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利刃號

    世界各國對火箭的研究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如火如荼,其中德華人倚仗機械技術和化學技術的成熟,在火箭領域走到最前沿,但是納粹軍方對戰爭的樂觀估計以及對遠端火炮的痴迷,限制了德國軍工對火箭的研究。而蘇聯人完全不同,這個國家非常熱衷於戰鬥機機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早在“諾門坎”戰役期間蘇軍戰機就創造出第一例機載火箭擊落敵機的戰果,當時蘇聯戰機能夠使用的火箭彈是PC-82型82毫米、PC-132型132毫米航空火箭彈,這兩種火箭彈在空戰和對地攻擊中的成功吸引了陸軍的重視。蘇聯陸軍將火箭彈看作是取代火炮的新武器,1939年終於裝備了可用於實戰的“喀秋莎”火箭彈。喀秋莎相比火炮的優勢在於巨大的打擊密度和巨大的爆炸力,炮彈為了獲得射程往往消耗炮彈的重量去填裝發射藥,而喀秋莎的大多數重量都留給了戰鬥部,132mm的火箭彈戰鬥部裝藥20千克左右,起爆炸力遠遠超過火炮的彈頭。幾十發火箭彈一起在陣地上爆炸會產生一千多攝氏度的高溫,北韓戰爭期間美軍甚至認為志願軍使用了核武器。

    卡車上的發射架根據不同時期有不一樣的樣式,早期的發射架一次可以安裝16枚132mm火箭彈,安裝在蘇制“吉斯”6輪載重卡車上的發射架有8條導軌,而後期安裝在其他卡車(美國援助的GMC 6X6卡車)上的導軌數量更多可以實現24、36、48、72聯裝,使用彈性很高;火箭彈種類也很豐富,有82mm的航空火箭彈、132mm和240mm的重型火箭彈甚至還有300mm的超口徑火箭彈,最後一種可以填裝28.9千克爆炸物,破壞力超過了203mm榴彈炮的炮彈,爆炸物後方是管子狀的火箭發動機,最大推力可以將爆炸物推送到3000米之外。

    喀秋莎之所以成功不僅僅是蘇聯火箭技術的原因,更多的還是戰術上的勝利。就好像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質量一般,但是在德軍將領的正確戰術應用下創造了閃電戰的偉大勝利一樣,喀秋莎是第一種將卡車機動性和火箭彈結合在一起的武器,喀秋莎還集中發揮火箭的密度優勢,透過短時間內發射多枚火箭彈在敵人陣地上製造“死亡火海”,殺傷力遠在一般火炮之上。這是第一種火箭彈武器也是現代化火箭炮的鼻祖。在蘇軍反擊德軍的閃電戰中,它密集的火力和爆炸產生的高溫有效摧毀了防禦陣地中的敵軍有生力量,對裝甲叢集的打擊能力也是德國高效能坦克的噩夢,

  • 2 # 魔魔道道

    火力覆蓋,發射速度快,爆炸範圍廣,威力大,集集結能力強,精確度比較高,造價相對低廉,反應速度快,反擊能力強,射程相當遠,可以更換不同彈頭,機動靈活,可車載,可單兵,打擊目標多樣性,聯發單發可控制。

  • 3 # 小城小見小聞

    二戰德國軍隊曾在舊魯薩附近的戰役中繳獲了蘇軍一臺奇怪的裝置,乍看之下,這絕不像一個火炮裝置。

    這正是蘇聯新一代秘密武器“喀秋莎”——一種裝備了火箭炮的作戰車輛,在火箭炮的火力掩護下,蘇聯軍隊在舊魯薩附近發起反攻,遏制了向列寧格勒猛撲的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從而為蘇軍贏得了時間,此舉後來被發現對蘇德戰爭戰局影響深遠。

    “喀秋莎”火箭炮裝在卡車底盤上,配有火炮的軌道發射架,火炮發射器配有轉動及起重灌置以及火炮瞄準器。“喀秋莎”火箭炮彈道高度分散,命中率較低。不過,一座“喀秋莎”可以在10秒內發射16個火箭彈,大大彌補了它的缺陷,一組喀秋莎火炮,足以打擊一大片敵佔區,因而被稱為火炮中機關槍。

    當“喀秋莎”火箭彈擊中目標時,其中的爆炸物立即在彈頭兩端同時引爆,爆炸產生的衝擊波,促使內部空氣壓力迅速升高,火箭彈的外殼碎片在加速度的作用下,溫度可瞬間升高到600至800攝氏度,產生強烈的燃燒效應,進而形成大範圍的殺傷效果,給敵軍造成巨大的震撼作用。

  • 4 # 迷彩派軍事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的一款新型武器,這款武器可以說是除了T-34坦克之外另一種最為出名的蘇聯武器。不僅如此,喀秋莎火箭炮也是在二戰期間第一款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擁有八條工字型導軌,可以一次性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枚。而且這16枚火箭彈發射出去僅僅需要7到10秒鐘的時間,重新裝填一次的時間僅需要5到10分鐘。

    喀秋莎火箭炮厲害的是對暴露目標的快速殺傷,躲戰壕裡肯定能避免大多數破片損傷,不過表面陣地的裝備肯定都完蛋了。為什麼要提到快速呢,最主要原因就是火箭炮瞬間投送能力遠超身管火炮。在短時間內1門喀秋莎就能發揮出相當於一個重型炮兵營的火炮威力,而且是突然出現的。這種突然性使得敵人無力招架和躲藏,只能眼睜睜的等著挨炸。在二戰期間德軍好幾次大量損失都是在野地駐紮的時候遭到火箭子母彈覆蓋式打擊,全軍覆沒都是常有的事。而且十幾輛幾十輛喀秋莎火箭炮齊射的場面可謂是地動山搖,它能給敵人在心理上足夠大的震撼。

    在中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向中國出售了一大批武器,期中就有喀秋莎火箭炮。在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部隊的幾十輛輛喀秋莎火箭炮一個齊射,就徹底給美華人打蒙了。

  • 5 # 科羅廖夫

    俄華人對火箭彈的研究最早開始於沙俄時代,一戰中,由於當時的戰機還比較簡陋,難以承受大威力的機槍、機炮所帶來的後坐力衝擊,所以就把目光放在了航空火箭上。由於當時沙俄高層認為他們的工廠在技術上達不到這樣的研製航空火箭彈的要求,所以計劃遲遲未獲得批准。直到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才對該專案給予極大的投入。經過努力,蘇聯工程師研製出了可以穩定飛行距離長達400米的固體火箭和射程達到1300米的火箭彈以及口徑分別為82毫米和132毫米的PC—82和PC—132火箭彈。在諾門坎戰役中,日軍就曾被蘇聯飛行員發射的PC—82揍的屁滾尿流。

    1938年10月,蘇聯成功進行了車載火箭炮試驗。遺憾的是,火箭炮的角度調整隻能透過卡車轉向來進行調整,這在實戰中是不可接受的。次年三月,共產國際工廠8導軌БМ-13-16研製成功。同之前的車載試驗一樣,採用“工”字型發射機,上下兩排導彈交錯排列,共16枚。發射架轉向射界左右各90度。

    之後的兩年,由於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蘇軍的採購僅有幾十門。就在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前夜,蘇聯政府在БМ-13尚未完全測試完成的情況下,命令全面投入生產。

    БМ-13既可以單射、部分連射,也可以一次性齊射16發132毫米火箭彈,射程可達8.5公里。裝填滿16發,需要5~10分鐘,一次齊射僅用時7~10秒。由於不同的作戰需求,喀秋莎火箭炮發展出一系列衍生型號,有不同的型號裝彈數也不盡相同。為了使火箭炮能夠適應不同的複雜地形,蘇軍為其加裝T-40水陸坦克(1941年停產)、T-60輕型坦克底盤,用斯大林СТЗ-5拖拉機和美國援助的通用GMC卡車作為運載工具。

    喀秋莎火箭炮射擊範圍大,火力兇猛,可以大面積消滅敵人叢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摧毀敵防禦工事,在蘇德戰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德軍把它比作“斯大林的管風琴”。

    在蘇德戰場上,很多重大戰役都少不了喀秋莎火箭炮的身影,哪裡有需要,“喀秋莎”就開到哪裡。一次齊射,雨點般密集的炮彈令德軍為之膽顫。蘇軍士兵甚至也被它的巨大威力所震撼。時任西方面軍司令葉廖緬科在他的回憶錄中記述:4輛喀秋莎齊射,戰果極大,我軍的一些官兵在未接通知而目睹了那巨大的威力後,甚至嚇得退了回來。

    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場上,喀秋莎火箭炮在志願軍手中更是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當時的美軍被嚇得神經錯亂。這款效能優異的火箭炮,至今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裡還在服役,綻放光彩。

  • 6 # 風雲焦點說

    喀秋莎是二戰時期對蘇制火箭炮的流行稱呼,因為當時蘇聯把它列為絕密武器,出廠時也只在炮車上印了一個k,蘇軍也不知道到底應該叫他什麼,所以就以蘇聯女性的名字喀秋莎命名,在一次作戰過程中,火箭炮彈被打光,因為害怕喀秋莎被德軍帶回去研究,所以炮兵將火箭炮炸爛,最後士兵們也壯烈犧牲,把保密工作做到極致。

    這是一款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有八條發射滑軌,一次性可以發射16發火箭彈,所以德軍叫他“斯大林的管風琴”。無論是齊射,單射還是連射都沒問題,裝填彈藥時間也只有幾分鐘,就算是齊射裝藥,也不會超過十分鐘,後來還有將火箭炮直接裝在卡車上,哪裡有危險,他就迅速向哪裡集結,每當對敵人進行打擊時,幾十發炮彈甚至幾百發炮彈齊射,射完開車就跑,德軍反應過來用坦克和大炮去轟炸,可是喀秋莎早就已經離開了陣地。

    可以大面積射殺密集型部隊,壓制對方火力,摧毀對方防禦工事,即便是混凝土結構的防禦工事,也完全不在話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又衍生出了多系列火箭炮,在整個二戰中的功績也是不可磨滅的。

  • 7 # 雛菊西瓜Peterpan

    喀秋莎火箭炮可以在10秒鐘之內打出16發火箭彈,德華人稱他為“斯大林管風琴”。除了在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之外,喀秋莎在北韓戰爭期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喀秋莎火箭炮正式代號БМ-13,由於火炮炮架上印有他的生產地“共產國際”工廠首字母“К”,所以被人稱為喀秋莎(Катюша)火箭炮。喀秋莎是一種多導軌車載火箭炮,共有8支工字型導軌,可填裝16枚M-13火箭彈,可在7-10秒鐘之內將16發彈全部打出,填裝時間5-10分鐘。M-13火箭彈口徑132毫米,彈重42.5公斤,最大射程8740米,裝藥量4.9公斤,相當於2發105毫米榴彈裝藥量。隨後,蘇聯有發展出310毫米的“安德柳莎”БМ-31火箭炮,射程4000米,裝藥量高達28.9公斤,相當於13枚105榴彈裝藥量。

    雖然喀秋莎火箭炮精度沒有身管火炮那麼精準,但是他在極短時間投射數量彌補精度不足的問題,形成對某一區域形成短時間大面積殺傷。4輛БМ-13喀秋莎64枚火箭彈一次齊射可以覆蓋超過40萬平方米的範圍,而且火箭彈飛行過程中會產生風一般的呼嘯聲,所以被德華人成為“斯大林管風琴”,在心理上給予德軍很大的壓力。火箭炮爆炸過程中除了破片和衝擊波傷害之外還有高溫,使用含鋁熱劑的戰鬥部那麼爆炸後會產生上千度的高溫,產生強烈的燃燒效應。

    1941年7月14日下午2點30分,費列洛夫大尉的7門喀秋莎對奧爾沙火車站德軍發起攻擊,在10秒鐘之內傾瀉出112發火箭彈,整個車站遭到嚴重損毀,正在裝卸物資的德軍傷亡慘重。隨後,這個火箭炮連透過游擊戰術不斷給予德軍重大殺傷,甚至德軍高層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找到並摧毀這些火箭炮。

    從此之後,每次蘇軍的大戰役都缺少不了火箭炮的身影,特別是城市作戰,斯大林格勒、布拉格、布達佩斯、柏林。在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動用超過1500門火箭炮、白俄羅斯行動動用2300門火箭炮、柏林戰役中動用3255門火箭炮。在4月16日柏林戰役剛開始階段,蘇軍同時動用1100門喀秋莎火箭炮對德國陣地實施轟擊。柏林城內作戰中,蘇軍將上千門喀秋莎和安德柳莎火箭炮開進城內,對德國據點和帶有武裝的大樓直接轟擊,一發M31火箭彈可以摧毀一棟四層樓高的小樓。在那段時間內,重型榴彈炮和火箭炮將柏林打成一片廢墟,玩過《英雄連》的朋友們應該都清楚,斯大林格勒任務中就配有喀秋莎火箭炮,對城內建築物毀傷具有很好的效果。到二戰結束時,蘇軍共編制7個火箭炮師,11個火箭炮旅以及38個獨立火箭炮營。下圖為街道中的喀秋莎和安德柳莎

    在北韓戰爭期間,志願軍的喀秋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51年秋季攻勢的添木洞陣地反擊戰戰中,志願軍利用步兵佯攻吸引駐守添木洞美國陸戰一師離開工事進入防禦陣地,之後志願軍202團突然對陣地上的美軍實施火箭炮攻擊,將美軍800餘人直接在工事外殺傷。上甘嶺戰役期間的10月19日,在597.9和537.7高地表面陣地被佔領的情況下,志願軍一個營12門喀秋莎對兩個陣地實施齊射,隨即志願軍將表面陣地奪回。11月2日在堅守597.9高地時,志願軍一個營12門火箭炮利用2個基數彈藥將韓軍增援的一個營級單位直接摧毀。還有之後的金城反擊戰,志願軍炮兵21師火箭炮強有力支援了志願軍作戰。下圖為北韓戰爭期間的志願軍喀秋莎發射場面。

  • 8 # 工業泵圖紙design

    火箭炮喀秋莎的優勢在於價格低廉,生產容易,缺點是彈藥裝填時間過長,較脆弱。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號是BM-13,這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7~10秒。運載車時速90千米。該炮射擊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是一種大面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9 # ZBLiu

    其實二戰時期美軍已經有火箭炮,在太平洋戰爭紀錄片裡常可以看到。它不是軌道導向的,是管狀炮管。

    從另一面也可以想到,這種火箭炮的弱點是散佈面比身管火炮大很多,蘇軍的條令規定一次發射要一個營齊放(256發),而且裝彈過程很費時間。還有這種火炮有火箭類火器的共有問題:火光很大,目標極易暴露。現在有了彈道探測儀器,傳統火炮也難隱形,於是火箭炮的這個短處也不算太突出了。而且他們當年就定下規矩,一個齊射打完,立刻收炮轉移。正因如此,它一開始就是自行火炮。

    因為美軍有足夠手段形成密集火力,所以對這種炮並不特別渲染。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這邊大力發展這種火炮,美軍不怎麼宣揚。他們還是有的,排位在中國火箭炮後面。

  • 10 # 張煥724253405

    二戰德國軍隊曾在舊魯薩附近的戰役中繳獲了蘇軍一臺奇怪的裝置,乍看之下,這絕不像一個火炮裝置。

    這正是蘇聯新一代秘密武器“喀秋莎”——一種裝備了火箭炮的作戰車輛,在火箭炮的火力掩護下,蘇聯軍隊在舊魯薩附近發起反攻,遏制了向列寧格勒猛撲的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從而為蘇軍贏得了時間,此舉後來被發現對蘇德戰爭戰局影響深遠。

    “喀秋莎”火箭炮裝在卡車底盤上,配有火炮的軌道發射架,火炮發射器配有轉動及起重灌置以及火炮瞄準器。“喀秋莎”火箭炮彈道高度分散,命中率較低。不過,一座“喀秋莎”可以在10秒內發射16個火箭彈,大大彌補了它的缺陷,一組喀秋莎火炮,足以打擊一大片敵佔區,因而被稱為火炮中機關槍。

    當“喀秋莎”火箭彈擊中目標時,其中的爆炸物立即在彈頭兩端同時引爆,爆炸產生的衝擊波,促使內部空氣壓力迅速升高,火箭彈的外殼碎片在加速度的作用下,溫度可瞬間升高到600至800攝氏度,產生強烈的燃燒效應,進而形成大範圍的殺傷效果,給敵軍造成巨大的震撼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一天,你遇見了你想念許久未見的那個人,你是怎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