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體育解說語言和內容的關係 語言和內容,前者是後者的載體,後者使前者具備了存在的意義。兩者是個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在電視體育解說中,語言和內容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思考和表述的關係。 我們國家對播音員、主持人管理有明文規定,播音員、主持人上崗需要普通話測試相應的等級證書,但是,我們很難說,現在工作在一線的很多電視體育解說員的普通話達到了相應的等級水平。由於現場直播中電視體育解說的難度較大,我們可以對解說員的普通話要求放緩一些,然而南方一些電視臺的體育解說員語言中存在的大量南方方音,是需要改一改的。 科學的發聲對電視體育解說員來說就更重要了。電視體育解說員在工作過程中過多地出現“沙、嘶、劈、啞”的聲音,便會影響受眾對資訊的接受,甚至使他們產生疲勞感、厭煩感。對電視體育解說員自身來說,一場體育活動,少則幾十分鐘,多則幾個鐘頭,這樣長時間的說話,沒有科學的發聲方法,解說員恐怕很難會堅持到最後,長此以往,還會降低解說員的工作壽命。 在前文中我們也提到,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表達要具備準確性、精練性、藝術性、活潑感、現場感以及感染力。如果解說員不瞭解有聲語言表達的技巧,他們的語言可能準確、活潑嗎?如果解說員沒有雄厚的語詞功底,他們的語言能夠精練、藝術嗎?如果解說員不會用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將自己的情感充分地表露出來,他們的語言能夠有現場感和感染力嗎?顯然是不行的。 忽視語言上的訓練是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電視體育解說員的。然而,在業界也有少數解說員,他們的語言水平還可以,但是卻極度缺乏體育知識。這是當前中國電視體育解說界存在的另一種極端。這些解說員的解說雖然乍一聽感覺還不錯,但細細聽來,卻沒有什麼內容,大都是空話、套話,索然無味。這樣的同志則需要努力增加自己體育知識的儲備。 總之,語言和內容是統一在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解說當中的。重視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都是對電視體育解說的一種錯誤的理解。當前業界也有很多解說員開始注意這樣的問題,在積累自身體育知識的同時,開始用心錘鍊自己的語言,這是應該被積極肯定大力弘揚的。 電視體育解說的節奏、留白問題 在體育解說通道班的實踐中,很多學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要不然就說個不停,讓人心煩;要不然就留白太長、太多,讓人心急。 當前,人們對電視體育解說的節奏存在一個誤區。在張之老師、宋世雄老師那個年代裡,兩位前輩的語速都很快。於是,很多人以為,電視體育解說的語言節奏就應該是快的。其實不然。80年代以前,中國轉播體育活動的主流媒介是廣播電臺。它的主要弊端就是不能將體育活動現場的影象展現在受眾面前。為了使受眾瞭解現場的情況,電臺的體育解說員不得不使用大量的語言對現場發生的事情進行描述。但是體育活動特別是體育比賽中的情況時常是瞬息萬變的,要想將這些變化清晰準確地傳達給受眾,解說員的語言也就不得不跟上體育活動程序的速度,也就不得不快了。但是,當中國轉播體育活動的主流媒介從廣播電臺轉向電視臺的時候,受眾便可以看到被複原的體育活動現場的影象,體育解說員也就不需要再為體育活動程序的節奏所限制,可以相對自由地控制解說語言的節奏了。 電視體育解說語言的節奏絕不是一味的快或一味的慢,而是快慢結合,疏密有致。同時,儘管語言節奏已不再像從前那樣受制於體育活動程序的節奏,它也不能過分地與體育活動程序的節奏脫節。也就是說,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設計語言節奏時,也要以體育活動程序的節奏為依據。 留白是電視體育解說語言中體現節奏的一部分。很多情況下,電視體育解說員都是在無話可說的情況下才留白。然而我們發現,在留白的過程中,電視體育解說員可以恢復嗓子的疲勞,可以觀察體育活動程序,可以思考,可以組織語言進行表述,可以切分不同的意義段落,而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可以在這段時間裡消化解說員傳遞的資訊。因此,我們認為,電視體育解說員應該有意識地去利用留白。比如,在分段解說的時候,利用留白的時間去觀察、思考和組織表述的語言;在進行完一段講解評論之後,可以稍作停頓,讓受眾自己思考一段時間等等。 有時候,留白與否也和體育活動本身的特點有關。在有些需要現場氣氛十分安靜的比賽中,留白是經常需要使用的。比如射擊比賽,當運動員舉起手槍的時候,無論解說員的話有沒有說完,此時都應該保持安靜,待運動員射擊完畢後,再繼續自己的講解評論。再有,一些體育活動儀式上出現升國旗、奏國歌的場面時,解說員也要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對國旗、國歌的尊重。另外,當某些競技比賽進行到白熱化的階段時,留白也可以成為一種烘托其緊張氣氛的手段,並時常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但是留白的時間若是太長,造成解說語言節奏與體育活動程序節奏的脫節,我們也是不贊成的。若是實在沒有話說,可以用敘述填補,可以重報比分、比賽時間、地點、背景資料等比賽資訊,也可以在把握規律的前提下進行有理有據的預測。 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傾向性問題 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傾向性是指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競技體育比賽時,賦予比賽雙方不均衡的感情色彩。在業界,有人認為,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傾向性並不是絕對的,有些時候,他應該對比賽雙方保持公正,而有些時候,適當的傾向性也會有更好的效果。 那麼,解說員到底如何把握其解說的傾向性呢? 首先,要看國家的輿論導向。儘管直觀上體育節目不像政論節目、社會節目那樣存在著敏感的輿論導向問題,但正因為如此,受眾往往不會對體育節目中的觀念影響存在戒心,透過體育節目進行輿論導向,在某個角度上說,要比政論、社會性節目容易得多。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中對比賽一方大加褒獎,對比賽另一方不置可否,這樣的感情色彩很容易得到一部分受眾的共鳴(另一部分則是比賽另一方的擁躉),並對其所代表的城市、地區、國家產生相同的感情色彩。從而為政府的一些內政外交政策打下群眾基礎。 其次,要看所面對的受眾的傾向。電視體育解說員在為政府服務的同時,也要為受眾服務。從這樣的意義上說,電視體育解說員也是代表受眾在解說、評論比賽的。當他所面對的受眾對比賽雙方產生了明顯的不均衡的感情色彩時,解說員的解說也要體現出這種傾向性。比如說各地方臺的解說員在解說CBA聯賽時,對代表自己省市出戰的球隊完全可以帶一些傾向性。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解說員的傾向性一定是對本地球迷傾向性的弱化。解說員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球迷的代表,是主持人,不是一個單純的球迷!他需要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也需要向政府負責。電視體育解說員對本地球隊的親近色彩更應體現在他對本地球隊的瞭解上。 再次,電視體育解說員自己的好惡。一般而言,我們認為電視體育解說員應該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比賽中的雙方。與其說他是任何一方的支持者,倒不如說他是這項體育運動專案的愛好者。他在解說一場體育比賽時,完全可以不帶任何傾向性,只是去欣賞比賽,體味比賽。然而,有時候電視體育解說員對比賽中的雙方加上一些不同的感情色彩,也會增加比賽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為了烘托和展示體育比賽中一些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東西,解說員也可以人為地為比賽雙方賦予不同的形象,用反襯的手法來加深這種印象。比如說意甲弱旅萊切在與AC米蘭、羅馬、國米這樣的強隊交手時,全隊上下一心,每名隊員都憋足了勁去拼搶,結果爆了冷門。這說明弱者在付出努力後也可以戰勝強者。幾支義大利球隊的比賽並不過多地涉及輿論導向問題,支援AC米蘭、羅馬、國際米蘭的中國球迷想必也會大大多於小小的萊切。然而解說員的解說卻可以略傾向於萊切,將這種弱者的拼搏精神體現出來,也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在電視體育解說的傾向性問題上,電視解說員的傾向應該服從於受眾的傾向,受眾的傾向又必須服從於國家的傾向。但是,由於電視資訊傳播的強制性和單向性,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傾向,在使用了各種強力和技巧之後,又會改變受眾的傾向。而一旦受眾的傾向發生大幅度的變化,便會影響到國家的傾向。 電視體育解說員與專家顧問、情報員的關係 一般來講,在進行實況轉播的時候,電視體育解說員的旁邊往往還有一個該解說專案方面的專家顧問,以及一個或一群專門蒐集情報的情報員。在對整個體育活動進行解說的過程中,專家顧問負責對體育活動進行深入的分析,將其各個要素拆解開來,擺在受眾面前,使受眾更清楚地瞭解體育活動現場到底發生了什麼。情報員則負責在轉播前廣泛地從各個渠道蒐集與體育活動相關的資訊,轉播過程中需要的時候,便將其作為一種資訊傳達給受眾。 這樣看來,電視體育解說員的一些功能,如體育活動的講解評論、體育活動的資訊傳遞,似乎與專家顧問、情報員的職能發生了重合。實則不然。專家顧問與情報員的存在,不僅減輕了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負擔,同時,也深化和豐富了電視體育解說的內容。在兩個或三個人配合進行解說的時候,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職能結構會發生一些變化,他的作用與專家顧問、情報員還是不同的。 在對所轉播的體育活動的認知程度上,專家顧問要遠遠高於電視體育解說員。畢竟,前者是時常深入到體育活動中去工作的,而後者則是站在公眾媒介立場上的一個體育活動的審視者。無論如何,作為旁觀者的電視體育解說員對這項體育活動的體會和認知,是不可能超過天天與之為伍的專家顧問的。然而專家顧問對體育活動的認知往往侷限於體育活動的內部規律,很難跳出體育活動之外來對其進行審視,而正由於電視體育解說員所處的觀察角度,他卻可以超脫於體育本身更廣泛地去審視這一事物。在這一點上,電視體育解說員與專家顧問間形成了優勢互補,更全面地去解釋體育活動中的各種現象。另外,專家顧問雖然對體育活動領域的知識十分精通,但是對於電視、主持卻不能說很熟悉。看到體育活動的畫面,他可能有很多想說,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說或從何說起。他不知道受眾到底想知道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說多少為宜。電視體育解說員需要代表受眾向專家顧問問他們最想問的問題,需要引導專家顧問將他的想法準確地表達出來,需要控制專家顧問講解評論的內容和長度,將專家顧問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 情報員專門負責蒐集情報,他有很多資訊渠道,也具備很高的資訊整合能力,可以在事前為解說員做好充分的資訊準備,使解說員從大量的資訊整理工作中解放出來。但是在解說的過程中,情報員提供哪些情報是由解說員和專家顧問來決定的。但這只是一個大體上的情況。情報員自己也有一定的自主性,在留白時間過長或與解說員、專家顧問進行討論時,情報員也可以結合自己手中的資料進行講解、評論。 電視體育解說員、專家顧問、情報員三者協同配合,專家顧問的存在可以深化電視體育解說的講解、評論,情報員的存在可以豐富電視體育解說的、內容和趣味,而電視體育解說員則是這三人系統的控制樞紐,負責三人之間的串聯、調動和協調,將這個解說系統的功能最充分地發揮出來。 電視體育解說員與體育迷的關係 無論電視體育解說員在從業前是否熱衷於體育運動,在他從事這項職業之後,無論是職業的要求還是體育運動自身的魅力,他都會漸漸地對這項事物產生感情,成為一個體育迷。但是,電視體育解說員與一般的體育迷在本質上仍然是不同的,他是一個代表著某範圍內體育迷的體育節目主持人。 體育迷就是對參與和觀賞體育活動具有極強烈熱情的人。這裡我們只是從感情投入的角度去界定這一群體。電視體育解說員應該屬於這一群體,至少,缺乏對體育活動的激情,他又如何去感染電視機前的觀眾呢?但是另一方面,電視體育解說員又不應該屬於這一團體,他不能像那些狂熱的體育迷一樣在賽場上忘乎所以,不能像那些狂熱的體育迷一樣將不良的情緒發洩於社會,不能像那些狂熱的體育迷一樣對客場作戰的運動員冷嘲熱諷。當電視體育解說員坐在話筒前,面對攝像機,他說的話,表露的情感、態度就要對輿論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政府負責。這使得電視體育解說員的情感發洩得到了限制,他不得不在解說的過程中保持理性。 有一段時間,業界曾經有這樣一種想法,即電視體育解說員對於體育活動的認知水平應該高於一般的體育迷。但是一些體育活動,比如足球運動,一般球迷的認知水平也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層次,甚至超過了電視體育解說員。他們不僅不再單純被動地去聆聽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解說,甚至開始對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解說內容品頭論足,這是在其他型別節目中比較少見的。於是,有些解說員開始困惑到底如何對比賽進行講解、評論,畢竟,不需要他開口,電視機前的觀眾仍然可以看得懂比賽,而且現代電視技術對現場情景的復原,也似乎使解說員的敘述、烘托職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難道在足球比賽的轉播中,電視體育解說員就沒有必要存在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電視體育解說不僅僅具有傳遞資訊、講解評論、烘托氣氛的功能,它還有以轉播的體育活動為載體,進行輿論導向、社會教育、文化傳播。而這些功能光靠電視畫面和同期聲是無法充分發揮出來的,其需要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存在。 第二,就電視體育解說傳遞資訊、講解評論、烘托氣氛的功能來說,也仍然需要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存在。在前文中我們提到,儘管現在大眾的資訊渠道繁多,受眾可以透過許多方法得到他們想得到的資訊。然而,人們卻不太可能為一場體育活動費盡心力地去收集資訊,他們只需要在觀看體育活動轉播的過程中,有人為他們說一些相關的資訊,以滿足聽覺上思維上的需求。這個任務仍是需要電視體育解說員或情報員去做的。同時,受眾對於體育活動的認知大都侷限於其內部規律,很少會跳出來看待這個事物。而電視體育解說員依靠其事先對大環境的準備以及其大眾媒介的觀察立場,可以從社會的角度去觀察體育,用一些體育之外的因素去解釋體育活動中的現象,使受眾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開拓了思路,也更能體會到體育的複雜性和趣味性。最後,儘管我們不得不承認電視技術對體育活動現場的復原能力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作為一種寫實的轉播模式,它無法用一些藝術片中的鏡頭渲染手法(如慢鏡頭、各種特技)來專門烘托某種氣氛,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語言烘托能力仍然在其中發揮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儘管一般的足球迷的體育專項知識水平已經很高了,但是仍然會有那麼少部分人對其不是十分了解,特別是那些剛剛接觸這項運動的人。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比賽的時候也不能忽略這些人的存在,在其解說中,對技戰術的理解仍然要佔少量的比例。 電視體育解說員是體育迷的代表,他源於體育迷,又高於體育迷。在情感上,電視體育解說員應該與體育迷產生共鳴,但是作為一名電視工作者,他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 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年齡、性別問題 這實際上是個不應該被拿出來討論的問題,因為任何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都不應存在年齡、性別上的限制。然而,目前在中國的電視體育解說員中,女性、老年解說員卻極為少見。 女性是否適合電視體育解說是當前業界也在思考、爭論的一個問題。我們的觀點是,女性從事電視體育解說事業是完全可以的,只是當前,她們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專案,一種合適的形式。現代體育追求的是高快強,這與華人的男性觀不謀而合,於是人們便認為解說現代體育專案的任務自然是男性來擔當比較合適。然而,現代體育中也有對柔美、對藝術的追求。顧拜旦在建立奧林匹克運動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古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兩條原則就是美和尊嚴。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也繼承了這兩條原則,為了保證奧林匹克主義的實現,它將體育運動與文化藝術緊密結合起來。美和藝術的存在使女性解說體育運動找到了立足的依據。在體現那些突顯人類身體美的評分類專案,如跳水、體操、藝術體操等,都可以發揮女性解說員細膩、藝術感受力強等特點。然而,女性天生的較男性嗓音偏柔弱的特點又使她們聽起來很不適合去解說體育活動。實際上,在一些需要營造安靜環境的體育專案如射擊、檯球中,女性這天生的柔弱特點不僅被弱化,反而更容易營造這種“靜”的環境。因此,我們認為,在當今豐富多彩的體育專案中,女性電視體育解說員還是有屬於她們自己的陣地的。她們現在唯一所缺乏的,是對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相對充足的體育知識。 同樣,老年電視體育解說員也有他存在的理由。印象中,似乎激烈的體育運動只屬於正處於人類生理輝煌期的青壯年,老年人似乎離體育遠了些。然而,一方面電視體育解說員畢竟是一個體育活動的觀賞者,不需要對其生理條件提出太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老年人對體育比賽中功利色彩看得比較淡薄,可以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觀察、思考其中發生的各種現象。憑藉自身的閱歷積累,他也更容易做到“跳出體育看體育”。在表達形式上,老年人緩慢沉重的語言特點比較適合一些節奏較慢的專案,休閒類的體育專案如保齡球、Golf等都可以成為老年解說員的專案。另外,如果解說員的基本功較紮實,平日也注意對嗓子的保護,即使年齡增大,聲音也仍舊保持著青春、活潑的色彩,他解說一些較激烈的競技專案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語言特色問題 語言特色是電視體育解說員體現個人風格的一個重要的標誌。當前,業界的電視體育解說員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每個人的語言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其中有些人的語言特色可以被我們接受,有些人的語言特色則不能被我們認可。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語言特色既是其個人特點決定的,也要和整套轉播節目的需要相適應。 首先,根據受眾觀看比賽的時間和地點的不同,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時會有不同的語言特點。當前中國的體育轉播可分為國內轉播和國際轉播兩大類。國內轉播的時間是與大家日常生活作息的時間相適應的。而國際轉播則通常會受到時差的影響,一些體育比賽往往是在中國時間的深夜或凌晨轉播的。比如當前正在進行的歐洲足球錦標賽,臺北時間12:00開始,直到清晨5:00左右才結束。由於比賽的時段內大部分人都在休息,體育解說員在用聲上就要相對收一些,虛一些,音高要降下來一點兒,音強也要弱下來一點兒(當然,這種用聲上的變化是建立在不影響煽情的基礎上的)。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人們觀看體育比賽並不僅僅侷限於現場和家裡,已經有很多人喜歡聚在一起,到酒吧或廣場去看球。環境和受眾面的變化使體育解說員也不得不對自己的語言樣態進行相應的調整。 第二,根據所解說的運動專案的不同,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時會有不同的語言特點。比如,在解說足球、籃球之類運動專案的比賽時,一般場面比較熱鬧,體育解說員的語言可以鏗鏘有力,大起大落。他們的用聲一般都比較強、比較高、比較實。氣息變化較大。然而在解說如檯球、射擊之類運動專案的比賽時,由於比賽場面比較安靜,因而體育解說員的聲音也就相對軟一些、小一些,起伏也相對平一些。他們的用聲一般都比較弱、比較低、比較虛。氣息變化較小。另外,不同的體育比賽,對體育解說員的語言節奏也有著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賽馬的比賽中,體育解說員的語言從比賽開始到結束一直就不間斷,語速很快,語流不斷升高,並且在賽馬衝刺的剎那達到語勢的波峰;而在臺球這樣的比賽中,體育解說員的語言多出現在球員擊球后的間歇裡,而在球員擊球時則一般不說話。且語速緩慢,語流也很平和,偶爾會出現幾個小高潮,但語勢的變化並不是很明顯。 第三,根據自身特點的不同,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時會有不同的語言特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徵,體育解說員也不例外。不同的性格特徵會造成體育解說員不同的特點,比如性格豪放的解說員,其語言是張狂奔放的,而文雅內向的解說員,其語言則是溫和含蓄的。另外,來自不同城市的體育解說員,他們的解說語言也多多少少會受到其生活環境的影響。畢竟,語言是生活中的交流工具。不同的生活群體和環境就會產生不同的語言交流模式。例如,上海的體育解說員唐蒙在解說時喜歡使用長句或倒裝句,在介紹隊員的時候,他總是喜歡稱呼他們的全名。他的這種“西式風格”顯然與上海這座城市的審美情趣相當吻合。唐蒙自己也曾說:“我的風格與上海這個城市太有關係了,我是在上海長大的,受到這個城市的影響,自然要帶有它的風格。”除此之外,電視體育解說員的知識、閱歷、氣質等因素也會使他們的語言特點各不相同。 我們提倡電視體育解說員語言特色的多樣化,我們甚至希望每位電視體育解說員都能有屬於自己的“口頭禪”,以至受眾僅憑這一句話就能想到某位他們所熟知的解說員。但是,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語言特色絕不是自己想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的,它需要解說員在融入轉播節目的基礎上去逐漸形成。 電視體育解說的繼承與發展問題 前面我們討論了電視體育解說語言與內容的關係問題,討論了電視體育解說中節奏與留白的問題,討論了電視體育解說語言員的傾向性問題,討論了電視體育解說員與專家顧問、情報員和體育迷的關係問題,討論了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年齡、性別和語言特色問題。我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隨著1994年中國電視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後,人們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困惑在體育節目這一領域中的反映。換句話說,要解決這些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看待電視體育解說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在本章的最後,我們就重點就這一問題進行討論。 我們認為,中國的電視體育解說來源於廣播。“中國的電視體育解說,是由廣播電臺的體育解說發展而來的。由於有著這一‘照貓畫虎’代代模仿的特殊歷史背景,所以目前電視體育解說仍帶有廣播的影子,也就不足為奇了。”電視體育解說帶有廣播體育解說的影子這是歷史無法改變,何況歷史必然有其合理性,畢竟張之、宋世雄曾經激勵過一代人,而且他們的敬業精神、對受眾的關愛、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等作用是永遠不會過時的。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既有的東西也應該有所調整以適應受眾的需要,只是在這個層面我們還探索的不夠。 從繼承的角度上講,老體育解說員對專業的鑽研和對語言的雕琢是需要當代體育解說員所必須承續的。宋世雄老師說過:“體育,包羅永珍……對於我這個既沒有學過體育專業理論,又不是運動員出身的體育愛好者來說,要熟悉那麼多體育知識,更要付出艱鉅的勞動。或一邊看教科書,一邊用跳棋子在桌上擺戰術,學習基礎知識。看書的同時,我經常到比賽場上看比賽……拜教練員、運動員為師,請他們結合比賽給自己上課。”如今,隨著受眾對體育轉播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體育解說員更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絕不能在對專業的鑽研上有一絲的懈怠。 另外,在廣播佔據著社會主流媒體的時代,體育解說員為了保證體育轉播節目的流暢性,在解說的過程中幾乎沒有絲毫的停頓,只能不停地說下去。同時,對於比較常見的體育直播節目的特殊性,體育解說員在比賽之前儘管可以做大量的準備,但仍不可能寫好直播時的稿件。這就要求體育解說員必須具備高水平的語言能力,以便能即興對比賽進行描述。如今,電視畫面的出現使當代的電視體育解說員可以在轉播的過程中時斷時續,但這並不是說,對體育解說員的語言能力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樣嚴格。當電視成為社會的主流媒體之後,比賽轉播中的有聲語言由第一位降到了第二位,作為電視畫面的輔助,拓展和深化畫面資訊,使畫面不至於過分單調或蒼白。試想,如果觀眾看著精彩的比賽場面,聽到的卻是枯燥無味的語言,那麼,整個轉播節目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換句話說,體育解說員對自己語言能力的忽略,將導致受眾對所有體育轉播工作人員的工作的否定! 從發展的角度上講,中國電視體育解說的發展應該是與中國整個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相適應的。我們認為,大概有以下四點。 首先,電視體育解說的內容由描述轉向評論。由於媒體工具的特性,在廣播中,受眾很難對比賽場面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因此,體育解說員就需要對比賽現場進行介紹和描述。隨著電視畫面的出現,體育解說員這種對比賽場面進行敘述的功能逐漸地被其所代替,體育解說員從大量的描述性詞彙中解放了出來。而電視畫面反過來又要求有聲語言對其進行解釋和補充, 這就賦予了體育解說員新的任務——用評論來拓展和深化畫面資訊。如今,如果還有哪位解說員仍然在比賽中不停地描述比賽場面,無論其語言多麼華麗,也會給人以“多餘”之感。 其次,體育解說的交流形式由單向變為多向。如上所述,電視畫面的出現不僅使解說員從對比賽場面的敘述中解放出來,同時也使廣大的受眾從對比賽場面的想象中解放出來。如今,受眾可以在電視機中看到現場的畫面,他們不必在花更多的精力去復原解說員所描述的比賽場面,而可以將思維的重點轉到對比賽的分析上來。這種思維重點的轉變,使受眾不再滿足於電視中只有那麼幾個聲音,他們有了要發言的慾望。這樣,熱線電話、簡訊甚至到演播室中與體育解說員一起評論的互動模式在體育轉播節目中應運而生。 再次,對體育解說員專業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在前面已經提到。隨著這幾年來體育事業興旺蓬勃的發展。體育知識在大眾之中的普及率已經相當高了。一些狂熱的體育迷甚至達到了半個專家的水平。一場比賽轉播中的體育解說員最多也僅有三至四人。想必任何一個熱衷於體育解說的人都會想:為什麼只有這三至四人才能風風光光地坐在鏡頭前解說比賽呢?他們的水平是否就比我高呢?因而,如果體育解說員的解說不夠準確,評論不夠深刻,很容易招致電視機前觀眾的反感,久而久之,就會成為別人的笑料。 最後,體育解說員對自身的定位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宋世雄老師的年代裡,體育解說員是一個權威的導遊,引導大家去觀看體育活動。而如今,由於受眾的體育知識不再貧乏,受眾也希望對比賽發表自己的意見,體育解說員除了做導遊外,更應該是受眾樸實的朋友,和受眾坐在一起,探討比賽。
電視體育解說語言和內容的關係 語言和內容,前者是後者的載體,後者使前者具備了存在的意義。兩者是個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在電視體育解說中,語言和內容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思考和表述的關係。 我們國家對播音員、主持人管理有明文規定,播音員、主持人上崗需要普通話測試相應的等級證書,但是,我們很難說,現在工作在一線的很多電視體育解說員的普通話達到了相應的等級水平。由於現場直播中電視體育解說的難度較大,我們可以對解說員的普通話要求放緩一些,然而南方一些電視臺的體育解說員語言中存在的大量南方方音,是需要改一改的。 科學的發聲對電視體育解說員來說就更重要了。電視體育解說員在工作過程中過多地出現“沙、嘶、劈、啞”的聲音,便會影響受眾對資訊的接受,甚至使他們產生疲勞感、厭煩感。對電視體育解說員自身來說,一場體育活動,少則幾十分鐘,多則幾個鐘頭,這樣長時間的說話,沒有科學的發聲方法,解說員恐怕很難會堅持到最後,長此以往,還會降低解說員的工作壽命。 在前文中我們也提到,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表達要具備準確性、精練性、藝術性、活潑感、現場感以及感染力。如果解說員不瞭解有聲語言表達的技巧,他們的語言可能準確、活潑嗎?如果解說員沒有雄厚的語詞功底,他們的語言能夠精練、藝術嗎?如果解說員不會用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將自己的情感充分地表露出來,他們的語言能夠有現場感和感染力嗎?顯然是不行的。 忽視語言上的訓練是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電視體育解說員的。然而,在業界也有少數解說員,他們的語言水平還可以,但是卻極度缺乏體育知識。這是當前中國電視體育解說界存在的另一種極端。這些解說員的解說雖然乍一聽感覺還不錯,但細細聽來,卻沒有什麼內容,大都是空話、套話,索然無味。這樣的同志則需要努力增加自己體育知識的儲備。 總之,語言和內容是統一在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解說當中的。重視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都是對電視體育解說的一種錯誤的理解。當前業界也有很多解說員開始注意這樣的問題,在積累自身體育知識的同時,開始用心錘鍊自己的語言,這是應該被積極肯定大力弘揚的。 電視體育解說的節奏、留白問題 在體育解說通道班的實踐中,很多學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要不然就說個不停,讓人心煩;要不然就留白太長、太多,讓人心急。 當前,人們對電視體育解說的節奏存在一個誤區。在張之老師、宋世雄老師那個年代裡,兩位前輩的語速都很快。於是,很多人以為,電視體育解說的語言節奏就應該是快的。其實不然。80年代以前,中國轉播體育活動的主流媒介是廣播電臺。它的主要弊端就是不能將體育活動現場的影象展現在受眾面前。為了使受眾瞭解現場的情況,電臺的體育解說員不得不使用大量的語言對現場發生的事情進行描述。但是體育活動特別是體育比賽中的情況時常是瞬息萬變的,要想將這些變化清晰準確地傳達給受眾,解說員的語言也就不得不跟上體育活動程序的速度,也就不得不快了。但是,當中國轉播體育活動的主流媒介從廣播電臺轉向電視臺的時候,受眾便可以看到被複原的體育活動現場的影象,體育解說員也就不需要再為體育活動程序的節奏所限制,可以相對自由地控制解說語言的節奏了。 電視體育解說語言的節奏絕不是一味的快或一味的慢,而是快慢結合,疏密有致。同時,儘管語言節奏已不再像從前那樣受制於體育活動程序的節奏,它也不能過分地與體育活動程序的節奏脫節。也就是說,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設計語言節奏時,也要以體育活動程序的節奏為依據。 留白是電視體育解說語言中體現節奏的一部分。很多情況下,電視體育解說員都是在無話可說的情況下才留白。然而我們發現,在留白的過程中,電視體育解說員可以恢復嗓子的疲勞,可以觀察體育活動程序,可以思考,可以組織語言進行表述,可以切分不同的意義段落,而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可以在這段時間裡消化解說員傳遞的資訊。因此,我們認為,電視體育解說員應該有意識地去利用留白。比如,在分段解說的時候,利用留白的時間去觀察、思考和組織表述的語言;在進行完一段講解評論之後,可以稍作停頓,讓受眾自己思考一段時間等等。 有時候,留白與否也和體育活動本身的特點有關。在有些需要現場氣氛十分安靜的比賽中,留白是經常需要使用的。比如射擊比賽,當運動員舉起手槍的時候,無論解說員的話有沒有說完,此時都應該保持安靜,待運動員射擊完畢後,再繼續自己的講解評論。再有,一些體育活動儀式上出現升國旗、奏國歌的場面時,解說員也要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對國旗、國歌的尊重。另外,當某些競技比賽進行到白熱化的階段時,留白也可以成為一種烘托其緊張氣氛的手段,並時常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但是留白的時間若是太長,造成解說語言節奏與體育活動程序節奏的脫節,我們也是不贊成的。若是實在沒有話說,可以用敘述填補,可以重報比分、比賽時間、地點、背景資料等比賽資訊,也可以在把握規律的前提下進行有理有據的預測。 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傾向性問題 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傾向性是指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競技體育比賽時,賦予比賽雙方不均衡的感情色彩。在業界,有人認為,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傾向性並不是絕對的,有些時候,他應該對比賽雙方保持公正,而有些時候,適當的傾向性也會有更好的效果。 那麼,解說員到底如何把握其解說的傾向性呢? 首先,要看國家的輿論導向。儘管直觀上體育節目不像政論節目、社會節目那樣存在著敏感的輿論導向問題,但正因為如此,受眾往往不會對體育節目中的觀念影響存在戒心,透過體育節目進行輿論導向,在某個角度上說,要比政論、社會性節目容易得多。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中對比賽一方大加褒獎,對比賽另一方不置可否,這樣的感情色彩很容易得到一部分受眾的共鳴(另一部分則是比賽另一方的擁躉),並對其所代表的城市、地區、國家產生相同的感情色彩。從而為政府的一些內政外交政策打下群眾基礎。 其次,要看所面對的受眾的傾向。電視體育解說員在為政府服務的同時,也要為受眾服務。從這樣的意義上說,電視體育解說員也是代表受眾在解說、評論比賽的。當他所面對的受眾對比賽雙方產生了明顯的不均衡的感情色彩時,解說員的解說也要體現出這種傾向性。比如說各地方臺的解說員在解說CBA聯賽時,對代表自己省市出戰的球隊完全可以帶一些傾向性。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解說員的傾向性一定是對本地球迷傾向性的弱化。解說員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球迷的代表,是主持人,不是一個單純的球迷!他需要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也需要向政府負責。電視體育解說員對本地球隊的親近色彩更應體現在他對本地球隊的瞭解上。 再次,電視體育解說員自己的好惡。一般而言,我們認為電視體育解說員應該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比賽中的雙方。與其說他是任何一方的支持者,倒不如說他是這項體育運動專案的愛好者。他在解說一場體育比賽時,完全可以不帶任何傾向性,只是去欣賞比賽,體味比賽。然而,有時候電視體育解說員對比賽中的雙方加上一些不同的感情色彩,也會增加比賽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為了烘托和展示體育比賽中一些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東西,解說員也可以人為地為比賽雙方賦予不同的形象,用反襯的手法來加深這種印象。比如說意甲弱旅萊切在與AC米蘭、羅馬、國米這樣的強隊交手時,全隊上下一心,每名隊員都憋足了勁去拼搶,結果爆了冷門。這說明弱者在付出努力後也可以戰勝強者。幾支義大利球隊的比賽並不過多地涉及輿論導向問題,支援AC米蘭、羅馬、國際米蘭的中國球迷想必也會大大多於小小的萊切。然而解說員的解說卻可以略傾向於萊切,將這種弱者的拼搏精神體現出來,也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在電視體育解說的傾向性問題上,電視解說員的傾向應該服從於受眾的傾向,受眾的傾向又必須服從於國家的傾向。但是,由於電視資訊傳播的強制性和單向性,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傾向,在使用了各種強力和技巧之後,又會改變受眾的傾向。而一旦受眾的傾向發生大幅度的變化,便會影響到國家的傾向。 電視體育解說員與專家顧問、情報員的關係 一般來講,在進行實況轉播的時候,電視體育解說員的旁邊往往還有一個該解說專案方面的專家顧問,以及一個或一群專門蒐集情報的情報員。在對整個體育活動進行解說的過程中,專家顧問負責對體育活動進行深入的分析,將其各個要素拆解開來,擺在受眾面前,使受眾更清楚地瞭解體育活動現場到底發生了什麼。情報員則負責在轉播前廣泛地從各個渠道蒐集與體育活動相關的資訊,轉播過程中需要的時候,便將其作為一種資訊傳達給受眾。 這樣看來,電視體育解說員的一些功能,如體育活動的講解評論、體育活動的資訊傳遞,似乎與專家顧問、情報員的職能發生了重合。實則不然。專家顧問與情報員的存在,不僅減輕了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負擔,同時,也深化和豐富了電視體育解說的內容。在兩個或三個人配合進行解說的時候,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職能結構會發生一些變化,他的作用與專家顧問、情報員還是不同的。 在對所轉播的體育活動的認知程度上,專家顧問要遠遠高於電視體育解說員。畢竟,前者是時常深入到體育活動中去工作的,而後者則是站在公眾媒介立場上的一個體育活動的審視者。無論如何,作為旁觀者的電視體育解說員對這項體育活動的體會和認知,是不可能超過天天與之為伍的專家顧問的。然而專家顧問對體育活動的認知往往侷限於體育活動的內部規律,很難跳出體育活動之外來對其進行審視,而正由於電視體育解說員所處的觀察角度,他卻可以超脫於體育本身更廣泛地去審視這一事物。在這一點上,電視體育解說員與專家顧問間形成了優勢互補,更全面地去解釋體育活動中的各種現象。另外,專家顧問雖然對體育活動領域的知識十分精通,但是對於電視、主持卻不能說很熟悉。看到體育活動的畫面,他可能有很多想說,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說或從何說起。他不知道受眾到底想知道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說多少為宜。電視體育解說員需要代表受眾向專家顧問問他們最想問的問題,需要引導專家顧問將他的想法準確地表達出來,需要控制專家顧問講解評論的內容和長度,將專家顧問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 情報員專門負責蒐集情報,他有很多資訊渠道,也具備很高的資訊整合能力,可以在事前為解說員做好充分的資訊準備,使解說員從大量的資訊整理工作中解放出來。但是在解說的過程中,情報員提供哪些情報是由解說員和專家顧問來決定的。但這只是一個大體上的情況。情報員自己也有一定的自主性,在留白時間過長或與解說員、專家顧問進行討論時,情報員也可以結合自己手中的資料進行講解、評論。 電視體育解說員、專家顧問、情報員三者協同配合,專家顧問的存在可以深化電視體育解說的講解、評論,情報員的存在可以豐富電視體育解說的、內容和趣味,而電視體育解說員則是這三人系統的控制樞紐,負責三人之間的串聯、調動和協調,將這個解說系統的功能最充分地發揮出來。 電視體育解說員與體育迷的關係 無論電視體育解說員在從業前是否熱衷於體育運動,在他從事這項職業之後,無論是職業的要求還是體育運動自身的魅力,他都會漸漸地對這項事物產生感情,成為一個體育迷。但是,電視體育解說員與一般的體育迷在本質上仍然是不同的,他是一個代表著某範圍內體育迷的體育節目主持人。 體育迷就是對參與和觀賞體育活動具有極強烈熱情的人。這裡我們只是從感情投入的角度去界定這一群體。電視體育解說員應該屬於這一群體,至少,缺乏對體育活動的激情,他又如何去感染電視機前的觀眾呢?但是另一方面,電視體育解說員又不應該屬於這一團體,他不能像那些狂熱的體育迷一樣在賽場上忘乎所以,不能像那些狂熱的體育迷一樣將不良的情緒發洩於社會,不能像那些狂熱的體育迷一樣對客場作戰的運動員冷嘲熱諷。當電視體育解說員坐在話筒前,面對攝像機,他說的話,表露的情感、態度就要對輿論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政府負責。這使得電視體育解說員的情感發洩得到了限制,他不得不在解說的過程中保持理性。 有一段時間,業界曾經有這樣一種想法,即電視體育解說員對於體育活動的認知水平應該高於一般的體育迷。但是一些體育活動,比如足球運動,一般球迷的認知水平也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層次,甚至超過了電視體育解說員。他們不僅不再單純被動地去聆聽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解說,甚至開始對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解說內容品頭論足,這是在其他型別節目中比較少見的。於是,有些解說員開始困惑到底如何對比賽進行講解、評論,畢竟,不需要他開口,電視機前的觀眾仍然可以看得懂比賽,而且現代電視技術對現場情景的復原,也似乎使解說員的敘述、烘托職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難道在足球比賽的轉播中,電視體育解說員就沒有必要存在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電視體育解說不僅僅具有傳遞資訊、講解評論、烘托氣氛的功能,它還有以轉播的體育活動為載體,進行輿論導向、社會教育、文化傳播。而這些功能光靠電視畫面和同期聲是無法充分發揮出來的,其需要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存在。 第二,就電視體育解說傳遞資訊、講解評論、烘托氣氛的功能來說,也仍然需要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存在。在前文中我們提到,儘管現在大眾的資訊渠道繁多,受眾可以透過許多方法得到他們想得到的資訊。然而,人們卻不太可能為一場體育活動費盡心力地去收集資訊,他們只需要在觀看體育活動轉播的過程中,有人為他們說一些相關的資訊,以滿足聽覺上思維上的需求。這個任務仍是需要電視體育解說員或情報員去做的。同時,受眾對於體育活動的認知大都侷限於其內部規律,很少會跳出來看待這個事物。而電視體育解說員依靠其事先對大環境的準備以及其大眾媒介的觀察立場,可以從社會的角度去觀察體育,用一些體育之外的因素去解釋體育活動中的現象,使受眾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開拓了思路,也更能體會到體育的複雜性和趣味性。最後,儘管我們不得不承認電視技術對體育活動現場的復原能力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作為一種寫實的轉播模式,它無法用一些藝術片中的鏡頭渲染手法(如慢鏡頭、各種特技)來專門烘托某種氣氛,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語言烘托能力仍然在其中發揮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儘管一般的足球迷的體育專項知識水平已經很高了,但是仍然會有那麼少部分人對其不是十分了解,特別是那些剛剛接觸這項運動的人。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比賽的時候也不能忽略這些人的存在,在其解說中,對技戰術的理解仍然要佔少量的比例。 電視體育解說員是體育迷的代表,他源於體育迷,又高於體育迷。在情感上,電視體育解說員應該與體育迷產生共鳴,但是作為一名電視工作者,他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 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年齡、性別問題 這實際上是個不應該被拿出來討論的問題,因為任何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都不應存在年齡、性別上的限制。然而,目前在中國的電視體育解說員中,女性、老年解說員卻極為少見。 女性是否適合電視體育解說是當前業界也在思考、爭論的一個問題。我們的觀點是,女性從事電視體育解說事業是完全可以的,只是當前,她們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專案,一種合適的形式。現代體育追求的是高快強,這與華人的男性觀不謀而合,於是人們便認為解說現代體育專案的任務自然是男性來擔當比較合適。然而,現代體育中也有對柔美、對藝術的追求。顧拜旦在建立奧林匹克運動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古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兩條原則就是美和尊嚴。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也繼承了這兩條原則,為了保證奧林匹克主義的實現,它將體育運動與文化藝術緊密結合起來。美和藝術的存在使女性解說體育運動找到了立足的依據。在體現那些突顯人類身體美的評分類專案,如跳水、體操、藝術體操等,都可以發揮女性解說員細膩、藝術感受力強等特點。然而,女性天生的較男性嗓音偏柔弱的特點又使她們聽起來很不適合去解說體育活動。實際上,在一些需要營造安靜環境的體育專案如射擊、檯球中,女性這天生的柔弱特點不僅被弱化,反而更容易營造這種“靜”的環境。因此,我們認為,在當今豐富多彩的體育專案中,女性電視體育解說員還是有屬於她們自己的陣地的。她們現在唯一所缺乏的,是對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相對充足的體育知識。 同樣,老年電視體育解說員也有他存在的理由。印象中,似乎激烈的體育運動只屬於正處於人類生理輝煌期的青壯年,老年人似乎離體育遠了些。然而,一方面電視體育解說員畢竟是一個體育活動的觀賞者,不需要對其生理條件提出太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老年人對體育比賽中功利色彩看得比較淡薄,可以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觀察、思考其中發生的各種現象。憑藉自身的閱歷積累,他也更容易做到“跳出體育看體育”。在表達形式上,老年人緩慢沉重的語言特點比較適合一些節奏較慢的專案,休閒類的體育專案如保齡球、Golf等都可以成為老年解說員的專案。另外,如果解說員的基本功較紮實,平日也注意對嗓子的保護,即使年齡增大,聲音也仍舊保持著青春、活潑的色彩,他解說一些較激烈的競技專案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語言特色問題 語言特色是電視體育解說員體現個人風格的一個重要的標誌。當前,業界的電視體育解說員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每個人的語言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其中有些人的語言特色可以被我們接受,有些人的語言特色則不能被我們認可。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語言特色既是其個人特點決定的,也要和整套轉播節目的需要相適應。 首先,根據受眾觀看比賽的時間和地點的不同,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時會有不同的語言特點。當前中國的體育轉播可分為國內轉播和國際轉播兩大類。國內轉播的時間是與大家日常生活作息的時間相適應的。而國際轉播則通常會受到時差的影響,一些體育比賽往往是在中國時間的深夜或凌晨轉播的。比如當前正在進行的歐洲足球錦標賽,臺北時間12:00開始,直到清晨5:00左右才結束。由於比賽的時段內大部分人都在休息,體育解說員在用聲上就要相對收一些,虛一些,音高要降下來一點兒,音強也要弱下來一點兒(當然,這種用聲上的變化是建立在不影響煽情的基礎上的)。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人們觀看體育比賽並不僅僅侷限於現場和家裡,已經有很多人喜歡聚在一起,到酒吧或廣場去看球。環境和受眾面的變化使體育解說員也不得不對自己的語言樣態進行相應的調整。 第二,根據所解說的運動專案的不同,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時會有不同的語言特點。比如,在解說足球、籃球之類運動專案的比賽時,一般場面比較熱鬧,體育解說員的語言可以鏗鏘有力,大起大落。他們的用聲一般都比較強、比較高、比較實。氣息變化較大。然而在解說如檯球、射擊之類運動專案的比賽時,由於比賽場面比較安靜,因而體育解說員的聲音也就相對軟一些、小一些,起伏也相對平一些。他們的用聲一般都比較弱、比較低、比較虛。氣息變化較小。另外,不同的體育比賽,對體育解說員的語言節奏也有著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賽馬的比賽中,體育解說員的語言從比賽開始到結束一直就不間斷,語速很快,語流不斷升高,並且在賽馬衝刺的剎那達到語勢的波峰;而在臺球這樣的比賽中,體育解說員的語言多出現在球員擊球后的間歇裡,而在球員擊球時則一般不說話。且語速緩慢,語流也很平和,偶爾會出現幾個小高潮,但語勢的變化並不是很明顯。 第三,根據自身特點的不同,電視體育解說員在解說時會有不同的語言特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徵,體育解說員也不例外。不同的性格特徵會造成體育解說員不同的特點,比如性格豪放的解說員,其語言是張狂奔放的,而文雅內向的解說員,其語言則是溫和含蓄的。另外,來自不同城市的體育解說員,他們的解說語言也多多少少會受到其生活環境的影響。畢竟,語言是生活中的交流工具。不同的生活群體和環境就會產生不同的語言交流模式。例如,上海的體育解說員唐蒙在解說時喜歡使用長句或倒裝句,在介紹隊員的時候,他總是喜歡稱呼他們的全名。他的這種“西式風格”顯然與上海這座城市的審美情趣相當吻合。唐蒙自己也曾說:“我的風格與上海這個城市太有關係了,我是在上海長大的,受到這個城市的影響,自然要帶有它的風格。”除此之外,電視體育解說員的知識、閱歷、氣質等因素也會使他們的語言特點各不相同。 我們提倡電視體育解說員語言特色的多樣化,我們甚至希望每位電視體育解說員都能有屬於自己的“口頭禪”,以至受眾僅憑這一句話就能想到某位他們所熟知的解說員。但是,電視體育解說員的語言特色絕不是自己想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的,它需要解說員在融入轉播節目的基礎上去逐漸形成。 電視體育解說的繼承與發展問題 前面我們討論了電視體育解說語言與內容的關係問題,討論了電視體育解說中節奏與留白的問題,討論了電視體育解說語言員的傾向性問題,討論了電視體育解說員與專家顧問、情報員和體育迷的關係問題,討論了電視體育解說員的年齡、性別和語言特色問題。我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隨著1994年中國電視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後,人們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困惑在體育節目這一領域中的反映。換句話說,要解決這些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看待電視體育解說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在本章的最後,我們就重點就這一問題進行討論。 我們認為,中國的電視體育解說來源於廣播。“中國的電視體育解說,是由廣播電臺的體育解說發展而來的。由於有著這一‘照貓畫虎’代代模仿的特殊歷史背景,所以目前電視體育解說仍帶有廣播的影子,也就不足為奇了。”電視體育解說帶有廣播體育解說的影子這是歷史無法改變,何況歷史必然有其合理性,畢竟張之、宋世雄曾經激勵過一代人,而且他們的敬業精神、對受眾的關愛、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等作用是永遠不會過時的。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既有的東西也應該有所調整以適應受眾的需要,只是在這個層面我們還探索的不夠。 從繼承的角度上講,老體育解說員對專業的鑽研和對語言的雕琢是需要當代體育解說員所必須承續的。宋世雄老師說過:“體育,包羅永珍……對於我這個既沒有學過體育專業理論,又不是運動員出身的體育愛好者來說,要熟悉那麼多體育知識,更要付出艱鉅的勞動。或一邊看教科書,一邊用跳棋子在桌上擺戰術,學習基礎知識。看書的同時,我經常到比賽場上看比賽……拜教練員、運動員為師,請他們結合比賽給自己上課。”如今,隨著受眾對體育轉播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體育解說員更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絕不能在對專業的鑽研上有一絲的懈怠。 另外,在廣播佔據著社會主流媒體的時代,體育解說員為了保證體育轉播節目的流暢性,在解說的過程中幾乎沒有絲毫的停頓,只能不停地說下去。同時,對於比較常見的體育直播節目的特殊性,體育解說員在比賽之前儘管可以做大量的準備,但仍不可能寫好直播時的稿件。這就要求體育解說員必須具備高水平的語言能力,以便能即興對比賽進行描述。如今,電視畫面的出現使當代的電視體育解說員可以在轉播的過程中時斷時續,但這並不是說,對體育解說員的語言能力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樣嚴格。當電視成為社會的主流媒體之後,比賽轉播中的有聲語言由第一位降到了第二位,作為電視畫面的輔助,拓展和深化畫面資訊,使畫面不至於過分單調或蒼白。試想,如果觀眾看著精彩的比賽場面,聽到的卻是枯燥無味的語言,那麼,整個轉播節目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換句話說,體育解說員對自己語言能力的忽略,將導致受眾對所有體育轉播工作人員的工作的否定! 從發展的角度上講,中國電視體育解說的發展應該是與中國整個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相適應的。我們認為,大概有以下四點。 首先,電視體育解說的內容由描述轉向評論。由於媒體工具的特性,在廣播中,受眾很難對比賽場面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因此,體育解說員就需要對比賽現場進行介紹和描述。隨著電視畫面的出現,體育解說員這種對比賽場面進行敘述的功能逐漸地被其所代替,體育解說員從大量的描述性詞彙中解放了出來。而電視畫面反過來又要求有聲語言對其進行解釋和補充, 這就賦予了體育解說員新的任務——用評論來拓展和深化畫面資訊。如今,如果還有哪位解說員仍然在比賽中不停地描述比賽場面,無論其語言多麼華麗,也會給人以“多餘”之感。 其次,體育解說的交流形式由單向變為多向。如上所述,電視畫面的出現不僅使解說員從對比賽場面的敘述中解放出來,同時也使廣大的受眾從對比賽場面的想象中解放出來。如今,受眾可以在電視機中看到現場的畫面,他們不必在花更多的精力去復原解說員所描述的比賽場面,而可以將思維的重點轉到對比賽的分析上來。這種思維重點的轉變,使受眾不再滿足於電視中只有那麼幾個聲音,他們有了要發言的慾望。這樣,熱線電話、簡訊甚至到演播室中與體育解說員一起評論的互動模式在體育轉播節目中應運而生。 再次,對體育解說員專業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在前面已經提到。隨著這幾年來體育事業興旺蓬勃的發展。體育知識在大眾之中的普及率已經相當高了。一些狂熱的體育迷甚至達到了半個專家的水平。一場比賽轉播中的體育解說員最多也僅有三至四人。想必任何一個熱衷於體育解說的人都會想:為什麼只有這三至四人才能風風光光地坐在鏡頭前解說比賽呢?他們的水平是否就比我高呢?因而,如果體育解說員的解說不夠準確,評論不夠深刻,很容易招致電視機前觀眾的反感,久而久之,就會成為別人的笑料。 最後,體育解說員對自身的定位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宋世雄老師的年代裡,體育解說員是一個權威的導遊,引導大家去觀看體育活動。而如今,由於受眾的體育知識不再貧乏,受眾也希望對比賽發表自己的意見,體育解說員除了做導遊外,更應該是受眾樸實的朋友,和受眾坐在一起,探討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