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律門工匠

    理財產品與存款具有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要注意購買的場所,購買理財一定要前往正規的金融機構也就是銀行,或者銀行官方的APP。其次要注意風險,一般來說,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如果承諾的資金回報率超過每年6%,就要提高警惕。第三要注意區分投資方向,一般來說,投向涉及到國家基礎建設的(比如鐵路總公司等)風險會比較小。第四要注意區分是否保本,有些理財是不承諾保本的,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第五要注意區分理財與基金、股票的區別,他們之間的風險程度不一樣,收益也不同。最後,理財是投資,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 2 # 地麥芽

    沒有直接在銀行買過理財產品。但不管在哪買都要了解該產品的特性以及自己的心裡預期。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理財產品想要高收益就要承擔高風險,這是一定的。如果像你推薦什麼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這個時候就要留個心眼,仔細看看條款,不要偏聽偏信,盲目購買。

  • 3 # 小妹讀財

    我認為3個月到半年內流動性不高的資金可以配置在銀行理財產品上,具體的購買細節,我的建議如下:

    1、整體來說,適合保守型的投資人。

    2、購買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是銀行自營的還是代銷的,建議購買自營的。

    3、如果是自營的,也要看清楚產品型別,比如是保本型還是淨值型,別到時出現虧損反過來找銀行吵架。

    4、銀行存款跟銀行理財產品是不同的概念,記住,別買錯了產品型別。

    5、如果要買銀行理財,要記得透過正規渠道購買,比如銀行櫃檯、銀行理財專區、自助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渠道。

    核實是否為銀行自營理財產品,可以在中國理財網透過銀行理財產品編號查詢。

    6、你在銀行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需要“雙錄”,也就是錄音錄影片,記住了,這是銀保監會最新的規定。如果沒有雙錄,那你不要買,肯定有貓膩。

  • 4 # 雪之道理財

    1.預期收益率VS實際收益率

    隨著銀行資管新規的實施,現在銀行理財產品逐步是不保本,也不保息了。有些客戶經理為了業績,會誇大預期收益率,甚至把浮動預期收益率當實際收益率傳導給客戶,口頭表達保證收益,來達到營銷的目的。買理財時,要確認清楚,那些產品是浮動預期收益率,不是實際收益率。

    2.理財產品VS保險產品

    銀行也是賣保險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分紅險,和一般的理財產品差不多,也有年化收益率。所以客戶在買理財產品時,如果工作人員引導任何一款產品,都一定要注意產品認購書上寫的是理財產品還是保險,銀行的理財點確認就代表同意了,如果不小心買到了,過後你也沒有辦法去撤銷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好這些問題

    3.募集期VS清算期

    部分銀行也稱認購資金鎖定期。認購期則兩三天,長則半個月,在這段期間內產品是沒有收益的,最多隻是按照活期利率計息。比如基金的募集期,長達三個月。

    一般銀行的清算期為1~3個工作日,遇法定節假日順延。很多銀行故意把清算期設定在週末或節假日前一天,從而變相延長投資者資金的鎖定期,以降低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舉個例子,假如有20萬閒錢,國慶假期前搶購了一款預期收益率4.75%,期限43天的理財產品,節後起息。10月11日才起息的產品,資金就白白浪費了半個月,按照資金實際被佔用時間計算,實際收益率只有3.52%,比預期收益率低了1.23%。

  • 5 # 財道

    小財溫馨提示您:理財千萬條,安全第一條,陷阱不避免,親人兩淚行,在銀行理財,一定要避免陷阱,不然損失的人一定是自己,所以學會避免理財陷阱很重要,以下是陷阱和避免方法。

    一,宣傳虛假利率,看清合同很重要。

    銀行理財產品都會宣傳自己的理財利率有多麼高或者多麼好,尤其是銀行櫃員在這方面的宣傳非常多,比如某款銀行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是3%左右,銀行櫃員可能會宣傳成為4%,虛假宣傳利率來吸引客戶選擇銀行存款。

    避免的方法非常簡單,那就是看清楚理財合同,無論是什麼樣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需要客戶簽字才能確認購買成功,合同上面有著詳細的說明,所以只要仔細看清楚理財合同,就是可以完全避免陷阱。

    二,預期收益率不是最終收益率,謹慎選擇。

    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有一個“預期收益率”,這個利率是銀行方面進行測算出來的,然後透過這樣一個“預期”的收益率來進行銷售,很多人都以為它是到期之後的利率,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實際收益率往往沒有預期收益率高,大家在買銀行理財的時候一定不要把“預期收益率”當做實際收益率了,避免因為理解錯誤而錯誤購買理財產品。

    三,名字可能高大上,但是銀行理財不一定保本

    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名字是高大上,還有著所謂的“知名機構”在裡面運作或者監管,但是這樣的理財產品不一定保本,很多人都認為它保本,其實並不是這樣,所以要注意是否保本,不保本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往往更高,可能得到更大的收益,也可能得到更低的收益。

    如今銀行理財現狀

    如今的銀行理財服務越來越到位,各方面受到的監管和條款更加多,大部分的銀行還是很用心服務每一個客戶,但是依然有少數的銀行員工心懷不良,做出一些違規損害客戶合法利益的事情,可以說是“一個老鼠壞一鍋湯”,但是不能代表整個銀行都是一個樣子。

    萬變不離其宗,掌握方法就完全避免

    無論銀行理財陷阱多麼多,總是可以有方法來避免,如何避免呢?一是謹慎選擇考慮理財產品,結合理財產品型別聽清楚銀行經理的推薦和說法,其次多看幾下理財合同。二多學習理財知識,讓學利息成為一種習慣,必然會受益終生,歡迎關注我來學習理財。

  • 6 # 小斯筆記

    首先我想給大家吃個定心丸,銀行理財本身還是比較安全的,屬於穩健類理財,之所以銀行理財的負面事件出來,往往不是銀行理財自身的原因,而是由其他人為因素造成的。銀行理財虧損的機率很低很低。

    下面我來說說購買銀行理財的注意事項:

    1、你要確保自己買的是銀行的自營理財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包括自營理財和代銷理財,自營理財就是銀行理財,代銷理財一般包括保險、基金、信託等,基金風險很大,保險流動性很差。之前大家聽到的“銀行虧損”案例多數都是基金。

    看一下產品說明書,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自營理財,都有銀行的標識,還有唯一的登記編碼,可以在中國理財網查到。

    2、警惕"保本保息”說法

    銀行目前確實有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也有保本不保息的理財產品,但是這兩類產品將逐漸退出,2020年底之後就徹底沒有了。其它任何理財產品都不能保本保息,包括基金、保險、非保本理財。

    3、不買超出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分為5個風險等級,1級是保本的,2-5級是不保本的,風險依次遞增,大家要嚴格填寫風險評估問卷,嚴格按照評估結果,購買相應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

    4、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不管購買什麼產品,都不要把所有的錢都投在裡面,銀行理財也不行,雖然風險不大,但萬一出現什麼事了呢,防範意識還是要有的。尤其是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向淨值化轉型,投資者要盈虧自負,更要為自己的資金負責了。

    5、注意流動性

    目前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封閉式的,不能提前支取,只有少數銀行支援轉讓,所以大家要合理安排期限,如果你短期內可能用到這筆錢,就買短期的或者活期的,千萬不要因為收益高就買長期的。

    另外,現在很多保險理財期限非常長,5年左右,一不小心買到就非常麻煩了。

  • 7 # 私行小學徒

    關於購買銀行理財的七個注意事項:

    常規理財方面

    1、非銀行理財產品:明明是想買銀行理財,結果買的是保險理財或者基金;

    2、募集期:理財產品在產品成立前只能獲得活期收益,在募集期間,投資者越早購買理財產品,獲得的平均收益率越低;

    淨值型理財方面

    3、業績比較基準:業績比較基準不是客戶拿到手的實際收益率,切不可僅僅因為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高就購買;

    4、開放日忘記贖回:部分銀行在售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在產品到期後需要投資者在指定時間內手動贖回,一旦錯過了贖回時點,就會預設為繼續投資下一期。

    5、開放日前購買:銀行淨值型理財只有在開放日才會確認份額(相當於購買成功),在開放日前購買僅僅算是預約購買。

    6、業績報酬提取比例過高陷阱: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當產品實際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時,銀行會提前一部分作為超額回報,業績報酬提取比例越高,投資者實際拿到手的收益越低;

    7、業績比較基準過低:當產品實際獲得的收益確定時,業績比較基準越低,投資者到手的收益越低。

  • 8 # 仁義禮智投

    正規銀行理財產品還是相當靠譜的,但是也不代表就可以閉著眼睛隨便買,該當心的地方還是要留意一下。投帥來給大家講講理財中那些常見的坑:

    1、偷樑換柱

    一般來說,不管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還是代銷別家的理財,盈虧上雖然不但打包票,但基本的風險控制都是有的,至少對得起“正規”兩個字。

    但如果有人利用客戶對銀行的信任,勾結網點工作人員,透過高額佣金返現的手段,讓他們推薦自己產品冒充銀行理財賣給不知情的老百姓,也就是所謂的“飛單”。

    飛單,並不是必然會虧損,但是,你本來想去買銀行理財,卻被忽悠得買了完全不屬於銀行,甚至跟這家銀行完全沒關係的產品。結果承擔自己根本不知道的風險,有可能完全不適合自己,甚至是承擔不了的風險。這才是飛單最可怕,最可恨的地方。

    預防飛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仔細閱讀理財說明書,看清楚管理人和發售方,不要什麼都看就簽字,不要盲目相信銀行裡的東西都是銀行的。

    如果實在弄不懂,嫌麻煩,那麼不妨透過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APP的方式,線上購買銀行理財,因為線上產品,至少需要經過運營渠道和終端營銷兩道稽核;反而比使用者自己去網點購買更安全一些,減少了被騙的風險和可能性。

    當然最保險的,還是去中國理財網查詢一下,你要買的這個理財產品的登記編號。一般正規銀行理財都是C開頭,對個人客戶的話是14位,私行或同業是15;這個登記編號就像人的身份證號一樣,是真是假一查便知。

    2、上屋抽梯

    有些銀行理財,明面寫的預期收益很高,但實際暗含了很多限制條款;這個預期收益,實際必須滿足一系列苛刻的條件才有可能達到。

    標明的高收益,是理論最高收益,只是為了先把客戶吸引進來,一旦客戶稀裡糊塗的買了這份理財,那麼不好意思,封閉期內,是無法單邊終止合同的,就只能等到理財到期這筆資金才能回到客戶手中了。

    理財產品,風險和收益肯定是對等的。一款產品,如果既能提供本金保障,同時又有高收益,那麼肯定是哪來不對。承擔風險不可怕,像這種雲裡霧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承擔了啥風險的,就比較恐怖了。

    購買銀行理財一定要看清條款,分析各檔收益實際能夠達成條件的可能性,不要一廂情願地認為標註的最高收益就肯定能達到,很多時候,那就像天上的一輪明月,看得清清楚楚,彷彿觸手可及,實際上,那就是個景而已。

    3、渾水摸魚

    理財產品的協議合同,大多是又細緻又冗長,一般投資者很難有耐心,從頭到期仔細研讀,所以這裡的小坑就更多了。

    有募集期超長的,而募集期不能算在理財收益期間,只能得活期利息,基本可以算無收益。

    有業績報酬費超高的,比如收益超過預期收益的部分,大頭都會被銀行以業績報酬費的形勢收走,這也變相鼓勵了有些銀行可能會片面追求高收益,拿使用者的資金做激進投資。

    還有所有費用都要從預期收益里扣除的,比如實際到手的收益率,是宣傳時的預期收益減去銷售費、管理費、託管費等等一系列費用後剩餘的部分,當然也就,沒剩多少了。

    綜上,這些陷阱,歸根結底,還是利用民眾的心理貪念和知識盲點,用高收益做誘餌,或謀取佣金,或詐取本金,無非一個“利”字。

    平時多學習,遇事多留心,不貪不急,穩中求勝,才能避開陷井,到達投資升值的目的。最後,預祝各位在新的一年裡都能穩賺不賠,遠離陷阱,天天開心,事事順利。

  • 9 # 大妞聊理財

    使用手機銀行的朋友請看過來,本文重點分享手機銀行購買銀行理財要識別的坑。

    手機銀行上,是自營還是代銷,基本都有提示,特別是平安銀行,標識明顯(見後圖2)。

    手機銀行“保險”按紐是在理財項下,但是獨立的模組,只要不去點開,就不會買入。下面幾個陷阱要避開

    1、重“銷售進度”輕產品募集期(份額確認日)

    朋友一筆理財到期,為了資金不閒置,每天都要上手機銀行查詢合適的理財產品。

    XX銀行自營的一款理財期限為30天的產品還比較合適。

    業績比較基準:4.3%, 中低風險 。

    理財週期 :30天。當天2.1日買入,2.2日份額確認,銷售進度99.8% 剩餘額度40萬。

    說時遲那時快,立即下單,還是晚了,提示餘額不足 。

    激動的狠狠按下購買,終於購買成功。

    過了一會兒,忽然想起好像隱約看到一個3字。又打開了該產品,

    銷售進度仍然顯示96%,剩餘額度>1億。

    看到理財週期傻了:份額確認日變了,由2.2日變到3.4。

    但不能怪銀行。銀行有提示啊:本產品每月1號為本理財產品的開放日。開放日15:00之後的申購,贖回申請將於下一個開放日受理,視為預約申請。

    一般情形:理財產品當日15:00前購買,當日起息;15:00--24:59分,第2日起息。

    這款產品就特殊(這樣的特殊產品越來越多)。

    立即申請了撤回。

    真不知道這個銷售進度是虛假數字,還是真的眾多理財者上當未有醒悟,沒有撤單,繼續在募集期傻傻的等著。到期時,收益損失一半。買理財產品:請關注募集期及份額確認日。

    2、私享專區(有的銀行是:私人銀行)代銷產品較多,建議一般投資者別去。

    圖一是某銀行手機銀行理財項下模組,理財產品朝朝盈基本是本行自營,私享專區與私募基本都不是本行門自營,一般人最好別踫。

  • 10 # 商務新觀察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一直都是普通投資者比較青睞的一種資產配置方式。以其低風險和安全性較高的特點受到了大多數尤其是中老年投資者的信賴。

    我認為大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主要還是看以下三方面因素:

    注意發行主體

    在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中,除了包括自身的理財產品外,還包括有第三方機構的代銷產品。因此,大家在選購時必須要認清產品的發行主體。比如說,有某保險公司發行的銀保理財產品、券商發行的券商理財產品等。此類產品作為銀行代銷產品,在風險等級上一般要高於銀行自身的理財產品。大家務必要提高自己的風險防範意識!

    注意產品募集期

    確認產品的募集期,主要還是為了保障自己的收益率不受影響。通常來說,募集期指的是理財產品從發行開始至發售結束這段時間,基本上分為三到五天,也有更長時間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在募集期內資金按照活期儲蓄利率計算利息,只有在封閉期資金才能按照相應的預期年化收益率計算,因此,募集期越長也就意味著大家的收益相對越低。

    總之,我們在選擇理財產品之時,要儘量考慮募集期較短的,這樣收益更為划算,同時也避免了資金“空跑”的情況。

    注意產品結構性

    我們知道,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分為結構性和非結構性,這兩者之間的風險等級完全不同。結構性理財產品通常都是投向黃金、石油、股票和外匯等,此類產品的風險等級較高。

    而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資金主要投向銀行存款、國債、債券回購、央行票據和金融債等低風險產品,因此一般風險相對來說較低。因此,大家選購理財產品時要注意看其結構性,要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及偏好來定。

    總的來說,以上三方面是我們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必須要牢記的。其他的話,也不要輕信銷售人員的口頭保本承諾;還必須做好自己的風險測試卷,別以為是走形式;更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手機怎麼開4g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