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棒木奉不媞米唐
-
2 # 緣圓起名
中國早在夏商時期,就已經採用了,陰陽曆學說。陽曆又稱“公曆“,陰曆又稱“農曆”。
陽曆是指地球環繞太陽一週,所需時間算作年,它的長度為365天左右時,稱為“平年”,長度為366天左右時,稱為“閏年”。
由於地球繞行速度的快慢而產生零點幾的時差。這就所謂,平年與閏年的區別。而陰曆則是以,月亮繞地球一週為一個月,根據月亮在天象之長短,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所確定。
它的年平均公轉長度為354天左右或355天左右。每月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
後來我們智慧的古人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平均分成24等份,也就是後來的24節氣歌。
陽曆是全世界通用的日期,陰曆則是中國古代農民用於農業生產,耕種的一種標誌。陽曆,陰曆日期的表示方法,通俗易懂,例如下圖所示,而老黃曆的寫法,則依據現形易學當中陰曆與節氣的相互搭配,即10天干12地支陰陽迴圈,週而復始。這種寫法一般用在八字命理學。
-
3 # 心齋網易經明師
“陽曆”,又名“太陽曆”,系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一年,為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西曆”。中國自民國元年採用陽曆,故又名“國曆”;為與中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叫做“新曆”。
“公曆”原為公元前46年羅儒略.愷撒始創,故此又稱“儒略曆”。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格歷高利十三世命人對“儒略曆”加以修訂,從而成為今日之“公曆”,為當今世界各國所通用,中國也自民國元年開始採用此歷。
”陰曆”,又名“太陰曆”,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週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於陰陽合曆,中國在民國紀元年之前採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又名舊曆”,也稱為“農曆”。
“太陰曆”歷史上共有四種:秦建亥,即以現行的陰曆十月初一為正月初一;周建子,即以現行陰曆十一月初一為正月初一;商建醜,即以現行陰曆十二月初一為正月初一;夏建寅,即是現行的陰曆,以寅月第一日為正月初一。因現行的陰曆是夏朝採用正月建寅的太陰曆,故又名為“夏曆”。
相傳,中國古代太皇氏制干支,伏羲氏作甲歷,黃帝氏命大撓作甲子,太昊氏設正歷,顓頊氏作新曆帝堯氏命羲和敬授人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潤月定四時成歲,與近世推算迴歸年略等。夏后氏頒夏時,從而為中國正朔之唯一標準。
“陰曆”是以月相變化一個週期的時間(即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其特點是月的長短依據天象,歷月的平均值與朔望月相接近(一個朔望月為29天12小時44分3秒),為便於計算,故以大月30天、小月29天計。逢單的月份為大月30天,逢雙的月份為小月29天,一年十二個月共計365天。年的長短只是歷月的整數位,與迴歸年無關,月份與四季寒暑也無關。
由於這種曆法與農業生產及人們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故此逐漸被淘汰。至於當今仍有少數伊斯蘭國家仍然沿襲這種曆法,多與宗教原因有關。
陰陽曆,又稱陰陽合曆,是民國之前採用之歷,故也稱“舊曆”,因中國在夏朝時就用了這種曆法,所以又稱為“夏曆”,此種稱法一直沿用到解放後,直到1970年以後才更名為“農曆”。“陰陽曆”雖然與“陰曆”都以朔望月為歷月依據,但陰陽曆多設定了閏月及二十四個節氣的辦法,從而使歷年的長度等於迴歸年,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無疑比“陰曆”更優越。
由於民間由來已久的習慣稱法,人們往往把“陰曆”與“陰陽曆”混為一淡,當今人們所習慣稱的所謂“陰曆”,實際上是指“陰陽曆”,也就是指“夏曆”或“農曆”。
-
4 # 李志勇LZY
太古時代前的太陽,是現在火星;
太古時代高熱太陽,是現在水星 ;
遠古時代舊人太陽,是現在月亮;
古中新生三代太陽,是現在日光。
個人推測,陰曆應該來自遠古時代,月亮太陽的存運時間。試談理由入下:
一、水星太陽熱量減,地球進入較低冷期,高大植被及恐龍迅速絕滅,地球太古時代基本結束。
二、月亮太陽替,地球的溫度逐漸升,若干年後華夏黃河兩岸,早己步入農業種植時期。當時風調雨順,季節分明,當時的月太陽,人維日曆基本形成,換成今天的太陽,中國陰曆還用。
三、當時的月亮太陽,燃質己淨;剩下的岩漿球,雖然內部對釋放,冷凝之後,才出了很多近似隕石擊砸的坑,變小之後,確成了地球的衛星。
四、月亮比地球體積很小,儘管人們一直認為是地球的衛星,很小衛星敢靠近太陽,地上能看到日食;調解吸引地水潮汐;並司儀農事;掌管女排卵,子女懷孕月份。因為它釋放到地球上的物質和能量,所以用它們基因形成威力;生命總會世代永存。
四、現在太陽出現後,太Sunny熱壓迫地球板塊排移,三次地面失重,地軸改變轉向,加上換過三日;已經歷過五大災難。幾批新人我很難測。但是人們測得當今的太陽執行規律,就是世界共同使用的今陽曆可信。
五、故此我相信公元后四百年後的,歷史記錄比較真實,並對以前給的史記文徹底否認。大慨理由比如:外際佛教;華夏道教,應該是遠古月亮時代,舊人文化產物。人維卻把其定公元前五百年前事;從五百年的文字記錄出現的;動物身體人頭象;千手千眼觀世音;老子騎牛向西去;古老怪傳說九頭妖;還有古文山海經,五百年不能段刻變。
六、今太陽執政後,外才依據存運變,才易形成天主教;中華已入法治代;百家爭嗚遍地發。外國淡化教會後;科技進步,日心說學出;國內壓止不住,引來外教,封見人民千多年;解放後才逐漸步入快車道。
以上個人基續新推測,陰陽曆咋來。若能公開得發表,僅供參考我謝了。
-
5 # 解放天性3535
陰曆就是以月亮的執行推算的。就是農曆的月份。陽曆是以太陽的執行推算的。如二十四節氣。所以咱們的農曆是陰陽合曆!
-
6 # 方源先生說健身
曆法就是制定日曆,安排年、月、日的法則。它的任務是:適當的編排出年、月、日的關係,具體決定一個年號的月數和日數,給每一個日子編上一個號碼。
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裡,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由於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中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有人叫它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夏曆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
-
7 # 冷先生講
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裡,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
8 # 易經商道
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裡,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由於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中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有人叫它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還有就是在鄉下老百姓一般記陰曆比較多,比如看日子,過生日一般都過陰曆。還有說陰曆和陽曆和八卦有關,和乾坤陰陽運轉有關,當然這有待考證和研究,目前只是傳聞。
-
9 # 句讀先生
關由甲骨卜辭可知,殷商武丁時期的歷法已是月有大小年有平閏(12個月或13個月)的陰陽合曆。到清末,陰陽曆一直是中歷的主要形式。但與其他陰陽曆不同,中歷還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獨創,這是中歷的第一個特點。它是在四時八節基砒上發展起來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時,春秋時代已有分至啟閉八節。到戰國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體系。二十四節氣是中歷確定月名月序和設定閏月的憑藉,也是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節氣由太陽位置決定,反映太陽的視運動。在曆書中有著固定的月份和日期範圍,使中歷具有較強的陽曆性質。
中歷一直配合採用干支來紀時(年月日時),這是中歷的第二個特點。殷墟卜辭顯示,3000多年前古人已熟練地用千支紀日。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春秋戰國時期已採用十二辰紀月,而 十二辰加 、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2000年來中國干支紀時與曆法數序紀時。 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
實際上中歷干支紀時系統是中國特有的陽曆曆法體系。可稱之為干支歷、節氣歷或中國陽曆。它以立春為歲首, 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迴歸年,一節一中為一月。在節氣歷中年月日全 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而與太陰月相無關。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曆不同,後者月長是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曆。
唐以後,五代曆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註記,節氣歷日趨完整。它實際上是“十二氣歷”和“天曆”的濫觴。可惜的是,在古代干支歷日多與曆法紀時配合,只在曆書中註記或民間用於象數、選擇和命理學中,它在曆法上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認識。
殷商、西周以前的遠古時期,曆法屬於現象授時階段。主要透過昏旦觀測某些標準星象(火昴虛參鬥等)的伏見南中和月相來頒告四時、月出望和農時季節,西周以後進入推步制歷時期。早期推步曆法頒歷就是頒朔。以計算四時八節朔閏歷日為目的。西漢末年開始,推步內容有了發展。由單純的歷日製度擴大到了曰月五星執行的天體歷。自此以後,中國曆法並不限於推算日曆。它包括了中朔、發鼓、日躔、月離、晷漏、日、月食和五星運動等七方面的計算內容。
-
10 # 王侯將xiang
農曆是中國傳統的歷法,又稱為陰曆。雖叫陰曆,但實際上還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週期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指定而成的。其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節氣。而節氣如果也算曆法的話,就是完全的太陽曆。節氣和地球在繞太陽運動的軌道的位置有關,和月球無關。節氣是從立春開始的,一個太陽年是兩個立春之間的時間,約365.2422天。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是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歷法中,唯一既照顧到太陽曆,又照顧到陰曆的歷法。是漢朝初期初步定形,而後到中華民國成立後,為了更好的與世界交流,便採用了西曆或民國紀年並用。
太陽曆又稱為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曆的歷年近似等於迴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西曆後來的世界通行,成為公曆,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曆。這部曆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在實際上曆法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國家文化的代表,但隨著全球各國之間開始進行融合,曆法的統一就是時代的趨勢。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 既要與國際接軌,也要不忘初心,畢竟到現在為止,農曆不僅能指導農耕,更主要的是我們的傳統節日,都是以農曆計時的。
回覆列表
中國目前使用的有公曆(又叫陽曆)和農曆(又叫陰陽曆)兩種. 公曆.把一年定為365天,比迴歸年短0.2422天,叫做平年.這樣,4年就要相差23小時15分4秒(5小時48分46秒×4),接近一天,把這一天加在2月裡,這一年就是366天,叫做閏年.但這樣一來,每4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時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應少增加3天.為了便於計算,就作了"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規定. 中國目前使用的有公曆(又叫陽曆)和農曆(又叫陰曆)兩種. 中國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使用農曆.農曆一年中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但13個月中有一個月稱為閏月,如閏七月,閏三月等,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內.因為12個朔望月為354.3672天(29.5306
×12),與迴歸年相差11天,過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過3年後就加一個閏月來消除這種誤差,這樣這一年就有13個月.中國南北朝時代,天文學家祖沖之發現,如果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就和19個迴歸年幾乎相等,這就是19年7閏.這個發現要比古希臘人早160多年. 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主要依據的叫“陽曆”,以月亮圓缺為主要依據的叫“陰曆”,兩者兼備的叫“陰陽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