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奔說史
-
2 # 環球網
愛爾蘭在116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率軍入侵之前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英國內戰之後,愛爾蘭的領土與主權逐步蠶食。直到1800年愛英同盟條約簽訂之後,愛爾蘭才被英國完全吞併。
愛爾蘭從英國分離了出來直接的導火索是1845 開始的“愛爾蘭大饑荒”。在1845年至1850年這五年的時間裡。一種被稱為“晚疫病菌”的病菌造成了愛爾蘭人的主要食物馬鈴薯的大面積減產。這直接導致了愛爾蘭人口的銳減。加之英國在此事上的處置不夠及時,讓大多數愛爾蘭人對英中國產生不滿,愛爾蘭的獨立運動從此開始。這其中,被視為愛爾蘭獨立道路上的關鍵轉折點的是1916年都柏林爆發的“復活節起義”。
1919年的1月21日至1921年的7月11日,愛爾蘭與英國在愛爾蘭籍的英國國會議員組建的第一屆愛爾蘭國會的合法性的問題上爆發了“英愛戰爭”(也稱之為愛爾蘭獨立戰爭)。結果是英國被迫在愛爾蘭的問題上做出妥協,與愛爾蘭簽訂了《英愛條約》,英國賦予了愛爾蘭與同其它英屬自治領地同樣的自主權。但是愛爾蘭的北部地區必須留在英國。
1937年的12月29日,愛爾蘭正式確定了國名,宣佈愛爾蘭為主權國家,但是仍然留在英聯邦內。
1949年的4月1日,愛爾蘭通過了愛爾蘭共和國法案,廢除了君主制,愛爾蘭成為愛爾蘭共和國。愛爾蘭在宣佈成立共和國之後,自動退出了英聯邦。同年的4月18日,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但北愛爾蘭地區仍然屬於英國。
1955年,愛爾蘭加入了聯合國。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歐洲的地形被海洋切割得支離破碎,形成了星羅棋佈的半島和島嶼。我們經常講英格蘭孤懸海外,那麼在海外的海外,還有愛爾蘭。因為與英格蘭之間的距離很近,在歷史上,愛爾蘭英國之間的恩恩怨怨,就特別多。
愛爾蘭見之於歷史,是羅馬人崩潰前後的歐洲局勢,在日耳曼人侵襲的浪潮中,愛爾蘭作為歐洲大陸西北部的一處世外桃源,接納了大批來自歐洲大陸,特別是高盧和不列顛的學者,使這裡成為古典文化的重要承繼中心,獲得了“學者與聖徒之島”的美名。然而,愛爾蘭並沒有有效地利用這些智力資源,努力讓自己成為歐洲西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是在封建割據的混戰中日漸沉淪。(愛爾蘭位置)
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171年,愛爾蘭長期遊離於歐洲的天主教體系之外,除了來自北歐的金髮海盜和黑髮海盜惦記這個貧瘠的海島,他們成群結隊佔領並建設了都柏林,作為進一步掠奪的據點外,世人都已忘記了愛爾蘭的存在。在反抗海盜的過程中,愛爾蘭人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和民族共同體。這樣分裂的政治局勢,讓一海之隔的英格蘭嗅到了機會。(北歐海盜)
英華人第一批來到愛爾蘭是在1171年,他們佔據了現在都柏林附近的一塊區域,並且聲稱對整個愛爾蘭擁有宗主權。但是,由於愛爾蘭的分裂太過徹底,英國侵略軍一直都沒有完全擊敗這些地頭蛇。直到1603年,英格蘭才最終透過各種限制愛爾蘭當地封建貴族的特權的努力,以軍事相威脅,把愛爾蘭整體置於英格蘭統治之下。
這個時候,英國進行了從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原本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被來自英格蘭的國王強制命令改宗。有著光輝的基督教的信仰歷史的愛爾蘭人,對改宗很不滿,由此爆發了起義。到後來,又由於英國國內的宗教迫害,很多清教徒也被去驅趕到愛爾蘭。清教徒對天主教的排斥,更甚於新教,使得愛爾蘭的局勢更加複雜。
愛爾蘭沒有在改宗的問題上退步,依然堅守天主教為正宗,當英國干涉軍到來時,來自天主教同盟的西班牙和法國也曾派兵前來協助。雖然英軍最終擊敗了天主教聯軍,但改宗引發的大規模的反抗浪潮也讓英華人最終放棄了這一做法。
愛爾蘭人與英華人的戰爭一旦開始,就沒有了終止,英華人派遣到當地的官員,橫徵暴斂,貪汙腐敗,在愛爾蘭擁有大量土地,向愛爾蘭人收取地租,成為所不在鄉地主。大多數愛爾蘭人則淪落為窮苦的僱農,到十八世紀初,愛爾蘭人自己擁有的土地只佔愛爾全部土地的5%。 (英國騎兵)
宗教迫害和極度貧困逼使大量不堪生活重壓的愛爾蘭人離開家鄉,到新大陸淘生活。1800年到1830年,有三十萬人移民美國。美國南北戰爭時,南北雙方都設有專門的愛爾蘭團隊,說明當時愛爾蘭後裔人數眾多。小說《飄》曾描寫過塔拉莊園對土地的態度,說明了愛爾蘭人漂洋過海對土地的留戀和對飢餓發自內心的恐懼。
最為嚴重的一次災荒,毫無預兆的來了。馬鈴薯好像發生了瘟疫,塊莖都爛在了田地裡。愛爾蘭農民驚慌莫名,趕忙進行下一輪播種,然而情況依然沒有好轉。馬鈴薯的收成降低到往年的三分之一。愛爾蘭全國性的災荒發生在1844年到1845年,有上百萬人餓死,另外有一百萬人移民美國。
英華人在這場災荒中反應遲鈍,救災不利,甚至有意逃避國家賑災義務。這在遷徙到美國和倖存在當地的愛爾蘭人心中,除了宗教和經濟壓迫,又增加了一道為富不仁、見死不救的原罪。加上1800年後,英華人出於對天主教徒的歧視,在國家選舉上也對愛爾蘭人諸多限制,使得愛爾蘭人對繼續留在英國的意願更加降低。愛爾蘭人的反抗烈火,再次熊熊燃燒起來了。
1869年,經過愛爾蘭人持續不斷的鬥爭,議會廢除了新教在愛爾蘭的國教地位。至此,愛爾蘭人的天主教信仰得到真正的尊重,愛爾蘭民族,也經過了1000多年的折騰,終於以天主教為精神邊界成型了。
進入到20世紀以後,愛爾蘭的反抗鬥爭更加激烈,成為一戰前後世界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解放運動的組成部分。當時英華人的勢力如日中天,以極少的殖民軍隊,控制了龐大的殖民地,但是在南非和愛爾蘭,英華人投入了大量的軍力和精力,損失巨大。到1912年,愛爾蘭自由黨政府提交了一個關於整個愛爾蘭島自治的法案。1913年,該自治法案在下院獲得透過,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了愛爾蘭自治的程序。
一戰後的1919年,英國政府將天主教徒居多的南部愛爾蘭和新教徒居多的北愛爾蘭地區分割開來,分別在都柏林和貝爾法斯特成立兩個自治政府和兩個議會。這種分裂愛爾蘭的行徑遭到愛爾蘭人的堅決反對。他們與隨後派駐愛爾蘭的英國軍隊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英愛戰爭。(北愛問題)
1921年12月,英國與愛爾蘭簽訂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英愛條約》。根據條約,愛爾蘭成為完全自治的自由邦,同澳洲、加拿大等享有同樣的英帝國成員地位,北愛爾蘭在條約生效一個月內做出選擇是否脫離愛爾蘭。北愛6郡英國移民較多,不願意合併到愛爾蘭。而天主教的愛爾蘭自由軍,又不願意北愛留在英國,因此,暴力衝突不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8年,愛爾蘭通過了廢除君主制法案,成為共和國,正式脫離了英帝國,獲得完全的獨立。英國政府在二戰後虛弱無比,又因為《大西洋憲章》對戰後民族自決的約定,英國再也無力阻止愛爾蘭的獨立,在留下了北愛6郡,方便以後摻沙子後,也默認了事實。
北愛的衝突,時到今日也還沒有完全解決,直到1990年代,北愛還經常爆出愛爾蘭自由軍針對英國在當地的軍政部門發起的襲擊。
英國用了300年時間教化了印度,用了1000年時間,卻始終馴服不了愛爾蘭。中國由於有了秦始皇,早在2000多年前就統一了文字、度量衡,使得國家文化定於一,統一始終成為中國最大的政治。這一點上,說中國是政治發育的最成熟的國家,一點也不為過。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愛爾蘭共和國是歐洲西北部的一個島國,濱臨大西洋,和英國隔海相望。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一批獵戶從大不列顛島來到愛爾蘭島,成為這裡最早的定居者。公元前6世紀凱爾特人陸續從中歐入侵愛爾蘭,逐漸形成統一的文字和語言,建立起至少五個小王國,他們成為現代愛爾蘭人的祖先,但未能形成統一的國家。432年聖帕特里克到此傳播基督教及羅馬文化。
愛爾蘭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使隔海相望的英格蘭生出了覬覦之心:1171年第一批英格蘭人登陸愛爾蘭,儘管他們只佔據了都柏林附近一小塊區域,卻堅持聲稱對整個愛爾蘭擁有宗主權。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為愛爾蘭國王,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合併,事實上雙方依然是兩個國家,只是共同擁戴一位君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加大了對愛爾蘭的征服力度,到1801年愛爾蘭王國正式和大不列顛王國組成聯合王國,至此英國完成了兼併愛爾蘭的全過程。
事實上愛爾蘭和英格蘭之間的矛盾並不是從1801年英國正式兼併愛爾蘭開始的,早在第一批英格蘭人登陸愛爾蘭之後雙方就一直摩擦不斷。尤其是在英國宗教改革之後試圖在愛爾蘭推行英國國教聖公會,而愛爾蘭人則堅持自己的天主教信仰,愛爾蘭為維持自己的天主教信仰甚至同歐洲大陸的法國、西班牙合作以牽制英國。儘管英國最終戰勝了愛爾蘭、法國、西班牙組成的天主教聯軍,但面對愛爾蘭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抗浪潮還是最終放棄了讓愛爾蘭改變宗教信仰的嘗試。
除了宗教問題之外愛爾蘭和英格蘭的矛盾還集中表現在土地問題上:湧入愛爾蘭的英格蘭地主用種種手段霸佔了愛爾蘭的土地,到十八世紀初愛爾蘭人自己擁有的土地只佔愛爾全部土地的5%。 失去土地的愛爾蘭人苦苦掙扎以求得溫飽,然而在184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還是令愛爾蘭人猝不及防:這一年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馬鈴薯出現真菌災害,而作為地主的英華人卻只關心穀物和牲畜的出口,與此同時大不列顛本土仍從美洲進口大量糧產,其中一部分甚至經過愛爾蘭的港口轉運,但飢餓的愛爾蘭人卻買不起這些糧食,最終釀成了一場持續五年的大饑荒。在這場災難中一百餘萬愛爾蘭人死於飢餓,這令愛爾蘭人認為是英國政府有意識地對愛爾蘭民族進行種族清洗。與此同時一些愛爾蘭人為生計所迫漂洋過海前往歐洲大陸和美國,這些愛爾蘭移民很快接觸到北美獨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成功經驗,受到啟蒙主義思想的薰陶,而他們也將自己接觸到的新思維傳播回愛爾蘭。在悲慘的現實處境和啟蒙主義思想的雙重影響下愛爾蘭人的民族獨立意識日漸高漲,越來越多的愛爾蘭人投身民族獨立運動。
當愛爾蘭獨立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大英帝國已不可逆轉地走上下坡路:19世紀70年代英國工業產值在全世界的佔比被新興的美、德兩國相繼超過。1914年英國又被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8年一戰結束時英國已損失了1/3的國民財富和300萬青壯年勞動力,與此同時還欠下美國大量債務。為償還這些債務英國開始徵收苛捐雜稅和濫發紙幣。這一時期各英屬殖民地都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英國政府給予更多的自治許可權,印度則在聖雄甘地領導下展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時的愛爾蘭人同樣沒閒著:事實上早在一戰尚未結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發了反英的“復活節起義”,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甚至試圖同德國合作,這令英國政府驚恐不已。
1919年1月21日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的愛爾蘭共和派議員在都柏林通過了國家獨立宣言、組建了愛爾蘭議會,隨即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要求英軍立即撤出愛爾蘭。剛經歷完一戰的英國國力大不如前,儘管英國政府仍對愛爾蘭獨立運動進行了鎮壓,但很快陷入愛爾蘭軍民的游擊戰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國政府被迫簽訂英國——愛爾蘭條約: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英國的直接統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成為和加拿大、澳洲一樣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領。但愛爾蘭東北部的6個郡由於地緣上距離英國較近,受英國文明影響較深,以致於早已皈依英國國教,因此仍舊留在英國版圖內,英國的正式國名由“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更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一部分愛爾蘭共和軍官兵對北愛爾蘭留在英國深感不滿,他們選擇拿起武器不斷在北愛爾蘭地區給英國製造麻煩,成為了今天北愛問題的根源。
1937年12月29日愛爾蘭採用了新的愛爾蘭憲法宣佈愛爾蘭為主權、獨立、民主的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民選的愛爾蘭總統成為愛爾蘭的實際領導人,但英國國王在法理上仍被視為愛爾蘭的國家元首和象徵。1949年4月1日透過的愛爾蘭共和國法案最終廢除君主制,愛爾蘭成為完全脫離英國的獨立自主的共和國並退出英聯邦。1949年4月18日英國也承認了這一既成事實。如今的愛爾蘭因經濟發達贏得了“歐洲小虎”的美譽。
-
5 # 桃花石雜談
(愛爾蘭議會黨黨徽)
但愛爾蘭人和英國本土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民族性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愛爾蘭人在被英國統治之後,其實一直沒有放棄爭取獨立的努力,但也曾多次被英國鎮壓。不過在1910年,愛爾蘭獨立運動出現了一個契機,在這一年的英國大選中沒有政黨獲得議會多數席位,而英國自由黨為了能夠組閣執政,不得不和愛爾蘭議會黨組成了執政聯盟,而為了獲得愛爾蘭議會黨的支援,英國自由黨向其許諾將支援愛爾蘭自治。
因此在1912年,愛爾蘭議會黨提出了《愛爾蘭自治法案》,不過這個法案也並沒有立即在英國議會獲得透過。但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為了保持國內穩定,英國議會最終批准了《愛爾蘭自治法案》,在愛爾蘭建立了自治政府。但很快卻又以國家處於戰爭期間為由,“暫停”了愛爾蘭自治政府的運作,重新將愛爾蘭直接管轄。愛爾蘭議會黨支援英國政府這一決定,認為與英國合作將可以保證愛爾蘭自治條款的實施。而且他們還組織一些愛爾蘭人加入英軍,支援英國在一戰中的戰爭努力,但自治運動中也有許多人反對這一作法,愛爾蘭自治運動自此也發生了分裂。而從1910年愛爾蘭自治運動取得突破開始的這個時期,在現代就被稱為愛爾蘭革命時期。
起義、獨立戰爭與內戰而在一戰接近尾聲的時候,英國政府確實還做出了姿態,允許愛爾蘭人就重建自治政府進行磋商。但主張自治的愛爾蘭人和由英國支援的聯合主義者(即主張和英國保持更緊密關係的人)卻始終無法在自治政府具體的組建條款上達成一致,所以愛爾蘭自治政府的重建被幾次推遲。
(復活節起義期間起義者釋出的起義海報)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堅定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失去了耐心,於1916年4月24日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發動了起義,正式拉起了為爭取愛爾蘭獨立而進行武裝鬥爭的大旗,因為此次起義發生的時間正值西方的復活節期間,因此這次起義後來被稱為復活節起義。但大英帝國在當時也還並非紙老虎,因此復活節起義僅僅持續了6天,就在4月29日被鎮壓。成百上千的起義者被英國逮捕,其中有15名領導者很快就被行刑隊在都柏林市中心當眾集體處決。
(描繪愛爾蘭復活節起義的畫作)
但英國的嚴酷鎮壓和隨後的軍事管制反而卻激起了愛爾蘭人更大的民憤,主張獨立的民意反而漸漸成為了主流。在1918年,因為德國在一戰的西線發動了春季攻勢,英國軍隊兵員出現短缺,開始大肆在愛爾蘭徵兵,以補充到前線作戰,招致了愛爾蘭人更大的反對。在當年進行的英國大選中,由復活節起義勢力改組而成的新芬黨贏得了愛爾蘭地區四分之三的席位。但這些當選的新芬黨議員卻拒絕再前往倫敦就職,而是於1919年初在都柏林組建了愛爾蘭議會,並宣佈愛爾蘭成為主權國家。
(英國在愛爾蘭獨立戰爭期間針對愛爾蘭共和軍將領釋出的通緝令)
之後英國當然不會接受,很快就派兵鎮壓。而這時英華人在愛爾蘭大量徵兵的後果反而作用在了英華人之上,因為此時一戰也基本結束,大量軍隊被遣散。結果從英軍中退伍返鄉的大量愛爾蘭士兵在新芬黨的組織下,成立了愛爾蘭共和軍,開始和英華人展開持久的游擊戰,也就是愛爾蘭獨立戰爭。當時愛爾蘭共和軍的總兵力大約有1.5萬人,而英軍及其僕從勢力總兵力則有3萬餘人。但因為愛爾蘭共和軍執行了正確的游擊戰戰術,並得到了大多數愛爾蘭人的支援,所以在戰爭中漸漸佔據了上風。
(獨立戰爭期間的愛爾蘭共和軍)
而英華人見勢不妙,則採取了對愛爾蘭分而治之的策略,將親英國的新教徒佔多數的愛爾蘭北部6郡單獨劃為一個行政區,稱為北愛爾蘭,而將愛爾蘭其它天主教徒佔多數的區域稱為南愛爾蘭,然後開始和愛爾蘭政府談判愛爾蘭獨立的問題。而愛爾蘭政府因為看到將英國徹底逐出愛爾蘭島希望也很小,所以在1921年7月和英國政府達成了停火協議,並在當年12月和英國達成了愛爾蘭自治協議,使愛爾蘭擁有了和當時澳洲與加拿大一樣事實上獨立的地位。
但因為這項自治協議承認北愛爾蘭六郡仍為英國領土,因此在愛爾蘭內部卻遭到了強烈反對。次年6月,堅定要求維護愛爾蘭統一的共和主義者又和接受了愛爾蘭自治協議、承認英國對北愛六郡擁有主權的愛爾蘭政府發生了內戰。而在內戰中,愛爾蘭政府方面得到了英國的強力支援,英國為其提供了大量的軍火,使其最終在一年之後贏得了愛爾蘭內戰,愛爾蘭分治的局面得到了保持。愛爾蘭獨立戰爭和內戰總共造成了大約3500人死亡,這對於當時人口只有300萬左右的愛爾蘭來說,也不算是一個小數字了。
而愛爾蘭自治的局面一直維持到了1937年,當年愛爾蘭透過新憲法,實質上徹底擺脫了英國的控制。在二戰期間愛爾蘭並沒有追隨英國參戰,而是宣佈中立。1949年,愛爾蘭正式宣佈獨立,並脫離英聯邦,成為了真正的共和國。 -
6 # 澹奕
愛爾蘭是大英帝國對外擴張之際,所獲得的第一塊殖民地。然而歷經數百年,英國也沒能像征服蘇格蘭、威爾士等那樣徹底吸收愛爾蘭,反而引起了消化不良。
兩次世界大戰,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維持龐大的全球殖民體系,連同近在咫尺的愛爾蘭也無力再控制。最終,英國與愛爾蘭互相妥協,以北愛爾蘭為代價犧牲,換取了愛爾蘭的獨立。公元前三百年前後,與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並稱歐洲三大蠻族的凱爾特人來到愛爾蘭,與當地人混合形成了如今的愛爾蘭先人。所以,愛爾蘭人無論從血緣還是文化上,都與盎格魯撒克遜後裔的英格蘭相差甚遠,反而是與蘇格蘭更加類似親近一些。
16世紀,英格蘭君王亨利八世宣佈愛爾蘭為英格蘭的領地,愛德華六世時代,英格蘭大規模移民愛爾蘭進行殖民化統治。不過經歷很多年,愛爾蘭也沒有臣服——愛爾蘭在當時與英國爭鬥的西班牙支援下,與英格蘭處處作對,而英格蘭也對愛爾蘭進行了各種殘酷鎮壓。
工業革命以後,英國經濟迅速崛起,然而此時英國與愛爾蘭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當英國經濟中近現代工業部分的比例不斷上升的時候,愛爾蘭的經濟越來越依賴於農業等,大量愛爾蘭人移民海外。尤其後來發生了愛爾蘭大饑荒,英華人冷眼旁觀使得愛爾蘭人口銳減,這也讓愛爾蘭人內心充滿了仇恨。
一戰後,愛爾蘭趁英國元氣大傷發動了獨立戰爭,最終實在沒辦法的英華人,被迫與其簽訂了《英愛條約》,愛爾蘭32郡中,南方26郡脫離英國,北方6郡留在英國。愛爾蘭共和國誕生,而英國也正式改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如此,愛爾蘭正式脫離英國,成為了歐洲僅次於英國與冰島的第三島國,因為經濟迅速崛起被稱為“歐洲小虎”,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環境最優越的國家之一。
回覆列表
一、愛爾蘭最早並不是英國領土
愛爾蘭的歷史,就是不斷被英國征服,到最後實現獨立的歷史。
最早的英國只是現在英國的英格蘭地區,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都是被英國用武力征服的。
愛爾蘭西臨大西洋,東靠愛爾蘭海,被稱為“翡翠島國”。愛爾蘭人是歐洲最古老的凱爾特人後裔,與英國隔海相望。
1155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以“重建愛爾蘭社會秩序”和“榮耀上帝”的冠冕理由,從教皇阿德利安四世處取得愛爾蘭的最高宗主權。
1171年,亨利二世率領4萬大軍登陸愛爾蘭,此後,愛爾蘭被納入到英國和羅馬教會的治下。
1541年,亨利八世自任愛爾蘭國王,在此後的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時期,英國採取“沒收與殖民分頭並進”的策略向愛爾蘭內陸進行殖民擴張。
英格蘭人的強勢擴張,引發了愛爾蘭人民的起義,伊麗莎白女王在鎮壓起義的同時,積極鼓勵英華人向愛爾蘭移民。
1603年,伊麗莎白對愛爾蘭的再征服完成,同時,也有12000名殖民者定居愛爾蘭北部,這就是今日的北愛爾蘭問題的由來。
二、宗教信仰上愛爾蘭人和英華人分道揚鑣儘管被英國吞併幾百年,愛爾蘭人依然堅定地維持著天主教信仰。
亨利八世統治期間,為了離婚問題,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並自稱英國宗教領袖。同時,亨利八世也在愛爾蘭強制推行宗教改革。
但是對於大多數愛爾蘭人來說,宗教信仰就是生命:“愛爾蘭是教皇的采邑,英王的權力只是緣於當年教皇阿德里安的賜予”。
查理一世統治期間,英國爆發內戰,趁次機會,愛爾蘭人也掀起獨立運動。1643年9月,愛爾蘭貴族聯盟宣佈愛爾蘭獨立。
然而,愛爾蘭獨立遭到了克倫威爾的血腥鎮壓。
1649年8月15日,克倫威爾率領軍隊登陸都柏林,9月10日,在攻克阿斯頓後,下令屠城,3500名居民遇難。10月,又在韋克斯福德屠城。
此後一直到1652年,英國軍隊共屠殺了三萬名愛爾蘭人。
1641年,愛爾蘭人有150萬人,到了1652年,由於戰爭、瘟疫、流放而死去的愛爾蘭人,達到50萬人!
征服一個民族,把他肢解和摧殘到如此程度,在世界歷史上也實屬罕見。
血腥的鎮壓,使得愛爾蘭再次迴歸英國統治,但是也埋下了下一次獨立的種子。
三、愛爾蘭的獨立1845年至1850年期間,愛爾蘭爆發大饑荒。
然而,面對愛爾蘭的史無前例的大饑荒,英華人卻無動於衷,任災情蔓延和愛爾蘭人民拋屍遍野。
在5年的時間內,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人口銳減了將近四分之一;這個數目除了餓死,病死者,也包括了約一百萬因饑荒而移居海外的愛爾蘭人。
餓死人的慘劇,最終再次激起了愛爾蘭人的民族意識。
今天的愛爾蘭共和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22年獨立的,然而,這不是和平的分手。
獨立風暴起始於1919年,絕大多數在1918年當選的愛爾蘭議員拒絕在英國下議院宣誓就職,而是自行組織了愛爾蘭眾議院,並且於1919年1月,以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釋出了獨立宣言。
1919年1月21日,愛爾蘭共和軍殺死兩名皇家愛爾蘭保安團成員。
這一天,被認為是愛爾蘭獨立戰爭的起點。
在此後的三年時間內,為了爭取獨立,愛爾蘭人組成的共和軍在全國各地發動游擊戰,用暴力反對英國政府在愛爾蘭的統治,死亡人數超過1400人,其中有363名警察,261名英國正規軍。
已經經歷了四年血腥世界大戰的大英帝國最終悲哀地發現自己無力鎮壓風起雲湧的愛爾蘭獨立運動。
最後,愛爾蘭新芬黨與英國政府舉行了和平會談,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成立新的愛爾蘭自由邦,並且在海關、關稅、外交政策上享有徹底的獨立自主權。
不過,為了給大英帝國面子,愛爾蘭共和國領導人同意愛爾蘭作為自治領留在大英帝國中。同時,新議會的成員將宣誓效忠大英帝國王室。
1937年12月29日,愛爾蘭正式宣佈獨立。1949年4月1日,愛爾蘭最終廢除君主制,成為共和國。四、如果讀者朋友們有興趣對愛爾蘭獨立的歷史有更多瞭解的話,推薦一部反映愛爾蘭獨立的電影:《風吹麥浪》。當年電影上映後,先後獲得了2006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2006年歐洲電影節最佳攝影獎、2007年愛爾蘭電視電影獎觀眾獎最佳愛爾蘭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獎。
這部電影講的是幾個愛爾蘭青年被捲進獨立大潮,最終命運迥異的故事。(為了不劇透,我就不多講了)
電影的結尾,男主角達米恩在遺書中留下這樣一句話:“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想逃避卻還是捲入了這場戰爭;如今我想脫身而不能。”)
風吹麥浪,風吹歷史。
大風吹來,每個人都只是那一株隨風搖擺的麥穗而已。
PS:1921年的和平條約還留下了一個伏筆,即新教徒人口占多數的北方六郡依舊歸英國統治,這就是北愛爾蘭問題的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到1998年4月10日簽訂北愛和平協議,愛爾蘭共和軍為了爭取北愛獨立,開展了數十年的暴力游擊戰爭。
這場戰爭的目的和幾十年前一樣:終結英國在北愛的統治,建立一個新的,“全愛爾蘭的”(all-Ireland),愛爾蘭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