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看怎麼理解,這個強國如果是當年羅馬帝國那樣的世界強國的話,可以說義大利沒有恢復那樣的榮光,但是在1870年義大利最終統一後也是走向了強國之路的,只不過應該算是地區強國。在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也佔領了一些海外殖民地,現在義大利依然是西方重要的經濟體,只不過與英國、法國、德國相比,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稍差一點。公元前27年由羅馬共和國演變而來的羅馬帝國後來橫跨歐亞非,面積251萬平方公里的地中海都成了其“內湖”,而義大利就是羅馬帝國的“本部”,羅馬帝國就是肇始於約在公元前8世紀建立的羅馬城。古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正是西方的文明的基礎和發源,不僅如此,在公元4世紀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基督教也成為了絕大多數歐洲以及西方國家的宗教信仰,公元14到16世紀歐洲思想文化的啟蒙運動文藝復興運動也是從義大利的各城邦開始然後擴充套件到西歐各國的,這場思想啟蒙運動更是引發了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歐洲資本主義和海外擴張開始蓬勃發展了起來,可以這麼說作為羅馬文明“本部”的義大利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對西方文明的發展都是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在歐洲近代史中,相對於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西班牙和後來的英國、法國、俄國甚至德意志帝國,羅馬帝國之後的義大利為啥在後來很少雄起過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覺有三個原因,第一,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義大利“邊緣化”了,第二,就是歷史上長期的四分五裂和外部勢力的爭奪,第三,歐洲政治經濟中心從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的轉移。先說第一個原因:毫無疑問,在羅馬帝國時期,整個歐洲的最強大的中心力量是在義大利半島,鶴立雞群的感覺,羅馬軍團橫掃地中海沿岸,而在羅馬帝國的歐洲周邊地區則生活著被羅馬人稱為三大蠻族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凱爾特人以及其他民族,像日耳曼人在公元1世紀到2世紀依然是部落階段,由很多部落構成,公元1世紀,力量分散的很多的日耳曼部落被羅馬帝國征服,但是羅馬帝國卻沒有足夠的軍隊去佔領整個日耳曼部落區,所以更多的是採取讓日耳曼人納貢稱臣的方式。但是隨著這些民族不斷的學習和發展,羅馬帝國與這些歐洲周邊的勢力的力量對比正在逐步變化。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本部”是義大利半島,而東羅馬帝國儘管也是以羅馬人自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希臘文化,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帝國徹底滅亡。
公元4世紀末期,生活於中亞、東歐和高加索地區的兇悍的遊牧民族匈人開始往西入侵,匈人是否是東方的匈奴人目前尚無定論,受此壓迫,日耳曼各部落開始了往西羅馬帝國地區的民族大遷徙,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終於淹沒於日耳曼人的“遷徙海洋”正式滅亡,而在此過程中,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和經濟也在發生改變,氏族制度瓦解,此後在西歐地區開始建立了很多日耳曼王國,羅馬人也融合到歐洲各民族中。此時的一個情況就是義大利半島不再是歐洲力量的中心,反而成了周邊勢力爭奪的物件,“邊緣化”了,以前被羅馬人認為蠻荒的地方開始發展了起來,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這些地區地逐步發展了起來。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東哥特人建立的東哥特王國(493年—553年)幾乎統治了義大利半島的全境。但是義大利半島畢竟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大本營和“根”,以羅馬正統自居的東羅人怎會忘了大本營?公元535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對東哥特王國發動戰爭,公元536年,羅馬城被東羅馬帝國佔領,公元555年,幾乎義大利全境被東羅馬帝國收復。但是好景不長,在公元568年日耳曼人的一支倫巴德人進入了東羅馬帝國控制的義大利建立了倫巴德王國(568年~774年),控制了義大利北部以及其他一些地區,774年併入了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公元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被分為了三部分,西法蘭克王國(奠定了法國形成的基礎)、東法蘭克王國(奠定了德國形成的基礎)、中法蘭克王國(形成了現在義大利的雛形),而這個中法蘭克王國存續的時間很短,從843年到855年,從公元962年至11世紀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第二,長期的四分五裂和外部勢力的爭奪。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義大利北部出現幾個城邦國家,典型的比如熱那亞、威尼斯,南部則建立了西西里王國,中部還有個羅馬教皇國(754年—1870年),還有一些小國,總之就是四分五裂。15世紀的義大利在文藝復興的薰陶下經濟一片繁榮,但是政治上四分五裂,這就引起了周邊列強的覬覦。周邊列強開始瓜分義大利,這引發了一系列戰爭被稱為義大利戰爭(1494年至1559年),這一系列的戰爭的外部參與方主要有西班牙、法國、神聖羅馬帝國、英格蘭與蘇格蘭以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義大利方面主要有多數義大利各邦國、教皇國,作戰的地理範圍主要位於義大利,這個義大利戰爭最後演變為歐洲列強爭奪霸權地位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西班牙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獲勝,很多義大利邦國和地區被西班牙統治。在隨後的300年時間裡,義大利內部依然是四分五裂,被歐洲列強爭奪和控制,就是這麼個狀態。19世紀中期,在義大利境內堪稱獨立不受外部勢力控制的王國可能就只有撒丁王國 (1720年—1861年)了,後來在它的主導下,義大利開始統一,1861年,撒丁王國改名義大利王國,到1870年義大利徹底完成了統一,並最終把法國、奧地利等外部勢力趕出了義大利。之後義大利奪取了東非的厄利垂亞和南索馬利亞,1912年奪取了歐洲的愛琴海羅德諸島和北非的利比亞,二戰前夕,佔領了非洲的衣索比亞和歐洲的阿爾巴尼亞。這也算雄起了一把,不過在二戰中義大利與納粹德國結盟,最後被打的稀里嘩啦,那些佔領的海外領地還沒“捂熱”就崩盤了。
與義大利相比,英國的英格蘭在公元7世紀還是所謂的“七王國”時代,公元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基本統一的英格蘭,1492年,西班牙經歷了800餘年的光復運動勝利後,建立統一的西班牙王朝,到15世紀末,法蘭西王國基本統一了法國全境,在時間上,他們都比義大利統一的早,西班牙、法國、英國在後來的全球殖民浪潮中佔領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榨取了大量的財富,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此義大利也只有乾著急的份,另外義大利還有一個難兄難弟那就是德國,神聖羅馬帝國(962年至1806年)在多數時間都是由數百個侯國、公國、郡縣、自由城市構成的這麼一個鬆散的邦聯,直到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的主導下德意志才完成統一,此時世界的上的殖民地已經被其他主要歐洲列強瓜分的差不多了,這也可以解釋後來德國、義大利與英國、法國的一個深層的矛盾。
第三個原因,那就是歐洲政治經濟中心從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的轉移。在公元15世紀之前,歐洲處於黑暗的中世紀,那時的歐洲人對外界瞭解有限,航海技術有限,在這個時候歐洲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可以說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區,地中海沿岸的海上貿易尤其發達,來往船舶絡繹不絕,而位於地中海中部的義大利無疑屬於一個“龍頭”的地位,所以儘管當時義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但是經濟上卻很繁榮富庶,但是隨著歐洲的文藝復興和15世紀-17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歐洲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就轉移到了歐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區。
這句話看怎麼理解,這個強國如果是當年羅馬帝國那樣的世界強國的話,可以說義大利沒有恢復那樣的榮光,但是在1870年義大利最終統一後也是走向了強國之路的,只不過應該算是地區強國。在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也佔領了一些海外殖民地,現在義大利依然是西方重要的經濟體,只不過與英國、法國、德國相比,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稍差一點。公元前27年由羅馬共和國演變而來的羅馬帝國後來橫跨歐亞非,面積251萬平方公里的地中海都成了其“內湖”,而義大利就是羅馬帝國的“本部”,羅馬帝國就是肇始於約在公元前8世紀建立的羅馬城。古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正是西方的文明的基礎和發源,不僅如此,在公元4世紀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基督教也成為了絕大多數歐洲以及西方國家的宗教信仰,公元14到16世紀歐洲思想文化的啟蒙運動文藝復興運動也是從義大利的各城邦開始然後擴充套件到西歐各國的,這場思想啟蒙運動更是引發了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歐洲資本主義和海外擴張開始蓬勃發展了起來,可以這麼說作為羅馬文明“本部”的義大利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對西方文明的發展都是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在歐洲近代史中,相對於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西班牙和後來的英國、法國、俄國甚至德意志帝國,羅馬帝國之後的義大利為啥在後來很少雄起過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覺有三個原因,第一,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義大利“邊緣化”了,第二,就是歷史上長期的四分五裂和外部勢力的爭奪,第三,歐洲政治經濟中心從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的轉移。先說第一個原因:毫無疑問,在羅馬帝國時期,整個歐洲的最強大的中心力量是在義大利半島,鶴立雞群的感覺,羅馬軍團橫掃地中海沿岸,而在羅馬帝國的歐洲周邊地區則生活著被羅馬人稱為三大蠻族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凱爾特人以及其他民族,像日耳曼人在公元1世紀到2世紀依然是部落階段,由很多部落構成,公元1世紀,力量分散的很多的日耳曼部落被羅馬帝國征服,但是羅馬帝國卻沒有足夠的軍隊去佔領整個日耳曼部落區,所以更多的是採取讓日耳曼人納貢稱臣的方式。但是隨著這些民族不斷的學習和發展,羅馬帝國與這些歐洲周邊的勢力的力量對比正在逐步變化。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本部”是義大利半島,而東羅馬帝國儘管也是以羅馬人自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希臘文化,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帝國徹底滅亡。
公元4世紀末期,生活於中亞、東歐和高加索地區的兇悍的遊牧民族匈人開始往西入侵,匈人是否是東方的匈奴人目前尚無定論,受此壓迫,日耳曼各部落開始了往西羅馬帝國地區的民族大遷徙,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終於淹沒於日耳曼人的“遷徙海洋”正式滅亡,而在此過程中,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和經濟也在發生改變,氏族制度瓦解,此後在西歐地區開始建立了很多日耳曼王國,羅馬人也融合到歐洲各民族中。此時的一個情況就是義大利半島不再是歐洲力量的中心,反而成了周邊勢力爭奪的物件,“邊緣化”了,以前被羅馬人認為蠻荒的地方開始發展了起來,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這些地區地逐步發展了起來。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東哥特人建立的東哥特王國(493年—553年)幾乎統治了義大利半島的全境。但是義大利半島畢竟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大本營和“根”,以羅馬正統自居的東羅人怎會忘了大本營?公元535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對東哥特王國發動戰爭,公元536年,羅馬城被東羅馬帝國佔領,公元555年,幾乎義大利全境被東羅馬帝國收復。但是好景不長,在公元568年日耳曼人的一支倫巴德人進入了東羅馬帝國控制的義大利建立了倫巴德王國(568年~774年),控制了義大利北部以及其他一些地區,774年併入了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公元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被分為了三部分,西法蘭克王國(奠定了法國形成的基礎)、東法蘭克王國(奠定了德國形成的基礎)、中法蘭克王國(形成了現在義大利的雛形),而這個中法蘭克王國存續的時間很短,從843年到855年,從公元962年至11世紀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第二,長期的四分五裂和外部勢力的爭奪。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義大利北部出現幾個城邦國家,典型的比如熱那亞、威尼斯,南部則建立了西西里王國,中部還有個羅馬教皇國(754年—1870年),還有一些小國,總之就是四分五裂。15世紀的義大利在文藝復興的薰陶下經濟一片繁榮,但是政治上四分五裂,這就引起了周邊列強的覬覦。周邊列強開始瓜分義大利,這引發了一系列戰爭被稱為義大利戰爭(1494年至1559年),這一系列的戰爭的外部參與方主要有西班牙、法國、神聖羅馬帝國、英格蘭與蘇格蘭以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義大利方面主要有多數義大利各邦國、教皇國,作戰的地理範圍主要位於義大利,這個義大利戰爭最後演變為歐洲列強爭奪霸權地位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西班牙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獲勝,很多義大利邦國和地區被西班牙統治。在隨後的300年時間裡,義大利內部依然是四分五裂,被歐洲列強爭奪和控制,就是這麼個狀態。19世紀中期,在義大利境內堪稱獨立不受外部勢力控制的王國可能就只有撒丁王國 (1720年—1861年)了,後來在它的主導下,義大利開始統一,1861年,撒丁王國改名義大利王國,到1870年義大利徹底完成了統一,並最終把法國、奧地利等外部勢力趕出了義大利。之後義大利奪取了東非的厄利垂亞和南索馬利亞,1912年奪取了歐洲的愛琴海羅德諸島和北非的利比亞,二戰前夕,佔領了非洲的衣索比亞和歐洲的阿爾巴尼亞。這也算雄起了一把,不過在二戰中義大利與納粹德國結盟,最後被打的稀里嘩啦,那些佔領的海外領地還沒“捂熱”就崩盤了。
與義大利相比,英國的英格蘭在公元7世紀還是所謂的“七王國”時代,公元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基本統一的英格蘭,1492年,西班牙經歷了800餘年的光復運動勝利後,建立統一的西班牙王朝,到15世紀末,法蘭西王國基本統一了法國全境,在時間上,他們都比義大利統一的早,西班牙、法國、英國在後來的全球殖民浪潮中佔領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榨取了大量的財富,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此義大利也只有乾著急的份,另外義大利還有一個難兄難弟那就是德國,神聖羅馬帝國(962年至1806年)在多數時間都是由數百個侯國、公國、郡縣、自由城市構成的這麼一個鬆散的邦聯,直到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的主導下德意志才完成統一,此時世界的上的殖民地已經被其他主要歐洲列強瓜分的差不多了,這也可以解釋後來德國、義大利與英國、法國的一個深層的矛盾。
第三個原因,那就是歐洲政治經濟中心從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的轉移。在公元15世紀之前,歐洲處於黑暗的中世紀,那時的歐洲人對外界瞭解有限,航海技術有限,在這個時候歐洲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可以說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區,地中海沿岸的海上貿易尤其發達,來往船舶絡繹不絕,而位於地中海中部的義大利無疑屬於一個“龍頭”的地位,所以儘管當時義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但是經濟上卻很繁榮富庶,但是隨著歐洲的文藝復興和15世紀-17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歐洲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就轉移到了歐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