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雨軒1121

    法.莫瓦特

    法利.莫瓦特(1921一 ),加拿大作家。主要從事紀實文學和科普讀物的寫作。主要作品有《鹿苑中的人》和《聯隊》等。

    人類在幼年時期便已認識到有幾種基本力量支配著這個世界。希臘人生活在溫暖的海洋岸邊,他們認為這些基本元素是火、土、風和水。最初,希臘人的生存空間較為狹小與封閉,他們對第五元素並無認識。

    大約在公元前三三。年,一個名叫皮西亞斯的愛漫遊的數學家做了一次奇異的航行,他北行到冰島並且進入了格陵蘭海。在這裡他遇到了瑩白、凜冽卻極為壯觀的第五種元素。他回到溫暖、蔚藍的地中海世界後,費盡力氣地向華人描繪他所見到的景象。他們斷定他是在胡說八道,因為儘管他們有豐富的想像力,卻怎麼也設想不出這種偶爾薄薄覆蓋在諸神所居住的山頂上的白色粉末能有什麼神奇的偉力。

    他們未能認識雪的巨大力量,不能完全怪他們。我們這些希臘人的子孫在理解這一現象上也存在著同樣的困難。

    我們腦子裡的雪的圖景又是怎麼樣的呢?

    那是藍黑色的聖誕夜在雪橇鈴聲伴奏下逐漸進入的一個夢境。

    那是我們有急事要趕路偏偏遇上車輪打滑空轉這樣的尷尬局面。

    那是冬夜裡一位女士睫毛上倏忽閃現的挑逗的微光。

    那是郊區主婦把溼透的雪衣從淌鼻涕的小傢伙身上剝下來時那無可奈何的笑容。

    那是老人憶起童年打雪仗時迷濛的眼睛裡所泛現的歡樂的異彩。

    那是一幅俗氣的廣告,勸你飲用太陽谷雪堆上的一瓶可口可樂。

    那是樹冠潔白的森林深處無比寂靜時的那份高貴與典雅。

    那是滑雪板飛馳時碾壓出的輕脆碎裂聲,也是摩托雪橇噴出的狺狺拌嘴聲。

    對我們來說雪就是這些,當然還會有別的相關圖景,但它們都僅僅觸及這個多面體、萬花筒般複雜的物體最最表面的現象。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雪是一隻因自身分解而不斷再生的不死鳥,它也是銀河星系裡的一種不消亡的存在。在外層空間某處,一團團無比巨大的雪結晶體與時間一起飄蕩,在我們的世界形成前很久便已如此,在地球消失後也不會有變化。即便是最聰明的科學家和眼光最敏銳的天文學家,他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在無垠空間裡閃光的結晶體與某個十二月夜晚從靜靜的天空落到我們手心和臉上的東西,並無任何區別。

    雪是在窗玻璃上短暫停留的一個薄片。然而它也是太陽系的一個標識。當宇航員仰眺火星時,他們所見到的是一個單色的紅紅的球休一一它那兩個端頂除外,在那裡發亮的覆蓋物朝半腰地帶延伸過去。正像羚羊在暗褐色草原上扭動它白色的臀部一樣,火星是用它的雪原反照我們共有的太陽的強光,來向外部世界表明自己的存在的。

    地球也何嘗不是這樣呢。

    當第一個星際航行員朝太空深處飛去時,地球往後退縮,我們海洋、陸地的藍綠色將逐漸消失,但地球隱去前的最後信標將是我們的南北極這兩個日光反射器。雪在宇航員遠望的眼中將是最後見到的一個元素,雪也將是外來的太空人最先可以瞥見的我們地球上的一個閃光體一一如果這些人有可以看東西的眼睛的話。

    雪是晶狀微末,在星際間簡直渺不足道;可是在地球上它卻以另一種面貌出現,它成了至尊的提坦①。在南方,整個南極洲大陸處在它的絕對控制之下。在北方,它重甸甸地盤踞在山嶺峽谷間,而格陵蘭這樣的次大陸級島嶼實際上完全由它覆蓋,因為冰川也無非是雪的另一種形態。

    冰川是降雪過程中造成的;雪纖細柔軟,幾乎沒有分量……可是它不斷降落卻始終沒有融化。年復一年,許多個世代,許多個世紀過去,雪還是不斷降落。沒有分量的東西這時候有了重量。這波浪般起伏的白色棄置物似乎沒有變化,可是在它寒冷的深處結晶體變形了;它們的結構起了變化,結合得更緊密了,終於成為黝黑的、光度較小的冰。

    在地球最近的地質紀裡,有四次,雪這樣不斷地降落在美洲、歐洲與亞洲大陸的北部。每一次,雪都使幾乎半個世界的面貌起了變化。有如復仇女神,一股股足足兩英里厚的冰川從中央高處朝外流淌,蹭擦地表,奪去上面的生命與泥土,在原始巖上留下深深的傷痕,簡直把地球的石質表皮削去好幾百英尺。雪還在降落,輕輕地,始終也不間斷,不知多少萬噸的海水從大洋裡消失,它們被封凍在冰川裡;而海洋則從大陸岸邊朝後退縮。

    在人類認識的自然現象中,沒有哪一種在破壞力上能超過冰川。最強烈的地震也無法與之相比。海嘯掀起的驚濤駭浪在它面前是小巫見大巫。颶風更是不值一提,噴吐烈焰的火山爆發也顯得黯然失色。

    冰川是雪的宏觀形態。然而作為微觀形態的雪卻又是超凡絕俗的美的象徵。人們常說沒有兩片雪花完全一模一樣,事實上的確如此,不管是多少年前落下的還是在遙遠的將來會落下的,世界上每一片雪花在結構與形態上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創造物。

    我知道有這麼一個人,他將自己的大半輩子都用在研究這種轉瞬即逝的奇蹟上。他蓋了一座奇特的房屋,裝置有恆凍而不是恆溫的裝置。房子和屋頂上有一個敞開的口子。逢到下雪的白天與黑夜,他就獨自待在這冰冷的屋子裡,用預先凍上的玻璃去承接落下的雪花,並趕緊用放大的鏡頭把它們拍攝下來。對他來說,這變化無窮、永不重複的第五元素就是美的化身,是頂禮膜拜的物件。

    我們當中,和他一樣擁有這種近乎中世紀狂熱的人不多。事實上,現代人已變得麻木不仁,對這第五元素開始抱著一種自相矛盾的態度了。雖然我們會以懷舊的心情.憶起童年下雪時的往事,但我們開始越來越討厭雪了。我們控制不了雪,無法按自己的需要改變它。對我們祖先的自然世界天空有益的雪能在我們建造的機械化世界裡產生混亂。降落在紐約、蒙特利爾、芝加哥的一場大雪能使城市陷於癱瘓。在凍結的城市的周遭,它使我們的公路梗阻,火車停駛,飛機停飛,電線、電話線斷裂。即便是一場不太大的風雪也會帶來巨大的不便一一它引起車毀人亡,連殯儀館老闆也因為事情棘手而不想賺這筆錢。

    沒準我們還會變得更不喜歡雪呢。老人常聊起舊時美好的冬天,什麼雪一直堆到屋簷那麼高啦,雪橇在齊樹顛的雪上滑行啦,這可不完全是無稽之談。一百年前這樣的情況並不稀奇。可是本世紀以來,我們的氣候在或升或降的週期性變化中出現了一個變暖的趨勢,也可以說是回升(從我們的觀點看)。這說不定只是一個短期的變化,緊接著很可能是一個下降的趨勢。到那時,在這個結構脆弱的人工世界裡,我們這些可憐蟲又安在呢?我們還會喜歡雪嗎?很可能聽到這個詞兒我們就會罵不絕口呢。

    不過,那樣的時刻來臨時也還會有人活下來,而且不為這溫柔卻又無情的降落物所困擾。他們是真正的雪的兒女。

    他們只是生活在北半球,因為南半球的雪區一一南極洲一一不適合人類生存,除非配備有不亞於宇航員那樣的全套裝備。雪的兒女環繞北極居住。他們是阿留申人、愛斯基摩人、北美的阿薩巴斯卡族印第安人、格陵蘭人、拉普人、奈西人、楚克奇人、雅庫特人、由迦吉爾人以及歐亞大陸和西伯利亞其他部族的人。

    我們這些閉塞在自己的機械時代裡的人沾沾自喜,滿以為這些人不掌握我們高明的技術,必定是掙扎在生存線上,面臨嚴酷的生存鬥爭,不會知道何為“人類潛能”。僵死地相信技術能帶來健全的生活方式的人也許難以理解,我個人的經驗可以證明,這一點對於許多雪的兒女並不適用。在我們從自己的貪慾和妄自尊大出發去干涉他們的事情之前,他們大抵上生活得並不錯。也就是說.他們活得心安理得,跟別人和平相處,與環境和諧協調,能舒心地笑,可以盡情地愛,對普通衣食感到知足,從出生到死亡都懷著一種自尊自豪的心態。

    那時候,雪是這些民族的盟友。雪是他們的保護神,是幫他們避開嚴寒的庇護所。愛斯基摩人用雪塊壘成整幢住房。當點起簡單的動物油脂燈時,室內就有了宜人的溫度,儘管風在外面呼嘯,水銀柱降到零下五十多度。嚴嚴實實的雪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禦寒材料。雪比木材更易於切割,也很容易修削成任何形狀。雪搬起來很輕,如果用得恰當也很結實。一座內徑二十英尺高十英尺的雪屋兩個人在兩小時內就能蓋成。有特殊需要的愛斯基摩人常建造直徑五十英尺的雪屋,而且讓好幾座聯結在一起,這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雪廈了。

    所有的雪的兒女都以這種那種方式把雪用作自己的庇護所。如果他們是住木屋的定居民族,到冬天他們便在屋子四周壘起厚厚的雪牆。有的民族在雪堆裡挖個洞,頭頂支上鹿皮。只要有足夠的雪,最北邊的民族很少會受到嚴寒的侵襲。

    雪也使他們的交通系統得以建成。有狗和馴鹿拉的雪橇,還有雪靴與滑雪板,他們幾乎任何地方都可以去。整片雪國成了個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他們速度也不慢。狗隊或馴鹿隊一小時能走二十英里,一天走上一百英里是件輕輕鬆鬆的事。

    雪使人們得以移動,雪又使獵物的行為有所變化,這就保證雪的兒女不至於捱餓一一別的方面他們和其他民族條件也差不多。在北冰洋的冰塊上。雪的遮掩給了海豹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它們在冰上留了通氣孔,上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雪。楚克奇或愛斯基摩族的獵人發現了這樣的地方,在一邊等待,直到看見一根長齒或樹枝刺出,洩露了秘密。於是獵人便狠勁將長矛朝下面看不見的動物刺去。

    在有林木的地區,駝鹿、麋鹿被厚厚的積雪“圈”在了幾個狹小的地區裡,變得跟牛欄裡的牛一樣易於宰殺。更為重要的是,所有的動物,除了空中飛的和在雪底下活動的以外,莫不在雪面上留下蹤跡。初雪將大地覆蓋後,從大熊到小野兔,全都變得易受獵人的襲擊。

    雪的兒女像瞭解自己一樣地熟悉雪。近年來,不少科學家投身於研究這第五種元素,並非出於科學上的興趣,而是因為我們神經緊張,寧願來自北方的災禍快點降臨,或是因為擔心說不定會打一場雪地大戰。科學家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試著去區別無數種形態的雪花,並給它們起名字。這完全是多此一舉。愛斯基摩人用來表達雪的種類與形態的複合詞就不下一百多個,拉普人的也不相上下。住在西伯利亞北冰洋邊的養馴鹿為生的尤卡吉爾人對雪面瞥上一眼,便能說出表層雪的深度、堅實度以及其中結冰部分的多少。

    今天,在某個地方,雪正在降落。它可能稀稀拉拉地篩灑在寒冷的沙漠上,將一層白白的粉屑撒向閃米特語系某個遊牧民族的黧黑、仰視的臉。對他們來說,這沒準是個神諭;反正肯定是個徵兆,於是他們感到敬畏,打著寒戰,若有所悟。

    雪也許正席捲過西伯利亞冰凍的平野或是加拿大的大草原,把夏季的地理標誌統統毀去,使彎刀形的雪堆越積越高,堵住了農舍的門窗。在屋子裡,人們只好耐心地等待。暴風雪肆虐時,他們休息;暴風雪過後,他們再開始幹活。到春天,融化的雪水將滋養黑土裡躥出來的新苗。

    在靜靜的夜晚,大片的雪花也許正飄落在大都市的上空;它在爬行著的汽車的燈光裡旋出一個個讓人眼花的圓錐體,它掩埋著現代人在大地上留下的傷口,為難看的膿包遮去一些醜。孩子們盼望雪通夜別停,好讓早晨沒有班車、街車和家裡的小轎車送這些小可憐去上學。可是大人卻耐心地等著,因為若是還不快點停下,雪就會破壞生存模式為他們制定的錯綜複雜的設計藍圖。

    雪也許正急遽地掠過蜷縮在北極苔原某處山岩下的一堆帳篷。逐漸逐漸地,雪擁抱住一群把鼻子縮在毛茸茸尾巴里睡覺中的狗,直到把它們全都蓋住,可它們睡得挺暖和。在帳篷裡,男人女人笑了。明天,雪沒準會夠深夠厚,這樣他們就可以不用帳篷,雪屋討人喜歡的圓頂會再次矗立,把冬天變成一段滿是愉悅、歌聲、閒暇和愛戀的時光。

    在某處,雪正在降落。

    ------------------------------

    ①希臘神話中的神族。

    李文俊 譯

    自然與人生

    德富蘆花

    德富蘆花(1868—1927),日本作家。代表作有《不如歸》、《自然與人生》等。

    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明治三十一年一月記)

    請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午前六時過後,就站在逗子的海濱眺望吧。眼前是水霧浩蕩的相模灘。灘的盡頭,沿水平線可以看到微暗的藍色。若在北端望不見相同藍色的富士,那你也許不知道它正潛隱於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一抹藍色之中呢。

    海,山,仍在沉睡。

    惟有一抹薔薇色的光,低低浮在富士峰巔,左右橫斜著。忍著寒冷,再站著看一會吧。你會看到這薔薇色的光,一秒一秒,沿著富士之巔向下爬動。一丈,五尺,三尺,一尺,而至於一寸。

    富士這才從熟睡中醒來。

    它現在醒了。看吧,山峰東面的一角,變成薔薇色了。

    看吧,請不要眨一下眼睛。富士山巔的紅霞,眼看將富士黎明前的暗影驅趕下來了。一分一一兩分一一肩頭一一胸前。看吧,那佇立於天邊的珊瑚般的富士,那桃紅溢香的雪膚,整座山變得玲瓏剔透了。

    富士於薄紅中醒來。請將眼睛下移。紅霞早已罩在最北面的大山頂上了。接著,很快波及足柄山,又轉移到箱根山。看吧,黎明正腳步匆匆追趕著黑夜。紅追而藍奔,伊豆的連山早巳一派桃紅。

    當黎明紅色的腳步越過伊豆山脈南端的天城山的時候,請把你的眼睛轉回富士山下吧。你會看到紫色的紅之島一帶,忽而有兩三點金帆,閃閃爍爍。

    海已經醒了。

    你若佇立良久仍然毫無倦意,那就再看看江之島對面的腰越岬赫然甦醒的情景吧.接著再看看小坪岬。還可以再站一會兒,當面前映著你頎長的身影的時候,你會看到相模灘水氣漸收,海光一碧,波明如鏡。此時,抬頭仰望.群山褪了紅妝,天由鵝黃變成淡藍。白雪富士,高倚晴空。

    啊,請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大海日出

    撼枕的濤聲將我從夢中驚醒,隨即起身開啟房門。此時正是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清晨,我正在銚子的水明樓之上,樓下就是太平洋。

    凌晨四時過後,海上仍然一片昏黑。只有澎湃的濤聲。遙望東方,沿水平線露出一帶魚肚白。再上面是湛藍的天空,掛著一彎金弓般的月亮,光潔清雅,彷彿在鎮守東瀛。左首伸出黑黝黝的犬吠岬。岬角尖端燈塔上的旋轉燈,在陸海之間不停地劃出一輪輪白色的光環。

    一會兒,曉風凜冽,掠過青黑色的大海。夜幕從東方次第揭開。微明的晨光,踏著青白的波濤由遠而近。海浪拍擊著黑色的磯岸,越來越清晰可辨。舉目仰望,那曉月不知何時由一彎金弓化為一彎銀弓。濛濛東天也次第染上了清澄的黃色。銀白的浪花和黝黑的波谷在浩渺的大海上明滅。夜夢猶在海上徘徊.而東邊的天空已睜開眼睫。太平洋的黑夜就要消逝了。

    這時,曙光如鮮花綻放,如水波四散。天空,海面,一派光明,海水漸漸泛白,東方天際越發呈現出黃色。曉月、燈塔自然地黯淡下來,最後再也尋不著了。此時,一隊候鳥宛如太陽的使者掠過大海。萬頃波濤盡皆企望著東方,發出一種期待的喧鬧一一無形之聲充滿四方。

    五分鐘過去了一一十分鐘過去了。眼看著東方進射出金光。忽然,海邊浮出了一點猩紅,多麼迅速,使人無暇想到這是日出。屏息注視,霎時,海神高擎手臂。只見紅點出水,漸次化作金線,金梳,金蹄。隨後,旋即一搖,擺脫了水面。紅日出海,霞光萬斛,朝陽噴彩,千里熔金。大洋之上,長蛇飛動,直奔眼底。面前的磯岸頓時捲起兩丈多高的金色雪浪。

    相模灘落日

    秋冬之風完全停息,傍晚的天空萬里無雲。佇立遙遠伊豆山上的落日,使人難以想到,世上竟還有這麼多平和的景象。

    落日由銜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鐘。

    太陽剛剛西斜時,富士、相豆的一帶連山,輕煙迷濛。太陽即所謂白日,銀光燦燦,令人目眩。群山也眯細了眼睛。

    太陽越發西斜了。富士和相豆的群山次第變成紫色。

    太陽更加西斜了。富士和相豆的群山紫色的肌膚上染了一層金煙。

    此時,站在海濱遠望,落日流過海面,直達我的足下。海上的船隻盡皆放射出金光。逗子濱海一帶的山巒、沙灘、人家、松林、行人,還有翻轉的竹簍、散落的草屑,無不現出火紅的顏色。

    在風平浪靜的黃昏觀看落日,大有守侍聖哲臨終之感。莊嚴至極,平和之至。縱然一個凡夫俗子,也會感到已將身子包裹於靈光之中,肉體消融,只留下靈魂端然佇立於永恆的海濱之上。

    有物,幽然浸乎心中,言“喜”則過之,言“哀”則未及。

    落日漸沉,接近伊豆山巔。相豆山忽而變成孔雀藍,惟有富士山頭於絳紫中依然閃著金光。

    伊豆山已經銜住落日。太陽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後退八里。夕陽從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顧盼著行將離別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

    終於剩下最後一分了。它猛然一沉,變成一彎秀眉,眉又變成線,線又變成點一一倏忽化作烏有。

    舉目仰視,世界沒有了太陽。光明消逝,海山蒼茫,萬物憂戚。

    太陽沉沒了。忽然,餘光上射,萬箭齊發。遙望西天,一片金黃。偉人故去皆如是矣。

    日落之後,富士蒙上一層青色。不一會兒,西天的金色化作硃紅,繼而轉為灰白,最後變得青碧一色。相模灘上空,明星熒熒。它們是太陽的遺孽,看起來彷彿在昭示著明天的日出。

    山百合

    (明治三十三牟六月十日記)

    後山山腹長滿了蔥蘢茂密的萱草。中間點綴著一兩棵山百合。白花初放,猶如暗夜的明星。轉眼之間,很快開滿山麓,含笑迎風。而今,這花比午夜的星星還多。

    登山訪花,花兒藏在深深的茅草叢裡,不易發現。

    歸來站在自家庭院裡眺望,百花含笑,要比茅草秀美得多。

    朝露滿山,花也沉沉欲睡了。

    黃昏的風輕輕吹拂,滿山茅草漾起了青波。花在波里漂浮,宛若搖曳在水裡的藻花。

    太陽落了,山間昏暗起來,只剩下點點白花,顯得有些慘淡。

    住在東京的時候,曾經就百合做過如下的記載:

    “早晨聽到門外傳來賣花翁的聲音,出去一看,只見他擔著夏菊、吾妻菊等黃紫相間的花兒, 中間雜著兩三枝百合。隨即全部買下,插入瓷瓶,置於我的書桌之右。清香滿室。有時於蟹行鳥跡之中倦怠了,移目對此君,神思轉而飛向青山深處。”

    夏季的花中,我最愛牽牛和百合。百合之中尤其愛白百合和山百合。編制百花譜的許六①翁,一口咬定百合為俗物。然而,濃妝豔抹的紅百合,又怎能包括清幽絕倫的白百合呢?不要把我當做似是而非的風流人物吧。身處於人如雲事如雨的帝都的中央,處於忙裡更忙、急中更急的境遇的中央,心境時常記掛著春蕪秋野之外的事物。對於一個不事農桑的人來說,買花錢就是我的活命錢。

    我自從買下這瓶百合花,白天作為案旁密友,夜裡拿到中庭,任憑星月照耀,夜露洗滌。早晨起來開啟擋雨窗,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此君。一夜之間,減少了幾個蓓蕾,增添了幾朵鮮花。我從井裡打來新水澆灌。水噴灑著花葉,帶著粒粒露珠,隨後放置於迴廊之上。綠葉淋水,青翠欲滴,新花初放,不含纖塵。 日復一日,今天蓓蕾,明北韓花。今日殘花,為昨天所開。熱熱鬧鬧開上一陣隨即衰落,花座漸次向梢頭轉移。看吧,六千年世界的變遷,從這枝百合花的盛衰上也可表現出來。

    對花沉思,想起了遊房州的那個時候。夏還是淺淺的。我沒有人相伴,時常一個人孤獨地登上海邊的山嶺。鏡之浦平滑如明鏡,浮著一兩點小船。磯山的綠色同海色相映照。四處闐無人聲,只有Sunny充溢天地。礬山漸次投入海面的部分,略顯突兀,露出了岩石的肌膚。坐在這座山岩之上,白日亦可入夢。這時,一陣香風悄然而過,回頭一看,一枝百合正立於我的背後。

    對花沉思,想起了遊相州山的那個時候。這地方即使一捧黃土也包含著歷史。在倚山茅屋旁邊,陡峭的石壁之上,幽深的古老洞穴裡,古代英雄長眠的地方,細谷川流經之地,杉樹陰下,小竹園中……隨處都能看到白色的花朵。有時遇到背草的兒童,草籃上也插著兩三枝。有時走在蛙聲如鼓的田間小路上,猛然抬頭,看見前面有飯粒般的青山。遍山萱草叢生,猶如山嶽女神的頭髮,其間到處點綴著無數山百合,簡直像自己親手簪上去的。無風時,天鵝絨般的綠毯上織滿了白色的花紋。一陣風吹來,滿山茅草綠波搖盪,那無數白花宛若水面上漂動著的浮萍。

    對花沉思,想起那次夏山早行的時候。山間早晨霧氣冷,單衣更感肌膚寒。路越走越窄。山上松椎繁茂,山下細竹叢生。披草而行,滿山露水盡沾裳。微風過後,送來一陣幽香。定睛細看,一枝山百合雜在細竹叢中開放。膛著齊膝的露水將它攀折。花朵如一隻白玉杯,杯中夜露頓時傾注下來,打溼了我的衣裳。親手摺花,清香盈袖。

    對花沉思,想起那高潔的仙女的面影。清香薰德,永葆潔白之色。生在荒草離離的浮世,而不雜於浮世。她雖然悲天憫人,淚滴凝露,面對憂愁,但時常仰望天日,雙目充滿希望的微笑。它生在無人知曉的山中,獨自榮枯,無以為憾。在山則花開于山,移園則香薰於園。盛開時不矜誇,衰謝時不悔恨。清雅過世,歸於永恆的春天。這天使的清秀的面影,不正是白百合的精神所在嗎?

    案頭一瓶百合。我每對之,則感到神遊於清絕幽勝之境。每有邪思雜念,看到此花則面紅耳赤。啊,百合啊,兩千年前,你開在猶太人的土地上。你在人的眼裡,是永遠傳遞真理資訊的象徵。百合啊,你開在一個陌生國家的園圃裡。百合啊,願你將清香一半分贈予我吧。

    ------------------------------

    ① 森川許六(l656一l715),江戶中期俳句詩人。“蕉門十哲”之一。他還長於畫技.著有《韻塞》、《篇突》、《風俗文選》等書。

    陳德文 譯

    孤獨的樹

    埃.彼林

    埃林.彼林(1877一1949),保加利亞作家。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兩集、幽默作品《我的菸灰》等。

    一陣肆虐的狂風從遙遠的樹林裡刮來兩顆種子,隨意將它們分撒在田野裡。雨水將它們潤溼,泥土將它們埋藏,Sunny給它們溫暖。於是,它們在田地裡長成了兩棵樹。

    最初,它們十分矮小,然而無心的時間把它們高高地拉離地面。它們便能眺望得比從前遠多了。

    它們也能彼此看見了。

    田野十分遼闊,直到那蔥綠的平原的盡頭,也看不到任何其他的樹木,只有這兩株遠遠分隔著的樹,形影相依地佇立在田野中間。它們的枝丫縱橫交錯,彷彿是些用來丈量這曠野的奇怪的標尺。

    它們遙遙相望,彼此思念,彼此傾慕。然而,當春天來臨,生命的力量給它們溫暖,充盈的液汁在它們體內流動起來時,它們心中也勾起了對那永有的、同時也是永遠離開了的母林的思念。

    它們會心地搖動著樹枝,相互默默地打著手勢。當一隻小鳥像一種心念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的時候,它們就高興得戰慄了起來。

    狂風暴雨來臨時,它們惶恐地東搖西擺,折斷了樹枝,嗚嗚地呻吟叫喊,彷彿想掙脫地面,雙方飛奔到一起,緊靠支撐,並在相互擁抱中獲得解救。

    夜晚到來,它們消失在黑暗中,重又被分隔開來。它們痛苦得如同病魔纏身,它們祈求地仰望天空,期望快快給它們送來白日的光輝,以求再能彼此相見。

    如果獵人和幹活的人坐在它們中一個的影子下休息,另一個就憂傷地喃喃低語,沉痛地訴說孤獨的生活多麼苦惱,離開親人的日子過得多麼緩慢、沉重、沒有意義;它們的理想因得不到理解而消失;它們的希望因不能實現而破滅;找不到慰藉的愛情多麼強烈,沒有親情的處境多麼難以忍受。

    陳九瑛 譯

    雲杉和松樹

    佩.科契奇

    佩塔爾,科契奇(1877—1916),前南斯拉夫作家。主要作品有三卷本小說集《山上和山下的故事》等。

    從光輝明朗的空際溢位生機盎然閃爍歡快的光芒。

    杜鵑淚這令人睡意正濃的早開的山花四處飄香。溼潤的林中草地上,妄自尊大的藜蘆傲慢地伸展著綠葉,而在Sunny溫暖下乾燥而多石的地方,業已腐爛的去年的蕨科植物叢中,處處香氣襲人的紫羅蘭也已初露新綠。

    鳥兒響亮地同聲啼囀鳴唱,歡天喜地地抖動著身軀,在樹枝上飛來飛去。縷縷炊煙從燻黑的煙囪裡緩緩升起,無憂無慮地輕輕飄向晶瑩剔透的蔚藍色天空,消失在傲然矗立於村莊上方蒼翠的雲杉樹林裡。

    碧空如洗、Sunny明媚的天空下,雲杉和松樹傲然挺立,雄偉蒼勁,巋然不動。它們總彷彿憂傷不已,沉思綿綿。萬物為生命復甦而歡呼雀躍,而它們呢?無論大地是春、是夏、是秋,還是冬,它們都無動於衷!它們永遠是那樣的冷漠陰森,悲傷惆悵,因為它們的心兒在呻吟,然而卻無人聽見;它們淚珠漣漣,然而卻無人看見。

    每當我眺望它們的時候,我內心備感沉重。大自然為何對我心愛和珍惜的雲杉和松樹這般嚴酷?

    我的雲杉,我的松樹,我也失去了一切希望;我的生活也同你們的生活一樣充滿了默默的隱憂,因而,心兒也在呻吟,但這呻吟無人聽見,眼淚也在流淌,但這眼淚卻無人看見。

    啊,我知道,你們銳利刺人的松針,那是凝固了的眼淚,而你們的一身綠裝,那是對從不向我們綻開笑容的常青之春深深的思念,默默的思念!……

    心兒在呻吟,但無人聽見;眼淚在流淌,但無人看見。

    高韌 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的方法去鞋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