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色歸讀
-
2 # 東風別業
凡是瞭解古文格式的人都知道,古文並沒有標點符號,但是標點符號往往就決定語言的意思的,甚至導致意思相反。所有標點符號是後人加上去的,所以我們根據文理和需要完全可以重新標點!
還有,漢字的意思往往是辯證的,語境不同意思可以相反的,比如闢,可以是開闢,可以是迴避,意思就是相反的。這一點要高度重視。
知這個字,在商君書有顯明的闡述,統治天下就兩個方法,一個是知,另一個就是力。力,就是武力。知,就是和平,教授技能,讓民眾知道怎麼生產養家餬口。並舉例神農就是採取“知”平天下的。黃帝,商湯和周武王都是用“力”統一天下的。知,在孔子這裡就是文,就是修文德。
整個一句話的意思,老百姓,有謀生手段,隨他們去,即讓他們自由,不要干涉他們的生活。如果混到沒辦法了,沒有技能,失業。那就培訓他們,然後幫助他們就業。對這句話的舊式理解是錯誤的,是愚民的理論根據,那是封建反動文人和封建反動統治者的鬼把戲。
儒家孔子的本質就是就是教師,他們只能是傳授知識的“知之”了。修文德,孔子在論語的季氏將伐顓臾篇講的,知之是修文德的方法。孔子是教師,教書育人。難道不希望學生知道為什麼?
順便說的是,儒家將“知”的修文德,或者說將教育當萬能。有失偏面。在政治,就要根據天下大勢,該文時用文,該武的時候用武力。
唯有東風這樣的理解,方可使今天的人們對孔子肅然起敬。
有了上面的分析理解,題主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注意,那時人是分貴族,自由民和奴隸的。自由民得不到國家的照顧,怎麼生活?是一個大問題,而且隨時間推移,他們的數量在增加!就會成為一股勢力。歐洲就是讓他們自生自滅,所以很多就去做海盜了。中國為什麼沒有海盜文化?因為中原社會,自由民和智者都注意到自由民問題。孔子就是自由民。他的設計是,自由民自己能生活,國家還要給一條道,好讓他們上升。孔子上升了,在歐洲則不可能。商鞅給的上升之道是農戰。唐朝更加有科舉制度,底層上升之道。如果沒有生路,又沒有制度保護,那就開發他們的智力,就是學。孔子志於學,是國家允許他才能學的。反正不能不聞不問,出事就來硬的,鎮壓。孔子說不可強之,就是不能來硬的。孔子不但自己學,還作大學作為國家禮制記錄在禮記之中。
在對待自由民方面,東西方有一共同點,那就是在國家制度層面沒有把自由民降為奴隸。
-
3 # 肥嘟嘟的小不理
“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裡面,題主你這前半句的句讀(dou)模仿的是梁任公早年的句讀,梁任公針對的物件是《論語》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為郭店簡出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所以他不可能看的到這些考古成果。其次,梁任公的句讀不合於語法,後來他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現在,我們把兩句話放在一起對比一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
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哲,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尊德義》
可見,“由”字換成了“道”字,“知”換成了“智”(哲,知),後面還多了一句話。現在學界對郭店簡的定義,是七十二子的作品,裡面還有一些子思學派的內容,秦人焚書以後,這批竹簡不單我們現代人看不到,漢朝人也看不到了。所以,之前如李學勤、裘錫圭(古文字學的兩大BOSS)等學者都以為這些出土文獻勢必會引起中國的一輪“文藝復興”。
傳世本《論語》當然不可能比七十二子時期的《尊德義》早,故而,我們現代人可以看到太史公也不知道的內容。過去從鄭玄開始,“由”字就一直解釋為“從”,後來何晏認為“由”當解釋為“用”(按:依據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雖然具體釋義有別,但都是結合《商君書》、《呂覽》和《淮南子》進行解讀的。到了宋朝,朱元晦首次批評鄭玄與何晏,認為二者進行了錯誤解釋。但從我們今天看到的文字來說,不難發現古人從東漢一直到民國的解釋全都是錯的,包括句讀。
“道”這個詞,在古代可訓為“導”,“由”這個詞除了可以訓為“從”,還可以訓為“迪”,而“迪”和“導”是一個意思。“智”(哲,知)這個詞在後面為“強”,可知,“智”(哲)當訓為“哲人惟刑”(《墨子》)的“折”字。
而據清華的廖名春考證,“知”和“折”裡面“折”字是本字,“知”為假借字,所以宋、元、明的時候“折”字基本上都寫作“知”,只有沈泰把“知”全部改回了“折”字。所以,古代的“知”(智、哲)同時也有“折”的意思,即“強”。
-
4 # 聞魯生
秦後兩千載,緣何大一統?概括而言就這倆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歷朝歷代獨尊儒術概莫能外,尤其到了康雍乾祖孫仨,禁錮思想鉗制言路實行罪孽深重“文字獄”,幾乎達到“可由不可知”的巔峰。須要指出,箇中暗藏一個蹊蹺,先將孔子神格化,既尊為聖人,天下誰人不服?近幾日看女排,因為嘮叨了幾句郎平說要培養新人可又出爾反爾 …… 結果惹禍上身了,郎粉口水鋪天蓋地:你算老幾?你敢懷疑郎導?你個山東侉子顯嘛擺?你嘛不去當教練?所以,“可由不可知”的最大危害,是極大扭曲了人們的認知結構。僅以郎粉為例,但凡習慣頂禮膜拜,基本屬於淺碟形思維,很容易稍斟即滿和淺嘗輒止,智商幼兒中班上下。邊打工幹活,邊手機答題,還要警惕老闆查崗。短文有些顛三倒四,看客原諒。
-
5 # 浸淫之辭
這一句話,是個文字遊戲啊!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如結合上文來看……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麼看就簡單了,不管如何斷句,永遠離不開禮樂的束縛,愚民的套路。所謂【禮】就是某些人代言天志而定下來的套路。天人合一?何德何能?天地之志在民,只有百姓共同的標準才是天志。一切法律和行為標準要以百姓為最高訂立者。而【樂】不是現在的藝術類音樂。是【禮之所及樂必從之】是規範百姓步伐的進行曲。
後世儒生為了洗白他們的先聖,習慣於把經書中的某些段落詞句單獨拿出來展示,但終歸改變不了儒家效忠君王干涉百姓的忠君愚民主張。
-
6 # 傳說111781981
愚民政策,儒棍們各種企圖解釋成白蓮花是不可取的,孔子弟子三千,無一人是平民,知識自古以來是壟斷的,自隋朝開科舉才讓平民學文化,前提是獨尊儒家思想,但是平民學知識也不容易,不入流的私塾先生學費也不便宜,你要是跟隨名師學,這學費販夫走卒承受不起,因為沒有名師推薦,你即使考中狀元,也不會有好事等著你,你必須去朝廷高官處拜門子(名義師徒關係),形成政治聯盟,成為士大夫利益集團一份子,屁民學知識,呵呵,沒有必要,知識份子,呵呵,也不用他們知道核心思想,學點皮毛即可,這樣整個國家文盲遍地,方便統治。
-
7 # 梅里一了
其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兩種不同的句讀方法,得出絕然對立的解釋。但立義取決於對孔子的態度。
批孔者,取第一種斷句,認為孔子反智,推行愚民政策,其義為老百姓只能讓他們跟隨我們的思想走,而不能讓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尊孔者,取第二種斷句,認為孔子開私學之先,有教無類,強調教育的方法,其義為老百姓弄懂了的,讓他們自由發揮。老百姓沒弄懂的,我們就教育他們懂得這個道理。
而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皆屬利用句讀斷章取義。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義,應放在原文的語境中去揣摩。此語出自《論語,泰伯》(原文較長,此處不引,有興趣的網上去搜)。整篇文章由泰伯三讓的行為引發,探討君子德行對老百姓的引領作用(移風易俗),其間有曾子(孔子學生)的學習心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孔子對泰伯,堯舜禹等先賢的點評,總之強調良好的社會風氣是由象泰伯,堯舜禹這樣一些聖人君子身體力行的示範作用建立起來的,而不是靠說教建立起來的。在這樣的語境中,這句話的意思是,
老百姓可以透過效仿追隨聖賢達到道德的境界,而不可能單憑智巧說教的道理達到道德的境界。
一句話,學在躬行不在講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楚墓竹簡的意思更古樸直接。
"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道,導也,之,至也。智,巧也。老百姓是樸質,現實的,花言巧語不如具體行動。要加深理解,可讀讀愚公移山的故事,孔子希望在公序良俗的建設上多做愚公,別學智叟。
-
8 # 鬱香墨
什麼是儒家的"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網友們討論的非常熱烈,也非常中肯。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翻開中國歷史就一目瞭然,由於歷史上以前的中國,是處於半殖民,半封建國家。從前的民,被認為是最底層勞動的奴僕,沒有文化,也沒有修養。民,只顧求生,求勞。至於種什麼,經營什麼,民可自行選擇。再由當時社會性質的多變化,商品交易的市場化,各選各的商品型別及交易渠道。由於歷史的背景不同,文化教育只針對中高層人物或有錢有勢的霸權官宦。故,以前平民只能是被排斥在受教育之外,讀書只是空望而失心。智,故名思義,智慧和知識的總和,沒有文化修養,文化素質,文化教育,哪來的智。 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好好讀書,好好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幹,再不能走回頭路了。
-
9 # 抱撲若拙
句讀道理,卻不看實際情況。這句話不論你怎麼解讀,也不可能得出儒家愚民的結論。
儒家在存在的幾千年中,都是重視中國基礎教育的學派,教學是貫穿儒家整個歷史的。
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後世儒家各種艱辛辦學,無疑給整個民族注入了文化和學術。
“察其言,觀其行”,才能從根本上理解。
這也是儒家對中華文明巨大的貢獻,這也是為什麼儒家思想總是與中國思想的價值觀有關的東西。
這句話,就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樣被很多人誤解一樣,不放到歷史裡看往往看不懂。
這不得不說是孔子只留下一些對話而沒有象道德經一樣論述自己思想的一種遺憾。儘管如此,儒家“有教無類”、“倉廩實知禮節”、“民重君輕”等論述,哪裡來得半點愚民概念?
而孔子教學的實際行動也可以從有記載的72賢出身看出來。一個老師儘自己所能,在全國不過幾千萬人口的春秋後期,收徒3000多,說他主要思想是愚民?呵呵,有這樣愚民的嗎?
-
10 # 質躍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釋了也似乎是廢草料一石。之乎者也。亂套一氣。愛咋理解咋理解吧,套兩句唄,
不過,孔夫子早就去世了,抱著他的大腿不放,活人腦子裡住著死人,不是殭屍?卻怕屍毒。聖人豈可褻瀆乎?是以,如果我解釋不好不要咬我,不要咬我,不過,
首先,還有這一句呢,剛出土的啦,也是儒家的,“君可,使德之,不可,使愚之。”咋滴,沒見過吧,試試,試試看你咋理解?
還有一句呢,“君可,使智之,不可,使道之。”
還有兩句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道之。”
“君可,使道之,不可,使由之。”
……
又有兩句了,
“民可,使智之,不可,使由之。”
“君可,使由之,不可,使智之。”
還有八句呢……不過先不說了,
嚯,是這樣,哪,如果現在你連這幾句分清也分不清,那麼去吧,先去分清楚了,然後再來看我給你解釋……
總之,你得先會說自家的話,自己思考,說心裡話說些能聽懂的白話,說點真話,然後再談鸚鵡學舌不。
回覆列表
“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這句話是孔子的名言,摘自《論語·泰伯》篇第九章,近年新出土的儒家文獻《尊德義》篇裡有一段話也包含這句“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這句話之前還有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於原始的儒家經典都是沒有句讀的,句讀不同,其意義可能大相徑庭。但有一點,前後句的句讀應該相同或相似,所以依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斷句,題主的句子應斷句為“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兩句的意思也應該關聯起來理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 百姓可以驅使他們去幹任何事,但不可讓(沒必要)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幹。以西門豹治鄴為例:西門豹懲治巫婆後,發動人民興修水利,百姓苦於勞役,因不滿意、不理解而怨氣沖天。但西門豹並沒有跟老百姓溝通,贏得百姓的理解、支援,而是採用高壓手段逼百姓完成這一勞役並最終達到目的,幾百年來,當地老百姓確實一直享受著治河除害工程的好處!
這個史實成了幾千年來暴君專制愚民的得力工具,也是孔子愚民教育的典型範例。結合上一句,“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應該理解為:民眾可以被引導,卻不可以(沒必要)讓他們知道、懂得為什麼要這麼幹的道理;前後兩句的意思是一脈相承,差不多的。
在當代民智開啟、資訊爆炸的時代,需要深思:對於我們這個災難深重的民族,究竟是人制還是法制更適合於漢民族,使百姓安居樂業,同時能長久的消除內憂外患,實現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