是大過天的事情,所以諸葛亮常對劉禪說無顏見先帝。這就是他當年給劉備的信諾,也是劉備拿住他的唯一法寶。

  • 8 # Prussia

    劉備是否有此打算不得而知,但諸葛丞相輔佐幼主的事實,已經等於諸葛孔明開始主政蜀漢朝綱了。白帝託孤為蜀漢衰敗之主因,故而須順便說一說起因。

    蜀軍伐吳導致火燒連營

    蜀吳交惡關雲長敗走麥城而被吳國大將呂蒙擒獲,由於關雲長拒降而被呂蒙所殺。噩耗傳來,劉備號令三軍披麻戴孝祭奠二弟。三弟張飛遂命其部將範疆、張達二人於三日之內趕製白衣白甲,以供三軍祭奠穿用。孰料範、張二人因攝於如期恐難交差,遂頓起惡念趁夜手刃了張飛後潛逃東吳。二弟屍骨未寒三弟又成新鬼,劉皇叔豈能善罷甘休?龍顏震怒之餘遂御駕親征,率三軍七十五萬人馬水陸並進浩浩蕩蕩殺奔東吳。孫權攝於來勢兇猛的蜀國大軍,遂趕緊命人連夜押送範疆、張達二徒至蜀軍營地,以求與蜀軍和解並求得劉備的寬恕。而正處於盛怒之中的劉備哪能輕饒孫權?遂親手零刀碎剮了範、張二徒,並將二徒首級供於關、張靈前 ,爾後繼續水陸並進兵伐東吳。

    火燒連營導致白帝託孤

    當時由於天氣炎熱酷暑難耐。為躲避暑熱,劉備遂下令在茂密的樹林中安營紮寨,並將紮營位置繪製成圖後,差人星夜送至蜀中呈交諸葛孔明。吳軍主帥陸遜獲悉蜀軍在樹林中安營紮寨的訊息後大喜過望 ,遂遣人帶上火種秘密潛入樹林,分頭從幾個不同方向同時放火焚林,一時間樹林被點燃熊熊烈焰沖天而起。蜀中的諸葛孔明接到劉備差人送來的紮營位置圖後大驚失色:遂大聲怒問差人:‘’是何人出此下策?可將此人立即斬首‘’。差人囁嚅著說:‘’此乃主公之意‘’,諸葛孔明大聲疾呼:‘’蜀軍完矣‘’!這就是讓蜀軍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的火燒連營。幸得有長山趙子龍、魏延等猛將以一當十竭力護駕,劉備等一行才得以絕處逢生而敗走白帝城。

    劉備自知氣數將盡壽限將至,遂將年滿七歲的劉禪託付給從蜀中趕來的諸葛丞相。幼主劉禪從此在諸葛丞相的悉心輔佐下,執掌著蜀漢朝政。白帝託孤為蜀漢開始走下坡路的第一個節點,第二個節點就是之後的失街亭:諸葛孔明錯用了劉備白帝託孤時,經劉備介紹認識的蜀將馬謖。街亭的丟失使蜀軍在戰略上被司馬懿佔了先機。白帝託孤與失街亭,兩者之間似乎在冥冥中有著微妙的關聯。

  • 9 # 國史拾遺

    我認為劉備是真心誠意的。

    劉備一生落魄,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等人都是在他一無所有的時候投奔的。這些人如果投靠曹操、孫權,會有更好的前途。但他們卻都選擇了一無所有的劉備。劉備對他們都是很信任、很感激的。關張、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都不是外人。

    劉備這些人都是肝膽相照的。關羽被俘虜後,不管曹操給出了多好的條件,知道劉備下落後馬上就告辭了。關羽被殺後,劉備也是不惜一切代價為他報仇。

    劉備對諸葛亮是完全信任的,所以可以說出那樣的話。但諸葛亮也是不會答應的,他對劉備也是絕對忠誠的。

  • 10 # 天宇的文史情懷

    劉備白帝城託孤,說的話我相信是真心的。

    因為當時劉備知道自己將死,中興漢室的願望不可能實現了,但是劉備心有不甘,所以才對諸葛亮說出了肺腑之言。在當時蜀國元氣大傷,也只有諸葛亮能力挽狂瀾,但是同時劉備也知道自己兒子阿斗尚小,而且沒有上戰場勵練過,軍政大事都只能依賴諸葛亮,可又害怕日後劉禪長大後與諸葛亮爭權,同時劉備也知道劉禪哪是諸葛亮的對手,如果發生衝突劉禪必死,所以劉備和諸葛亮說的話絕對是真心話,意思也就是懇求諸葛亮,我兒子阿斗要是不行和你發生衝突,那你就廢了他自己為王,但你看在我的三顧茅廬的面子上,能留他一命,這話已經說到家了,劉備幾乎是在求諸葛亮了,諸葛亮什麼人啊,當即痛哭流涕的表示不敢忘恩,這樣劉備才閉上了眼睛。

    諸葛亮做為相父做的確實不錯,一直到死也沒和劉禪發生衝突,而劉禪可能也明白,天天也樂的吃喝玩樂,所以這對君臣相處的還不錯,可同期的吳魏就不行了,在曹操孫權死後,國內都發生了內訌,不得不說還是劉備想的超前,把話都說在前頭,這也保住了兒子一命。

    所以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把圖片上的字轉成可編輯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