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楓閣
-
2 # 關中道
一、諸葛亮對劉備有感激之情
是劉備讓他的才華得到施展,諸葛亮出山前為何畫出西川地圖,他有出山的意向,恰好劉備三顧,因此對劉備心懷感激。
《出師表》也可以看出對劉備的感激。
二、諸葛亮憑什麼奪位?
他是軍師劉備去世之前不掌握軍權,後來才由劉備重託才獲得兵符,和軍隊的領隊感情不會太好。
劉備為何重用魏延,如果諸葛亮敢奪位,魏延會首先跳出來不服。
三、諸葛亮本人根本就不曾想過
-
3 # 勇戰王聊歷史
我們先分析下劉備死前和諸葛亮的關係,劉備確實不太信任諸葛亮。我先分析不信任的兩個證據。
第一,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劉備確實很信任諸葛亮。“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三國志·諸葛亮傳》) 但是,這個蜜月期不是很長久。應該是到劉備多的荊州以後,孫權派諸葛瑾到成都來討荊州。由於諸葛瑾和諸葛亮是兄弟關係,諸葛瑾在孫權哪裡是官居要職。於是,劉備肯定對諸葛亮有了防備之心。之後,直到劉備死,諸葛亮主要是負責後勤保障工作。
第二,當然,還有劉備不信任諸葛亮的證據。就是在劉備臨終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諸葛亮傳》)。就是說,,諸葛亮的才能使曹丕的十倍,肯定能成大事。如果劉禪可以幫助就幫助,實在不行,諸葛亮就自己作兩川之主!!!
都到這個節骨眼了,劉備這麼多疑,還跟諸葛亮玩虛的。歷朝歷代,沒有那個皇帝會讓大臣取代自己兒子去當皇帝!這句話是在反激諸葛亮,讓諸葛亮對蜀國徹底忠心。這就是君臣之間的情誼!
諸葛亮聽到這話,只能立即哭拜在地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志·諸葛亮傳》)。我們再看下《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加入了更多諸葛亮的描繪,反映了君臣之間的間隙。
《三國演義》中寫“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我們再來說下劉備為什麼不信任諸葛亮,原因有二。
第一,就是上面提到的,諸葛瑾在東吳身居要職。
第二,諸葛亮的志向是存漢,滅曹!滅曹就要聯合東吳。劉備本來和諸葛亮的志向相投,但是後來劉備就更偏安於自立為王。劉備死後,諸葛亮才開始六次東出祁山,攻打曹魏。
第三,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更偏向於穩健。不符合劉備要求,劉備更偏向於險勝大勝,可能因此,劉備認為諸葛亮才能一般。諸葛亮很少用奇招險招,所以在《三國演義》中才會有“空城計‘。在《出師表》中,諸葛亮也說了”先帝知臣謹慎“。
最後,再說下為什麼諸葛亮還對劉備這麼忠心。
第一、諸葛亮作為一個儒生,有強烈的正統觀念。這一點,是他忠心於劉備的根本原因。劉備是劉氏宗親,有劉氏血統,屬於“正統”。曹操和孫權都算是“亂臣賊子”。諸葛亮想的最多的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青史留名!
第二,劉備的名聲還是不錯的,雖然君臣之間有間隙。但是,劉備一直還是比較信任諸葛亮。要不,劉備攻打東吳,發動夷陵之戰。能把後方全部託付給諸葛亮嗎?而且,三國時,只有諸葛亮是個有實權的丞相。
第三,諸葛亮又沒有兒子,沒必要謀反。
-
4 # 傲視蒼穹39
首先,劉備託孤時,是政事委託諸葛亮,軍事委託的是李嚴。並且,劉備留下鎮守關鍵要地漢中的,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獨當一面的、智勇兼備的大將;是他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嫡系親信(部曲)魏延。還有兩個嫡系舊臣,管理、護衛他家及家事、兼領劉備親兵衛隊(白毦兵)的趙雲、陳到。諸葛後來的南征、北伐,根本就是出乎劉備意料之外的事。
其次,儘管諸葛亮寫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出師表》,但從諸葛亮的做法上,很多都是違背劉備意願的;劉備重用的人,在諸葛掌權後,廢的廢、貶的貶、晾的晾起來。比如,李嚴就是最早被諸葛亮打壓的物件,李嚴想開府都被諸葛亮制止(最終被廢)。但從劉備的安排看,劉備肯定會同意李嚴開府的。這樣可以牽制丞相府,也是歷代皇帝慣用的手法。諸葛對魏延一直是控制使用,始終不肯讓他獨立領兵(極大部分時間晾起來了)。要不是諸葛亮還需要“憑魏延之勇猛”,恐怕早就找茬把魏延幹掉了。而劉備看不上的人,都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一個是誰都知道的馬謖,一個是為了私怨而害死魏延的楊儀。另外,趙雲因為比較聽諸葛亮的話,所以諸葛亮給了他一生中僅有的一次獨立帶兵的機會,可惜被曹真打敗了。太不給諸葛長臉!
其三,諸葛亮在掌權後,大事小情全都是一言堂,劉禪整個被掛起來了。連笞二十都要親自過問,就是把權力看得比天都大,捨不得放權的表現。朝廷內外,任用的都是他相府的人;蔣琬、費褘、董允、楊儀、馬謖、王平、姜維等。廖化是一輩子也沒得到過諸葛的重用,就因為他原來是屬於關羽、也就是劉備的人。估計廖化不像王平那樣,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吧。
其四,一伐前孟達的迴歸,本來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因為失去荊州後,蜀漢斷了面向中原的跳板。如果上庸迴歸蜀漢,東出就是襄樊,順漢水而下還可威脅江東。北向可以直出武關奪取潼關。西向不但可以支援漢中,還可以堵住曹魏朔漢江而西的攻擊。是一個面向中原極好的跳板,諸葛亮已經判斷出司馬懿必定不經上奏而直取上庸。如果他立即發兵順江而下,是完全可以救援孟達的。為什麼不去救?怎麼想象他此時的心態都不為過!
其四,在劉備奪取漢中的戰役中,曾命成都的諸葛亮派兵增援。諸葛亮的反應並不是立即受命派出援兵,而是先去聞楊洪。直到楊洪說出漢中對西川的重要性後,諸葛亮才肯發兵。這是一種什麼心態?諸葛的動機不值得懷疑麼?
所以,當我看過《三國志》後,一點也沒有感覺出諸葛亮對劉備有多忠誠!
-
5 # 勿忘我45014936
這個道理我覺得很簡單,比如現在來說,一個公司老闆會死心塌地的信任一個員工嗎?而且這個員工非常有實力和能力,關係著公司核心技術和公司的發展未來,我覺得我要是老闆在要死的時候能讓諸葛亮活著都很不可思議了,這樣的人在公司劉備掛了,會有人再聽劉備兒子的話了嗎?反過來說,在諸葛亮這頭,一個掌握公司所有一切的CEO!公司所有一切都是自己一手奮鬥出來的,老闆也就是自己公司掛了個名,老闆沒死的時候自己一直會被老闆壓著導致自己好多策略和抱負無法實施!可是上天給了自己最好的機會和平臺,劉備老闆死了,一切一切包括自己打拼的一切都是自己說的算,可以施展自己一生才華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死了以後諸葛亮的名聲和忠誠遠遠大於劉備生前,世人所看到永遠是一個公司最有決策的那個人,哪個能推動改變整個歷史的人,簡單來說,劉備在的時候雖然自己是公司主管一切人都要聽自己的,可是上面老闆會壓著自己,老是會杜絕自己意見,但是老闆死了,全公司都是自己說的算了,表面我還是打工的,可是事實全公司我一個人說的算和自己是老闆沒有任何樣子,沒人會聽一個不懂公司運作和未來老闆兒子的話,最後還想表達的是!當你的老闆死了一切都是自己說的算,你是諸葛亮為這個公司奮鬥了一切你會離開嗎?即便換個老闆,不還是一樣被老闆在頭上控制著,為什麼會離開呢?估計有人捻諸葛亮都不會走!更何況都奮鬥一輩子都CEO了,公司肯定有諸葛亮的股份,這樣他是更不會走的,即便死還能落個忠誠名聲,多麼好啊!傻子會背叛會走!
-
6 # 古寺空巖
劉備沒有不信任諸葛亮。如何判斷?只要和一般人意見相反就行了。能讓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爾的人,我很確定的說,想法必定與眾人不同,否則,豈不是天下眾人皆英雄也?所以,劉備絕對是誠心實意的,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亂世之中,人心詭詐,機心之人何其多也,劉備能立足,而天下人不曾有惡言,絕非權術可以為之。今人思之,自以為得之而失其實,豈不可笑~
-
7 # 蒼茫大地顧煒斌
劉備臨死前是很信任孔明的,孔明對劉備也忠心耿耿。
劉備是個老牌政治家,一生打拼,好不容易達到人生的巔峰,擁有荊州一部,又擁有益州、漢中,先稱王后稱帝,雄心勃勃,正準備去爭霸四海,誰料:關羽大意大荊羽,張飛向來重士輕卒,終為手下所害,黃忠又因年邁多病過世,先帝伐吳,夷陵一戰被陸遜火攻,四海精銳、多年積聚的糧草、大量的人才被大火燒盡,用《出師表》中的話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東吳可能乘勝追擊,曹魏可能乘虛南進,孟獲等少數民族頭領也蠢蠢欲動,劉備還敢對孔明疑神疑鬼,甚至託孤之時在帳下安排五百刀斧手,劉備一亡,孔明再一亡,蜀國可能滅國!劉備會不懂這個道理?會親手埋葬自己親身締造的王朝?
二、劉備向來有識人之才,和孔明多年並肩作戰,已建立良好的友誼,他對孔明相當賞識,相當瞭解,知遇之恩感天動地,不可能懷疑孔明。
劉備一雙慧眼,打仗不行,識人一流。他臨死前,還在提醒孔明馬謖不可重用!孔明這等智慧之人,居然沒有皇叔眼毒,至有街亭之敗!
劉備自三顧茅廬,聽了孔明的《隆中對》後,認準孔明是戰夠家、宰相之才。赤壁大戰後,孔明出使東吳回來,任軍師中郎將,幾年功天就連升三級,直至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孔明的多次北伐,盡顯忠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正是他一生高尚人品的寫照!劉備的眼光毒著哩!他會懷疑孔明、甚至除掉孔明、自毀蜀漢長城嗎?
三、劉備託孤之時,向孔明傾吐肺腑:我兒子阿斗能扶則扶,不能扶卿可取而代之。這還不算信任?
四、世人以為劉備懷疑孔明,理由是託孤之臣除了孔明,還有李嚴,而且李嚴是負責軍事的官員。
其實,這是誤會。劉備的領導班子有三個集團,即荊州集團、益州土著、益州士人集團。李嚴很明顯不是劉邦的原班人馬,劉備用心深著呢,他是從維穩的角度在搞平衡,事實上李嚴到死都沒能進入蜀漢首都,他這個託孤之臣只是個點綴陪襯而已,更多的是屬於榮譽稱號而己,劉備叫他來防孔明,這是天大的笑話,劉備會不知道李嚴根本幹不過孔明,他對李嚴的信任度也遠不及對孔明的。劉備在日,張飛兼任的司隸校尉已由孔明兼任,司隸校尉相當於蜀漢的紀檢書記,是督察文武百官的!孔明身兼丞相、司隸校尉兩職,劉備對他還不算信任?
還是用杜甫的詩句作結吧!“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齊老臣心……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望斧正!
-
8 # 小鎮月明
個人倒是不覺得劉備臨死前不信任諸葛,反之,劉備應該是相當信任諸葛亮的。
劉備夷陵兵敗之後,退入白帝城,自知命不久矣,遂託孤於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很多人都拿這句話說劉備對於諸葛亮不信任,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我恰恰認為這是劉備對於諸葛亮的信任才會說出這樣話。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始得諸葛,此後如魚得水般舒暢,諸葛亮也是盡心輔助劉備治理西川。
劉備作為蜀漢集團的一把手,深諳帝王之術,也非常瞭解諸葛亮的為人,知道諸葛不會取而代之。故意說讓諸葛取代,只不過是為了讓諸葛亮更加賣命而已。
實際上也是這樣,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登基,對內穩定了國內的各個派系的鬥爭,對外降服孟獲,六出祁山。雖然諸葛有點大權獨攬的意思,但是並未有取代之意。至少對得起“三顧茅廬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9 # 聯盟大俠
感謝邀請,劉備在臨終之前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勝曹丕十倍,一定能夠安邦定國,成就一番大事業的,若我的兒子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你就可以取代他,自立為成都之主。對於劉備的這番臨終之言,歷來有兩種爭論,一種認為這是千古君臣的典範,君臣相遇相知共同為理想奮鬥並且赤心相交,所以劉備才在臨終之前說出這些話,正是表明了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
第二種就是陰謀論了,認為劉備完全不信任諸葛亮,這句話只是試探,劉備一定在暗處埋伏了刀斧手,只要諸葛亮表現出不同尋常之處就立馬殺掉他。而諸葛亮何等聰明,一下子就知道劉備的意思,馬上表現的誠惶誠恐,一下子就讓劉備沒有了殺心從而順利過關。
至於劉備之臨死之前是否信任諸葛亮,個人覺得應該是信任的,雖然諸葛亮對於蜀漢非常重要,但是也不是不能替代,所以劉備如果不信任諸葛亮的話直接處理掉就可以了,何必這麼麻煩。
至於諸葛亮的忠心問題,也沒有好爭論的,畢竟諸葛亮生前一直大權在握,但是終其一生也沒有反啊。而且死後諡號忠武,也沒有被鞭屍挖墳。後來還允許立廟,說明當時的統治者還是很認可諸葛亮的。
-
10 # 虹貓大俠
先看看託孤這段,原著是怎麼說的:
先主泣曰“君之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於成大師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敗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如果到單從這段看,似乎劉備對諸葛亮不放心,臨死以前,對諸葛亮做一次試探,如果諸葛亮稍微有異心,哪怕稍微表現出高興的表情。沒準劉備在暗處準備的刀斧手就一擁而上把諸葛亮剁了。
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一、劉備這是託孤,託完就去世了,你再把諸葛亮殺了。一天死兩個重要人物,蜀國也就離滅亡不遠了。事實證明,在劉備死後,曹魏就組織了五路大軍,若非諸葛亮安居平五路,換其他人未必hold住。
二、諸葛亮不是政治小白,真有異心,肯定當時不會表現出來,那不找死嗎?劉備如果埋伏刀斧手,這事也瞞不住,諸葛亮是軍政一把手,如果有這事事後肯定知道,就算再忠心,心裡肯定會有刺。
既然劉備不懷疑諸葛亮,為什麼還來這一手?有什麼目的?我覺得目的有一下三點。
一、上道保險劉備敢這麼說就能猜測出諸葛亮怎麼回答。這話讓你說出來,不是我沒給你機會,給你機會了,你沒要,等再有這種機會的時候你的掂量掂量,你之前說過什麼話!劉備沒辦法。諸葛亮太有才了,劉禪確實太差勁了。不上保險不行,諸葛亮沒想法,難保其他人以後沒想法。
二、將心比心當年劉表就跟我這麼託孤的,我當時也沒要,關於荊州沒要過來,諸葛亮心裡一直有個梗。死之前劉備把這個梗給諸葛亮解了,好一心一意輔佐劉禪。
三、放權劉備有三個兒子,除了長子劉禪在成都理政,其他兩個劉永、劉理都在。三個兒子都拜諸葛亮為相父。劉禪什麼能力,劉備非常清楚,沒什麼大本事。不然也不會下召“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進行勸勉了。如果劉禪真不是個玩意,成都之主都敢讓你做,廢這個敗家玩意也能幹。還有兩個兒子,都託付你了,可以選能立的!
諸葛亮輔佐劉備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對諸葛亮那是絕對的信任。不然也不會將丞相的位置給諸葛亮了。
回覆列表
人心難測!劉備和諸葛亮兩人其實早有定論。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在其位謀其政。劉備剛剛開始,打的是匡扶漢室,但是蜀國建立後,知道天下難以一統,這個時候就很實際的要考慮蜀國的未來,自己孩子的未來!荊州派和益州派本就派系不和,容易發生內鬥,這種情況下劉禪很容易成為犧牲品,當時的權力最大也是在諸葛亮手裡,如此權臣,何以安心?