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臥龍居士15
-
2 # 薩沙
殺傷力自然是有,但畢竟是冷門武器。
銅鐧的主要優勢是近戰對付重甲的敵人。在古代,騎兵如果穿重甲,在近距離幾乎是無敵的。你的刀槍劍戟刺不穿重甲,等於是光捱打不能還手。
但重甲可以對付刺殺類武器,卻對付不了鈍器。
即便穿著最厚的鎧甲,被鈍器重擊一下,輕則腦震盪、骨折,重則直接送命。
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狼牙棍、鐵錘、銅鐧這類武器。
但銅鐧也有自己的缺點,它長度也就1米出頭,只能用於近距離作戰。
銅鐧的重量遠遠大於刀劍,必須要有較大的臂力還要長期訓練才能用的動。
但銅鐧的作戰範圍又太小,基本只用於對付重甲騎兵。對付輕甲騎兵的話,銅鐧還不如普通刀劍。
可惜,古代的中國重騎兵極少,同時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刀劍的鋒利程度和破甲能力越來越厲害。
銅鐧也就很快退出歷史舞臺,只出現在戲劇和門神裡面了。
很多人說中國武術高手就有使用銅鐧的。其實銅鐧重量太大,很難練習,還不如練刀或者棍。
-
3 # 脂肪故事
肯定地說:當然有殺傷力。
宋《武經總要》:“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稜者,謂之鐵鐧,謂方稜似形,皆鞭類也。”
《兵仗記》說:與劍相類者為鐵鐧,無刃起四稜,言方稜似也;有與為類者為鐵鞭,純鐵為之,狀如竹根節也。鞭、鐧大小長短,各隨力所勝用之。
鐧,你可以把它當成一根鐵棍。技法就是揮、砸。嗯,當暗器用就是撒手鐧,取其出其不意。
騎兵皆為被甲之士,槍、刀之類破甲效果不佳,但是用這鐵傢伙砸一下,絕對內傷。輕則吐血,重則筋斷骨折。
那麼,這麼牛逼的兵器,為什麼沒有在戰場上得到大規模應用呢?
第一,鐧的形制,決定了它對使用者的身體條件有限制,臂力不夠的人,哪掄得起來啊。
第二,在規模化生產上,鐧沒有刀、槍、矛這樣便於大批次生產。而且以鐧的長度和形制,在實際作戰中未必佔多少優勢。難道人家就傻呆在那讓你砸?先戳你一槍……
第三,中國本來就缺少銅,用銅作鐧,只怕要把國家的經濟拖垮了,沒有哪個傻子會這麼做。再說了,以銅的材質強度,也不適合製作兵器。
所以銅鐧是不可能裝備的。
即便是鐵鐧,因為使用條件及成本的限制,也無法大規模裝備。
此外,騎兵的作戰,馬匹衝鋒之下,用鐧,未必有什麼技術優勢。瞬間決出生死的情況之下,以及迅如閃電一沾即走的騎兵衝鋒中,鐧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在冷兵器的戰場上,真正得到大規模應用的,依舊是刀、槍、矛等常規武器。
-
4 # i聚聽
銅鐧、鋼鞭,是我們在小說演義裡經常能看到的兵器。
銅鐧,做為重武器,在騎兵作戰時有很強的殺傷力。
古代的騎兵都會穿上盔甲,戰馬也是如此。這些盔甲或是皮革縫製,或者是鐵片相互連線。一般的刀劍很難砍傷,即便用戈、槍、矛這樣的武器,在沒有一定技術的前提下,依舊不能有效的殺傷對方。
而錘、鐧、鞭則很好的彌補了,騎兵技術不足的缺點。錘、鐧都是雙手武器,兩者相比,鐧的重量更輕,更適合大面積推廣。
在評書裡常有句話:人借馬勢,馬借人威,只見雙鐧輪動,一兩貫一斤,啪嚓一聲,打了個腦漿崩裂!雙手鐧,有重量,又能攻中帶防,可以說是騎兵武器中的不二神器。
-
5 # 強武堂
有,而且殺傷力驚人。鐧是一種專職的破甲兵器,主要是為了針對敵方的重甲目標,和錘類似,主要依靠衝擊力打擊對方。騎兵鐧的經典戰法為騎兵藉助馬匹的高速度機動至敵方重步兵側面,利用慣性將鐧砸下去。這一鐧下去非同小可,一旦命中非死即殘,即使對方裝備有盾牌(木製)也足以將其打裂。下面這個影片可以供大家直觀的瞭解一下鐧的威力。
同大多數古兵器一樣,鐧也是由農具發展而來,其前身就是農民搗藥用的大木棒,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小說中農民起義軍的將領較多使用鐧。
"宋《武經總要》記載: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稜者,謂之鐵鐧,謂方稜似形,皆鞭類也。"
所謂鐧,可以理解為有四個稜的鞭。根據鐵血網網友“yufan528031”考證,清代的綠營鐵鐧總長86.88cm,鐧身長度約67.2cm,重量在821g左右。其中最令人驚訝的就是鐧的重量了,不到1kg的重量恐怕遠低於多數人的遐想。其實很好理解,首先是古代的度量衡與現代不同,古書中的動輒三斤五斤的記載與現代的斤其實並不同,其次是鐧如果作為制式兵器,不可能要求每個士兵都是大力士。
接下來又到了喜聞樂見的闢謠時間:
秦瓊用的不是鐧!
秦瓊用的不是鐧!
秦瓊用的不是鐧!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舊唐書》記載,“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矣。”
這裡已經很清楚地記載了秦瓊使用的是馬槊,一種類似長槍的長杆兵器。至於我們在《隋唐演義》中看到的秦瓊和尉遲恭所謂“雙鐧打出唐天下,單鞭安定李乾坤”則屬於後人的演繹。
-
6 # 孤客生
鐧起源於秦漢時期,原本只用於民間百姓習武所用,但在魏晉隋唐時期開始應用於軍隊當中,當時的鐧普遍用熟鐵打造,有些身份尊貴的將領,為了美觀會在他的鐧上鎦上一層金燦燦的銅,所以才有了我們後面所說的銅鐧。
在我們的歷史演義以及各種戲曲當中,比較知名的有唐朝的秦瓊以及宋朝的八賢王,他們將手中的銅鐧使用得爐火純青,在秦瓊的手中鐧能鞭殺仇敵,八賢王的鐧能上打昏君、下打奸佞,代表著一股浩然不阿的正氣,受到了百姓們的喜愛,在各種演義小說中更加的盛行。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歷史中的銅鐧在戰場以及騎兵作戰中有殺傷力嗎?
答案非常的明顯,是有的。
隋唐時期的將領們普遍使用長兵器,一根長槍傲立馬上,他們在中原王朝內部的戰爭中憑藉著急速衝刺的戰馬把長槍刺人敵方的盔甲中,瞬間帶走敵人的生命,與此同時他們會把銅鐧當做暗器,藏在身上的盔甲中,當衝入敵方的戰陣中長兵器無法施展或者槍卡在了對方的骨骼當中無法拔出時,這個時候就是銅鐧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在這種時候刀和劍等利器是派不上太大用場的,因為當時中原王朝內交戰普遍有著厚重的盔甲恪擋利器的攻擊,而鐧說白了就是一根幾斤重的實心鐵棍。
當戰馬急速衝刺的時候所賦予給將領們的衝擊力會把銅鐧變成真正的大殺器,銅鐧就會像鐵錘一樣錘爆敵方的頭顱或者打碎他的肋骨,讓其瞬間失去生命或者喪失作戰能力,因此在中原王朝內部的對戰中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甚至有些人會在銅鐧中多鑄造幾枚鐵釘,在攻擊的時候,這些鐵釘會穿過對方的身體給敵方造成雙層的攻擊,骨頭和血肉模糊,可怕之極。
當然在對付遊牧民族的時候,銅鐧就會退下了戰場,因為遊牧民族鍊鐵技術的缺乏,普遍缺少鐵器戰甲,平常就一把馬刀和一身弓箭毛皮衣服,沒有中原王朝對戰中的厚重盔甲防身,所以在對付遊牧民族們的時候長刀比鐧更加的實用,殺傷力會更加的強大。
唐朝對付突厥的長兵器就是加根棍子的長陌刀,除了這種長款的陌刀之外,他們還有近戰的短陌刀,憑藉著這兩種長短陌刀,唐軍在對付遊牧民族的時候對他們產生了壓制性的武力差距,這才有了後面的大唐威伏四夷,打造了戰無不勝的大唐神話。
所以說銅鐧在騎兵的作戰中是有很大的殺傷力的,它能無視盔甲的阻擋對敵方產生毀滅性的打擊,在戰馬的衝擊力加成下銅鐧就宛如死神的鐮刀,在敵方的不經意間被突然施展出來的銅鐧錘爆了狗頭。這就是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盛行的銅鐧,在那個年代裡雖然不是最大的主角,但也綻放出了非常耀眼的光芒,後來隨著武器的發展才退下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戲曲中的一種裝飾武器。
-
7 # 渤海灣32
在古代戰場上一般都會使用有尖或者刃的兵器。鐧,錘,鞭一般只是作為禮器或者刑器,在真正的戰場上沒有啥實用價值。宋代金華人就使用狼牙棒,有專砸天靈蓋一說。所謂金瓜武士也就指行刑隊,上戰場白費。即便歐洲中世紀重灌甲騎兵也是用長矛的。中國古代破重灌甲的利器是槊,就是超大版的槍尖。古戰場遺留的兵器各式各樣但是沒尖沒刃的兵器是沒有的。
-
8 # 上將噯福斯
當然有殺傷力,而且還很強呢!
鐧,屬於打擊兵器。它與刀槍劍戟等兵器不同,不是靠砍傷,刺傷來殺傷敵人,而是靠大力擊打,殺傷敵人。
大家想一下,拿個磚頭悶在頭上,都要頭破血流,更何況是又長又重的銅棍子。碰上了骨頭就得折。
為什麼好好的刀劍不用,非要用鐧呢?
這主要和鎧甲的發展有關。
先秦時期,中國的鎧甲以皮甲為主。防護力有限,刀劍能夠破壞鎧甲,對敵人造成殺傷。
秦漢之際,鐵甲開始發展,皮甲仍在使用。總體上,鎧甲防護面積和防護力依然有限。漢甲
一直到唐代,出現了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具有超強防護力的鎧甲。這種鎧甲,以鱗甲為主,要害部分以板甲防護。刀劍很難刺穿。明光鎧復原品
再往後發展,鎧甲的防護力更加強大。宋朝的步人甲重達60斤,金兵鐵浮屠身著重鎧。這些鎧甲都是鱗甲,可以透過向內收縮變形,分散刀劍的殺傷力,起到保護作用。
面對這樣的鎧甲,刀槍劍戟很難殺傷敵人。只能使用重型打擊兵器。以兵器本身的重量,加上馬的速度,足以對任何人造成致命殺傷。
因此,鋼鞭,銅鐧,鐵錘,狼牙棒等打擊兵器在唐代,宋代戰場上大行其道,特別是宋代。也出現了很多用鐧,用錘的名將。
-
9 # 火器工坊
怎麼說呢,首先鐧確實是騎兵作戰時的一個利器,但是這些鐧都是鐵質的。在西漢進入全面鐵器時代之後,華人便不在用銅製作近戰兵器了。
鐧這種武器不像演義小說中說的那樣起源的很早,而是一直到宋代才出現。鐧從鐵鞭中獨立而出,是專門用來擊破敵人甲冑的破甲鈍器。根據《武經總要》的記述,鐵鐧呈長條形,四稜無刃,上細下粗。現在福建省博物館裡有李綱監造的一把鐵鐧,重7.2斤,長94.2cm,柄長20.1cm。可以說為後人研究宋代兵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鐧是步騎皆可用,但是多用於騎兵。一般來講武術套路中,多是練習雙鐧,但是實戰中,騎兵多用單鐧。就目前而言,歷史上就只有金國大將烏延查刺善於使用雙鐧,而且一支就是十幾斤,被人稱為“鐵鐧萬戶”。騎兵用鐧,可以藉助馬匹奔跑的速度,從而對敵人的打擊力度可以提高。因為無刃,所以鐧非常耐損,這在重甲時代就是軍中小霸王的存在。
相比於錘和大斧,鐧更輕便靈活,又不失打擊力度,故而在宋代頗受四朝將軍們的喜愛。僅是宋史記載的用鐧名將就高達十數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狄青和呼延贊。
在明代,因為火器的大力發展,甲冑的實用性開始退化,軍人開始褪去厚重的甲冑,相應的,比刀劍笨重的鐧也就失去了軍事舞臺,最後淪為禮器。
-
10 # 小院之觀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鐧、鞭、錘等打擊類兵器在冷兵器時代的作用,它們分類雖不同,作用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剋制戰場上的重甲而出現,下面來分析一下打擊類兵器的輝煌與衰落。
打擊類冷兵器的流行,有其特定的原因。由於古代戰場上士兵的防護越來越嚴密,披甲率不斷提高,魏晉以後,鐵甲越來越普及,防護程度也越來越高。到了唐宋,出現了像明光鎧、步人甲那樣的重型盔甲,具狀騎兵、重步兵在戰場上橫著走,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重騎兵和重步兵,比如玄甲軍、鐵鷂子、鐵浮屠等,普通兵器對他們殺傷有限,這種情況下,破甲就成了剛需,為了對付重甲敵人,打擊類冷兵器,以鞭、鐧、錘、狼牙棒等為代表,迎來了黃金時代,成為重甲剋星。
打擊類兵器的形制
擊兵的型別很多,較常用的包括錘、鞭、鐧、狼牙棒、骨朵、敲棒等。即使同一種擊兵,形制也千差萬別,拿大家熟悉的錘類來說,就有方形、長方形、球形、蒜形、稜角形等等,種類繁雜,長短不定,基本沒有制式標準。而敲棒、骨朵、狼牙棒等鈍兵器,現在一般認為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並在之後被唐宋軍方加以應用。
宋朱彧《手書》:“金人自侵中國,唯以敲棒擊人腦而斃。”
《武經總要》中的鞭鐧
從重量來說,也是由使用者因人而異,李元霸的八百斤雙錘自然是小說的誇張。在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有戰國時期的朱亥(就是那位擊殺晉鄙的屠夫)使用的四十斤大錘,當時的四十斤約合今天的十公斤,對於手持短兵來說,這已經是相當的重量。
岳雲的八十斤雙錘也有記載:《宋史》(雲)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當時的八十斤約合今天的五十公斤,這個重量現在被認為是岳雲在平時練習時的重量,哪怕岳雲氣力再大,如果不是神仙下凡,使用五十公斤的錘子作戰,動作也必定失去靈活,難以在殘酷的戰場倖存。
演義中的岳雲
事實上,擊破重甲並不需要太大的重量,單隻五公斤以內的擊兵憑藉馬匹的衝力和手臂強有力的揮動,只要命中,即使不是要害部位,也已經足以使敵人失去戰鬥力乃至行動能力。只要想想現在常用的工具榔頭,錘頭不過一二斤,但想象一下輕輕揮動榔頭產生的打擊力,就能夠明白了,更不用說十公斤的榔頭用力揮舞下去。
鋼鞭
打擊類兵器的侷限性
從戰鬥實用性上來說,打擊類兵器明顯不如刺砍類武器。擊兵的重心必定在兵器首端,憑藉自身重力捶擊敵人,所以它的技法必然以器首為重心。
首先,能使用打擊類兵器的兵將必定需要身強力壯,臂力過人,否則無法持續揮動兵器。其次,擊兵使用時以使用者自己身體為圓心,手臂為槓桿進行揮擊,這樣的作戰方式造成其反應速度必然不如刺砍類兵器,如果一擊揮空,由於需要重新找回重心,再次揮擊需要的時間較長,必然造成將自身破綻百出,給刺砍類兵器以從容攻擊的機會,幾乎難以倖免。
舉個例子,如果是兩名武將在無甲情況下單挑的話,想必誰都不會選用打擊類兵器來作為武器,因為如果對手無甲,擊兵就不具備任何優勢。事實上,即使善使雙錘的岳雲,臨陣也難免受傷。《宋史》記載:“穎昌大戰,無慮十數,出人行陣,體被百餘創,甲裳為赤。”
古代鐵錘實物
所以,打擊類兵器實質上是一種特種作戰兵器,對使用者要求較高,能純熟使用的人不多。因此,在歷史上,除了極少數一些天賦異稟的將領,很多武將將其作為副兵器使用,一擊即收,所謂“撒手鐧”之類的絕活,也是來自這種使用方法—空中無端飛來一根鐵簡,扎你一個大洞,想想也是夠可怕的。
而在打擊類兵器盛行的唐宋,有很多名將都使用錘、鞭、鐧之類的擊兵,除了岳雲,還有唐朝的秦瓊、尉遲恭、五代名將李存孝、宋朝的王繼勳、任福。小說家們也加以發揮,在演義小說中出現了許多使鞭、使錘的大將或“四猛八大錘”這樣的擊兵團夥。
四猛八大錘
打擊類兵器的衰落
打擊類兵器大行其道是在唐宋時期,這與當時軍隊裝備的鎧甲密不可分,唐朝的甲冑防護愈加嚴密,出現了明光鎧、山文甲等經典的漢甲,宋朝承襲唐朝並加以改進,更是發展出了步人甲等防護更為嚴密的甲冑,這種甲冑防禦更強,普通的弓箭刀槍都難以對其造成嚴重傷害,這時候,打擊類兵器作為重甲剋星,當仁不讓地承擔了破甲殺傷的義務。
到了宋朝滅亡後,取而代之的元朝從西方引入了輕便的布面甲並逐漸流行,同時由於火器的發展,傳統重甲逐漸變得不合時宜,慢慢被布面甲代替,沒有了重甲,打擊類兵器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逐漸淪為了儀仗使用的COS武器。
這種級別的大錘,顯然只能出現在遊戲裡
不過即便如此,在明清時期軍隊中也還是多多少少保留著擊兵的一席之地。比如明末的遼東騎兵,雖然沒有列裝錘、鞭等武器,但裝備的制式火器三眼銃在彈藥發射完畢後,由於其頭重腳輕的特點,騎兵往往倒持三眼銃,把它當成狼牙棒來揮舞,對付清軍的重甲步兵也有奇效。即使到了清朝,綠營兵中也還有裝備短柄雙錘,不過這種錘長只有二尺,錘頭僅重一斤多,顯然不是為了破甲裝備的。
回覆列表
在馬上使用用雙手鐧那是小說裡才有的,你兩手都不抓韁繩你試看看能不能騎得穩?蒙古人算是馬背上的民族了吧,他們也只能一手拉韁繩,一手持刀。馬上的武器通常不是單手刀就是長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